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康复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17 08:59:41

序论:在您撰写康复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康复教育论文

第1篇

开设在职短期康复护理培训班

每个临床护士都应掌握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及基本的康复护理技术。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开展短期的康复护理培训十分必要。可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并结合神经科、心血管科、骨科、老年病等临床专科的需求,具有培训资历的学校可以利用康复护理的教学资源,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使临床护士掌握规范的康复护理技术、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及社区康复护理等知识与技能,并建立考核机制,与有关部门合作颁发专科护理证书。

护理专业学生的康复护理教育

康复护理教育要从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开始,各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均应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并确立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康复护理的专科地位,学校完成护理教育基本课程后,应进行康复专科护理知识学习,让广大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为毕业后开展临床、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1适当增加学时

康复护理学教学总学时应达到36学时,每周2学时,分18次完成,其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时间各占一半,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在课时分配上应突出重点。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分配上应突出重点,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护理技能训练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采取示教、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模拟练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实践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在每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反复的现场演示以及分小组进行模拟训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熟悉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达到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

3改革考核方法

采取“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的形式。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平时考核方式: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实践课期末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及临床常见康复护理技能。

康复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护理专业教师

对新上岗及转岗的教师常规进行岗前培训,相关专业的理论培训和临床康复科室的进修均应达到6个月以上。上岗后仍应开展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参加校外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增加和更新专业知识,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教学医院康复科参加临床工作,定期轮流到国内外领先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康复护理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与各自从事的临床康复和教学工作的相关行业学会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安排资深老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承接科研课题。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接替老教师在社会各级学术团体中的工作,扩大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接班人。学校在经费使用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对不同的培养类别采用不同的经费投入办法。对学科梯队建设由学校全部承担培养经费。对既符合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又属教师个人提高学历或业务水平的学习、进修,培养费可由学校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掌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康复护理教师教学水平:第一,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开展各种专业学习班、研讨班及技术培训班等,安排相关专业知识讲座及校外进修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学讨论,重点讨论康复护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在全面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做好教案和备课笔记,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二,制定各项支持政策;在教学岗位上设置主讲教师、骨干教师岗位,增加教学课时酬金;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中对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论文与科研成果和论文同等对待等等,积极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教学设施上改变以往以板书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多媒体课件。通过幻灯片、投影仪将大量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播放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眼界。多媒体课件具有大容量、快节奏,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接受信息和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电教媒体的作用点,选择和设计练习,为学生提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多层次的形式不同的康复护理实践操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讲练结合。第四,做好教学评估;校领导及教务科教学督导员定期进行教学工作检查,向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表,不定期上课堂听课,进行评教评学;教研室负责人到每位任课老师课堂上听课,从教案准备、教学态度、教学技术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教学水平;安排同学科老师之间定期进行教案诊断和课堂听课。从教法的角度,对教师准备的教案目标是否清晰具体、内容是否得当、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找差距,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同行评估与学生评估重在教学态度、教学技巧不同,教师同行评估的重点一般放在教师对本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掌握本学科最新知识的情况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等方面[6]。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和注释,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7]。康复护理学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大纲及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教材建设上主导思想是先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再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各类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应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老师把握授课深度、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另外,可由全国或各省大医院选派长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的中青年护理专家编写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做到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注重实用性;既可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及康复护理技能考核,又可作为在校学生康复护理实践课考核标准。

第2篇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5月择期剖宫产产妇100例,排除产科合并症的发生,新生儿为正常足月儿,Apgar评分8~10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年龄19~38岁,平均28.3岁;孕周37+3周~41+2周,平均39+5周;10例为经产妇,40例为初产妇。对照组50例,年龄20~43岁,平均26.9岁;孕周37周~41+2周,平均39+4周;9例为经产妇,41例为初产妇。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依据传统剖宫产护理常规及遵医嘱给予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入院宣教,术前宣教,术后饮食活动指导,管道护理,安全防范,新生儿护理,护理,母乳喂养,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重视家属对促进产妇康复的作用,依据产妇及陪护家属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家庭经济状况等,由责任护士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①明确产妇及其家属的教育需求;②确立产妇及其家属的教育目标;③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④贯彻执行制定的教育计划;⑤评价教育效果。合理安排健康教育的内容,顺序及侧重点,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宣教方式采用讲解,示范,文字方式,视频,图片等。宣教内容具体如下:

1.2.1入院当日:热情接待,告知病区环境制度。告知入院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发放宣传册。收集产妇资料,全面评估产妇。了解产妇及陪护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解决孕妇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观察产程,监测胎心胎动。

1.2.2术前第一日: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及需求。评估用药史,既往史,皮肤情况,对手术及麻醉的认知程度。告知术前禁食禁水,用药的目的;告知产妇及新生儿用物的准备;告知手术流程(手术前6~8h禁食、禁水,当日晨备皮,按医嘱手术时间送产妇入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核对交接后予术前置尿管,麻醉师评估沟通后予物的使用,手术时间一般约1h左右,术后返回病房);告知产妇及家属术后饮食,活动,母乳喂养知识。减轻产妇的焦虑情绪,并可避免家属在术后面对产妇和新生儿出现手足无措情况。

1.2.3手术当日:核查术前准备情况。安慰鼓励产妇,与家属一起陪伴送入手术室,与手术室护士详细交接班,交代家属准备好产妇与新生儿的生活物品如护理垫,大小毛巾,盆等。铺麻醉床,备好心电监护仪,沙袋,必要时备氧气装置。术毕热情迎接产妇及新生儿。亲切与产妇交流,告知母儿平安,询问产妇感受,评估产妇身心情况。遵医嘱监测生命体征,氧饱和度,观察宫底高度,恶露,尿量及管道是否在位通畅。评估新生儿全身情况,执行早吸吮并告知其意义,请产妇与陪护家属安静听取手术后注意事项。重点选择接受能力较强的家属,与产妇(清醒精神状态良好时)进行有条理地宣教。①告知产妇管道(静脉通道,尿管)避免扭曲滑脱;②告知产妇切口加压沙袋的目的,讲解正常恶露与产后出血的区别;③嘱家属勤按摩产妇双腿避免静脉栓塞的发生;④告知术后6h禁食、禁水,平卧位的意义。6h后可进食米汤、鱼汤、水等清淡流质饮食,适当摄盐,避免易胀气饮食如牛奶、豆浆;⑤告知手术6h后翻身的意义;⑥宣教母乳喂养知识及新生儿护理知识;⑦指导产妇与新生儿同步休息;⑧按护理级别巡视病房时阶段性评估宣教效果,并根据产妇及家属的知识掌握情况反复有重点地强化宣教内容。

1.2.4术后第一日:评估产妇的皮肤,子宫收缩,乳汁分泌,心理状况。通过沟通了解产妇及家属有无护理知识上的不足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宣教,告知产妇下床活动及自主排尿的意义并鼓励其尽早下床排尿。强调少食多餐,排气后可进食稀饭,面条等半流质食物,观察新生儿吸吮情况,协助督促母乳喂养。

1.2.5术后第2~5日:宣教保健知识,做好产后康复,给予出院指导。调查产妇需求满足程度,评价健康教育效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产妇健康教育后健康宣教知识合格情况。内容包括产妇遵医行为,焦虑发生率;24h内下床活动,自主排尿,排气情况;母乳喂养率;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产妇健康宣教知识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第3篇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第4篇

对照组对病人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对患者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和最想要知道的内容:疾病知识、疾病的预后、治疗方法、康复常识、营养知识等。

(1)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康复患者由于病程长,生活自理能力低或丧失,给家属在精神、生理、经济上造成了很大负担。同时,由于对疾病知识认识缺乏,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未能对家属进行心理评估和掌握家属的心理状态,在健康教育时,家属的接受能力受影响,易导致健康教育无效。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迎接,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环境,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沟通,倾听述说,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家属心中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2)了解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满足家属需求。正确评估不同时期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不同;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同。以家属能够接受为前提,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先急后缓、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属的需求。

2.方法

(1)人员配备。4名责任护士(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负责3名患者。负责护士均接受过康复健康教育培训。

(2)根据病情、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制订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计划。

(3)采用分发健康教育宣传册,做到每室一册;建立健康宣传栏,图文并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医生、护士共同参与讨论、个别指导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展开健康教育。

(4)及时教育,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由于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接受健康教育能力不同,常规教育方式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及时教育,即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病程进展,动态掌握病情信息,及时、不断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及时将治疗、护理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面对面与家属交流,将教育随时贯穿于每一项操作,始终以真诚的态度配以操作示范,使病人及家属从视觉上直接领会、掌握教育内容,减少不足因素,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

二、结果

两周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生命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第5篇

互动式教学

当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都讲究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互动式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且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理应用互动式教学,对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将会大有益处。我们开展互动式教学方法时,是由学系专业教师指导,利用合适的教学选材,创设逼真、生动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课堂讨论。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指正和总结。宋为群等[5]认为,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求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见解,并从讨论中使自己获益。而邢凤梅[6]等认为,互动教学的还可使学生在课余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上自己的理解,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我们尝试此教学方法改革时发现,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了,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经过调查,学生们也非常欢迎和支持互动式教学的开展。

问题导向式教学

现在各高校对于PBL教学使用得比较多,研究得也比较多。PBL教学的优势在于“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旨在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7]。”我们在前人使用PBL教学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康复专业的学习特点,创造性地在康复教学中引入PBL模式,通过和之前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我们发现新方法让学生参与更多,更加主动。黄华兴等[8]认为PBL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创造。

案例教学

现代医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分析不同临床案例的学科,作为现代医学一部分的康复医学也同样如此。案例教学法可以衔接前期理论教育和医院临床教学,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9]。比如我学系在教授在《物理治疗学》时,在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对个案进行分析,并写出治疗目标、治疗计划等报告。这样可以增长学生的实践经验,对于理论和操作的结合也很有帮助。钱红等[10]认为案例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在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及操作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工作小组模式教学

一个完整的康复医疗工作是一个团队合作(Team-Work),主要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康复治疗师又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文娱治疗师、音乐治疗师、心理治疗师、针灸推拿师等等。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多而繁杂,而课时又有限,学生常常会因为掌握的内容不全面而导致综合运用能力较差,难以正确地应用康复医疗技术。而TBL教学正是由学生组成康复医疗团队,分别扮演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师,分工合作,针对某一病例拟定各自的治疗计划和目标,然后小组讨论,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正好适应了康复医疗的工作模式。研究表明,TBL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观念;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经验和意识;提高学生查阅、分析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11]这在我们康复治疗这种专业性和分工性很强的专业教学当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所以这更促使我们坚定地使用TBL教学方法。张颖等[12]认为TBL教学能使学生理清康复医学的工作思路,进行康复治疗时针对性增强,全面掌握临床各科室的相关知识技能及康复的评估和治疗技术,使学生能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患者生活工作要求的康复治疗计划。

OTD教学

在将OTD教学方式引入康复教学时,我们首先安排学生学习一些相关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先有所了解,并且利用见习课程让学生进入临床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获得相关临床信息,并且发现病人存在的康复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老师予以指导。在康复的理论教学中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马萍等[13]认为此教学法更能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积极性;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加学生与患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工作坊”模式教学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创造性地将“工作坊”教学模式引入到康复治疗学的教学当中。“工作坊”教学模式也称为“Workshop”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对分离的界限,可以通过寓教于习,让学生在实践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这样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就不觉得枯燥,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由于康复治疗专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掌握的,所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非常适合康复专业学生。“工作坊”教学模式现阶段在国内的本科教学中应用很少,而在国外已是非常先进并且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它将教学、研究、实践三者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教学于临床实践的有机衔接[14]。同时,“工作坊”模式直观生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15]。我们尝试发现,在《康复临床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等临床和操作联系比较强的课程中使用此模式的效果尤其显著。

第6篇

选我科60例康复患者,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44~86岁;其中,脑出血后遗症30例、脑梗死后遗症18例、截瘫12例。主要照顾者以患者妻子、丈夫、子女为主,年龄36~62岁;其中,妻子35例,丈夫15例,子女10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6例,初中以下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2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对患者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2.1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和最想要知道的内容:疾病知识、疾病的预后、治疗方法、康复常识、营养知识等。

2.1.1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康复患者由于病程长,生活自理能力低或丧失,给家属在精神、生理、经济上造成了很大负担。同时,由于对疾病知识认识缺乏,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未能对家属进行心理评估和掌握家属的心理状态,在健康教育时,家属的接受能力受影响,易导致健康教育无效。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迎接,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环境,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沟通,倾听述说,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家属心中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2.1.2了解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满足家属需求。正确评估不同时期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不同;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同。以家属能够接受为前提,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先急后缓、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属的需求。

2.2.方法

2.2.1人员配备。4名责任护士(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负责3名患者。负责护士均接受过康复健康教育培训。

2.2.2根据病情、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制订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计划。

2.2.3采用分发健康教育宣传册,做到每室一册;建立健康宣传栏,图文并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医生、护士共同参与讨论、个别指导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展开健康教育。

2.2.4及时教育,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由于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接受健康教育能力不同,常规教育方式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及时教育,即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病程进展,动态掌握病情信息,及时、不断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及时将治疗、护理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面对面与家属交流,将教育随时贯穿于每一项操作,始终以真诚的态度配以操作示范,使病人及家属从视觉上直接领会、掌握教育内容,减少不足因素,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

3结果

两周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生命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第7篇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现职中医工作者的康复教育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1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2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