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堂游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15 10:30:15

序论:在您撰写课堂游戏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堂游戏论文

第1篇

目前在我们课堂上使用的游戏可分为词汇游戏,句型游戏,听说游戏,表演游戏等几类。其中有许多游戏都是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而仍然充满生命力,为广大小学生所喜爱。

一、词汇游戏

词汇游戏易于组织,操作简便,灵活机动,适合在各种课中应用,较普遍的有:Wordmartch(单词接龙)。即由老师给出一单词,由学生接上另一单词,要求该词词首的字母与老师所给单词的词尾相同。这个游戏虽然简单,却十分有效,可迅速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可复习到大量不常见单词。如:morning-good-dear-reason-Crosswordpuzzle(纵横字谜)。在方格中给出部分字母,由学生填上其他字母,使之纵横皆成单词,如:MARCNOGOUNDERLSDROVe该游戏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归纳思维等能力,可熟悉固定单词,且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对高年级学生较有吸Flashcards(卡片闪动)。教师准备好单词卡片.卡片上写上单词,或画上单词的图片,在学生面前闪动,让学生一起说出该单词。教师先以较慢的速度依次展示,然后随机快速闪动。这个游戏可以用于新授课中,让学生迅速熟悉所学的生词,也可用于新课开始前复习上一课所学单词。Magiceyes(魔力眼)。在黑板上贴上所教生词的图片,老师站在旁边,往黑板上瞟一眼,然后让学生猜老师刚才看了哪个图片.随即对其答案进行评价。老师应迅速,大量地点学生起来说。该游戏没有难度,可使学生大量参加,节奏要快。可与“Flashcards”交替使用,效果等同。谜语。英语中有大量有趣的谜语,可挑选一些简单的,适合小学生水平的,或自己编造一些,在课堂中以一种即兴,随机的方式出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次一两个即可。可以活跃气氛,休息片刻。

二、句型游戏

连锁反应,一个让学生单独操练句型的方法。如老师问一名学生;“What’sthetime?”学生回答后再以同样的问题问旁边的同学,可以纵排,横排,斜排依次传下去,也可以随意点人回答。这样反复操练不同的句型,既可使所有的学生都集中注意力,熟悉所学句型的用法,又可以听出学生对语音的掌握情况。包中猜物。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书包,在书包中放一样东西,然后问学生:“what’sinthebag?”,学生一起回答:“It’s…”。该游戏可以变化为其他多种形式,如:把一东西在学生面前一闪即过,然后问:"Whatcanyouseeinmyhand?”

三、语音游戏

a口令兵。由老师给一列的第一个学生一句话,让他往后依次传,传到列尾再检查是否变样。为了增加趣味性,可加上动作。如:老师先指自己,说:“Ihaveanapple.”再指一学生:“andyouhavetwo,”再做动作,说:“yougivemeanapDleandIhavetwo.”这个游戏的结果往往是动作被改得千奇百怪,满堂哄笑,可以使课堂气氛达到。

b绕口令。绕口令对学生的发音训练有很大的帮助,可使其舌位变换灵活,发音清晰。教师应在平时注意收集一些适合小学儿童练习的绕口令,并经常性地让他们做些这方面的训练。:

四、角色游戏

第2篇

一、充分利用实物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

Guessing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神奇的吸引力,这一游戏对于复习、巩固单词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文具这一单元,课前我把所有学过的文具收到一书包中,课堂上我让一生上前逐一取出文具,放到身后问:“What''''sthis?”然后让其他学生猜:“Isitapencil?”如猜中,全体学生说:“Yes,itisapencil.”猜中的学生可换下,自己出迷让别人猜。如此反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在反复猜的活动中,学生自然记住了单词。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令全体学生把手放到背后,教师拿出eraserpencilsharpener......等实物,一件一件给他们看,这是eraser,这是ruler等等。再令他们全体闭眼,拿出一种物品,送到任何一学生手中,然后问:“Whohasaruler?”由学生猜,没有的学生猜“Johnhasaruler.”或者“Maryhasaruler.”等等。如果John手里有一尺子,他就站起来说“Yes,Ihavearuler.”如果他没有也立即回答:“No,Ihavenoruler.”教师也可以同时对学生说:“DoesJohnhasaruler?”他们回答:“Yes,hehasaruler.”教师可用多种方法变更问语,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二、合理利用角色游戏,增强学生主动性。

儿童最喜欢模仿大人动作,这种模仿动作扩大出来就是表演,所以儿童也是喜欢表演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表演教英语。在角色分配中,对一些总要抢当主要角色的孩子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当配角,而对一些胆小怯弱的孩子应鼓励他们去当主要角色。在角色表演中,既要有利于孩子发挥特长,又要使孩子受到角色的限制,克服某些缺点,在角色中受到教育。如教学family这一单元,我设计了一下介绍家庭成员的表演:John和Tom是同学,John到Tom家玩,Tom向John介绍自己的家人:“Thisismymother.Thatismyfather.”然后有介绍JohnheisJohn.Tom也说:“Iamgladtomeetyou.”正说时,Tom的爷爷奶奶从外面回来了,Tom又介绍说:“Heismygrandfather.Sheismygrandmather.”John则说:“Goodmorning.”Tom的爷爷奶奶也对John说:“Goodmorning.”John离开Tom家时,可说:“Goodbye”游戏结束,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能在角色中练习英语,不发生厌倦心。

第3篇

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重难点,做好课堂前的统筹,掐好关键点插入游戏,游戏教学法才不会流于形式。另外,课前准备还包括对每个教学环节有一个大概的掌握,例如如何通过设好课前开端,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游戏的积极性,如何在教学知识点时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等等,只有把各个环节思考到位,游戏教学才能迸发出应有的活力。例如:在课前开端,教师可以利用激励法唤醒学生渴望得到认同的心灵需求,将游戏参与变为学生的主观需要,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这样的开端:“谁想成为勇士?”学生们齐声回答“我。”“你们自我认为是勇士是不够的喔,现在老师手上有一些红旗,会奖赏给今天最积极参与课堂游戏,认真听讲的勇士,你们有信心吗?”“有。”这样一来,就能把学生参与用于课堂教学的游戏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游戏教学才有意义。

二、凸显能力,课时游戏要适宜

根据儿童心理学可以得知,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不长且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所以课时游戏要省时简单和利用学生主要的无意关注方式,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走神,不关注游戏教学等各种弊端。由此可见,课时游戏的适宜性主要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贴合教学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这几个方面。

例如:在拼音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几组简单省事,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参与。第一组小游戏是“找朋友”:轮流请同学们上台,每次两个,同学上台后教师交给学生各一个印有韵母或者声母的卡片,然后让他们拿卡片进行游戏互动,例如卡片一是un,卡片二是ch,生2拿着卡片二说:“我是ch,谁要做我好朋友?”生1就拿着卡片一说:“我是un,我要做你好朋友。”找到朋友后,全班一起念:“ch—unchun,”紧接着,再来一组“降落伞”小游戏让学生巩固词语的拼读能力:教师将降落伞形状的声母卡片(如ch,f)和韵母卡片(如un,eng)贴在黑板上,然后再在黑板上画上蓝天白云和草地,让学生充当跳伞员,带领降落伞式的卡片顺利降落草地,而要降落草地就必须要顺利拼出音节词(如chunfeng)。这样一来,几组小游戏就帮学生巩固了字和相关词语的拼读,而且这种小游戏耗时小,节奏性强,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力,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因材施教,游戏形式要多元

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也会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而且随着教学效果的影响加深,一些学生会表现出相应的纪律性和思维性,再者,不同教材文本的教授都应该配合相贴近的游戏教学,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我们不易得出游戏教学应该要多元化的教学特点。

例如:进行生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同样采用“开火车”的游戏,但是游戏形式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不同而变换,在《小鹰学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大大的翅膀,在翅膀上画下条条直线,形成像车厢的层层格子,然后把这节课的生字贴在“格子”里,跟同学们说:“小鹰能不能展翅飞翔就看你们是否帮它争取到这大翅膀了,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能够最快最好地重组小鹰的翅膀,帮助小鹰高飞,请每组同学都互相检查好每个小格子,看看自己是否都学会了,要知道一个错了小鹰就不能飞了,而一个小组的同学要每个人都会噢,不然小鹰也不会飞的噢。”而在《青蛙看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画一片海,海边有一块块大的“鹅卵石”,“鹅卵石”上也贴着课文生字,学生依然要通过识记生字帮助青蛙回到大海。由此可见,同种游戏在不同的文本中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当然不能长期用一种游戏形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还可以采用“顺口溜记忆游戏”“猜谜语”“词语接龙”等多种游戏形式。只有结合文本实际和儿童实际特点去运用游戏教学法,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第4篇

所谓以问促思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批评、判断、澄清、想象的思考平台,使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体现出灵动与飞扬,激发其创新的火花。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并把这一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智慧的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欲,激活个体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使其具有深入性、启发性、开放性、拓展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要重视提出有思考价值、扩散性的问题,投石激浪,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教师通过提问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语文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为促进学生思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只要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就不难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填空式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教师应提那些学生在没有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前提下就不能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探求、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此外,教师也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

二、以问激情

所谓以问激情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感情波澜,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超常发挥,他接受外面的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这种积极的情感、情绪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千万不可忽略。

对于高中生来说,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相对有限,而一堂课应有三至五个兴奋点,使学生产生好奇之意、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探究性、悬念性、假想性的问题,切忌整堂课的问题都过于平淡,老调重谈。在学习课文《孔雀东南飞》,简析诗的悲剧内涵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和“兄长逼迫”,刘兰芝会再回焦家吗?

学生们各持己见,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有“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这份真挚的情感会使刘兰芝再回焦家。

另一方认为:从婆婆的角度讲,她绝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从刘兰芝的角度讲,她身上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光芒,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她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磨去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刘兰芝是不会做的。因此,刘兰芝不可能再回焦家。

这个假想性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情趣的带动下,主动地阅读思考文本并能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三、以问引问

所谓以问引问,是指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出另一新的问题,它既可以是教师的提问从学生的质疑中获得,又可以是学生的问题从教师提问中生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不应只是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而取代这一方式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问、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也应贯穿于课堂提问之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将会引起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新问题。我们在课堂提问中倡导以问引问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尽信书、尽信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更是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追问、深问、反问、质问,形成兵来将往、高手过招、生动活泼的互动局面,就将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中仅有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发问的学习品质。

一位教师在区教研活动上过一堂实验课——《老王》。课前,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提出存疑的内容。在课堂上,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们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提出了质疑。教师以问引问,让学生自主研究:

师引学生问题一:刚才同学们比较集中地对文末最后一句话提出了质疑,那么文章最后一句话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教室里寂静片刻)

师引学生问题二:是啊,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思考××同学提出的“为什么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去看望作者,还带着香油和鸡蛋,目的是什么?”(学生们似乎有了切入口,开始积极思考与讨论)

生1:香油和鸡蛋对老王来说是奢侈品,老王将杨绛夫妇看作亲人,所以他把最珍贵的东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送给他们。

生2:文中说道杨绛想进屋取钱时,老王说:“我们不是要钱”,他只是来感谢的,像真正的朋友之间的那种感谢。

教师追问:杨绛感觉到了没有?

生(齐答):没有。

生3:杨绛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老王是一个下等平民。从经济上看,他们是不相欠的。所以,“多吃多占”应该不是物质方面。

生4:从情义上看,他们的付出是不平等的。杨绛夫妇对老王表达的只是对不幸者的一般同情;而老王渴望的是一种平等的关怀。

师:好!大家懂了没有?

生5:懂了,经过两年多的思考,自我反思与解剖,杨绛进一步明白了做人的原则:平等待人,真诚相爱……

(案例来源于陈小英主编《建设一个语文教学的研究实体》)

这节课,课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对文本内容质疑,这不仅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同时还使教师从学生问题中获得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上教师以问引问,为学生阅读思路的展开提供了铺垫,学生的思维拾阶而上,突破了对文本中人物分析的简单化倾向,也改变了教师的思维越俎代庖的不良做法。

四、以问导学

所谓以问导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之愿意学习、探究,并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使之愿学习,会学习,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提问时应融入知识方法的迁移,渗透学法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有许多“配角”,对这些人物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小说中的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有何依据?在讨论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一个人,观点是他们都是吃人者,将二者理解为同一个人,更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题。发言中他们主要运用阶级关系、小说三要素等方法,分析、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少部分同学认为是两个人。观点是二者虽然都是吃人者,但是前者是用刀斩杀革命者,后者是用语言威吓民众。他们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虽然学生的观点最终也没有完全达到统一,但这也正说明了讨论此问题的价值。文学本来就因其具有无尽的阐释价值才有生命力,没必要强求结论必须一致。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场争论中学生将已学、已知的知识充分调动起来,深入探究文本,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然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魏清主编.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2]陈小英主编.建设一个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实体.上海三联书店,2008,2.

第5篇

一、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目前,我们有了新课标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冀教版、华东版和北师大版),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教材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不敢越教材半步。而用教材“教”,“教材”则走下神坛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

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什么?怎么还?

一是要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二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三、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

三是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四、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确,不要以为只有在讲xy时才是对学生的教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它的教育功效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魅力来自实力,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作为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是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如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中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遭理。二是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提高。

五、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以寻找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6篇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新版教材的着力点,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变更教学手段两点出发,论证了其对于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

引言:初中语文作为承接小学语文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注重于文字识别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一方面又为高中语文教育覆盖面广,内容较深较难理解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文章的阅读与分析,尤其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拥有绝对的主动权与话语权,把握整个教学进程以及课堂氛围,但这一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提高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过多的掌握课堂主动权与把握学生学习进度,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也让学生不敢于开口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阻碍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这一思想局面,创造了一个言论自由,气氛活跃但却不偏离主题的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教师进行必要引导的同时,让学生张口去说,去表达自己对于文章的所想所感,对于与教师想法有异议的部分予以提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敢想敢做的精神,一方面也提高了其语言组织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调节课堂进程,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效率。一个良好的、自由度高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在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自由发挥想象力,提高了学习兴趣,自由阐述想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了提高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的目的。

二、教学手段的变更提高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通过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不断相互交流碰撞,教学手段早已不再单一,不再仅仅局限于板书与教师的讲解。初中生尚处于人生青少年阶段,对于新颖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多变的教学手段可以成功的吸引其注意力。初中语文课本人文性很强,与初中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对课本内容予以引入,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阅读与讨论。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重压导致了语文教学的畸形,教师不得不强迫学生对于课本内容进行强行记忆,而不是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这就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主人”降为“奴隶”,这样一来不仅导致了学生对于学习缺乏积极性,也影响了学习效率。苏教版教材中则对此问题进行了处理,减少了教学中要求强行记忆的成分,对于学生的理解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则有所加强。例如对于课文《背影》,从前是要求全文背诵,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当时年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背诵起来十分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变更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以便于记忆。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组织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与父亲之间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然后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分几个大块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对不同的板块分别展开讨论,例如各板块中最感人之处、描写最为生动之处、体现了怎样的情感等等,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学习文章的理解,以便于记忆,避免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

例如学习文章《最后一课》,教师可以首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就其作者都德所处的年代背景和历史环境进行查找,然后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同学听,并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诵,朗诵过程之中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以及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们可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以避免学生不了解年代背景,对文章的理解只是属于“空中楼阁”式的掌握等情况的发生。总而言之,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灵活变更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的了解与体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目的、有组织的讨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和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三、结论

学无定法,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语文学科的教育,既不是在教学中强行灌注德育知识与文学知识,也不是淡出的情感宣泄,而是对于中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与文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程度不断变更课堂讨论的方式与重点,并且在教育中融入一些新鲜元素,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语文学习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詹海群.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即时性激励评价应注意的问题[J].新余学院学报,2013(03)

[2]申红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之见[J].学周刊,2013(12)

[3]顾辉.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13(06)

[4]朱晓辉.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第31期

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 课堂 讨论交流 功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些能力的实现又基本倚于课堂教学,而课堂讨论交流又是实现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其成因来看,语文能力的实现是需要外化或外显的,而课堂讨论交流正好能适应其外化的需求,并有助于提高各项外化能力。基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对语文能力和目标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的有效功用予以展开。

一、能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品格,促进德智体的发展”,这一提法是语文的独特使命之释,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更是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课的课堂讨论交流中,学生通过互相间沟通就有较多的机会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之时,就能把自己的个性思考、处理事情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率直、自主、毫无拘束地展示出来。这从形式上来看显得较为自由、活泼、灵动,能充分展现语文给学生留出的言论、思想的释放空间;从其交流内容来看,学生更能把独特领悟、个性阐释、自身体验充分地展现出来。总之,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所要求的学生的灵性抒发、个性舒展,在此种情形下是能自然而然、无需修饰地得以流露和展示的。

二、凸显语文的工具性

其实在语文的人文性得以体现时,学生们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本身就是对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因为其中思想、

感受、经验、教训的交流过程的实现都是在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前提下完成的。

再就是《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每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就应注重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又恰好是语文工具体现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课堂讨论交流留给学生较好的锻炼机会和足够的交流和说话空间。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自由空间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平时语言功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又可以进行语言的第二次加工,使语言组织能力和说话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语言再造功能的培养。

三、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的一些教师常说学生在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难以荡起涟漪。从一方面来讲,可能是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问题,在心理上有畏惧情绪或知识方面有缺失。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又极有可能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功能,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自觉、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基于此,语文课作为基本的工具学科就可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独特的讨论交流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语文课堂开始适应并习惯于交流。

而事实上,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性平台,是能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的,是能为学生提供毫无约束、自觉自主表达见解的机会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讨论交流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设置的问题时应是学生感兴趣的;2.设置的问题要有讨论价值;3.设置的问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影射作用(内涵较深)的;4.设置的问题有助于开阔视野、探索思维领域。

当实现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问题设置时,学生便愿意自觉地投入到个性的展示和灵性的舒展中去,课堂讨论交流的这种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机会和空间,真正为学生营造出了热烈有序、活跃热闹、以学而论,为论而学(为自己能发表出独特精辟的见解而融入到课堂讨论交流学习中)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为习作提供有效保证

习作是语文能力的集中外显,是语文综合水平的展现,是语文实践性的最好验证。既然习作在语文中占如此重的分量,那么,除习作的专题课堂外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有益于习作呢?我们都知道语文中的习作不是一朝一夕、一个专题就能解决的综合性的难题,它是一个通过学生长期的积累、锻炼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除我们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积累和专题的训练外,我想最有助习作能力的提高的恐怕就算课堂讨论交流的这一形式了。

首先,讨论交流能为习作积累素材。学生们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把自身的经历、想法告诉别人的时候,别的同学就从他这获取一些生活的经验。同样自己也通过此种方式从其他同学那儿取得生活的阅历和别样的人生经历。

其次,讨论交流能训练写作思维。学生们在讨论交流时,为了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说法,总会千方百计地找出自己认为站得住脚的理由和正确的观点。而在说服别人的这一过程中他们总会注意说话的角度、用语的先后。其实这一过程就已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了,因为思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会表现出来,并且思维的敏捷与否、思维方式的独特与否、思维的严密与否都会在交流和习作中体现。平时在交流中注意这方面训练的学生在习作时他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并能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进行写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