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17:56:22
序论:在您撰写调研报告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村新技术、新品种最先尝试者和传授人;他们的收入和购买力相对较高,因此他们有能力率先接受并消费新产品,成为农村新的生活方式示范者;他们头脑灵活,善于学习,敢冒风险,敢于实践,能够用敏锐的眼光探索出致富的路子;他们吃苦耐劳、精打细算,一部分人在村里开展多种经营,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另一部分人给村民产品的销售搭桥;他们具有经济能力并能承担一定社会责任,起到模范和引导作用。他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激活力量,通过其示范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农村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微观上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情况
当前,__县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农民群众积极接受并学习新的实用技术,农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也涌现出许多致富带头人。如__县__乡拖枝村的致富带头人__,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大规模种植秦艽,通过尝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寻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并带动了当地的大部分农民进行大规模种植,农民年收入少的有4000元,多的可达上万元。一部分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通过大胆创新,以敏锐的(来源:文秘站 )目光洞察市场,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经营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在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了周围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__县不断积极探索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路子。例如塔城镇柯那村委会结合上海对口帮扶整村推进项目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探索专业养殖项目,为了使柯那村在项目实施中能充分体现致富带头人所起的示范作用,从而达到以点代面这一现实意义。在项目实施中,安排了20万元用于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资金,具体做法是选择20户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营头脑灵活、诚实守信、具有一定养殖经验和基础的农户进行扶持,每户扶持金额1万元,做为扩大产业借垫资金,这部分被扶持的人主要经营养殖业。资金从州扶贫办上海对口帮扶农村产业发展帮扶拨付资金中支付,扶持期限限定为一年,到期后由镇人民政府和村两委组织回收,回收后继续投入扶持,作为滚动使用。镇政府和村委会与被扶持的农户签订协议书,并在群众会中进行公示。该项目的落实,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充分调动和激活了当前农村中部分有一定产业基础、想扩大生产又因资金不足而困惑的农户的积极性,产业扶持借垫资金的投入,为农村致富能手注入了活力,实现了为周边村组农户示范带动的目的,同时也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阻碍的体制机制多,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首先需要一定的经费,给予他们资金上的帮助和扶持,而这部分资金在使用上要合理进行分配,并及时回收,才能作为滚动使用的资金,而有些农户在经营中可能面临着市场波动的风险,收益会受影响,所以可能当年难以回收全部资金。即使收回全部资金,这部分有限的资金在滚动上的时限长,不可能达到完全普及到农户,只能选择性地给予一部分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农民群众对培育致富带头人的意识不是很强,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__县的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农民大部分都是初中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
对策建议
一是要抓培育,给农村致富带头人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服务。建议设立农民实用技能专项培训基金,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纳入整体培训计划。如充分利用党校、农函大、就业培训中心等主战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等方法,帮助致富带头人逐步从“经验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不断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的内在素养和致富本领。同时,建议建立基地“菜单式”培训机制,建立科技人员、基地党员人才和乡土人才组成的培训资料库,依托远程教育载体,把他们掌握的技术制作成为培训“菜单”,开展“菜单式”培训,让每家每户都掌握实用技能。
不可否认,他们是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是全社会的希望。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大学生犯罪的新闻不断见之于报端,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犯罪现象更是有增无减,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样化、智能化、隐蔽化、高危险性方向发展,一些所谓的学习尖子也走上了犯罪道路[1]。
(一) 犯罪主体范围扩大且多样发展
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主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状况[2]。从学历层次上看,由专、本科发展到研究生,甚至不乏博士研究生,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的28件34人中,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从性别上看,不仅有男生,也有女生。当前,一些女大学生盗窃、诈骗等案件发生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受到一些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一些女大学生竟然走上**曲折人生道路[3]。另外,上海市2002年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表明,在对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重庆市沙坪坝区检察院2001年受理的女大学生犯罪案仅1件,2002年2件2人,2003年前9个月就有5件5人。这些女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爱慕虚荣,因盗窃收集而坠入犯罪深渊。
(二) 犯罪手段智能化、残忍化
由于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一般都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的智商普遍比同龄人要高,因而使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更容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犯罪手段上表现出高智能性[4]。他们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很注意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充分运用心理学、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在犯罪中的作用[5]。
(三) 犯罪主体低龄化倾向明显
由于人们受教育观念的转变,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过早地接受教育,这也形成了很多低龄学生较早地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的现象。由于低龄孩子缺乏一种成年人的生活经历,难以融入大学校园生活,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落差、困惑等不适应的心理难题,导致了一些刑事案件的发生。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批捕处袁春菊处长介绍,2003年1-8月,该院侦查监督处共受理14件17人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同往年比增长了110%。从年龄结构上看,17名犯罪嫌疑人,最大年龄24岁,最小年龄才19岁。
(五) 犯罪主体初犯、偶犯较多,犯罪动机复杂多样
在大学生犯罪案件中,累犯不多,多为初犯、偶犯。就犯罪动机来看,有的是因家庭经济困难,盗窃目的是为了减轻父母负担;有的是因父母寄来的生活费低,不够花,本人又好逸恶劳不愿打工挣钱而盗窃;有的是为了追求享受,盗窃目的是为了挥霍;有的是处于好奇、嫉妒或报复心理等而犯罪[7]。
(六) 容易受环境制约的突发性犯罪
论文摘要:近年来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成为刑事犯罪的重要部分之一,刑释解教人员由于自身素质低、就业缺乏竞争力、社会歧视等诸多原因导致出狱又被捕。为了深入了解刑释解教人员的特征、成因,本文以花都区检察院自2009年三年来的所逮捕查办的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案件为基础深入研究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关对策。
论文关键词 刑释解教 再犯罪 原因
近年来,刑罚处罚释放人员、解除劳动教养人员(以下简称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人数呈大幅上升趋势,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三间,花都区院共批捕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366件504人,分别占三年总逮捕书的8.1%和7%,其中2009年为89件108人,2010年为159件185人,2011年为186件211人,再犯罪人数同比上升率2010年为41.6%,2011年为12.3%,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成为刑事案件犯罪主体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其再犯罪往往手段更为隐蔽、反侦察能力更强、社会危害性越大。同时其数量的不断攀升也的凸显我们在教育改造、以及后续帮扶有待更深一步研究。
一、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主要特点
从案件性质上看,多为暴力侵财型犯罪。从花都区检察院统计的的数据看,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的案由多为绑架罪、盗窃罪、故意伤害罪、抢夺抢劫、贩卖等暴力侵财涉毒型犯罪。其中犯盗窃罪占总犯罪人数的26.4%,其次是两抢犯罪占18.3%,然后是走私、运输、贩卖占17.1%。从犯罪主体看,重新犯罪的释解教人员存在三低三多现象:即受教育程度低社会阶层低犯罪年龄低和男性多累犯多共同犯罪多。据统计,在该院近三年批捕的重新犯罪的刑释解教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5%,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5%;无业人员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共占95.6%(其中无业人员占35.9%,农民共占59.7%);犯罪时年龄30岁以下占53.6%,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7.7%;犯罪人员中男性占98%,累犯占67.1%。共同犯罪占49.2%。所判刑罚相对较轻且与前罪间隔时间较短。在所统计的数据中,在二进宫中,判刑不满三年徒刑的251人,占49.8%,十年以上的仅占0.7%;在累犯中,再犯罪与前罪的时间多数相差较短,再犯罪事件超过三年的仅仅占23.9%,其中不超过一年的占24.1%。部分犯罪分子已经将犯罪作为自己的职业。在统计的案件中,部分犯罪分子尤其是犯盗窃罪、抢劫罪、开设赌场罪、贩卖罪等罪名的犯罪分子,已经将违法犯罪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形成惯犯,屡犯率抓,一放又犯。再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反侦察能力较强。刑释解教人员由于经历过被侦查与被询问,对侦查人员定罪量刑的证据标准以及法律规定较为熟悉,所以相对初犯,其反侦察能力有所提高,会揣摩侦查人员证据获取情况而撒谎掩盖犯罪。
二、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原因分析
缺乏正当职业及求职能力是其再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待岗人员不断增多,很多刑释解教人员在初次犯罪之前即大多数为无正当职业者,且自身文化修养与素质较低,求职缺乏竞争力,无法在在社会上谋取高报酬正当职业。如在调查的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5%,无业人员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共占95.6%。而在首次犯罪被刑释解教后,社会对他们的接纳程度更为降低,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再次走向犯罪,在笔者承办的黄XX盗窃案中,黄XX在首次犯罪后刑满释放后第三天又因盗窃361?服装店被抓获,问其原因只因释放后天气太冷,没钱购置冬衣,只好再次去偷。好逸恶劳、恶习难改导致一错再错。一些刑释解教人员本身好逸恶劳无法适应繁重肮脏且收入低的工作,且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甚至有吸毒赌博的恶习,离开监管场所后没有办法依靠自身能力维持正常的生活,以至于将犯罪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如刑释人员李X运今年已近60岁,出生在农村,由于从小好逸恶劳,无法适应农村繁重的劳动,从十几岁开始就到处流浪,靠偷摸拐骗、抢劫贩毒为生,在监狱里进进出出无数次,五十多年中竟有近三十年是在监狱中度过。3.经历复杂、交友不慎难以脱离以往生活圈。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在以往生活过程中,所结交的朋友也大多同样是以盗窃、抢劫、贩毒为生的同道中人,同时在服刑或劳教过程中还结交了一些同样犯罪服刑的人,这些人一起交流犯罪心得,交叉感染反而使一些本来对法律对监狱心存敬畏的初犯变成了老油条。如石X宁盗窃案中,石X宁在初犯刑满释放后因生活无着落,职能求助于之前的朋友。对方告诉他借钱没有,但是他们正准备去盗窃,要求石X宁为其把风,事成后可以给他分赃,结果三人在盗窃过程中全部被抓。在统计的案件中,笔者发现犯罪分子经常有集中活动的地点,如花都区狮岭镇某网吧,经常是犯罪分钟集中地,在多起盗窃、抢劫案件中都与这个网吧有关系。法律意思淡薄、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感。部分犯罪分子经过监管场所的服刑改造,但并未真正悔悟,相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自己进了监狱,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具有炫耀的资本,证明自己敢闯敢干、不怕死。同时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平时横行霸道已成习惯,不自觉地又犯罪。如侯X伟寻衅滋事一案中,侯X伟与其朋友只因为在住旅店时候,认为前台人员登记完后将其身份证是扔回给他,态度不好,在回到房间后想想不舒服,就返回将前台男子暴打成轻微伤并且砸掉了旅店的柜台和电脑。社会歧视、亲友冷落,难以重新融入社会。一些刑释解教人员由于存在劣迹,重新走向社会后,已经被人不自觉的视为异类而退避三舍,在升学、参军、就业、婚姻等方面都会遇到比常人更多的困难,被社会排挤到边缘,同时也有些家庭觉得自己家人进了监管场所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对其冷落不管不顾,从而使这些人由自主的产生对社会对家庭的排斥心理,以至于破罐子破摔,一错再错。
6.改造方式存在不足,后续帮扶未能无缝衔接。部分监管场所改造手段单一、方法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罪犯思想改造。一些监管场所主要通过减刑、假释的方法来进行改造,这样容易造成一些罪犯在改造中投机取巧,处心积虑使自己能得到减刑、假释的机会,但其内心深处的劣性往往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改造。同时后续帮教工作未得到很好衔接,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社会上的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刑释解教人员骤然失去规制,很容易回归到违法犯罪的老路。一些地方安置帮教组织机构形同虚设,党政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无过渡性安置基地,无职业培训和推介,安置帮教工大多流于形式。
三、防范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困境调研报告
一、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时至今日(2017年底),已经拥有民办高等院校13所(不含独立学院),占全省高等院校总数的18.3%,在校生人数达7.75万人,占云南高等院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2.6%(见表1.1)。从数据上看,云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云南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这是云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云南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也表现出一系列突出问题,值得深思:
一是招生规模上万人的学校很少,只有2所学校,即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工商学院,这两所院校是云南民办高校中发展比较有特色的院校,且已相继升格为本科院校,所以招生情况较好。但其他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一直较小,尤其是一些办学时间较短的院校,招生人数之少,令人忧虑,
二是云南民办高校大多数以专科职业教育为主,本科层次及以上的院校较少。目前云南的13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和云南工商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其他学校均为专科院校。
三是云南所有的民办高校都有投资主体,作为投资方,都在追求投资回报,这无疑会影响学校办学的公益性。
二、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发展中的困境
1.生源减少
随着适龄人口的逐年减少,我国学龄人口规模2008年达到巅峰值12539.65万,之后逐年下降,预计到2019年,我国学龄人口将下降到最低位6897.87万人,仅相当于2008年的一半。在云南省,大學适龄人口数总体上也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到2030年20年间将减少108.9万人。生源的减少,最先受影响就是处于最后批次录取的民办高校。有统计数据表明,从2012年开始,云南省内只有少数民办高校能完成招生计划,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处于招生不足的“饥饿”状态,这对于发展资金来源单一、生源即财源的民办高校来讲,是对学校发展的致命影响。
2.办学经费不足
通过笔者调研,云南省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主要依靠收取学生学费来维持学校的运转和发展,这种“以学养学”的模式经费来源单一,遇到生源逐年下降的问题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这也是导致云南大部分民办高校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以云南省发展最好的民办高校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来看,通过调研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务处可知,学院90%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而政府资助的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只能用于学生的奖励,不能用做其他。
3.师资问题
(1)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大
云南省民办高校的师资流动性大,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民办高校的很多在职教师,都是抱着一种骑驴找马的心态,认为在民办高校工作只是一个跳板或平台,等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时便辞职,有些教师甚至只是借助民办高校提升一下自己的职称,等职称评上去了便离职。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兼职教师数量大、比重过高,且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很大。以云南省13所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平均比来算,民办高校中兼职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近31%。兼职教师虽然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但是兼职教师由于聘任程序不合理,管理上无法可依,同时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大,有效管理难度也大;二是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即返聘的公办学校退休教师和招收的刚毕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占主体,真正教学经验丰富、发挥骨干作用的中年教师偏少;三是民办高校自主培养的专职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职称不高的问题。
4.办学缺乏特色
通过对云南几家民办高校的走访发现,云南民办高校很多都缺乏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同质化问题普遍。主要表现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第二,师资缺乏特色。目前,云南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兼职教师比重过大,返聘的老年教师和刚毕业的新手教师偏多,高、精、尖教师极少的问题。第三,校企合作问题重重。民办高校一直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其特色之处,事实上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问题非常之多。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对民办高度教育缺乏理性包容
在我国,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办学时间晚、起点低、资金缺乏、招生不规范、生源质量不高、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使社会舆论及民众心理普遍对民办高校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甚至于还有歧视倾向。云南民办高校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受歧视倾向更加严重。社会上普遍认为,民办高校较之于公办高校,不是“正规军”,只是公办高校的一种补充,再加之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方面有所劣势,因而学生的首选都是公办高校,迫不得已才选择民办高校。这种舆论环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云南省民办高校的发展。
2.政府职能部门对民办高等教育重视不足
(1)政府保障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在民政部门注册时被界定为“民办非企业”,但政府在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上并没有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法规,也未按“非企业”对待。特别是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还是按企业最低标准执行,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退休后待遇偏低,致使民办高校教师对保障机制信心不足,更无从谈起对从事工作的热爱和全心奉献。同时,在现有的招生体制中,民办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一直处于最后批次,这不仅影响了生源的数量,还影响了生源的质量,造成民办高校生源紧张,使民办院校的办学效益受损,并且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民办高校良性发展。
(2)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2012年开始,云南省公办本科院校生均拨款达到1.2万元,高职院校生均拨款6000元,再加上学生的学费,政府的基建拨款、事业收入等,办学资金十分宽裕。然而对于民办高校,尽管各级政府一直在强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但是具体到财政资助方面却甚少有相关措施。政府不仅没有给民办高校良好的财政资助,甚至在有些资助政策的规定上,和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是被歧视的。以云南省级示范试验中心的立项建设经费为例,同样属于教育厅管辖的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其获得的资助经费只能达到公办高校的一半不到。
(三)民办高校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1.举办者思想不端正
云南很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因为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导致办学思想不端正,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教育的公益性。这些举办者往往片面重视经济效益最大化,考虑学校全面发展较少。很多举办者一味的扩大办学规模,认为招生越多越好,办学规模越大越好,不考虑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是否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2.融资渠道不畅
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三个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学生缴纳的学杂费、投资者的投入,融资渠道狭窄,举办者融资能力有限。为了节约资金,绝大多数举办者舍不得在校舍、教学设备设施、实验室、图书等硬件方面投入太多,也不愿意在教师待遇方面投入大多,致使教师待遇较低、积极性不高。软硬件都薄弱成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和良性发展。
3.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建设是高校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一支业务素质全面、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云南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学校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离退休的老教师和刚毕业的新教师较多,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偏少;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职称和学历普遍偏低。
4.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云南的民辦院校招录一直处于最后批次,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这类生源普遍的特点是:理论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源质量好比原材料,必然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扶持发展力度
1.清理歧视政策,保证同等待遇
当前,应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尽快清理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歧视性政策,确保民办高校学生、教师享受与公办高校学生、教师同等的权利。学生的权益保障方面,政府应该将所有民办高校学生纳入到国家的资助和奖励的保障体系当中,国家法律规定所有学生应该享有的待遇,如医疗保障、火车票优惠等,民办高校的学生应同样享受到。教师权益保障方面,要大力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制度,解除老师们的后顾之忧。其次,在教师职称的评定上,要对民办高校教师和公办高校教师一视同仁,尤其是一些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经费的申请等,更要向民办高校开放。最后,在教师的考核评价、奖励表彰、教师培训等方面,要做到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
2.加强和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
(1)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
主要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落实:一是加强舆论引导,消除社会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歧视,提高民办教师的地位,为民办教师创造良好的舆论和工作环境。二是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可适当用公办教育的资金支持和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三是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学校落实教师正当权利工作的监督检查,发挥好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监督的权利,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正当合法权利。
(2)生源保障机制
完善生源保障机制,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落实:第一,扩大范围,民办专科的可以从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扩大到历届普高毕业生以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企事业单位职工、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第二,进一步改革和探索民办高校的入学考试模式,在尽量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民办高校入学门槛,探索具备高中阶段学历的应届生、往届生免试进入民办高校的模式,进一步扩大民办高校生源。同时严格采取宽进严出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学业水平。
3.进一步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扶持
政府应该参照资助公办高校的办法,将民办高校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中,对民办高校的学生也进行适当的资助。政府将公共教育财政经费资助的对象扩大到民办高校,不仅解决了民办高校经费短缺的难题,也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放在了同等的地位,促进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二)严格规范办学
1.加强行政管理
加强行政管理,不仅仅体现在对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的规范上,还应该体现在政府对民办高校提供的服务上。如教育主管部门要可在深入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定期各类权威的信息,如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各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等,以此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方向。
2.完善政府的督导与教学评估制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建立民办高校的督导评估机制。笔者认为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督导与评估,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加强政府对民办高校办学的督导与评估,由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进行定期评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违背办学方向或办学中出现重大问题的院校,责令其整顿或关闭。第二,建立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要从学生入学、在校期间的培养、学生毕业三个环节上进行质量保障,全体系、全方位的保证教学质量。第三,要积极引入社会对民办高校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比如让新闻媒体、民间组织参与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定期对外公布,如办学条件、学校排名、教学质量等,让公众、考生、家长都对这些信息有所了解,增加学校办学的透明性。
(三)民办高校要坚持内涵发展
1.坚持质量为本
作为高等教育提供者之一的民办高等院校,应该在办学中将过去的“外延发展”转化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应该将“人才培养”放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提升“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强化办学特色,按教育规律办学,按市场需求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办学。民办高校只有进行这样的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才会在将来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2.坚持内涵发展
坚持内涵发展,是指在人才的培养上,民办高校应该坚持公益性,在办学质量上,应该做到“遵循规律,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兼顾”。遵循规律是指民办高校应该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协调发展是指学校办学的规模要适中,结构要合理,质量要提升,不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需把握好学校发展的速度。特色发展是指学校在发展中应注重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谐发展是指学校的发展要以师生为根本,同时注重校园管理和文化建设。统筹兼顾是指学校发展中应抓住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积极开拓学校的经费融资渠道
民办高校一直被办学经费所困扰,在办学经费上除了让政府创造条件,给予较好的资助和信贷政策外,民办高校也要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应该主动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拓宽经费来源,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面向市场筹集经费,努力争取个人或企业的捐赠、投资;二是加强校友会的建设,获取校友的大力支持,我国很多公办高校一直在采用这种做法。三是积极开展校办企业,企业盈利的利润可作为學校发展经费。四是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如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各类培训,培训经费除去教师课酬,其余可作为办学经费。五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吸引外资进入学校。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人才引进,二是提升待遇。
①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民办高校应该每年都从社会上引进大批优秀人才来给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这部分教师要么具有较高的职称或学历,要么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还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核,总之必须是对学校发展大有助益的人才。
②提升教师待遇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比较好的做法便是提升教师的待遇,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学院为了留住骨干教师和优秀人才,一直在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除了确保教师劳有所得,工资足额发放以外,还连续几年涨薪,使学院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要高于云南省同类民办高校。同时,学院也注重教师的人文关怀,凡是在学院上课的教师,午休时统一提供床位,专职教师,统一提供学校的教师公寓,而且教师公寓家具电器配套齐全,教师可以拎包入住。学校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但也激发了教师的工作动机和激情。
提升教师待遇不仅仅是要给教师较好的工资待遇和生活保障,更要让老师在学校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这就要求学校为教师创造较好的晋升条件。这种做法无疑又激发了教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学校的工作。
(2)加强生源建设
民办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获得经济效益,所以在招生中不重视生源的质量,盲目扩大招生,最后导致很多学生未达到录取分数线而被录取进来的情况出现。加强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生源的问题,优化生源结构。即在招生中,一方面要拓宽招生渠道,除高考录取生外也可招录职业进修等人员,但在这方面必须把住录取的最低分数线,不能盲目降分。另一方面可以借鉴香港一些大学的做法,对于优质的生源,如果选择民办高校入读,可以给予奖励,以此来提升生源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超,王峰.民办高校生源减少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0(16).
[2]沈晓慧.北京市民办高校财政资助机制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01).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效益保持平稳增长
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4.09万家,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6%。电子信息产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长速度快于电子信息制造业9个百分点,软件业比重达到2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二)网络化服务化步伐加快,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2015年,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22211亿元,同比增长18.7%,占软件业务总收入比重超过了50%。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催生新形式诞生,平台化、网络化、服务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成效,涌现出电子商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移动医疗、智慧交通、搜索引擎等一批创新型产品和服务。
(三)对社会经济贡献日益增强,带动就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为574万人,软件从业人员中以从事IT服务的数量最多,占比35.5%,位居榜首;制造、交通、教育、电信、金融等领域的软件人才所占份额超过60%,可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四)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稳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
2015年,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共登记软件292360件,同比增长33.63%,其中,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质权登记197件,同比下降3.14%;涉及合同197个,同比下降3.14%;涉及软件作品数量860件,同比增长16.21%;涉及主债务金额173685万元,同比下降6.68%;涉及担保金额156042.83万元,同比下降12.37%。
从地区登记量排名上看,2015年位列全国前10位的省市共登记软件236086件,约占登记总量的80.75%。与2014年度相比,上述省市登记数量增长61555件,约占增长总量的83.66%。其中前五位依次为: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五地共登记软件192152件,约占登记总量的65.72%。
从登记量增速前10位排名来看,中部地区占据5席,东部地区占据3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各占据1席。其中,广东省登记软件61804件,同比增长了64.18%,在全国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贵州省、青海省和重庆市继续保持增速,连续进入2014年和2015年的增速排名的前10位。
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累计517项国家/行业标准,在研247项标准,提出依法287项标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软件人才供需矛盾持续
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749万,其中软件和相关专业毕业生总数达到122.8万,同比增长8.6%,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另外,企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继续增加,除了传统软件公司自身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也有大量人才需求,各行各业需要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Android和IOS方向的开发人员和产品设计师已成为急需人才,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取得成效尚需时间,所以说软件方面的人才需求还将持续。
(二)软件人才的培养缺乏遵守标准与规范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软件人才培养与产业界的需求存在很大的脱节,一方面是由国家的体制机制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权威和适合中国国情的软件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高校开设专业时要设定培养目标、岗位要求等,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或是局限于部分企业需求,不具备行业代表性。
(三)缺乏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评价标准
近些年,企业在软件人才招聘中明确提出需要985/211毕业生或重点院校毕业生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企业在面对100万以上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高级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所带来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软件行业迫切需求一些符合企业要求的软件方面的人才。
(四)软件人才缺乏规范有序的人才市场
由于软件人才的需求量大、评价标准缺乏,为了应付人才招聘所带來的困境,好多软件公司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大学和培训机构,还有好多企业也通过大学和中介以及培训机构建立供应渠道方式缓解人才供应问题。但总的说来,由于招聘量和招聘成本的问题,这些都还只能是少数企业的个体行为。由求职者、中介机构、评价机构等构成专业的规范有序的软件人才市场才能减低供求对接成本,实现软件人才供求的有序对接。
三、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现状
(一)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基础薄弱
1999年以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在人员和结构上发生巨大变化。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新批准的本科院校已有358所(包括公办和民办)、独立学院292所,新建本科院校已经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169所)的55.6%。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加速提升,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亟待加强
我们对二十多所同类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1.一些专业点没有突出软件工程的特点,课程体系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参照《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和《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这些学校学科教育模块的8门课程的平均开出率为78%;专业教育模块核心课程开出率在36%以上的6门课程的平均开出率为50%。
2.虽然初步形成了与主流技术对接的拓展课程,在培养学生开发软件技术应用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和有效的积累,然而,课程建设还不成熟,未能纳入体系,课程间相关性偏低,专业基本技能实践课程开出率在23%以上的只有7门,应用能力的培养难以得到支持。
3.校企对接程度偏低。校企对接教育与企业学习模块的企业参与率为42%。
4.职业标准能力需求实践体系相关分析和实训设计在人才培养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四、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几点建议
1.基于校企合作的需求导向专业优化机制的构建。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要依据产业的需求来定位,从而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产业的需求,让学校的人才供应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和谐的局面。从更高的层面来讲就是让市场和校园达成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改善、课程体系的进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口腔保健意识
调查显示:在牙膏的选择上,37.6%的学生倾向于使用中草药牙膏,仅22.9%的学生选用含氟牙膏;为保持口气清新而刷牙的人最多;进食甜食后,大多数人不进行任何清洁措施。而关于糖代用品木糖醇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65.6%的学生不是经常使用。牙齿疼痛出现时,大多数学生选择忍耐(44.5%),仅在难以忍受时才会就诊(38.1%)。当牙齿颜色改变后,仅约一半的人会选择就诊。超过半数的人从不定期检查牙齿(表1)。
饮食习惯
1水果
食用频率上约每周1~2次的学生最多(为方便统计,将每周1次和每2~3d1次合记为每周1~2次)(45.4%),每天1次及以上(为方便统计,将每天1次和每天2次以上的合记为每天1次及以上)的学生其次。女生食用的频率显著高于男生(P<0.01)。每次的数量上,除了糖果、巧克力组以外,摄入100~400g的学生最多(为方便统计,将100~200g、200~300g、300~400g的合记为100~400g),男女生食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3)。
2甜食
饼干、糕点等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分布基本与水果类的一致,每周1~2次的学生最多(53%),每次100~400g的学生占大多数(71.2%)。女生的食用频率仍然显著高于男生(P<0.01),但数量无男女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糖果、巧克力等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分布跟前两者不同。频率上,很少食用的学生最多(48.2%);数量上,每次少于100g的学生最多(61.5%)。无论在频率和数量上,男女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3)。
3乳制品
频率和数量分布与水果类的等一致,每周1~2次和每次100~400g的学生占大多数,分别是40.1%和72.7%。女生的食用频率高于男生(P<0.05),数量上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3)。
4含糖饮料
食用频率分布与前几项不同。频率方面,很少饮用的学生最多。男生饮用频率显著高于女生(P<0.01)。数量方面,仍然是100~400mL的最多,男生饮用量显著高于女生(P<0.01)(表2、3)。综上所述,在水果、甜食、乳制品中,皆是女生食用频率更高,但在数量上男女无显著差异,除糖果、巧克力是很少食用及每次小于100g的学生最多以外,其余各项均为每周1~2次、每次100~400g的学生最多。与前三者不同,约一半的学生很少饮用含糖饮料,而饮用的学生也是每周1~2次,每次100~400mL的学生较多,且男生饮用数量和频率皆显著高于女生(P<0.01)。
讨论
龋病作为口腔常见疾病,不仅可以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还因其可以导致牙髓炎、根尖周炎、牙槽骨和颌骨炎症而威胁全身健康。有研究[4]显示:龋病与心血管疾病、低体重新生儿、肺部感染,甚至和癌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龋病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一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之一。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是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四联因素,缺少一项都不能发生龋齿。因此,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影响这4种因素可以有效防治龋齿。
1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现状
刷牙可以机械清除牙面堆积物和牙菌斑。早晚刷牙,每次刷牙3min能有效维护口腔健康;而牙刷应根据个人年龄和口腔状况进行选择,更换频率为每3个月1次。本研究对牙膏的选择和刷牙目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22.9%的学生选用含氟牙膏,出于保持口气清新的目的而刷牙的学生最多(32.8%)。另外,周怡等[5]对大学生刷牙情况的调查显示: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大学生占80.87%,但仅30.43%的大学生每次刷牙满3min;而牙膏的选取则依据个人喜好。以上的结果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刷牙次数和牙刷更换频率都达到要求,但是对如何刷牙、刷牙时间、如何选取牙刷和牙膏等还没有正确认知,亟需加强相关的指导。同时,有研究[6]显示:即使男女生在刷牙频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牙菌斑指数和口腔卫生指数的值也有显著差异,这就提示在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时,应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降低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可以减少牙齿脱矿和早期龋的发生。研究[7]已证实:较高的甜食摄入频率和较低的刷牙次数可以检测到较高的龋均指数。当牙齿出现颜色改变时,及时咨询口腔医生可以有效减少早期龋的发生发展[8]。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现有的口腔状况面临严峻考验,加强对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大学生口腔保健意识欠缺的原因
结合此次调查以及之前的同类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口腔知识缺乏,忽视口腔保健,口腔状况不良,就诊意识较为薄弱。通过分析后,推断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口腔保健知识的缺乏。非口腔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口腔专业知识,对于口腔疾病的病因以及对健康的影响缺乏认识。关于口腔保健的知识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得。从这些渠道获得的相关知识一般较为肤浅,缺乏连贯性与针对性,有时还较片面,实际的指导作用不理想[9]。2)缺乏自我约束。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同时由于住校,脱离了家长的监督,饮食和作息不规律。零食摄入较多且食用后往往不做清洁措施;睡眠时间较少,压缩口腔清洁时间。3)经济因素。口腔就诊开支一般未纳入保险,较昂贵的治疗花费给学生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出现口腔疾病后就诊的频率。
论文关键词:企业用工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一、2011年以来,企业人工成本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且企业经营者预计三季度人工成本上涨压力依然较大。调查发现,2011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企业人工成本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三成左右的企业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大幅上升。从企业工人的工资情况来看,目前超过四成的普通工人月工资高于2000元,超过两成的技术工人月工资高于4000元。与一季度相比,2011年二季度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2011年二季度企业缺工情况依然严峻,但比一季度有所缓解。调查显示,七成左右的企业2011年二季度有缺工情况,要低于一季度;多数企业缺工数量在100人以内,与一季度基本持平,超过六成的企业缺工程度在10%以内,比一季度有所提高;企业缺工岗位依然集中在生产岗位;二季度缺工持续时间平均为2个月,与一季度持平;企业缺工的原因主要是求职农民工人数少。调查还发现,缺工已经成为影响企业二季度生产(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三季度企业招工人数有所上升,男性及18~30岁年龄段的劳动力更受企业欢迎。调查表面,近四分之三的企业今年三季度有招收新员工的计划,其中近三成的企业计划招工50人以上,高于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三季度企业招工计划中,大学毕业生占计划招工人数的近四分之一;近半数的企业三季度招工以男性为主,近六成的企业三季度计划招工的年龄在18~30岁之间;三季度企业招工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老员工/熟人介绍和现场招聘会,企业选择招工途径是最看重的是能招到合适的人。
四、企业招工难问题依然突出,期待政府给予支持。调查发现,目前企业招工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中小企业、IT企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及出口型企业的招工难度相对较大;企业经营者认为出现招工难的原因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即将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对企业招工有利有弊,影响不明显;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通过“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和“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
五、建议减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缓解人工成本持续大幅上升的压力;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消除各种阻碍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让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妥善解决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矛盾,积极调控好人力资源市场。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6月5日发放问卷2,000份,截止6月20日共回收问卷781份,其中有效问卷770份,有效回收率为38.5%(样本情况详见附件)。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数据[①]。
一、企业用工状况
1、农民工在企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略有下降
从2011年二季度企业就业人数的情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本次调查的企业就业人数平均为810人,农民工占48.8%,比2011年一季度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与2010年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出口型企业中农民工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
Q24表 企业就业人员情况(均值,人)
就业人员总数
农民工所占比重(%)
总体
2011年二季度
810
48.8
2011年一季度
711
50.3
2010年
905
48.2
东部地区企业
702
52.0
中部地区企业
1174
45.7
西部地区企业
727
42.3
东北地区企业
678
35.5
大型企业
8745
32.9
中型企业
885
47.2
小型企业
177
50.9
出口型企业
742
51.6
非出口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