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7 11:49:20
序论:在您撰写微生物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通过“食物品尝会”活动,学会从提出的问题中进行准确的猜想与假设。
2.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3.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食物品尝会”活动,学会从提出的问题中进行准确的猜想与假设,并进行验证。
2.难点:了解有害微生物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三、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鲜牛奶、酸牛奶、新鲜豆腐、豆腐乳、新鲜蔬菜、泡菜。
2.学生准备:查阅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想看吗?
2.老师从盒子里逐一拿出豆腐乳、酸牛奶、泡菜,“吃过吗?它们是用什么食物加工的?”
3.“想尝一尝这些食物吗?”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食物品尝会
出示要求:(1)尝一尝:看看这些食品在加工前后发生了什么
变化?
(2)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3)说一说:对比品尝后的发现和想知道的问题。
(食品品尝会虽然是本课的导入,出示的食物学生可能经常吃,但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注意思考与观察,所以“品尝”这一看似简单的活动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通过品尝希望学生能够猜想出:微生物参与了食品加工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要
有秩序地品尝,要在品尝的同时仔细认真地观察与思考,体会食物加工前后的一些变化。)
2.猜想与假设
(1)引导提出探究的问题:食物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
(2)学生小组讨论,大胆猜想。
(3)学生汇报,导入课题。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是什么改变了这些食物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大胆猜想,至于学生猜想的是否正确并不关键,只要学生敢于大胆猜想,我就给予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自
信心。)
3.搜集资料
(1)怎么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内相互交流。
(3)小组汇报。
(对课本上的资料卡以及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阅读、理
解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后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的答案,从而验证各自的猜想。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从资料中梳理出问题的答案。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与人类关系密切。)
1、微生物的定义是: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微生物的定义就是微小生物,所以微生物当然是生物。
2、微生物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
3、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香菇等。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来源:文章屋网 )
在新收获的粮食或经过一段储藏的粮食,其外部或内部都存在大量微生物,.根据来源不同,可将这些微生物分为原生微生物区系和次生微生物区系两个类型。前者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早已与植株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从相同农作物植株上所采收的籽粒,往往携带着相类似的微生物区系,其存在的数量往往很多;后者主要在粮食收获、干燥、包装、运输及加工等流通环节传播而来,其数量和类型常因作业的具体情况而有差异。粮食微生物可根据它们摄取营养的生活方式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而分为附生、寄生、半腐生、以及腐生等类型。
附生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大量存在于新收获的种粮颗粒外部或内部,占粮食上带菌量的极大比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植生假单胞杆菌(Pweusomonasherbicola),比较次要的是萤光假单胞杆菌(P.fluorescens)。这些细菌在作物生育期已开始在植株上大量生产繁殖,但并不直接破坏作物的细胞组织,而仅吸收器官外部的渗出物作为主要营养来源。它们在作物生长期间还能大量合成维生素,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同时还能对植物病原菌产生抑制和抵抗作用。所以,不论从植物营养或抗病的角度来看,附生微生物与农作物之间实际上起了“共生”作用。实践证明,植生假单胞杆菌附生在种不同种类的粮食微生物颗粒上,常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处于对立的地位,其存在的相对数量及在不同时期的消长趋势可作为判断种粮健康状况和储藏稳定性的客观依据。当这种细菌大量存在时,表明该批粮食粮情正常,生活力旺盛;否则就表明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已遭破坏,应加强检查,注意粮情变化。因此附生微生物在粮食储藏上应视为有益微生物类型的代表。
寄生和半寄生微生物粮食上的寄生菌可根据它们从寄主获得营养的依赖程度和利害关系分为寄生和半寄生两个类型,但其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寄生的性质还可随寄主的代谢强度和生活条件而发生变化,有不少寄生微生物也兼营腐生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少数的种类能和寄主建立近乎“共生”的关系。这些类型的微生物大都在农作物生育期间侵入正在形成或接近成熟的籽粒内部,大多数为真菌,有少数是细菌。内有一些是兼具腐生性的半寄生菌,另一些是具有活物寄生性的农作物病原菌;后者不但会引起严重的农作物病害,还可能使籽粒带有毒性,失去食用价值,并不宜作为饲料,为了控制这类微生物的蔓延为害,必须建立严密的农产品检疫制度,加强综合防治。
细菌:革兰氏阴性的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阳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等。
放线菌:如链霉菌属。
真菌:真菌分为霉菌、酵母菌、蕈菌,霉菌有黑曲霉、毛霉、青霉、根霉等,酵母菌有酿酒酵母,白色念珠菌,假丝酵母。
关键词:药品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
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检验人员,由先前的单一药品检验改为食品、药品全部检验。只有发现并掌握二者检验的异同,才能更好的开展检验工作。本文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异同,作如下概述。
1.检验标准
1.1药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一部/二部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2食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1.3比较 药品标准近些年来五年更新一个版本,为能及时反映当前科学发展水平,通常在新版药典出版之后,下一版药典出版之前出版增补本。食品标准无固定更新周期。
2.实验室环境
2.1药品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1]微生物限度检查应有单独的洁净实验室,每个洁净实验室应有独立的净化空气系统。涉及实验室监控菌株的分离鉴定、样品阳性菌株的分离分析、方法验证中的阳性菌操作等实验活动,应在专门的阳性菌实验室进行。阳性菌操作不得在供试品检验用洁净实验室内进行。[2]
2.2食品 实验室环境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实验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应符合工作要求。一般样品检验应在洁净区域进行,洁净区域应有明显的标示。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3]
2.3比较 二者对阳性菌和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环境都有严格的限制。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对环境洁净度、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有明确的要求,而食品没有要求。
3.培养基
3.1药品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用的培养基应进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计数测定用培养基进行促生长能力的检查,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进行促生长能力、抑制能力及指示能力的检查。
3.2食品 培养基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按照GB/T 4789.28的规定执行。
3.3比较 培养基质量是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环节,药品对培养基有适用性检查,食品对培养基有质量控制。二者计数所用的培养基也有区别,应当引起注意,如药品细菌计数一般用营养琼脂培养基,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用平板计数培养基;药品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用玫瑰红钠培养基,食品霉菌和酵母计数用孟加拉红培养基。
4.抽(采)样
4.1药品 一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其抽样量应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5倍。抽样时,凡发现有异常或可疑的样品,应选取有疑问的样品,机械损伤、明显破裂的包装不得作为样品。凡能从药品、瓶口(外盖内侧及瓶口周围)外观看出长螨、发霉、虫蛀及变质的药品,可直接判为不合格品,无需再抽样检验。
4.2食品 食品的采样应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采样方案分为二级和三级采样方案。应采用随机原则进行采样,确保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4.3比较 食品与药品对抽(采)样都有明确的要求。食品的采样更加复杂和严格。不同类型的食品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案,采样过程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样品在保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
5.方法验证
5.1药品 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检查。若产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技术方法应重新验证。
5.2食品 食品标准中没有方法学验证实验的规定。
5.2比较 微生物检验结果易受实验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样品中含有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组分时,影响尤为突出。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应保证在检验条件下的样品浓度不足以抑制污染微生物的生长,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和准确。食品微生物检验由于没有引入方法学验证,若加工过程中添加防腐剂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添加剂,可能会影响食品本身所含微生物的检出,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6.动物实验
6.1药品 控制菌检查标准中无做动物实验的规定。
6.2食品 某些致病菌的检验需要做动物实验,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6.3比较 动物实验对检验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动物实验的开展对评估致病菌对人体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7.仪器设备
7.1药品 标准中规定生化实验用传统方法。
7.2食品 标准中规定生化实验可用传统方法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7.3比较 微生物检验中的生化实验对检验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提高了鉴定水平,提升了检验效率和质量。
8.总结
通过对比食品和药品微生物检验各方面,可以发现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如药品的方法验证和标准按时更新是食品所没有的,食品的全自动微生物生化检定系统和动物实验是药品所没有的。如果二者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二者的检验能更上一个新台阶。作为食品药品检验人员,要掌握二者的异同,以便更好的开展检验工作,保障人民的食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附录Ⅷ C 79-88.
腐生性微生物特点简介:
以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为营养物质的微生物,例如部分细菌、真菌、土壤腐生微生物;是腐败和矿化作用的重要因素,是物质循环的墓本环节;部分腐生菌是兼性寄生菌。
(来源:文章屋网 )
英文名称:Industrial Microbiology
主管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1-6678
国内刊号:31-1438/Q
邮发代号:4-59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