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土木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06 02:21:49

序论:在您撰写土木英语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土木英语论文

第1篇

教材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正式出版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比较少,而且比较老旧,不够新颖。教材内容一般选择一些国外原版材料中章节或者与专业相关的科普读物。一般的形式是专业词汇在阅读材料后面列出,有对照的中英文,没有其他的相关解释,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不能全面把握。有时同样的单词在不同的章节具有不同的中英文解释,课本当中只是给出对照的中文意思,没有其他的解释,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不够生动具体。缺乏时效性、灵活性,编排方面又过于注重系统性和严肃性,这些对专业知识薄弱、英语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情况,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自编教材。应充分考虑本专业的应用特点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使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相联系;还要考虑内容的前沿性和专业课程的互补及匹配。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之前,他们对专业英语接触较少,所以教材的内容要由浅入深,给学生缓冲的时间。同时还要介绍专业英语的文体特征,使学生对专业英语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另外专业英语的高频词汇和专业术语也要囊括进教材之中。文章内容要丰富全面,取材广泛,让学生接触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方方面面。还要有和学生比较贴近的一些工程的英文介绍等等。既要有学科基础知识、又要有前沿动态介绍、学术论文、招投标及施工案例等等。使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既感兴趣,又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改善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英语时,自身也存在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不了解专业英语的目的和内涵,具有畏难情绪,不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甚至抵触专业英语课程,认为该课程的设置纯粹是为了为难他们。所以怎样改善这些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首先使学生明确专业英语的内涵。由于专业英语融合了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单纯的专业知识或单纯的英语学习就已经比较困难,他们的融合会更加困难。诚然这是多数学生的想法,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明确专业英语的内涵,也没有明确专业英语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专业英语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获得专业有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而且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才能够紧跟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应用潮流。另外学生毕业后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大量以英语为载体的专业英文文献资料,这也要求他们要能正确熟练的使用专业英语。再则,研究生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必须紧跟专业发展的前沿,对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且研究生阶段是不开设专业英语教学,所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专业英语是非常必要的。对专业英语的有了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必然会有较大的改进。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对于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必须对专业英语课时的设置和时间段进行改善。课时较少,一般学校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周课时只有两节,在这两节课过程中,教师很难展开教学,内容讲不完,教师只能加快进度,或者压缩内容。这样下来,学生犹如坐过山车,头昏脑胀的两节课下来之后,更没有兴趣可言。而且,专业英语的开设时间段比较靠前,一般在大三上个学期。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就会更难。所以鉴于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建议将学生的周课时设置为4节,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专业英语的开设要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学生就有了足够的专业知识的储备。最后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积极性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感觉专业英语没有什么用处。此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多应用,比如给学生看会议视频材料,当然是英文的行业会议,阅读英语文献、帮助写作英文学术论文或材料等,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多数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阅读和翻译为主,听说和写作训练很少;教学手段以黑板为主,结合少量的ppt进行教学。目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课堂气氛沉闷。而且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都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使学生成为中心,成为接受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堂是教学第一关,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配合学生进行讨论式教学。事先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准备好要讨论的主题内容。如,招投标合同、建筑施工图、建筑设计书等,并提供与之相关的英文资料供学生课堂准备。课堂上,让各组学生讨论问题,老师进行总结,最终师生共同得到答案。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将教学信息通过屏幕投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得到信息。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更为感官的直接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土木工程

科技论文是学者呈现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也是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国内高校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有发表科研论文,甚至SCI检索论文的毕业要求,而且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术能力。然而,目前很多研究生对英文科技论文撰写习惯、写作格式并不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也不规范。本文拟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论文各章节的写作要求及建议。

一、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授课内容以专业词汇为主导目前,一些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的认知仍是学习专业词汇,而部分专业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也是以专业词汇的介绍为主导。然而,专业词汇的学习是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加强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规范要求等。

(二)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刻意回避我们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一般会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简化,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也会做出一定假设。因此,针对某一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及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负面结果。事实上,我们对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的讨论越充分,论文的可靠性越高。而教师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研究方法局限性的讨论及负面结果的呈现。

(三)结果讨论与展望不够重视在科技论文中,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展望,可以使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更完整,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及授课更加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描述,缺乏对研究结果的合理解释分析。例如,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致力于分析讨论多种可能,并深入展开。结果讨论和展望的内容越饱满,表明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1]

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传统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题目、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等各个部分逐一进行探讨,提出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习惯及规范。

第3篇

(1)以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建筑行业企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从业范围;

(2)根据应用型本科类型学校社会需求的不同,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区别;

(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

(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

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10版、2013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

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平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

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成果的创新点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平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平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07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10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过将新的课程体系与2014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自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性。

第4篇

一、土木工程中的边坡支护技术

土木工程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比较多,例举比较常见的边坡支护技术。如:《”锚杆支护,其在边坡支护中较为常见,利用水泥土墙做为辅助支护,有利于边坡的侧向稳定,锚杆支护在土木工程中,适用于高度低于6米的基坑,提供足够的支护力;(2)开槽施工,先根据边坡支护的情况,在基坑周围开挖内槽,利用内部支撑的方式,形成边坡的挡体,支挡土木工程边坡内的土体结构,由此保障边坡的稳定度;(3)土钉支护,此类边坡支护方式的稳定性较高,但是其对土木工程的环境有要求,只能适用在特性土质内,而且土质内的水位不能太高,在边坡基坑低于12米的工程内较为常见;(4)逆作拱墙,结合土木工程基坑的实际情况,设计拱墙支护,通过拱墙提供支护的能力,一般边坡支护中的逆作拱墙分为全封和局部两种,需根据边坡支护的需求确定拱墙类型。

二、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

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主要分为三项,支撑土木工程的边坡施工,对其做如下分析:

1、边坡支护方案

根据土木工程的需求,制定边坡支护的方案,保障其在土木工程中的顺利施工。以某土木工程为例,分析边坡支护技术的方案川。第一该工程采取土钉支护的方式,根据方案要求,在土钉支护的过程中,要保障支护的强度达到工程标准,方案中规定了土钉的深度,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深度执行支护;第二标记成孔的位置和编号,便于边坡支护时识别;第三设计拉拔试验,检查土钉打入的效果,此部分需交由第三方完成,确保土钉具备充足的强度;第四规定注桨的比例,规范外加剂的用量,该工程方案中规定采用重力灌注的情况,适当情况下可以采取补桨处理。

2、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是土木工程边坡支护的重要环节,因为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导致土层或地质结构出现破坏,增加开挖的难度,尤其是在开挖后期,很容易出现变形、位移,所以基坑开挖中需要遵循分区原则,确保分区基坑平衡开挖后,才能进行下一分区的基坑作业izl。例如:某土木工程在基坑开挖中,开槽后立即进行支撑,支撑完成后紧接着进行开挖,而且还要遵循分区的原则,避免超过基坑原本的设计量,该工程基坑开挖到距离支护边坡约8米的时候,进行分段开挖,以25米为分段的标准,为提高基坑开挖的速度,该工程在分段基坑内选择了跳挖的方式。

3、地质监测

地质监测应用在边坡支护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是排除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地质影响,保障土地工程处于稳定的状态,以免发生变形。边坡支护中的地质监测,稳定土木工程的施工环境,规避地质环境引发的风险,尤其是基坑施工部分,更是要强化地质监测,根据地质监测的数据,安排边坡支护的施工。边坡支护施工技术中的地质监测,起到良好的监控作用,施工人员观察测点的地质变化,对施工方案提出改进意见,以此来提升边坡支护的水平,促使其更加适应土木工程的环境。地质监测中能够约束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及时发现土木工程地质条件的临界值,准确控制边坡支护,以免土木工程的边坡结构受到地质影响。

三、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的质量控制

第5篇

随着CFRP材料向土木工程领域的逐渐渗透,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CFRP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经历了纤维片材、纤维棒材和纤维型材等几种材料形式。CFRP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大,其优越性也逐步发挥出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开展关于CFRP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课题十分有必要。土木工程中应用的CFRP产品形式主要有短纤维、片材(纤维布材和板材)、棒材和索材、拉挤型材、缠绕型材、格栅及手糊制品。根据CFRP材料制成的产品形式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①C-乱向短纤维,加入混凝土中,可大大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延性和承载力等多种性能;②CFRP片材,用于既有结构加固修补,有大量的工程应用,其技术已基本成熟;③将碳纤维长丝制成棒材,在混凝土中代替钢筋用于新建结构,主要用于海洋工程结构及需电磁波透过的工程结构,国外已有较多研究,并开始应用,也可制成杆件,建造各种空间结构,如网架、网壳以及拱、壳和穹顶等,形成大跨空间建筑结构体系;④将碳纤维加工成束状或绳状形成索材,用于大型土木工程的拉索或悬索结构,该方面应用在锚具连接上尚未能很好地解决,但仍有一定的应用;⑤CFRP拉挤型材,可做成工字形、槽形、管形、箱形等基本型材,形成轻质楼板、桥板;⑦CFRP格栅,可用于补强飞机场跑道、桥面和公路,早在1996年,美国通往加拿大的401#高速公路的数座桥面上采用碳纤维补强。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CFRP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CFRP片材在加固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中的应用研究;CFRP棒材在空间结构中的应用研究;CFRP索材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研究;CFRP锚固系统的应用研究。

2CFRP片材的应用研究

CFRP片材主要应用在建筑结构加固中,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起源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方法为利用树脂类粘结剂将碳纤维粘贴到结构或构件的表面,形成复合材料,通过碳纤维与构件的协同工作来提高结构和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此技术在9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经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检验,并在1999年中国台湾省地震后的修补和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们对这一新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国内已经引起重视,并着手研究和开发。

2.1CFRP加固补强混凝土结构

对混凝土工程进行加固,是目前CFRP在土木工程中应用最成熟的技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加固后构件的抗弯、抗剪、抗压抗疲劳等。抗弯加固(图1)就是将碳纤维片材用胶结剂外贴于构件的受拉面与混凝同承受荷载,以提高构件的受弯承载力,达到抗弯加固的目的。目前国内外主要是运用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加固性能的因素,并用试验数据和分析数据提出承载力公式,进而改进加固的方法。2000年以来,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都对CFRP加固的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了弯曲试验,得到影响加固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碳纤维布的层数(加固量)、混凝土强度、配筋率、碳纤维布端锚固情况等[1];另外,岳清瑞、赵国藩和郑国栋等[2,3]还研究了二次应力状态以及既有荷载的存在对加固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梁底碳纤维布的抗剥离能力的方法[4]。抗剪加固(图2)主要是将碳纤维片材粘贴于构件的剪跨区,利用碳纤维布对混凝土的约束来抑制剪切裂缝的开裂和发展,达到抗剪加固的目的。与抗弯加固类似,抗剪加固的主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用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加固后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提高程度、破坏形式以及影响加固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5,6],并针对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抗压加固(图3)的研究主要是实验研究,将CFRP片材外贴在钢筋混凝土柱上进行受压试验研究,能提高柱子的承载力和延性[7]。在这些静力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学者提出了疲劳性能的问题,并针对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了疲劳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固后的混凝土构件疲劳寿命提高、疲劳变形减小、抗裂性能提高[8]。近两年,东南大学的袁鑫等[9]对高温环境下的粘贴CFRP板前后的RC箱梁做了疲劳试验研究,得出高温环境下使用的箱梁桥顶板经过CFRP加固后承载力、刚度和疲劳强度都提高了;同济大学的商兴艳[10]通过试验研究了L形外贴纤维片材加固震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顾威、李宏男等[11]对加固的受损轴压钢管混凝土进行了试验研究。国外在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几年Badawi和Wahab提出一种内嵌式的加固方法,即在混凝土构件表面挖槽,在槽内涂环氧胶,然后粘贴CFRP材料(图4),并对这种加固的构件进行了抗弯、抗剪和抗疲劳试验研究[12-14],加固效果比外贴方式好。图4内嵌式加固方法Fig.4StrengthwithNSMCFRPproduct

2.2加固钢结构

在土木工程中,钢结构的损伤具有局部性和多发性等特点,且不可能立即退役。采用传统的焊接和用螺栓、铆钉连接加钢板的加固方法存在焊接残余应力、削弱截面等很多弊端。采用碳纤维布进行加固补强,可手工完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不会出现钢板加固后的锈蚀现象。CFRP加固修护钢结构就应运而生,但是它起步晚,其研究和应用均处于初始阶段,主要是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值分析,试验研究很少。在梁的受拉面粘贴CFRP片材,提高其抗弯承载力和抗弯刚度;在梁的腹板粘贴CFRP片材,提高其抗剪承载力;对疲劳损伤钢结构进行加固,提高剩余疲劳寿命;CFRP布环向缠绕钢管柱,避免钢管的局部失稳,提高柱的抗压承载能力;对钢结构节点的加固以及结构耐久性加固等。由于疲劳是钢结构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清华大学的郑云、叶列平[15]对CFRP加固的含中央疲劳损伤裂纹的钢板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得出其剩余疲劳寿命得到显著提高。张宁等[16]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得出拉应力状态下碳纤维布加固钢结构K形焊缝,可改善钢构件的疲劳性能,延长钢结构疲劳构件的使用寿命。对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板的受拉疲劳试验研究[17],分析了应力比、CFRP板刚度、预应力及粘结胶性能等因素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结构的疲劳寿命提高16倍以上。CFRP加固钢结构的破坏形式仍然是以粘结层的剥离破坏为主,是影响CFRP加固钢结构性能的重要因素,碳纤维布与钢结构之间的粘结性能直接影响加固效果。根据试验结果,在粘结端部,界面剪应力最大,随粘贴长度的增大,界面传递的剪应力减小,碳纤维复合材料受到的正应力增大,承载力也逐渐提高,但当粘结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只是胶层弹性长度增大,承载力不再提高。岳清瑞、彭福明等通过静力拉伸试验(粘结材料选用双组份环氧类粘结剂)对碳纤维布与钢结构之间的粘结应力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到了碳纤维布加固钢结构时的有效粘结长度为80mm~100mm。碳纤维与钢构件之间的粘接性能是碳纤维加固修复钢结构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加固钢结构胶粘剂材料的研究较少,成为制约这项技术应用的主要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碳纤维布端部存在严重的应力集中,锚固显得异常重要,尤其是在碳纤维布的端部,这个问题也应该深入研究。

3CFRP管材及其组合构件的应用研究

结构的自重限制空间结构向超大跨度发展,轻质高强的纤维复合材料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CFRP材料在加固现有结构中的良好表现,使人们认可了其高强、轻质、耐腐蚀的性能,研究能否将CFRP制成杆件用于空间结构中,以跨越更大的跨度,具有重要的意义。2004年清华大学的钱鹏等[19]以日本Toray-TT00SC碳纤纱作为原材料,用铝合金制作连接件,采用卷带成型法制成了CFRP圆管。对CFRP杆件轴向进行了受力试验,采用ANSYS软件对杆件的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CFRP管的破坏形式。CFRP材料的各向异性使纯CFRP杆件以节点连接破坏为主,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优点,且破坏具有脆性特征。2006年蒋燕等又提出了CFRP-铝合金组合杆件[16](由铝合金管外包CFRP布制作而成),对其进行了拉伸试验研究、轴心受压稳定试验研究和弯曲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组合管的破坏模式与铝合金管的破坏模式较为接近;组合构件的弹性阶段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比纯铝构件大大提高。根据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到了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和组合管局部屈曲承载力计算公式,并提出了组合构件抗弯刚度的计算方法,建议了组合长管轴压稳定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基于这些杆件性能的基本研究,钱鹏等将CFRP-铝合金组合杆件用于Keiwitt网壳和网架中[21],运用有限元的方法建立了网架和网壳的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组合管网壳的承载力和刚度比铝合金网壳高,对几何缺陷和非对称荷载的敏感性都比较小,且自重比较小。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CFRP-铝合金组合管发展潜力巨大。从经济上看,CFRP-铝合金组合管比铝合金管要贵,但是长期经济效果要优于铝合金管,因此经济效益较好。铝合金的无磁性和不与CFRP材料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性质也让其代替钢材成为这一组合管的首选材料。200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亮泉等[22]以T700SC-12K碳纤维(日本东丽公司)和环氧树脂为材料和基体,采用纤维缠绕成型工艺,正交对称铺设CFRP铺层,设计了不同尺寸的CFRP圆管,并进行了压缩和拉伸试验,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考虑单层纤维受拉断裂、受压屈曲和扭折、在横向拉力和剪力作用下基体开裂以及在横向压力和剪力作用下基体破碎,对CFRP圆管的破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试验所得数据总体吻合较好。得出受压破坏以纤维受压后扭折致使纤维折断和基体开裂为主要破坏模式,受拉破坏以纤维拉断为主要破坏模式。这种CFRP管的性能如表1所示。张亮泉和欧进萍[23]提出用上述方法制成的CFRP圆管建立平板网架结构,并对它们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中均假设节点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不发生破坏,网架结构的破坏发生于杆件上),得到随着跨度的增加,CFRP网架的竖向位移明显小于钢网架,跨度越大越明显,CFRP网架的跨越能力可提高30%;CFRP网架抗震性能优于钢网架。用Pushover分析方法分析CFRP网架失效模式得出,要充分发挥CFRP网架材料的高强度优势,关键因素是提高支座的变形能力。上述所有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节点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不发生破坏的假设条件上,但是CFRP杆件之间的连接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2012年张亮泉[24]提出了一种由CFRP管材为受力主体,钢板为端部支撑的新型组合构件(图5)。在构成空间结构时,构件之间仍然可以采用焊接节点和螺栓球节点,很好地解决了杆件之间的连接问题。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受压性能,其抗压承载力有很大的离散型,需要后期具体的模型试验才能确定其准确的抗压性能。

4CFRP索材的应用研究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筋材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性能好等优点,已在桥梁工程中得到应用,成为大跨度桥梁拉索的理想材料。因为CFRP索只受拉力且为纯CFRP材料成型,因此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CFRP材料的力学性能。目前CFRP索主要应用在桥梁结构中,国内外有很多已经建成的CFRP拉索斜拉桥,如表2所示。东南大学Rc&Pc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相关单位完成了国内第1座CFRP拉索斜拉桥(江苏大学人行桥)的设计与建造,该桥全部拉索均采用CFRP材料。长安大学的梅葵花、东南大学的吕志涛[25]采用解析法分析了CFRP斜拉索的静力特性,发现CFRP拉索的垂度只有钢索的1/5,使得拉索倾角和允许应力相等时CFRP拉索的极限长度是钢索的5倍有余,拉索长度相同时CFRP索的承载效率比钢索高得多;随着跨度的增大,钢拉索承受外荷载的能力急剧下降,而CFRP拉索承受外荷载的比重仍非常高。梅葵花推导了斜拉索设计时待求参数的精确计算公式,并从精确解析式中直接得出忽略拉索弹性伸长的近似解;建立了CFRP拉索的非线性参数振动模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拉索在参数振动特性的影响,得出拉索振动的拍频、幅值与拉索静拉力、激励幅值以及阻尼等有关,且在参数振动发生机率、参数振动响应以及抑制参数振动难易程度上,CFRP拉索优于钢拉索。鉴于上述CFRP拉索相对于钢拉索的优势,其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目前主要集中在CFRP斜拉桥和CFRP缆索悬索桥的研究。东南大学土木系通过具体的算例分析了1000m级斜拉桥的几何非线性影响量,并计算了其在温度荷载下的静力反应;采用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了CFRP索斜拉桥和钢索斜拉桥的主要动力特性,提出了若干优化CFRP斜拉桥的理论依据。东南大学的吕志涛主持了国内首座CFRP索桥(江苏大学人行桥)的设计和应用研究[27],研制了黏结型CFRP拉索锚具,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研究了CFRP拉索的制作和安装工艺并提出了拉索的张拉方案。江苏大学的周士金等[28]对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参考对象,建立斜拉桥的有限元动力模型,并采用等轴向刚度准则将钢索替换为CFRP索,与钢索斜拉桥在同一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差异和抗震性能,得到CFRP索斜拉桥的位移和内力地震响应值较小,在抗震性能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对首座CFRP索斜拉桥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荷载试验、动态试验,为CFRP索桥梁的动态建模、动态特性分析、抗震抗风设计及CFRP新型缆索材料在桥梁工程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2006年郑宏宇等[29]提出将CFRP索用在悬索桥中,并分析了CFRP拉索体系悬索桥的优势、可行性以及推广和应用所面临的问题。2011年东南大学的马文刚等[30]采用有限元建模的方法对钢缆锁悬索桥和CFRP缆索悬索桥分别进行了恒载、活载、温度作用的对比分析计算,得出CFRP缆索悬索桥在恒载作用下的内力和温度作用下变形比钢缆锁小,但是由于刚度较小,在活荷载作用下竖向变形比钢缆索桥大7%;2012年同济大学的李扬[31]基于分段悬链线法和通用有限元程序也对钢缆锁悬索桥和CFRP缆索悬索桥的静力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且进一步对CFRP缆索悬索桥的刚度进行了参数分析,考虑的设计参数包括桥跨布置方式、矢跨比、边中跨比、主梁抗弯惯矩、桥塔抗弯惯矩和中央扣,提出了改善结构刚度设计的建议。CFRP索比重小、刚度小,其抗风性能尤为重要,同济大学的李扬和肖汝成[32]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方法,对主跨2000m~5000m的钢缆索和CFRP缆索悬索桥的抗风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其抗风性能确实比较差,必须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针对锚固困难、CFRP索造价高,用在斜拉桥中整体刚度低等问题,同济大学的熊文和肖汝诚[33]提出CFRP与钢组合截面斜拉索和CFRP与钢组合结构斜拉索两种方案,前者是将CFRP与钢形成组合截面斜拉索(图6),后者是将CFRP斜拉索与钢斜拉索分别应用于同一桥梁不同跨度区域,在保证两种斜拉索良好力学性能的同时优化了经济性能。综上所述,CFRP材料作为超长跨度斜拉桥的拉索材料与传统的钢拉索相比有很多优势:强度大;相同条件下,CFRP拉索的承载效率比钢拉索高得多;CFRP拉索的比重小,减轻基础施工的难度。但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CFRP的抗剪性能较差,导致CFRP索有折点时脆断,且CFRP拉索的锚固非常困难,需要设计一种专门的锚具来解决这个问题。

5CFRP锚固系统的应用研究

由于CFRP筋的横向抗剪强度较低,常常发生横向剪切破坏,导致无论是用作受压构件的CFRP棒材还是用作受拉构件的CFRP索材都难以采用传统的连接方式和锚固方式对其进行连接和锚固,CFRP筋锚固体系的研发成为能否将CFRP材料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关键。因此,近几年关于CFRP筋锚具的研究和开发方面有不少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适用于CFRP筋(索)的主要锚具形式有粘结型、夹片型和复合型(夹片-粘结型)3种,粘结性锚具是其中性能比较稳定,性能比较好也是已经应用到工程中的锚固形式。

5.1粘结型锚具

粘结型锚具由套筒、螺母、端堵和封盖组成,其中端堵和封盖上设有相对应的定位孔,以使筋材相互间隔一定的距离并保持平行,典型的失效形式有两种:CFRP筋破坏和CFRP筋从锚具中被拔出。后一种破坏应该通过增强锚具的粘结性能避免,影响锚具粘结性能的主要因素有锚具形式、粘结长度、填充材料等。国内首座CFRP索斜拉桥采用的就是粘结型锚具,针对此锚具东南大学的吕志涛、梅葵花和江苏大学的刘荣桂等都进行了试验研究[34],对采用树脂封装和微膨胀水泥封装的直筒式和直筒加内锥式锚具进行了静载试验,对CFRP筋在不同的粘结长度、不同锚具形式以及不同的填充材料等情况下的拔出荷载进行试验对比,得到了这些锚具的荷载-滑移曲线。梅葵花提出了一种直筒式粘结型锚具的粘结应力的分布模型,采用解析法分析了其极限承载力,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内锥式和直筒+内锥式锚具在其使用荷载下的受力性能。2006年同济大学的薛伟辰和王晓辉[35],通过48个拉拔试件对CFRP绞线筋与不同环境介质之间的粘结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并与钢绞线进行了比较。湖南大学的方志、蒋田勇和同济大学的梁栋[36],通过静载试验研究了不同表面形状和锚固长度的CFRP筋在超高性能混凝土RPC、环氧铁砂、环氧石英砂和普通混凝土等四种不同粘结介质中的受力锚固特征,得出CFRP筋的表面形状显著影响其锚固性能,在其他条件相同时RPC对CFRP筋的锚固性能最好,并进一步对其在RPC中的锚固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开发了一种以活性粉末(RPC)作为粘结介质的粘结式锚具,并对其进行了静载试验和疲劳试验,得出CFRP筋的表面形状对以RPC作为粘结介质的粘结式锚具的锚固性能有着决定性影响,建立了平均粘结强度、平均粘结强度对应的滑移量、临界锚固长度以及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等计算式,试验表明该锚具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西安交通大学的侯苏伟等[37]在大量试验研究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改进传统的内锥型锚具,提出了一种以环氧树脂为粘结介质的新型内锥式锚具,并对其进行了静载试验和疲劳试验,证明新形粘结型锚具具有100%的锚固效率系数,且能安全通过疲劳试验。

5.2夹片型锚具

夹片型锚具由传统钢绞线锚具发展而来,主要由锚环、夹片、软金属管、CFRP筋等部分组成,由于CFRP筋的抗剪性能差,传统夹片型锚具“切口效应”明显,在受荷端易发生夹断破坏,应做如下改进:夹片与筋材间增设软金属管,夹片与锚环间设置角度差,减小夹片倾角。夹片型锚具结构相对简单、组装方便,便于工程现场安装。但滑移量较大,易产生应力集中,锚固效率较低。东南大学的丁汉山等[38]设计了一种单孔夹片式锚具,用来锚固单股CFRP筋并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典型的锚具失效模式有两种,一种为碳筋在有效张拉长度范围内拉断,另一种是碳筋在锚固区域被夹片剪断,是应避免的破坏模式。得出了锚固长度、夹片与锚环之间的交角等对锚具锚固性能的影响。湖南大学的蒋田勇和方志也对传统的夹片式锚具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夹片式锚具由凹齿曲面的夹片、锚杯、塑料薄膜以及薄壁铝套管等组成,对不同锚杯倾角、预紧力、塑料薄膜、凹齿间距和深度以及铝片厚度的锚具进行了静力试验研究[39],试验过程中试验试件的破坏形式有滑移破坏、夹断破坏和拉断破坏;对不同锚杯长度和锚杯内壁倾角的夹片式锚具进行了疲劳性能试验研究,得出该类锚具具有良好的动力抗疲劳性能,锚杯内壁倾角一定时,锚杯长度越大,锚具组装件的疲劳性能越好。西南交通大学的诸葛萍、侯苏伟、强士中研制了CFRP筋夹片式锚具,它由锚杯、4片夹片和金属套管组成,对不同齿距的夹片、不同材质和壁厚的套管以及不同的预紧力进行了正交试验[40],以考察不同参数对CFRP筋夹片式锚具综合锚固性能的影响,提出的CFRP筋夹片式锚具理论计算,锚具性能稳定,锚固效率系数高,抗滑移安全系数高,CFRP筋滑移量小,适用于锚固高强的CFRP筋。由于影响夹片式锚具的参数很多,而且相互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以更优的参数组合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5.3复合型锚具

由于粘结型锚具和夹片式锚具在应用到CFRP中有各自的局限性,研究的方向逐渐转向复合型锚具的研发和研究,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只有湖南大学的蒋田勇、方志和北京工业大学的詹界东、杜修力做了一些试验研究。蒋田勇和方志[41]提出了复合式锚具,由楔紧锚固端和黏结锚固端组成,其中,楔紧锚固端包括锚杯、带有凹齿的夹片、铝套管以及塑料薄膜,粘结锚固端包括钢套筒和黏结介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并对此锚具进行了静载试验,研究了锚杯长度、钢套筒长度、夹片预紧力、筋材预张拉力等试验参数对复合式锚具锚固性能的影响。北京工业大学的詹界东等[42]也提出了一种夹片—粘结型复合式锚具,并进行了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验证了其良好的锚固性能。目前,对于锚固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改变形式、尺寸、粘结材料和锚固长度来设计锚具的形式,通过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来获得具体锚固形式的最终锚固性能,对于锚固系统的锚固机理和内部荷载传递机制研究不深入,而且锚固系统尺寸和重量较大,是阻碍CFRP索(筋)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6结论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一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挑战,以期能够发掘影响本课程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内外因,从而能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达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的目的。

《英语语言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5) 规定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中开设了《英语语言学》课程。然而长久以来,语言学课程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尽管教师及学生都认识到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比较晦涩难懂,而教师又一般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学习的效果都不尽理想。但是也一直有学者或者教师对语言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做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尝试性的解决途径,如潘之欣(2002),王扬(2004),白郁(2007),鞠玉梅(2007)等。然而在众多的著述中,除潘之欣(2002)做了调查问卷的实际研究以外,其他的鲜有基于调查或实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一些内省式的探讨尝试。笔者自2003年起一直担任《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任教师,在较长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对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于是笔者在自己教学的两个大学三年级的英语专业自然班中做了一项针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项调查问卷研究,以期能够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课程存在的问题,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预期及学习困难做出全面的了解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64份,实际收回64份。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道问题,其中1-21奇数问题采用的是选择题,分四个选项;2-22偶数问题是书面问答,分别对1-21奇数问题的选择做出书面的解释,如第1题“经过一年的学习,你认为本门课程_____”a. 非常有用 b. 有用 c. 没有什么用处 d. 说不清楚,当学生做出选择后,会在后面的第2题预留的空白处写出做出上述选择的依据。这种调查问卷的设计方式虽然没有完全按照Likert 五分法进行,但是创新之处在于能直观地获得学生做出某项选择的初衷,从而能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诉求和认识做出判断。

由于涉及的问题以及分析较多,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一些较为关键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当被问及本门课程是否有用时(第1题),约有68%的学生(44人)选择了a. 非常有用和 b. 有用。约42%的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是非常喜欢或者喜欢,选不喜欢的约占26%。约72%的学生对现在的教材(胡壮麟编《语言学教程》第三版)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不满意者只占9%。约55%的学生对于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非常满意或者满意,不满意者占16%。对于任课教师是否胜任目前的课程,约98%的学生(63人)选择了非常胜任或者胜任。约有70%的学生对于设立语言学课程觉得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只有约1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对于课程目前的测试方法,约56%的学生选择接受,约33%的学生选择了不接受或者认为应改变测试方法。当被问及课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时(本问题可多项选择),约45%的学生认为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约48%认为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约9%认为应注意新成果的介绍,约5%选择其他。约70%的学生认为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好或者好,约20%选择一般,约3%选择非常一般。当被问及对课程的其他建议时,多数学生认为授课时应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尽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等。

通过上面对调查结果的简单分析,结合以前相关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困扰本课程的一些主要因素是:

(一)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本次调查中约2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本门课程,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潘之欣(2002)的调查结果一致。[1]而影响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还是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这个结果与潘之欣(2002)也基本一致。[1]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时不仅仅要满足于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解释讲授,而且也要照顾到课堂气氛和讲授的深入浅出,只有让学生听的懂,听的有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课程的认同感。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次调查中约1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不满意,这与王扬[2]、白郁[3、]鞠玉梅[4]等所反映的一致。因此原来那种以课本为主,偏重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不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声,光,电等各种手段,给课堂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三)测试方法。本次调查中约33%的学生对目前单纯书面考试的测试形式表示不接受或者希望改变测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考察手段,从多方面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除了学期末的笔试以外,教师也不妨在平时多让学生做一些小组讨论,课堂陈述或者也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小的论文作业,内容尽量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并贴近日常语言的实际,这些活动的结果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分,这样的话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次调查中约48%的学生认为课程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培养用语言学课程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实例的能力。 语言学知识及理论其实都是对日常语言数据和语言现象的浓缩抽象而已,其实质上是来自于生活,现在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再把它们还原到生活中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还原其本质。这样不仅仅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个因素以外,另外一个困扰语言学课程的困难就是课时设置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虽然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中开设了语言学课程,但是一般都只开设一个学期,大约32课时,而课时数的不足也制约了教学。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做较大的取舍,只能选取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授,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足,教学内容的破碎也制约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总体把握。有鉴于此,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从2007年开始,将《英语语言学》课程的课时数从32学时调整到64学时,即从原来只开设一个学期增至一个学年。这样的设置不仅仅是增加了课时数,使得教师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系统地讲授,而且时间跨度的增长也从另一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从实行至今,教学实际效果以及学生实际学习的成效来看,这样的课时设置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对语言学课程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取了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二、结论及建议

针对其他相关研究以及调查问卷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持续提高,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方法,改变原来那种照本宣科,只注重书本基础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更新课程的测试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测试方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表达,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考核。另外一方面,语言学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广泛涉猎相关资料文献,培养对语言的直觉。语言学中所有的理论其实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语言数据或者实例,只是抽象程度较高,因此表面上看来较为晦涩难懂。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深入浅出,诙谐活泼的语言和实例来还原语言学的本质,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从侧面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多互动,相互了解,共同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3): 47-55.

[2]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一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挑战,以期能够发掘影响本课程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内外因,从而能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达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的目的。  

 

《英语语言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5) 规定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中开设了《英语语言学》课程。然而长久以来,语言学课程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尽管教师及学生都认识到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比较晦涩难懂,而教师又一般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学习的效果都不尽理想。但是也一直有学者或者教师对语言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做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尝试性的解决途径,如潘之欣(2002),王扬(2004),白郁(2007),鞠玉梅(2007)等。然而在众多的著述中,除潘之欣(2002)做了调查问卷的实际研究以外,其他的鲜有基于调查或实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一些内省式的探讨尝试。笔者自2003年起一直担任《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任教师,在较长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对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于是笔者在自己教学的两个大学三年级的英语专业自然班中做了一项针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项调查问卷研究,以期能够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课程存在的问题,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预期及学习困难做出全面的了解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64份,实际收回64份。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道问题,其中1-21奇数问题采用的是选择题,分四个选项;2-22偶数问题是书面问答,分别对1-21奇数问题的选择做出书面的解释,如第1题“经过一年的学习,你认为本门课程_____”a. 非常有用 b. 有用 c. 没有什么用处 d. 说不清楚,当学生做出选择后,会在后面的第2题预留的空白处写出做出上述选择的依据。这种调查问卷的设计方式虽然没有完全按照likert 五分法进行,但是创新之处在于能直观地获得学生做出某项选择的初衷,从而能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诉求和认识做出判断。 

由于涉及的问题以及分析较多,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一些较为关键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当被问及本门课程是否有用时(第1题),约有68%的学生(44人)选择了a. 非常有用和 b. 有用。约42%的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是非常喜欢或者喜欢,选不喜欢的约占26%。约72%的学生对现在的教材(胡壮麟编《语言学教程》第三版)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不满意者只占9%。约55%的学生对于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非常满意或者满意,不满意者占16%。对于任课教师是否胜任目前的课程,约98%的学生(63人)选择了非常胜任或者胜任。约有70%的学生对于设立语言学课程觉得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只有约1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对于课程目前的测试方法,约56%的学生选择接受,约33%的学生选择了不接受或者认为应改变测试方法。当被问及课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时(本问题可多项选择),约45%的学生认为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约48%认为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约9%认为应注意新成果的介绍,约5%选择其他。约70%的学生认为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好或者好,约20%选择一般,约3%选择非常一般。当被问及对课程的其他建议时,多数学生认为授课时应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尽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等。 

通过上面对调查结果的简单分析,结合以前相关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困扰本课程的一些主要因素是: 

(一)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本次调查中约2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本门课程,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潘之欣(2002)的调查结果一致。[1]而影响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还是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这个结果与潘之欣(2002)也基本一致。[1]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时不仅仅要满足于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解释讲授,而且也要照顾到课堂气氛和讲授的深入浅出,只有让学生听的懂,听的有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课程的认同感。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次调查中约1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不满意,这与王扬[2]、白郁[3、]鞠玉梅[4]等所反映的一致。因此原来那种以课本为主,偏重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不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声,光,电等各种手段,给课堂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三)测试方法。本次调查中约33%的学生对目前单纯书面考试的测试形式表示不接受或者希望改变测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考察手段,从多方面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除了学期末的笔试以外,教师也不妨在平时多让学生做一些小组讨论,课堂陈述或者也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小的论文作业,内容尽量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并贴近日常语言的实际,这些活动的结果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分,这样的话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次调查中约48%的学生认为课程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培养用语言学课程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实例的能力。 语言学知识及理论其实都是对日常语言数据和语言现象的浓缩抽象而已,其实质上是来自于生活,现在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再把它们还原到生活中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还原其本质。这样不仅仅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个因素以外,另外一个困扰语言学课程的困难就是课时设置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虽然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中开设了语言学课程,但是一般都只开设一个学期,大约32课时,而课时数的不足也制约了教学。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做较大的取舍,只能选取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授,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足,教学内容的破碎也制约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总体把握。有鉴于此,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从2007年开始,将《英语语言学》课程的课时数从32学时调整到64学时,即从原来只开设一个学期增至一个学年。这样的设置不仅仅是增加了课时数,使得教师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系统地讲授,而且时间跨度的增长也从另一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从实行至今,教学实际效果以及学生实际学习的成效来看,这样的课时设置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对语言学课程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取了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二、结论及建议 

针对其他相关研究以及调查问卷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持续提高,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方法,改变原来那种照本宣科,只注重书本基础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更新课程的测试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测试方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表达,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考核。另外一方面,语言学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广泛涉猎相关资料文献,培养对语言的直觉。语言学中所有的理论其实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语言数据或者实例,只是抽象程度较高,因此表面上看来较为晦涩难懂。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深入浅出,诙谐活泼的语言和实例来还原语言学的本质,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从侧面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多互动,相互了解,共同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3): 47-55. 

[2]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