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09:17:18
序论:在您撰写工业设计专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必修课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三个课程平台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与设计知识、技能相关的专业任选课程群构成,包括学科选修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等,具体创新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和专业能力需求来培养专业能力,开设相对应的专业方向课程,使教学设计以人为本,充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发展。按照设计学大方向可开设产品造型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数字媒体设计方向等;也可以只针对工业设计专业进行细化,分别设为汽车造型设计方向、机械类产品设计方向、家具设计方向等,从而培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与工程师沟通,进行产品的创新性设计,具有工程素质、造型能力、市场意识三者协调统一的工业设计人才。
2.整合课程体系,立足学以致用,加强实践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新构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分量。根据本专业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专业实践教学模块:机械类课程设计与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实物模型制作、设计竞赛、毕业实习等模块。
3.丰富选修课程,扩大专业选修课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可以开设“设计管理”“公共设施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模具设计”“产品摄影”“产品营销学”等选修课。
4.增设创新实践学分模块,鼓励学生利用开发第二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大学生竞赛、职业证书考取、创新团队训练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起到推动作用。
5.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考核模式,学生通过经典设计案例研讨发言、市场调查报告分析讲解、个人设计方案演示讲解、产品实物模型制作、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创新能力加分等多种形式形成综合成绩,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学生学习情况。
二、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多样化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手段的主体,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自主体验和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专业大部分课程都应采用多媒体授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演示、实例讲解等教学方法,专业课大多采用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动手制作等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将真实设计比赛和科研项目带入课堂,通过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的渗透、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及时转化、科研团队向教学团队的和谐共生、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互补共用等路径,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程内容,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机制创新
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型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合理的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工业设计专业还可以采用导师制和工作室制,这种教学体制的优势在于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学习的方式是以导师课题或工作室工作内容为中心,辅以相关的讲座。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培养过程创新
为了适合社会需要,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工业设计专业可以采用工学结合“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内进行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生产性实训等,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该模式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优势,根据校内教学条件和实训基地的师资条件以及生产状况,统筹安排教学实施计划,把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划分为“3”和“1”两个阶段。
五、结语
包豪斯(Bauhaus)开创了独立于专业设计的设计基础课程,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作为所有设计的基础,从而使原先各自独立的各种专业设计拥有了同一个基础平台,使得传统的设计进入了科学化的时代。70年代末我国大规模引进了包豪斯(Bauhaus)体系,80年代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广泛应用于设计实践。它是研究、探讨形式美在所有平面艺术中的构成原理、规律及法则,探讨用多变的外部视觉形式来保证形式美所追求的永恒性。对于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创作实践来说,能提高思维想象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具有奠基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业设计是对工业产品进行预想的开发设计和生产设计。是实现人——产品——环境的协调方式之一,它对工业产品的形态、色彩、材料、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处理,使产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满足人们审美的精神需要。能让平面构成这一门设计基础课程为工业设计的本质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1现有的教学特点
1.1教学对象的分析
工科学生思维方式普遍是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思考问题、思维构成都比较冷静。发散思维不够,缺乏其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一遇到动手绘制的课程就没有信心,产生畏惧感。作为专业教师,教学中应寻找适应他们的学习方法,根据平面构成教学的目的,在教学理念、模式、内容上认真研究、探索、改革以适应本专业的需要。不应该存有偏见,从狭隘的教育思路出发,认为他们缺少艺术细胞,无从教起。现代心理学认为科学逻辑的实证论与艺术的想象力并不矛盾。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中强调:“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理科学生完全有可以塑造的形象思维的潜质。关键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去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引导他们去思考。
其中也有不少学生对电脑设计有盲目崇拜,电脑万能的错误认识,从而轻视手绘课程的训练。专业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思想工作,上理论课程,让学生认识动手的重要性。
1.2教学现状的分析
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是本世纪从国外引进,这种教学体系带有浓重的“现代主义”的舆论色彩,并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状态,几乎是“三大构成”一统天下。这种理性的国际主义风格的工业社会产物的教学体系,愈来愈表现出忽视具象造型,画面机械、冷酷。
填格式的构成形式一直沿用很久,让学生觉得平面构成就是画黑白格子的错误理解。近几年随着思想的开放,和国外交流频繁,以江南大学为先锋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一次大的革新。但由于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历史不长,整个学科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更不要说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体系了。我们从艺术设计的“三大构成”拿到工业设计专业上,平面构成需进行改革这是必然的,因为两个专业是有很大的不同。
2平面构成教学改革
2.1老师需要改变教学思想,采用更多的启发和激发式教学。
按照常规的教学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模仿老师的风格,接受老师灌注知识的过程。我们老师必须从“以老师为本”改为“以学生为本”。工科学生与艺术生思维模式不同,他们所具备的创造力也会不同,只是看老师怎样去开发。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述基本理论后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发现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思维过程中老师应认真观察其变化,及时为他们提供素材和意见。学生遇到问题时和他们一起思考,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作业,老师应是发现者、组织者、激发者、探索者。遇到少部分学生积极性上不来,或由于工科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时,就应该采取激发式的手段将他们的能力挖掘出来。给他们布置大量的课题,而且需在短时期完成,强行激发他们去思考,并且能够作到快速反映。
2.2以手绘为主,强调让学生养成工细、干净的习惯。
由于现在电脑的普及,以后电脑在设计中应用较多,其二工科生对手绘天生的畏惧,有不少学生轻视和逃避手绘课程的训练。老师在开始就应该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懂得手绘重要性。在整个教学中应该以手绘为主,加入少量的电脑,来解决工科生手绘能力偏低的问题。而且在教学中必须要求作业工整、细致、干净。刚开始工科生从来没裁过纸张,裁的纸就象老鼠咬过似的,在画复杂的图象时一般画完,画面就到处污渍,作业成了垃圾。需严格要求他们纸张边缘光滑,画面不许裁下进行装裱,一开始就画于纸张中间,画面和纸张都必须干净无污渍。刚开始可能一半都不能达到要求,但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他们都能够掌握,甚至比艺术生的能力要强。这样让学生接触设计的同时就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对以后的设计生涯会有很大的好处。
2.3不限制学生的绘画材料工具,养成对材料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
靳埭强先生说过:“我不会教你用工具,而是教你用工具去思考。”以前平面构成教学就是黑白两色,工具就是墨水和毛笔。现在工具的多样性,纸张的丰富程度以大大改善。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应墨守成规,要积极启发和调动学生尝试各种工具、纸张乃至各种物质,让学生养成对材料的探索和兴趣。使他们在探询材料所产生的效果中激发他们的思维,发现材料的美和不同材料所产生的效果美。比如有学生在做嗅觉感受转向视觉感受的课题时,将牙膏代替白色部分,让观赏者能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又有嗅觉的触动,使作品多角度的展现。
工业设计对工业产品的形态、色彩、材料、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处理,使产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满足人们审美的精神需要。其中材料在工业设计中也是占着很重要的比重,所以要让他们养成学会去挖掘材料、组合材料的习惯。
2.4摆脱以前模式化训练,给予点、线、面新的形式和内容,还需加入体、空间的训练来适应专业的需求。
以前平面构成教学中对点、线、面的训练过于模式化,只讲机械式的构成,忽视具象造型,画面机械、冷酷。老师教学中应对点、线、面的概念有深入认识,启发学生发挥创造力给予点、线、面新的形式和内容。让画面不但是点、线、面的构成,又富有内涵,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再在数量上、画面的大小上进行变化,要求创意稿和正稿结合,使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作业完成时还要上台讲述创意思想,训练思维及表达能力。
工业设计是空间性较强的专业,不能照搬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教学模式,应该加入二维中体的表达训练,加强空间的练习。对各种体的表现、体与体的穿插、衔接、构成等表现,及各种体在空间中的变化练习,让学生对物体在空间上的变化、构成有比较系统的训练。
2.5通过对感性思维的表达,来训练他们的感性思维的能力。
设计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工科生理性思维比重大,感性思维不够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感性思维训练。比如做一些视觉感受到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到视觉感受、嗅觉感受到视觉感受、触觉感受到视觉感受的专题训练课程,从而提高感性思维的能力。这种课题也是对点、线、面综合表达能力的一种强有力的体现,使他们能进一步认识平面构成的益处和作用。
以上的平面构成教学改革建议,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还是有不成熟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适合的工业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只是在平面构成这一门学科的改革,还应和其他老师、其他课程产生联动关系。
参考文献
[1]设计教育究竟如何进行[J]艺术与设计,2003,(46):99
[2]人文素质、全面能力及人格―访西安交通大学李乐山教授.产品设计[J]2003,(3):53-54
[3]王昭.产品造型专业课教与学之我见.包装与设计[J]2001,(106):49
工业设计前景之设计竞争力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也是工业设计的竞争。
什么是工业设计?1980年,巴黎国际学术年会权威的论述是,赁借训练、技术知识、经济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状、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全新的品质和风格。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与代表新世纪潮流的工业设计相结合,将为人类书写美好的篇章。
由于工业设计是由工业设计师、结构工程师、价值分析师、模型工程师等专家集团组成的共同劳动,其本身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竞争力。专家们基于他们对技术、产品、市场、消费者、购买力、价格水平、生活习惯等的科学把握,开发、设计出了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如瑞士的机械手表,微软的软件……
日本千叶大学著名学者宫畸清教授在介绍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时,谈到日本产业振兴和经济增长有三要诀:一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二是领先一步的工业设计;三是不断完善的经济政策。这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工业设计对日本经济的起飞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人痛定思痛,面对21世纪,又一次将“设计竞争力”作为日本经济振兴的法宝。他们用全新的设计思维,在策划、在设计“太阳经济”、智能建筑、地下城市、空间城市、模糊汽车等等。
工业设计是核心竞争力,是因为它可以科学地配置资源,投资少,见效快。据测算,工业品外观每投入一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日本日立公司的数据则更具说服力,该公司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收入,工业设计所占的作用占51%,而设备改造的作用只占12%,显而易见,工业设计的主旨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脉相通的。在21世纪,工业设计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健和核心。商家将切实感受到,如果没有卓越的产品设计,任何先进技术精良装备与严格的管理都无法创造出精美的商品。
工业设计前景之“组织设计”是全新的革命
现代工业设计应该包括组织设计。
现代企业制度是20世纪组织设计最重要的成果。但是,企业制度的革命是永恒的。企业组织设计也没有终点。
随着信息化、自动化、全球化的出现,人们设计了“全球工厂”、“元纸贸易”、“战略联盟”、“电视直销”、“网络营销”等各种生产和营销组织形式d
我们需要设计“全球工厂”。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时代,“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已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竟争的优势,商战的严峻现实需要众多的各具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形成“全球工厂”。
耐克(NIK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鞋供应商和制造商,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上,产品的生产制造主要在新兴国家和地区进行。耐克甚至连样鞋也不生产。这就是“全球工厂”的初级阶段。
我们需要设计“战略联盟”。康柏电脑公司为迅速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个人电脑市场,获得竞争优势,一开始就与十几家著名的软硬件公司,如微软、迪吉多等结成技术战略联盟,“借他人力量发展自己”。康柏电脑的大部分零件也采用外包的形式来组织供应,公司本身仅仅掌握快速的研究开发能力及行销网络。由于实行轻巧的高弹性组织,配合低价策略,康柏很快占领了个人电脑市场,成为全球个人电脑的著名品牌。
工业设计前景之设计创意是企业人的基本素质
科学的工业设计,其灵魂是设计创意。
设计创意是21世纪企业入的基本素质。
我们所知道的有关设计创意的经典事例太多了。索尼的盛田昭夫苦于女儿的收录机的声音太大的烦躁,促发了“随身听”的构想:美国硅谷两个青年电脑“发烧友”基于“让每个消费者桌上都有一台电脑”
的理想,领导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革命”的PC电脑潮流;海湾战争后赋闲的摩托罗拉工程师为了“让普通人在移动中通讯”,轻松地将军工技术转化为民用,引发了“大哥大”的流行;“令妇孺都能操作摄象机”的目标,使索尼创造了“掌中宝”;“在拍摄中即时观看影象”的设想,激发了夏普“彩色液晶显示屏手提摄象机”的独创......
21世纪的设计创意是在“世界产品大交流”的冲撞中产生的。目前世界市场各类商品的总量是150万种,中国市场才40多万种。由此可见,我国产品种类的市场空间还很大。企业应当大力激发设计师,多多创意,多多开发,积极投身于风起云涌的全球工业设计浪潮当中。
21世纪也是设计教育大发展时期。创意是需要教育的。创意也需要教育来普及。目前,各国都在加大设计学院的建设力度,如美国有35所工业设计的专门学院,日本与德国各有20所,韩国有15所,这些设计院校把目光都放在21世纪。未来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师、汽车设计师、建筑设计大师......将从这里诞生。
工业设计前景之“虚拟设计”是高科技设计的旗帜
21世纪的设计,应该是“虚拟设计”。
“虚拟设计”(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拉厄尔于80年代初提出的,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虚拟生产”、“虚拟贸易”、“虚拟市场”、“虚拟网络”等等。而虚拟设计则是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追求产品的设计完美和合理化。
虚拟设计通过“三维空间电脑图象”达到:1)真实。借助电脑和其它技术,逼真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活动,把握人对产品的真实需要;2)交互。实现人与所设计对象的操作与交流,以不断改进设计模型;3)构想。强调三维图形的立体显示,使设计对象与人、环境更具现实感和客观性。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隆研究中心设计部经理罗勃认为,采用虚拟设计技术,可使整个设计流程时间减少2/3。
21世纪,虚拟设计将在建筑设计、装备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中发挥神奇的效用。
工业设计前景之“绿色设计”是新世纪的设计主题
绿色设计,是维护人类地球绿色环境的设计。绿色设计的目的是系统有序地探索人类产业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有效地避免高科技工业化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冲突。
绿色设计要求必须从生态伦理学出发,掌握如下原则:
——在新产品中尽可能节约物质资源。
——实行语义学革命。随着产品日趋多样化,能赋予产品“生命与意义”的产品语义学,正在取代传统的产品“机能与外型”的关系。要突出自然、环境的命题。
——设计创新。在造型、功能、色彩、选材等方面,努力向高、精、尖攀登。同时,要兼顾民族性和层次性
谈到工业设计专业,可以先看看在上海"中国工业设计周"了解的两组数据,其一是我国近20年来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仅3万人左右,只相当于韩国目前该专业在校生的数量;其二是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很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都不得不改行。每年约有30%至40%的人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等行当,有40%至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也有部分毕业生到网站进行网页设计,真正去做工业设计的人很少。为什么如此少量的毕业生就业要改行呢?难道真是市场饱和,还是市场不需要工业设计人才吗?
一些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国内许多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不甚了解,更谈不上重视。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工业设计就是产品外观设计和包装。许多企业的产品设计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成不变,如热水瓶、自行车、床单等,"老面孔"传了几代人。
关键词:工业设计;计算机;课程教学
工业设计是伴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所不可缺少的专业。在我国的沿海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不少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要使自身的形象、自己的产品更加完美、更具品位,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国内开办这一专业的主要是在艺术类和工科类院校。在不同类型的院校其特点各有所长,在艺术类院校中的工业设计强调的是美学思想,学生的艺术构思能力强;在工科类院校中的工业设计强调的是工程意识,学生的技术表现能力强。进入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高速发展及其应用软件功能的迅速加强,特别是计算机的图形、图像方面的处理能力的提高,对本专业的影响意义尤其重大。现在无论是艺术类院校或是工科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都有着共同的发展方向,就是将计算机技术贯穿到实际应用中去,从而使得设计的结果优秀、设计的效率提高、设计的成本降低[1]。本文根据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就工业设计专业中计算机课程设置做一些探讨。
1.理论环节的计算机课程
甘肃工业大学是1999年申请并获得批准开办工业设计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在此之前我们曾到一些高校作过调研[2],吸取他们的经验,力图将新办的工业设计专业更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使学生的现代审美意识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创作能力等素质更加全面。在培养计划中我们除了保留必要的基础课程外,增加了新兴的计算机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强调了计算机辅助在相关课程中的应用,使学生成为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又具有掌握高技术的新型人才。表1是教学计划中的计算机课程。
表1工业设计专业中的计算机课程
其中"计算机导论"为公共必修课,主要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及基本操作;"C语言"也为公共必修课,主要介绍用C语言进行简单编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余的为专业方向课,"CAID(I)"主要介绍AutoCAD软件在二维和三维绘图方面的应用,选用《AutoCAD2000中文版循序渐进教程》(天一工作室著、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和《AutoCAD2000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绘图教程》(黄晓杰等著,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作为参考教材;"CAID(II)"是平面设计,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视觉传达的计算机表现及效果图的后期处理,主要介绍Photoshop和CorelDraw软件的应用,选用《Photoshop5.5基础教程及制作实例》(覃卫著,科学出版社)和《CorelDraw10金典案例教程》(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参考教材;"CAID(III)"是产品造型设计,包括立体构成、产品造型的计算机表现,主要介绍SolidWorks和Rhino软件的应用,选用《SolidWorks99三维造型设计》(张晓红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和《Rhinoceros电脑辅助工业设计与制造》作为参考教材;"CAID(IV)"包括三维动画、计算机辅助人机分析、计算机辅助统计分析等,介绍3DMAX、Poser、SPSS等软件,主要以《3DStudioMAXR4培训教程》(施红芹著,科学出版社)、《Poser4自学捷径》(乐磊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和《统计软件SPSS实用指南》(苏金朋等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参考教材;"CAID课程设计"包括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理论体系及实践,使学生应用所学软件知识,结合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计算机设备,对某一典型产品进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主要以《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彭韧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和《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孙苏榕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作为参考教材;"电脑多媒体设计"是针对工业设计中视觉传达方向所开设的专业课,结合广告设计的内容,主要介绍Authorware软件的应用,选用《Authorware及其多媒体程序设计》(严洪华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参考教材;"电脑多媒体课程设计"是应用电脑多媒体设计课程所学内容,实际完成一个大作业;"现代CAD"是针对工业设计中产品造型设计方向所开设的选修课,主要介绍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选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迟毅林著、重庆大学出版社)作为参考书;"网页设计"是针对工业设计中视觉传达方向所开设的选修课,主要介绍网页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选用《网页创意与制作培训教程》(母培新著、蒲东电子出版社)作为参考书;"环境CAD"是针对工业设计中环境设计方向所开设的选修课,主要介绍产品环境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选用《中望装修设计软件培训教程》(中望龙腾著、重庆大学出版社)作为参考书。
此外,有些专业课上还要讲授和应用计算机知识,这些将在实践性环节中列出。
2.实践性环节中的计算机内容
以上介绍的都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内容。除此以外,在实践性教学(如专业课、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还将结合设计专题介绍一些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如SolidEdge、MDT、UG、Pro/E、天正建筑设计、圆方室内设计等。学生不但在基础训练方面能够应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能使计算机成为强有力的辅助工具。表2列出了实践性环节中的计算机内容。
表2实践性环节中的计算机内容
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方面,2000年我校投入了50多万元建立了"计算机辅助造型室"。加上近两年购进的设备(包括绘图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配套设备),使学生的上机实习得到充分的保证。
3.结束语
在将来,我校将开设工业设计的成人专业和辅修专业。其培养计划是以本专业(四年制)的主干课程为主,其中不少课程就是以上所介绍的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
前段时间,笔者在一些工厂、企业作过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既具备工业设计基础,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是相当紧缺。说明在对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强调计算机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使工艺技术与计算机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业设计以新的形象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的。同时,笔者觉得对于这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还加强了对学生的信息量传输,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当然我校是刚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一些做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是,加强对学生在计算机方面能力的培养,一定是未来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教学目标及模式不能明确的体现课程特点
提到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我们必须明白是建立在工业设计之下。因为设计素描是作为全国艺术设计类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通用名称,但是在不同的设计专业领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特点。因此,基于工业设计专业之下的设计素描是必然与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下的设计素描不相同的。虽然我们强调工业设计专业在设计教学内容与模式时需紧密结合专业特性制定教学目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其“工业性”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一点通过其含糊的教学目标与单一的教学模式中便可见一斑。而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因素导致。第一,教学大纲的指导目标性弱,而一般来说,教学的主要依据即为教学大纲。但一个套用现有艺术设计类或本专业艺术类设计素描教学大纲的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大纲又如何能给师生一份明确的目标性指导,如何能体现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第二,设计素描的教学师资中有很多都是出身于“纯”艺术专业,这些教师具有较强的绘画功底,但在专业理解上却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当这些教师在开展课程中采取“纯艺术绘画”为主的教学模式时,学生们如何能够在对事物形体、光影、透视等方面的单一训练中认识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由此必然导致其与后续设计课程的脱节。
2、“传”与“受”的程度差异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制约
教学过程总是涵盖着“传”与“受”两个部分,前者的主体是教师,而后者的主体则是学生,当“传”与“受”实现完美结合时,必然可以有一个较高的教学成效。然而,我国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较大差异的“传”与“受”。这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某些学校的工业设计素描教学的课时较少,并且以学期阶段性和贯穿全学期的模式进行教学安排,由此必然导致那些美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不能对设计素描的含义和教学的目的及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二,某些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由此必然会导致学生们在对课程认知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而他们的创意思维和造型能力方法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第三,在这一课程的开展中,教授方并没有对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做一个理性的研究,更有甚者,在教学中直接将教授艺术生的方式套用在理工科学生上,由此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茫然、信心不足、拘谨以及无从下笔的状态,试问这样的教学方法如何能够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和高的教学效率。
二、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现代设计理念在革新与发展中的必由之路
设计基础教育这一奠定设计教育发展基石作用的课程也要学会与一些新的教学体系、教学观念和教学组成形式契合。而作为设计基础教育的组成类型之一的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早进行教学时,必然要与“纯艺术绘画”这一美术教育观念相区分,从而实现与新的设计教育理念的吻合,由此才能对工科类学生的设计创意意识进行培养,才能实现工科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一基本目标,才能为思维到设计搭建好一座意识桥梁。而若要实现工科类学生在形成设计意识和今后专业特点上起到实质性的推动,则必须要改革现有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构建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必备条件
设计素描课程在整个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中占据“启下”的理念作用。当然,构建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含有设计素描教学、设计色彩教学和构成设计教学等。与艺术类学生不同,一般说来,工科类学生都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或绘画功底,因此,在对工科类学生做设计教学时,必须要从基本的造型技巧和创意思维两个方面开始,并且要做十足的重视。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他们在创意思维和造型能力上呈现较差水平,则必然会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影响,进而使他们在今后难以从事相关的设计工作。因此,为了构建设计基础教学梯次,促进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结构的发展,为了合理优质的构建专业基础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体系的稳步发展与建设,我们必须改革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课程,以保证设计素描教学的形式要素和精神内涵得以很好的体现。
三、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确定层次分明的设计与实施环节,创建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学
这一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的教学时段的安排和对教学实训内容的设置上,我们要遵循连贯性与针对性两大原则。首先,以“课时”作为基本单位,而“日”“周”“月”则被作为组合元素,通过对组合元素的设置运用,形成连贯性的组合式教学时段。其次,为了体现针对性原则,我们还要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创建出阶梯式教学和训练模式。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例子对这两点要素做更进一步的介绍。我们将教学总时段定为2个月,而总课时为96个,那么,我们则可以在每周设置4个连续日,每个连续日开设3个课时,如此,可实现为期8周的连贯性的组合式教学。而在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这一教学时段进行划分:第一时段教授结构素描,占据36个课时,第二阶段为构成艺术式素描设计,占据24个课时,第三阶段注重培养创意设计思维,占据最后36个课时。如此,便也实现了阶梯式教学。
2、实施以线型结构素描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工科类学生虽然不及艺术类学生的绘画功底,但好在有较强的理性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因此,在对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进行教学设置时,应将对“线”的分析和表达方式作为重点,以“造型”为对象进行线性结构素描,由此在对结构的分析与研究上,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而通过较大强度的默写训练、多角度实物观察分析的训练等多种训练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们的设计理念与意识。
3、增加设置意象构成式的素描教学方式
所谓意象构成式素描,即是通过对构图设计原理的运用以素描的形式表达心中对于物象的认知与感受的一种方式。它是运用学生的主观审美意识进行的系列性视觉构成训练。以体验、认知、感受和实验为基本原则,以对物象结构的形态、质感等元素的研究为重点内容,而其教学内容则是研究设计造型表面视觉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通过对意象构成式素描教学方式的运用,工科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意设计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意象构成式素描教学的内容体现也正是今后工业设计领域中的产品设计元素的要点,这对于延伸今后的专业教学和构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4、灵活运用计算机三维设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通过对3DMAX设计软件的三维成像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直观的演示设计素描中的形态、结构等因素的组合方式、构造原理和构成模式。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一技术运用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的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则必然可以令专业学生对于造型设计元素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由此形成“四维一体”的艺术审美的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互动性、热情性、以及积极度可以在这一技术的运用中得到提高。
四、总结
1.改善人文素质
讨论是改善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有效讨论的前提是小组成员善良,克服自我中心,不单打独斗,不记仇,不包庇,有共同学习和进步的愿望。否则,很难进行讨论。讨论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可以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在组成小组讨论时,不要示强相互征服,而要示弱学习别人的长处,了解自己的不足,开阔自己的眼界,弥补每个人的不足。讨论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可以提高团队意识,增进团结。讨论可以使人变得虚心,让人变得外向开朗,愿意与人交流沟通,增强自信。
2.建立自主认知环境
讨论促进认知过程(思维、交流、表达、理解、合作、发现和探索、选择和决断)的发展,各人的认知方式不同,发挥各种认知方式是培养宽口径多种人才的重要方式。满堂灌只讲授了老师自己的一种认知方式,压抑了多数学生的认知方式。不受课本上思维的限制,不用考虑老师想法,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把认知机会提供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主认知,并且通过问题提醒学生自主认知。
3.建立合作环境
讨论可以弥补个人的不足,一个人的经验、能力、时间、精力等各方面往往不如集体合作。讨论可以让我们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考虑更周到,可以呈指数提高工作效率。讨论能验证一个想法的正确性与真实性,从多角度得到评论,讨论合作能够提高每个人的水准。通过讨论学会合作,相互沟通情况,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相互协调,能够共同做出决定。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在讨论中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也可以调查别人的想法。通过讨论制定行动方案,从讨论中获得可行的建议,完善不成熟的想法,最终取得一致的行动方案。通过讨论使成员明确工作方向、自己的职责以及上下级对自己的要求,还能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项目的进度安排,提高团队的合作效率。
4.激发创新思维
讨论不必得出结论,而是发现新问题,启发新思想,探索未知方向。讨论不是为了统一观点,不是为了争论答案对错,而是交换观点和思想,发展自己的思想,优化观点。讨论中,听到不一样的观点本身就是收获。通过讨论,能够相互启发和提醒,积极主动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是探索新方法的重要途径。
5.全面激发能力
讨论能充分锻炼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应急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我们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加体会到讨论获得的能力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人在一起讨论,必须能清晰地理解别人,准确回答问题,迅速抓住别人的见解,转化成为改进措施。高效沟通交流是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之一。小组讨论通过不断地提问、思考、回答,再激发新的想法,再思考,这样不断的迭代过程,是大家对于一个问题认识的逐渐升华。
二、如何开展讨论式教学
1.师生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讨论式教学属于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法,在我国一直受到推崇,但实际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展讨论式教学的主要阻力并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讨论式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教师往往认为在讨论中“我要解答学生问题”,这仍然是明显的灌输式教学,容易形成教师即权威的学生盲从教师的关系。教师最担心难以控制局面,被学生问住丢面子,有损于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事实上,教师本来就不可能回答学生的全部问题。讨论中,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切忌“猜答案”,糊弄学生。老师要转变观念,面对未知探索性问题,不存在权威。老师无法回答学生问题,正说明老师教育方法的高水平,能够激发学生自己发现新的问题,这对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讨论式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从“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只教教师会的东西,是为了给教师自己找饭碗。“以学生为本”是要以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第一位,考虑学生未来生存需要,考虑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面向未来的人文思想、全局眼光、全面的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首先,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跳出自身能力和知识的局限,跳出自我中心,完成从讲授者、评价者到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的角色转换,和学生共同探索。讨论中不是学生提问老师回答,是让学生彼此讨论。把单向知识传递变为多向交流,把只讲授老师单一的思维方式变成体现学生认知过程中各种思维方式,教学过程摆脱课本的陈述性知识,将原来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大量讲授的内容变成问题让学生调查、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补充相关知识。其次,人文人格教育重于知识传授。教师在讨论中要重点观察学生人文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表现。我们想通过讨论把学生的群体创新思维激发出来,没想到首先把自我中心、个体性、封闭性思维激发出来了,出现了挑刺好斗等问题。这正是人文教育的机遇,也是PHA教育模式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要重点纠正这些问题。再次,能力重于知识。讨论式教学是全面激发能力的过程。能力包括:行动能力,能够确立目的和计划,并能具体实施和评价结果;认知能力,包括观察、注意、思维、理解、表达、交流、语言、记忆、推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选择与决断等过程。过去讲授式教学只锻炼了理解和记忆能力,而其他能力都忽视了。激发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不给奶瓶,给你自由,逼你自主,分数监督。”研究型教学中把“考试驱动”转变为“问题驱动”“项目驱动”“责任驱动”。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提出解决思路,进而发展出可进一步探索的项目、课题。教师不评价学生的观点、方案、作品,不给出自己的经验判断,而是传授讨论方法。例如,评价学生的问题是否符合本题,引导合作交流,评价学生的表达、交流、理解能力,给学生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并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建立评价标准。讨论式教学中信息量很大,老师的收获远多于学生,因此这也是促使老师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讨论式教学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普遍反映希望在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大多数缺乏学习动机,习惯于被动学习。但是面对新的未知问题,书本和权威都不能给我们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靠探索性思维———尝试、讨论、调查和实践。在讨论中学生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不知道如何提问题、提什么问题、讨论什么、如何讨论,这些都属于缺乏学习动机的表现。激发学习动机最主要的方式是讨论、合作与实践,通过“问题驱动”,使学生从“听课读书”转变为“思考问题”。讨论式教学中,学生的角色要从跟随者、模仿者转变为探索者、思考者,要求学生必须主动。第二,自我中心、挑刺好斗、懒惰、内向等人文素质缺陷导致学生出现交流理解障碍,认为理解对方困难,容易各执己见、思维定式,效率低下,容易跑题等。讨论式教学中,以学生人文素质的转变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之一,改变了“刻板说教”“纸上谈兵”和“言行不一”。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讨论: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发现问题就是收获。发现问题首先是一种思维习惯,要通过项目驱动,讨论、调查训练这种能力。
(2)听到不同观点、了解别人就是收获。
遇到不同观点时,并不要求统一观点。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讨论能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开阔自己的思维,互相激发新思想。因此,了解到别人想的和自己不一样,就是收获。
(3)要提建议,不要提意见。
提建议远比提意见困难得多。提建议,要理解对方,就必须彼此尊重,彼此宽容,讨论要态度温和,仔细倾听。
(4)讨论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每个人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从别人那里获取的同时要回馈。
2.哪些内容适合开展讨论式教学
(1)人文思想。
西方现代价值体系导致的大量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环境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社会学课程中讨论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责任等等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进而思考、反省,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大转变。
(2)陈述性知识。
如何理解概念、原理、公式等,例如:力是什么含义?微分是什么含义?虽然老师讲过了,但学生缺乏自主认知过程,并没有懂。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如何下定义。
(3)大量过程性内容。
包括行动过程(建立目的过程、计划过程、实施过程和评价过程)、认知过程(观察过程、理解过程、思维过程、表达过程、交流过程、选择过程、决策过程、推理过程等)、设计过程、操作过程、制造过程等。学生普遍性的问题有: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实习?如何调查?这些实践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而且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对象不同,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无法解答全部问题,只有通过讨论才能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高、低年级同学一对一座谈,小组讨论。
(4)全局性、研究性内容。
主要的问题有如何选题?水准如何?我们的大学中,不仅是学生,甚至很多教授都没有经历过自主选题的训练。选题是科研活动中最难的环节,选题过程是不断尝试、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讨论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只有学会探索位置问题才能摆脱跟随式思维,才能成为开拓者、创业者、规划者、思考者。
(5)项目驱动的内容。
我们的若干课程是项目驱动,要求学生完成大作业,以取代闭卷考试。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完成专业工作的能力。
(6)设计评价及改进。
设计就是搞创新,创新没法教没法学,靠灌输式的模仿无法创新。讨论是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讨论理解各人的审美观念、设计思想,提出问题,相互提出改进方案。企业中主要通过讨论分析和改进产品。
三、讨论式教学形式
“课题制教学”是西方高等教育较为成熟和成功的教学模式,通过以课题项目为载体来介入教学,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题项目、完成课题项目并通过课题项目实现培养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基于“课题制”教学理念驱动教学与科研课题的组织与实施,将“从干中学”这一设计专业学习的座右铭显化至一个个实际的课题项目,将“虚题虚做、虚题实做、实题虚做、实题实做”作为课题寻找和设立的方向,并在实际课题的推进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制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但课题制教学也有其缺点,如不易有效地组织项目教学,不易激发学生的项目学习兴趣,对参与课题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更系统的要求,同时,由于课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且分布不均衡,有些课题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需要进一步研究“课题制教学”在当前设计教育背景下的积极影响,规避消极影响。
2建立设计工作室制度
现有的设计工作室制度一般是针对高年级如三、四年级开设的。工作室要综合考虑结合当地的产业集群、地域文化特色或学校历史沿革等条件、学校教师长期在教学研究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成果教学经验、研究兴趣和专业特长来设立。而且,“工作室制”可与“课题制教学”有机结合,各取所需,相得益彰。根据工作室专业研究方向选择课题项目,可在具有概念创新、实验意识、前瞻视野属性的课题与市场导向、技术先导、区域特色的课题之间的找到平衡点。以课题为主导的工作室制教学,为构建开放式课堂提供了最佳平台。各专业方向工作室在把课题植入教学过程中,可吸收学校内部跨专业创新团队成员的有利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将综合知识和视野带入课堂,也让课题组师生在拓宽知识面,更有效实现创新。“工作室制”教学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在接受过基础教育之后,可以从中进行选择。这种工作室制度有利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工作室既是教学的团队,又是育人的团队;是一个学生学习、教师教研的场所,在工作室内可实行优胜劣汰制。①同时,工作室制度在管理和运行上与设计公司有共同之处。它可以承接并为提供实际设计项目,使学生能更好感受到将来工作岗位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院校通过对以往课程教学经验和整理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内涵和外延的系统、完整的工作室教学思想和体系。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工作室模式打破传统分割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有梯度和层次的教学计划。其具体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素和教学实施几个层面,以及不同层面差异化的教学板块和教学方式。针对教学方式,工作室制教学有其具体要求:
(1)课程和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多角度、多层次的整体教学规划;
(2)需要建立起配套的“职业设计师”式的课题管理制度,以“项目阶段任务”匹配教师和学生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3)提出科学有效的针对设计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尽早提高判断设计优劣的领悟力。借助课题制工和作室制,在“更长时间的投入”、“更多资源聚集”的优势条件下,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研究能力,这成为了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
3引进公司工作室制度
设计公司将设计室放在学校,以节约场地科技中心地位将终止于2008年,贝尔纳曾预言苏联将会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科技中心。现实表明,美国仍然处在尖端科学技术的前列并领导着全球的科技发展方向,而继承苏联主体的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其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远未达到稳定阶段,更不用提何时能成为全球科技的中心。审视现状,现代科技所创造出来的科技成果比以往任何时期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得多,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但同时也得出一项结论:研究近代科学中心转移的“汤浅现象”,已经不适用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格局一体化的今天,仅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主导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科学技术活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霸世界科学技术的舞台。所以,具有当今时代特征的是大国之间的博弈,若借用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思想,则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与政治趋势互相影响,将呈现出“多中心”的趋势。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