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视觉艺术语言范文

时间:2022-03-03 12:35:30

序论:在您撰写视觉艺术语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视觉艺术语言

第1篇

光本身属于媒介,是自然物生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光的存在才能够让人类感到光明。在人的意识里,光的出现是活的,有光才有影子,有影子才证明事物的存在感。从油画创作的角度来说,光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语言,运用光的自然属性能够强化人对作品中的万物进行创新创造,进而形成一定的情感性的油画视觉意象。光是人类视觉的先决条件,它对物体的时空感表现有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光的存在形式虽然是最外在的,可是在油画创作中,光却是有着特殊性的作用,尤其是立体构成的油画创作,只有透过光,运用光影的明暗关系来描绘物体的形象,根据其变化凸显作品创作的空间性,展示油画整体的立体感。如:孙为民创作的《绿荫组画》运用光对物体以及人物照射产生的光影来进行描绘,诸如:画中人们在树荫下乘凉时,树叶、树枝整体性的阳光投射以光影的明暗变化展示,人在树荫下阳光照射到的时候人体本身与影子的组合等等,都运用光影的明暗变化来展示,透过光影的明暗变化让人感觉画面的立体和饱和。

二、线的立体性

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线是最直观的视觉艺术语言。线的运用有两种内涵,一种是写实语言要素,另一种是抽象语言要素。这两种内涵的表现区别在于线的运用方面。油画引进中国,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较多的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比较注重线的造型,即:习惯运用线条本身的造型来凸显艺术美感。而通过线条的不同运用既能够展示出平面化的视觉画面,又能够展示出具有空间感的立体结构视觉画面。可以说,线在油画创作中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立体构成的油画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立体构成视域下的油画创作运用立体性的线,来进行彰显油画本身的艺术感。即:以线来表现运动的变化、生命力的描写、质感的变化等等,使得整体的画面展示出多维空间。如:李毅松创作的钢管系列油画,其手法是以绘画图式着手,表现方法则是几何抽象,运用水平、垂直的线来进行造型,形成一种“冷抽象”表现语言,同时,创作过程中李毅松运用线条将画面塑造成为多元空间,给人以三维立体的设计感觉,也就是立体构成。他的这组油画创作主要是通过线的立体性运用来创造立体构成造型,进而给人以钢铁的坚韧感,空间的树立感等等。

三、空间的多维性

立体构成视域下的油画创作给人的画面展示不是平面性的,而是立体的,其空间是多维的,让人透过油画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灵动的场面而不仅仅是一副平面画。油画作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画面需要是有菱角的,像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或者某个特定的场景的艺术化显现,其创作角度是多元化的,其空间也应是多维性的。这种画面最为显著的即是目前最为流行的5D电影画面,其空间是多维的,给人的视觉是立体和真实的,强烈的冲击了人们的视觉感受。立体构成造型的油画创作其空间相当于5D电影的画面,运用空间的多维性来进行创作,从而展示给大众立体感较强的油画画面。

具体说是,油画构思以空间的多维性为基础,其作品画面则自然的也就绘画成为实物的立体显现。油画创作者在进行作品立体构成造型时,首先采取空间上的多维,进而运用其他的视觉因素来加以辅助、装饰,最大限度的强化整体作品空间的多维展示,以空间的多维性来增强油画作品的立体造型美。即:以空间的造型组合、结构安排、加之线条的运动性、色彩和光的本质属性全方位增强油画艺术的立体美感。如:李毅松的《工业脊梁》系列油画作品,采取光影明暗的手段来初步展示空间感,进而加之其用线的立体以及色调的协调等特点,使得作品整体呈现出空间多维化,塑造立体构成造型,刺激大众的视觉,强化了作品的立体视觉感染力。总的来说,油画作为视觉艺术表现形态之一,涉及到诸多的视觉元素。应大众的审美需求以及时代的进步,立体构成造型的油画备受大众的喜爱。立体油画不同于一般的平面图画,它有着自己的独特美感,能够以其视觉元素刺激大众的视觉感受。

第2篇

    从这组钢管系列油画作品的绘画图式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中几何抽象的表现方法,这是一种理性的”冷抽象”,它包含着理性、几何与客观。在作品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曲线的存在,而大多是运用水平和垂直线组成的形状,这正是”冷抽象”的表现语言。另外,作品是在二次元画面中做成三次元空间的构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维立体设计———立体构成,这也是现代设计主要的元素之一,而这组油画作品的构成主要元素是线,大量运用了垂直线的立体构成造型;垂直线在作品中起着贯穿空间的作用,直线的运用使画面呈现着稳定、庄重、静止,呈现出有力而坚不可摧的感觉。而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纯化的钢管,在构图上呈现出一种向四周发射的状态,视觉上给人一种既统一又变化的有机秩序,整齐划一。缺少变化的几何形会使人感到单调,而这组油画作品打破了视觉上的单一,既富有变化又不杂乱无章;线条沉稳有力,在视觉效果上得到了满足。作品从尺寸上来看并不算一幅”巨大”的作品,但如若身置于此作品之前却会被纯化的直线钢管的气势所震撼,而这正是线条的语言魅力带给我们的视觉艺术享受。

    2.沉郁稳重的色彩

    第八届美展的优秀作品《大工业脊梁》是李毅松《工业脊梁》系列的早期作品,这张作品运用灰蓝色的基调,呈现出静止的状态,灰色的色彩会产生宁静、朴素、庄重的视觉心理,而色彩的沉稳也表现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色彩排列有序、色彩布局均衡都可以形成色彩秩序。而作品中暗色调、低纯度的色彩可以让人从心理产生一种份量感,从而与”沉稳有力”的视觉感受挂上了钩。色彩的沉稳力度准确与否,这需要把色彩表现把握到十分精确,也需要细心体察色彩关系,这样才可以感受到画面的”沉稳”效果而非”沉闷”,这也说明创作者在创作时在对画面色彩的表现研究上下了一定的功夫。画面呈现的是恬静的效果,是有统一的整体色彩倾向。《工业脊梁》系列油画作品它的色彩基本构成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和谐的色彩基调、有序的或类似的色彩序列、色彩纯度不高,但明度效果却处理得很好,有均衡的色彩布局。从形态上来看,整体形态趋向水平,垂直或有条理。如此,便呈现出了静止、沉郁、稳重的状态。

    3.精准的透视关系

    最能引起其视觉注意的,是画面精准而又强烈的透视效果。《红色脊梁之六》采用的是一点深度透视的构图,消失点在视觉的中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引起人们的视觉在中心点无限延伸。在视线上,采用的是平视的角度,平视角度往往给人们以客观、真实、自然的感觉。安排画面时,画面呈现在前的主体物———建设的钢管表达的清楚明确,透视主次的位置关系非常清晰,一目了然。另外,背景采用了简洁的蓝色天空,简单的背景往往能够更清楚地表现主体。平视角度下的主体钢管横向交叉贯穿于画面之中,很好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蓝灰色的背景与橙黄色的画面主体相映生辉,对比色的运用使画面的视觉冲击效果更强烈。精准的透视关系,使作品富有生命语言,这让人不禁想去探索这生命中的奥秘。

第3篇

关键词:动画场景;视觉艺术;语言;表达

一、动画场景设计中的点、线、面构成

动画场景设计中,不管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都由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构成。动画场景设计中的点既有具象的符号点,如天空中的繁星,也有抽象概括的点,如一栋栋建筑中的窗户,它们从构成元素上来说就是画面中的点。因此,动画中的点有具象和抽象概括之分,点有大小流动的变化,具有指向性和视觉中心的作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线分为虚线和实线,也可以分为动态线和静态线。线可以指示方向、划分形状和空间。线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运用最为广泛,自然界中有形状或相邻物体的边沿。通过线表现动画场景设计中的物体,可以营造画面空间,传递画面情感,特别是S形线条在动画人物形象中的运用,把女性的柔美等人物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在动画场景设计中体现出特有的厚重感,整个动画场景设计都可以通过大的块面来概括。

二、动画场景设计中的空间、时间和运动

动画作为视觉艺术离不开空间、时间和运动。在二维动画场景设计中,一般采用三种空间表现方式:第一,重叠,让其中一个图形处于另一个图形的前面,这是平面上制造深度空间效果最基本的方法。第二,尺寸递减,让人感觉到每个相邻图形间的距离在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重叠效果。人们对距离的感知建立在近处物体大、远处物体小的观察结果基础上。第三,垂直布局,处于画面中较低位置的物体显得离观众较近,而高处的物体显得较远。日本早期的手绘动画场景经常使用这种方式表现空间。在三维动画场景设计中,经常使用线性透视和大气透视法。线性透视最早在西方建筑和油画中使用,这种手法在15世纪文艺复兴早期由意大利的建筑学家和画家首创。线性透视建立在科学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平视、俯视和仰视等多种透视效果,它可以更真实地把自然景象挪移到动画场景设计中。欧美的三维动画大量使用线性透视布置场景,从而达到一种真实和震撼的艺术效果。大气透视法是制造深度错觉的另一种非线性的透视方法,它通过变化色彩、明暗调性和细节创造深度错觉。在对真实世界的视觉体验中,随着观察者与远处物体的距离不断拉大,空气、湿度和浮尘量也不断递增,导致远处物体看起来逐渐变蓝、变模糊。这种空间表现效果在西方的油画风景中经常使用,可以制造出特殊的艺术效果。法国19世纪的油画风景画家柯罗擅长使用这种方法制造出特殊的意境美效果。日本漫画家宫崎骏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经常使用这种大气透视法表现空间,制造出神秘、浪漫和充满东方情结的艺术效果。

三、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光和色

光和色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光就没有颜色,没有光人们将无法看清事物,光产生的颜色、方向和范围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和舒适感,可见光线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在动画场景设计中,光和色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光可以引导视觉流程,设计者通过光的强弱可以安排画面的主次和层次,可以凸现画面主体,光就像魔法师,控制着整个画面。光可分为顺光、侧光、逆光和顶光等,这几种光的表现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经常使用。顺光,可以为画面营造一种温馨、和谐、舒适的氛围。侧光,可以突出动画场景中的主体人物和角色。逆光,可以为画面营造一种神秘感和恐怖感。顶光,可以给画面营造一种压抑感。不同的光根据剧情的需要有不同的用处。有光就有色,颜色也是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流程表现的重要手段。设计者可以围绕角色塑造故事情境,安排色调,突出画面氛围;也可以通过色彩的纯度、明度和色相的变化组合画面的空间,烘托画面的意境,描绘故事的情节。色彩的象征性及其特有的情感表现力在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受众的动画片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儿童观赏的动画片大都使用较纯的颜色,如黄色、蓝色等,充满了天真烂漫的朝气。成年人观看的动画片在颜色的选择上比较深沉、稳重,以高级灰为主,颜色的纯度降低。因此,动画片制作者在场景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受众年龄和叙事背景选择不同的色彩。

参考文献:

[1](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杨成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启文.创作与构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4](英)凯斯•麦克怀特.看大师作画:绘画中如何把握视觉表达语言.卢婧洁,柏愔,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第4篇

[关键词]红色脊梁 现代表现主义 冷抽象 视觉感染力 沉郁色彩

油画作为一门西方的艺术绘画形式,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对外来形式语言的简单学习到对自身深层文化的深刻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油画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尤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油画艺术经历并吸收了各种艺术观念、艺术样式的改变,艺术家们无拘无束地借鉴西方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来表现着自身各种不同的情感与体会,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对不同的油画题材、思想观念、表现方式、风格流派上进行着多种多样的探索,在经历了无数历练和探索之后,中国油画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化体系,向世人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面貌,李毅松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优秀艺术家。

李毅松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80年代,目睹了的结束,也亲身经历了中国”伤痕美术”、”乡土写实”、”新古典主义”、”新生实”流派等油画道路的探索历程,李毅松在对自身油画作品创作中已有了独特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他的油画系列作品——《工业脊梁》被评论家称之为”现代表现主义形式”,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和对客观事物的自我感受。《工业脊梁》不但从视觉上能抓住人们的视线,极具吸引力,让人过目不忘,而且还能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力与思考能力。李毅松的系列油画作品——《工业脊梁》分别入选过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奖;除此之外,还获得了好几次其它美展的奖项。《工业脊梁》系列油画创作无疑是李毅松最负有盛名的作品,为何它如此受美展以及艺术家们的青睐?笔者认为,《大工业脊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身具有的独特视觉艺术魅力,这种视觉魅力会让人沉浸到一种思考的状态,并成功激发了人们的审美理念与审美情趣。

1. 纯化有力的线条

从这组钢管系列油画作品的绘画图式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中几何抽象的表现方法,这是一种理性的”冷抽象”,它包含着理性、几何与客观。在作品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曲线的存在,而大多是运用水平和垂直线组成的形状,这正是”冷抽象”的表现语言。另外,作品是在二次元画面中做成三次元空间的构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维立体设计——立体构成,这也是现代设计主要的元素之一,而这组油画作品的构成主要元素是线,大量运用了垂直线的立体构成造型;垂直线在作品中起着贯穿空间的作用,直线的运用使画面呈现着稳定、庄重、静止,呈现出有力而坚不可摧的感觉。而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纯化的钢管,在构图上呈现出一种向四周发射的状态,视觉上给人一种既统一又变化的有机秩序,整齐划一。缺少变化的几何形会使人感到单调,而这组油画作品打破了视觉上的单一,既富有变化又不杂乱无章;线条沉稳有力,在视觉效果上得到了满足。作品从尺寸上来看并不算一幅”巨大”的作品,但如若身置于此作品之前却会被纯化的直线钢管的气势所震撼,而这正是线条的语言魅力带给我们的视觉艺术享受。

2. 沉郁稳重的色彩

第八届美展的优秀作品《大工业脊梁》是李毅松《工业脊梁》系列的早期作品,这张作品运用灰蓝色的基调,呈现出静止的状态,灰色的色彩会产生宁静、朴素、庄重的视觉心理,而色彩的沉稳也表现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色彩排列有序、色彩布局均衡都可以形成色彩秩序。而作品中暗色调、低纯度的色彩可以让人从心理产生一种份量感,从而与”沉稳有力”的视觉感受挂上了钩。色彩的沉稳力度准确与否,这需要把色彩表现把握到十分精确,也需要细心体察色彩关系,这样才可以感受到画面的”沉稳”效果而非”沉闷”,这也说明创作者在创作时在对画面色彩的表现研究上下了一定的功夫。画面呈现的是恬静的效果,是有统一的整体色彩倾向。《工业脊梁》系列油画作品它的色彩基本构成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和谐的色彩基调、有序的或类似的色彩序列、色彩纯度不高,但明度效果却处理得很好,有均衡的色彩布局。从形态上来看,整体形态趋向水平,垂直或有条理。如此,便呈现出了静止、沉郁、稳重的状态。

3. 精准的透视关系

《红色脊梁之六》是李毅松《工业脊梁》的另一幅优秀作品,这幅作品同样也可以看到运用其中的“冷抽象”韵味,但最能引起其视觉注意的,是画面精准而又强烈的透视效果。《红色脊梁之六》采用的是一点深度透视的构图,消失点在视觉的中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引起人们的视觉在中心点无限延伸。在视线上,采用的是平视的角度,平视角度往往给人们以客观、真实、自然的感觉。安排画面时,画面呈现在前的主体物——建设的钢管表达的清楚明确,透视主次的位置关系非常清晰,一目了然。另外,背景采用了简洁的蓝色天空,简单的背景往往能够更清楚地表现主体。平视角度下的主体钢管横向交叉贯穿于画面之中,很好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蓝灰色的背景与橙黄色的画面主体相映生辉,对比色的运用使画面的视觉冲击效果更强烈。精准的透视关系,使作品富有生命语言,这让人不禁想去探索这生命中的奥秘。

4. 强烈的光影

光影在绘画艺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光影对造型艺术有着具大的表现力,艺术作品中丰富微妙的光影变化、生动真实的光影可立即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注目,甚至情绪上的波动。在《工业脊梁》系列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幅作品中的光影效果,都传递着一种辉煌、壮观的影像,当然这与作品的图式构成与色调也有一定的关系,作品中的光影处理安排的精心到位,受光与背光面强烈的对比效果拉开了空间的三维感,体现出画面的空间感与体积感; 作品中的光影效果成功刺激着人们的眼睛,使画面获得了强烈的感染力。光影的明暗效果揭示出了客观主体物的时空变化,璀璨耀眼,让人感受到了生命、幸福和希望。这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作品中光影的处理表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技法层面上的问题,而是在背后体现着创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及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

纯化有力的线条、沉郁稳重的色彩、 精准的透视关系和强烈的光影构成了李毅松作品中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从绘画手法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西方写实主义风格上的探索;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学习西方写实绘画技巧并且融合了自身的语言情感,于是作品中便逐渐地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风格面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抽象与写实的结合, 古典与现代的融汇,正是在经历过无境止的艺术探索和丰富经验的积累之后,李毅松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成为了一名令人尊敬的优秀艺术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越华 《沉郁的思考-----有感李毅松的油画作品》[J].《美术界》2012年.P75

[2]薛生建.《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6

[3]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08

第5篇

一、视觉艺术教育中的视觉思维特征

视觉是人类直观地获得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感知手段,它在大量接受信息和感知的过程中也为视觉艺术语言创造了载体,确保了视觉的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有机融合。视觉形态与色彩构成的视觉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视觉艺术元素,如点、线、面、体、肌理、色彩等,根据特定的信息传达需要,选择和调节视觉词汇间的组织结构关系。在视觉艺术教育中,这些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如对事物形态、色彩组织的构成的分析等,可以构建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对重要信息的有效传达。从视觉效果层面看,水彩画是最注重主观精神信息传达的绘画类型之一,因为传统中国水彩画非常重视对再造特征视觉语言的渲染,其中体现的审美主体的精神内容非常理想化,能够实现对艺术形象的有效塑造,将图形、色彩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语言及语调形式,实现对传统信息的有效凸显,进而形成表现鲜明的视觉艺术语言内容。水彩画的材料语言丰富,所以在视觉艺术教育中应用水彩画可深入挖掘其材料语言内容,形成一种视觉语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认知事物,并对事物的形成状态有了主观的了解后,学生可能就会产生与客观事实不同的知觉印象,而知觉印象也是产生错觉的主要因素。在运用水彩画材料语言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这种视觉错觉,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对比、同化以及对人、事物的有效观察,利用知觉惯性分析已知条件内容。如,两条等长线中有垂直线和水平线,其中垂直线给人的错觉就是它更长,特别是垂直线位于水平线中部位置时,给人的错觉效果最强烈;如果将其移动到旁边位置,这种错觉会有所减弱。又如,在水彩画材料语言中,同为灰色颜料,当其被放置于紫色中会让人感觉偏黄,将其放置于黄色中又会显得偏紫。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不同的色彩在不同的背景形态上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让人拥有了视觉识别能力。

二、视觉艺术教育中水彩画材料语言的应用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视觉艺术;视觉研究

1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研究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影视动画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风格的多种动画种类,例如,以迪斯尼动画为主的美式风格动画、精致画风的日系风格动画、具有特色的韩国风格动画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式动画。人们熟知的《哪吒脑海》、《西游记》等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动画在场景的设计中,将立体、抽象、表现等主义的绘画风格运用其中,加入了许多中国特色元素,增加了影视动画的趣味性,同时强调了中国动画的独有文化审美风格。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龙猫》等影视动画作品中动画人物造型独特、场景设计神秘而诡异,其色彩十分的丰富华丽,形成了独特的动画风格。动画场景设计相对于动画角色来说往往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许多人都会记着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很少对动画场景有极深的印象,这就导致场景设计在动画行业的重视度不高,在专业建设培养和理论的研究方面没有形成专业的体系[1]。目前,在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领域存在缺少创新思路、认识不全面、过度重视视觉效果等问题。

2影视动画场景的视觉艺术

影视动画场景主要包括内景、外景和内外景三个方面,由物质要素(景观、建筑、道具、装饰等)和效果要素(光影、颜色、轮廓等)构成。其中物质要素需要效果要素进行准确的细节表现,效果要素是烘托场景氛围的直接视觉体现。场景设计能够表现出动画的主要故事情景,颜色和光影的效果表现能够体现动画制作的细节性,提升视觉艺术和视觉审美。场景设计是烘托动画作品氛围的主要表现手法,决定着一部影视动画整体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

2.1场景设计合理性

场景的设计要符合剧情的发展以及故事的叙述风格,场景艺术的设计要建立在动画整体设计基础上,必须具备叙事、隐喻的能力,表现出空间关系,营造出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刻画角色的心理活动。因此,在进行场景设计时要熟悉剧本,明确相关历史文化材料和历史特征,在满足文化背景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确定动画的最终风格类型[2]。场景的设计要合情合理,根据角色的情绪和环境的氛围可适当进行突出的视觉表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2造型形式的独特性

每部影视动画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场景的造型形式是展示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造型形式的设计要根据剧本的需要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立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表现形式。例如日本影视动画作品《樱桃小丸子》、《机器猫》、《蜡笔小新》之中的场景造型,都能明显的展现出这些动画在视觉艺术方面的造型形式,其简练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日系风格动画体系。

2.3造型语言的多样性

多种造型语言形成了不同的影视动画视觉艺术。漫画风格的造型语言,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中以刻画轮廓线为主的造型表现形式,色彩较为单纯,场景较为简洁;写实风格的造型语言,其中包括以自然物体为标准、在场景造型方面偏向写实自然,突出强调夸张后的光影效果以及着重表现真实的色彩,例如,日本人气影视动画《你的名字》中许多场景都是根据真实的场景进行绘制而成,在光影效果以及色彩搭配上也都展现的十分细腻,使观众对动画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3动画场景的设计

视觉艺术是影视动画传递作者所看、所想以及所思的图像语言表现形式。场景的设计对影片的叙事、传接和抒情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动画需要掌握的场景设计手法也不尽相同。掌握传统文化,理解文化内涵,吸收文化的艺术造型特点,将民族文化的艺术语言运用在场景设计中,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时代的特征完成场景造型的设计。场景中元素的造型可以分为写实和装饰风格。装饰风格更能体现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使画面充满强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场景的设计上还应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方式,通过对景物的设计能够反映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起到借物抒情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技术对场景进行渲染,拓展了动画的发展方向,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和特效,使场景更具有空间感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能体现出动画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勇.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J].大众文艺,2010(18):45-46.

第7篇

以诉诸人的视觉为主要特征的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认知、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发展至当下,视觉图像的意义与功能得到凸显。随着图像社会或视觉文化的日益发展,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一种主导性的、全覆盖幽的文化景观。现代实验心理学证明,人们在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绝大多数来源于视觉图像:实验心理学家特瑞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由此可见,人类感知世界的首要方式是视觉反馈。人们在面对图像时,并不是对图像的机械复制,而是在把握其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这个认识、把握的过程,包括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等一系列相关的生理、心理活动。人们将视觉艺术创作过程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概括为视觉艺术智性模式,即透过视觉图像的形式、色彩、空间、光线、秩序、平衡及其表现、运动、张力、发展来整体把握图像。视觉艺术是人类最原初经验的符号化,与其他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一样,是人们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基于对视觉艺术智性模式构架和迸发机制的研究,从智性模式的多层次内在结构、多维语义、由单义到多义解读的跃迁等特征与价值人手,在艺术教育视野下探讨视觉艺术智性模式对于实现跨学科艺术教育发展的价值,促使艺术教育成为人们认知方式多元化复兴的途径之一,为艺术教育评价标准的重构带来契机,并遵照智性模型结构,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实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视觉艺术智性思维模式塑造机制

我们可将视觉图像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解构为三个由此及彼的过程——视觉表象、视觉处理和视觉思维,从而形成一个集感性、知性、智性于一体的立体多维思维结构(图1)。在这三个过程的反复循环中,不断促进具有智性特点的视觉思维模式发展趋于成熟,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

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开端是视觉。视觉作为反映外界物象的一种方式,不仅依靠视感觉获取视觉表象,还通过神经中枢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活动,把分散的刺激加以组织,构成具有一定模式的整体,并与大脑存储的相关经验和本能性特征相联系,从而产生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果(如艺术作品中形式的秩序感、节奏感,合理的色彩关系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接收到视觉刺激后,会产生愉悦感。视觉系统在帮助我们获得信息的同时,也协助我们处理分析信息。艺术家就是依靠视觉系统,在对客体实在进行感性的辨识和认知的同时,加以知幽的处理、分析和存储的。

在视觉系统基础上形成的视觉表象,进入视觉处理阶段,该过程包含感性、理性和知性的思维体验状态,跨越了恒定的时空概念和物我的界限,并且不断积累创作素材,同时由于人的不同的心理境遇和所处客观环境相异等因素,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自身的优势性知觉域。优势性知觉域会体现在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中。

在前两阶段基础之上,视觉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智性力量的视觉思维模式,该过程首先对客体的物化属性和视知觉的知性反馈进行消解,建立个人知觉领域与客体智慧闪现之间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知觉的内在图式发生了变化,主体消解了视知觉的知性结构和客体的物化属性,超越了常规性的日常感知层面,承载了主体精神情感的内容,凝聚着主体生命历程对终极价值的探索与领悟。

智性的视觉思维模式联动整个视觉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各区域的协调运作下进行艺术活动,并且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塑造人的神经元。神经元具有可塑性。人在使用一套感觉器官或者在肢体运动时,神经元就会产生更多的联络来改善该特定感官经验的处理过程,或是形成该运动神经机制。这就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阐释了艺术活动对人们视觉思维模式、创新能力培养等的作用机制:艺术家经过长时间的艺术创作训练,其神经系统以及大脑皮层中相关区域塑造了比普通人更丰富的神经元资源,控制艺术创作的相关脑区域不断扩张,各区域或神经之间的联络被不断强化,并且对特定色彩、空间或质地的感知所依赖的神经网络能制造新的联络,最终在神经元资源的丰富、活动脑区域的扩张、神经网联络的强化与创造等的共同作用下,结合认知心理机制,形成异于其他学科的视觉智性思维模式。该模式是在左右脑半球若干区域之间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对图像的认知与表达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属于高层次的认知活动。视觉智性思维模式主导下的认知活动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兼备具象与抽象、理性与感性、线性与发散性等若干对相对的特点,把艺术活动过程中接收并储存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再加工,使图像的认知和表达过程上升到理性认知和表达的层次。

二、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特性

从视觉思维形态的社会属性来看,它是社会全体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人类以视觉艺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传统面对当下视觉图像迅猛扩张的新形势,思维方式向视觉迈进是必然的结果;从思维形态的自然属性来看,它是思维形态物质基础的结构与功能受社会文化形态影响而产生的共性形态,随着科技与艺术的紧密结合,视觉艺术表达的物质基础空间日益丰富,而且以“读图时代”为主要特征,在塑造当下文化形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一,视觉艺术智性模式具有多层次的内在结构。该模式首先从客体表象中把握对象的本质,把有限的观察及彼此孤立的客体统整为统一的表现对象;通过各种感性体验获得的情感与现实世界在智性思维中得到和解,智性创造活动则是赋予有限客体以无限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摆脱一日常意识对于琐屑的偶然现象的顽强执着,还要把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单凭知解力的观察,提高到理性层次,把“畅游”“神思”“妙悟”过程的情感化体验,具体化为创作意识并付诸现实。这样,经过“视觉表象—视觉处理—视觉思维”这一套完整的循环过程,首先完成了对客体本质的知觉整·合,然后结合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状态,智性模式多维内在结构调动了创作主体的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逻辑思维等,以及意识阈下的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体验状态,实现形而下之“术”与形而上之“道”的统整,完成感性一知性—智性的层层跨越。

其二,相对于文字、语言等符号形式来说,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最终载体——图像——具有丰富的语义性,其指涉涵盖广泛,实现了从单义到多义解读的跃迁。视觉艺术与生俱来的视觉直观性拉开了它与其他文化符号形式的差距,图像内所包含的意义能够通过观者的内部语义活动直接转化为对表现客体、主体思想、情感的解读。例如,我们能够从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盘中推想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生存氛围,感悟到鲜明的民族印记。而且视觉艺术的指涉巨意义并不完全遵循如文字等的单一对应性,文化的浸润与塑造使图像的意味完全超越了反射的一般规律——“刺激一反应”模式;视觉艺术所引发的智性思维模式远远异于单纯的理性概念活动,其中的视知觉就其反映客观实体的质量与维度来说,比语言、文字活动所形成的抽象概念、性质、规律要丰富得多。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评《北风诗》时所说的“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正是对图像的智性多维语义特质的诠释,即它能透现出一般语言文字无法喻明的意义,实现超语言的语义。这种从单义到多义解读与传播的跃迁,确立了视觉艺术无可比拟的认知智性力量。

三、艺术教育视野下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研究瞻望

视觉艺术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智性力量近年来逐渐得到正视,其认知与表达模式在创造力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艺术学在学科体系中得到正名——艺术学已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但是,在当下的艺术教育实践中,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介入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正如阿恩海姆所批判过的——人们在面对艺术时关注的主要问题往往是“如何在画布上重现阳光的明媚,怎样的长方形比例是受大多数人喜爱的,等等”。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更是尖锐地指出:“心理学对于那些感兴趣于心灵的完整而有创造性的作用的人来说,似乎还是一种颇为遥远和枯燥的领域,……思维、灵感和欲望等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中是缺乏的,……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有空泛之处,更为严重的是,它对思维和理智几乎不谈。”对于构成视觉艺术语言的智性知觉的发掘过程并未被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所熟知。

在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契机下,艺术教育获得了新的学科视野,一种与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研究和发展紧相呼应的协同意识的充分可能性。

首先,开展关于实现跨学科的艺术教育认知发展的探索。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研究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集艺术学、社会学、生理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和视知觉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于一身,尤其是有关神经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现人的部分心理过程转译的脑电波探测技术,这两者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这一类研究的先行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零点计划”(Project Zero)。该项目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哲学家、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 Nelson Goodman)于1967年发起,研究团队汇集了艺术教育、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学等多领域的专家。该项目是对美国教育只重视科学思维、科学教育,对艺术教育、艺术思维的认识基本为零的反思,强调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是同等重要的认知方式;研究目的是弥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之间的不平衡,故命名为“零点计划”。该项目持续至今,对美国的教育影响巨大。

当下的艺术教育应该对视觉艺术的智性模式有充分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艺术教育的结构,突破以往单一经验性总结与传授的藩篱。艺术教育在实现视觉艺术的基本审美功能的同时,其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智性力量也应得到体现和重视。

其二,促成艺术教育成为人们认知方式多元化复兴的途径。以往,造成艺术学科边缘化的尴尬主要是由于对艺术智性力量的忽视;艺术学科被认为只是情感的宣泄或者精神层面的追求,缺乏现实指向意义。而智性模式视野下的视觉艺术,不仅仅是艺术理论教材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简单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思维过程也不单单是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思维的结果更是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形态。智性模式视野下的视觉艺术,是要经历从一般视觉表象到艺术认知与审美创造的转变,创造出充满智性力量的认知、改造世界的图像,是理性与非理性、情感与想象、感知与妙悟、认知与审美等多种思维方式复合混融的立体、辩证的智性形态;进而以艺术教育为途径,拓展人们认知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复兴图像在人类文化形态中的智性功能,突破文字、语言等文化符号形态的偏颇性主宰。

同时,视觉的思维模式无论是对视觉艺术,还是对其他学科都意义非凡,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阐述都是很好的例证。如尼古拉·特斯拉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根据他们的自述,他们都擅长运用图像思考,而非纯粹的抽象语言、文字等符号,这也是他们保持旺盛创造力的因素之一。而根据霍德华,力口德纳的观点,人们的各种智能都有其自然的生命历程,如逻辑一科学智能在生命的后期会减弱,身体—动觉智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时处于危险状态;但是视觉与空间智能的某些特定部分一直是保持旺盛的。对此可以这样来理解:人们在婴幼儿时期没有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思考或表达经验的存储,主要依靠视觉图像的刺激、存储和反馈,直至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系统的逐渐掌握,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逐渐由语言、文字所主导,因此学前时期被普遍认为是创造力的黄金时期,该年龄阶段的儿童普遍闪耀着艺术的活力,毕加索曾说“我曾经模仿拉斐尔的风格作画,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般绘画”;而此后,这种活力会慢慢退化,其发展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逐步了解并开始掌握其周围文化中的各种符号,摄取多种符号形式,并运用这些符号交流其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遵从社会常规,循规蹈矩的日常行为使得儿童逐渐掌握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主要载体的线性逻辑思维。我们可以将人们的视觉思维发展描述为“u”型曲线发展图式(图2)。“u”型曲线的前半部分指学龄前儿童活跃的视觉思维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他思维模式——介入,视觉思维在整个思维过程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在生命后期,因其他思维方式,如逻辑一科学智能等思维方式的减弱,视觉思维又逐渐开始活跃。因此,当下艺术教育无论是对公众的美育,还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首要职责都是将视觉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使其成为个体旺盛创造力的源泉。

其三,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探究为艺术教育评价标准的重构带来了契机。人类天生具有多元智性思维模式,但认识领域的研究始终将实现科学思维以及从事相关科研事业作为人类认识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顶峰,这是认识领域研究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其后果便是直接导致了长时间以来,艺术教育领域的评价无法摆脱专著、论文等文献计量指标的束缚;而事实是视觉艺术的智性模式仅仅依靠语言、逻辑等智能方式来检验和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无论是该模式特有的迸发养成机制,还是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视角下的信息处理方法,均异于其他思维模式;而且思维模式并非道德,不存在优劣、等级之分,扬己抑彼必将导致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平衡发展。

与文学、历史、科学等人类探知世界的其他方式相比,视觉艺术有着极富创造性思想的实践,因此具有同等的学术价值;并且因其赋予人类在各领域的认知和创新以鲜活的启迪,而彰显了艺术学学科的创造性、实践性和学术成果多样性的核心价值。因此,应明确地将学科发展价值的评估体系作为高等艺术教育学科教学、创作、研究、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专项认定和评价的核心标准,逐步走出文学或其他综合性学科共性的评价体系,构建符合艺术学科创造性、实践性和学术成果多样化等核心价值的评价体系,这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因为,构建符合视觉艺术智性模式的艺术教育评价标准将是多元智能和谐相生的最佳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