时间:2022-05-29 09:22:14
序论:在您撰写生成机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家审计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一文,在对国家审计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国家审计管理模式现状与弊端,结合陕西审计管理工作实践,从计划管理创新、现场管理创新和审理稽核创新等三个方面开展了实证研究和探讨,在法律政策、机制制度、组织管理和技术操作层面,对国家审计管理创新进行了梳理提炼和经验归纳,针对国家审计管理创新的构成要素,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审计管理创新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技术、制度和人力保障机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与实现机制》一文,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视角,从金融危机理论及其生成机理分析入手,提出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目标;对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免疫功能进行了定位;分析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发挥免疫功能的自身优势;在描述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构建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安全的机制框架;并从审计理念、方式方法与技术手段等层面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经济案件线索审计研究及其案例分析》一文,以研究经济案件的本质属性、特征、表现形式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点上,探寻挖掘经济案件线索的有效路径,并通过大量的审计案例,对审计在发现经济案件线索的总体思路、主要方法和技巧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分析和论证,运用多种学科及相关理论,归纳、梳理和提炼发现经济案件线索的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为审计查找经济案件线索、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提高审计监督水平提供了思路。
《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研究》,主要从聘用审计的委托关系、聘用审计的动因、聘用审计的作用、聘用审计的过程管理和基本指标评价等方面构建出了一套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充实和丰富了现有国家审计理论,同时为构建合理科学的聘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这次由审计署组织的2010年至2011年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论文评选活动中的参评论文共193篇,其数量与规模较以往明显增多,经专家评委匿名打分评审,通过审计署领导批准,共评选出优秀审计论文70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40篇)。从这次论文评选结果的分布情况看,主要包括审计署机关7篇;地方审计机关40篇;特派办和派出局19篇;审计署4篇。
作者:邱寿丰 单位: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
生态足迹计算三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多数生态足迹研究一样,着眼于度量最终需求的生态承载力占用,即消费生态足迹。三明市农地、牧草地、水域生态足迹计算可直接获得主要消费产品数据,即《三明统计年鉴2010》中的城镇居民人均日常消费品购买量和农民人均食品消费量。然而,这2组数据结合该年鉴的三明城乡人口数据加以计算,方可获得其主要食品消费数据。农地和牧草地由于获取三明市农产品消费对应的农作物产量数据受限,本研究直接根据公式(2)计算三明市农地和牧草地生态足迹。原则上如前所述获得三明各种食品消费数据,所需世界产量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然而,由于部分食品消费数据为综合类,部分食品消费数据不完整或空缺,部分食品数据并非初级产品数据,因此只得运用一些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其中,猪肉、家禽、蛋类根据动物饲料构成计算其农地生态足迹,牛肉、羊肉、奶类根据动物饲料构成分别计算其农地和牧草地生态足迹[10]。水域和林地水域生态足迹根据公式(2)计算。水产品包括城市居民消费的鱼虾与农民消费的鱼、虾、贝、蟹类,世界水产品平均捉捕产量根据2007年世界海水产品总产量与大陆架面积计算获得,为0.0372t•wha-1,附加捕获的丢弃率取1.27[7]。林地生态足迹根据公式(2)计算。缺乏三明人均原木消费量数据以我国人均原木消费量计,数据来自《林业发展报告2010》。缺乏2009年三明人均薪柴消费量数据以2007年福建省人均薪柴消费量代替。由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给出的各年福建薪柴消费量数据变化异常之大,可靠性值得怀疑,因此,本研究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1~2008)》给出的1990~2007年福建与全国薪柴消费量合计数比例以及2007年全国薪柴消费量推算2007年福建人均薪柴消费量。原木和薪柴世界产量分别为1.0854m3•wha-1和3.3220m3•wha-1[7]。2.1.3碳吸收地和建成地由于缺乏三明能源消费结构数据,因此,2009年三明能源消费的碳吸收地只得根据福建省碳吸收地以及三明市与福建省能源消费量(t标准煤)之比计算。福建省碳吸收地根据公式(3)计算。福建化石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为各种化石能源消费量与其单位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之积[10]。
以体积计的天然气消费量取密度值0.7174kg•Nm-3转化成重量;原煤中需扣除火电净调出量折合的原煤,它等于电力净调出量占电力生产量的比例与火力发电耗煤量之积。2009年三明市和福建省能源消费量数据来自《福建统计年鉴2011》,其中前者根据其单位GDP能耗与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计算获得。建成地生态足迹根据人类基础设施(交通、住宅、工业建筑和水电水库)覆盖的土地面积计算,它等于自身的生态承载力,因此,建成地生态足迹根据公式(4)计算。三明基础设施用地(除水电水库外)即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与水利设施用地,2009年数据根据2005年和2010年数据及该期间年均增量推算,数据来自《三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其中,2010年数据为规划目标值。水电水库用地为水电最大发电量与世界单位面积水电水库发电量之比。其中,水电最大发电量由水电装机容量换算,2009年三明市水电装机容量根据2005年和2010年数据及该期间年增量推算,数据来自《三明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世界单位面积水电水库发电量取77MWh•(wha•yr)-1[7]。生态承载力计算三明生态承载力根据公式(4)计算。农地包括耕地和园地,耕地数据来自《三明统计年鉴2010》,园地和林地数据获得方法与前述基础设施用地相同。牧草地和内陆水域面积由于缺乏新数据,以《三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中的2005年数据代替,其中内陆水域包括其他农用地中的坑塘水面和其他未利用地中的水域。三明为内陆地区,没有海域。基础设施用地生态承载力等于建成地生态足迹。
在各成分中,碳吸收地所占比重最大,高达77.0%;其次是林地、建成地、农地与水域,分别占8.7%,5.7%,4.9%和2.2%;牧草地所占比重最小,仅占1.5%。2009年三明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6544gha,高于福建省、我国以及2007年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表略),略低于2007年中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2007年高收入国家。在各成分中,林地所占比重最大,占50.5%;其次是农地、建成地与水域,分别占36.0%,13.3%和0.2%;牧草地和碳吸收地均不存在。2009年三明人均生态赤字为-2.1923gha,相当于自身生态承载力的1.33倍(表3)。从绝对数上看,2009年三明人均生态赤字仅仅小于2007年高收入国家,但大于所有其他比较对象;从相对数上看,2009年三明人均生态赤字程度仅仅小于福建省平均水平,但大于所有其他比较对象。在各成分中,林地和农地为生态盈余,碳吸收地、水域和牧草地为生态赤字,其中碳吸收地生态赤字占总生态赤字的135.2%。归纳以上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有关三明市生态状况的结论:①目前人均生态足迹已相当高,较大程度高于福建省、我国以及世界平均水平;②人均生态承载力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于福建省和我国平均水平;③人均生态赤字在绝对数上仅仅低于高收入国家,2009年支撑经济发展需要2.33个三明的生态承载力;④化石能源消费是构成生态足迹和导致生态赤字的主导因素。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是:①三明未来中长期都将是生态赤字,经济发展只能主要通过对外贸易弥补其生态资源不足;②三明减缓生态赤字增加的关键是控制碳排放量过快增长,主要手段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产出率、增加清洁能源份额、改进土地使用和提高土地生产力
本论文叙述了我校学成绩管理的现状以及Visualbasic6.0语言的概况。重点介绍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实现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调查、数据流程分析、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和调试。本系统主要功能有用户管理、学生注册、班级信息录入、学生信息录入、班级课程录入、学校专业信息录入、课程信息录入、学生成绩录入、教师信息录入、数据。。。。。。。。。。。包括功能需求描述、数据库设计等内容。第四章介绍了本系统的具体实现。第五章关于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结论及体会。
【关键词】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功能,特点,论文内容。
【Abstract】
ThisthesisdescribesmyschoolthepresentconditionofthescoremanagementandthegeneralsituationoftheVisualbasic6.0languages.Thepointintroducedthestudenttheresultmanagementsystemcarriesouttheprocess。。。。。。。。。suchasfunctionrequestdescriptionandthedatabasedesign...etc..Aconcreterealizationthatintroducedthissystem.Chapter5concerningconclusionwithinthissystemdevelopmentprocessandrealize.
【KeyWords】
theStudentresultmanagementsystem,function,characteristics,thesiscontents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引言
1.1开发背景
1.2开发目标
1.3项目提出的意义
1.4系统开发所用的技术准备
第二章系统分析
2.1系统需求分析
2.1.1系统调查
2.1.2组织机构设置
2.1.3用户需求
2.1.4系统业务流程图
2.1.5系统设计思想
2.1.6系统设计分析
2.1.7系统功能分析
2.2新系统逻辑方案
2.2.1数据流图(简称为DFD)
2.2.2数据字典
2.2.3新系统逻辑模型的提出
2.2.4系统边界
第三章系统设计
3.1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功能需求简介
3.2功能需求描述
3.3系统目标要求
3.4系统平台选择
3.5数据库设计
3.5.1数据库需求分析
3.5.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3.5.3、逻辑结构设计(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第四章系统实施
4.1各子系统模块程序设计举例
4.2软件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4.3子系统测试
4.4软件运行与转换
第五章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一章引言
1.1项目开发背景
几年前,各个学校的学生成绩管理基本上都是靠手工进行,随着各个学校的规模增大,有关学生成绩管理工作所涉及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有的学校不得不靠增加人力、物力来进行学生成绩管理。但手工管理具有效率底、。。。。。。。所以我想借本次毕业设计之际,开发一个不仅适用本校各系而且适用于其它各校的通用高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我选择母校来设计这个系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报。
1.2项目开发的目标
建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和现代化水平。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学生成绩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1.3项目提出的意义
现在我国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成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有的还停留在纸介质基础上,这种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它浪费了了许多的人力和物力。在当今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被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代替。如果本系统能被学校所采用,将会改变以前靠手工管理学生成绩的状况,可以树立良好的办学形象,提高工作效率。
1.4系统开发所用的技术准备
1.4.1数据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数据库是60年代末出现的一门计算机软件技术,到现在虽然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理论和时间。。。。。。。。。。。。。。。。。。。。。。。。。。。。
2、信息查询流图
使用人员
成绩数据表
班级数据表
课程数据表
学生数据表
查询条件
查询结果
学生信息录入
成绩信息录入
班级信息录入
课程信息录入
图2-4学生信息查询流图
3.1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功能需求简介
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对学校加强学生成绩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各个大学都在持续扩招,学生的数量日益庞大,传统的手工成绩管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现问题。
3.2功能需求描述
1、用户管理功能
用户分为管理员、教师用户、学生用户三类。不论是管理员或教师用户,还是学生用户都需要通过用户名和口令进行登录。。。。。。。。。。。。。。。。。。。。。。。。。。。。。。。。。。。。。。。
按学生角度管理教师可以看到学生信息和成绩信息。学生信息包括学号、姓名、班级、生日、性别、地址、电话和简历。当教师用鼠标双击某一学生信息时,可以自动显示出该课程的这个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成绩,并同时自动计算出这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在成绩信息中,教师可以对学习成绩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并能够打印报表。
3、学生对成绩的查看功能
学生用户登录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学生信息和成绩信息。学生信息包括学号、姓名、班级、生日、性别、地址、电话和简历。成绩信息包括这个学生的所有课程的成绩信息。。。。。。。。。。。。。。。。。。。。。。。。。。
PrivateSubCmdOk_Click()
DimConnAsNewADODB.Connection
DimmlinkAsString
mlink="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3.51;datasource=score.mdb;"
Conn.Openmlink
''''当用户名密码为空时给出提示
IfText1.Text=""Then
MsgBox"请。。。。。。。。。。。。。。。。。。。。。。。。。。。。。
在frmlogin窗体中如果用户登录成功,将会出现如图4-3所示的MDI主窗体。
4-3系统主窗体
若是学生用户,则有些菜单项不可用,只能运行本系统的部分功能(即重新登录和信息查询功能可用)。如图4-4
OptionExplicit
''''''''''''当改变记录集时,需要刷新整个网格控件
SubRefreshGrid()
grdScan.DataMember=""
grdScan.Refresh
IfDataEnv.rssqlStudent.State<>adStateClosedThenDataEnv.rssqlStudent.Close
DataEnv.rssqlStudent.Open
1.1在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方面缺乏地域性特征
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运用,其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特征,因为不同的地理区域气候状况以及生态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的服务目标,制定不同的设计策略。但是由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并且相关的工程实践以及研究工作开展的较少,所以在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方面还不够完善,实际操作性不强,缺乏地域性特征。因为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涉及到力学工程,所以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规范了强制性的标准,但是却没有对生态服务目标有明确的标准,所以生态设计理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依据,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
1.2设计人员和生态科技工作者的合作机会比较少,相关机制尚未完善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在流域生态需水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意识较弱,尚未把生态服务目标当作常规设计要素进行考虑的意识普及。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介入比较迟,大多数是在确认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之后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又由于目前我国环境评价管理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市场尚不规范、不完善,环境评价单位主要替业主考虑,而相对地,对生态目标考虑就较少,更有甚者,有的隐瞒工程生态影响的真正后果,造成很多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太过突出,而生态效益却不显著。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和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合作的机会和机制较少,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和设计也相对滞后。
1.3在协调方面,生态水利工程和原有水利工程设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区域的水资源出现了短缺以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在自然保护区以及大型水库的周边区域,需要重新进行设计。但新的生态水利工程是在原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前提下进行改造与优化,需涉及的因素很多。大都分是需要依靠原有水利工程设施,对一些分水工程与蓄水工程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重新调整水的去向或是对区域来水量进行重新分配等。原来水利工程设施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必然会受生态水利工程的介入的影响,比如:原来工程的防洪灌溉功能、排水标准、发电效能等,更有甚者,会对原有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造成一些风险。因服务目标和功能的差异是原有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最为显著的差异,所以在开发生态水利工程的同时,有必要适度调整原有水利工程的服务目标和功能。因此,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需要系统全面考虑的问题是怎样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和原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协调运行。
1.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相关的生态水文测验资料不够充分
水文过程对生态过程的正负影响机理的分析若不能从水文测验站的观测资料去分析,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的基础上,就很难寻求生态水利工程的技术参数、设计理论和方法。相对而言,我国目前的水文测验工作比较落后,水文测验站尚未适应目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对资料的需求。目前,我国还未正式开展有关生态水文站方面的设计和布局,相关报道在国内也很少有。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和技术路线
2.1以工程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为工程设计的基础
若要为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必须重视工程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的结合。由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很广,一般同时涉及畜牧业、林业、湿地、农业、草原以及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与城镇、工业、居民、消防等经济生活用水,因此,若要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必须弄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
2.2对工程可能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进行分析
受工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应当能够由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准确识别,同时在工程规划阶段给予充分考虑,这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应该遵循的重要理论。一项水利工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从生态性的角度出发,就应该对关键的生态敏感目标进行分析,分析工程的修建会影响到哪些区域的生态平衡,区域内气候环境以及各项生态因素的变化,会对水利工程的运行造成影响。尤其是大型水库的设计,要对上游地区的自然降水、洪水期倒灌以及径流等各项因素进行分析,由此来对水库的蓄水能力以及水量的运用进行合理设计。对于水库建设后,泄水量的变化会对下游区域的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从而为生态设计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
2.3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和环境工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如要实现水量和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应充分吸收环境科学和工程的理论与技术。生态设计理念的出发点就是在水利工程中将环境工程中的理论进行实践,水利工程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应增强生态效益的作用表现。现阶段,我国的水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中应有机结合水污染。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设计方案,降低水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因此,生态水利工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结合是今后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结语
管网工程是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点,其中管道开挖241700m3,管道回填229615m3,管道安装251.87km,闸阀井124个,水表井550个。由于改水工程管网长、管沟挖填土方量大,尤其管沟在农宅施工复杂,根据近几年的管沟开挖施工经验,对管沟在农宅施工可采用付费的办法交当地农民开挖,管网工程主要施工方案如下:
1.管道土方开挖
管道沟槽采用机械开挖,沟槽结合管径大小开挖成梯形,底宽0.6~0.8m,上口宽1.0~1.2m,沟深1~1.5m,开挖出的土堆放在沟槽外1m,如果超挖用细土回填并夯实整平,沟槽底高程允许偏差为±20mm,沟槽底不得有0.5cm的颗粒。
2.管道土方回填
管道安装完试压前除接口外的沟槽先人工回填至管顶以上50cm。回填土中砖、石、木块等杂物应清除干净,管道两侧至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的回填土不得含有机物、冻土以及直径>25mm的石块和直径>50mm的土块,回填土应由沟槽两侧对称运入槽内不得直接扔在管道上,以免管道位移拉开接头和砸坏管道,回填其它部位时应均匀运入槽内,不得集中推入。在管道平面转弯处外侧前后3m内回填土方要夯实,干容重不小于自然土的干容重,夯实厚度等于管道直径。
3.管道安装
沟槽每500m作为一个验收单元,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管道安装。将管节下入验收合格的沟槽,管节承口朝向上游,管节下入沟槽时不得与槽下的管道相互碰撞,管道安装的主要工具为紧绳器,将止水胶圈放入管节承口,量出承口的长度在插头上作出相同长度的标记,在插头上涂抹肥皂水,严禁涂抹溶剂、易挥发物、油脂。用紧绳捆住相邻管节的插头和承口,缓慢操作紧绳器手柄使承口外边与插头上作出的标记吻合即可。
二、管网工程生态化设计
管网工程设计需依据水源、加压站、各供水规划区的位置,考虑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从便于施工管理、管线经济的原则确定管线位置。由于扩建区水厂位置及城乡水源水厂位置已确定,管道布置按经济、方便运行管理确定不存在方案比选,但存在输水管道运行方案的比选,这是管网工程生态化设计最为关键的内容。
1.输水干管道建设方案比选
依据管道布置从城乡水源加压站预留出口开始,由北往南铺设管道依次向海楼科克布运水厂、集镇水厂、达旺库木水厂、墩力曼水厂,主管道继续向南铺设到托依堡镇克其玛达水厂,主管道向东南继续铺设至托依堡集镇水厂500m3的蓄水池,从水源加压站到托依堡集镇500m3的蓄水池输水管道长38.6km,如果在管道中不设加压站。为满足各水厂的配水压力需配置高压管道才能满足整个规划区的供水要求,由于满足配水要求所有的输水主管道全部按配水要求设计,管道的设计流量增加一倍,管道工程投资高、高压泵运行费用高。而采用分级加压供水需在主管道节点处设加压站及调蓄池,该段管道的长度为18.5km,设计管径为PVC400—12.0km、PVC315—6.5km,管道投资为335万元。如不设加压站从水源加压站到节点之间的管道同时增加3座水厂的配水流量,管道设计管径为RN500—18.5km,由于管径大采用玻璃钢管,管道投资为775万元,这样相比在管道中设加压站投资经济,设加压站后管道的输水压力<0.6MPa,运行管理要求低,不设加压站后管道的输水压力0.8MPa。可见采用分级加压供水压力小、运行管理方便、适合农村现状供水条件,这样本次管道扩建采用分级加压的供水运行方式。
2.管材选用的方案比选
由于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小、人均投资低,目前大都采用PVC—U管材、有价格低的优点,但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的提高,使用管道的管径也加大,对管道的运行安全要求更严,从管道的运行安全重要性考虑,需对大管径的管道进行性能和价格比较,提出适应农村输水安全、可靠的管材。考虑项目区地下水和地基土对金属材料有腐蚀性作用,采用金属材料投资高,所以不采用金属材料,而球墨铸铁管适应大管径且重量大、施工难,这样可供选用的有玻璃钢管(FRP)和聚乙烯管(PE管)和硬聚氯乙烯(PVC—U),考虑PVC—U相比、FRP、PE管在小管径方面有价格和施工优势,这样对400mm以上的FRP、PE两种管材进行主要技术指标及优缺点比较。按照相同压力和流量下聚乙烯管和玻璃钢管所需的过水断面、相应的内径进行经济比较。本次扩建虽采用最大管径为400mm,考虑该管道主要是从水源调蓄池至海楼乡调蓄池,考虑工程的重要性及供水压力要求低,采用PVC—U有价格优点,施工维护方便,所以本次扩建的管道全部采用PVC—U,设计管道压力0.6MPa。从工程占地、土石方开挖量、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投资等方面分析,选用不同的管材其变化不大,故对水土保持的影响一般,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故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认为主体工程推荐方案合适。
三、结论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沿用传统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在环境方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依靠粗放经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并在一段时期内带来了繁荣,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人口膨胀、能源紧张、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面对日渐脆弱的生态环境,很多发展中国家进退两难,已走入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现有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战略已成为解决这一发展难题的唯一出路。城市作为人类重要的聚居地,承受着沉重的人口压力,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在经历了以自然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转变之后,再次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向进化。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两难境地,走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大力倡导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思路。
二、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随着各项科学技术地不断创新,人们极大拓展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是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使得在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正视资源使用的持续性。循环经济正是在“3R”原则下,为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外,它还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提升了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高效性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注重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经济质量。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高效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城市不再将发展的速度单纯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将经济发展的重心偏向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城市各要素间是否科学、合理,以期从全局出发,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循环经济追求资源的循环利用,立足于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改变了传统低水平生产方式,恰好适应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
(三)循环经济理论实践的转化要求
为保证循环经济理论更好地在生态城市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应对该理论实施提出如下实施要求:
(1)提升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如果不加以改善,生态环境将更加恶化,由于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问题。因此,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思路,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地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走可持续化发展路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确立和完善绿色消费制度。
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健康的消费方式,直接反映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程度。绿色消费与传统消费方式相比,有较大的区别。传统消费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单纯地建立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满目追求超前消费、奢侈性消费等消费意识,无视消费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绿色消费则是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降低人类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消费模式。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企业、大众的积极参与,而且还需要政府的正向引导,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完善的绿色采购制度,在整个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消费模式。
(3)转变GDP核算体系。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以此反映出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仅单纯地获取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国内生产总值(GDP)并没有将这种负面效应计入国民经济体系当中,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统计方式。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增长模式摒弃了传统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综合评价国民经济时,应该引入可反映生态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以此客观地评价循环经济理论下生态城市建设的效果。
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
(一)发展生态农业、工业、旅游业以及环保产业
(1)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积极引导生态畜牧业、生态种植业,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降低白色污染程度,构建良性的大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2)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工业发展应该坚持低环境破坏、低资源消耗,减少重复性建设。对于某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立足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采取关闭、停业、并购等一系列措施。新上马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应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并实行集中布点,使其处于远离城区的下风位置,以减少工业企业污染物向城市的排放量。
(3)发展生态旅游业。
发展生态旅游业最基本的条件是维护本地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旅游业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低利用的现状。
(4)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政府应该从宏观层面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并合理立法,制定完善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及提高社会各部分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对于个人,政策应增加个人污染的处罚力度,强化个人污染的约束性;对企业而言,政策可从企业税收、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正向强化企业环保产业的投入力度。另外,还需提高城市建设者的环保意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以及处理深度。
(二)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强化形成绿色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不但涵盖生产过程,而且与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有紧密联系。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从法律层面建立有关法令、法规,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第二,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使人们从道德上意识环境资源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建立长远的消费激励机制,保证生态城市建设顺利开展。
(三)大力推行住宅生态化
现阶段,房地产消费已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之一。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住宅概念顺应而生。生态住宅鼓励资源节约利用,倡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着眼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统一、协调以及人性,最终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与统一。因此,大力推行住宅生态化,不仅顺应了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而且对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开展也具有突出意义。
(四)补充及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产生费用及效益,这也是许多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应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予以补充,加入企业绿色资产、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绿色利润等核算项,以详细反映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各重大层面问题。在循环经济核算体系未来发展中,应重点突出绿色会计的核算资料,充分披露绿色会计信息。
四、结语
1.生态利益的形成
生态利益是生物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物质和生态需要,它产生于生态系统,地球生态系统通过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生物提供所需物质和生态需要。养分循环是指由于生物的生活、生长、死亡和分解,化学元素从周围环境中进入生物体和从生物体又回到环境中去的过程。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关系从一个营养级转移到下一个营养级。通过不间断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才能维持平衡,从而为各种生物体提供所需的物质和生态需要。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探寻生态利益的具体形成之前,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形式。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不仅可以产生有机物,而且也能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成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及贮存的化学能,一方面供给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用来维持其他生物全部生命活动的需要,是其他生物类群以及人类的食物和能源的供应者。第二中类型是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它们以其他生物或有机质为食。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传递。消费者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物质的再生产,所以消费者又可称为次级生产者。第三种类型是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者的作用就在于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体分解为简单的物质,再供给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湿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非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周而复始。
没有生态系统,就无法产生生态利益,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都是制造生态利益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其中的生物成分则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它们在制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成分都不能缺失,否则,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会中断,则生态利益也就无法产生。所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利益的制造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生态利益与制造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利益的制造者是生态利益产生的前提条件,这些制造者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生存条件的生态需求,而人类在利用这些条件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为这些生态利益制造者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们能制造更多的生态利益;其它生物则通过对生态利益的利用,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从而促进生态利益制造者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人类和其它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者,既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又是生态利益的受益者。可见,生态利益为生态利益的制造者提供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而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又利用这些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创造更多的生态利益。这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二、生态利益的功能
生态利益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有形产品,以森林为例,主要是指林、木、竹以及林副产品等,有形产品有成本,也有价值,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经营者可以实现经济利益回报,这就是生态利益的功能;二是无形产品,仍然以森林为例,主要是指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提供休息、娱乐场所等功能,这就是森林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没有价值载体,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一个部分,必然会对其他部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生态利益为一种主体提供的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较多时,另一种主体所得到的必然会减少,由此就会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的生成、发展、消长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具体来讲,一个地区河流流量丰富,雨量充沛,这个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就比较高,物种就比较丰富,生态环境就会发展良好;而那些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植被成活率较低,无法涵养足够的水源,就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不良后果,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就会不断恶化。生态利益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提供生存和发展条件,并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从经济角度来看,生态利益的主要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发展条件。生态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利益就是保护生产力,这符合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反之,破坏生态利益就是破坏生产力。当然,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会削弱甚至严重损害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而片面强调保护生态利益,会影响当前的,近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必须协调好生态利益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生态利益发挥最大的功能,以促进经济发展,也使经济发展推动生态利益的增长。
鉴于生态利益功能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必须保护好生态系统,这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利益在生产力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重视生态利益,保护生态系统,实际上就是保护了生产力,这也是生态利益的一项基本含义。
在发展经济时,要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提倡利用可再生资源,积极开发可替代资源。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尽量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提倡可持续消费方式,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把生态理念贯彻到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从而使生态利益的功能发挥最佳作用。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人类的生态利益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追求。因此,各国都通过制定生态法律来保护生态利益,使生态利益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2]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