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05 19:31:44

序论:在您撰写专科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专科教学论文

第1篇

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从学生的课堂发言主动性及课前阅读时间及参考资料的数量分析来看,案例导学式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法中的地位,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而且在典型案例及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广泛查阅资料逐渐学会自学,即会学,并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对基础理论与临床疾病的联系产生感性认识,逐渐发展为乐学,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注重专业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讲授法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适用于引导解惑,对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专科层次学生来说,有利于使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案例导学式教学法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优势,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借鉴PBL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案例或问题,为基础理论的学习创设一定学习情境,架起基础理论和专业应用的桥梁,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同时,学生课前已对教学内容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充实,节奏更紧凑,容不得学生思维懈怠。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把握、基本达到本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比例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而将本门课的知识用于临床感觉困难的比例有所下降,期末考试成绩也优于对照班,说明案例导学式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2篇

关键词:新理念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教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教改就将流于形式。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而落实这些主要是在数学课堂上。所以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才能指导平常的教学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主线,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我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尝试:一是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1、更新备课形式

(1)更新备课观念:在备课过程中,以前我总是要思考:把什么教给学生?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最精彩的?最与从不同的?而现在我换一种思维方式,更应该思考的是什么不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自己悟出来,什么能给学生带来最多的思考?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时,我把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把传统的格式化教案改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拓展升华教学心得”等教学设计。把焦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学设计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我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然后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设计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比如《梯形》一课,我设计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怎样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新理念。教师不用去教从而引出梯形的常规辅助线添法。学生接受起来觉得很自然,通过动手实践,比单纯地做数学题有效的多。而且是自己得到的,会灵活掌握。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华,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从而使学生达到“会学、乐学”的境界。

(2)改变备课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各人备课,改变为两种形式:首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基本要求“一小节”或“一单元”一活动,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即事先确定集体备课的主讲人、时间、地点和内容,由备课组长(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研究,讲求实效。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因此,还需要个人备课,个人备课,分为三步:一学期备课: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研讨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做法,选择和设计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学模型、图表、演示教具的准备和制作)。根据教材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状况研究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二单元备课:分析研究本单元、章节的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三课时备课:教案内容: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注意点等、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内容、板书设计、教后感(提倡)。过程设计;为达到教学目的,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及实施程序,安排好老师的双边活动。培养能力的具体作法。教具使用的说明。板书的设计方案。.练习课有.练习目标、练习重点、.课前准备、课堂练习,练习题要有针对性,比较精炼,有层次,有坡度,数量适当,保持一定的密度。复习课要有复习目标、复习重点。复习时,要复习、分析学生以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情况,指出缺陷、关键性的问题,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重点的内容等。复习作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作业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复习讲解,要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根据复习作业的错误重点分析。从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测验、课外辅导、与学生交谈、答疑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改进专教法。比如我所在的学校这几年一直尝试这种形式的备课,常常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帮助自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对自己的教学很有裨益。

(3)重新设置例题:有效的数学例题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改变。①创设情境性例题。创设“情境”例题,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知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编制情境例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则时,设置这样一道题: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旁有一售货中心,规定售货中心向南为正,向北为负,某人家住售货中心南210米处,该人有事外出,需经过售货中心办一件事,现此人先向南走450米完成一件事后再折转准备北行730米做事,问此人能经过售货中心办事吗?此人走完730米后最后位置在售货中心的哪一侧?由学生通过议论、列式计算,在兴趣中顿悟有理数的加减法则。②设置实验性例题,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③设置开放性例题。变封闭题目为开放型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可以把学生引导到他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解题过程多样化,结果不唯一,学生就必须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着思维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正确判断。从多方面寻找可能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④设置猜想性例题,培养学生联接知识的能力,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⑤设置规律性例题。为了使学生在解题时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丰富的联想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规律型”的题目正是考察学生以上这些能力。由于“规律型”题目的规律性和普通性,我们教师在举这样的例题应注意归纳综合,俗语说:“换汤不换药,万变不离其宗”。这话用在数学上正好反映数学知识的规律性。例如,二次函数中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出抛物线y=ax(ɑ≠0)中ɑ、b、c的符号,要求判断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抛物线与轴交点的位置,对称轴在轴的左侧还是右侧,抛物线与χ轴有无交点,并画出草图,象这样的问题,要先归纳综合它的规律性:(1)ɑ>0开口向上;ɑ<0开口向下。(2)C>0与轴交点在χ轴上方;C<0在χ轴下方;C=0交于原点。(3)对称轴为直线χ,ɑ、b同号在轴的左侧;ɑ、b异号在轴的右侧;b=0对称轴为轴。(4)=0与χ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0两个交点;<0无交点。规律型例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我们在规律型例题教学中,必须善于采用比较、分析、⑥设置应用性例题。尽力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坚持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情景。当然这并不是意味要学生深入到工地、田野等地方去上数学课,而是多设计一些问题情景,例如从物理、化学等相邻学科中选择一些应用题,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应用意识,并从中领会数学的威力。例如有关收益的问题:银行的利息、国库券的收益率、所得税的计算等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问题,不但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2、更新课堂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特别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尽力要求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通过同学之间互相探讨,发现规律,从而掌握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

(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创造充分的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及反思的意识;有效的组织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的选用教学方法;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快速地捕捉各种信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消除学生心理暂时形成的不利兴奋点,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回来,使课堂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正常。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以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要注意关心、鼓励学生,尤其对学习困难生更要体现出耐心。

(2)更新的教学手段: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但语言、概念并没有被抛弃,而是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当学生理解之后,及时运用层层深入、步步抽象的语言、概念加以引导,(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找到表达其理解,总结、概括其升华之认识的语言、概念)。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集图、文、声、影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给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①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②可以提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条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构建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练习,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从基础知识出发,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定量的练习、适时的检测和恰当的评价,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学习的思维性,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③有利于实行双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很难一一沟通,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实行双向教学。在所学知识内容上,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变为具体,复杂变为简单,化难为易。有时用很多语言难以说清的问题,通过微机很快就能揭示出其实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1、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并配合小组竞赛,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很投入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分层提问,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变式练习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课堂小结让学生不仅参与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与一身等等。从各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课堂参与率。

(1)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为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预留发展的空间.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要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如《圆锥侧面积》一课,我设计了由学生先预习,然后试着针对圆锥侧面积的推导方法提出疑惑的问题一环节。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为什么要把扇形面积公式中的弧长用2πR表示”“能否把它转化成其他图形推导它的侧面积公式?”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完全有能力从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而教师应该做的则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探索、解决问题。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图形,从而推导出扇形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推导结论竟然和数学家发现的规律相同,他们激动,他们高兴,这种情绪鼓舞着他们每一节课都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了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创新并深感成功的喜悦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奥秘兴趣和学习欲望。可见,适时引导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探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2)引入同伴合作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仅需要独立探索,还要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学习互补,同时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如“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因没有去过银行,对利息、利率等相关概念不理解。便首先开展了学生独立探索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课下不同形式的调查,写出了各式各样的调查报告后,又利用课上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在组内和同伴交流调查情况,在交流中不仅了解储蓄的意义和储蓄的多种方式,以及怎样选择存储的方法最合理,即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并且在组长的带领下,研究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寻找到了利率问题的等量关系。最后出示例题,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较复杂的利率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参与交流,不仅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同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

课堂情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交织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学生一种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潜意识的显现,属于感情的东西。学生的课堂情绪受到学生内外部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影响学生课堂情绪的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指来自教师情绪的影响。我的方法是一要让学生具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要让学生能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配合教师调控自己学习的消极心理。三要让学生都各进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四要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为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高涨的情绪

在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对方,产生共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绪如何,对于学生能否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保持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精神能起到沟通师生的感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2)教师要热爱学生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互相好感,互相尊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3)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羞耻心。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使他们产生自负和抗拒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如一位学生,特别自尊,一次由于摘眼镜而迟了一步做数学练习,受到教师的呵斥,双方僵持,一直到班主任出面才解围。以后,这位学生的数学成绩一路下滑。可见学生的自尊心是学习的源动力。

(4)注意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对于一堂课的顺利进行很重要,而学生的情绪状态往往决定着课堂气氛。所以,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使学生在良好情绪状态中学习,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转变态度都与思维有关,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所以教学中应让师生思维得到暴露,信息得到交流,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将数学教学作为“思维过程”来进行。一对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引发大多数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展现出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而不是很困惑的表情;二是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并且提出的问题与见解要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三是让学生把经过猜想、探索发现的结论作为新的思维素材,去努力探索,再去进行新的思维。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评价,师生之间要体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还要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和其他媒体之间的有效交流。课堂上要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即能构建师生、生生和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立体结构;课堂上要有良好、有效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数学经验,而且还要使学生树立数学意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培养良好的个性,尤其是克服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培养学生上进心理的萌生,促进上进心理的发展,重视学生最佳心态的养成。

上述几点尝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变独角演员为导演,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可以这样说,教育是把学的东西忘了后剩下的东西。要热爱学生,尽可能的了解学生,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创造去学习。教学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部分。传统的“蜡炬理论”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课堂应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参考书目:

1、《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傅道春

2、《教学月刊》2004.1-6

3、《课程教材教法》

第3篇

而在实际教育中,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只要练好专业技能就能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而文化课程的好坏对其影响并不十分重要。尤其是科学类课程,学生普遍在初中的基础就不好,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应付心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扎实。现在幼师院校的学生既是将来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老师,又是家庭科学教育的实施者。所以,随着各种科学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开始关注小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以及幼师院校科学师资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反思。一方面很多学生没有基础,另一方面对这门学科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学生最初不能很好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向教务科老师请教,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点,使我茅塞顿开,职业教育有别于普教的应试模式,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文化课程,同样要从技能教育入手,结合幼儿园实际,在提升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使他们的所学能有效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比如冰雪融化,钢铁生锈,为什么吃鸡蛋有营养等等这样的生活常识,都是幼儿园小朋友经常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用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去解释,既不能太抽象难懂又得让小朋友弄明白。所以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尽量避开生涩的方程式及元素符号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多以实验,实例为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使他们更容易于接受和掌握,使其能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问,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某幼儿园园长在谈到对新毕业幼师的印象时给我感触颇深,她认为现在的毕业生有两大优势:一是工作热情高,二是专业技能好。但欠缺的一点就是文化底蕴不够深。文化底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单单从文学修养一个角度来判断,而是对于一个人全方面的衡量:习惯养成,知识广博,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无时无刻都与自然打交道,观察,体验生活。尤其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见到的一切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他们身边需要一个“百宝箱”,打开来应有尽有,能够帮他们解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家长和老师们常常为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感到苦恼。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对诸多事物产生好奇心。能否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将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要能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难问题。如幼儿在玩耍和游戏中,常会提出一些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如在一次语言教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幼儿问:“小蝌蚪为什么和青蛙妈妈长的不一样?”“青蛙在春天时产卵,卵又会长成小蝌蚪,小蝌蚪长大后又变成了小青蛙了吗?”所以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幼儿教师是必备的。同时幼师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幼儿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常常给幼儿讲一些寓言故事,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月亮里为什么有兔子和仙女?等等,看起来,可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但有时却对幼儿智力发展产生负作用,以寓言故事为例:很早以前,有一位又饿又可怜的乞丐倒在路边,兔子什么也拿不出来就对乞丐说:“请你把我烧一烧吃了吧!”说罢,就自己跳到了火堆里去了。那位乞丐在“啊”的一刹那间,就变成了神仙,他抱起兔子跑到月亮上去了,从那以后月亮上就有了兔子。在登月活动已经实现的今天,还继续给幼儿讲这种故事显然是不科学的。要给幼儿讲清楚这是寓言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月亮是围绕地球转的球体,上面有丰富的矿藏,科学家正在努力把月球变成人类生活的空间站,最后可以启发幼儿:等你学到本领后,也可以到月球上去看看是什么样,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产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4篇

(一)专业培养方向设定模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高等院校开设法学专业教学,但是对于法学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更多的思考和设置,并没有针对自身特点确定培养的发展方向、确定今后毕业生的就业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体现出培养的侧重点,造成了很多普通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寻求工作的过程中既没有科研能力、不能开展法学理论研究,同时也不具备法律实践能力。这一点在如我校一样的普通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没有对自身培养方式、就业方向的思考和定位,使得专业培养的方向设定不够明确,没有形成结合学校及学生特点的层次分化。

(二)教学理念方法缺乏创新教学中仍然延续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学生主动分析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学生自身缺乏对专业理论研究的能力;教学内容也多为知识理论讲解,注重学科自身理论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系统性,授课中也缺少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运用教学手段比较传统,方式方法单一,改革进度迟缓,缺乏创新精神,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内容的兴趣。

(三)实践教学过少,法律从业技能不足课堂教学内容与法律实践联系不紧密,课堂教学立足于书本教学,学习的知识也不过是应用于书本案例,“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没有真正的接触到法律实践的环节;同时在课程设计上实践课课时较少,而且实践课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切实的动手动脑,缺失了对从业技能的锻炼。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不足,很难从根本上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设计法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立足点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变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自主性分析,加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理念习惯,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能力,重固有轻创新的旧有理念,在各方面积极做出转变。

(二)完善课程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课程设计比例更加科学合理,加大实践课、讨论课等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基础课程比例,并力求实现实践教学的切实有效性,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监管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学生适用所学知识提供适合的实践平台和机会。

(三)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的切实需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加强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从业中要求的说、写、及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出色、具备专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学专业应用性人才。

三、法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学内容设计,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创新思维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量化,使不够明确的教学相关过程具体化,杜绝教师的随意性,同时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切实完善实践课程内容,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实际的书写、语言、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并以考核的方式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各种活动加以管理,细化相关考核细则和规定。在授课来源上邀请知名学者、教授、初高中知名教师、执业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来校,以授课、演讲、报告及座谈等不同的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同时加强教师及学生同外界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大任课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或者任用兼职法律实践事物的教师任课,保证教学质量。

(二)制定完善合理的教学质量评判体系,加强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针对学科特点,制定法学专业各门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改革计划及进度监察体系,对计划中各个环节加以实时监控和管理,制定个环节完成设定指标参数,细化各个进程中每个步骤的要求和作用,及时发现计划中的疏漏和错误并作出实时改动。严格实施合理的考评制度,实现有计划的完善过程,逐步形成量化体系。同时加强监控教学、服务教学等工作,在教学管理环节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细化相关规定和实际操作规程,杜绝人为意志的判断和决定,从教学工作的各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监控,同时运用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实现对教学工作的支持和对正常教学工作的保障,实现管理的切实有效性。加强管理的同时加强服务理念及实际行为的运作。

(三)做好毕业生情况总结工作,加强实际跟踪和信息反馈对学生在校的考试成绩及参与各种活动情况及时记录,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时汇总,对学生毕业后3年内的就业、工作情况实施跟踪调查,形成从新生到毕业生的一条龙持续存在的档案管理,对毕业生考研、通过司法考试、考公务员、社会就业等各数字进行总结,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问题及如何快速解决并及早适应工作需要,掌握社会需求,并对培养方案进行有必要的实时修改,使之更为合理和科学,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四)在相关可能从业行业中开展对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调查工作开展在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业行业内部的有关从业要求、从业标准的调查工作,增强教学培养的针对性,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增强本专业学生从业的竞争力,及早做好专业的对口培养工作准备,只有培养适合从业环境需要的适合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难题,减少与其他同类优秀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差距,增强我校毕业生的竞争力,缩短从业培训时间,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第5篇

1.1没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

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其不仅要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竞争,还要与高等本科院校学生竞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而不能在仅仅围绕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重视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的知识教学,比如教师在进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时,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制图与识图的实践技能,而不是掌握制图的理论知识。

1.2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

建筑专业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分析中职建筑专业教师团队结构发现: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数量非常少,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实践技能技术的缺乏,必然会影响中职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时也缺乏创新精神,导致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整体素质不高。

2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对策

2.1创新教学模式,应用模拟教学法。

基于中职建筑专业较强的社会实践性特点,建筑专业课程改革要本着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原则,深化教学模式,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模拟建筑专业就业岗位的要求与环境,让学生提前获悉工作岗位环境,通过模拟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并不是一味的强调模拟应用教学,而是要灵活应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建筑基础理论教学则需要应用探究式或者启发式教学模式,总之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2.2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基于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只有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之后,才能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而所有的前提必须依赖于中职院校完善的教学体系:一是中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构建以社会岗位要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因为建筑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如果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市场技术,导致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就失业;二是教学内容要提高建筑实践专业知识的比例,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3提高教学手段。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因为其含有大量的理论概念和图表知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浪费课堂时间,而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建筑工程图表知识形象、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就需要借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才能顺利实施。

2.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离不开优秀教师团队的支持,只有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才能保障建筑专业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首先学校要为教师团队水平的提高创造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相关部门、行业所组织的技能教育培训,比如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每年组织多次人才培训教育活动,以此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其次学校要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建筑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将企业优秀的技能人才引入到学校中,让他们定期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双向交流,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最后学校要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配建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

3结束语

第6篇

学生参与实训环节有待改善。电子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要加强实训操作。但是,电子专业课程的实训有待完善。一方面,一些学校没有实训基地,即使有基地也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更谈不上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精神懒散,缺少自信,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导致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高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实验教学。在高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师生之间的角色,重新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模式。转变学生的角色,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新知识,变消极接受知识为积极探究新知识,使高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成为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电子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效途径;尤其要将电子专业的现代技术引入高职院校的实验室,不断推动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建设;还要不断丰富高职电子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容,扩大实验教学的信息量,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习电子专业较为完整的知识,进行操作技能训练,为进入企业做好准备,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电子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电子实验教学是培养高职电子专业学生实践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使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认真听课,还要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课堂。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能够以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将教学中电子线路工作时的现象、过程形象具体地在课堂教学中再现,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加大了高职电子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容量,促进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更为重要的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电子专业知识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凝聚力,使学生对电子专业知识的认知更为生动和深刻,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实训环节。实践教学是高职电子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电子行业的发展要求高职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零距离对接,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要加强高职电子专业学生的实训环节。通过实训,使学生真正做到用学结合、学以致用,进入企业就能够上岗。高职电子专业教师要合理设置实训课程,使实训课程与上岗要求相适应。在实训课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等方式,达到既能巩固电子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电子专业规范操作的基本方法,又能培养高职电子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技巧的目的。高职院校电子专业除了开展在学校内实训场地的实践课程外,还要针对电子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实行企业实习制度,每个学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进行实践,时间一个月左右,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延长时间。

三、小结

第7篇

(一)课堂活动设计

初中翻转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最有益的改变并不是在课前的学习,而是在课堂活动中。翻转课堂通过将知识传授转移到课前,留出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教师需要在评测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课堂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我校在实施过程中,将各班学生分成小组,课堂上学生主要通过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另外,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的过程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等情况来完成课堂活动的设计。如科学这一学科课程中,应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内化,而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对数学这一学科,教师则是在课堂上重新讲授多数学生仍然存疑的概念,并用大部分时间辅导学生练习,反馈学生在作业中所出现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环境

初中翻转课堂有两个学习环境:一个是基于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环境。我校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搭建了学习平台,并为教师和学生配备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教师通过教学平台,上传相应的、提前录制好的教学微视频、导学案以及拓展资料,学生则通过平台获取视频,自主进行知识的自学,并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来选择拓展资料进行补充学习,完成预习测验题。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把自学情况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精确把握学情,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在线互动、答疑释惑,真正实现把“教师”带回家。另一个为真实的教室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传统的教室进行了重新布局,打破原先“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格局,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同时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4~6人形成一个小组。

二、我校翻转课堂的学科教学特色

学习有效性有三个维度:一是学习速度,即学习效率;二是学习结果,即学习效益;三是学习体验,即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是积极存在还是消极存在。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命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也是我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搭建了翻转课堂的学习流程结构:课前———观看导学视频,达成知识传递,完成自学检测,提交疑难问题;课中———交流学习收获,归纳共性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有效达成目标,开展多维练习和巩固内化提升。课后———进行自主个性复习,完成下节内容自学。然而,我们认为学科特点不同,翻转课堂的目标定位和变革路径也应当有所不同。如何基于学科特点,寻求教学本质,丰富课程文化,改变课堂形态是各学科组实施翻转课堂的着力点。一年多来,各学科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通过研讨课、展示课等校本教研活动,积极研究,不断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翻转课堂模式。此外,就不同学科的翻转目标,也已经达成共识。我们认为:文科翻转课堂的目标除了落实语言运用的工具性目标外,重在拓宽学生阅读领域,引领学生精神成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理科翻转课堂的目标为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外,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活学生的探知欲望。

(一)语文学科———把语文书读“厚”

初中语文学科的翻转策略为:一是从分课型入手,针对语文教学的“无序无型”,进行“分课型”变革。我们把语文课分为了三大模块“课本教学”“经典阅读”和“综合写作”,并把笼统的语文课分为五种课型———课文精读课、课文略读课、经典阅读课、阅读技巧课、综合写作课。教师按课型组进行分工备课,群策群力,自编相应的教程,录制相应的微视频,设计导学案,力求达到有型、有序和有效。二是从丰富课堂教学入手。课前以任务驱动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PPT、视频内容,并完成相应任务。我们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科学地记忆文言词汇,形成高密度的词汇网,令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区,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并以小组形式在师生交流区进行组内问题讨论,将细、杂、低质量的问题先行解决,由组长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统一回复在教师的主题帖上。教师基于自学问题交流情况设计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立足学情。而课堂上,不再是以往落实重点字词句,理清文章故事脉络的浅层次讲解,而是抓住文章的一个点进行突破,将情感、价值观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教师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学生深入探讨,鼓励多元化的解读和表达,传递正能量。三是从拓展课程资源入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只是对课本知识的获得,更是精神品格的塑造。为了给学生精神提供“根”的滋养,语文组教师开出《温州二中作家作品导读》《古典的中国》两门校本课程,并在全校普及。每位教师再立足自身特长,根据自己既定研究方向,制订个性化的课程,以文学课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自身的研究与发现。例如,我们现在有:尹俊杰老师的“文学史教程”;黄筱琳老师的“现代诗歌教程”;郑小红老师的“电影美学教程”;潘志敏老师的“红楼梦”解读教程;杜亦平老师的“温州乡土文学”课程;吴积兴老师的“中国风写作教程”和寓言创造社;倪海娜老师的“瓯潮诗社”;王璇老师的“青葵话剧社”;等等。通过上述途径,我们力求让语文课成为充满热情、激动、憧憬,情感荡涤和心灵互动,并将师生的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二)数学学科———翻掉“第三种负担”

培养数学思想,提升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价值所在。我们的教师不缺乏让学生得分的技巧,但知识和技巧只能解决具体问题,而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触类旁通的,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应是教师孜孜以求的、更高超的技艺。基于此,我们的数学学科翻转策略是:翻掉“第三种负担”,激活数学思维。什么是“第三种负担”?它其实是学生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里所产生的负担,是由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负担,常常在课堂上产生。目前的数学课存在重结论、轻过程,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的弊端,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于是,便产生了“课上貌似听懂,课后却不会做题”的第三种负担。如何翻掉“第三种负担”?首先,我们按照“我预学—我梳理—我检测—我求助—我挑战”这样的思路设计好导学案,将核心概念和重难点知识录制成微视频,在导学案和微视频的作用下,因为学生课前深度自学,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对其就印象深刻,能轻松掌握;课堂上,实行当堂作业,反馈学情,力求做到“堂堂清,日日清”,以减轻课堂所产生的学习负担,并创设相关的情境,精简练习,旨在实现情智迸发、充满灵性的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由听懂变真会,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力;其次,借助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移动学习,布置个性化练习供学生在线检测。师生在线互动,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把数学教师”带回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点上有所成就。

(三)英语学科———在跨文化情境中快乐学习

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记忆性、应用性、新异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当孩子面对一段非母语的文字,他需要运用自己的学习意志去理解、消化,如果词汇积累不够、交流互动缺乏、语言环境生疏、文化背景缺失,那么英语学习必然也会枯燥无味,孩子将会变得被动厌倦、思维迟钝。任何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开始时都是“起源于兴趣,之后才是需要。”基于此,英语学科的翻转策略为:一是录制导学视频,铺设学习台阶。由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差异性,学生一进初中就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培优和辅弱,须在“课外”下功夫。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语法微课程、阅读策略微课程和复习微课程在课前先自学,连基础薄弱的孩子因为有了事先准备,课堂上他们也能参与进来。学生在教师视频带领下,怀着一颗好奇心去阅读、去探索。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也变成了学生展示英语风采的舞台。二是利用平板终端,创设跨文化情境。平板上存储大量经典的英语原版电影、英语卡通片、英语歌曲、其他英语教材、学生的优秀习作等;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和图文等资料,随时随地地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且平板的音频播放和录音功能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反复模仿语音的平台,积极开展开心词场、语音网络投票、情景对话微课程比赛、出题比赛等活动也锻炼了学生英语的表达和运用能力。这种潜移默化、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他们在无意中提高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跨文化的意识。

(四)社会学科———让知识鲜活起来

社会学科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上。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将思品、法律、历史、地理及人文有机整合,如果不对现有教材进行精心处理,社会课就很容易变成说教课。如何让社会学科教学能唤醒学生心灵,传送生命气息?我们对社会学科翻转的策略是:课前微课助学,课堂价值引导。将课程中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地理概念、历史事件等)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则以价值引导为主,将重难点问题,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探讨辩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来改变和创造世界的欲望和冲动,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枯燥的知识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探讨的形式变得鲜活起来,这种价值引导的教学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科学学科———丰富科学探究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