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货币银行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02 15:10:23

序论:在您撰写货币银行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货币银行学论文

第1篇

六、论述题(30分)

1.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述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答: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严重的通货膨胀会给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以控制。治理通货膨胀,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进行:

(1)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的货币政策)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需求管理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当前,我国存在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基础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二是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不相适应,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价格总水平上涨。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挑战:(1)面临银行管理体制的挑战;(是否受政府干预,管理上的差距)

(2)面临经营模式的挑战;

(3)面临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的挑战;

(4)面临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的挑战;

(5)面临融资风险的挑战;

(6)面临人才竞争的挑战;

(7)面临金融安全的挑战;

(8)面临不良资产的挑战;

(9)面临金融宏观调控的挑战;

对策:(1)尽快处理不良债权,化解金融风险,轻装上阵。

(2)完善中资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3)尽快实现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国际化和资产证券化。

(4)加快金融业务创新。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文章总结了作者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教材选择的原则、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

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第3篇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

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

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

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

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

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第4篇

(一)学生状况。

与学生学习极具关联的自身因素可从两方面去分析。

1、基础水平。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效。考察途径主要有:第一,高考成绩。以高职类经济管理专业近三年学生为例说明。2009年招收21人,最高分为428,最低分为376,均分约394.6;2010年招收23人,最高分为420,最低分为350,均分约388.3;2011年招收35人,最高分为408,最低分为360,均分约377.6。高职生三年均分比同期师范生均分相应低约26.3、27.6、29.6。第二,观察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听讲、查阅笔记、课堂训练,以及师生交流等普通方式掌握学生水平。了解到学生基础水平相对薄弱,与同期师范生有一定差距,并且伴随高校扩招,整体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

2、心理特质。

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一,兴趣爱好。通过问卷调查、交流等方式,发现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对专业课程缺乏浓厚兴趣”,到弱校上学,无非是高考分数太低,抱着只要混到一张文凭就行的消极态度而做出的被动选择。第二“,自悟”程度。禅宗有语,叫做“自渡(度)自悟”,反映的是学习者的自省程度。高职生普遍缺乏理想追求和明晰定位,不知如何奋斗进取,不知在新的教育阶段学什么,怎么学,是比较“迷茫、困惑的一个群体”。

(二)教师状况。

定西师专自建校以来一直从事师范教育,教师在学校转型过程中,他们的弱势就暴露出来“,会动口不会动手”,知识领域显得偏狭。引进的高职专业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较少。目前,现有教师只有依据发展形势及个人兴趣,通过短期培训、自学等渠道实现转型,承担高职教学任务,但是还未完全摆脱偏重理论传授的教学模式,因而难以完全胜任高职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任务。

(三)学校状况。

学校在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最大局限是实训资源不足。如《银行学》,由于缺乏实训资源,特别是校内模拟实验室处于空白,实际操作无法开展。一般采取的外向型实践方法,却受金融机构安全性的制约,几乎没有可能,操作技能的培养很欠缺。实训资源的建设还有一定的滞后性。

(四)社会状况。

目前的社会现象对教育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首先,社会氛围。追逐功利却又轻视诚实劳动,不公正、不公平等负面现象严重地冲击学校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不学习,不上进,却要求享受奖励成果的气氛在弥漫。其次,就业形势。整个国家就业形势很严峻,招考几乎吸引了所有学生。招考脱离本专业,强调公共基础,导致学生早早在二年级时就基本放弃对专业课学习,几乎人手一本各种版本的辅导书。

二、教改的关键是创新

教改就是革弊推新,化困促学。《银行学》教改应该做到:

(一)明确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指引教改方向。首先,明确目标。课程目标就是培养从事金融服务的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其次,科学定位。一是普及金融知识,高职层次的理论传授,如总理指出的“普及金融知识”就行,做到简洁明了,浅显易懂;二是突出技能训练,它是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要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加大实训资源建设和加大实训强度。总之,教学定位要做到简说强练。

(二)创新教学。

要将培养目标切实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成为教改的重心。

1、选择适宜的课本,并不断更新。

课本是学习的主要依据与参考,为此教师要做好:第一,选择适宜的课本。首先要熟知各种版本的教材体系、特点、内容、新旧状况、适合对象,对其全面把握;其次,进行选择。目前所选用曹毅主编的《货币银行学》,相对其它版本比较适合高职生学习水平。该教材的特点和优势是:内容简洁常识化,适合“普及型”理论教学;按照国际体系编写,使教学有方向、有针对;金融理论与经济生活联系密切,操作性、实践性强。第二,适时地更新补充。《银行学》讲解货币及货币运行的基本知识,而金融业务的创新很快,使得课程的更新特色更加明显。课本的编撰往往有一定的时滞性,不能够完全满足学习之需,如电子银行、网上交易、理财产品等先进内容在课本中缺失,而这些金融现象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已很普遍,所以教师还要关注现实生活,进行资料搜集,适时的补充更新。

2、创新教法。

教学要顺应形势,新颖的教法是体现教改的重大举措。

(1)前提条件。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作为《银行学》课程教师应该做到:第一,培养职业习惯,密切关注社会财经,及时通过各种传媒手段了解货币与经济运行动态,这样才真正符合学科特点,在授课时能够做到说理有案、以案说理、案理结合,同时,还能丰富教学内容。第二,搜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各种业务资料,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加强教学的真实、直观和丰富。

(2)创新教学方式

第一,把握语言特性。语言是信息传递工具,它的特性不容忽视;课程内容就是源自真实生活,所以要把握语言特征,力求通俗形象,富有时代气息。如讲解通货膨胀概念时,就可用日常菜品的上涨为例,使用“逗你玩”、“辣翻天”、“算你狠”、“唐高宗”、“将你军”、“向前冲”“,直升机”等网络词语和大众化语言,说明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及程度。第二,教法新颖可行。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方法有:其一“,沙场点兵法”。就是在学生已有一定水平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自学,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己有;然后,确定一到二位学生向全班同学将自己的知识展示演练;最后,在部分学生各陈己见评价后,教师总结评价,指出得失,这样学习更有实战性和针对性,是理论与技能的并重训练。其二“,周立波音乐总结法”。海派清口的一大特色就是将所讲的内容,在最后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配以新词演唱。如课本第二章“信用与利息”,在学习结束后,突破课本“要素总结法”,采用流行歌曲《黄土高坡》,改为货币版,词唱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市场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讲信用,还是算利息,都是为了钱,为了钱……”在轻松诙谐中去加强记忆。其三,“情境模拟法”。这是为克服实训基地与条件的局限而弥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到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时,以结算业务为例,找出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业务往来的银行和客户关系方,进行实际结算操作,训练事项包括单据的准确填写、账务的划拨等流程,强化操作技能。其四“,外向型”学习法。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实践最佳场所,但会拒绝学生实践,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学生要利用自己经常到银行存取小额款项之便,善于搜集出具在柜台上的单据;观察营业员的业务操作;询问一些业务知识,因为银行大力加强金融创新,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打出各种广告,介绍业务,急于促销,所以利用这种便捷,获取信息,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渠道。

3、揭示本质,培养兴趣。

通过内容挖掘,揭示出课程本质,就是如何赚钱,可谓“生财之道”,符合现代学生的价值观,能够激发学习的持久兴趣。

4、构建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改也有着极强的助推作用,也需要教师用心经营。

(1)融洽教学关系。

高校普遍存在的师生关系状况就是互不了解,双方仅是教与学的机械组合。对此,教师,尤其是对于转型的教师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学生交流,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身说“法”,教师的历史就是学生的现状,师生走过基本相同的道路,学习心理大致相似,一般存在该学的时候不爱学,爱学的时候不知怎么学等一系列成长中的困惑。交流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心智特征与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让学生消除对“外行”教师的排斥感,同时也树立自信、自强,明确奋斗目标。融洽关系使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外界人脉关系。

每个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同学、朋友等人际网络,建立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良好关系,他们大都具备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很强,能够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深刻理解金融与市场关系,务实性很强等优势,是个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型的教师务必抓住机遇,一旦遇到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甚至空白的知识时,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会大有收益,诸如计算利息日期时“算头不算尾”,单据填写“十万”大写为“壹拾万”等等这些课本中空白的业务常识;甚至,建立校企合作,邀请他们进入课堂,辅助教学,弥补教师缺陷。

三、教改评价是归宿

一切教改的成败得失应该有其检验标准与方法,应该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正确认识评价意义。

评价是对教改工作效果的一种检查机制,通过它可以明确认识到已取得的进步,还需改善之处,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的性。同时又起到督促与监管的作用。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关涉到各方利益,因而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由学生、同业、社会及其教师组成,每个评价主体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每个评价子系统从不同角度反映评价结果,共同形成评价的总体结论。在设计时,考虑评价主体认知的差异性,学生评价主要由在校学生构成,突出学生的满意度,同业评价要突出教改的特色与创新,社会评价突出就业人员岗位技能的强弱,教师的自我评价更具综合性。

(三)评价内容合理化。

目前,一般的评价体系由教学态度、授课内容、教学效果等多项一级指标组成,每个一级指标之下又设二级指标,虽然比较全面,但显得过于笼统。课程评价体系遵循一般课程体系以外,还应有不同课程特点的指标,不应该一个评价体系全部使用,而是做到一般与特殊的结合,高职类的评价更应突出技能训练指标。

(四)评价方法灵活性。

只有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够全面反映教改质量。克服以前评价模式单一呆板,预先通知评价对象等弊端,可实行文本与网络相结合;实名和无记名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直接考核与间接考核相结合;理论讲解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问卷相结合等广泛形式与渠道,灵活实施,并将其设立为一种长效机制。

(五)评价结果真实性。

评价结果要实事求是,特别是面对问题或不足时,应该抱着指出缺点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发展,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的正确态度进行。坚决革除把评价流于形式,照顾情面,担心指出被评价者太多问题或严重问题,对其以后的考核、晋升不利,从而出现秘而不宣或评价空泛的陋习。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问题要解决,优点要继续发挥。

(六)评价管理档案化。

第5篇

(一)案例选取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任何课程授课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善于用辩证和动态视角来学习,而不是一味死记硬背,这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更是如此。案例选取、设计一定要根据学生既有知识结构来进行,要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运行,案例最好多选取跟学生未来生活或工作紧密相关,这样学生才会迸发出更多激情,才会更多感觉情同深受,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会踊跃发言,道出自己想法并与其它学生开展争论。比如当讲授到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就可以假设学生们是储户是如何看待并改革存款保险制度,这样可以深化学生们对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知识的掌握。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乃至设计案例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案例要能够和理论知识相融通

理论是案例的灵魂,案例是理论知识的形象载体,决不能脱离教材理论而人为瞎编乱选案例。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案例是否和理论相匹配,要就教材每一个理论章节都要准备一个案例,几个有密切关联的章节也要准备一个阶段性案例,比如当讲授到金融机构理论时,我们应该准备一个包括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机构知识点在内的案例,虽然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类金融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们之间却是紧密联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因此也应该要选择一个包括具有密切关系的数个章节的案例,这样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货币银行学》每一体系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观点。当《货币银行学》课程全部讲完以后,应该要准备数个能够综合教程每个章节理论知识的案例,这样做虽然工作量很大很复杂,但是很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他们从全局把握整个课程理论知识点,更有利于开阔学生们的宏观理论视野。

(三)案例教学要注意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

传统的案例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案例,学生边听边记,然后再讨论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知识点浅薄、篇幅小、内容简单的案例,但对于稍微复杂、理论知识较为综合的案例就很不合适了。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引入多媒体技术进入案例教学将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能够蕴含多种信息,比如声音、图像、动作、字体效果好等优点,案例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学生非常形象而逼真的感觉,一改传统老师读案例学生听案例的那种索然无味感。所以,多媒体技术进入案例教学,既能够增加信息输送量,又能够强烈吸引学生听取案例和讨论案例,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四)案例教学应注意课前课中课后相互衔接

课前要指导学生预习,课中要让学生们主动发言并开展辩论,老师要掌控时间,并作出点评,课后要让学生们总结本次案例教学经验,并反思未来发展方向。纵观国内有些高校在讲授《货币银行学》案例之时,老师到课堂上才给学生案例,学生看完之后马上就进行讨论之后再点评,然后就算结束了,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案例教学的过程控制。案例教学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论战,更是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衔接。传统案例教学重中间轻两头,使得案例教学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教师在《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中要完成的工作

(一)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讲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双方是单项交流,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度强调教师的权

威角色。而案例教学中老师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进行感同身受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综合能力、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已经使传统教学模式重心重点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应该由以前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由理论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知识的兴趣激发者,由“权威者”变为“教练员”和“裁判员”,更由传授知识的媒介者转变为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和引导者,由过去单纯的语言讲述者转变为讲授、表演、示范、引导等多行为者,使得课堂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案例教学下的课堂不再是沉默、乏味、枯燥和单调,相反却是活泼、愉悦、多彩和丰富,所以说要想将案例教学成功引入课堂,教师角色转换是前提。

(二)构建团队学习组织

案例教学模式下,并非要让每位学生都要发言表明观点,毕竟现在的课堂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上百人,如果让每位学生都发言讨论,那时间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效率低效果差,所以,需要一种新型学习组织与案例教学相匹配。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可将一个班级学生根据学号随机编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七到八人,这些小组成员应该固定化,以便能够长期在一起互动、交流。每个学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课堂讨论,发言时,推选小组代表围绕案例讲述看法,而其他小组成员则为代表献言献策,充当智囊库,合理分工,杜绝“搭便车”。每进行一次案例讨论,就要更换小组代表,也即小组代表不可固定化,目的让每位小组成员都能有机会发言,都能有机会倾听其他小组观点,让每位学生都能有主人翁感,每一次案例谈论结束,小组要形成讨论小结,总结优点和缺点。另外,教师要充分让小组与小组之间产开激烈争辩,掌握好节奏,注意调动现场气氛,以求实现百花齐放、百花争鸣。

(三)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知识较为深刻的课程,案例的安排要注意好难度,比如在初始章节中,主要学习货币、信用等知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分析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要首先把理论讲深讲透彻,遵循由浅入难,循序渐进,案例的准备也应该先简单后复杂,先零散后综合,特别是初始上课,最好要选择学生能够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结果的案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和恒心,到后续深奥章节再准备较难较综合的案例,以此锻炼学生理解材料、加工材料和运用材料的目标,甚至还可以反馈教材理论知识的完善。总之,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引导学生慢慢步入案例教学情境,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积跬步致千里。

三、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授课中应用的步骤

(一)精编案例

案例质量优劣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第一步。案例选择和整理首先要满足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和选择,为此这就需要吃透《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第二步,要选择能在教师掌握能力范围内的案例,这些案例教师绝对能够理解;第三步,尽量选择与国内外热点焦点相关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多关心时事,比如世界经济最新动态、我国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工作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其他重要事项,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感觉到案例是活生生的,不是认为捏造出来的。

(二)学生前期准备

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将课程案例基本情况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预习,提前到图书馆、报刊室搜集并整理材料,找出案例中的相关知识点,并深刻剖析其原因和完善对策,写好发言提纲,明确自己看法,也可以做好PPT,到上课时可以按照这个阐明立场和见解,这些都是为上课小组与小组之间讨论提供铺垫。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选出一名代表发言阐明本小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发言完毕还接受其他小组代表的质询,如有不同看法,组与组之间展开激烈辩论,其他小组如果不同意该小组看法,就应该站出来阐明本小组观点,如果同意就应该进一步佐证该组立场,经过这样过程可以实现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阶段,教师参与案例讨论,就每个小组观点进行点评,并指出不足,凝练症结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个过程教师要做好气氛调动者和启发者,让学生继续围绕案例探索真谛,对案例的再挖掘是教师上课的重要职责之一。

(四)总结归纳阶段

课堂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就学生们对此案例的准备情况、讨论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并进行评价,评价不应该过度强度分数高低,而应该侧重学生提出方案的合理性、论证的严密性、语言流畅性、思考方式的科学性、团队合作水平等方面展开,比如说在谈到中国应该是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就不能一味强调建立的重要性,对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注意倾听他们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有时候结果不是第一位,而过程和方式应该是第一位的。

四、结语

第6篇

(一)教学语言数学化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数理逻辑逐步融入经济分析中,经济学不断数学化。对学生而言,当鲜活生动的经济现实被描述为复杂而抽象的数学符号时,例如货币供求函数,尤其对于那些文科学生而言,《货币银行学》便变成了一门冰冷的课程,学习愈发枯燥乏味。且教师总在教学中板书许多公式,进一步削弱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理论化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货币流通和金融体系运行一般规律,以及两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该领域的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主要基于自身对理论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照本宣科,或者照搬发达国家市场的经典案例,与我国实际市场情况脱节,从而无法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目的,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机械化

现在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绝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偏重教材内容的教学,平铺直叙地讲解理论知识。就算进行案例分析,也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忽略案例中问题的实际性和复杂性。这一方面会使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价值产生困惑,从而导致部分同学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四)考核方式单一化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货币银行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考试。然而,其是一门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金融经济现象的情况负责多变,答案也千变万化。因此,该课程需要通过考核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金融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不是如数学等学科那样通过单纯的计算题的唯一标准答案直观获得学习成绩,从而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特征,因此在现代教学设计中,应该以坚持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的,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力求教学中充满趣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目的。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构建《货币银行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各类实训模拟课程,并将实训成果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点评。第二,通过互动性和双向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案例教学外,增加视频教学、实地教学和项目教学,以丰富的形式吸引学生。第三,本课程在考核过程中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坚持学期初到学期末的过程化考核体系。通过“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真实学习过程的考核。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首先,在选择合适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征有侧重地教学。目前,国内各高校货币银行学选用的教材大多在重点内容和理论体系上如出一辙。然而,不同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的定位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如果简单地采用引进版或者名校版,然后单一地照本宣科,就忽视了专业的特殊性。例如国际贸易专业,其货币银行教材应该在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外汇,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资本等方面的内容;而财务管理专业则可忽略这块内容,重视利率、贴现等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板块,不断强调课程体系,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体系完整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关键概念和核心理论等,需要就知识的难易程度设计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在原有的基本的教学内容中,结合专业特征,开设一系列实训模拟课程,包括书面训练和实地训练。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进行以《货币银行学》为理论基础,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的实训模拟。又或者由教师提供材料和问题,要求学生到银行实地学习,促使其通过实地学习和分析,读懂汇率牌价表,了解外汇汇兑业务,达到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分析能力的目的。最后,将实训模拟课程的分析报告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和讨论。专题讨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金融问题的能力、思辨金融政策合理性能力及金融决策能力。这种课程在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将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1.案例教学

第一,设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将案例分析穿插在某些理论之后,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实证。然而,这样的案例分析都是简单地生强硬套理论,草草地将案例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无法使学生达到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目的。专门的案例分析课是将案例通过前面课堂上的一系列理论综合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第二,选择本土化的案例。首先,案例教学一定要选择与现实贴近、学生能直观认识的真实案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发达国家的案例与我国情况相差甚远。最后,要在本国的案例中尽可能选择典型的案例,即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三,坚持案例分析的应用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的主题,全方位启发学生思索、探讨,借助多元表征加深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首先应阅读案例并归纳出案例的要点,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各种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形成不同观点、见解和解决方案,最后从这些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或最佳方案。

2.视频教学

视频教学法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形象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将理论形象化、生动化。第一,视频所包含的信息远比教师在同样时间内传递的信息多,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第二,视频所展示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让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第三,视频可以穿越时空,向学生展现更加真实和直观的信息,从而更容易阐述概念。视频的教学效果有时要好于教师的语言,尤其在新知识的引入这一环节使用视频教学,通过感性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完成良好的感知任务。以《中央银行》章节为例,在新课一开始,播放CCTV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货币”,从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开始讲述中央银行的起源,从视频中一一找出中央银行产生的四个客观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的角色,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因此,视频教学的关键是悬念导入。“疑”是学习的起点,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寻找答案时,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视频播放之前,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揭开“谜底”。这不但能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3.实地教学

实地教学法是一种现场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吸引学生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要求学生去某家银行,借以换汇的机会理解外汇牌价表上现汇买入价和现钞买入价的差异。

4.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综合模拟训练,即将课堂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一个虚拟课题,要求学生组队完成。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题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重新回顾一遍,并简单介绍其中将会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在课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从设计到实验,再调整,最后得出结论并撰写课题报告。本文提到的实训模拟中所举的“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进行实训模拟”,即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考核方式多元性

多元化的考核就是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期末笔试得到综合的、合理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多元化的考核中,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三者合而为一,即在理论教学中通过课堂笔记、课后习题及期末笔试等方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在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中,通过报告和课堂发言来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这些方式不仅体现学生参与结果,而且充分反映学生整个参与的过程。在学期结束时,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相打分的形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三、结语

第7篇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工商企业产、供、销及人、财、物等方面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而要从事这些管理工作就需要学生熟悉货币金融的相关知识。试想不懂得信用工具的使用怎样对企业产供销进行管理,你甚至不懂得怎样付款,怎样收款;不懂得金融机构的运作你怎样跟金融机构交流?不懂得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意味着什么,你甚至可能看不懂报章杂志的报道。而看不懂宏观经济局势将会对企业管理带来致命的打击——看一看97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房地产投资者们的惨状吧。

而这些知识我们都可以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学到。通过货币银行学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能熟悉金融工具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并初步学会操作一些主要的金融工具。

2.能熟悉金融机构的运作。

3.能运用金融知识分析媒体对宏观经济的看法,能读懂报章杂志的主要观点及其分析。

4.能运用金融知识分析政府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可能影响,并进而分析对企业的可能影响。

以上这些目标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是很难实现的。

二、《货币银行学》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课堂讲授方法很很多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以上目标很难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缺陷。目前国内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翻译的国外学者的教材,这类教材在理论体系上通常比较完善,而且生动性,实践性都比较好。但是这些教材的例子几乎全部是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很多情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学生很难理解。另一类教材是中国国内的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一类教材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学者介绍西方货币银行理论的,书中所使用的例子跟翻译版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另一种就是中国学者有自己的思考,然后编写的教材,这一类教材所使用的数据和资料多数都是国内的,介绍的也是国内的金融机构,对很多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目前这些教材的主要缺点就在于(1)过于理论化,对实践不够重视。譬如,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金融工具,介绍主要的金融工具。但所有的这些介绍都仅仅局限于文字。学生学习了汇票、本票、股票等等却不知道他们什么样子。学生知道了汇票有三个当事人: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却搞不清楚企业什么时候需要申请汇票,企业收到汇票后应怎样办理结算?中间需要注意一些什么?而这些才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现在来看看我们的教学对象——本科学生的情况,他们都是直接从中学上来的,之前很少接触到企业和社会经济的运作,对汇票这些工具有些同学可能根本从未听说!简单的几行文字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片空白。针对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货币银行学》

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杨波宜宾学院管理系这种知识背景状况,我们必须加强教材的直观性和教学的实践性。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传统的教材几乎全是按章节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理论等相关内容一一论述,使学生接受知识总是支离破碎的,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金融知识整体。而这是不利于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整体把握的。

2.授课方式的缺陷: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极端缺乏,对课程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课堂讲授的理性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因为它缺少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过程。所以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必须首先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3.考核方式的缺陷:传统的笔试加出勤加作业的考核方式,只能使那些善于死学的同学得到好的成绩。正如前面所讲,一个能够准确回答出汇票的定义的人不一定清楚汇票对企业究竟有什么用处。前者可以体现在文字上,而后者更多地体现在实践中。所以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意义,需要在考核上体现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框架。

三、教学模式改革框架设计

1.教材模式改革。界于案例的重要性,我们在改革方案中将强调案例的使用。一般来讲,案例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案例说明理论,二是用理论解释案例所提供的现象。如前所述,传统教材以理论为章节的编排方式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们采用第二种案例使用的方式。我们使用一个完整的金融案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融话题——97亚洲金融危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随着教学的进程,学生将逐渐运用理论来解释这一事件,也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们的教材采用如下编排形式:开篇引入两篇文章,在文章中将学生不能理解的部分勾画出来,并在旁提示:链接到某页某章某节——仿网页的浏览方式符合现代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在后面的章节中按照说明某个现象的要求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并针对文章中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最后,将两篇文章改写,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授课方式改革: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在讲授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其他参与式、亲验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讨论。在不容易理解的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弄清楚问题,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2)实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某些环节的实验。(3)实践。对金融工具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对某些金融市场,如股市要求学生到证券公司实地感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