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06:22:21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化测绘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测绘工程专业要求学生需要学习人文社科、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工程、通讯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测绘项目设计、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了解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理论、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扎实的测绘学科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测绘数据分析能力,从事测绘生产的专业技能,能进行测绘工程软硬件系统的集成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的集合,课程也是若干知识单元的集合。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时代下社会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学院改革传统的“书本型”和“技工型”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分析每门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内部逻辑关系、教学大纲、知识内容结构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院参照测绘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确定测绘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球空间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测绘信息表达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地球科学理论与空间环境知识。加强课程之间的合并归类,加强课程之间逻辑结构的联系和内容衔接,使课程之间具备连贯性、交叉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专业知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土建工程概论、城市空间信息学、城市规划原理、土地资源管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跟踪学科前沿知识、新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总之,课程设置高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3优化测绘实践教学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属于技术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实践要求,学院本着“增加比重,注重实效,提高能力,形成特色”的原则,每个课程层次和模块都设置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环节,构建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3个实验层次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学院充分利用与测绘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建成多个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基地。3个实验层次是指基础技能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基础技能型实验:主要开设二、四等水准测量、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等实验,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仪器,掌握基础操作技能和专业基本理论素养。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如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三维建模、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等。并按照专业基础、专业组选方向设置综合性课堂实习,将数字测图、GPS测量、大地测量、GIS实习以及测绘数据处理这5门相互独立实习的课程组合为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创新研究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和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在各个开放专业实验室中自主设计和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
4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1全球的定位系统(GPS)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技术,由于其具有的高测绘精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化信息化管理中,而且采用该技术还可以快速掌握各级待检测控制点的所在位置。在开展快速静态确定及测量工作时,已经不需要继续采用点间通视技术就能够得到精确度很高的测量结果。目前我们所采用的RTK技术进行定位测量,由于其具有的及时定位性及定位精度较为灵活性,仍然被应用于各项测量领域中,例如地形的测图、地籍的测量以及界址点的点位这些许多方面。而对于高精度的控制测量领域,则更多的会采用GPS静态定位技术,已获得更加精确的测量结果。
1.23S技术
现如今,3S的技术主导是把GPS作为信息的来源,经过户外的调测获得遥感影像来作为科学参考,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的平台来进行图样的迅速绘制,然后就可以将各个地区的实际状态进行综合清晰的标记,然后再直接并且迅速的完成对广阔的土地资源的实践和调查的管理。最后,我们就可以将遥感信息材料凭借数字化的工具和软件完成迅速的处理,还可以直接处理地理信息,经过数字化的处理把它导入到数据库当中。
1.3遥感RS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中能够获得为高分辨率的数据资料,尤其是在土地调查、更新以及监测等方面运用更为广泛。从30m到0.61m的分辨率信息全都可以在各个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管理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通过采用遥感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机交互式边界的提取产生一些影响,使得测得的面积存在0.01~0.1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另外还会存在0.1~0.3之间的自动提取相对误差。(2)可以和遥感相结合来实施土地应用和类型的分别,人体交叉式的分辨的科学性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百,其自动分类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上下。
1.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就现在来看,各个信息处理以及数据的采集都是在向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来发展的,在土地信息测量工作中,由于测绘数据和信息的量非常庞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测绘人员会通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以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而GIS技术是集多学科、多技术于一体,主要涉及到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测绘遥感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多个领域,因此GIS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实现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以及分析,可以通过三维可视化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输出,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决策辅助和提示。
2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针对测绘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新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控制整个工作获取全面精确的土地数据资料,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效率。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详实的数据,可最大程度的获得更加精确的土地面积资料、所在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权属分界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创建地籍资料、绘制地图以及建立数据库系统等,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测绘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保护耕地,充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更加迅速的发现土地状况的变化,能够第一时间开展土地调查工作。除此之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还可以为计税控制及土地产权管理等提供依据,因此,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3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与提升方法
3.1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提升
现阶段,在我国土地信息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规划设计的内容相当之多,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所在位置、数量以及实际价值的评估等。因此,要想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就需要先要掌握土地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明确土地的性质及质量,以便提供更加全面精确的数据,完善土地的规划和设计内容,为日后土地的利用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遥感集成技术的应用,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土地信息,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得到土地可视化图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进一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及变更状况提供全新的数据信息,及时对变更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自动生成实时的土地利用信息库,这就对土地的结构和设计的优化以及运用状态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3.2在土地的利用状态动态的监测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的信息化管理中,对土地利用状态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到土地的利用和变化情况。在遥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解译的矢量数据一般情况下都会标明土地的所在坐标,然后结合全球定位技术,对该坐标进行精确定位,可以破译位于该坐标建筑物内的作业情况,有效提高了遥感技术对土地信息解译功能的可靠程度。所以,在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通过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可以非常明显的提高土地利用者的动态监测效率,对土地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得到新的土地数据,为制图工作提供便利。
3.3在土地的利用和执法检查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通过对其利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以便及时获取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掌握土地的变化。而通过遥感技术测得的数据通常都会显示地理坐标,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定位的精确度,加大了室内作业的破译成功率,以此来提高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应用中的可靠性。增强地理信息技术、GPS还有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就能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来进行实时的监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得精确的土地利用的变化数据,再加上遥感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精确定位,更加深入的对土地发生变化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变化后的数据信息。除此之外,在土地执法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土地进行“可视化”管理,及时掌握土地的变化,更新数据库信息,为下一阶段的制图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测绘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帮助执法工作人员对违法的土地位置进行定位,为违法惩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一旦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利用数字执法方式协助执法检查。
4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社会信息化;波拉特比重法;江西省;信息化水平测度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将纳入到这个经济体系中。在各地(各省)的竞争中,信息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的竞争内容。信息竞争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使用能力,其基础离不开社会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先后出台的信息基础设施方案有美国投资4000—5000亿美元的NII行动计划,欧共体的“欧洲传输网”,日本的“戴维斯”计划等等,我国也开始了一系列“金”字工程。为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信息经济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定量测度和评估。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全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或各省市的社会信息化的测度也在积极开展。1986年上半年,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对1982年中国经济信息规模进行了首次测度。此后,广州市、北京、江苏、天津、湖北、吉林、西安、陕西、河北、宁夏、安徽、南京、辽宁阜新等省市先后对其信息化发展程度进行了测度,其中,北京、广州、江苏、湖北等省市进行了多次测度。
虽然江西年人均收入不足800美元,然而,近年来江西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开放步伐显著加快,全省宏观经济呈现出明显加快的良好势头。2002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而2003年比上年增长13%,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因此,江西完全可以采用“产业结构前倾”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以信息化推动工业经济的跨越式、超常规的经济发展,这对于在资源紧张、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是实现江西经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上一个大台阶的一条捷径。
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促使生产力现代化,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结果是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为了加速江西信息产业的发展、确立信息产业政策和行动方案,首要问题是要弄清自己的信息经济规模、结构和信息化程度、水平,这就必须从宏观角度进行定量测算、分析评估,避免以主观推断和抽象论证作为依据。因此,对社会信息化水平进行定量的测定,对于政府在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信息产业的科学管理,制定适宜的信息产业措施等方面提供参考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比较流行的信息测度方法有两种:一是美国波拉特比重法,二是日本信息化指数法。由于波拉特比重法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科学性较高、国际影响和国内通用性较强、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且对于研究宏观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结构及其他产业部门问的内在联系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本文采用波拉特比重法对江西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一、波拉特比重法简介
波拉特比重法首创性地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将信息行业分离出来,以定量方式测算信息行业或信息劳动在整个经济部门的比重和变化。该法的核心内容是将从事信息活动的部门从原混杂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分离出来,独立组成信息产业,即将整个经济分为农业、土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大产业。依据“经济活动的产品和信息服务是否直接进入市场而成为商品”,将信息产业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两大类。第一信息部门是指所有直接面向市场为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或部门。按照波拉特的划分,第一信息产业部门包括:知识生产与发明业、信息的分配和传播业、风险管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市场调查和协调业(市场信息和广告业等)、信息处理和传播业、信息货物和商品产业、部分政府活动(邮政部门、教育机构)、信息活动支撑设施等行业。第二信息部门是指政府或非信息企业为了内部的经费创造提供的一切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了测算信息部门的就业人数,波拉特归纳出五大类属于信息劳动和信息服务的职业:(1)知识生产和发明者(包括科技人员、金融人员、律师、医生、法官、计算机专家、设计师等);(2)知识的分配和传播者(包括教育工作者、艺术家、作家、记者、图书馆人员等);3)市场调查和协调人员(包括信息收集人员、调查人员、计划管理人员等);(4)信息处理和传输人员(包括秘书、邮递员、电影放映员等);(5)信息设备劳动者(包括印刷工人、计算机操作人员、电信工作人员等)。信息部门就业人员的统计,关键在于识别信息职业。识别的标准和一般原则是:根据信息劳动的程度而不是职业类别,即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的来源是什么。换言之,职工的工作主要是与信息的生产、处理或分配、交换有关,就应划为信息职业。最后,利用两个宏观测算指标来实现具体测量,即:①信息产业部门增加值与GNP的比重;②信息产业中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儿。
二、江西省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情况
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与美国的统计体系存在差异。为了便于和国内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本文测算时采用国内常用的变通方法。
第一信息部门增加值变通计算:在《江西统计年鉴》的数据基础上,识别并选出信息职业和信息行业构成第一信息部门,再用收入法测算第一信息部门的增加值;
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按下面公式计算:
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
=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收入+第二信息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值
=第二信息部门信息劳动考人数×(人均工资+人均固定资产折旧值)。
通过“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法”测算,江西省2003年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7.82%和2.53%,信息部门产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0.35%,信息劳动者总数为362.57万人,占全省社会劳动力总数的16.72%;2002年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8.54%和2.57%,信息部门产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1.11%,信息劳动者总数为312.15万人,占全省社会劳动力总数的14.65%;2001年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9.31%和3.75%,信息部门产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3.06%,信息劳动者总数为304万人,占全省社会劳动力总数的14.79%;2000年第—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0.11%和2.28%,信息部门产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2.39%,信息劳动者总数为311.45万人,占全省社会劳动力总数的15.11%(见表一)。考虑到统计数据的误差,总体上江西2000-2003年的信息化水平基本持平。
三、对测度结果的分析
按照国际常规,信息经济初级发展一般经历两个阶段。第一是信息经济起步阶段,其规模是:信息部门的增加值占GNP的15%一25%左右,信息部门劳动人数占劳动总人口的10%~12%。第二是信息经济的“起飞”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信息部门的增加值占GNP的25%~40%,信息部门劳动人数占劳动就业人口的15%~30%左右。在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信息部门的增加值占GNP的40%以上,信息部门劳动人数约占劳动人口的30%~40%以上。其中农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20%以下,工业人口占30%~35%左右,服务业人口占20%~30%。根据以上标准,江西省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欠发达的起步阶段,临近起飞阶段。与部分发达省区相比较,信息化水平只相当于上海、北京八十年代中期信息化水平(见表二)。从第一信息部门产值来看,江西省直接向社会和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和部门规模较小,信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从第二信息部门产值来看,江西第二信息部门的产值尤其偏低,“准信息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弱小,社会信息化程度低,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化服务应有的作用和倍增效应未能发挥,以利用信息资源为主的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活动在社会经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还不够。从信息劳动者在全社会劳动者总数所占比例来看,江西社会信息化发展主体潜力不足,从事直接生产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信息产业人员尚未形成大军。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个地区的信息经济、信息产业发展规模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越发达,信息经济、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模就越大,信息化水平也就越高。由此可见,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总体上,2000年一2003年江西省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其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类似,处于欠发达之列。要从根本上加速信息化进程,必须加速江西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但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的倍增效应,我们应该形成以信息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机制。针对江西眢睛,我们认为江西省在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方面应着重考虑以下问题: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活动、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都是基于计算机、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上海、广东等地比较,江西省的公用信息基础设施、用户专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终端还很薄弱,省政府在加速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将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重点建设。
2.加强信息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
信息产业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有信息搜集、处理、研究、传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经济、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目前,信息机构拥有一定量掌握了电子、经济、管理、图书情报等技术人才,但掌握的知识比较全面的人才很少,这与我们过去没有培养信息服务业专门人才的院系和专业有一定联系。现在不少院校设置了适应当前信息化、信息产业发展的系,其专业课程也作了调整,但这仍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实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职培训和对外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面地培训和造就一大批信息产业所急需的人才。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信息孤岛;数据安全;中国
中国的会计信息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财政部对作为第一家试点单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500万元人民币,帮助其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1981年8月,为了总结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情况,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在1999年召开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不断拓展和丰富,将“会计电算化”改为“会计信息化”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推进新形势下会计研究和发展。至此,“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在中国正式被提出。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目前,关于会计信息化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谢诗芬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何日胜认为,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现代会计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互相融合并逐渐发展的产物,它引发了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并带来了会计观念的更新、会计目标的重新定位、会计对象范围的拓宽、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会计核算程序方法和操作手段的改变等一系列历史性变革。
二、中国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会计信息化已开展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中国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并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不加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也能搞好。还有人将会计信息化等同与会计电算化,认为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够了,没必要再实现会计信息化。
(二)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滞后
会计信息化理论来源于会计信息化实践,同时又指导会计信息化实践。只有将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会计信息化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才能使会计工作在实现信息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效益原则。中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际应用的发展,目前仅涉及会计理论、会计报告和会计信息系统等部分,其余部分几乎是空白。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推动,因此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化复合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约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有不少部门组织各种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单位事务及个人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仍然不高。目前,中国许多单位、部门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精通,但是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极其有限,无法将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四)“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企业在生产、销售、控制和预测的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要有效地控制“三流”,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必须将软件功能将延伸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彼此共享,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才能真正从全方位、多层次体现可信的决策信息。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对会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将会计信息系统纳入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规划,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封闭运行的状态,没有很好地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
(五)数据安全问题突出
在信息系统条件下,会计信息所面临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质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复存在,信息的安全受到了严重挑战。另外,如果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的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也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泄密。当前,大部分的会计信息系统当将重点放在了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忽视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会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为了尽快提高中国的会计信息化水平,针对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提高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了解会计信息化建设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重大意义。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从信息社会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作用,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领导的重视,这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保证,因此一定要使企业的领导层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有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
(二)强化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
会计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要从政策上给予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人员以支持,帮助其把握好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并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关键问题的研究上,切实加强会计信息化理论的研究。而对于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是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是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础和支撑,指导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发展,因此在对会计信息化理论进行研究时要特别重视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带动会计信息化理论的研究。
(三)加快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现代会计理论与知识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四)推进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整合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应当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度,立足于企业整体来定位它的发展方向。在纵向上,会计信息化应该不再局限于提供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信息,而要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更为完备的信息支持;在横向上,会计信息系统应当和企业内外部其他信息系统融合在一起,成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工作,即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五)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惩处力度,从法律层面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企业必须克服“重建设轻安全、重技术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思想,逐步建立以“检查与管理、保密与防护、检测与防治、测评与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安全管理和技术系统,通过管理和技术两种手段,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可以包括建立严格的系统加密措施、建立严格的数据存贮措施、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等。
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信息化:概念、特征和意义[J].湖南财政与会计,1999,(11).
[2]何日胜.中国会计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医院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对医院的财务会计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不仅能够减轻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为来就医的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做好医院会计信息化的管理给医院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二、医院会计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1、财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
医院要想将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做的更好,首先就需要由非常专业的财务系统软件,这是做好医院会计信息化最基本的前提。专业的财务系统软件不仅功能非常的齐全,而且操作起来也非常的简便,这样在医院财务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就会减少非常多的阻碍。
然而,很多医院的管理层对于医院实行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虽然医院都有会计核算软件,但在医院的信息系统中并没有将会计核算软件纳入进来,这样就导致了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与医院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座信息孤岛,从而导致了医院内部的每一个部门的软件都在各自独立的运行,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根本无法实现共享。这样就导致了来医院进行就诊的人所花费的财务数据不能进行上传、从而也就导致了其无法进行共享和交换,在对财务数据进行统计的时候还是需要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来进行统计,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还使得医院很难形成系统的财务信息化系统。
2、专业人才缺乏
医院要想将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在确保其有了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之后,还需要有能力非常强的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人才。目前,在我国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缺少又懂得会计核算业务,又能够熟练运用软件的人才。
3、会计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医院实施会计信息化普及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其主要问题在于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不健全,不仅会使得医院在对财务部门的信息进行管理的时候,出现财务混乱的局面,从而会造成医院会计信息的丢失或失真;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使得医院的会计系统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使医院会计信息化管理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
三、医院会计信息化不足之处的解决对策
1、强化信息共享的渠道
在医院进行会计信息化普及的时候,针对医院的财务数据信息难以与其他的数据实现共享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个解决办法是开发相应的软件对接平台,有了这个对接平台就能将各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相应的对接,从而来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传递;第二个解决办法就是与一些相应的财务软件公司进行合作,给予财务软件公司一些资金和数据上的帮助,从而让财务软件公司的人员能够针对医院的财务特点对软件进行深度开发,从而开发出能够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医疗保险等全部纳入一个系统之中的软件,从而使医院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一体化。
2、重视会计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在医院进行会计信息化普及的过程中,针对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缺乏这一问题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解决。第一个解决办法是对于医院现有的会计信息化的工作人员要加大会计信息化的培训力度,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将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到位,从而尽最大的可能去提升在职的会计人员的水平。培训结束后,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只有测试合格的才能继续从事会计信息化的工作;第二个解决办法是要加大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切不可让别人浑水摸鱼。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医院会计人员的水平,从而使得医院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的进行。
3、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要想保证医院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就必须要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医院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时候,就会有规矩可循,不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这就需要医院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虚心的借鉴国内外知名医院的先进经验,然后再结合自身医院的特点来建立一个最适合自身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最后,当相应的制度制定出来之后,需要按照要求进行严格地实施,为了保证实施的准确性,需要定期的进行检查,从而将医院信息化建设做到最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在进行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时候,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来有待解决。只要对这些问题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就能将医院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从而能将医疗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其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让将来的医疗事业能够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贺强.我国医院账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9
[2]吴子洋.浅谈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2).
测绘科学技术涵盖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管理、应用等各方面,从数据获取、组织到提供服务,主要包括天空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快速获取技术,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空间信息分析与挖掘技术以及网络服务技术。其中,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是指运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等可视化形式显示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空间信息可视化包括地图可视化(VisualizationinCartogra-phy)、地理可视化(VisualizationinGeography)、GIS可视化(VisualizationinGIS)及专业领域可视化。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培养模块是在汲取模块化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将测绘学科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相关课程进行组合,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单元或者是能力诉求单元。为实现对测绘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在空间信息可视化理论与技术培养环节,课程的设置应该依据空间信息可视化学科理论与技术架构,形成相应的课题体系。空间信息可视化显示模块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掌握空间信息可视化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及基于可视化成果的分析应用。测绘工程专业设置是高等学校测绘学科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是为了使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专业口径,并富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和实践能力[9]。测绘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本质为培养具有获取、存储、处理和显示空间数据专业技能。其中,空间信息可视化显示方面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相关系列的课程学习,能够掌握地图学和图形图像学基本理论,运用计算机地图制图、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等可视化形式在某种介质(如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我国目前有近12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及参考部分高校网站上列出的专业教学计划提供的课程设置资料,将课程设置情况汇编成表,见表1。通过该表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空间信息可视化显示模块所设置课程的现状(所列高校涵盖矿业、林业、地理、工程、交通等特色)。根据表1提供的信息,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空间信息可视化模块单元,主要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1)空间信息可视化模块课程设置得到重视,开设课程基本涵盖了空间可视化原理、算法、实现技术及分析应用等方面。2)不同院校课程设置突出了自身的特点,每所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及其研究优势,所开设课程存在差异,但总体能够满足培养学生掌握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教学的目标要求。
2空间信息可视化模块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探讨
2.1测绘计算机辅助成图1)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绘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地籍图、宗地图已成为专业测绘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本课程作为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掌握测绘计算机辅助成图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地图符号的定制、地形图及地籍图的绘制及测绘绘图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同时本课程设置,为进一步学习《数字测图原理》课程和进行数字地形图绘制奠定基础。2)教学内容设置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软件系统操作基础、二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绘图环境的设置、块、属性与外部参照的使用、测绘符号的制作和定制、地形图和地籍图的基本绘制方法以及系统二次开发。
2.2地图学1)教学目标地图学为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地理事象空间认知、抽象、地图表达的能力,掌握在数字环境下基于主流GIS或绘图软件的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培养学生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应用的专业能力,为专业后续课程(如GIS)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地学专业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2)教学内容设置本课程内容安排包括地图及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地图数学基础(地图投影、坐标系统)、地图数据源、地图语言与符号设计、地图的设计与编制、地图综合、普通地图、专题地图、数字地图理论与制图和地图的分析与应用。通过对《地图学》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图的本质、构成和基本要素,地图符号设计原则及方法,掌握数字化背景下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要素的表示,以及地图分析、应用、输出等专业知识。
2.3计算机制图学1)教学目标计算机制图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图形信息的一门学科。计算机制图学是研究图形生成,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图形信息的输入、输出和显示,图形的变换及人机交互式绘图等问题,是计算机的一个应用领域。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制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来绘制图形图像及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制图软件的学习,实现数据的获取、设计、绘制和专业相关的各种图形图像(如地图、遥感影像图等)。通过对《计算机制图学》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制图学发展现状,掌握计算机制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根据具体的数据和要求,实现计算机图形生成和进行相关的分析应用。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计算机制图理论基础、计算机图形处理算法、计算机制图数据模型以及计算机制图应用。本课程教学内容从计算机制图学的基本概念着手,重点讲解计算机图形生成,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达,计算机图形处理算法,人机交互式图形图像制作及计算机制图的应用等方面。
2.4电子地图1)教学目标电子地图是计算机技术引入地图后产生的一个新的产品形式,也是空间信息可视化输出的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得学生掌握电子地图的定义、电子地图类别、电子地图设计理论、电子地图的生成与显示、电子地图的存储、电子地图的管理和应用。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地图概述、电子地图设计、电子地图数据模型、电子地图的逻辑结构、电子地图制作、电子地图显示技术和电子地图应用。
2.5遥感数字图像处理1)教学目标本课程为在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遥感数据处理的一般原理、过程与方法,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应用。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应用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上机实践等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图像成像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这些理论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等)进行图像处理。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基本概念、遥感数字图像的获取、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增强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遥感数字图像分析方法等内容。实验教学环节基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经过上机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具有遥感图像分析的基本能力。
3结束语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对1996年-2000年湖南省信息化水平进行剥算及分析,并提出了推进湖南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997年,湖南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本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了《湖南省信息化“九五”规则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九五”期间湖南信息化建设的奋斗目标。通过、“九五”期间建设,湖南省社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本文借助社会信息化指数法,又寸湖南省社会信.自‘化水平进行测定、分析成因并作出评价,同时提出了加快湖南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湖南省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定模型
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先生提出了社会信息化指数法,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中选出11个因素共4大类指标,分别从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等方面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可操作性较强,且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相对完整性。国内外学者对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侧定,大都应用该方法。本文从湖南省统计数据的实际出发,对模型中的指标体系作了适当的修正(详见图1),以便更为准确地测算湖南省的信息化指数。比如,在信息量方面,采用了人均年通长话次数,人均年通市话次数未选其中,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由于难以统计到,用人均年图书出版数来代替,这样也能大致反映信息资源储备能力及信息量水平.对研究结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在信息装备率方面。用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和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代替每百人电视机数和每万人计算机数。另外,统计工作者在统计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例时将城镇与农村分开看待,因而本文在测算中相应采用了这两项指标来度量湖南省的信息系数。
由于各三级指标为非同质要素,无法直接进行计算.因而需要先将各自的数据转换成指数后才能求得最终的信息化指数。具体的测算过程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式(1)中,Y1为某二级指标指数;N1为Yi下属的三级指标项数,Xij,代表第i项二级指标中第7项三级指标的测度年绝对值;Xij(基)代表第i项二级指标中第j项三级指标的基年绝对值。式(2)中,Z为信息化指数。
2湖南省杜会倍息化指数的侧定
本文按修正后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指标体系详细收集了1996-2000年湖南省各相关指标的数据。按公式(1)和(2),以湖南省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一1996年的数据作为基年标准值,测算湖南省信息化模型中各指标的指数及信息化指数(见表1)。
3测定结果分析
3.1总体情况(信息化指数的变化)
由表1可以看出,1996-2000年湖南省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0年的信息化指数为1996年的1.85倍,平均年递增幅度为16.86%,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见图2)。“九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已基本实现,如发展目标中提出2000年电话普及率要达到8-10%,从200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电话普及率为10,67%,已实现发展目标。但由图2可以看出,湖南省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信息量指数出现了负增长,这说明湖南省的信息资源相对短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2二级指标情况分析
(1)信息量指数的情况。在4个二级指标中,信息量指数出现了负增长。究其原因,在信息量指标中,各项指标增速参差不齐、有些指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人均年使用函件数和人均年图书出版数,这说明新的用户或读者群没有形成。而原来的部分用户或读者的信息交流方式转向了其它新的形式,如:电话、电子出版物、电子邮件、网上查询等。
(2)信息装备率指数的情况。在4个二级指标中,发展最快的是信息装备率指标,2000年湖南省的信息装备率指数为374.83.是1996年的3.?倍‘其中尤以计算机的普及速度最快,2000年的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为1996年的7.1倍。这说明近几年来湖南省的信息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湖南省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硬件水平发展非常迅速。
(3)通信主体水平指数的情况。2000年湖南省的通信主体水平指数为134.28,是1996年的1.3倍,其中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增长速度较快,2000年的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996年的1.8倍。这说明近几年湖南省人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然而,从事第三产业(包括信息业)的人口比例在近两年出现了负增长。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信息从业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决定了信息化的发展潜力所在。
(4)信息系数指数的情况。在4个二级指标中,增幅较小的是信息系数指数。2000年湖南省的信息系数指数为133.62,是1996年的1.3倍,其中农村居民家庭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例增长速度较慢,2000年的(农)个人消费中杂费的比例仅为1996年的1.3倍。这说明,湖南省人民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消费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虽有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处在由温饱向小康型过渡的阶段,对信息的需求还未成为生活需求中的主要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会越来越强‘对信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
4对策及建议
由以上测定分析可见,“九五”期间,湖南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来说,尚处于较低阶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湖南省要想在经济上争取领先地位,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此,我们对湖南省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我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有很大发展,但与全国比较,仍然是薄弱环节。如’‘每百人电话机拥有量”,我国2000年为20.1部、而我省2000年仅为10.67部.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相当大。因此、我省应继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把信息产业培育成面向21世纪的支柱产业。21世纪,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信息产业将占据主导地位。而湖南省的主要产业为第一、二产业,以资源开发为主、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因此,笔者认为.湖南省应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产业,带动湖南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在突出信息产业的基础上,应加强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搞好再就业工程、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合理优化配置,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
(3)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中心内容,其程度高低是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总体上看,1996-2000年湖南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处延式硬件水平的拉动,而内涵式软水平的贡献相对较少。主要表现为信息量未能与信息装备率同步增长,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对信息的吸收、利用能力不高。因此,应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