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2-01-29 08:25:56

序论:在您撰写活动设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活动设计论文

第1篇

现如今出现了许多以策划活动为主的展示设计,在一些中小型的展览展示设计公司中,一个项目的展示设计内容往往是在一项活动策划项目中进行的。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策划部分;(2)设计部分。前者主要是活动推广和现场活动、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宣传物料、会员招募、礼品发放、会员优惠以及礼品专享,现场活动中即包括活动签到、活动舞台、艺术演出,等等。后者的体现主要是在具体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文化背景确定整个展示活动的展示活动空间形态、平面的布局、参观流线、标识设计、展台及展墙的设计、整个空间的氛围设计、照明设计等。展示的设计的风格和内容是根据活动主题内容而定,整个活动的效果好坏不仅是策划的功劳更主要的是依靠展示设计的补充,所以这两项工作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策划活动下对展示设计的要求

以“董事长欢迎晚宴策划活动方案”为案例,地点在总统府内。此活动接待贵宾目的是让贵宾夜游总统府并鉴赏和学习民国文化。因此策划师定义这次活动是以“民国风文化氛围”为主题的晚宴招待活动。

(1)现场:

主题与甲方确定后,设计师要在甲方带领下进行现场勘察,包括尺寸量取,树池数量,道路宽度,人流量估算等。活动前现场现场的勘察起了重要的角色,直接为平面图的布局起了直观的一面,也为后期的施工带来了方便,让设计师做到心中有数。

(2)平面设计与人流动线:

接着上述案例分析其平面设计与人流,根据现场勘察与甲方要求,设计师明确此项活动的内容及程序,分别是01-引导路线图02-接待背景03礼仪接待04-洽谈休息区与存包区05-主餐区06-舞蹈区07-民国街景08-茶歇区09-夜游路线。功能分区明确有休息区,观景区,氛围区,主要人流在05、06、07、08、这些区域面积要适当考虑大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观看。流线设计中从停车场到油画展区到中山广场区(主要区)最后夜游总统府,整个流线连贯性强,做到了不交叉、不逆流、避免流向复杂现象。人流动线的设计还要把人流方向,人流速度、滞留空间、休息空间做统一考虑。同时,休息区,洽谈区主餐区与舞蹈区形成动静对比,最终敲定方案。

(3)展示空间设计:

基于一个策划活动下的展示设计,要想活动精彩离不开展示空间对主题的烘托渲染。前面已经说了,此活动意在民国风文化学习,所以设计师在设计时,从色彩、展台、展墙都要与主题相吻合,包括物料选择上,在一个活动下,展示空间设计要考虑到,道具与空间之间、道具之间、观众与空间、观众与道具、空间与照明等整个多维复杂的空间。例如本案例为了烘托民国氛围,利用动态的卖报卖烟童,礼仪人员,黄包车,这些物料的服饰搭配等等都是为了更能够为展示空间增加活力。

(4)展示道具设计:

道具在展示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能为活动服务,烘托整个氛围,还能给人一种舒适的环境。道具有大有小,大道具有分割空间,供观众观赏的效果。包括活动中经常用到的表演节目的舞台,展台、展柜、展架这些无论从造型上、色彩上、还是展品都是为活动服务的。小道具包括活动中餐桌上的席卡,可以起到方便宾客找到席位的温馨提示,花艺的摆放,可以净化空气,使人感到平静,还有一些特殊的展架起到宣传说明作用,一些活动宣传物料起到了指引作用,指示牌起到引导参观者的作用,灯箱、音响、麦克风是活动中常见的道具,沙盘和微模型在展厅中常用,在活动中则多用于相关房地产宣传活动中。例如本次晚宴活动所需的主要道具将活动需要的欢迎背景台设计成一种书卷的形式,同时也作为本次晚宴的醒目标志,采用这种造型主要是体现民国时期的书香气息和文韵精神。根据本案设计的需求,舞台放置于主餐区边上,将原有场地区域中的树与舞台相融合,舞台规模,舞台背景的设计都与民国文化息息相关,舞台灯光的设计是遵循舞台艺术表演的规律和特殊使用要求进行配置的,其目的是将各种表演艺术再现,使得活动顺利进行。对于活动下的茶歇区的设计,茶歇区是活动中必须要有的区域,除了可以供宾客休息之外,茶歇区还起到“留客”的作用,目前很多茶歇区在奇特的布局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茶座上可口的点心、茶水、温馨的提示、舒适的座椅,在喧哗的环境下打动人心。

(5)色彩设计:

色彩是策划活动中要传达主题的重要因素,也是观众认识、理解内容的条件,可以想象没有色彩的展示活动即环境将是何等的效果。很多试验足以证明,人们在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映的是色彩,而后对形体的反映逐渐膨胀起来,进而形成完整的,有形有色的对所观察物体的反映。色彩不仅是展示形态的表情,更是整个活动的空间氛围的体现。因此,要了解色彩的特征,对观众心理的影响,研究并合理的运用色彩的变化规则及配色方法,实现色彩在展示空间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功能,完成传播展示信息的目的。策划活动下色彩设计的原则:(1)完善展示空间,突出活动展览的主题。(2)色彩要统一和谐的原则。(3)丰富空间层次,突出活动中心的原则。(4)注重照明、材质等表现力的原则。

三、会展展示设计对策划活动的传播性

会展活动的核心就是使信息交流进而组织起来的传播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无非是使得企业形象得到传播最大化,获得最大的利益价值,即为了传播会展信息。成功的会展活动固然离不开活动策划者对整个活动过程的精心打造,所以,大家往往以为活动精彩的与否是策划师在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至今为止,一直被商家及参观者所误导,真正起作用不光是策划者的活动过程策划,更主要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展示设计对此活动氛围的烘托,主题的打造,才使得会展活动对一个品牌有了传达力。那么会展展示设计是如何对活动进行传播的呢?首先我们知道一个活动往往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就是舞台上精彩的节目,活跃的节目可以使得活动达到吸引很多人观看,但往往匆匆的过客,看完后只记得节目内容,而却不知道商家的意图,更记不得是哪个品牌的推广。另外还有一些参观者,觉得节目有意思想留下的却因为环境不好,或者没有休息地方等各种原因离去,这些都会造成对本次活动的失败。每一个活动的商家都不愿花大钱为一个活动布置持续的精彩节目的。这也是很多商家头疼的问题,解决此问题最关键的是,商家把重点太看重“表”上内容而忽略了“里”的部分。比如,舞台的造型设计,舞台背景及文字的设计,灯光照明都是可以大做文章来为本次活动进行传播的。同样地点相近的两个节目,一个有音效和灯效而且与整个活动氛围完全吻合,另一个只是照搬过去的别的品牌的设计没有特色可言,观众会记得哪个呢?还有如果你的活动舞台周围合理的设置了休息区,可供宾客休息饮茶还可以看免费的节目,我想也不会导致一些人看一半就走了,因为你为宾客提供的不仅是一次活动的推广,更是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这样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考虑的活动,最容易引起目标观众的注意、共鸣、并为目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企业也因此达到了品牌的传播目的。活动中展示设计的综合运用最终达到的不仅仅是观众的参观,更重要的是对观众提供一种文化的传播,一种审美的感受,一种对企业的文化的理解等等,现如今的活动,策划流程固然很重要,活动中起了喧宾夺主的地位还是离不开展示设计无形或有形的传播性。

四、结语

第2篇

生物科学实验设计创意的活动目标:①知识与技能:复习和巩固生物科学中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梳理和巩固生物教材中的实验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实验设计框架。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知识迁移能力;体验观察、对照实验、模拟实验和比较等方法的综合设计与运用;培养图表表达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简单易行的设计活动,在从材料选择、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意实验设计活动,可以实现预期的多项目标。

2创意设计活动的类型与组织形式

生物科学实验设计创意活动组织形式为笔试(闭卷和开卷的书面表达),这样操作方便简便,不受实验设备、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关键是注重看是否设计出新意来,设计出效果来。

2.1闭卷比赛部分

通过设计的比赛试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通过批改以后,数量多、质量高者胜出。如在60min内,若能正确设计出20个以上的实验,还可以获“实验设计能手”的称号。该类型重点考查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发散思维能力。

2.2开卷比赛部分

通过布置实验设计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要求根据教材实验、借助书刊和网络等工具,对教材或某一实验的材料、方法过程进行创新改进;甚至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设计,该类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尽可能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3设计创意活动的实施

3.1活动方案设计和要求

为节省时间,要求学生用图表(简图或简笔画)的形式科学合理地表达,有针对性地训练图表、文字表达能力。当然最好能先给予一个范例,让学生先模仿,这样更具可操作性。

3.2活动方案具体设计

分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层次设计,可通过初、复赛逐步推进。

3.2.1自由式实验设计

仅出现表达形式,自由设计,合理、科学即可,但不能相似。或半命题设计,如探究生物(自选)对环境(自选)的影响,探究环境(自选)对生物(自选)的影响。

3.2.2某主题实验设计

指定某一主题或某一实验材料,如基于蚯蚓的科学实验设计;或基于“某一实验方法”的科学实验设计,如模拟实验法,要设计出20个模拟实验,难度也是较大的。

3.2.3创新实验的设计

闭卷自由选题设计,学生有较开放的设计空间,但因时间限制,往往较难出高质量的设计。或者根据某一问题或某一材料,进行综合实验设计,要求实验过程或方法有具体的创新。通常采用开卷形式,给予一定的时间完成。

3.3活动实施的年级

一般借助每年一届的校园科技节,通过比赛推动,这样就较有执行力。学生要选择初二年级以上的,才有一定生物科学实验设计基础和能力积累;且一般以小组为单位,2人一组,体现合作学习,这样可较易实现预期目标。

3.4活动实施的组织

根据预期需要,可以组织全级或每班推荐若干代表,集中于一个阶梯课室进行限时纸笔测试,组织简单易行,有效且高效。

3.5活动评价和表彰

活动实施最难的环节是评价。如何评定实验设计的质量等级,需要提前准备一个评价量规,主要从科学性、严谨性、表达力、创新性来评定。创新性视要求而定,如初赛时为帮助学生梳理实验,对原创性无要求;复赛时已规定回避教材实验,要求对材料、方法或过程创新,进行严格把关。此外,注意类似实验的把关,如原理相似,第一个实验科学合理给5分;第二个至第N个均只给1分,其他类似得分类推。

3.6创意活动的拓展

第3篇

一、集体活动的设计

数学集体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理解重点和难点,了解并掌握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为此,应该特别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供适宜的教具

数学活动的教具应该在形象美观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具体化和明朗化。一般来说,教具要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大班“交集分类”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理解两个集合相交部分的含义。我们设计了两个纸圈,它们各代表一个集合。先将这两个纸圈分开摆放,让幼儿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按特征标记分类——在这两个纸圈中摆放相应的图形片,然后移动一个纸圈使之与另一个纸圈相交,引导幼儿发现两圈相交部分的图形片同时具有两个集合的特征。用这样的教具来演示,可以使幼儿循着较为清晰的思路来理解、接受:第一步,对两个集合各自的特征进行确认,从而产生一种清晰明了、确信不疑的心态;第二步,通过移动相交的过程,幼儿“发现”了相交部分,并理解其中的图形片既具有各自集合的特征,又在某一方面具有另一个集合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顺利地接受了交集分类的知识,体验到了“发现”的成功感。显然,如果我们只是在图上画出两个相交圆,并在其中摆放相应的图形片,幼儿就很难从两个静止不动的圆形中理解交集分类的含义。

(二)设计清晰简练的教学语言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事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不能临阵磨枪,更不能凭感觉临时发挥。

1.讲解

教师的讲解是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活动规则所必需的。我们在设计讲解语时,一般注意以下四个要求。

①清楚明确。教师的讲解语应该很明确,让幼儿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例如,我们为“看数拍手”活动设计的讲解语——下面,我们玩“看数拍手”的游戏。老师拿出的数学是几,你就拍几下手。拍完后就说:几,我拍了几下。这段讲解语只有三句话,第一句介绍游戏名称,第二句交代游戏方法,第三句教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②要言不烦。在设计讲解语时,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应该后说;哪些应该详细地说,哪些应该简略地说。例如,“认识数字5”这一活动的重点是认识数字5及其所代表的量。为此,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幼儿确定数量,再引导幼儿仔细辨认字形并理解这一数字所代表的量。至于贴绒板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则无需多说,因为这都不是这一活动的重点。

③有条有理。教师应从操作的实际顺序和幼儿的思维(或者行动)习惯这两者的结合上作综合考虑,使语言具有条理性。例如,在“按数串木珠”的活动中,教师应有条不紊地交代:理出同色木珠——认清木棒上标示的数字——把与木棒上数字一样多的木珠串在木棒上。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交代:数字是几,就串几颗木珠,而且所串木珠的颜色要一样。那么,幼儿很可能只考虑数量的要求,而忽略所串木珠在颜色上的要求。

④科学严谨。我们有时会为了便于幼儿理解而忽视数学概念的科学性,这是很不严谨的。教师在示范讲解时的语言既要便于幼儿理解又要准确。例如,在比较数量时,应说“哪个多,哪个少”,不能说“哪个大,哪个小”。再如,在比较圆形和三角形时,有些教师往往说“三角形有角,圆形没有角”,这是错误的,因为圆有圆周角。

2.提问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为此,有以下三个方面应特别注意。

①围绕目标,紧扣主题。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活动的目标,清晰有序地设计提问。例如,在中班的“哪个多哪个少”活动中,我们确定该活动的目标是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教师首先问:这里有什么?它们哪个多,哪个少?当幼儿受物体大小以及排列形式的影响,不能正确地分析、比较时,教师再问,你怎么会觉得这个多,那个少呢?幼儿往往会认为:这个占的地方大,排的队伍长,所以这个多。此时,教师应进一步设问:我问的是“哪个多哪个少”,而不是问“哪个占的地方大,排的队伍长”。经过这样的启发诱导,幼儿就能够排除干扰因素,理清自己的思路了。

②由浅入深,分出层次。循序渐进地设问,可以分散教学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用一个数字表示相等量”的活动中,我们提供4张动物卡片,其中3张卡片上的动物数量相等。如果教师直接提问: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卡片上一样多的动物?和这一数字不一样多的动物怎么办?幼儿就会难以回答,束手无策,从而使自信心和积极性大受挫伤。我们可以将上述问题分解成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逐个提出,比如:卡片上有什么?它们每样各有多少?哪些动物一样多?它们各是多少只?用哪个数字来表示一样多的动物?哪种动物同这几种动物的数量不一样?它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样的提问就会大大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

③正逆设问,拓展思维广度。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使两组物体数量相等”的活动中,我们在贴绒板上出示5只小猫,6只小狗。首先提问:用什么方法让小猫和小狗一样多?当幼儿回答出用添加的方法时,我们再进一步启发幼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从而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

二、分组活动的设计

集体活动之后,我们往往安排一些分组活动。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提供几种材料,让每组幼儿轮流操作。在分组活动中,我们比较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材料

1.紧扣目标,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为分组活动提供的材料既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丰富多样。例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活动的目标是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根据这一目标,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种材料:①火柴棍(用来拼梯形,帮助幼儿体验梯形的外形特征);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和剪刀(用来变梯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并体验变梯形的多种途径);③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形象(给其中的梯形涂色,帮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种变化)。

虽然这三种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及作用也不完全一样,但都是紧紧扣住活动目标的。这种丰富多彩的材料,既可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的习得。

2.因人而异,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

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来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例如,在“按颜色分类”的活动中,我们提供了3组图形片和颜色标记:①颜色不同,大小、形状均相同;②颜色、大小均不同,形状相同;③颜色、大小、形状均不同。这三组材料中,后一组均比前一组难一些,这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说,是适宜而有益的。

(二)注重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

1.观察新的活动内容

我们组织的分组活动经常采用新旧内容结合的做法。对于新的内容,幼儿往往会有陌生感,因此,教师对此要特别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幼儿在操作时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2.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当发现幼儿采用了好的方法,要及时向全班幼儿介绍,让大家来学习。例如,在“给棍子排队”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先将所有的棍子拿在手中,然后依次抽出最长的棍子来排列。我们及时将这一方法介绍了给全体幼儿,使许多幼儿都学会了这种又快捷又准确的方法。

(三)重视活动的评价

对分组活动进行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习惯等有关方面。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4篇

一、确实把握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这里所指的发展水平是指幼儿在数学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天天接触幼儿,已经很熟悉了,对幼儿的了解肯定很透彻,很深刻,其实不然。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幼儿的身体、心理的发展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尽管我们许多教师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对幼儿的了解往往还是从成人的角度来揣摸。要想真正了解幼儿,随时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教师就应该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他们进行交谈(包括集体、小组和个别的交谈),也可以通过倾听幼儿的谈话来了解幼儿。通过对幼儿的了解,我们才能掌握大多数幼儿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哪些掌握得好,哪些还有欠缺;幼儿最喜欢哪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最不喜欢哪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幼儿最喜欢哪些数学学具,不喜欢哪些学具;哪些幼儿有哪些长处,哪些幼儿有哪些不足之处等等。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才可考虑具体活动的目标,考虑所选择内容的范围和多少,考虑设计的合理性与新颖性,才能胸有成竹地去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二、选择合适的具体活动的目标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总目标(教给幼儿有关数学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单元目标(10以内数及加减运算、量、几何形体、时间、空间五个单元的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在每一个单元目标下,根据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在选择具体的活动目标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将总目标时时放在心上,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个总目标。具体地说,就是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合理地安排有关内容,使每个活动设计都包含着知识或技能方面的要求、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培养幼儿智力方面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的要求。如在“复习6以内加减运算”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的内容体现出幼儿对运算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可以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幼儿在操作时的表现(如取放用具的动作轻、快等)体现教师平时对幼儿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对幼儿运算时的速度、准确性等的要求体现对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方面的培养;通过幼儿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参与运算竞赛的热情体现教师对幼儿身心和谐的重视程度。当然,不是每一个活动都能体现总目标的方方面面,如其中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这一条,在上述活动中就不可能全部体现。但是,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都应该或多或少地体现总目标涉及的各方面的内容,都不应该违背总目标提出的在知识、技能、兴趣、学习习惯、智力、身心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教师要了解有关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具体活动目标可能包括哪些目标。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是教师设计具体活动目标的参照物,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来确定具体活动目标,了解自己需要设计的具体活动目标在单元目标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具体活动目标在本年龄阶段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在其他年龄阶段有哪些相关的要求等等。如上述的“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这个活动的设计,就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了解到,这个活动是在大班下学期进行的,可包括以下的目标:通过复习使幼儿进一步理解6以内加减的含义,正确、熟练、灵活地进行“6以内的加减运算”,复习加法交换律。

最后,根据具体目标所包括的内容选择适当的目标。再以上述“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为例,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目标容量。如可将这个活动目标定为:(1)进一步理解6以内加减法的含义;(2)培养幼儿正确、熟练、灵活地进行6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3)熟练掌握加法交换律。其中,第2条目标是本活动的重点目标。为什么把第2条列为本活动的重点目标呢?这是因为,这个活动的名称是“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因此,使幼儿通过复习熟练掌握6以内的加减运算无疑应成为本活动的重点目标;此外,第1条目标和第3条目标已在其它一些活动中列为教学的重点进行过了,而幼儿虽然已经学过了6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但没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过加法和减法的练习。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

在选择了合适的活动目标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活动目标和各章的教法提示,先考虑教学内容的范围。还以“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为例,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包括:(1)交替出现加减运算的式题,让幼儿进行运算,要求算得又快又准确;(2)请幼儿列出得数不超过6的加法算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加法交换律;(3)在进行6以内的加减运算时,注意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以后,教师就可以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了。在设计时,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如幼儿的大脑皮质在学习开始时,活动能力较低,以后会逐渐提高。根据这一点,在设计活动时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开始的活动时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兴趣,以后再逐渐提高难度,把活动引向。又如,根据大脑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在安排和设计活动时,难度和份量适当的内容才有利于兴奋与抑制的集中;相反,难度过大或过小,份量过重或过轻的内容不利于注意力的集中,会加重大脑皮质机能活动的负担。由此,在设计和安排活动时,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当(不多也不少),难点不要大多;难点应该安排在活动的中间部分,不宜安排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

在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时,还要考虑活动的新颖性,并力求使自己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出来。如有的教师善于用语言引导幼儿,在安排活动时,就可以多考虑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和引导幼儿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需要提醒的是,设计的新颖性不是要教师玩花样,不是要教师绞尽脑汁想出什么惊人之举。新颖性是与合理性、可行性相结合的,离开了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新颖只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们不妨这样设计:(1)根据教师口头应用题的题意列出得数不超过6的加减算式,在列出算式后必须说出算式中的加数与被加数、减数与被减数分别表示题目中的哪一个数字,表示什么意义;然后请幼儿算出算式的答案,并说说这个答案表示什么。例如教师可出这样的一道题:“小平吃了3颗糖,小明吃了2颗糖,小平和小明一共吃了几颗糖?”请幼儿列出算式:3+2=,请幼儿说出算式中的3和2分别代表什么(3代表小平吃了3颗糖,2代表小明吃了2颗糖);然后请幼儿算出算式的答案:3+2=5,请幼儿说出5代表什么(代表小平和小明一共吃了几颗糖)。通过对算式中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的分析,幼儿就进一步了解了6以内加减运算的含义。(2)出现许多得数不超过6的加减运算式题,让幼儿分组,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运算。这部分的内容要多一些,时间要长一些。一旦幼儿出现运算错误,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分析,看看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在运算过程中,引导幼儿看清加、减符号,以免算错。(3)请幼儿列出得数不超过6的加减运算式题,然后将其中的加法式题找出来,请幼儿写出交换加数与被加数以后的加法式题。如幼儿写出3+2=5,教师就请幼儿将3和2互换,问幼儿答案有没有变,为什么不变(因为它们只是交换了位置,数字并没有变)。

四、考虑活动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充实

在活动基本设计好了以后,教师就要考虑设计的是否合理。此时,除了要考虑是否遵循了前面已提及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外,还要考虑时间的长短是否合适。在小班,数学活动以20~25分钟为宜。在中班和大班,数学活动以30~35分钟为宜。教师要考虑自己的活动设计是不是难点太多,如果太多,就有可能超出预定的时间;如果没有难点或难点太少,就可能达不到预定的时间。

第5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知识始于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中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故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还要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所在。因此,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提问动机入手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对敢于向教师提问或对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及时、当众的表扬和鼓励,还应根据教学中意外出现的情况,抓住机会,激发学生提问。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地追问。

二、多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一)通过化学实验,激化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发问能力。在化学教学实验中,可通过巧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培养问题意识。也可通过趣味性实验,使学生由感到惊奇进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促进其产生问题意识。

(二)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发问。如;鉴别空气,O2,CO2,CO的方法是什么?

(三)介绍化学史及每年的化学发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发问能力。

(四)改进现行教材和试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如氢气爆炸实验,原来的纸筒改为哇哈哈塑料瓶。实验现象又明显又安全。

三、建立学生自疑的基础,让学生有疑可提

首先,教学中不能只重“结论”更要重认识的发生“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创设课堂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获得思维方法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上“二氧化碳制备”课时,教师可准备大理石,鸡蛋壳,草木灰,稀盐酸,稀硫酸等,提问: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可采用什么药品?很显然,课堂问题的设置,不但对学生发问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学生会感到,只要积极认真思考,就能发现问题。

其次,要加强学生“三基”训练,使学生具有想象的本源,质疑的基础。

再次,要扩张学生的视野,丰富疑源,引发提问。

(一)创设疑问氛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针对学生“不敢问”和“没机会问”的情况,教师要积极营造出提问氛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A:每节课留出时间,保证学生课堂上有机会提问。

B:每次作业做完后,学生把问题记录好夹在作业本中,以便勤思考和向别人求教。

C:在教师的学习园地上造“你问我答”专栏。每个学生随时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张贴在专栏上,也可以随时应答别人的提问。

D:为了有效使学生提出问题,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二)对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耐心与学生一起探讨、解答,即使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也要通过查资料、请教同行及时给学生一个贸易的答复。对学生提出的错误、可笑的问题,千万不能取笑、批评,而首先要表扬他问具有提出问题的勇气,善于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中挖掘闪光点,恰当的加以解释,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喜欢提问,是他们的质疑能力越来越强,提出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

总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从实际出发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鉴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瞿朝贵。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J]教育革新2008.1

第6篇

本研究运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分析学生活动设计。美国学者艾尔.巴比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多数社会研究都会探讨某个议题”。本文经过分析后认为学生活动设计是学生活动成败的重要环节。

二、主要概念

(一)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群体享有共同的价值观、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其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

(二)维果茨基文化历史观点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活动设计

为引导学生群体形成普遍共识的积极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而进行的详尽、系统规划

三、学生活动的设计

有研究表明,学生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多层次性,多系列性,多侧面性和多形态性。据此,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四个类型的学生活动设计:即仪式活动、美化校园活动、社团活动、校外活动。

(一)仪式活动

本文中的仪式活动是指学校常规的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仪式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庄严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根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层次性,以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精神层次为核心设计学生活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社会物质的丰富,人们的思想也经历了剧烈的冲击和变化,人们看待社会问题从教条单一向灵活多元发展。人们从活生生的现实中看到了科技和教育的巨大力量,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关注,使得我国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学者刘旭东认为“教育是以如何促进人类成长、个体发展和生命意义的建构为依归的”。这要求教育者要善用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引导学生学会从众多的社会现象中区别善恶,从纷繁复杂的思想中分出好坏。对于仪式活动的开展,各学校在形式上要通过共同点来体现仪式活动的严肃性,同时还要突出自己的特点。要突出学校的文化特色,学生活动设计就要详细,从仪式中各项活动起讫时间的流程安排到场地物品的式样摆放规划,再到参加人员的着装与行为规范都应考虑到,力求达到仪式应有的最好的效果。

(二)美化校园活动

这里说的美化校园活动,是指在学校的支持下,以自愿为前提,让学生们自己制作装饰品美化校园。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系列性,设计学生活动时应包含学生行为和思考等多个维度。研究表明“学校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并代代相传”。因此,设计好美化校园活动便尤为重要。美化校园活动能够很好的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学生作品被用于校园美化后,会不断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从而丰富学生的想法,增加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且因为自己的参与而喜爱校园。美化校园活动有助于展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动态。维果茨基十分明确地提出:“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因此学校应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设计一个积极的思想核心做导向,将其体现在整体的美化布局方案中,做到自由发挥却不散漫无序,张扬个性而不凌乱嘈杂,让每个学生漫步在校园中都能感受到处处都在散发自己喜爱的气息,在快乐愉悦中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社团活动

本文所说的社团活动是指拥有鲜明观点和风格的学术派别活动。学生的学派活动可以是现有各学派的传承和发扬,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针对某一问题的某一方面的观点和态度进行讨论的学术活动。根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侧面性,进行学生社团活动设计时要重视传统文化和学术素养的建设。鼓励学生用文章的形式开展论辩,使学生增强文化主体性,同时也能够使文化更有效地发挥其育人的功能。设计社团活动,要注意用各学派的不同观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爱国热情和世界眼光的新人。

(四)校外活动

本文所说的校外活动是体现爱国精神的扫墓踏青活动和体现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精神的社区公益活动。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形态性,设计学生校外活动应采取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适合学生的校外活动可以驱动学生与社会环境对话。校外活动可以丰富并补充学生的生活,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了解国家历史,了解社会现状,了解自己的由来,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符合社会现实的动态的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积极的生命体验。设计学生课外活动还要关注师生交往。校外活动给教师提供了解学生的机会,了解整个社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以便从更宽广的角度和深度去研究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第7篇

一、明确主题

主题活动设计中的主题,即在老师指导下的集体活动中,以某主题作为基本线索,并且围绕该主题参与活动人员进行交流。对于幼儿园而言,设计的主题应当符合教育性,而且最好结合节日、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以确保设计话题的“亲民”性,这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大大提高了活动实施的实际可行性。明确的活动主题,应当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用性一定要强,能够确保幼儿在参加该主题活动过程中学以致用,即利用自己所参加的活动及所学,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目标表述

随着教育主题各阶段活动的全面展开,孩子们的认识以及体验也逐渐深化,主题活动的主要目标基本形成,主题活动中的各阶段设计目标也不尽相同。第一,首次活动目标表述。即孩子们参加某活动方向以及要求。在一次具体活动中,既可以是课堂教学活动,又可以是课外活动。第二,活动范围。参加主题活动的孩子状况。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很多教育主题之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均可实施,但是幼儿园大、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等参差不齐。对此,应当明确范围,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应当更具实际可操作性以及针对性。

三、设计与指导人员

第一,设计人员。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既可以是老师作为设计人员,也可以是教学团队。标明设计人员,既可以是对老师创造性劳动的认可,还有利于实施人员、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第二,教学团队。以主题活动为基础,成立教学团队,这是最基本的。同时,还要明确教学指导小队,既可以明确团队形成、各成员具体任务,又可以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

四、准备与实施

首先,应当做好活动主题资源准备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现有资源以及实践基地和社区等,同时还包括幼儿园人力资源,如教师和幼儿家长利用。其次,主题活动的具体实施。在这一环节是主题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分阶段对主题活动全过程优化设计,或者利用可跳转设计思路,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均是在分解主题活动总目标。在此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幼儿活动的主要内容设想,而且必须包含与之对应的老师指导重点。比如,在“绿化带以及小区环境”这一主题活动方案实施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将研究过程进行分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确定专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此阶段,老师应当结合实际,通过播放花草树木以及草坪被践踏等相关环境问题课件、视频等,然孩子们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并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公众意识。在此过程中,还要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准确定位和确定活动专题。第二阶段,研究方式和方法。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讨,根据专题优选研究方式和方法。(1)拍摄一些关于绿地破坏方面的照片和视频;(2)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记录践踏草坪的人数;(3)组织问卷调查,随机对街头群众做调查;(4)访问主管部门、专家。第三阶段,组织幼儿进行分组讨论、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主题活动内容,编排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活动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且选择活动方式和方法。第四阶段,总结。根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调查问卷资料等,撰写报告,构想和设计汇报形式,在准备好交流汇报以后,再展出结果。

五、评价及建议

幼儿教育主题活动评价,作为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始终贯穿于整个主题活动全过程。对于主题活动方案而言,在设计时,应当包含活动评价方面的内容,同时这也是应当重点突出的评价方式。就活动实施而言,笔者认为对主题活动具体实施时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以及困难等,需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幼儿园老师应当及时转变角色,准确定位,既是指导者、合作者以及设计者,又是学习者、资源查询者和研究者。在当前的形势下,研究以及探讨幼儿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时的老师指导策略,成为需注意的基本问题。作为老师,应当具备观察以及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整合和提升幼儿的能力,并为此创设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计划。

六、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主题活动中的主题设定、实施,应当非常的灵活,根据事件、教育节日、孩子比较感兴趣以及容易激发他们兴趣的事为切入点,同时还要灵活实施活动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丰富。通过优化设计幼儿教育主题活动,来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作者:吴红霞 单位: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