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设计教学范文

时间:2023-02-11 12:47:18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设计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环境设计教学

第1篇

环境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体现在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新的建筑室内外表现形式以及新的建筑装饰材料等的设计上。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至关重要。训练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进行概念设计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在设计思维过程中逐渐养成习惯。这种概念设计的训练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种创新意识将成为一名设计者终身受用的财富。

2建筑空间概念的引入

环境设计专业实际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即景观设计。这两个专业方向都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是对建筑设计的二次设计。在我国,部分高校已把环境设计专业下设于建筑学院,这样建筑和环境设计能有更好的学科融合。但目前大多数院校还是将环境设计专业放在艺术设计学科当中,课程设置中对建筑设计知识涉及较少,有时难免造成对建筑理解的偏差,使得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不能很好地衔接和融合。因此教学中一定要适当引入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理念。空间概念早已成为建筑学和建筑设计的核心,但是并未深入到环境设计当中。

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虽然普遍设有住宅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课程,但大多数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往往也只停留在定义上,不能从空间思维的高度去理解建筑,并对建筑进行二次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增加建筑设计基础相关课程。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从设计角度进行思考,还要从建筑设计角度,尤其是空间思维角度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将其带入教学当中,使该理念深植学生的设计思想当中。

3“学”与“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于搞设计创作,认为设计就是要原创,但是往往闭门造车,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这是他们没能对“学习”二字有深刻正确的认识造成的。“学”是模仿“,习”是练习,也就是说先模仿别人,然后再勤加练习。那么怎样“学”和“习”才是正确的呢?分析和临摹大师的作品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首先,我们一定要选择有一定设计高度的作品,最好是在国际比赛中获大奖的设计作品,比如建筑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其次,学习中我们应先阅读建筑大师的设计理论,了解建筑背后的思考以便更好地了解建筑的设计背景和设计思想。

然后用计算机模拟搭建建筑室内外各个部位的模型,体会建筑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的每一处设计,分析作品中的设计主题、空间分割、材料运用、色彩搭配、灯光照明等方面。最后,将分析结果在新的场地上重新组合,得到一个全新的设计作品。按照这样的方法练习一段时间,设计能力必定会有较大提高。日本的建筑大师建筑普利策奖获得者安藤忠雄先生,就是凭借这样的学习方法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学习之后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

4课程设置的调整

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都是:一二年级主修设计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年级才真正接触到设计专业课程,四年级要进行实习设计和毕业设计,这样学生真正接触设计课程的时间比较短。东南大学建筑系的课程设置就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他们的课程设置大体分三条主线平行推进。一条主线是主干课,即建筑设计课,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课程从简单的空间设计练习开始,到二年级便开设建筑设计课程。第二条主线是建筑理论课,包括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论等。第三条主线为建筑辅助课程,包括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可作类似设计。本科一年级即开设设计基础课,如设计程序及方法。二年级开始环境设计专题训练。每学期开设两个专题的训练课程,每专题课时为八周,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学习和思考。二、三年级两年期间就可以完成八个专题的学习和训练,四年级便可以做综合性课题设计。另外,随着设计课程的逐步深入,搭配开设设计史论课程和辅助课程,如设计史、照明设计、装饰材料、装饰施工等。

5教学模式的丰富

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大体是先进行专题设计,课程结束后上交设计作品,任课教师给出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僵化,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在教学及评价模式上我们可以尽量针对专业特征,让教学模式更为灵活丰富。

第一,专业课程实行课程答辩制。即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拿出设计作品接受答辩组教师提问,教师给出综合评价及成绩。答辩组成员可以由非本课程任教教师、外校教师、企业设计人员等组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开拓专业视野,也可以加强任课教师与同行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第二,开展校校联合,与本地区兄弟院校实行联合教学。学校间可以互派师生做课题教学竞赛,课程结束后将学生作品做联合展览,评出奖项和成绩。在比赛中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更能增加校际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2篇

关键词:设计素描;现状;教学模式;改革

一、我国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现状

设计素描教学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造型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都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设计素描”的概念的提出不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的“设计素描”教学一般将其分为几个模块,一是几何石膏体的训练,二是各种静物的训练,三是结合创意的素描训练,在创意素描的模块里面又分为联想、平面意向、解构、重构素描等。拿我们学院为例,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里面,其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几乎都是相同,都是以全因素素描的形式表达形,肌理,再加上一些拼凑的造型,完成“创意”“解构”再“重构”的过程,以此实现设计素描的创新教育的目标。目前国内可以购买到的有关“设计素描”的高校教材,几乎都是以这种模块完成编写。在这些模块的训练中,对学生的造型能力的训练的确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其专业性而言,针对性并不强,由于专业的特点和侧重点不同,相同的教学模式反而模糊了专业特点,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失去专业方向感。当前,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习惯以传统的美术教学思想进行教学,由于过于注重绘画基础的练习,老师和学生都片面的注重绘画效果和装饰效果,而忽视了学习素描的目的性,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对空间意识的培养、质感的表达等显得至关重要。第一,空间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环境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其实就是对空间及空间形态进行的设计,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结构,都是体现环境设计的主要精髓,如果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缺失,往往使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专业课学习时会因为对空间的认识不足而使得设计任务无法按照预想中进行研究与表达;第二,质感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质感是材料的语言,比如木头、大理石、塑料、玻璃、金属、布艺等,这些都是建材市场常见的各种材料,环境设计师都是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各种的设计表达,在这些设计表达中,设计师往往通过这些质感各异的材料表现出细微的差异,材质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感受,在环境设计中,细微的质感也能体现作品的地域、人文、历史的情怀,或者是设计师个人对设计理念的一种向往,这种质感的表达需要经过长期的细微的观察和训练,才能够表现出生动而细致的触感,甚至是带有设计师个人的专属质感,这样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往往也能成为经典而不被历史埋没。这种对质感捕捉的能力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设计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作品的灵魂和内涵,还要有表达设计作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需要在最早的基础教育中就需要介入和培养的。

二、对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融合了诸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就意味着教学改革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以应用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在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专业充满了学习的激情和探索的欲望,但是知识结构和学习模式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上,对专业的认识和方向不明确,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并进行相关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引入环境设计的相关实例,在讲解造型透视的概念时可以结合室内的床、柜、桌等物体来讲解,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以石膏和静物为对象,而是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室内的造型上去,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快、更直观的了解专业知识结构,直接和应用技能相联系,也符合我校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想,通过室内图片案例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2.以创新为目标,根据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规范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验,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教学效果明显有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显著提高。以我们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我们学校素描课是68课时,时间非常有限,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几何石膏、静物为主的训练模式,而是以室内设计装修案例的图片为例,在大屏幕中,先讲解出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大概规范画法,然后在黑板上以展示的图片为媒介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在规范学时内,按照要求画出室内一角,而室内一角是根据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来划定模块(图2-1,图2-2)。在68个学时结束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室内单体的画法,对物体的大致高度、宽度的确定也有了一定的能力,这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造型能力、室内物体质感以及空间感的认识和表现能力,还对人体尺度有了一些了解,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大大的增强了他们对未来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根据几年的教学实验观察,比起以往的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而言,学生更能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素描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今后进一步的专业教学打下了基础。3.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布置课后作业环境设计学是具有一个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学科,在训练基础造型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意思维的训练,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合理的安排学生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身携带的速写本,除了日常的室内单体写生练习以外,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透视知识和造型原理将圆形、方形、不规则的几何形等进行空间的插接和转换,以此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训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老师除了引导学生思考以外,还要注意做好检查和评价,有效的教学监督对完成教学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注重学科教学发展的时代性要突出课程的时代性,老师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内容,还要更新教学方式,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以外,还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比对和讲解,在传授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还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课外资源,将传统的设计和当代的设计做比较分析,探索分析空间的设计、材料的肌理、色彩的搭配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将素描教学应用到设计案例中去。5.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增加师生时间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来改善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通过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评价机制来发现教师自身不足,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评学生教师评学生,指的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在这个评价机制里,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根据学生考勤情况,平时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设置分值,这个评价可以作为一个灵活的抗干,控制学生的行为。(2)学生之间互评这个评价机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目的在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3)学生评老师教师通过例如聚会、课后座谈会,网上交流平台、匿名留言的方式,让学生提出对教学的创想、对老师的要求,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建立良好沟通交流环境。这个评价机制不仅能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还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第3篇

1.美学价值

我们可以沿着传统的美学观点进行再造设计,如利用废旧物品的结构、形态、材料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将废旧物品进行恰当的改造,摒弃其丑的缺点,放大某方面美的特征,打破取材过程中的常规,创新设计理念,这样运用于室内外环境塑造中则更能巧妙地表达设计者所要传达的设计理念。

2.文化价值

废旧物品为人们曾经所使用,于人们产生感情与记忆,因此废旧物品具有一定的情感文化价值。当把废旧物品应用于室内外环境设计时,往往会激发人们的怀旧情感,甚至产生熟悉、美好、怀念的情绪,使人们更加关注老物件的文化内涵,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认可其情感文化价值。

3.环保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时尚的定义也在日益更新,这导致了室内外环境塑造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大部分人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设施与空间不断被淘汰,成为环境的污染源。面对全球环境问题,以环保、可持续和安全等发展性为主题的设计产品逐渐成为设计界的主流。“设计再造”活动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主张通过设计手段来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废旧物品。

4.商业价值

将“设计再造”应用于室内外环境设计,体现的是怀旧营销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如今,在专卖店、酒吧、家具、电影等行业中都无处不见还旧营销的身影,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产业。目前,无论是实体店铺还是网络店铺,二手物品的价格都是呈水涨船高的趋势。这说明,“设计再造”产品具有十分可观的商业应用价值。

二、“设计再造”教学活动的意义

将“设计再造”教学活动引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通过旧物改造,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设计责任感。为其以后能顺利地走进企业各项岗位及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将“设计再造”引入教学活动,其实是鼓励学生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在学习和工作的氛围中寻找命题、搜集材料,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去切实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来找寻设计灵感。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更加艰难,这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来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环境设计教育需要培养最具创造力的人才,并且为他们的学习、探索和创造性活动提供机会,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作为环境设计教育,提倡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设计,尝试开发废旧物品的剩余价值,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求新、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2.引导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让设计引导更好的生活方式是近年来新提出的热门话题,设计艺术的初衷各不相同,但最终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社会生活更美好,这就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因而,设计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应该从学校抓起。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们更加应当注重引导和关注学生的成长心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利用“设计再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发展动向,提炼出有价值的设计主题和元素,将环保的生活理念融入生活和学习中,主动积极思考,造出丰富多彩的环保生活方式,从而加强做一名优秀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心。

3.有效控制环境设计专业学习成本,创造商业价值

我们将废弃的旧物品进行回收,通过再造设计,提升旧物件的审美附加值,同时也必将为其科技含量注入新鲜的力量,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设计类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成本相对于其他专业都要高一些,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压力较大。“设计再造”活动在实践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为学生设计实验经费的节俭做积极的探索。例如,通过“设计再造”创意展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和其他同学不要的老物品或废旧材料重新制作为家居用品。在发现了老物件用品市场的潜力后,充分挖掘老物件的设计元素,结合自己的实践特长,动手做出一系列新的家居用品,并在展会上积极推销,从而有效控制环境设计专业学习成本,创造一定的商业价值。这也恰恰是知识经济价值的体现和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结语

第4篇

一、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环境设计教学的价值

(一)使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性发展

环境设计是一门手脑并用的艺术,长期的手脑并用为大脑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高校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并有充足的环境设计激情。同时,环境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高校学生能够真正的享受到空间视觉带来感官上的冲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使学生能够更善于发现生活环境的美好。

(二)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环境设计是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它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因此,其具有较宽的知识涵盖面,这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环境设计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以美术为框架的比例、造型、空间、体量、尺度、光色和质地等,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确立,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美、感知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同时,符合社会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环境设计教学对人文内涵进行了强调,挖掘了学生的设计潜力,使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二、现阶段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分析

(一)高校招生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综合差异明显

普通高中毕业生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主要来源,其中少数高中毕业生还参加了美术加试,但是仅仅是在高考前对其进行了比较粗略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对美术学科的热爱,使得美术基础课与绘画功底水平都比较优异,这就为日后的环境设计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多数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成绩不是很理想,由于艺术专业其文化课的分数要求较低,所以报考了环境设计专业,并没有经过正规的美术教育指导,导致学生入学后,其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审美能力以及感悟能力较差。由此可见,在这种参差不齐的生源下,使得环境设计教学成果不是很理想。

(二)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占据了较大的空间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要修满学分方能毕业,这就阻碍了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而基础文科课知识比较繁重,也就占据了学生绝大多数的学习和课余时间,而真正学习专业的课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此外,环境设计学科更注重于实际应用,但是目前的环境设计教育现状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薄弱,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高校环境设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现代科技技术来辅助环境设计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实际案例比理论知识讲解的内容更多。对于一些比较优秀案例所传达的讯息和知识是要运用多媒体现代科技技术来传递给高校学生的,通常是采用视频或者实际图片的方式来展示教学案例。教师通过良好的教学案例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环境设计知识和内容。

(二)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设计教学环境

学生的高效率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轰动以及良好的学习气氛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自然而然的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环境设计知识。学校可以举办寝室设计大赛、美化校园环境设计竞赛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设计活动中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环境设计实践中去。高校应该对教育观念进行准确定位,同时把人才培养作为终极目标。另一方面设计师要具备更丰富的文化修养,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一定要融入当地的人文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情况、民族化的特点、市民思想演变过程以及历史背景等元素,使精神思想以物质形态的方式表示出来。同时,高校教师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注重民族化观念的强调,以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等课程叠加到环境设计的基础课中。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设计初步课程;环境设计;模块化

设计初步课程一般开设在建筑、园林景观、环境设计专业的第一学年,是一门专业入门基础课。在环境设计教育中,设计初步课程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其原因在于不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差异较大,且许多艺术设计类高校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然而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专业有诸多交叉之处,作为学生接触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与起步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与专业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环境设计专业第一学年开设该门课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随着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其下环境设计由专业方向成为专业,这些都影响着环境设计教育定位。同时,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地方政府随即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和促进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设计启蒙的设计初步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笔者在研究借鉴国内外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专业定位、课程实际实施过程分析两方面,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探讨。

一、设计初步课程的发展趋势

建筑学是设计专业实践研究较为成熟的专业,对环境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建筑学设计初步课程在各教育模式下,教学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布扎体系)把建筑设计认为是一种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与绘画、雕塑并无明显差异。在其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初步课程注重学生建筑方案、工程图表达训练,以临摹、抄绘为主要学习模式,进行大量的徒手、工具线条图训练。其中徒手制图,以建筑画如铅笔画、钢笔画等各种渲染技法为主,工程图包括工具线条图、工程字体练习等①。包豪斯教育体系在注重形式造型基础上,倡导“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研究材料的各项技术特性,强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该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设计初步课程以培养学生基础造型与材料训练为主。其中基础造型训练包括平面、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即“三大构成”。虽然包豪斯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形式美和材料制作表达上有较大革新,但仍然主要侧重在造型能力上,评价体系也较为主观。传统的设计初步课程受到以上两种教育体系的影响,多在学生表达技能训练上,以教师传授为主。理论授课与设计实践缺少必要联系,不少学生到了高年级时才逐渐领会设计初步与专业、行业之间的关系,也导致在学习中出现“慢热”的现象②。2013年,城市规划师高等明确指出,传统设计初步教学过分侧重表现技法,对空间建构、形态分析等训练不足,低年级学生对建筑认知比较片面,缺乏创新意识,使得后续专业课程中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受到一定限制③。同时,由于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沿用建筑类专业设计初步课程的做法,教学效果更难达到预期效果。一些艺术类院校沿用包豪斯教育模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三大构成”,且与设计初步课程之间各自为阵,没有合理整合。苏黎世高工教育体系则代表着修正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在继承包豪斯造型基础训练上,将“空间”研究作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将设计材料、构造作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全面的建筑观。课程任务的设定看似独立实则有机统一,环环相扣,承上启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全面系统的建筑设计观。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理念的革新,设计初步课程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空间研究的培养;从纯粹表达技能的训练到空间、形态研究,将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注重造型能力与设计材料、构造、人体工程学等技术相结合,更加全面贴近专业实际思维方式与工作内容。

二、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的思考

环境设计专业隶属艺术学,很多学生入学之前已具有了一定的美学功底。笔者借鉴建筑类高校教学先进经验,将“表达、造型、空间”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以专业图纸表达能力培养为基石,设计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空间设计实践为载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任务设定中,减少环境设计表达技能训练,平衡“三大构成”环节,加强对学生的环境设计认知、设计思维创造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任务导入、循序渐进式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设计表达、设计调研、形态构成、人机工程学等基础课程有机整合,注重课程过程评价,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

(一)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解决课程内容冗繁问题

“模块化”即将一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独立的多个模块,并针对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展开专项训练。各个模块之间承上启下,由简及繁、由表及里,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连续性,设计类课程可分为基础模块、思维模块、设计模块三部分④。基础模块,包括环境设计专业认知能力和设计表达技能两大块。专业认知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行业及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环境建筑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做好课程规划,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设计表达部分整合传统教学内容,课堂主要解决学生自学难以解决的投影及环境设计制图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可设置投影三视图绘制、建筑室内外环境抄绘、室内外建筑环境测绘三大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以三视图、建筑环境制图基础为初级模块内容,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以室内外建筑环境测绘为模块最终评价内容。思维模块,为环境设计专业传统三大构成演变而来,涵盖形态构成和空间与界面两大内容。此模块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结合建筑、环境设计的空间、界面构成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平面、色彩、空间的塑造思维。可设置构成基础训练、材料与构造、建筑室内外空间研究、空间形态设计四个部分,将设计调研、设计研究分析方法融入其中,训练学生将造型能力与空间设计能力相结合。设计模块是前面两个模块训练效果的综合体现,主要通过小型景观建筑室内外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调研、设计思维表达、图纸综合表达、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此环节重点要学生实践设计行业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

(二)契合艺术类学生的特征,采用任务导入的教学方式任务导入

即在课程教学中将任务置于理论授课之前,让学生通过思考完成该项任务的难点、疑问引出理论部分,再以任务完成质量检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任务导入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筛除过多与任务完成无关的理论知识点,特别对知识冗杂的设计初步课程尤为适用。此方式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使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三)强调课后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进步因子设计初步教学理念要强调创新思维

教师如果不善于创新,学生便只会延续借鉴的路子,难以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大数据背景下,筛选自己需要的资料,搜集更多好的素材是突出的问题。教师应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培养创新式思维环境设计人才之重要环节。设计初步课程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⑤。创造性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不能仅靠课堂的任务训练,要求学生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眼、手、脑、心并用。为了督促这种习惯的养成,设计初步需要改变传统以结果作为课程评价主体的模式,强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好读书笔记,进行“每周一练”、素材收集册等多种类型的课后任务,其形式也要根据内容体现多样化,不仅有文字,还要有各种图纸、资料拼贴等多种形式。在学生成绩评价环节,有意淡化学生大学前美术功底好坏对成绩的影响,强调学生通过勤奋努力所取得的进步,鼓励学生大胆的思维创新与图形表达的选择能力。

(四)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施行过程教学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一方面,微信、QQ、手机通讯成了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流工具。另一方面,互联网、APP相关软件也是人们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诸如微信、QQ课程群、APP相关软件等工具的恰当应用,在教学内容的适时推送、学生学习交流、师生课前课后交流、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定制、课程评价等方面有着更大优势,它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同时便于一手资料相互传阅,提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实践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表达、造型、空间”三位一体的模块化、任务导入式的教学模式,不仅结合传统教学体系的优势,而且整合多门基础课程的知识,强调学生的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进步因子,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施行过程教学,符合当下环境设计专业定位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注释:

①陈静勇,高丕基,孙克真等.设计初步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与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3):14.

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③高,卢玫珺.建筑初步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高等建筑教育[J].高等建筑教育,2013(5):95.

第6篇

关键词:教学环境 设计 构成要素 方法

一、教学环境设计的背景透视

(一)“设计”问题的凸显

整个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波及观念领域,在这一信息爆炸引发了社会面貌和人类观念大动荡、大改变的时代,人类有一种强烈的“失去控制”的感觉,因而在思想上和生活中对“秩序”的需要更加急迫,从而使“设计”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与此同时,设计自身也正经历着“质”的变化。进入后现代,特别是伴随着“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日益暴露出的弊端,使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开始越来越追求“一种开放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在后工业社会中似乎可以变成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换句话说,设计正努力向艺术靠拢,也同艺术一样,随着不确定的情感制造一种不确定的和时时变化的东西。

(二)“教学环境”的厘定

对“教学环境”的定义很多,有从教育目的出发的,可以称之为“取向说”,如“教学环境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①有从客观前提出发,可以称之为“现实说”,如“教学环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②也有人纯粹揭示其物质因素,或强调心理因素,或两者兼顾等等,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几乎所有的定义中,其范围总限定在班级,变成了“班级教学环境”。事实上,随着教育时间由特定变为终身,教育空间由师生面对面传授增加到远程教育,课堂由教室所规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群体形成的固定的班级概念日益淡化。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学环境的空间在无限度地扩大,教学环境的变异性越来越大,其生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在下文中,笔者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教学环境设计方法”主要局限在“班级”加以论述。

二、教学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

教学环境设计属于设计的一种,这里按照“谁来设计”、“设计什么”、“怎样设计”来分析一下教学环境设计的问题。

首先,谁来设计?时下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教学环境设计是否也存在或需要学生的参与?设计是一种带有极强个体意识的行为,它不同于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一种策略。设计的立足点是学生,其目的是使学生进入或参与到设计的环境中,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让学生共同参与设计过程,除设计过程是一种学习外,学生设计的结果则值得怀疑,教学环境设计却恰恰通过设计的结果――“教学环境”对学生思维、人格等有所影响,当然这种教学环境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师生互动,随着对学生反馈信息的不断获得,对教学环境做出不断的调整,事实上这种调整带有一定被动的成分,而设计虽需兼顾各种因素,却更多的是主观意志的反映。因此,只有教师有意设计的,同时能引起学生感应的,对教学效果有所影响的环境才是经过设计过的教学环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例题设计?一张地图、一块磁铁等在不同的教师手里就具有不同的教学功效,如有教师自上卫生课的第一天开始,就在黑板旁挂有一人体解剖图,表明重要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整个学期那幅图解都留在那里,不过教师从未提起它,最后期末测验,黑板上写了一道题:“列举人体各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而黑板旁的挂图被教师取下了,全体学生异口同声提出抗议:“我们从没学过这个。”“这不是理由,”教师说,“那些知识在教室里出现好几个月了。”学生们勉强回答了以后,教师便把试卷收集起来撕得粉碎,并告诫学生:“永远记住,学习不是学人家告诉你的东西!”

其次,设计什么?设计虽然趋近于艺术,但设计不可控的、不确定的环境,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必须抓住其灵魂。教学环境的灵魂是什么?如果说其呈现方式更多的是物质形态,那么其深层的应是精神领域的。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是构筑教学环境的灵魂。

自由、开放的氛围是培养丰富人性或使原本丰富的人性不致丧失的前提。我们一再强调教育中师生的交往,但事实上,这种交往若不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依然无法视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交往,而这种平等必须是主体间开放的且给予学生以自由空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处于不同的地位,教师主导着教学过程,这是一种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要使得在彼此的交往中消除这种不平等而带来的影响,必须借助各种外在条件,教学环境便是其中之一,它可以使气氛变得轻松,特别是“场依存性”者易受环境的感染,而经常忘却自己的角色,从而以一个“本真”的“我”面对他人(教师或其它学生)。

最后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便是怎样设计?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设计活动具有科学的、艺术的和技术的多重性质,因此在教学环境设计时应具有个性,富于弹性。

“具有个性”,应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教学主体及其对象的不同,教学环境应有所变化,如位置的排列、教室环境布置等等。目前的中小学,都是固定座位,除了因考虑视力或人际交往方面的因素而作的每两周调一次座位(组与组的位移)外,未见有为了上不同的课而出现大规模的位置调整,教室环境布置也是一年四季都是如此,且游离于教学之外,谈不上设计,故本身构不成对学生产生影响,除了缺乏变异性外,其不同班级、年级之间几无差异。就拿班级而言,在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时大概更多的是关注班级作为一种“大生产”组织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价值,事实上,班级具有“内指向性”的生存目标,是其成员――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里完成,而是需要借助于群体生活的环境。③既然班级具内在指向性,其组织本身就具有个性,在教学环境设计中就应充分挖掘这一因素,同时不能忽视教师自身,教师是一个活生生的“环境”,他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不能过分受教师角色的局限,而缺乏特色、风格。

“富于弹性”实是暗含着前已提及的“设计是一策略”的思想,或者也可把设计看作是一发现机制,所设计的环境更多的类似于陷阱,带有一定的诱惑性。如同走迷宫,把学生领入迷宫,至于如何走,就要看每一位学生了,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这便是有弹性的表现,并且通过此发现学生的某些学习方法、内容、性格等方面的特色。当然这里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点拨,这里的有弹性是教学环境设计不同于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骤都已安排好,是一种对教师而言确定的设计,而教学环境设计,是一种模糊的、泛化的,教师知道并明晰有这一环境存在,学生是否体验到、体验的程度如何、何时体验到等等都是不明晰的,且受到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或两者兼而有之的都不能确定和控制。

三、教学环境设计的方法

在上文“怎样设计”教学环境时已提及,但上文是从观念层面谈设计所秉承的思想:“个性”与“弹性”。在实践领域虽无法完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但借助以上思想,改善目前的教学环境,使设计能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能关注活生生的人,从而使“设计”理念得以在实践中有所显现。

(一)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室内光线、温度、空气、声音、颜色等因素构成了室内物理环境,这些物理环境尽管是无形的,但却能深刻有力地影响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香港学者郑燕祥曾对教学环境中几种主要的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及其理想的设计要求作过简要、系统的总结。⑥

事实上,在贫困山区,教舍大都破陋不堪,更不用说顾及其它装饰,因此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因地区制宜,即在硬件建设上应合理、恰当、科学。

(二)班级心理环境设计

班级心理环境通常指一种氛围,即班风,除了形成正确的集体目标、集体舆论与规范、集体凝聚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外,应注重动态的班级心理环境设计,主要方法有把握课堂的即时情境、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调整活动内容与策略等。

就课堂的即时情境而言,所谓即时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发的一些短时存在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教学内容、师生心境、精神体验、教学态度、师生交往及其它课堂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种情景虽然短暂,但却往往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影响师生的课堂表现。

就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而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爱与期待,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有助于形成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可以达成师生在教学活动有的默契,形成课堂教学中独特的审美氛围,而这一切正是班级心理环境设计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策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及活动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在随着活动的进行不断变化,教师要想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使课堂心理环境保持良好状态,应不断地从学生的情绪、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等方面捕捉各种反馈信息,这是教师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因此课堂中学生与教师都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使学生在做作业时,教师也应随时捕捉信息,同时应准备好几套方案,以便适时调整。

(三)课堂座位编排方式的设计

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充分利用不同座位模式的特点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满足不同课程和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是教学环境设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不同的座位组合,形成不同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科目,灵活地加以编排甚至在此基础上,结合需要加以创新,如伞状空间、多元空间等。力求使座位编排与教学活动性质及参加人员这三者协调一致,使教学活动在相应的座位模式下获得最大效益,使学生在相应的座位模式下获得最大的自由空间(不仅有外在物理的也有内在心理的)。

(四)教学设施的设计

在实践中,设计精确合理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节省教学时间,降低教学难度。例如,视听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化快为慢、化动为静、化小为大等特殊技巧表现一般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事物和现象。另外,设计良好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及学习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比较简单的教学标本、挂图乃至较为复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如何综合利用?特别是对于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教学,如何进行人―机配合、如何挖掘计算机的潜力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合理设计,纯粹地利用多媒体缺乏情感交流不符合教育规律,一味地撇除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更是不合时宜的。当然在观念上也应把握好,手段并非越先进,教学效果就越好,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利用教学手段,目标不可本末倒置,将教学手段作为教学内容本身,或只重形式而轻内容,这更是万万要不得的。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这是一个古老的教育命题,如果说,此处的环境未有任何倾向性的话,那么教学环境则是需要精心设计,意在向善的,其依赖于设计主体――教师的智慧和热情,我真诚地希望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能日益健全,尤其在实践领域,这种作为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教育环境受到教育者的足够重视,从而能够真正花费心力用于设计中,并在设计过程及设计结果的展现中体验其间的快乐。

注释:

① Sheralyn S・Goldbeaker,Values teaching,National Edue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1976.

② Barry J・Fraser classroom Environment,Croom Helm Ltd,1986.

③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78页.

④ Frederick G・knink,Designing Produ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Fechnology Pub lications,Inc.1979.

第7篇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相对较新的专业,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完善到位。自1988年国家教委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简称环艺专业)以来,各种类型的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他们大都集中在艺术院校、综合类院校及其他专业大学、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各种不同的院校在开设这一专业中,其课程设置也不同。综合类院校中的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以建筑类课程为主,结合艺术类课程的基础训练来安排相关的课程,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中的环境设计课程以室内设计为主,相应增加景观设计和建筑城市规划设计的课程,也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高职类院校的课程体系更注重社会的实用性,因此,各类学校中的环境设计学科专业的课程是把建筑学、园林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平面设计、造型基础设计交融在一起,涵盖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艺术学科、建筑学科等多学科内容。2012年改革之后,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课程设置

现在很多本科环境设计专业往往还是沿用2012以前的环境设计课程设置,做出的改动也只是简单的拆分课程,增加授课时间。具体体现在追求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没有更多的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能够专心于重点的关键课程,以至于贪多嚼不烂,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上依旧是多传授设计理论等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不注重具体实施当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突况的应对等实际问题,没有把所学知识系统的联系应用于实践中。另外,有些学校还停留在装饰、工艺美术的层面,在大一阶段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专业设计思路放在首位。有的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还处于原始的等待自我觉悟状态,也没有认真的下功夫启发。因此授课范围的广度、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自由度等等方面得不到保证,于是学生设计出来作品的创意性也大打折扣。

3、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学校没有及时有效的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造成毕业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自主学习动机不强等一些问题,在毕业之后给他们自己和所在单位造成麻烦,也影响了学生自己未来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发展。

二、本科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精简统一课程

精挑细选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课程。有目标,有顺序,有重点的培养符合时展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环境设计专业中就可以删除与小环境设计关联不大的城市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等宽泛的环节。同时,还要删掉太多的艺术性、装饰性的课程,合并到基础课程中去,结合设计方法的学,让学生在大一、大二就能自我架构起专业的设计框架。教学中可以在大三阶段分专业方向统一调整课程,使学生根据选择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不同的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2、基础课程中融入专业性

基础课程的训练中就要突出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性,不能所有的基础课程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要早早的把专业观念融入其中。例如《立体构成》课程可以当作是模型制作的启蒙篇,突出它的空间性,加强作品中对结点的重视度,充分和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会用三维的角度观察、构建。接下来设置的《空间构成》课程可以对《立体构成》起到很好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在基础课中融入专业性和联系性。外出写生课程教学中训练的观察角度和注意内容也要往陈设、环境、景观、建筑方向靠,有意识的经常做单线场景练习。使学生脱离考大学时候纯艺术的思路,逐渐往专业素质方面转化,从而能够自觉的提高专业造型意识和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表现技法课程及设计专项训练中的草图表现打下很好的基础。

3、注重设计方法学习

因为环境设计的学生多来自艺考生,他们习惯的思维是美术的思维、技术的思维,是老师教,学生临摹、写生、创作的思维,而不是空间的思维和尝试的创造的思维。在教学培养中,不单纯从教授课程出发,而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学习正确的设计方法。从认识设计主题入手,通过调查论证逐步进行设计。

4、培养具有中国文化传承精神的设计师

在教学培养中,要针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创意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立足本土性。可以通过开设民居测绘、民间美术考察等相关课程,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其设计修养。立足中国文化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争取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传承精神的设计师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设计匠。

5、注重交流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和客户的沟通非常重要。在学校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方面的素质。不仅在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大舞台,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满堂灌,要给学生一个舞台,利用小组化团队合作等方法使得他们能够通过集体沟通、调研、解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展示效果这样一个过程,练就展示、沟通、交流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中将会成为提高他们的整体竞争能力。

6、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人文方面的修养,引导学生在学校就树立起自信心,懂得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并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独立创新,积极创新,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够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变化万千的客户群体和市场发展变化。

7、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