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19:24:51
序论:在您撰写品德课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用故事的方式传递价值
兴趣是最大的赢家。这部纪录片选取平民化的视角,采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向观众展示普通人的人生况味。这种巧摄人心的独特叙事过程,不管是文化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能看得兴趣盎然。淳朴而贴近民风的故事画面传播出多元价值:让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品味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也催人想起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感受到耕作之苦,甚至升华到家国情怀。
把镜头转向品德课堂,对小学生而言,听、讲、读、看、演故事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形式之一,显然,品德教师可以把故事教学作为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并主动融入课堂、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故事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主要是创设教学情境,以便达到以情激趣,牢固树立道德观念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品德教师课前做足功课,认真筛选故事,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故事不能太长。一般在五分钟以内,否则会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也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分散注意力。
2.故事要与教学内容整合,超越教材的局限又要回归教材,富有教育意义。
3.故事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
4.故事要贴近生活或反映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间接实现“生活教育”的目标。
5.故事要新鲜有趣,吸引力强,令学生喜闻乐见。
6.故事呈现的方式要多样。可教师讲述或请学生自己讲,可观看动画故事,可让学生表演故事,可出示故事内容自由朗读等,不拘一格。不难想象,品德课堂适时穿插些故事必定能避免空洞说教,创造性地体现课标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服务。
二、用情感的渲染引发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部纪录片紧扣主题“大自然的馈赠”,充满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用亲情与乡愁的涓涓细流滋润观众的心田。“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美食在这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真是一部让观众既流口水又长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美食大片。
由此及彼,小学品德课本身感彩较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在欢乐中健康成长,切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
1.创设情境,以境启情
情感具有情境性,为了呼唤、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教师就应尽力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如故事情境、表演情境、多媒体情境、竞赛情境等,让学生如临其境,触景生情,从而生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生动活泼地去学习。
2.寓教于情,寓情于乐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整合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如通过影视节目、才艺表演、调查访问、讨论交流、合作创新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体验,从而迸发出乐学的情感。
3.以言传情,以身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合适的动作,借助多媒体准确地表现出来,激活内容,感染学生的情绪,从而在课堂上烘托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气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身心受到良好的情智教育。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教师还要用春风化雨般的爱和期望去触动学生,让学生充满信心,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用艺术的魅力承载思想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爱美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这部纪录片通过唯美的镜头、动听的解说、特技的处理、明快的节奏,将“食物”这样一种“死物”拍得千娇百媚、美轮美奂、目眩神迷。影视片用美的艺术力量冲击着观众的视觉,调动着观众的味觉,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成了亿万观众喜爱的节目。
生活无处不需要美,课堂也应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地方。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品德课堂要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以审美教育为纽带,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真善美,达到美化生活、美化心灵的目的。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知信息,在美的享受和愉悦的体验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如创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方法,设计美的教学过程,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轻松高效;教者尽量做到板书美、教具美、语言美、教态美等,给人视觉上美的熏陶。
关键词: 品德课堂 教学方法 课堂操作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真正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品德融入生活,从而把儿童培养成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然而,在课程改革深入的今天,品德教学的普遍现状如何呢?一份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1.课本新,教学模式旧。学生们捧着全新的品德课本,然而教师还是多以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讲授。2.教学设备硬件有,教师思想“软件”少。现在农村也拥有了基础的教学设备,然而不少教师不能很好使用,更多的仅是用来播放现成的光盘。3.教师认识不足,课程形同虚设。虽然理论上小学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但又有多少教师认真去领会这一点呢?有时候为了赶教学进度,品德课就摇身一变,成为语文复习课或是数学辅导课,而品德教学只是把每课的考点抽出来,让学生背一背。面对现实,我认为:一线教师在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下,课堂操作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让我们的品德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设计好独具匠心的导入语。激情引趣的导入能“牵引”学生入景、入情,以亢奋的精神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要研究创设生活情景的策略,选准煽情的“切入点”,利用好激趣的“驱动点”,把握好明理与导行的“结合点”,提供最鲜活的材料,切实调动情感在知识与思维活动中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功能。用直观方式,借助声音、图像动画,解决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的矛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感染力。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热烈活泼的,是活跃与静谧的统一。一方面,学生状态活跃、兴奋、发言积极,另一方面,热烈中又能冷静思考,而不是乱哄哄、瞎热闹。只有在这种宽松、热烈的氛围中,师生才会有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互动,思与思的碰撞,学习才能收到实效。
二、锤炼驾驭课堂的语言
品德教学是走进心灵、平等对话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讨论,大胆交流,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环环相扣的过渡语,把学生从这个片段带到那个情景,以实现课堂环节的转换和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教师在使用评价语时尤其要讲究艺术。适当的评价是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表扬不要过分,批评不要离谱。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时:“说得很精彩,如果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学生表演没有表情时:“你有当演员的天赋,要是加上表情就更精彩了!”学生的见解出现偏差时:“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这些评价语气婉转,却能一语中的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既能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又能交融师生情感。教师还要设计好引人深思的课堂结束语。教师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结束语,不仅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带学生进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而且能使学生心灵深受震撼,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品德课教法、学法多种多样,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优选方法。品德教学内容相对来说,简单易懂,所以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的灌输,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是教师根本性的任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去观察、记录、归纳、体验、感悟、整理、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自主的学习中得到收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自主性学习并不是彻底排斥教师讲学生听,关键在于,教师的讲应当是调动起学生积极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完全跟随着教师的语言讲授,进行着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时,他们同样是在进行着自主性的学习。对难度大、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多链接一些材料,幽默、故事、典故、笑话的补充,热点问题的追踪,具体案例的分析,这样能把枯燥的、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对于共性的,但需要区别的内容,可以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学生的比较既消化了教学内容,又激活了课堂。对于适合角色模拟的内容可以通过讨论、分组合作交流、推选代表上台表演。对于一些理论上头头是道,生活中很多人摸棱两可,甚至有人根本不以为然的观点,可以就主题分组展开辩论,等等。实践证明,好的方法既能催发激情,感染学生,又能启发思维,让其智慧迸发。
一、求悦:链接生活,让课堂愉悦自然
【教学片段】《班集体真温暖》(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
教师展开了四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环节1:温馨日记――寻找一年前自己的身影。让学生回顾入学以来的校园生活和班级生活,发现自己和同伴的改变。
环节2:夸夸你我他,喜悦写在脸上。让学生讲述记忆深刻的人和事,说出你我他的优点和长处。
环节3:分享成果之“能量罐”的故事。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手册记录和班主任提供的素材,选取一年来班里真实感人的个案,简要交待事件。
环节4:寻人启事――请你对号入座。让学生根据“能量罐”的故事,寻找故事的主人公,指出其行为的意义。
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入学以来的校园生活新鲜、鲜活,充满了各种温馨的回忆。孩子们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说起一年前的自己,对比现在的自己,孩子们感慨万千:班集体生活让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夸夸你我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班级生活,孩子们发现了不一样的你我他:原来,班集体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有进步;而寻找“能量罐”的主人公,更将课堂气氛推向了,孩子们沸腾起来:有我哦!是某某!他是我的好朋友……
这样的课堂链接儿童的日常校园生活,营造了愉悦、积极的氛围。孩子们心灵共鸣,思维共振,内心澄明,视觉敞亮,自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班集体的温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只有营建愉悦、积极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儿童不断获得对社会和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这样的品德课堂才能自然调动儿童的情感。
二、求动:尊重生成,让儿童灵动成长
【教学片段】《诚实与信任之间》(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模拟应聘”活动。一名青年在应聘时,考官突然拉住他的手对他说:“我认识你,你曾经在哈佛大学读书,现在毕业了吗?”这位青年并没有读过哈佛大学,但是他十分需要这份工作。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青年,你会怎么办?
生1:如果我是那位青年,我会告诉考官:对不起,你认错人了。
生2:我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求职机会,不如将错就错,先默认,以后再解释。
生3:假如考官是故意试探这个青年,那么应聘不是失败了吗?
讨论到此,根据教学设计,教师准备让学生根据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人生AB剧表演。岂料一个意外的声音打破了教师的计划。
生4:我觉得首先应该批评的是这个考官。作为考官必须诚实,假如他是试探,不就是故意设陷阱引这个青年上当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是呀!是呀!
生5(抢着补充):是呀!假如他真的认识这位青年,那么身为考官也不能在考场上这么说呀!
孩子们讲得多好啊!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诚信?已毋须再去预设表演,就让孩子们在生成的观点中讨论吧。教师果断放弃了原有的人生AB剧表演,让孩子们就此接着讨论,走近诚实和诚信。
……
这节课上,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诚实诚信的认识,更有思维的碰撞和能力的提升。品德课堂需要教学预设,却不能囿于预设。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儿童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德性养成,其价值远远超过知识灌输。尊重儿童生活,让课堂闪耀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使课堂学习成为儿童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过程,这样的品德课堂才能散发迷人的魅力。
三、求真:激活生活,让课堂真情流淌
【教学片段3】《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情景:一位出差在外的单亲爸爸,一直惦记着自己的孩子。半夜匆匆回到家,发现孩子已经睡着了,被子里竟然有一碗被打翻了的泡面……原来,孩子为了让爸爸回到家就能吃饭,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留给爸爸,还特意放进棉被底下保温!爸爸听了孩子的诉说,紧紧抱住孩子,看着碗里已经泡涨的面条,深情地说:“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孩子们深受感动,眼含热泪。此时,教师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那些关爱我们的人,请在心里呼唤他们的名字。孩子们趴在座位上认真思考,有孩子竟然传出了抽泣声。一个孩子抬头问:“老师,我可不可以把我想到的人的名字写下来?”“当然可以,这真是个好主意!”教室里骚动起来,孩子们纷纷拿出笔和纸,埋头写起来。多数孩子写出了八九个名字,有些孩子一口气写了十多个名字。
师:你写了某某,这个名字让你想起了什么?
(生争相讲述生活故事或描画生活场景。)
生1:上学期,我的腿摔伤了,不能走路。每天都是舅舅把我背进教室上课,放学时又赶来教室把我背回家。
生2:一天早上,下着小雨,爷爷送我上学,我们共用一把雨伞。快到校门口,爷爷把雨伞给了我,让我进校门,他却站在雨中。
……
这样的课堂没有煽情的话语,没有作秀的表演,有的是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故事和生活体验。孩子们真情回忆,真诚诉说,真情流淌。可见,唯有立足儿童生活,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让课堂学习成为儿童感悟生活的过程,品德课堂才能拥有自身独特的魅力,用真实生动、充满温情的氛围,吸引儿童的热情参与。这样的品德课堂才是儿童的课堂,才能让儿童自主成长,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魅力品德课堂是儿童自主成长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课堂,是真情分享的课堂。作为品德课教师,自当不断“求悦”“求动”“求真”,追寻魅力课堂,追寻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融入活动,体验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或认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环节:我把“端午”带进教室。(1) 运用各种方式,呈现自己带来的“端午”。(2) 交流自己了解的参与的端午民俗活动以及习俗的由来。(3) 诵一诵端午的古诗和儿歌。通过走近“端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学习主体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体验,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达不到此种境界,就意味着现场体验最终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
二、融入媒体,创设情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知世界的,形象的教学手段是最受儿童欢迎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对课堂教学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多媒体逐渐成为品德课堂的主要辅助手段。它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性、高效性的特点,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实践,进入情境,从而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像《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这样历史题材的内容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遥远又陌生,教学时只是一般了解,并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要素上,始终觉得隔着一层,融不进当时的情境之中。 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的影像资料, 出示一幅幅日本鬼子当年暴行的图片、一个个令人发指的杀人数据并配合凄凉的音乐,引领学生一起重新回到那段历史中,去亲历去感受那段耻辱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在既有可感性又有可见性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需要费更多的口舌,图片、数据立刻成为了链接遥远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它会带着学生走进历史,去和历史对话,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用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来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基础,打通了教材与与生活的通道,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通道。我们用类似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许多看似枯燥的历史、地理知识生动起来,还原为学生所熟悉,至少能理解的现实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做出价值的判断。
儿童是富有情感的,而情境具有趣味性和亲和力。在品德与生活《家庭树》这课的尾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FLASH《让爱住我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提升认知,学生在歌声中明白有爱就有家,爱是关心,爱是付出,爱是严格,爱是感谢。
三、融入情感,激发兴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论语中曾描述孔子和学生上课的情境,孔子创设了这样的氛围:他让子路、曾析、冉有等弟子陪坐在自己身边,“上课”前竭力帮助弟子们打消“教师君临课堂,弟子势必噤若寒蝉”的思想顾虑。还启发学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于是在孔子的耐心开导下,弟子们终于如沐春风,畅所欲言,畅所欲问了。想想孔子真是用心良苦,他是在创造一种师生互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尚且能如此,我们现代的教师――课堂组织者更应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教师应时刻想着多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友好的提醒,或者可以带点“幽默”。幽默是一种剂,有利于情感的调动。正如赞可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至今还记得有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媒体连着你我他》在设计的一个活动中,端出了一盘色泽红艳的小番茄,让学生为老师自家的番茄设计广告语,并戏称那是“潘多拉”小番茄。学生在老师幽默风趣的引导中开始畅所欲言,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活动快乐的同时认识到原来设计广告也不难。由此可见,与学生平等地交往,对学生由衷地关爱,给学生热忱地鼓励,跟学生友好地合作,让学生勇敢地表现,这是点燃智慧之火、开启灵感之窗、唤醒思想之力的必备之举。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不仅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更需要老师的身体力行。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学生生活;课堂互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7-0043-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课堂日益生动起来。但在繁华热闹的背后,品德课堂“失真”现象屡见不鲜:教学活动花样繁多,看似热闹有趣,却未能涉及学生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老师的殷切期望,学生回答不是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就是高喊口号,勇表决心;辨析他人的行为,孩子们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而置身于真实的道德情境则不知所措。诸多“失真”现象,导致品德课堂走向假大空,有悖于“学校德育主阵地”之神圣使命。
为此,品德课教师应立足学生生活,寻找“真问题”,激发“真表达”,促成“真行动”,让品德课堂返璞归真。
一、课前采集,发现“真问题”
课前采集是发现学生生活“真问题”的有效途径,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找寻与课堂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素材。在采集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和熟悉的方式感受现实生活,收集学习资源;教师则借助采集表,从中发现学生共性的或有代表性的问题与困惑,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从而让“问题”成为教学的起点。因此,采集表的设计及采集方式对于能否发现“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1.采集的问题要小,呈现方式要细
《做个“快乐鸟”》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主题。这一主题意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学会化解生活中的烦恼与不快,拥有健康的心理,愉快积极地生活。因此,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倾诉烦恼,在此基础上,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寻找让自己快乐的好办法。据此,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前采集表:
《做个“快乐鸟”》课前采集表
同学们:
生活中,每个人难免都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说说你的烦恼,我们一起来寻找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好办法!
采集表将烦恼的事情细化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个小版块,学生只需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选择即可,降低了填写的难度,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采用匿名填写,收集方式以尊重学生隐私为前提,以此鼓励学生真实填写采集信息,确保采集有效。由此,学生填写的过程便是对自己真实生活经历的再现。借助采集表,教师便能了解学生丰富的生活,从中捕捉涉及学习主题的真实问题。
2.采集信息要适当加工,发掘问题要突出共性
所谓适当加工,可以是梳理学生不够简洁、准确的表达,可以是提炼和融合存在于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不同个案的问题,从而让问题更集中,能引起多数学生的共鸣。例如,学生在采集表中这样表述自己的烦恼:
――练琴时,有一些曲子很长,我背不下来。
――上游泳课时,我不敢把头埋进水里,教练就批评我。
――我练书法的时候,老师让我站着写,写一会儿就累了。
对此,教师将其归纳为“兴趣班的学习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烦恼?”这一问题涵盖了大部分学生的遭遇,是真实存在于许多学生生活中的烦恼,极易引起学生共鸣。以这样的问题为学习基点,品德课堂的学习活动自然能深入展开。
二、 有效互动,激发“真表达”
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基于儿童生活的“真问题”,强调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用生动的课堂互动,引导儿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感受,不断提升成长智慧。
[教学片断1]:
师:图片中这两位小朋友为什么不开心?
生:这个同学可能不想练琴了。
师:正在学琴的同学举手告诉老师,你在练琴时有过这样的表情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1:我也会不开心,因为弹得手很累。
生2:我记不住谱子的时候最不开心。
生3:除了节奏要正确,还要弹出感情,一首曲子要弹一个星期。过关了再练另一首,我都没机会出去玩。
师:除了学钢琴,同学们在其他课外班学习中还遇到过哪些烦恼?
生1:我在游泳班学不好时被教练揪耳朵。
生2:我去学古筝,戴指甲很痛。
……
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我们要耐心倾听,循循善诱,鼓励儿童真实表达自我。在这一教学片断中,“猜一猜”,用图片引出生活烦恼这一话题;“说一说”,让儿童说出生活中的烦恼。教师用简单的提问,耐心引导儿童逐渐打开心扉,自然说出自己的烦恼。
[教学片段2]:
生1:我上游泳班的时候,总是不敢把头埋进水里,教练就揪我的耳朵!
师:这样啊!那真的很不开心!让老师摸摸你的耳朵,现在还疼吗?
生1:(望着老师,尽情享受老师的关爱)“不疼了,不疼了……”
生2(女孩):我最难过的事情是……同学们都叫我“男人婆”!
一些同学哄笑起来,还有一个男孩大声叫道:“她整天疯疯癫癫,就是个男人婆嘛!”
(女孩越说声音越小,头也低下去了!)
师:抬起头来,让老师好好看看你!多漂亮的大眼睛呀,老师觉得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啊!大家来看看,她是不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呀!
听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女孩抬起头来,眼睛湿润了。接下来,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发现”女孩的优点……
品德课堂上总会出现“不一样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正是儿童真实想法的表露,往往蕴涵着儿童道德成长的契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真实的声音,用包容和关爱鼓励孩子真实表达自我。如此,才能抓住契机,促进道德成长的飞跃。
[教学片段3]:
当学生倾诉烦恼后,老师建议大家争当快乐小医生,一起寻找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好办法。一开始,孩子们的发言都是看书、听音乐等容易获得成年人认可的“好办法”,偏离自己的真实生活。于是,老师尝试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生活。
师:老师有时感觉很辛苦,下班回家还要自己带小宝宝,也会有很多不开心的时候。这时,老师就会去小区的健身广场运动一下,出一身汗,然后回家好好地洗个澡,再吃点小零食,心情顿时就好起来了!有没有哪位小朋友也试过这个办法?”
(听了老师的倾诉,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起来了。)
生:我不高兴的时候,就喜欢去跑步!
生:我最喜欢看电视,一看动画片,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生:我也喜欢吃零食,吃零食的时候最开心!
……
师(相机回应):看电视的时间不要太长了哟!零食最好要有所选择……
老师的生活分享激起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触发了孩子们对自身生活的感悟和表达。此时的师生互动顺畅自然,孩子们真情流露。
三、童心评价,促发“真行动”
评价是引领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及时、准确的课堂评价能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立足儿童天性,用充满童心童趣的课堂评价,引导儿童的道德行为,促进其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的提升。
[教学片段4]: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请了一位特殊的嘉宾――来自快乐岛的“快乐鸟”。小朋友们,你们想和她做朋友吗?今天我们有很多活动,哪个小朋友在活动中表现好,就奖励一张“快乐鸟”的卡片。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大组的小朋友获得的快乐鸟最多,就可以和快乐鸟一起游戏,做好朋友!
……
师:刚才这个小组的同学说看动画片是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好办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办法好不好呢?老师想听听别的小组的意见。
生:我觉得这个办法好,上次我和弟弟吵架了,很不开心,我就看电视,看着看着就开心了!
生:我也喜欢看动画片!
师:还有谁也觉得这个办法好,举手表示一下!
师:这么多同学都觉得这个办法好,要不,就奖励大家看一个动画片,好吗?
生顿时欢呼,提出看动画片这个好办法的学生则一脸的自豪!
……
“快乐鸟”评价紧扣学习主题,而用动画片观赏作为激励,更符合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充满了童趣。孩子们在活动中自觉调整自身的学习行为,争做快乐鸟的好朋友。课堂气氛愉悦,评价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快乐体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教孩子们学做真人、说真话,让品德课堂返璞归真,是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裁剪的生活情景,凸显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地对教育主题感兴趣。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地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
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地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得更为深刻。《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故事引入: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老师:“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老师: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三、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
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父母关爱我成长》这堂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给爸爸倒一次洗脚水,帮妈妈吹干头发,做做简单的家务等等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去体悟父母的辛劳,从而引发其心灵的震动。另外,加强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同伴的赞赏或评价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在情感上有所感染。
第一、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思想,是对以往“应试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它不是“反应试教育”,也不是“非考试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其第一条就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等于忽略知识传授,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知识的系统传授当作应试教育的特征而弃之不顾;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教学过程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必然是不稳固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对于本学科来说,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泛读教材,对本框题有一个整体印象;框题是什么?有几个目题?有几处黑体字?有哪些概念?大字段、小字段及其逻辑顺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精细研读,弄清概念,注意教材中黑体字的解释和事例的列举,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师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师生间真正成为互动、交往的动态关系;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推动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就必须探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过程零缺陷。在“启发激励、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以前的做法是:教师首先针对教材提出自学提纲,并且力争求全求细,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禁锢了,这实际上是教师画圈让学生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教学中尝试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经过几节课的实验,感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千变万化、海阔天空,对一节课的重、难点冲击很大;所以现在每一节课,教师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两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自由创设;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教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完成教师的自学提纲上的问题。问题的提出主要集中在本节课的黑体字、大体字和对阅读起到引领作用的语句上,这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二、自由创设问题、相互讨论,组织答案。在每个学习小组内,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完成自学提纲上的问题的基础上,自由创设问题,并相互比较,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并就有价值的问题组织答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于中、上等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三、个别不懂的字词、概念、原理打上“?”以便于质疑。各学习小组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仍没有解决的内容打上标记,以待在全班范围内相互质疑、释疑。与此相适应,在“自学汇报、释疑明理”这一环节,也是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展开:一、学生自主回答;二、自主创设评比、组织答案;三、自主相互质疑、释疑。教师在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精讲、明理,体现了“导”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也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既抓住了重、难点,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创造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过程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抓住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重点、难点,还要拓宽、拓深知识层面,查阅相关学科资料,以应对学生的提问、质疑(备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备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备方法)。
第三、在课堂小结阶段,力求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