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物学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12 17:52:08

序论:在您撰写生物学博士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物学博士论文

第1篇

复旦大学2日在其官网发表声明说,此前媒体所报道的“泄密门”事件不实,该校向社会公开论文无任何营利行为。声明中承认,鞠川阳子在向学校提交论文时曾申请“绝密”密级,但其申请未获涉密认定。并且,当鞠川阳子提出申诉后,复旦经调查后仍认为其论文不涉密。

据了解,鞠川阳子已聘请了律师,并向复旦大学和销售论文的“中国知网”提出巨额赔偿要求。复旦发言人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这是她的权利”,学校将积极应对。

■ 焦点

1 复旦是否向网站出售论文?

复旦大学承认,鞠川阳子的论文确实提供给了“中国知网”,但“完全出于学术公益服务的目的”。论文稿酬由作者直接向杂志社领取。

复旦在声明中介绍说,2007年复旦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签订协议,加入《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该电子杂志社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教育部主管。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由该社“中国知网”实施网络出版。

鞠川阳子提供了一份交涉录音,其中一男子说,“中国知网提供的费用,研究生院也是拿不到的,而是交给了学校,不再给到学生个人”。鞠川阳子据此认为,这在事实上构成了学校出售论文。

复旦发言人说,有关人员不了解实际情况。学校与中国知网只有一笔论文采集费,“除此之外没有金钱往来”。这实际上就是中国知网给学校的成本补贴,每本论文10元钱”。

2 双方是否签订“保密协议”?

鞠川阳子介绍说,她在2009年10月完成复旦硕士学位论文,并同复旦签订了10年保密期限的保密协议。

她说,“现在复旦极力否认保密协定有效性,如果今天不承认,那就应该在入学时候就告诉我”。

但复旦发言人表示,如果学生要申请论文保密,必须是在论文开题时便同导师一起向学校提出。而鞠川阳子是在论文完成后向图书馆递交论文时才提出申请。“对于涉嫌要保密的内容,是有严格规定的。从申请单上看,鞠川阳子只是简单地填写了保密缘由为‘公司机密’,并勾选了‘绝密十年’,图书馆在看到该申请后,没有看到学校的涉密认证,认为不符合规范,便没有批准她的‘保密’申请。”鞠川阳子实际上并没有与复旦签署过保密协议。

3 谁有资格认定论文“绝密”?

复旦发言人表示,学校在鞠川阳子论文是否涉密的问题上有过调查结论,不能认为其论文涉密,校内也没有发现涉密管理违规。如果说有问题,那是校内行政管理服务有不到位之处。

鞠川阳子对“只有学校才能认定保密”的做法提出质疑。她说,“我公司的商业机密为什么需要你认定,我自己为什么不能保护自己的商业机密?”而复旦发言人表示,复旦是根据国家的保密体系走的,这不是学校是否尊重其公司商业秘密的问题,“这涉及现有保密体系衔接的问题,不是复旦所能解决的。”

■ 连线北京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论文是否涉密由学校定”

昨晚,北大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向记者解释说,北大也有保密论文,但是否属保密论文须由学校来定而并不是由学生来定。“在学生确定选题后,就会确定论文选题是否属于保密论文”。

依照北大《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及学位申请的保密管理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内部、公开,定密申请一般应在论文开题时提出,涉密论文答辩不公开举行。

另外,在学位论文的保存和使用问题上,北大规定,在无密级的学位论文上,印刷本保存在图书馆学位论文阅览室,不提供外借但提供室内阅览服务;为存在馆际合作关系的兄弟高校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和交换服务,并保存交流档案。

“存在馆际合作关系的兄弟高校用户”,是指同北大签署有正式馆际合作协议的各高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图书馆用户。北大会根据国家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和作者许可对学位论文电子版进行合理使用:为北大校区内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检索和阅览服务,北大会通过必要的技术措施来实现用户控制,以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2篇

塞德里克・唐或许是个不错的编舞,不过,他的主要身份还是一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生物学家,不然,他甚至都没有资格参加这科研界的舞林大会――“舞出你博士论文”比赛要求参赛者之一必须是或曾是一名博士,参赛舞蹈必须诠释该博士的研究主题。

有人会说:“我不会跳舞啊。”活动方对此嗤之以鼻:“怎么可能,每个人都会跳舞!”有人还说:“我很害羞,我想在幕后。”比赛规则也绝不通融,“不行,论文作者必须得在视频里秀一秀!”“舞出你博士论文”大赛要求参赛选手将舞蹈视频上传至指定网站,由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上一届优胜者组成的评审团为视频打分,主要考察舞蹈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科技与创意的结合性。2013年,有31支展现不同科研主题的舞蹈视频进入了“舞出你博士论文”的最后决赛,组委会按照“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科学”四组评出了每类第一名,并由网友票选出了“最受观众喜爱奖”。

实话实说,这些舞蹈视频并不会教给观众太多严肃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让科学家的形象默默变得可爱起来,或许会吊起一些普通人的胃口,让他们愿意尝试阅读“气候变化下的生物经济学后果”这类板起面孔的科学文章。

水上芭蕾――争夺

如果有一群朋友愿意为了你的博士论文脸画大浓妆,头戴鸡羽毛,还要扑通扑通往水里跳,那绝对要好好珍惜。

塞德里克・唐,“舞出你毕业论文”大赛总冠军就有这么一群“乐于助人”的朋友。

他是牛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生,平日大部分时间都与鸡在一起。塞德里克・唐发现,母鸡会和多只公鸡,与母鸡有同胞亲属关系的公鸡会释放更多;但是,母鸡本身更倾向于选择非亲属公鸡的,而拒绝绝大部分来自亲属公鸡的……

塞德里克・唐用举重来类比鸡禽的,用游泳来类比争夺卵子的过程……他花了4周的时间来训练舞者,当然可以想象,他应该也费了不少唇舌说服舞者穿着泳裤泳帽出镜;又再用了3周来剪辑视频。对一名天天与鸡相伴的博士来说,这恐怕也是一项很不错的业余消遣。

塞德里克・唐也关照到了一些细节。比如,视频中一些会游得比另一些更快,而一些会困在圈子里游不出去――这是微观世界中的真实情况。在一番激烈的水中混战之后,终于有胜利者得以钻进女舞者所在的透明水球――这意味着强壮、迅速的胜出,获得与卵子结合的机会。

不仅是视频,连配乐都是原创。两首原创歌曲出自一位艺名为Stuart Noah的艺术家之手――他的真名是Stuart Wigby,为塞德里克・唐的论文指导老师之一。看,牛津学术圈的人果真很有娱乐精神。塞德里克・唐也表示,他绝对、一定以及肯定还会参加2014年的大赛,并放出豪言:“我的舞蹈会更加性感,更有难度,舞群规模会更大,而且要以音乐剧的形式展现。”

对照组舞步――睡眠重要性

两组舞蹈,同步进行,描绘一名女生一天的两个版本。

版本A:凌晨时分,女生已安眠;待到清晨闹钟响,女生活力四射,从床上蹦起,心情愉快刷牙洗脸;跟随上学的人群一道舞蹈,轻盈地转身、跳跃,开始一天的学习和工作。她精力充沛,和朋友们打成一片,笑容洋溢;直到放学收工,她也完美地保持了和人群一致的舞蹈步调,并和男友来了一场甜蜜的约会……

版本B:深夜,女生仍然在电脑前敲敲打打,倚在床头盯着手机,毫无睡意;直到凌晨两点,才沉沉睡去。清晨起床,女生浑浑噩噩,机械地刷牙洗脸;在上学的人群中脚步迟缓,动作无力,落在队伍后面。她精力不济,被同学排挤,一个人打着哈欠孤零零游荡;终于放学,她也照样脚步虚浮,在大家的集体舞蹈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最后和男友的约会,都结束得不那么完美……

这是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生蒂娜・孔德林(Tina Sundelin)的参赛视频,该视频获得大赛“社会科学组”第一名。蒂娜・孔德林的研究领域比较接地气――缺觉对人的社会影响。她巧妙借鉴了社会科学实验中常出现的“对照组”概念,用相同环境下的不同舞蹈,直观反映睡眠不足的后果。

蒂娜・孔德林的研究还有如下表现形式――

题目:《疲倦的线索:睡眠不足在面部表现上的影响》

参与者:40位观察者(其中,20位女性,年龄在20~30岁之间)根据疲惫程度和难过程度为20张面部照片打分,10张在其正常睡眠后拍摄,另外10张则是在其缺觉31小时又补觉5小时候后拍摄。

结论: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们眼部、唇部以及皮肤,对他人来说,这几个部位能够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缺觉的依据,因为这些面部区域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睡眠不足的面部表现和疲惫,可能会给睡眠不足人群的日常生活带来社交影响。

上文所引的是蒂娜・孔德林2013年发表在学术期刊《睡眠》上的论文摘要,看罢之后,是不是觉得还是舞蹈视频比较有爱?

小恶魔Salsa舞――坏基因

“最受观众喜爱奖”由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安德烈斯・弗洛里斯(Andres Florez)收入囊中。他用了一组带有剧情的Salsa舞,讲述了癌症诱导基因MYCN如何入侵正常细胞,诱发儿童疾病――神经母细胞瘤。

出演反面角色的4位演员(包括安德烈斯・弗洛里斯一名男生)均着一身红衣,头戴红色小恶魔发饰,一出场就气势不俗。3名女舞者更是身着红色短裙,脚踩高跟鞋,颇有女王架势。4人就是传说中的“MYCN基因”,这种基因和神经母细胞瘤密切相关。他们一出现,便生生拆散了正在舞台中尽情舞动的Rb和E2F1――当这两种分子聚在一起时,细胞便不会进行分裂。MYCN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扮演Rb的男舞者,让他身体蜷缩跪倒在地;此时,细胞分裂便可以不间断进行,疯狂复制自身。

第3篇

在这2年多的博士学习期间,为了能尽早毕业并且收获更多的成果,我每天坚持工作lO个小时以上,除了上街购物和必要的活动之外,周末大多数时间也会呆在实验室里,基本是两点(实验室和宿舍)一线。我也不失时机地跟导师探讨课题的相关问题,主动向研究室的博士后和高年级学生虚心请教,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阅读最新的学术杂志,密切关注学术界的发展动态,勤于思考科研课题的拓展与创新。我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成绩。我先后在生物和化学科学领域里著名的SCI期刊:PANS、JACS,JBC以及Photosynth,Res.,影响因子分别为10.231、7.885、5.854、2.295,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

回顾2年多的留学生活,我感到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通过与国内外导师和有经验的博士后,学长的交流沟通,我强烈地意识到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才能高效、创新地开展研究工作。从阅读参考文献,确立研究课题,到提出新的思路和观点,再到设计出科学的实验方案,最后完成相关的实验,证实新思路和观点,经历了很多失败,也走过不少弯路,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高效地完成了博士论文。同时,这段留学生活经历也锻炼了我的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和无数的海外学子一样,时常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动态,了解祖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在心底默默地为祖国祈祷,祈祷祖国早日走向繁荣富强。特别是2008年,祖国发生了几伴大事,牵动着我的心。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我都尽自己微薄之力分担祖国的痛苦、分享祖国的荣耀。为汶川受灾群众捐款,集体收看奥运会开幕式,参加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组织的春节招待会;向身边的德国人介绍中国,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尽量消除他们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这些经历都让我难以忘怀,让我对祖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更爱我的祖国。通过这些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是海外学子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

第4篇

关键词:西欧国家;医学教育;医生培养

一、西欧国家的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

(一)英国

英国的医学学位包括内外科学士、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等类型。

1.内外科学士学位

医学本科教育学制5-6年,其中包括2-3年临床前学习阶段和3年临床学习阶段。在第6年,医学生将集中学习作为住院医师所应具有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分担住院医师的部分工作。对于成绩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大约90%的医学生在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后选择进入医院从事内科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其余10%的医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理学硕士、哲学博士等研究型学位。英国共有27所医学院校,每年约有4900名医学生毕业,医学院对报考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求较高,平均报考录取比为6:1。

2.外科学硕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外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外科学硕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1-1.5年与外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外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外科学硕士学位之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3.医学博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内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医学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3-5年与内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在注册后的5年内,提交博士论文,对于资历较高的医生,可以提交已发表的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内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英国1983年颁布的《医学法规》明确规定:取得医师资格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英国任何一所大学授予的内外科学士学位。英国没有国家统一的医师执照考试,凡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并达到英国医学总会实习医师标准的医学生,将自动成为临时注册医师,在教学医院内科和外科各进行6个月的轮转实习。

英国医学总会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委员会负责对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开展培训,包括制定培训标准和进行培训质量控制。全科医师培训3年左右;专科医师(58个专科)培训5-9年。培训通过者成为注册全科医师或注册专科医师。

(二)法国

法国医学教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年)和第二阶段(4年)为医学院教育,第三阶段为毕业后医学教育(全科医生3年,专科医生5年)。法国有49所大学医学院,平均每个医学院每年招生140人。法国每年的高中毕业考试由政府统一命题,通过率约70%。凡是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没有名额限制,但在医学院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医学会考”的严格淘汰。在第一次医学会考时,法国卫生部按照人口与医生比值以及各大学医院接受医学生能力,确定进入第二学年的医学生人数,通过率一般在15%左右。第二次医学会考指的是每年6月份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通过这次会考,才能获得第三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资格。

法国医学教育第一阶段(PCEM)主要课程包括人文科学和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课程。PCEMl阶段相当于大学预科,全国第一次医学会考通过率较低,体现出医学教育的“精英”特征。第二阶段(DCEM)各学年的课程有所侧重,在DCEM1学年,医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在DCEM2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课程;在DCEM3和DCEM4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临床医学必修和选修理论课程,同时在医院的临床科室轮转见习。第三阶段(TCEM)包括毕业后教育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参加每年6月份举行的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根据成绩排名和个人志愿,通过者被分配到某医院临床专科,进行5年专科医师培训,学业结束时须提交博士论文,成功通过论文答辩者获得“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证书。而那些没有通过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的医学生,则进入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医学生通过临床理论课程考试,完成临床实践和论文答辩,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证书。法国法律规定,只有通过医学教育第三阶段TCEM,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并向医师协会注册取得医师资格者,才能开业行医。

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和医师培养体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住院医师培训是在高等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进行,承担住院医师培训的医院都是综合性或专科性国立大中型医院,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均是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授课教授。二是住院医师培训纳入国家整体计划,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按照培训计划学习临床理论课程,在教授指导下参加科室临床轮转培训,并具有独特的“双重”身份,既在大学注册为医学生,又在卫生局注册为医院雇员,由国家付给相应工资。

(三)德国

德国有39所大学医学院,全国每年招收医学生约12000人。高中毕业生可以凭借“完全中学毕业证书”直接进入医学院学习,但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经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淘汰率均为30%-40%。第一阶段考试在第二学年末,通过第一阶段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第二阶段考试在第六年末,通过者才可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

德国的医学教育学制6年。医学教育计划包括课程学习、急救工作训练、3个月护理实践、4个月医院见习和1年临床实习等教学内容。德国没有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属于研究型学位,医学博士学位和医生职业准入没有关系。对于那些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学业,通过两个阶段国家医师考试的6年制医学生,颁发“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相当于我国的硕士学位)。德同对医师职业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只有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者,才能成为注册前住院医师。注册前住院医师在医院没有处方权,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经历18个月培训后,到各州医学会申请注册医师资格,经官方认可后,在各州的医学执照管理机构注册并获取行医执照,方可成为独立行医的注册住院医师。在德国,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35%-50%,培训时间3年,合格者获得全科医师资格证书;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50%-65%,培训时间4-6年,合格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二、西欧国家医学教育和医生培养的特征分析

西欧主要国家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在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的关系、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的衔接等方面,都和美国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差异。

(一)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

在美国。医学博士学位(MD)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医院的毕业后教育不再授予高级专业学位。

在西欧国家,毕业后医学教育还可继续授予医学专业学位。英国内外科学士学位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通过毕业后教育,医学生可获得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法国医学专业学位只设博士层次,包括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和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两类,医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是具有行医资格的全科医师或专科医师。德国医学院的毕业文凭证书类似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人的基本要求;医学博士学位是科学学位,和医师准入制度无关。

(二)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

在美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划分明确。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只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准入条件,一名专科医生的学习和培训时间从大学起,可长达15年之久(文理学院4年+医学院4年+住院医师培训3-7年),并需要通过多次考试。在医学院,医学生前2年学习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微生物等基础医学课程;后2年进行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病科和家庭医生科等临床专业训练。在二年级结束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USMLE)的第一部分测验,通过测试后方可进入高年级学习。医学院毕业前进行USMLE的第二部分测验。通过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第二部分的医学院学生,才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获得后,在1-3年内参加USMLE的第三部分测验,通过者获得行医资格。其后,还需进入为期3-7年的按专业定向的住院医师训练,住院医师培训期末,再参加由各医学专科委员会组织的专科证书考试,通过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在医院工作的专科医师收入高于主要在社区工作的家庭医师。家庭医师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

在法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有机融合。医学生完成本科医学教育第一、第二阶段(共6年)学习后,在第三阶段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期间,凡通过临床专科培训(5年),论文答辩合格者,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专科医师)证书;其他进入全科医师培训(3年)者,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全科医师)证书。

在英国,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的内科医师可以申请攻读医学博士(研究型学位),外科医师可申请攻读外科学硕士学位(高级专业学位),只有获得医学博士或外科学硕士学位的医师才有可能成为顾问医师。

三、借鉴与实践

第5篇

植物学家不养植物么?钟扬笑着解释道:“这是对植物学家的误解,我平时不养植物,那是因为在工作时我已经最大程度地与植物亲密接触了!”钟扬与植物亲密接触的地方正是号称“世界屋脊”的。内地干部一般是两三年时间,而钟扬入藏工作已经十多个年头。

钟扬算得上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初中刚刚毕业就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学了5年信息科学。“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了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在植物园待了15年,觉得还真找到了我喜欢的方向。但是我们当时的植物研究所只能在华中地区转悠,于是2000年我跑到了复旦,虽说只能当一名普通教授,但毕竟在高校搞研究,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那时候,钟扬原本已经当上研究所副所长,算是干到了“副局级”,但是到复旦大学,他只能当一名普通的教授。

在复旦大学干了没多久,钟扬被聘为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但是上海的生物多样性在全国排名最末,作为植物学家,拥有超过两千种特有植物的青藏高原深深吸引着钟扬。2001年,他自己联系上大学领导,表示愿意到藏大来进行高原生物信息学研究。就这样,钟扬放弃在复旦的副院长职务,开始在大学兼任教授,没有任何额外的待遇。

一段时间后,钟扬发现,在做科研,不能采取一般的学院式研究方法,仅靠夏季一个季节的工作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钟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开展长期性的、系统性的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研究。”

2003年,钟扬和大学琼次仁副教授合作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花红景天的居群分布、化学成分变化及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获得成功。那时,整个大学都沸腾了,这是这所大学历史上第一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扎西次仁是钟扬在复旦指导的一个藏族植物学博士生,在确定了“巨柏保护的遗传学研究”博士论文课题后,师徒俩用三年时间在藏东南地区沿雅鲁藏布江两岸调查巨柏的分布与生存状况,直至将现存的3万余棵巨柏登记在册,并对其野生种群――标记分析。钟扬说:“我时常教育自己的学生,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邯郸路的办公室里做出来的。”

如今,钟扬每年在大学工作至少150天。十多年来,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滚滚流淌的雅鲁藏布江边,到处都留下了钟扬忙碌的身影。不管多么危险,只要能对科研有帮助,他都会去。

第6篇

辛彦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有着上山下乡的经历,广阔天地的锤炼造就了她敢于面对困难和百折不挠的性格。天资聪颖的她1978年参加高考,幸运地来到了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入学后,她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以饱满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在选择专业方向时,辛彦选择了基础医学。由于辛彦在校学习成绩突出,学校推荐她到第一临床学院肿瘤研究所工作。当时的肿瘤研究所胃癌研究室的学科带头人是著名肿瘤病理学专家张荫昌教授,他正承担着国家“六五”攻关课题的研究。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死亡率高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学校的信任,学科建设的需要和自己对研究工作特有的浓厚兴趣,辛彦来到胃癌研究室开始了研究工作。从那时起至今,一干就是25年,为肿瘤病理生物学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辛彦虚心地向张荫昌教授和其他老师学习,不懂就问,踏踏实实地学瘤病理学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病理诊断技术。从常规病理诊断人手,不断丰富着自己知识的积累。为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辛彦先后于1984和1991年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病理学专业医学硕士研究生和医学博士研究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了相应的学位。她所完成的毕业论文被专家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3年、1995年连续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和教授、主任医师。

1993年。辛彦考取了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WHO Fellowship)。赴英国伦敦大学Chafing Cross&

Westminster

Medical

School(CXWM)组织病理学系留学,师从国际著名病理学家K・Henry教授进行胃恶性肿瘤病理生物学行为的研究,1994年11月学成回国。1995年9月,应爱尔兰皇家外科学院病理系主任Mary Leader教授邀请,赴都柏林在该院病理系进行胃癌相关国际合作研究工作1年。因为胃癌研究室的工作需要,她放弃了已经再次与爱尔兰皇家外科学院病理系签署的工作协议,1997年回国工作。

校、院领导的支持,辛彦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室――肿瘤所第四研究室,带领全室同志和研究生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使她承担起了学科带头人的工作,站在更高层次的辛彦沿着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道路,开始了新的征程。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是教育部肿瘤学博士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肩负着为我国抗肿瘤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辛彦教授多年来一直负责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肿瘤病理学》的全程教学工作并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辛彦身体力行,兢兢业业,长期的工作实践,使她深深懂得大学老师的教学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入的研究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水平。因此,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总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导研究生要树立诚信、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注意培养锻炼专业基本技能和独立完成科学实验的能力,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教授同学们研究方法,以及如何选择研究方向等问题。每年2-3月份是辛彦教授最忙的时候,为了指导当年毕业的研究生撰写和修改学位论文,辛彦教授经常在实验室伏案工作到深夜,直到把论文修改到满意为止。在辛彦指导的研究生中有2人获得中国医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奖励,4人获得中国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在辛彦的教授下,她的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多年来辛彦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在国内外本专业核心杂志共6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2名研究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的资助;1名博士研究生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名出站的博士后目前都担任所在科室的主任,成为学有所成、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辛彦指导的已毕业的研究生均在国内肿瘤临床、肿瘤病理诊断及科研工作中努力工作,积极为我国癌症的防治事业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不断成长进步。看到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们已经成才,辛彦由衷地感到欣慰。

近年来,作为研究生导师,辛彦招收指导肿瘤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2名,为我国抗癌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肿瘤病理学专业人才。辛彦常这样说,“我非常幸运,搞研究是我的兴趣,我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刚一毕业就能跟随张荫昌老师这样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习和一起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国内外很高起点的专业平台,多么令人羡慕。”她还说“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走过的,也是我对前辈培养自己的一个报答。”

辛彦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在我国肿瘤病理生物学行为及侵袭转移机理的研究领域内,科研成绩突出的优秀中青年肿瘤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她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参加工作以来,对辛彦来说几乎没有节假日,实验室就是她最衷情的“家”。她把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当作是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工作在10小时以上。熟悉她的人,深深感受到她的毅力、持之以恒的韧性;不熟悉她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眼前这位瘦弱的女子竟会是拿了国家大奖的科学家。

天道酬勤。辛彦用智慧和心血培育出了累累硕果,除与其他同志合作的课题外,辛彦共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胃癌功能分类方案的确立与评估》等5项、美国CMB基金《胃癌亚临床转移预测的研究》、卫生部青年基金《胃癌极其癌前病变组化功能酶谱的确立与应用研究》等21项课题,120余篇,《scI》收录18篇,引用75次,多篇被《BA》《CA》《IM》等国际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同行引用,参编《胃癌》专著1部。这些课题有的已经完成,有的尚在研究中。

第7篇

生物界面是指细胞与固体材料表面接触所形成的有生物和化学活性的界面,所进行的研究是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医学等交叉的前沿学科。有科学家指出,“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材料的表面化学工程是一个极具挑战且迫切的世界性难题”。细胞与人造材料之间的生物界面科学的发展将密切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将能够显著的降低与生物技术、组织工程及细胞基诊疗相关的医学应用中的危险。

近年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王树涛教授一直从事细胞粘附生物界面化学的研究,在生物界面的构筑原理与方法、细胞与固体表面特异性识别与可控粘附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并在恶性肿瘤诊断上的应用研究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

出奇制胜――界面的构筑

循环肿瘤细胞作为重要的癌症标志物之一,它的识别检测近年来倍受关注,然而其在血液中极低的含量(亿分之一),因此通常用于细胞分选的流式细胞分选仪的灵敏度(万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检测的需求。当前的领先技术是基于免疫磁珠的细胞分离技术,但是其灵敏度低,设备昂贵,费时等缺陷,仍然不能满足恶性肿瘤血液检查的需求,因此细胞检测新材料与技术的出现显得尤为迫切。

基于硅纳米线阵列

通过制备识别抗体修饰的硅纳米线阵列,以乳腺癌细胞作为靶向细胞,王树涛开发了特异性识别、粘附肿瘤细胞的三维微纳米界面。识别抗体使得硅纳米线阵列对目标癌细胞具有特异性的识别功能,同时纳米线能与细胞表面的微纳米伪足相互作用,二者具有相似的尺度,从而获得了比平面结构更强的作用力。这一工作利用微纳米尺度效应对生物界面上的细胞粘附特性进行调控,结合特异性抗体和界面纳米结构,大幅提高了界面对循环肿瘤细胞识别粘附的有效性,实现了肿瘤细胞的高灵敏的特异性捕获。后来,受生物界中免疫系统的高选择性识别粘附现象的启发,王树涛进一步提出了纳米尺寸选择和生物分子的识别协同效应,建立了结构选择和分子识别的新的生物界面识别粘附模型。

王树涛在此方面的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利用多尺度粘附可控的功能界面识别捕获肿瘤细胞的例子,选择性得到了3―4个数量级的提高。自2009年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杂志以来,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被Science Daily及国内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新闻报道,同时被Nanomedicine做了题为“硅芯片上的纳米柱增加了检测灵敏性”专题新闻评述,指出“该技术在癌症诊断上很有潜力,它能给医生提供患者病情的相关信息和检测治疗的效果”。王树涛因此获得了2010年世界科技奖材料类提名,这在之前中国只有两位教授获此殊荣。

基于聚合物纳米簇

自2010年回国后,与日本理研及美国加州大学的合作者合作制备了肿瘤细胞特异性抗体修饰的导电聚合物纳米簇表面代替相对硬的硅纳米线表面。研究结构表明,相对较矮的聚合物纳米簇(1―2微米)仍然取得了与较高的硅纳米线(8―10微米)相当的细胞特异性识别粘附的结果。结果发表之后,被Science Daily等以“诊断工具:负载抗体的聚合物薄膜能捕获肿瘤细胞”为题作了亮点介绍。

重磅出击――粘附的研究

血液中的痕量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问题通过我们发展的细胞粘附界面可以解决,而如何在捕获后将痕量的肿瘤细胞无损的释放是难题的关键。通常,生物实验室用胰蛋白酶将细胞与基底间的蛋白水解,使细胞从基底上去粘附。但是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对这些痕量的肿瘤细胞造成损坏。

针对以上问题,王树涛设计了一个用核酸外切酶来完成高效快速释放的细胞粘附去粘附三维纳米生物界面。研究中选择了对癌变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的核酸适配体作为细胞识别和捕获分子,将之修饰到硅纳米线阵列表面。与平的表面相比,这个界面提供了一个三维的细胞接触模式(多点接触),酶可以多点同时切断核酸适配体,细胞去粘附的过程变得更容易、更快速,且不对细胞本身产生伤害。相关结果在Adv. Mater.上发表并选为封面文章。审稿人高度评价“这一结果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将引起细胞材料的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者极大的兴趣”。之后又被Wiley出版社的MaterialViews中国等新闻报道,称该研究提供了一个“高粘附易释放”的细胞检测平台。因此,王树涛也受到Science Publishers出版社邀请为纳米医学专著《Nanomedicine in Diagnostics》上撰写题为“Emerging Nanotechnology for Efficient Captur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的章节。

美妙福音――肿瘤的检测

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与各国的国民收入成反比,低收入国家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癌症诊疗的费用非常高,除了药物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检测的费用。如何发展一个高效、便宜、简单的肿瘤细胞检测器件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热点。

鉴于以上的问题,王树涛发展了廉价、易操作的第一代基于细胞粘附界面的肿瘤细胞检测器件――将细胞特异粘附硅纳米线界面,做成尺寸规范化的检测芯片试剂盒。操作流程非常简单,不需要另外昂贵的设备,绝大多数的生物实验室或医院的检测中心都具备检测条件;这种简单的检测器件在全血中的细胞识别捕获效率在有40%左右;重要的是其细胞识别检测时间从4―6小时缩短到2小时左右。这些优点基本上可以满足发展中国家普通患者做细胞基的癌症检测和术后监测的需求。该成果已申请国际专利。因为其特异高效的细胞粘附特点,被Science Daily等称作“捕蝇纸”式肿瘤细胞检测器件。

为了进一步实现恶性肿瘤早期预警的目标,在第一代器件的基础之上,王树涛将微流控技术与硅纳米线细胞粘附界面结合,构筑了第二代肿瘤细胞检测器件,实现了高于97%的细胞识别捕获效率。该成果被选为当期的封面文章,同时被Nature Medicine做了题为“将癌症从人体循环中取出的新技术”的新闻评述。目前,这种新型芯片已开始癌症病人的临床血液检测尝试,有望为癌症早期诊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