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16:07:37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很多时候不是教师不想改革,而是不知道如何改革,也不知道怎么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若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仅限于理论层面,就会和教学实践相脱节,而即便能够落实到课堂上,也往往会因为知识储备不够和理论学习不及时而造成改革的乏力。表现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在形式上大肆宣扬的貌似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师谨慎地像新课程标准靠拢,唯恐课堂不活跃、不够新而受到新标准的责难。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教师不够自信,没有从本质上领会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只能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依附于形式,希望课堂看起来热闹些。其次,应试教育严重抵消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想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发展他们的个性,激活他们的思维。这需要教师放开课堂,他们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才能拥有灵活多向的思维方式。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前唯考试为准绳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先考虑学生的成绩,这就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同时,家长在这个竞争异常残酷和激烈的社会里也深深懂得抢占先机的重要性,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社会竞争的压力顺理成章地转嫁在了学生的身上。这样,唯成绩为准绳的考核标准多年来得不到改变的现象也就毫不奇怪了。再次,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和数学教学体系存在脱节。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尚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的联系,缺少数学各分支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体系,内容上要求全面周到,理论上追求的是严密有序。新课程标准中被删除的内容,在教学中也往往被许多教师善意地补充回来。这就造成了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不可协调的矛盾,难以体现时展背景下科技进步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最终造成了学生只善做题,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创新思维不够的无奈局面。最后,教学方法没有获得新的突破,评价机制仍旧落后。从技术层面讲,我们并没有获得更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用的还是老方法、老套路,只有在上公开课或者优质课时才努力地有所创新,而未能形成可操作的常态课。这说明那些研究课仍然在研究状态和探索阶段,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取得成功。另外,在评价机制方面,仍旧是单一的评价方式,没有探索出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式和体系。如果某种评价方式不能起到鼓励和督促作用,那么这样的评价方式就是没有效果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评价体系方面尚无建树。
二、中学数学新课改的成绩
总结这些年的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在广大教师不懈努力的前提下,各地区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我校在紧跟高考、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原则下创新性地推行了五为模式教学,即以问题为先导,以活动为特征,以精讲为保证,以学生为主体,以两种课型为结构。它是我校二四八教学模式的高度理论化,是更具有指导性的创新理论。
三、中学数学新课改的努力方向
让学生快乐成长,主动积极地学习。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让事物适应时代和发展规律,就需要教师形成一切以生活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思路。新的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学生、教师、学校,还有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素质?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会反过来刺激新课改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同样,学习也是这样,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条件。首先,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通过鼓励学生开口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积极的学习。例如,在教授初一教材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学生自己提问,二元一次方程与我们前面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其次,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人们总是在思索中前进,归纳和总结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实施下去。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由此可见,总结、反省是让人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归纳,整理便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强烈的自律性,求知欲等都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要抓住时机,给予引导,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训练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教育提倡“技长者以为师”,说的就是教师要教授别人,首先自己的知识得丰富,可以说明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技能过硬,还体现在能够科学地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学会转变成会学,从而提高学生能力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学生面对问题时,那一瞬间的想法,他们会怎么办?当面对困难时,首先通过观察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的各种性能,再把已知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它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要从思维的模式上去探索,去引导。从现象的分析对比中,得出初步结论,并在头脑中升华,做出总结概括,然后判断推理,从而指导行动。比如,在讲授“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复习一下整数,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对比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紧接着列出有理数的概念、范围,再出示无理数,逐步引导学生先分析,对比,再做出概况,然后具体化。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及课后的辅导及复习,学生就会对有理数与无理数部分的知识结构掌握得更加清晰。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学生的能动性
一是转变教育理念,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题海战术,它不仅需要学生对数学常用理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思想方法.二是习题转变的安排,传统的教学中对习题量格外重视,基本上有课堂习题,课后训练以及复习习题.在新课改中,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习题安排上改为:观察思考、习题、练习、探究和总结,这种习题模式的安排,虽然习题量有所减少,却使学生的探究、思考得到增加,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目标意识得到良好培养.三是教材素材引用的转变,传统教学中的例题较为数学化,不能结合实际生活,新课改后所采用的素材更贴近生活和实际.
二、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策略
1.与生活和实际紧密联系
在函数教学中,因为理论性的东西较多,而且对学生来讲理解难度较大,所以课堂氛围较为乏味和沉闷,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虽然投入很多的精力却得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创建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现函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例如,气象中心对一场沙尘暴进行全程的观察,最初风速:每小时平均增加2km.4h后,沙尘暴通过开阔的荒漠地,风速改变,每小时平均增加4km.在一段时间内风速没有发生变化,沙尘暴在达到绿色植被的地区时,风速每小时平均减少1km,最终停止.根据题目回答下列问题:沙尘暴一共经过了多少小时?当x为25时,写出风速y和时间x函数的关系式.对于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学生有较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如何使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在这种练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喜欢数学.
2.数形结合
曾经有数学家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以入微.因此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需要进行数形结合,可以凭借图形性质增加对公式、定理和概念的理解,并对公式、定理概念等进行几何意义的体会.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使抽象、枯燥的知识能够被学生较好的理解,而且在学习中还能了解一些生活上的知识和经验,使数学价值充分得到体现.例如,函数奇偶性这个知识点,需要教师充分对图象对称性进行刻画,包括关于y轴和原点的对称.其中一定要注重奇偶函数定义的讲解,在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偶函数需要满足f(-x)=f(x),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需要满足f(-x)=-f(x),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只是简单地将定义告知学生,要求其死记硬背,则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图象呈现出来,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深刻理解基础概念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
通过第一次月考,将学生的测验成绩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比如在分组时把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对学生说,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每次小测后,把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对成绩上升的进行表扬,对进步小的组分析共同找出进步小的原因。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她)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加完善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
四、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W=平时×20%+单元测验15% +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在数学的学习中因为每个学生的不同,导致在学习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面对所学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当时就已经学会弄懂了,而有的学生却还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这时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要一味的将知识点向前推进而是全面的顾及到所有的学生。在前一个知识点讲完以后,在进行下一个知识点以前,一定要做好知识点的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将讲课速度尽量放慢,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对于他们还是不懂或者还是模糊的知识点,一定要停下来追本溯源的将这个对学生来说是难点的知识点进行更加透彻的讲解。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等到所有的学生将这个知识点真正的消化以后再进行接下来的问题处理。同时对于数学中的重点难点要不止一次的讲授、复习。因为这些问题对于老师来说好像很简单,一学就会,那是因为老师对这个知识点已经相当的熟练了,可是对于学生就不一样了。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帮助那些还不太明白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一些于这个难点有关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的纠正最终帮助他们完成这个难点的突破。
二、讲解例题时的耐心等待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在例题的讲解速度都比较的快,为了追求课堂内容多样化,不顾学生们实际接受的能力。由于老师在讲授例题时速度较快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例题更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例题。而老师则认为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随即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时候学生们就不能很好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就会因为听不懂而走神。面对例题的讲解时,老师要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审题,让他们读懂题意后再讲解例题。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却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们在一开始就根本不懂这个例题要求是什么,任凭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们也是照样不会理解的。在讲完例题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懂得例题中每一步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等等。在等待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很多学生在解决了一道题后会联想到其他题目与这个知识的关系。但是他们又不知道这道题和例题具体的联系。哪里是一样的哪里又会使用到下一个知识点。这时候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断,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狭窄,很多的判断都是错的。如果老师不能够及时的指出其中的错误,就会在学生的印象里留下错误的认识对以后的学习极为不利。这时候等待就可以体现他的价值了,学生有自我探索的意识并在这时将他们探索的知识梳理清楚。最终让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三、耐心等待学生记笔记
数学的学习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演算过程,这些过程需要同学们在下面要做好相应的笔记。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老师并不知道每个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快慢。就在黑板不断的讲解,马不停蹄的赶着知识点。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就在哪里拼命的做笔记。这样讲授者和接受者完全不处于同一个频道上,当然是你讲你的我记我的,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被完全的隔离开来了。相应的知识当然也只是空中楼阁,学生们只可远观而不能深入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要求学生们尽量先听他讲,然后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在讲授重要知识点是语速要稍微放慢给想记笔记的学生一定的时间,使他们在不影响听课效率的同时也很好的记下了课堂笔记。
四、耐心等待学生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极为常见的也是数学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练习题能很好的练习到旧的知识同时更好的利用和理解新的知识。练习题的练习其实就是旧知识点于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可是由于很多同学做题速度比较慢,很多练习题还没做完。老师就已经开始讲解了,导致很多同学对一些问题还没有接触到就被老师给一笔带过了。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应该耐心的等待所有同学将练习题做完再去讲解。这样就可以顾及到所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
五、结语
(1)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然而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作为组织者,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与时间,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合作交流可以采用分大组或小组、同桌等方式进行组织。合作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给定多种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选自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在这个题目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设计,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现各个小组的所有构想。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构想出了非常多、非常有趣并且丰富的图形,语言也能够让人感受到耳目一新。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并且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2)教师要更多的采用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的思维和解题方法,而且也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引导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应该立刻带领学生前行,而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方向。引导更多的是对学生的鼓励,当学生对前面的困难产生畏惧时,教师不应该拉着学生前行,而应该在学生的身旁,不断地鼓励,帮助学生战胜困难。例如在对线段的长短进行比较教学时(选自华师大版初一数学),我没有直接教学生线段的比较,而是从比较学生的身高开始引导。我问学生平时是如何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的,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回答,然后我请学生进行演示。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把学生引导到两条线段上,学生再学线段比较时,就容易了很多。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参与的方式可以采用观察、倾听以及交流。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教师也要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去了解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仅要包括对知识的交流,更要包括对情感的交流。例如,我在进行立体图形的教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正方体的展开图。在整个制作的过程,我认真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并与他们交流制作的过程与感受。对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有效引导。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也培养了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对我讲出来。
二、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新课程提倡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而非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设计出精彩丰富、充满趣味性地教案来。不仅直观地把问题表达明白,更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例如,针对形状和体积的关系问题(选自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让学生去做题、去思考,而是找来了多个圆柱形的水杯和一小桶水进行实验。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主动的观察中,自己便自然地学会了相应的知识。
三、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灌输的知识信息,而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对外部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与处理,进而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应该说是更科学的,更有效率的。学生的学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内在的生长过程,是由内而外的生长,而不是反过来的由外而内的灌输。教师所要做的,是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完成自我建构。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了解学生想知的与未知的,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活动也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与认知水平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对知识信息进行选择与吸收,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四、科学的评价新课程评价
新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新课程的实施。同时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成长,主动积极地学习。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让事物适应时代和发展规律,就需要教师形成一切以生活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思路。新的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学生、教师、学校,还有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素质?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会反过来刺激新课改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同样,学习也是这样,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条件。首先,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通过鼓励学生开口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积极的学习。例如,在教授初一教材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学生自己提问,二元一次方程与我们前面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其次,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人们总是在思索中前进,归纳和总结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实施下去。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由此可见,总结、反省是让人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归纳,整理便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强烈的自律性,求知欲等都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要抓住时机,给予引导,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训练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教育提倡“技长者以为师”,说的就是教师要教授别人,首先自己的知识得丰富,可以说明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技能过硬,还体现在能够科学地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学会转变成会学,从而提高学生能力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学生面对问题时,那一瞬间的想法,他们会怎么办?当面对困难时,首先通过观察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的各种性能,再把已知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它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要从思维的模式上去探索,去引导。从现象的分析对比中,得出初步结论,并在头脑中升华,做出总结概括,然后判断推理,从而指导行动。比如,在讲授“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复习一下整数,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对比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紧接着列出有理数的概念、范围,再出示无理数,逐步引导学生先分析,对比,再做出概况,然后具体化。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及课后的辅导及复习,学生就会对有理数与无理数部分的知识结构掌握得更加清晰。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学生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