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20:22:01
序论:在您撰写自动化控制毕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郭鹏,李悦,高文彬.三菱Q系列PLC与FX系列PLC基于CC-Link通讯在轮胎设备中的应用[J].橡胶科技市场,2007(02),13~16.
[2]范明锦.三菱Q系列PLC与FX系列PLC的通讯[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190~191.
[3]王辉.三菱电机通讯网络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10.
[4]曹惠彬.电力线通信(PLC)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通信,2004,(1).
[5]戚佳金,陈雪萍,刘晓胜.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进展[J].电网技术,2010,(5).
[6]程晓荣.宽带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及网管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6.
[7]康恩婷.宽带电力线信道特性及OFDM性能的分析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5.
[8]俞王杰.自组织窄带电力线通信网络MAC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9]汪涛.宽带电力线通信MAC层协议优化及仿真平台搭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拾以超.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机电技术,2011,05:149-151.
[2]姜坤.浅谈PLC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07:167-169.
[3]叶坚.PLC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06:238.
[4]潘春玲.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265-269.
[5]刘佳.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6,(04):11.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峰.基于PLC的输煤程控系统改造[J].自动化应用,2010(2).
[2]王占彬.PLC控制网络在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S1).
[3]张金姣.基于组态技术的PLC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仿真[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4).
[4]甘焱.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浅谈[J].红水河,2010(3).
1.提高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对策
2.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4.略论高职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
6.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7.基于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
8.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讨
9.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10.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1.新形势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12.探索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13.MATLAB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14.基于ASP及VBA技术实现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自动化
15.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17.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18.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探讨
19.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探讨
20.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21.仿真技术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22.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与实践——以太原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
23.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研究
24.浅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毕业没计
2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26.利用网络资源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
27.试论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班开展毕业设计
28.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29.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30.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与科研结合效果探讨
31.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
32.工科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为例
33.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实习与设计
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究
35.高校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探讨
36.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改进
37.提高工科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38.地方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探析——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39.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
40.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实践
4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42.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43.微生物自动化分析仪的毕业实习带教初探
4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5.自动化和建环专业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46.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47.提高工科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与探索——以自动化专业为例
48.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49.浅谈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化
5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质量的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案例
5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思考
5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5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析
5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
56.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57.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58.不变与应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再思考
59.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60.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
61.MATLAB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62.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方案研究
63.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4.以实际生产工艺过程作为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思考
6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讨
66.毕业设计与毕业分配挂钩新的教学模式 记92届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67.工企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研究
68.谈中专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69.自动化专业新形势下毕业设计过程与质量研究
7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7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72.电子束离子束专业结合毕业实践研制用于生产自动化仪表零件的电子束焊机
7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
74.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改革
75.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风因素及治学方略研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76.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
77.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
78.高职电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79.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80.基于学科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81.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对检验医学本科生实习的影响与对策
8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
83.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8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教学实践
85.医院药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进展
86.人工与自动化双分拣区系统品项分配优化
87.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88.基于配电网自动化的多Agent技术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中的研究
89.基于不同接线模式的馈线自动化实现方式
90.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91.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综述
92.馈线自动化自适应快速保护控制方案
93.滚筒采煤机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发展及应用
94.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市场发展状况研究
95.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效应: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
96.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97.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98.基于数据驱动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框架
99.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自动化系统
100.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1.压力容器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02.薄煤层综采自动化配套装备开采技术
10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4.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总体设计
105.配电自动化
106.探讨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7.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08.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9.从国内外建设经验探讨广州配电自动化建设模式
110.槟榔包装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111.我院基于整体设计的自动化药房建设
112.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113.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探索
114.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浅谈
115.基于CAN总线的船舶自动化系统研究与设计
116.基于SMART准则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117.基于Android的自动化测试的设计与实现
118.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119.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概念探讨
120.任务复杂度对自动化意识的影响
121.探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
12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123.软件自动化测试概述及应用工具分析
124.试论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125.基于IEC61850国际标准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
126.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127.智能配电网馈线自动化发展及展望
128.图书馆自动化开源系统的市场可行性研究
129.国内石油钻机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建议
13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
131.IEC61850在高级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
13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的探索
133.智能电网发展的机制及其对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
134.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一)——电力市场与协调型自动化
个人概况
姓名:xxx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8年4月6日
年龄:22岁
健康状况:身体健康
身高:170cm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南岭校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学历:大学本科
电子邮件:xxxx
联系电话:xxx
通信地址:吉林大学(南岭校区)xxxx班
邮编:130025
主修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电力电子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 集散控制系统
电子技术
电路理论 电力拖动自动化系统 过程控制 (附有成绩表)
论文情况
毕业论文的主题是:可编程控制器(PLC)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尚在设计中)
英语水平
*基本技能:有一定“听 ,说,读,写”的能力
*标准测试:通过了叭??笱в⒂锼募犊际浴保?⒒竦糜判 BR> 计算机水平
*编程:对C语言,汇编语言,MATLAB,FORTRAN有一定的编程能力
操作系统:对WINDOWS ,DOS等能够熟练的操作
数据库
*标准测试: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
实践与实习
1998年8月7日----9月7日吉林大学校办工厂 金工实习
1999年8月8日----9月10日 吉林省电子产品检测质量监督检验站 技术实践
2000年8月15日---8月30日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专业实习
个性特点
开拓创新 积极进取
关键词:滤池,反冲洗水,技术改造
1 前言
乌鲁木齐市某水厂始建于1985年,1987年投产运行,采用直接过滤工艺。1997年经过扩建后形成完整的水处理工艺,设计处理能力8万m3/d。工艺流程为:原水 预沉池 水力混合井 机械搅拌澄清池虹吸滤池 清水池。该水厂虹吸滤池设计规模为8万m3/d,分为两组,每组规模为4万m3/d。每组滤池分为6格,共12格,单格面积为30m2,平面尺寸为5m×6m,池深5.lm。滤料采用单层石英砂滤料,滤料粒径d=0.5-1.2mm,滤料层总厚度为900mm。毕业论文,反冲洗水。卵石承托层厚度为250mm。作为控制水厂水质的关键构筑物,虹吸滤池存在出水水质未能达标、反冲洗耗水量大以及虹吸设备工作不正常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水厂的正常运营造成了影响。出于满足日益提高的水质要求及降低水厂制水成本的考虑,对原有虹吸滤池进行技术改造。
2 技改前运行中存在问题
2.1 滤后水水质不达标
滤池浊度去除效果较差。从改造前运行的资料来看,在进水浊度≤15NTU时,其出水浊度仅达到1.2NTU,浊度的去除效果较差,特别时原水浊度较高时,滤池出水浊度相应升高,造成出厂水水质不能达标。毕业论文,反冲洗水。
2.2 反冲洗耗水量大、滤池过滤周期短
原有工艺中的虹吸滤池,采用真空系统控制进水和反冲排水的虹吸管,真空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而且建设时间较长(1985年建设),存在漏水漏气现象,个别滤池己经出现了无法反冲洗的状况,滤池的反冲洗水头仅1.2m,反冲洗时滤料悬浮层偏低,滤料的膨胀率达不到设计要求,滤料冲洗不干净,导致滤料中沉泥越来越多,致使滤池冲洗周期为8h,冲洗时间也比正常滤池长,滤池的反冲洗水量比正常滤池多一倍多。
2.3 自动化水平低
原有滤池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功能简单、整体自控等级低、效果差,无法有效的实现滤池的自动化运行,增加了现场工作强度,滤池水位误差大,出水水质不能保证。同时给管理和运行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4 反冲洗水排放不彻底
反冲洗废水采用虹吸管排除,从虹吸管工作原理分析,在反冲洗停止,排水把虹吸破坏后,势必有部分反冲洗废水回落到滤池中,造成反冲洗废水排放不彻底,对过滤水质造成影响[1]。
3 优化技改方案
滤池优化技改最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出水水质、节省冲洗水量两个方面。提高出水水质最重要的是过滤方式的选择,按照过滤理论[2],提高滤池截污能力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反粒度过滤。毕业论文,反冲洗水。节省冲洗水量实现主要在于冲洗方式的选择,而气水联合反冲洗可以大大降低冲洗水量。
3.1 虹吸滤池改为反向过滤气水反冲洗滤池
鉴于原有滤池工况差,对虹吸滤池进行改造,从节省投资考虑,不改变原有池型,对现有的虹吸滤池进行技改,采用深圳清泉公司的专利技术――反向过滤气水反冲洗滤池。毕业论文,反冲洗水。将正向过滤改为反方向过滤;增加气水反冲洗系统,实现三段式气水反冲洗;冲洗方式为闭阀冲洗,冲洗时不排水,避免了滤料流失的问题[2]。改造后滤池剖面图见图1,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a改造前b改造后
图1 滤池改造前后剖面图
3.1.1进、出水系统
进水:拆除原滤池进水渠道和进水虹吸管,改为由滤池底部管道进水,每组滤池进水总管管径为DN900,单格滤池进水管管径为DN400,配置全数字气动调节蝶阀控制进水。拆除原有滤池底部配水结构,将池底两侧填高1.0m,单格滤池中间部分留出B×H=0.8×1.0的进水渠道,进水管伸入池壁和此进水渠相连。
出水:在池壁两边内侧设两个出水堰槽(尺寸为B×H=0.6×1.0),在池壁上开孔,接两根滤后水出水管(DN300)。各单格滤池的出水管分别接至出水总管(DN800),总管再和原通向清水池的管道相连接。单格滤池出水管上设气动阀板,保持单格出水的控制。
3.1.2排水及放空系统
排水:拆除原滤池排水虹吸管和池内3条排水渠,将排水积水槽整体抬高,在其内墙上设置气动翻板排水阀,通过翻板阀将冲洗水排至外墙和内墙间的排水槽,并从槽底部接出排水管(DN500),排入原滤池的排水渠内。每格的冲洗水单独排放。将原积水槽外墙的下部拆除,以扩大滤池管廊的面积,方便管道布置,改造后管廊宽度为4.9m。另外,为了避免闭阀冲洗不排水时废水溢流到其他单元,在滤池外侧池壁上开孔,设置溢流堰槽,并以管道接至排水沟渠。
放空:自滤池进水管三通处接出放空管(DN200)和反冲水排水管相连接,引入原滤池排水渠内,放空管上设气动蝶阀。毕业论文,反冲洗水。
3.1.3承托层及滤料
卵石承托层厚为350mm,仍然采用单层石英砂滤料,粒径为0.8~1.65,K80=1.8,滤料厚度为1.15m。
3.2 完善反冲洗系统
对原有工艺管道加以改造并改变反冲洗方式,由自身水力反冲洗改为外加动力气水反冲洗。
水反冲系统:增加3台反冲洗水泵(2用1备),反冲洗水管管径为DN400,接到待滤水进水管上,每单元滤池增加反冲洗进水自动蝶阀1套。
气反冲系统:增加反冲洗鼓风机2台(1用1备),每单格滤池增加反冲洗进气自动蝶阀和排气电磁阀1套。反冲洗气管管径为DN200,伸入到中间填高的进水渠中。
3.3 提高自动化水平
保留原电动蝶阀配电控制柜,将原滤池控制柜改为滤池控制柜1个,增设水头损失仪、反冲洗鼓风机控制(配电)柜以及空压机控制(配电)柜。建立由滤池上位机、PLC主站与PLC就地站组成的集散控制系统。
4 运行效果
4.1改造前、后滤池出水浊度对比
改造前后滤池出水浊度见表1、2。毕业论文,反冲洗水。
表1 改造前进出水平均浊度(NTU)
关键字: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改革;实践教学
自动化专业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作用,既离不开机械、电气、自动控制及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紧密依托于数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学科,而且还需要结合相关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南昌工学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南昌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自踊专业本科阶段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我们的学生较一些重点高校来说基础还是薄弱,为此,结合江西地方经济发展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模块作出了深入的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确定自动化专业教改思路和培养目标
我校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向汽车控制行业,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的理念也在进一步的拓展与创新,尤其智能控制技术在自动化行业的不断更新,为适应发展的趋势,提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及适应岗位的能力,我校自动化教改的基本思路是:从行业发展对该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为目标,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为改革重点,增强毕业生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为改革方向,全面建设实验实训中心以培养学生工程实际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前进入工程实验,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确定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政治合格,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主要面向汽车装配自动化生产线行业,重点瞄准汽车装配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掌握自动检测与仪表、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设计知识,具备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技能,理论到位、技术技能系统实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综合考虑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多样化及多变性,整个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六大模块:思想政治课程群、身心健康课程群、理论知识课程群、技术技能课程群、综合实践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各模块课程群由相关课程系列组成。
3 加强专业课程的改革
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专业实践类课程进行努力加强课程方面的改革建设,建立教学团队制,深入企业调研学习,对接生产企业产业链,在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提炼教学内容,制定适合我校学生的课程改革方案,实施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填充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互助协作、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以转变学习方式为契机,在主动学习并有竞争的环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对教师而言,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对专业建设和长期发展来说,建立全新的教学课程体系,推进学校改革的步伐,通过项目式教学的进行,不断探索组织形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管理方法、考评体系等的改革,随着专业实验实训中心的不断完善,项目式教学也得到了有效的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 加强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生产实习方式
过去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重理论轻实践是学科教育培养中的弊端,而应用型本科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定要通过改革实践性环节入手,形成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课是学生实践环节中的主要部分之一,过去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而创新性的实验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中逐步将主要的实验从课程中剥离出来,开设独立的实验课。在实验单独设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系统性综合实验,学生在完成指定性目标之后,能独立完成设计方案,选择实验设备,利用现有实验条件进行制作和调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学校也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陈旧的设备已基本更新,为保障实践环节的运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和江铃等自动化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实习中能了解生产管理的规范和严格,掌握自动化生产的整个过程。为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学校也在着手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如:我校的柔性生产线、西门子PLC综合实训室等。在学生走向实习企业之前,先在校内微企业实训室实习,在实习中学生会经历设计、安装、调试到维护的全过程。例如在西门子PLC综合实训室学生也可以在线编写程序,控制电机的起、停、调速,模拟炉膛上料、加热炉的温度控制等过程。校内实习基地在理论上也改变了校外实习的不足,解决了校内与企业生产现场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实习的效果。真正意义上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现在高校扩招,企业生产任务与效益紧密挂钩,对于实多数也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为此,我们对传统的实习模式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到企业“蹲点”式方式。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观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录像片,使学生对现场有一个基本概念,再请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课堂里,进行整套生产过程、设备配置与维护、控制方法等进行专业的介绍,最后到企业实习。
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控制已经不是以往的单一设备为控制对象,而是形成了大规模的可以互相通信的智能设备控制网,而且在自动化领域,以工业PC为单位,可以组成各种复杂控制系统,在工控界,利用PC监控的组态软件也在大量使用并层出不穷。为了使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接触工控组态软件,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也安排了相关综合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了解组态软件,熟悉主要功能,初步掌握在工控界较为前沿的组态软件使用及组态方法,为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
5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工作力度
以往学生最后一个学期在校外实习阶段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与指导老师之间不能实时紧密联系,甚至出现指导老师联系不上学生的现象,部分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而做,论文的质量无法保障。为改变各种不良现象,切实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真正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现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一个学期进行,并专门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切实保障该环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自动化专业人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周竞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杨兆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
[3]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裴素萍 《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10
关键词:PLC;下位机系统;触摸屏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控制系统结构 2 1.2 SIEMENS可编程序控制器 2
1.3 上位机系统上位机上位机即图文控制中心 3
1.4 WINCC软件平台 3
第二章:冰蓄冷系统的控制 4
2.1控制目的、范围及主要受控设备 4
2.2工况转换功能 4
2.3 工况的启停、显示和故障报警功能 4
2.4 数据的记录和打印功能 4
2.5 手动/自动转换和优化控制功能 5
2.6全自动运行功能 5
2.7 节假日设定功能 5
2.8下位机操作功能 5
第三章 远程监控 6
结 论 7
致 谢 8
引 言
控制系统由下位机(现场控制工作站)与上位机(中央管理工作站)组成,下位机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与触摸屏,上位机采用工业级计算机与打印机,系统配置必要的附件如通信设备接口、网卡、调制解调器等,实现蓄冷系统的参数化与全自动智能化运行。
下位机和触摸屏在现场可以进行系统控制、参数设置和数据显示。上位机进行远程管理和打印,它包含下位机和触摸屏的所有功能。整个系统以下位机的工业级可编程序控制器为核心,实现自动化控制。控制设备与器件包括:传感检测元件、电动阀、变频器等。中国目前集中空调的市场形势良好,在数量上增长很多,但由于 竞争导致了价格下降。制冷机的平均价格的大幅下降,也反映了制冷逐渐小型化的趋势细介绍如何对中央空调选型。中国夜间用电量大,中央空调将越来越受人们的使用。
第一章 控制系统结构
控制系统由下位机(现场控制工作站)与上位机(中央管理工作站)组成,下位机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与触摸屏,上位机采用工业级计算机与打印机,系统配置必要的附件如通信设备接口、网卡、调制解调器等,实现蓄冷系统的参数化与全自动智能化运行。
下位机和触摸屏在现场可以进行系统控制、参数设置和数据显示。上位机进行远程管理和打印,它包含下位机和触摸屏的所有功能。整个系统以下位机的工业级可编程序控制器为核心,实现自动化控制。控制设备与器件包括:传感检测元件、电动阀、变频器等。 采用TP27彩色触摸屏作为操作面板,完全取代常规的开关按钮、指示灯等器件,使控制柜面谈得更整洁。并且,TP27触摸屏在现场可实现状态显示、系统设置、模式选择、参数设置、故障记录、负荷记录、时间日期、实时数据显示、负荷曲线与报表统计等功能,中文操作界面直观友好。 SIMATIC S7-300系列PLC适用于各行各业、各种场合中的检测、监测及控制的自动化,其强大功能使其无论在独立运行中,或相连成网络皆能实现复杂控制功能 。
该产品具有光电隔离,高电磁兼容;具有很高的工业适用性,允许的环境温度达60℃;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抗振动与抗冲击性能,因此在严酷的工作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 上位机系统上位机上位机即图文控制中心
主要由PC机和激光打印机组成,采用SIMATIC WINCC软件平台,采用全中文操作界面,人机对话友好。管理人员和操作者,可以通过观察PC机所显示的各种信息来了解当前和以往整个冰蓄冷自控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所有参数,并且通过鼠标进行设备管理和执行打印任务。
1.4 WINCC软件平台
WINCC软件在自动化领域中可用于所有的操作员控制和监控任务。可将过程控制中发生的事件清楚地显示出来,可显示当前状态并按顺序记录,所记录的数据可以全部显示或选择简要形式显示,可连续或按要求编辑,并可输出打印报表和趋势图。
WINCC 能够在控制过程中危急情况的初发阶段进行报告,发出的信号既可以在 屏幕上显示出来,也可以用声音表现出来。它支持用在线帮助和操作指南来消除故障。某一 WINCC工作站可专门用于过程控制以使那些重要的过程信息不被屏蔽。软件辅助操作策略保证过程不被非法访问,并提供用于工业环境中的无错操作。WINCC 是MICRSOFT WINDOWS98或WINDOWS NT4.0操作系统下,在PC机上运行的面向对象的一流32位应用软件,通过OLE和ODBC视窗标准机制,作为理想的通讯伙伴进入WINDOWS世界,因此WINCC可容易地结合到全公司的数据处理系统中。
第二章:冰蓄冷系统的控制
2.1控制目的、范围及主要受控设备
蓄冷控制系统控制目的:通过对制冷主机、储冰装置、板式热交换器、系统水泵、冷却塔、系统管路调节阀进行控制,调整储冰系统各应用工况的运行模式,在最经济的情况下给末端提供一稳定的供水温度。同时,提高系统的自动水平,提高系统的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劳动强度,控制范围包括整个冰蓄冷系统的参数状态显示、设备状态及控制,主要控制设备有:双工况主机、电动阀、冷却塔、冷却水泵、蓄冰装置、初级乙二醇泵、板式换热器、次级乙二醇泵等,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包括整个冰蓄冷系统稳定、经济运行所需的功能。
2.2工况转换功能
根据季节和机器运行情况,自控系统具备以下工况转换功能:a) 双工况主机制冰同时供冷模式;b) 双工况主机单独制冰模式;c) 主机与蓄冰装置联合供冷模式;d) 融冰单独供冷模式;e) 主机单独供冷模式
2.3 工况的启停、显示和故障报警功能
控制系统按编排的时间顺序,结合负荷预测软件,控制制冷主机及外围设备的启停数量及监视各设备之工作状况与运行参数如: 制冷主机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制冷主机运行参数;-制冷主机缺水保护;-制冷主机供/回水温度、压力遥测和显示;-冷冻水泵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乙二醇泵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冷却水泵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压差旁通管的压差测量与显示;-冷却塔风机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冷却塔供/回水温度控制与显示;-供/回水温度、压差遥测控制与显示;-板式换热器侧进出口温度控制与显示;-蓄冰装置进、出口温度遥测控制与显示;-冷冻水回水流量控制与显示;-电动阀开关、调节与阀位控制与显示;-室外温湿度遥测控制与显示;-蓄冰量测量与显示;-末端冷负荷控制
2.4 数据的记录和打印功能
控制系统对一些需要的监测点进行整年趋势记录,控制系统可将整年的负荷情况(包括每天的最大负荷和全日总负荷)和设备运转时间以表格和图表记录下来,供使用者使用。所有监测点和计算的数据均能自动定时打印。
2.5 手动/自动转换和优化控制功能
控制系统配置灵活的手动/自动转换功能。根据室外温度、天气预报、天气走势、历史记录等数据自动选择主机优先或融冰优先。在满足末端负荷的前提下,每天使用完储存的冷量,尽量少地运行主机。充分发挥冰储冷系统优势,节约运行费用 。
2.6全自动运行功能
系统可脱离上位机工作,根据时间表自动进行制冰和控制系统运行、工况转换、对系统故障进行自动诊断,并向远方报警。触摸屏显示系统运行状态、流程、各节点参数、运行记录、报警记录等。
2.7 节假日设定功能
系统可根据时间表自动运行,同时也可预先设置节假日,控制储冰量和储冰时间,使系统在节假日时对不需要供应空调的场所停止冷。
2.8下位机操作功能
下位机操作功能如下: a) 人机对话。操作人员可通过触摸面板进行人机对话,操作界面完全中文化,具有提示、帮助、参数设置、密匙设置、故障查询、历史记录等功能。b) 系统设置。包括操作口令设置、运行设置、运行时间表设置、记录溢出处理、自动/手动/测试选择、节假日设置、系统参数设置(包括各节点温度、压力,各介质的流量,储冰量,制冰速率,融冰速率,阀门开度,末端负, c) 故障记录、运行记录、历史记录等
第三章 远程监控
控制系统通过电话线或宽带网,与专家系统连接,对系统进行运行监控、参数修改、数据采集等,使系统不断完善和软件版本升级,让用户得到更好的服务。远程监控的目的是用户可以通过PSTN(公共交换传输网)对冷冻站进行异地远程监控。同时也可以实现远程调试、远程适时监控和在线维护等,从而大大减轻工程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工程成本。
控制系统设计界面友好,PLC和触摸屏均可扩展,内容可扩展、参数也可修改,通过485通讯接口或通信协议实现BAS与冰储冷自控系统一体化,节约 投资、方便管理。系统集中控制,减少了动力柜占地面积,又使动力柜型号统一、式样相同、大小一致。系统扩展控制如下: a) 污水泵自动控制; b) 风、排风控制;c) 活水泵稳压控制;d) 防水泵定时运行、检测、报警; e) 淋水泵稳压控制; f) 筑物夜间轮廓照明自动控制;g) 低配计量、开关状态检报警 。
结 论
中央空调是对室内空气进行统一调节的专用系统,它通过室内采样温度、湿度,与设定的温度和湿度比较,按照一定的算法,对比例调节阀、加热器、加湿器、进/出气阀门、泵等设备进行控制,调节室内温度、湿度,达到设定的要求,提高人体的舒适度。冰蓄冷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是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配以各种传感器、电动调节阀门、变频器等,实现对系统自动化控制, 通过PLC在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推广运用,验证了PLC系统的可靠性特点,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有效节能,同时也为楼宇设备控制系统的控制器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PLC系统在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用中日趋成熟,在楼宇设备控制系统中也将会大显身手。
致 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同门,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助!
关键词: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TN9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2-0000-02
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由来已久,但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求和国家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出具有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改造的能力等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其以后从事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为了培养出全面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就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课程难度剖析
在学习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时,学生必须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直流电动机系统中的电磁量以及机械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了解可控直流电源的产生方法,知道在控制系统中,可以根据控制对象来控制某一控制量的算法和衡量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指标;掌握单片机的原理等。而要实现学生对上面的知识的掌握,就要学习很多的知识,如自动控制理论和电机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所以,电力拖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知识面很广,要求的专业基础背景高。而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课程,且要在学校这段有限的时间学会,学透是很不容易的。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工程的应用
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课程教学与实验以及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以电机作为对象和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为弱电控制强电的媒介,以及自动控制理论为分析和设计的基础来掌控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和设计方法。把课程的设计和综合实验结合起来,可以巩固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了加强工程的运用,可以通过加强位置控制系统和张力控制系统以及数字控制系统来增加工程的运用。位置控制系统即位置随动系统,在使用这个系统时,可以将应用广泛的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结合起来介绍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和参数设置,为以后参加工作打好基础。张力控制系统在加工带材和线材的过程中,保持卷的进出的张力,使带材卷的整齐和紧致。数字控制系统包括数字控制的硬件电路和软件流程。
三、教学方法的探讨
课程教学的环节包括课堂教授和学生自学以及实验等,在教授理论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其中加入动态演示的图像,让学生对内容更容易理解;在教授对交流和直流控制的软件系统时,就可以结合仿真软件,通过在课堂上建立起模型和课堂以及课后的仿真,使学生更加了解对系统的控制。而对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由于学生没有真正的参加过工作,所以没有经验,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知识不够理解或不感兴趣。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都需要考虑到,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教授电力拖动系统时增加其应用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变学生的态度和思想,使其不在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去学习,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这门学科。
四、加强实验教学中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理论与实验结合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是一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广泛的课程,所以它的教学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上实验课程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根据实验的目的拟定实验的路线和选择合适的仪器仪表以及确定实验的步骤,然后进行数据的测试,并根据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还有就是在上实验课时,可以尽量让学生掌握一些电气测量的方法和实验设计以及工程的运用结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实验时获得的数据,可以为学生以后写毕业论文时提供依据。
(二)课程设计强化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将课程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解决工程问题。在课程设计课上,可以选择几个与工程运用相关的主题,如变频器控制交流电动机调速的应用和设计PWM控制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以及无刷直流电动控制器设计等。在这些主题中,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然后进行分组来完成,并且提出相应的要求,如系统设计方案论证和系统指标测试以及硬件开发等。限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在3周以内,而且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根据题目设计相应的电路和参考文献以及显示输出电路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及掌握了系统开发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也提高了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专业教学长期探讨的问题包括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本文就结合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的实际教学情况,通过分析其面临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操作技能以及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新德,郝立,孟正大.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06).
[2]洪乃刚,洪小平,黄松清.电力电子和电力拖动系统虚拟实验的开发和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5):338-339.
[3]钱晓耀,陈卫民,蔡慧.“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0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