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2 05:17:32
序论:在您撰写消费市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动物性食品中,从营养、保健和安全角度考虑,兔肉可谓首屈一指。
1.1高蛋白兔肉以高蛋白而著称。兔肉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肉类。以干物质计算,兔肉含蛋白质高达70%,在家养的动物中是最高的[1]。不同肉类的水分和蛋白含量见表1。
1.2高必需氨基酸兔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在目前家养动物中是比较高的。兔肉与猪肉、羊肉(背最长肌)和仔鸡肉比较,主要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是最高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兔肉是35.95%,而猪肉、羊肉、肉仔鸡胸脯肉和大腿肉的含量分别为26.97%、30.25%、42.54%和30.13%,兔肉分别是他们的133.30%、118.84%、84.51%和119.32%。其中赖氨酸分别是他们的142.17%、121.65%、91.12%和121.86%[2-3](见表2)。
1.3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指Omega-3脂肪酸,人们简称ω-3,主要包括α-亚麻酸及其衍生而来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人类的必需脂肪酸。研究发现,兔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家养动物中含量最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兔肉为0.85,而猪肉、羊肉和牛肉的比例分别是0.58、0.15和0.11,因此说,兔肉是理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4](见表3)。
1.4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兔肉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丰富[5-6]。其中磷、钾和硒的含量是家养动物肉中最高的。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2也是最高的。因此,兔肉对于人体保健是有益的,尤其是儿童、妇女、老弱病人的适宜食品(见表4)。
1.5高消化率兔肉肌纤维细嫩,胶原纤维含量少,消化率高达85%,高于其他肉类(猪肉75%,牛肉55%,羊肉68%,肌肉50%)(见表5)。
1.6低脂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逐渐增多。人们将其归罪于高脂肪饮食。尤其是与猪肉摄入过多有关。兔肉在目前家养动物中的脂肪含量是较低的,略高于鸡肉而远远低于猪肉、牛肉和羊肉。与这3种肉类比较,兔肉中的脂肪含量相当于他们的36.51%、61.66%和54.28%(见表5)。
1.7低胆固醇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因此,人们在膳食结构中,尽量减少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在家养动物的肉中,兔肉的胆固醇含量是最低的[7]。与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肉比较,分别是他们的35.71%、42.45%、64.29%、65.22%~50%。同时,兔肉的磷脂含量较高,磷脂和胆固醇的比值高。食用兔肉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的可能性,因此,兔肉是老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冠心病患者理想的保健食品(见表5)。
1.8低能量由于兔肉水分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因此,其能量含量是家养动物中较低的。因此,常吃兔肉不易发生肥胖(见表5)。
1.9安全系数高到目前为止,在家养动物中,唯一没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仅仅剩下家兔;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众多形形的食品安全事件,尚未发现与兔肉有关。因此,兔肉是目前最安全的动物性食品之一。由以上可知,兔肉是优质的动物性食品,代表了当今人类对于动物性食品需求的方向。人们将兔肉形象地比喻为“保健肉”、“美容肉”和“益智肉”,常吃兔肉可以健壮而不肥胖,身体苗条、肌肤细嫩,有利于大脑的发育,提高智商。被西方一些国家的运动员、演员和歌唱家们所青睐。由此可见,中国俗语“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有其内在的科学依据。
2肉兔消费市场瓶颈分析
既然兔肉如此高的营养,对健康如此有利,安全系数位于家养动物食品之首,为什么国人消费兔肉地域非常局限。除了四川、重庆、福建和广东以外,绝大多数省份的消费量寥寥无几?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2.1对兔肉的营养特性的宣传力度不够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真正了解兔肉,缺乏对兔肉消费的正确认识。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对兔肉的宣传,往往被消费者理解为商家的营销手段。
2.2传统习惯和莫须有的“传说”一种食品的消费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既有地域特点,也有时代特征。比如说,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消费猪肉比较普遍,无论人们如何宣传猪肉高脂肪、高胆固醇、高能量,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等,但是,国人对猪肉的青睐难以改变,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变化无几。对于兔肉来说,除了少数省市已经形成了消费习惯,但是对于多数地区来说,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养成。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流传这样的传说“妇女不能吃兔肉,否则生下小孩是豁嘴唇”。此言难以考证是谁的发明,但流传甚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唇裂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多基因控制。此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在妇女妊娠前3个月内,当母体的生理状态受到侵袭或干扰时,就可能影响胚胎颌面部的生长发育,如营养缺乏、感染、药物因素、物理损伤和吸烟等[8]。是否唇裂,与吃不吃兔肉风马牛不相及。
2.3兔肉自身的某些不足兔肉尽管有“保健肉”、“荤中之素”、“美容肉”、“百味肉”等一系列的美誉,但自身的某些不足对于其市场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一,不香。兔肉被称作中性肉,没有什么香味。因此,与什么肉配合煮炖,就呈现什么肉的风味;第二,发柴。煮熟后的兔肉干瘦,柴瘠,口感不佳;第三,有一定的“土腥味”或“草腥味”或“腥味”。姜颖等[9]的研究表明,兔肉中有特殊腥味物质存在,且该腥味物质与组织结合紧密,在加工中不易去除,这对兔肉的食用价值和养兔业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世人有关兔肉腥味产生原因的说法不一,从对兔肉的分析中,可初步确定的腥味物质有甲基肼、已醛和呋喃衍生物。张振华等[10]人在兔肉腥味来源的初步分析一文中指出,兔肉腥味是指兔肉在加热后所产生的一种令人嫌忌的特殊气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的人对此味的敏感程度不同,但兔肉的“腥味”对其消费产生不良影响。
2.4兔肉烹饪技术知识普及不足由于兔肉的特殊结构特点和化学特性,绝大多数地区的消费者,不知道兔肉如何加工烹调。因此,按照常规猪肉的加工方法制作的食品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烹饪技术不过关也是兔肉消费市场狭窄的原因之一。
2.5兔肉加工相对落后尽管近些年我国兔肉加工业开发出了许多产品,但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是适合家庭消费的成品和半成品、方便食品不多,影响兔肉的消费市场和消费量。
3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为了加大兔肉的宣传,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兔肉节”,并在全国不同区域设置主会场和分会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于兔肉的宣传和兔肉加工知识的普及产生积极影响。但仅仅一年一次的兔肉节的有限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几家兔肉加工企业的参与更是身单力薄。进一步全方位多角度持久地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势,澄清以往对兔肉的错误看法,把不认识兔肉变成逐渐认识,把认识变成喜欢,把喜欢变成消费,把被动消费变成主动消费。
3.2强化加工能力,提高科技含量西南科技大学的兔肉加工专家李洪军教授在各大超市及淘宝网上的兔肉产品做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兔肉产品都是兔肉干、肉丝或肉丁,口味上主要有五香和麻辣两种。暴露出我国兔肉产品单一的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开发一些新的兔肉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有一些新的技术作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我国兔肉相关理论研究的落后阻碍了兔肉加工这一新兴行业的飞速发展[11]。对此,应提倡鼓励开发分割系列产品、即食兔肉产品、小包装兔肉休闲食品。可以尝试向西式兔肉制品方向发展[12],将酶工程、发酵工程、超高压技术等实用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方法相结合,优化兔肉生产工艺,使我国兔肉工业在研究开发上尽快和国际同行接轨[13]。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大天然调味料的开发利用,促进兔肉制品风味的独特化、美味化、差异化。以期充分利用兔肉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的档次,创造企业利润[14]。令人兴奋的是,我国一些地方特色兔肉制品,区域性消费深受欢迎,比如四川广汉县的“缠丝兔”、开封的“风干兔肉[15]”、陕西“油皮全兔”和“脆皮全兔”[16]、河北张家口怀安县的“柴沟堡熏兔[17]”、河北保定清苑县的“书璞兔肉火锅”。此外,河北保定市是全国兔排消费量最大的城市,五香兔排的消费量平均每天1~2t。这些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开发,对于促进兔肉消费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3针对性科技攻关,解决兔肉自身不足兔肉是优质动物性食品,但是由于自身的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兔肉的消费。要针对这些不足开展攻关研究,比如,解决兔肉“土腥味”和“膻味”,“不香”和“发柴”等问题,开发出适合不同区域大众口味的产品,引导兔肉消费。在兔肉的研发方面,既需要更多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也需要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相关企业的大力配合。
3.4开发大众消费食品,引导兔肉日常消费目前我国开发的兔肉产品,以礼品或以休闲食品形式为主。而大规模消费、提高国人的消费水平,把兔肉产品变成居民的日常消费形式,才是解决中国兔肉生产的永久性消费出路。首先,要向大众传授兔肉烹饪知识和技术,让他们学会如何做出好吃的兔肉菜肴;第二,要开发一些方便的半成品,减少消费者制作兔肉菜肴的前期复杂工序;第三,健全销售网络,方便大众购买。
1.1农村消费市场广阔,消费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胶州市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胶州市全市人口达11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39元,农村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深入发展,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肉、禽、蛋、水果、蔬菜及其他副食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和走亲访友等节日习俗更助推了农村消费增长。2011年2月份,胶州市农村居民购物消费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其中“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销售额超过3500万元,增幅达到12%。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具有很广阔的消费市场,具有很强的消费空间,消费潜力巨大。
1.2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胶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2013年胶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2319、13939、15751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8.1%、13.2%、11.8%。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收入增长意味着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也不断提高了其消费水平。
2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收入和消费状况
2.1二里河村农民收入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以务工收入为主,占84%;以个体收入务农收入子女供养和政策收入为主的农民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8%、6%、1%、1%。这说明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大多数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用,由此可以了解到胶州市农民收入大多数是通过务工所得。据调查,二里河村家庭年均收入2万~3万元的占82%,家庭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的占13%,家庭年均收入1万元左右的占5%。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了必备家电,农村生活条件正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2.2二里河村农民消费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有47%的家庭选择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31%选择将收入存起来;有11%的家庭选择购买家电;选择建房装修、购买农业生产资料都占4%;有3%选择购买交通工具。由此说明,子女上学还是农村家庭主要的消费领域,农民对子女教育投资比重大。此外,农村居民储蓄水平较高。由图3可以看出,胶州市农村家庭的年花费额大多数是在10000~20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58%;其次是20000~30000元,所占比例为26%;再者是5000~10000元,所占比例为16%;没有年花费额为5000元以下和30000元以上的。由此说明胶州市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一般,大多数人还是不太舍得消费,当然基本上没有入不敷出的家庭。从表1可以看出,各年龄段的农民纯收入都主要用于子女上学方面,其次是存起来。其中30~40岁农民选择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其次是41~50岁、50~60岁,比例分别是61%、47%、45%,而60岁以上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略低于其他年龄段,比例是33%,但是子女上学与其他用途相比,仍然是最主要的选择。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段的农民都将子女上学作为纯收入的主要用途,其次是将收入存起来。其中年收入20000~30000元的农户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为49%;其次是年收入10000元左右的农户,为45%;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也占到了40%。说明现在胶州市农民对子女上学方面的投资消费比较大,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3二里河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3.1中老年人居多,年轻的消费购买力不足
二里河村调查样本中,处在41~50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有58人;其次是50~60岁年龄段,有11人;处在31~40岁年龄段有8人,而60岁以上的有3人。说明了胶州市二里河村常住人口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相对较少,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而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的消费购买能力比较低,消费欲望不是很高,从而说明了中老年的消费购买力亟待提高。
3.2农村市场缺乏高质量的商品,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从图4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二里河村居民中,有38%的人认为农村市场缺乏合适的商品。由图5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有大型超市,但是多数大型超市的商品不是很齐全。笔者调查了解到,对于农贸市场需改善的方面,有47%的人选择质量太差,有40%的人选择价格过高,有13%的人选择了规划不正规。农村市场的商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居民积极消费的重要因素。
3.3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传统,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略显不足
由图6可以看出,胶州市农村的精神文化消费大多数是以看电视为主,所占比例为63%;其次是购买书籍,所占比例是23%;再次是去KTV,所占比例是10%。从中可以得出,胶州市精神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以看电视为主,而一些新的精神文化消费并不是非常广泛。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式都是以看电视为主。男性除了看电视外,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主要是去KTV,再者是去购买书籍。而女性除了看电视之外,则选择以购买书籍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式,几乎没有选择去KTV。由此可见,男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观念要比女性开放一些,但是胶州市整个农村的消费观念还是有待改善。据调查显示,对于去KTV、足疗、网吧等消费行为,54%胶州市农村居民认为“不太值当、不会花这方面的钱”;认为这些“是比较新奇的消费,有钱可以尝试”的占46%。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精神文化消费观念需要再开放一些,居民要建立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这样才有利于胶州市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4胶州市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4.1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惠农政策,缓解农村老龄化问题
调查显示,胶州市农村中老年人居多,这极不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因为中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相对薄弱,购买消费品的欲望不如年轻人强烈,这样对于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是不利的。而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与农民的生活、消费息息相关[1-4],所以,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比如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让年轻人不再为养老养小而发愁,让中老年人也能放心消费。
4.2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使农民有能力消费更多的产品,才能使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胶州市农民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胶州市的农民大都靠外出打工赚取收入,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所以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新型农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5]。
4.3丰富农贸超市的产品种类,提高商品质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胶州市农贸超市的产品种类还不是很丰富,并且质量方面略有不足,而面对农民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需求,农村市场中产品的种类必须多样化,这样农民才会乐意去消费。并且要提高商品质量,农村消费者更偏好持久耐用有功效的产品,要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关注农村消费者的需求,以此来改善农村的消费状况[6]。
4.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不受侵害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民作为消费者的一部分,其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虽然胶州市大多数农民都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但是目前我国的消费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让农民消费得到保障,让农民觉得消费具有安全感,更放心消费。
4.5转变农村传统消费观念,促进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差距是7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2.企业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企业要面向农村,重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开发,深入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调研,在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款式以及包装上要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产品配套服务,形成品牌比较优势,争取在服务三农和本土化经营中实现双赢。企业进农村不仅能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经济,还能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自身素质,改善城乡居民的购物环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几年来,在江汉平原的乡村刮起了“超市旋风”,到目前已经有160多家连锁店,其中79家设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其设在乡镇和村级的超市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平均每1000平方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县城[4]。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村各营业网点的维修服务网络。据调查得知,很多农民消费者提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太少,维修费用太高,维修技术人员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维修服务网络的健全程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农村居民的支持
长久以来,农村的消费观念就是轻消费,重积累;再加上农村信息不灵,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因此,要激活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就要通过舆沦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商品,提高消费的质量,让农民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储蓄动机之一就是预防性动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预防性动机较强,导致农民宁愿手持货币,也不愿即期消费。因此,国家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心消费。而针对农业生产的双重风险约束,政府还应该站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上,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度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教育
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容侵犯,农村家电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个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将农村当成城市淘汰家电产品的收容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家电产业。
3.制定相关监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如何确保该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内容[EB/OL]./.
[2]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5-190.
[3]舒富民.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24.
一、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对农村经济再发展的意义
1.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目前我国着力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作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正在迅速提高,并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媒体、旅游、交通、服务、食品、电子、保险和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因此,充分拓展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改善农村体育消费环境,对于最大程度地释放农村的潜在需求,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2.优化乡镇居民消费的内外环境,扩大农村消费支出。首先,农村居民体育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市场供给什么和供给多少,体育市场的供需结构和总量又决定了体育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那么,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拓展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体育消费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带动农村消费的增加,引导体育投资和生产,决定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增加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使其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对生活方式提出新的健康要求,能够促进居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居民减少对预期健康支出的费用,从而减少对健康的预防性储蓄,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大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即时消费,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影响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拓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足,体育消费市场环境差。从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开放性体育消费场馆严重不足;从我国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尽管用于科、教、文、卫的经费比重形成上升趋势,但真正投入到体育设施的经费比例低,特别是我国的偏远山区,对体育和卫生事业经济投入不到7%,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短缺、数量少,现有的一些体育设施比较落后、陈旧,满足不了新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阻碍了农民的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农民体育消费的信心。
2.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基层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年人情费支出平均在500元以上,最高可达到2000元以上,人情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20.1%。人情消费作为农村居民的一种畸形消费,不仅难以给消费者带来与支出相适应的效用,而且对农村体育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限制了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空间,制约了体育消费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另外,虽然我国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的意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及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但在农村的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体育工作人员配备普遍不足,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或是由村委会兼管,甚至存在基层体育行政部门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情况。这样使得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地组织和引导,严重影响了农民进行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3.地方财税政策不够完善,阻碍农村体育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的财税政策调节都是围绕政府主导的经济建设与行政管理的支出为主,实际用于体育服务及其体育产品等方面的财税支出非常少。即使是加大财政投入的大部分税优政策也是一次性的,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如场馆建设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为奥运会需要购置的设施设备而免征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对参赛运动员因参赛而获得的奖金和奖赏收入而免征的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随着奥运会的结束也就消失了。而且,现行的分税制财权体制还存在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统筹层次较低、监管措施不严及政策一年一变”的问题,极大挫伤了他们对农村体育的投资意向,不利于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农村居民体育消新机制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旅游产品消费市场
一、前言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广义的高校旅游是指以高校为载体,在校园内进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高校旅游仅指以观光游览大学校园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高校旅游为前者。
随着高校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项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客体的理论研究,而对于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少。
为了调查目前高校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情况,本文采取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对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1155人,其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有812人,对其进行了有关高校旅游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有201人,本文对这部分高校旅游者的结构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
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校旅游的认知
(1)感知度。在1155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70.3%,这表明“高校旅游”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的知名度较高。
(2)对“高校旅游”概念的认知。在感知到高校旅游的812名调查对象中,95%认为高校旅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观光;仅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旅游可以包括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及事件旅游。这说明,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虽然对于高校旅游的感知程度较高,但在认知上还有很大局限,仅把高校旅游理解为狭义的高校观光游。
2.消费市场规模
在所调查的1155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为201人(指广义的高校旅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7.4%,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总数*17.4%可以近似估算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对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
3.消费者结构
本文按照人口统计学及旅游行为的主要特征指标,对有效回收的197份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男、女比为1.3∶1,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旅游者是利用到高校出差开会的闲暇时间游览高校的,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机会略多于女性。
(2)年龄。20岁~2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41.9%),其中多为大学在校生,他们到访高校的主要原因是:①探访同学、朋友;②与其它高校同学联谊;③以访学和考研为主要目的,到其它高校进修,在上述过程中顺便游览高校。16~19岁年龄段的旅游者次之(30.2%),其中高中学生居多,他们高校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高校、为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上述两个年龄段构成了高校游客的主体,其它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且较分散。
(3)职业。在各职业类型的高校旅游者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体的48.8%,这与年龄结构的统计较一致。列第二位的是企业管理者,占18.6%,其高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①与高校有业务往来顺便游览高校;②到高校招聘人才,参观高校;③知名企业家到高校讲学,游览高校;④到高校进修学习,游览高校。其它职业类型占总体的比例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出较多的规律性。
(4)学历。高中以下学历占旅游者总体的11.6%,高中及同等学历30.2%,大专及本科学历55.8%,本科以上学历2.3%。上述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的游客占绝大部分,这与上面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所表现出的结果较一致。
(5)月收入。除去学生无固定收入的因素,月收入1500~25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高校旅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达44.4%;25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6.2%。
(6)旅游经验。通常,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旅游者被认为是旅游经验较丰富的旅游者。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高校旅游者占总体的79.1%,说明高校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较丰富。
4.消费行为特征
(1)动机。绝大多数高校旅游者到访高校都有其他目的,高校旅游只是附属行为。在197名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直接以观光游览为目的造访高校的,仅占7%;另外93%的旅游者造访高校都有不同的原因,游览高校只是闲暇时的附属行为,造访高校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工作或学习需要(23.3%)、②探亲访友(34.9%)、③日常休闲(11.6%)、④其他目的(23.3%),包括:参加同学或孩子的毕业典礼、送新生入校,等等。
观光和体验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最主要旅游动机。高校旅游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如下:①观光、感受大学氛围(36%);②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25%);③欣赏科研资源,学习科学知识(11%);④日常休闲,锻炼身体(8%);⑤圆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情结(10%);⑥其他(10%)。
(2)旅游方式。在197名高校旅游者中,没有人参加旅游团,全部以散客的形式进行高校旅游(散客组成:个人、家庭成员、朋友、其他)。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①客观原因:目前沈阳市旅行社中开展高校旅游业务的较少;少数有此项业务的旅行社未把高校旅游作为重点推广产品,缺乏宣传推销,很多市民不知道旅行社的这个旅游项目;少数旅行社对高校旅游的线路设计不科学,游览内容少而空洞,造成人们不愿参团。②旅游者主观原因: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自己去高校旅游有以下优点:自己旅游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有孩子或亲友在高校读书或工作,可以安排参观游览高校;自己旅游比较省钱。
(3)消费结构。197名高校旅游者都是以散客形式进入高校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个人出入高校管理比较松散,高校大多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这些旅游者在购买门票上的消费为零;53.5%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饮食消费,但金额都不大;在住宿、乘坐校内交通工具两项上没有游客参与,消费为零;没有游客参与旅游购物,消费为零;23.3%的旅游者参加过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但没有金钱消费;没有人在游览过程中聘请过校园导游,在导游消费方面为零。
综上所述,游客在高校旅游过程中的金钱消费几乎为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开展高校旅游,因此不能为游客主动提供交通、导游、旅游购物等服务;②少数开展高校旅游的高校,其旅游开发程度不高,例如几乎没有学校进行旅游购物及校园交通的开发,使游客不愿消费或消费无门。
(4)到访时间。在一年中,78.9%的高校旅游发生在5、7、8、10月。在一周中,高校旅游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但周末游客稍多(约占一周游客总数的35%)。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大有一定关联,因为学生的闲暇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五.一、十.一和周末。
(5)游览时间。有72.3%的高校旅游者在高校的停留时间在4小时以下;13.3%在4~8小时;8.7%在8~12小时;停留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只占5.7%。可以看出,大部分游客在高校的停留时间都较短,而且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对学校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6)重游率及重游目的。有65%的旅游者游览过多所高校,他们认为不同类型与档次的学校之间在校园景观及氛围等方面差异明显,会使其产生游览不同高校的欲望。
但是,同一所高校的重游率较低,只有5%的旅游者重复游览过同一所高校,重游原因主要有:探访同学或朋友顺便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高校附近居民在闲暇时间到高校健身、休闲。
(7)各种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观光型、体验型与求知型旅游产品较受欢迎,详见本文2.4.1部分对旅游动机的统计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入游率较高。根据调查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吸引了多数旅游者。特色高校主要包括:①国内的一流重点大学(例如北大、清华)。56%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一流重点大学,34.5%游览过重点大学,9.5%游览过一般大学(指省、市级各类普通高校)。可见,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等级越高、知名度越大,旅游者对其的旅游需求也越强烈。②79%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各种专业类院校,例如音乐、美术、农业、电影、体育及建筑类大学等。自然景观、园林小品、教学及科研设施类的高校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大
在高校旅游过程中,消费各种高校旅游资源的旅游者比例如下:自然景观,26%;园林小品,26%;教学及科研设施,25%;校园生活,8%;科普讲座,6%人;体育设施,3%;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3%;校园文化,0.6%;其它,3%。
(8)满意度评价。11%的游客对高校旅游感到很满意,35%比较满意,54%不满意。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高校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经历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如下:①感兴趣的许多地点不允许进入,例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一般不向校外人士开放;②高校未建设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使游客在游览中缺乏引导,旅游期望得不到满足;③高校内缺乏合适的住宿地点;④缺少旅游购物场所及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校徽、特种纪念品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进行旅游开发,高校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学校内没有供游客消费的各种旅游产品,也没有为外来游客设置相应的旅游服务,例如导游讲解、旅游纪念品销售、组织游客参与学生的某些文体活动等。因此游客只能自己在校园内凭着感觉游览,游览效率和效果都不会好。
三、关于高校旅游产品开发的若干建议
根据本文对高校旅游产品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高校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注重以下环节:
1.条件适合的高校要主动开发高校旅游产品。目前,普通市民对高校旅游的兴趣较大,而且已有17.4%的调查对象有过高校旅游行为。但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正式向社会推出旅游产品。这种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既使旅游者在自发游览高校的过程中得不到旅游期望的满足,又使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被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因此,条件适合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与接待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对到访学校的各类游客进行疏导与管理,以实现高校旅游产品的良性开发。
2.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应该重视与旅行社的合作。目前高校旅游者主要是以散客的形式游览高校,由于其在到访时间上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不利于高校对旅游者的规范管理。因此,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旅行社的分销渠道,把高校旅游推向市场,实现高校旅游的规模化与规范化。
3.根据不同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偏好,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例如,邀请学生的亲友参加与学生相关的节庆活动;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吸引更多的公务、会议型旅游者;举办校庆活动,邀请校友、政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吸引高校节庆旅游者;将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向外界出租,吸引健身、休闲型旅游者。
4.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联合多所高校,设计出特色突出的高校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石云霞:发展高校旅游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
[2]阎红霞: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2006.2
作者:张方超
从白云区的体育建设消费市场的发展来看,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1、初具规模,潜力巨大在广州市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白云区的体育健身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体育健身市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全部都是政府投资,变成了政府、单位和个人等多方投资的新模式,形成了市场结构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大部分的商家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甚至有投资者对于行业发展表示担忧。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经营管理不当,目前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中,大约38%的投资者赢利,但利润比较低,大约26%的经营者出现亏损,大约36%的经营者保持基本持平,处于不赔不赚的状态。2、消费对象呈青老年热捧,中年觉醒姿态在调查中了解到,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消费者中,男性的比例大概是67%,女性的比例大概是33%,男性在参与体育健身的比例大概是女性的2倍以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从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年龄来看,24岁以下的大约占总数的11%,这部分青少年由于需要花大部分时间在学习和学校的课外体育运动,参加体育健身的时间只有是节假日和寒假暑假;24—41岁青年居多,占59%,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拥有比较强的体育健身的意思,并且也拥有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购买力,平时的工作也比较紧张,生活节奏快,希望再下班后和周末休息时间来进行一些自己喜爱和有利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来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和放松一下紧绷的身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健康的认识逐步加深,他们更多的是参加一些社区的太极或者毽球的培训班。3、体育健身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白云区体育健身的投资者、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中,除了少部分是体育社区指导人员和教练员外,大部分人既不是体育的专业人员,也不是管理专业人才,大部分是投资者招聘本地的一些闲置人员或者是亲戚朋友介绍进来参与进行管理的人员。虽然这些从业人员当中,有些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对运动自然规律的了解,也不具备体育健身市场的相关技能和裁判技能,因此不能将服务完美的切入市场;有一部分人虽然对于营销和管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是对于体育知识缺乏了解,又把握不了体育建设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两者无法有效的结合起来。4、销售方法需提高,经营方式需多元化在本次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各个体育市场的经营手法都比较陈旧和落后,调查可知大部分的体育消费市场都采用了按次收费,月卡,季卡和年卡等传统的消费模式。虽然有的运动场所推出了会员制,但是健身场所的变动和价格较贵,部分场所甚至没有任何优惠。就算办理了会员,但是没有相关的会员活动,也没有请专业的体育教练为前来运动的人提供相关的健身知识,更没有为会员量身打造符合个人肌肉和力量特点,健身需求的套餐,难以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在健身中娱乐,在娱乐中健身的初衷,甚至发现有部分健身娱乐场所内,竟然没有安排工作人员或健身教练对参与运动的消费者进行传授和指导。
未来几年白云区将迎来一场市场经济的革新,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新的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将会不段完善,体育是新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白云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能否抓住这一机会,适时解决行业内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应采取如下的发展对策:1、建立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和法规根据白云区体育健身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虽然在硬件设施上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在部分项目的经营和管理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例如前面说到的羽毛球等项目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说明了体育健身娱乐在白云区的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体育健身娱乐业的相关法规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体育市场相关的管理条例,明确管理部门、营销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规定进入体育健身市场的专业技术要求、资格认定和审批程序;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规范体育服务消费市场的秩序,并提高和加强管理、监督。2、加强宣传,改变观念从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认为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是“健身很重要”和“健身比较重要”的分别占28%和31%;认为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健身一般”的占29%;认为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不重要”和“不太重要”的合占11%。这说明白云区的居民对体育健身意识较强。同时,分别有l2%和46%的调查对象认为“健身非常必要”和“健身有必要”投入部分工资用于参与健身娱乐活动;认为“健身没必要”和“健身完全没必要”投入部分工资用于参与健身娱乐活动的调查对象合占11%。根据目前这样实际的情况,政府有必要宣传提倡全民健身,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体育健身、体育消费的宣传,举办多种相关的普及讲座。利用媒体信息、图片展览等相关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的群众能真正理解体育健身的含义,健康的新概念,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等。强化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创造和培养良好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环境。3、培养体育市场的专业人才从现实来看,体育服务市场日益递增对于专业体育人才的需求,与现实中落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之间,是产生在了巨大的矛盾,这一矛盾已成为严重制约体育服务市场继续发展的瓶颈。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要加大对体育服务业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在体育相关的高等院校设置体育服务专业,开设与体育服务与市场管理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对在职的体育服务市场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体育服务、经营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并且需要积极提高和加强体育服务业人才的区域交流与合作。调整场馆结构布局,改善消费的环境条件,培养固定的体育健身消费群体根据镇区内各经营性场所的经营手段比较落后、单一等特点,以及满足各个不同居住类型及适合大众消费层的需求,完善新建住宅区的配套体育设施建设,做到合理布局,合理设计,多层次多渠道地开拓体育场馆资源。在经营和管理上,除了采用次票、月票、季票等传统的经营模式外,可大力推行会员制和团票制,减低消费群体的心理压力。现阶段需要积极有计划地建立不同类型的社区协会或社区锻炼小组,选择一部分热心公益体育参与者,有责任心的体育爱好者担任社区协会的会长和组长,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和员工加人体育协会或锻炼小组,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中去,逐步建立和固定体育消费群体。
营销方式的转变不单单是企业为了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低碳营销同时也是企业根据能源结构的变化做出的营销模式改革,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低碳营销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的进步,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路径
1.改革企业文化
首先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在原有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融入低碳理念,并且将低碳贯彻于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之中,这就是低碳企业文化。企业以低碳理念为核心进行生产经营和销售,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让新的企业文化环境下企业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企业坚持低碳的原则,有利于创造更高的未来收益,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增强低碳营销方式的透明度
公开公正的企业营销制度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因此建立透明的低碳营销体制,让消费者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对企业营销进行全方面有效的监督,这是低碳营销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在推销本公司的绿色产品时,不仅仅要保证产品质量,还要从产品生产全过程以及整个生产环境方面对消费者进行相关说明,比如产品的原料属性、生产过程中的排放量,产品的使用能耗等等,消费者不但能从这些信息中知道这个产品的相关功能,还能进一步了解购买和使用该产品所应承受的代价,这样消费者对企业更加信任,也会主动购买这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一切产品营销方式中,举行各种活动进行宣传和营销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企业应该将其要宣传的服务或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编故事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生动活泼的视频形象往往更能打动消费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而且以网络为媒介的营销方式不仅成本不高又低碳环保,还有广大的目标群体,无形中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加大对低碳消费观念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