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21:32:52
序论:在您撰写医药化工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药化工产业在研制和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溶剂废气,其中部分溶剂会以废气的形式被排放到空气中,从而形成大量的化工溶剂废气污染周围的环境。溶剂废气主要是由甲醇、甲苯、丙酮和二氯甲烷等物质构成的,且废气特征为排放量大、多点性排放,容易形成无规则的溶剂废气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影响周围居民身体健康状况。同时多点性废气排放,对溶剂的需求量大产生的废气多,长此以往会降低化工产品质量和效率。
二、医药化工废气处理效果
1.废弃控制效果从现在医药化工溶剂治理现状来看,首先,与之相关的部门已经开始对医药化工废气进行控制和治理,其效果已经有明显的改善,相关部门责令医药化工产业治理废气,治理无效企业多数停业整顿,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良医药化工企业无良行为,周围空气也有所改善,空气污染指数也明显降低。其次,医药化工企业也制定了安全性较高的溶剂废弃处理机制,对医药化工生产进行了清洁,对溶剂废弃的排放量进行处理、再利用,一定程度上使溶剂废气变废为宝,提高了自身价值,降低了溶剂废弃的污染率,改善了周围环境。再次,一些企业和相关政府人员通过合作对派出的部分溶剂废气进行了根源性的治理和改善,进而使溶剂废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减少了因多点排放而形成的多面性环境污染,改善了周围环境。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因诸多因素并未得到较好的处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企业停业整顿后并为改善其废气排放治理工作,空气质量持续降低,严重影响周围人群的生产和生活,仍需要加大医药工业废气治理力度。
2.溶剂废气处理效果医药化工生产中产生的溶剂废气,处理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企业溶剂废气处理技术不成熟、管理力度不够,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对医药化工生产处理的力度不够等。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不够成熟,要知道医药化工企业生产产生的溶剂废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是较大的,仅仅用冷却、清洁处理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对溶剂废气进行治理的,仍下需要政府部门、废气管理部门和医药化工企业通过合作共同研究出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治理策略,为企业周围的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医药化工废气处理策略
1.完善溶剂废气排放标准针对现在医药化工企业出现的问题,需要结合工业生产中废气排放特征进行完善,并制定与之相适应医药化工废气排放标准,这样能更好的降低溶剂废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制定医药化工废气处理方案也较为容易,便于对企业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确保区域内的空气质量。
2.采用先进技术低温等离子技术是一种利用高能电子和自由基等活性粒子,经过低温处理,使之形成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粒子来对医药化工生产中的废气进行降解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优势是低温粒子和废气污染物发生反应后,能使污染物分子在短时间内分解,省时省力且废气处理效果好,但是因该项技术在医药化工废气处理中使用的费用相对较高,使得应用该项处理技术的企业相对较少。
3.完善废气污染控制机制医药化工废气污染一直以来都是医疗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为止也未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仅是简单的控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仍需要废气研究人员和企业合作,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控制机制。可以医药化工生产废气污染性为依据,采取先进的技术对废弃进行清洁处理,来提高溶剂废气处理技术要求。还要根据医药化工废气处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特点及废气排放性质来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和制定出出能抑制医药化工废气可行性策略,控制废气污染,有效的解决医药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四、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都没有扮演好监督药企生产的角色,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的管理职能没有做到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由于监督机构未能有效监管,不能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互动,导致企业生产的质量管理收效甚微。
2加强质量管理的对策
2.1医药化工企业要端正态度
医药化工企业首先到端正态度,强化质量管理对于企业生产以及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监控污染物的排放。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细节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汇报,杜绝由于态度不端正,忽视细节问题。通过企业内管理部门,在企业内部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没有按照质量管理生产的人员,更要严格处理,使生产管理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2.2完善质量管理内部制度
企业要根据国家的质量管理规范,要在企业内实施配套的管理政策,才能形成对质量管理规范的有效支持,确保产品质量管理的正确实施。企业要细化管理,从生产工艺、设备、物料、过程等各方面着手,按照法规要求进行详细的内容制定,对日常生产做到有章可循。并且还要设立月度、季度和年度计划,使质量管理政策逐步推进。企业之间也可以开展合作交流,加强沟通协作,分享质量管理的经验。
2.3加强专业人员的操作培训
企业要深入内部,明确员工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对于质量管理的认识,加强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合作交流,推动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还要定期举行员工培训,对于仪器的操作进行考核,确保企业的生产质量的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2.4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对于企业的生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不仅要制定相应的规范,还要组织专业管理部门人员,定期对企业的生产进行指导,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生产。政府对于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规划要经常交流,加强与企业管理部门的合作,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得到有效的提升。
3结语
医疗化工行业在加工和研制过程中的溶剂极易以废气的方式散发出去,从而形成大量的溶剂废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这类废气的的主要成为为:甲苯、丙酮、二氯甲烷等。并且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这类废气排放的规律具有明显的间接性与不规律性,并且这类废气的浓度与污染程度较高,这些成分进入到空气中后,会对空气的成分进行改变,让空气产生异味,并且极易扩散,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其特点为多点排放并排放量较大,这种无规则性的有机废气极难处理。
2医疗化工行业有机废气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法律及制度层面上已经对医疗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处理进行了硬性的规定,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医疗化工行业有机废气处理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控制力度不强
虽然我国的相关部门以机构开始对医药化工行业产生的有机废气进行一定程度的治理和控制,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针对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了整顿和处理,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全面及不良企业数量过多,很多加工企业在经过整顿后仍未改良其废气排放的治理工作,并且相关的监督部门控制力度不强,难以对不良企业形成震慑效果,从而就加强了不良企业投机取巧的心理,使得控制及治理的效果低下,废气处理的工作未取得明显的效率。
2.2处理技术不够先进
医药化工行业在生产中所产生的有机废气,其处理过程本身就极为困难,在加上企业对有机废气处理的基础不够成熟,仅仅使用传统的清洁及冷却技术无法对有机废气进行有效的治理,例如传统的吸附法,虽然吸附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能耗低,但是如果废气中含有多种污染物时,那么吸附法的吸附效率会显著降低,并且吸附剂的再生困难,容易中毒,所以就导致了有机废气的处理缺乏质量保证。
3医疗化工行业有机废气的处理对策分析
3.1制定科学的排放标准
如今,对于医药化工行业中出现的有机废气处理问题,应该要结合有机废气的特点来进行完善,对相关的排放标准要科学的制定,降低有机废气对空气及环境的污染,加强废气处理的情节性,这样才能够提高对废气污染的预防及处理。目前,我国对医疗化工行业有机废气只能够进行排放点及排放时间的控制,只有通过科学的排放标准才能够让废气排放的情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3.2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
由于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输难处理有害气体,但其产生确实无法避免的,所以,在进行排放标准的控制后,还需要使用先进的处理技术。热破坏法:热破坏法对浓度较低的有机废气有着良好的处理效果,操作过程主要分为催化氧化燃烧机直接火焰燃烧两种,直接火焰延烧的处理结果较为彻底,并且具有投资少,使用时长唱的特点,在时间和温度的条件保证下,能够达到99%以上的处理效果。催化氧化燃烧是通过催化剂的作用来降低有机气体的起燃程度,通过空气进行加热来让有机废气产生化学反应,去除废气中的污染物。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目前应用范围较高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之一,生物处理法的实质就是一种氧化分解的过程,通过微生物的技术将废气中的有机物进行重组作用,经过代谢和降解的过程将有机物分解为:水、生物质等少污染甚至是无害的物质,目前,这种生物处理法的主要设备有:洗涤器、滤池等,与热破坏法相同,这种生物处理法在对浓度低的有机废气处理上表现的极为效率,再加上方法本身的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所以使用范围广泛。综合处理技术:综合处理技术是将多种传统工艺进行结合,最终能够发挥出各项传统技术的优点,综合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远远高于传统的方法,目前,这种综合性的处理技术已经拥有了很多工程的实例。
3.3制定严谨的控制机制
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的污染及处理一直都是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及环境保护发展中的工作重点,并推行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并且,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的处理也不仅仅是相关控制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医药化工企业的配合才能够得以良好的进行,所以,这就需要环境保护及有机废气的研究人员与医药化工企业进行合作,从企业出发,对废气排放的控制及污染机制进行严谨的控制,通过科学的标准制度及先进的技术深层次的对废气进行清洁处理,并且还要根据医药化工废气的特点及实际排放情况来全面的分析,提高废气的清洁程度与处理质量。
4结语
关键词:一枝黄花成份药理作用
引言
一枝黄花系菊科一枝黄花属植物中的一个品种,主要生长于我国的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台湾等地。其生长地不同有不同的异名,如野黄菊(《南宁市药物志》),山边半枝香、洒金花(《江西民间草药》),黄花细辛、黄花一枝香(《广西中药志》),黄花一条香(《福州中草药》)。一枝黄花作为一种药材,在我国民间应用十分广泛,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黄疸、泄泻、热淋、痈肿疮疖、毒蛇咬伤以及跌打损伤、鹅掌风等。现代药理学表明,一枝黄花具有抗菌、利尿、祛痰平喘等作用,近年的研究还发现一枝黄花有降压、对胃黏膜的保护及促进肠平滑肌运动的作用。
一、一枝黄花的成分
一枝黄花属植物品种多,有120多个种类,主要生长在北美洲,其中中国有4个品种:毛果一枝黄花,一枝黄花,钝苞一枝黄花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对一枝黄花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在西欧国家比较多,不同品种的化学成分也有差异,一枝黄花(主要含黄酮、皂苷、苯甲酸苄酯、当归酸桂皮酯、炔属化合物、苯丙酸等。
1.1黄酮类芦丁(Rutin)、山柰酚-3-芦丁糖苷、异槲皮苷、山萘酚-葡萄糖苷。
1.2皂苷类一枝黄花酚苷(leiocarposide)。
1.3苯甲酸苄酯类2,3,6-三甲氧基苯甲酸-(2-甲氧基苄基)酯、2,6-二甲氧基苯甲酸-(2-甲氧基苄基)酯、2-羟基-6-甲氧基苯甲酸苄酯、2,6-二甲氧基苯甲酸苄酯。
1.4当归酸桂皮酯类当归酸-3,5-二甲氧基-4-乙酰氧基桂皮酯、当归酸-3-甲氧基-4-乙酰氧基桂皮酯。
1.5炔属化合物(2E-8Z)-癸-二烯-4,6-二炔酸甲酯、(2Z-8Z)-癸-二烯-4,6-二炔酸甲酯。
1.6苯丙酸类咖啡酸(Caffeicacid)、绿原酸(Chlorogenicacid)。
1.7其他谷甾醇(sitosterol)[5]、δ-杜松帖烯(δ-cadinene),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Ca2+,Mg2+含量较多。
二、一枝黄花的药理活性
对一枝黄花Solidagodecurrens药理活性的研究,国外未见报道,国外对同属的毛果一枝黄花研究比较深入,报道较多,药理活性有抗炎、抗菌、利尿、抗肿瘤活性等作用。
2.1抗菌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对红色癣菌及禽类癣菌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一枝黄花水煎醇提液有抗白色念珠菌作用,其疗效与制霉菌素相当。
2.2平喘祛痰作用对家兔实验性支气管炎(吸入氨蒸气法),内服煎剂,可解除喘息症状,亦有祛痰作用。
2.3其他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对急性(出血性)肾炎有止血作用,提取物经小鼠皮下注射有利尿作用,但大剂量反可使尿量减少。
2.4降压作用一枝黄花煎剂能显着降低麻醉兔血压,抑制蟾蜍心收缩力,降低蟾蜍心率和心输出量,其降压幅度和降压持续时间与异丙肾上腺素相当。
2.5胃黏膜保护作用给消炎痛前2h腹腔注射一枝黄花煎剂,6h后处死动物,发现和对照组比较,溃疡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
2.6能明显增强动物平滑肌的运动一枝黄花煎剂对炭末在小鼠小肠内的推进率有明显增强作用;用不同浓度的一枝黄花煎剂均能提高大鼠回肠平滑肌的活动,且随浓度增加,活动也增加。
三、一枝黄花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华本草》记载有早期的临床应用报道:
3.1治疗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3.2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3.3治疗真菌性阴道炎。
3.4其他应用早期报道还有治疗手足癣、带状疱疹、口腔溃疡等皮肤黏膜真菌感染;近年来对一枝黄花在临床应用的报道也有不少,如黄飞翔等对心衰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用一枝黄花煎液预防口腔霉菌感染有效。
四、小结
一枝黄花资源丰富,临床应用广泛,而对一枝黄花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却不多。近年来国内对一枝黄花的药理活性研究开始重视,并有了新的发现,但要利用药理活性开发出新的产品,以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还必须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取有效成分,阐明其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才行,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刘临,邓琴,肖道安,等.中药一枝黄花、黄连、天麻、蛇床子中8种微量元素的测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13(6):30.
薛晓霞,姚庆强,仲浩.毛果一枝黄花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06.25(3):16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7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65.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药志.第4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45.
江涛,黄保康,秦路平.一枝黄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4):430.
郭晓庄.有毒中药大辞典.第1版[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3.
裘名宜,李晓岚,刘素鹏,等.一枝黄花对心血管系统部分指标的影响[J].医学信息.2005.18(12):1730.
裘名宜,李晓岚,刘素鹏,等.一枝黄花对消炎痛所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267.
白描勾线、着染、重彩、没骨,还包括些皴、擦等等。
简单地说,工笔画中的勾线就是勾轮廓线,1般用小衣纹或勾线笔,是工笔画的第1步,成品即白描。勾线的方法类似于写毛笔字,讲究起笔、行笔、收笔等;
没骨法是1种不用勾出轮廓而直接着色落笔的方法,要求画前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如初练可先在宣纸下衬1事先画好的白描稿;
重彩是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蛤粉等不透明石色为主进行着染的画法。鲜丽凝重。
“皴”和“擦”是1种肌理的表现方法,其区别在于工笔画中后者较前者多以侧锋行笔且用力较轻,后者在笔中含水分少,比较干;
“染”是着色的主要方法,包括分染、统染、罩染、接染、点染、烘托、积水、托色、立粉等。
其中分染是用1手拿两支笔交替进行,1支蘸色(不要过于饱满或过干),1支蘸清水(不要过多)把颜色均匀地烘淡,形成1边色浓逐渐向1边色淡的过渡效果。
统染就是从整体出发,大片地分染出前后的层次关系。
罩染是在分染好的底色上罩1层透明色彩(水多色少,调匀,较稀)的方法。分染前应用此法就叫平涂,平涂色彩时也可使笔中色彩饱和。罩染和平涂时注意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均匀平涂,又不能使水分过多,汪在纸上互相冲激,也不要1次涂够颜色,调淡色彩1遍1遍地涂,涂够为止。
接染就是反染,用两支笔各蘸上不同颜色着染,使两色趁湿相互渗接在1起的染法。WWw.133229.CoM初学可用第3支白水笔帮助接染。
点染是不勾轮廓线,用1支笔蘸上1种颜色,然后在笔尖上再蘸另1种颜色,1笔按点下去,使两种颜色自然渗和在1起,1笔成形。此法多用于没骨形式。
烘托是大片地烘染底色,以衬托出浅色主体部分的方法。可用平涂和分染两种方法进行,为使其均匀,可先用清水把底了铺湿,趁其半干时烘染。
积水是先以淡墨和色积水成形,趁湿冲入水或其他颜色,使水与色相互冲激,干后形成自然斑驳的痕迹。此法用时水要多,冲入颜色和水要掌握好火候。
托色是重彩画法,即在纸背面平涂1层与正面颜色相同而明度较浅的颜色,可使正面色彩更鲜亮厚重。
立粉是用浓厚的粉质色点或勾出色点或色线的方法,常用于勾点花蕊等。
批毛和丝毛是画鸟兽毛的技法,批毛是将水分较少的白云笔蘸上墨或色后用手指将笔锋捏扁,平均分成4-6年尖叉,这样画下来即成1组小毛,批毛时笔与笔之间如品字形接续着画,如鱼鳞的分布1样;丝毛是用细笔1根根勾毛,方向与批毛相同。
此外还有喷弹法、揉纸法、拓拍法、洒水、洒盐、油水混用、用蜡、绢后作画等肌理和绘画的技法等。
工笔画发展史
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大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画的《5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1流的白描作品。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由此可见工笔重彩在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了。
学习、练习方法
都能学好的~照着样子临摹就是了~
当然1些基本功还是要学会的,在画工笔之前要先画1些白描的作业,练习1下手感和笔触,刚开始画白描的时候,最好挑1些名家的花卉白描稿,比如《芥子园画谱》,把画画用的宣纸蒙在上面,也用铅笔描摹,注意,用铅笔描摹也是对线条的练习,不可以马虎,而且要1次描好,因为宣纸是不能擦的。描好之后,就可以开始用红豆之类的勾线笔沾墨汁勾了。多加练习之后,就可以直接用勾线笔描摹了。
等白描练习1阵子之后,就可以临摹1些工笔画作品了,最好先挑选1些简单的花卉开始,然后是花鸟鱼虫,最后人物。当然不能1味的练习,其实阅览1些书还是有帮助的,很多工笔的书里面都会教授1些画画的特殊技法,很有意思的,我以前就是这样看学会这些技法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技法,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学到更多。
至于1些基本的东西,我想石榴石头已经说的挺具体了:买熟宣纸,开始是拿页筋笔勾线,然后是手握住2只笔,1只小红毛笔,1只大白云,小红毛上色,大白云是白水,匀染使,然后买本书临摹。还要补充1点,也是我自己的心得,再晕染的时候,宁可先淡1点,如果不够深度,可以再染,若是1下子染太深,就不能渐淡了~特别是1些花卉和人物的脸。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纸上谈兵而已,关键还是要实践,多画画1定行的。以前我们班级很多人都不会画的,手也很抖,不过1个月下来就能出成果了,只要静心。画工笔就是要静心。
另外,临摹了1阵子之后,就可以去写生1些东西,回家自己创作了!
(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1。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也是最为复杂的画种,内部分类则更是复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6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10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8类。其根据笔墨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大写意画和小写意画(即兼工带写),根据设色又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着色画3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寺观殿堂壁画、架上绘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依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为释道画、风俗画、历史画、民间年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白描、着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题材内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3大类。 山水画简称“山水”。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5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1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5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造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花鸟画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5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1代名手,绵延不绝。
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设色又可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国画发展史
6朝前:水墨与重彩画法之萌芽 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纹样。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彩绘是以天然矿物质在陶坯上描绘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1,达到美化装饰效果。商周战国及春秋时期绘画已有相当的进步。除壁画的流行外,这时绘画技巧的发展也可从青铜器及玉器的装饰纹样、战国漆画上看出已达到相当水平。特别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成为这1时期绘画技法发展的杰出代表。此时绘画已逐渐脱离附属于工艺美术品的装饰地位而独立,成为后世卷轴画的先声。秦汉绘画技法发展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的情况除求诸石、画像砖外,各地出土的帛画对了解当时绘画技法发了最有力的资料。战国展的状况提供帛画“迹简意淡”,突出线条作用的水墨画法和西汉以高纯度装饰性色彩依线描涂染的勾勒着色画法,奠定了后来卷轴画的两种基本画法风貌。
6朝:勾线渐趋成熟与凹凸法之出现 3国两晋南北朝是绘画技法发展中的重要阶段。涌现出1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知名画家,画史上第1批为后世崇奉的百代宗师和第1批有摹本流传的巨迹都产生于这1时期,并产生了第1批论画名著。人物画法从完成变略为精,由“迹简意淡而雅正”走向“细密精致而臻丽”之后又出现“笔不周而意周”的疏体,鲜明显示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时代风貌。源于人物画背景和古地图的山水画在这1时期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大约在东晋刘宋时代,已有独立的山水画。这时期已有为数不少的善画花鸟的画家出现,也有独幅作品的记载,但未流传下来。
隋唐:线描、水墨的高度发展与金碧设色的完善 隋唐时代的绘画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在表现技法上取得高度成就。人物画在隋唐仍居主要地位,在继承本土汉魏传统以外,也吸收西域画法,艺术上的发展更加成熟。隋唐山水画日渐成熟,有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和墨分5色的水墨山水等,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这1时期的青绿山水日益走向成熟与兴盛。其画法风格,也像人物画1样属于勾勒设色,所不同者在于形象勾勒的简括和赋色的强烈浓丽。使用的颜色以青、绿、赭石、白粉等石色(覆盖色)为主,甚至辅以金粉,鲜明夺目,纯度极高,颇有金碧辉煌之感,宋人称之为“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这种以装饰手法进行写实的着色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最早的风格形态。水墨山水画的出现,主要是在中晚唐以后。在青绿山水至盛唐发展成熟之际,水墨山水的前身“破墨山水”开始萌生。中晚唐以来,山水画的题材范围进1步扩大。技法上更出现“不依墨踪”的狂放画风。这时,部分画家在盛唐的破墨技法之外,又发展了“泼墨”。中晚唐的山水画家,由讲求用笔进而又重视了用墨,而用墨方法的丰富变异,回过头来又解放了笔法。水墨作用引起了广泛注意,为5代水墨山水画的勃兴创造了条件。唐代也出现了1批花鸟画名家。花鸟画题材多流行于宫廷及上流社会,用以装饰环境及欣赏需要,大都以工笔设色的画法,写生逼真。
5代:双钩填彩与落墨画法之定格 5代10国的绘画,无论中原、西蜀还是南唐,也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同时有新的发展。在山水画方面,这时突出发展了唐人水墨风格。“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及南北两大山水画派的出现,成为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两派画家笔下,用以呈现山水纹理质感与结构的“皴法”得到很大发展,墨法丰富起来,有笔有墨成了画家的自觉要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山水画至此已发展成熟。花鸟画领域5代出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技法风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花鸟画走向成熟。5代,勾勒设色的青绿山水仍在延续。
两宋:工笔的极致与兼工带写的初创及章法的突破 宋代绘画在隋、唐、5代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风格形制日趋多样,技法更加完备。文人画的兴起与宫廷绘画的繁盛成为这1时期的新特征。在艺术上自觉追求有别于画工的“文人画”是在北宋中叶兴起的。风俗画、历史故事与现实题材的人物画都成为画家感兴趣的题材并有杰作出现。北宋画坛上,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在唐、5代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画史所称“宋人格法”主要指这1时期的山水画创作。南宋山水画的主流是水墨苍劲笔法所显示的精奇而抒情的风貌。这1时期随着卷轴画的大量产生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宗教画开始退出画坛的主要位置,画家与画工明显分开来。宋代花鸟画在艺术技巧上大大超过了唐代。继5代之后,北宋初期的花鸟画随着朝野需要的变化而蓬勃发展,跃居于人物画之上,与山水画并驾齐驱。宋代花鸟画家观察的精细入微和描绘的1丝不苟使他们的写生刻画水平已经达到“和生者逼肖”的程度。
元代:笔法墨法的拓展与丰富 元代绘画在继承唐宋5代的基础上有进1步发展。其显著特点是文人画的盛兴,人物画相对减少,山水、花鸟画成为主要题材。绘画艺术上强调有“士气”和“古意”,反对有“作家气”,摈弃南宋院体传统,主张师法唐、5代、北宋。创作上遗貌求神,尚主观意兴抒发,讲变化而轻刻画,喜平淡而弃绚烂,纸本上运用干笔皴擦的水墨技法得到极大发展。元代绘画以山水最盛。在花鸟画中,随着墨竹与木石的盛行,墨兰、墨梅也同时并举。元代墨卉墨戏盛行,在工笔花鸟画中也出现了全部以墨代色的现象。中国花鸟画技法经过宋代全面发展后,元代又向着水墨领域深入。
明代:水墨大写意的繁兴 明代绘画风格迭变、画派繁兴。山水、人物、花鸟均有发展,画法方面以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的勃兴,成就最为显著。明代绘画大致可分为早、中、晚3期。明早期宫廷绘画与浙派盛行于画坛,形成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作风的时代风尚。正德后在苏州地区崛起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波澜日壮,成为画坛主流,明代中期以后,有成就的花鸟画家主要是在野的文人画家。万历以后的晚期绘画出现新转机,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另辟蹊径,力倡南北宗论,影响很大,成为画坛主导。除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外,晚明还出现不少地区性山水画派。花鸟画领域青藤、白阳的水墨写意画法,人物画领域南陈北崔的变形人物画法,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人物画技法多样,有质朴典雅的白描,也有浓丽细密的院体工笔,有粗放豪迈的水墨写意,也有变形奇古饶有装饰意味的人物画新体。
1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中并无FD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将其归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嗳气”、“呃逆”、“呕吐”等范畴。《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曰:“嘈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李东垣《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提出:“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满闭塞”。FD病位主要在胃脘,但与肝、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运化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升清降浊,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表邪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同时,中焦气机顺畅,尚赖肝之调达,若肝气郁结,侮脾犯胃,影响中焦气机运行,亦致胃脘痞满。总之,FD的发病基础是脾虚,发病条件是肝郁,引发诸证的原因是胃气不降。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深入研究,中医对FD病因病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刘凤斌[1]认为FD的发病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有关,患者多以脾胃削弱为本,邪气实为标,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肝肺,病机关键在于脾胃虚弱,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乔艳丹[2]认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多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忧思导致肝失疏泄、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病机是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廖建良[3]通过对FD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探析,总结出FD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失常、脾胃虚弱、寒湿不慎、寒热错杂等,一般均或为气机阻滞,或为中焦不利,或为阴阳失调。张善举教授[4]认为F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脾气亏虚,则脾不升清,胃失降浊,则湿浊内停,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证属本虚标实。
2辨证分型
由于FD在中医范畴内病名不统一,加之其中医病因病机的复杂性,该病的辨证分型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医辨证分型的指导思想是“本虚为纲,标实为目”,“以本为主,标本结合”。2009年l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讨论并修改了FD的中医辨证证型,将其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5]。刘永芬[6]将FD分为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观察辨证治护FD的疗效。王建荣[7]根据辨证将FD分肝胃不和、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及饮食停滞六型论治。赵鲁卿[8]以“寒热虚实”为纲对565例FD患者症候特点进行研究,将FD分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四型。秦燕鸿[9]从肝论治FD,将其分为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胃虚弱证、肝郁湿阻证、瘀血停胃证五型。
3临床治疗
3.1应用中药基础方治疗
很多医家学者通过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做了大量实验研究,证实了中药基础方加减治疗FD有显著疗效,且明显优于西药治疗。马继红[10]将60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辛开苦降甘调法,方用半夏泻心汤随症加减,对照组40例用多潘立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与对照组70%比较,差异显著(P<0.01),证明辛开苦降甘调法治疗FD效果较好。穆大成[11]将125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试验组给予四君子汤随症加减,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8%和56.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君子汤为基础的消痞散结方对FD疗效肯定。孙靖若[12]将10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健脾疏肝祛湿中药方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组有效率为86.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海丽等[13]将6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服用柴胡疏肝散,对照组30例服用多潘立酮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较之对照组70.00%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及气郁质积分比较差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证明柴胡疏肝散治疗气郁质FD效果显著。马春[14]将70例F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35例组给予麦门冬汤加减,对照组35例采用多潘立酮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明显优于对照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麦门冬汤加减治疗FD有良好效果。
3.2应用自拟验方治疗
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许多医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证实了一些自拟验方治疗FD有明显疗效。郝筱倩等[15]将2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两组,与吗丁啉对照,结果胃复康胶囊组有效率为68.57%,且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梁景翠[16]将12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药自拟方(柴胡、广木香、川朴、半夏、茯苓、陈皮、麦芽、谷芽、甘草)煎剂、多潘立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5%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该自拟方治疗FD疗效显著。齐春红[17]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FD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自拟疏肝和胃散汤(陈皮、柴胡、川芎、香附、党参、白术、茯苓、姜半夏、郁金、炒麦芽、枳壳、芍药、炙甘草),对照组口服吗丁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较之对照组73.33%差异显著(P<0.05)证明自拟疏肝和胃散治疗FD疗效明显。李文菊等[18]将117例FD患者随机分为西医治疗对照组、自拟疏肝健脾汤(柴胡、炒、黄芩、炒白术、扁豆、炒白芍、炙甘草、苏梗、制香附、醋元胡、焦神曲)治疗组,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组疗效优于西医组。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FD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3应用中成药治疗
为服药方便,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很多临床医生通过大量临床试验,生产了各种中成药,在临床上也有显著疗效。陈盛盈[19]将96例动力障碍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予气滞胃痛颗粒口服,对照组48例给服莫利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证明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动力障碍型FD疗效确切。只德广等[20]采用F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通过观察藿香正气软胶囊对FD大鼠外观、体质量、胃电图、胃肠运动的影响,以及对FD大鼠胃肠激素及NO等的影响;结果是藿香正气软胶囊可以增强胃肠运动功,增加MTL与SP的量,减少VIP的量,减少NO的生成,该实验证实了藿香正气软胶囊可通过增加胃肠运动功能,达到治疗FD的目的。徐振华等[21]将117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给予香砂六君丸,对照组55例,口服多潘立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香砂六君丸双向调节胃肠道的作用,抑酸、解痉的同时能改善胃肠动力。
3.4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
祖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除服用中药治疗外,各种外治法也有显著疗效,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FD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周国赢等[22]将250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经皮电刺激穴取足三里、梁门、太冲等;对照组给予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多潘立酮、奥美拉哇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的FD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FD优于药物治疗。黄琪等[23]将64位FD患者随机分为辩证针刺组和普通针刺组各32例,各组每日针刺1次,1次30min,6d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检测患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浆中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针刺治疗FD有显著疗效。张党升等[24]将FD患者分为腹部推拿组34例和西药对照组38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两组总有效率和疗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部按摩推拿对功能性消化性不良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陈媛等[25]通过针灸治疗FD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阐明了针灸治疗FD的机理主要是通过针灸对胃动力、内脏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对心里应激作用的干预三种途径实现的。
3.5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FD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医的辨证论治、中药方剂与西医的辅助检查、各种促胃动力药、保护胃黏膜药等联合运用,既能增加疗效,又能减少复发率。王会丽等[26]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有效率占85.0%。彭红琼[27]将80例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给予莫利;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茯苓,白术,柴胡,陈皮,焦三仙,枳壳,法半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与对照组66.7%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显著。彭惠平等[28]将60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穴位敷贴联合胃炎片;对照组30例,给予多潘立酮、铝碳酸镁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穴位敷贴联合胃炎片是治疗FD的有效方法,也充分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刘登峰[29]将76例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予给予奥美拉唑+吗丁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枳实、法半夏、黄连、干姜、炒谷芽、炒麦芽、木香、砂仁、鸡内金)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显著。
4结语
关键词:工艺稳定化; 稳定化管理; 管理要素; 管理目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cement stabilization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problems common elements. Relative to cement technology workers, production process stability is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of cement production, grasp the main process stabilization management elements, and then the elements, so as to provide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mpany after the oper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Key words: process stabilization; Stabiliza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elements; Management target
中图分类号:TQ17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艺稳定化管理的重要性
水泥工艺稳定化管理,对于水泥工艺技术人员来讲,至关重要。特别是现代的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操作系统的日益完善,对工艺稳定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们的区别在于可以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区分。这就是为什么对不确定性要素较多的工艺进行稳定化管理的意义。
水泥制造发展一百多年来,各种影响水泥工艺稳定的因素,都会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解决,并在运行管理中加以重视,来稳定生产工艺。所以,积累这些要素,并灵活运用于实践,是一个合格的工艺人员所应具备的条件。
水泥生产工艺只有具备最基本的稳定后,才能进行一系列的精细化操作,达到优质高产。
所以,工艺稳定是工艺技术人员一个始终追求的目标。没有稳定的工艺,无从谈及优质高产。
2 工艺稳定化管理要素
2.1 关注生料率值波动及其它有害成分
稳定生料率值是源头,在正常生产中,如果出现率值波动,要立即采取措施,必要时可以停止原料磨进行检查。关于生料率值对烧成的影响,这里不再多述。
这里的其他成分一般是指有害的生料成分,例如碱、硫、氯的含量。如果工厂的原料中不可避免的含有这些有害成分,那么在烧成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这些成分对烧成的影响;如:降低分解温度、检测分解炉筒体温度、旁路放风等等。
2.2 烧成系统的通风管理
现代水泥工艺监控技术的发展,对烧成系统的通风管理很周密,所以要利用这些技术对通风进行有效管理。例如:系统压力数据、气体分析数据和引风机的各项参数等,对系统的通风有一个直观的显示,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的变化,直接采取措施,使系统的通风管理迅速有效。
2.3 回转窑的窑速管理
窑速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工艺操作项目,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但这里讲的是最基本的方面――熟料粒径。
物料量和窑速要匹配,最直观的判断,是保证窑内煅烧的同时,要保证出窑熟料的粒径。用熟料粒径来判断窑速的快慢也最直接有效。另外,窑速的管理还要兼顾窑皮的状况,可以利用火嘴的操作达到一个良好的窑皮状态。异常窑皮和熟料结蛋对工艺的稳定影响很大,要注意避免。
2.4 篦冷机的冷却管理
风量原单位和空气负荷要操作得当,特别是KIDS(熟料落口部位)部分的用风,既要保证熟料晶体的完整防止晶形转变,又要抑制二次烧结,以达到最佳的热交换,提高2、3次风温,降低热耗。篦冷机的冷却效率要定期进行标定和评价,找出差异,为定检做好准备,要让篦冷机发挥最大效率。
3 工艺稳定化要素管理目标
工艺稳定化管理的执行者为一线的操作员和值班长,使管理目标有一个传达、执行、反馈和再传达的过程,从而为稳定工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生料率值控制目标:
HM=目标值±0.04 (稳定时为目标值±0.02)
SM=目标值±0.04 (稳定时为目标值±0.02)
IM=目标值±0.04 (稳定时为目标值±0.02)
SO3 < 3% (对系统影响较小)
CL < 0.015% (对系统影响较小)
R2O < 1% (对系统影响较小)
选择适宜的配料方案,稳定入窑生料成分。一般来说烧高HM、高SM的生料不易结圈,但熟料难烧,f-CaO含量高,对保护窑皮和熟料质量不利;反之,熟料烧结范围窄,液相量多,熟料结粒粗,窑不好操作,易结圈。因此,窑上经常出现结圈时,应改变熟料配料方案,适当提高HM或n,减少熔剂矿物的含量对防止结圈有利。
3.2 预热器通风管理目标
主引风机功率在额定功率的95%以上。
预热器出口 O2 2~4%
五级出口 O2 2~4% CO 0.3%以下
窑尾出口 O2 2~4% CO 0.3%以下
各级压力变化 < ±0.2kpa (对系统影响较小)(窑尾除外)
窑尾和DDF出口压差 < 1kpa
系统的通风正常,便能够保证系统用煤的充分燃烧,减少CO的危害。另外,窑和分解炉用风量的分配是通过三次风挡板开度来实现的。一般控制氧含量在窑尾为2%左右,在炉出口为2.5%左右。如果窑尾O2含量偏高,说明窑内通风量偏大。窑内火焰较长,窑尾温度较高。出现这种情况,应开大三次风挡板开度。如果窑尾O2含量偏低,窑头负压小,窑头加煤温度上不去,说明窑内用风量小,炉内用风量大。这时应适当关小三次风管挡板开度,等等细化操作是在系统通风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
3.3 窑速管理目标
窑速随喂料量的增加而逐渐加快。当系统正常运行时,窑速一般应控制在18~20s/r,窑速快,窑内料层薄,生料与热气体之间的热交换好,物料受热均匀,进入烧成带的物料预烧好。如果遇到垮圈、掉窑皮或小股塌料,窑内热工制度稍有变化,增加一点喂煤量,系统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假如窑速太慢,窑内物料层就厚,物料与热气体热交换差,预烧不好,窑内热工制度稍有变化,极易跑生料。这时即使增加喂煤量,由于窑内料层厚,烧成带温度回升也很缓慢,容易出现短火焰逼烧,产生黄心料,熟料f-CaO也高。同时大量未燃尽的煤粉落入料层造成不完全燃烧,还容易出现结大块或结圈。
当窑尾温度过高时,窑后物料出现不均匀的局部熔融,成为形成结蛋的核心,然后在窑内越滚越大形成大蛋。 为避免或减少窑内结大蛋的问题,化验室应该合理调整熟料率值,严格控制入窑生料的有害成分和煤粉质量,提高入窑生料的均匀性。窑操作员应该精心操作,把握好风、煤、料和窑速的合理匹配,稳定烧成系统的热工制度,这样窑内结大蛋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3.4 篦冷机的管理目标
冷却风量的原单位为1.7~2.0[Nm3/kg-cli]、其中0.8~1.0[N m3/kgcli]作为燃烧用空气(2次风和3次风)回收。(作为燃烧用空气)被回收的热量与进入篦冷机的热量的比率被称为篦冷机效率。
空气负荷(AL)值参考:
1室 120~160 [Nm3/min m2] 3室 80~100[ Nm3/min m2]
2室 120~160 [ Nm3/min m2] 4室以后 40~100[Nm3/min m2]
增加篦缝间隙管理,目标1~2mm,保证篦板风速40m/s。过大会造成漏料和吹透现象发生,过小会影响热交换效率。
根据以上标准对篦冷机定期做出评价,为操作和检修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