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演示实验教学范文

时间:2022-11-06 05:38:12

序论:在您撰写演示实验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演示实验教学

第1篇

【关键词】物理 实验 教学

一、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例如:用激发演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磁感应中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在规定的实验中,适当增加相关演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

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其研究方法:①边学边做实验: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及它所受外力F有关。然后,笔者再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规范操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而且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发现研究对象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学生对a和F、m的关系获得感知。②探索知识: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a-F、a-1/m的图象。③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这样,让学生用实验探索和理论探研两种方法自我进行推证,在推证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核定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搞得一清二楚。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三、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

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例如:在“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每两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生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楞次定律。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演示实验 课堂教学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获得生动感性认识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重要概念、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学生规范操作起着示范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演示实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规范操作

实验教学是一项严肃认真的活动,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亦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规范操作,这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也是学生科学态度的潜移默化,更对学生实验技能培养起示范作用。

1.演示实验课前要充分准备

(1)教师要搞清实验原理、过程和注意事项,保证在操作方法上没有科学性错误,实验原理和操作符合客观实际,使用和组织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研究滑动摩擦力”实验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在试验中摩擦力大小是通过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来量度的,只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外力才和摩擦力相等。这样学生就明确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必须保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另外教师要补充演示物体做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作用力与匀速直线运动时不相等的实验。

(2)教师要对所用仪器检查校正并清洁,按照程序进行课前预演,亲自动手及时发现不足及操作细节和关键,使得课上演示实验能成功演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课堂演示时,一丝不苟规范操作

教师要想成功演示实验,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操作过程就不可马虎。演示实验不仅是物理理论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示范和培养。如操作细节问题:手拿砝码,不安装电键等必须禁止,使用仪器时调零、观察量程等也不能省略。关于各种仪器的装配和使用注意事项,教师必须告诉学生。

3.演示完毕,注意对实验仪器的处理

教师从开始到完毕整个过程,一定要注意对仪器的保护、爱护。比如关闭、包装等。

二、紧密围绕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规律、原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探究。教师要明确,演示实验是教学的一部分,是服务教学的。

1.演示实验的选择

演示实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有力证明规律,除了书上所列的演示实验要做好之外,教师可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引入补充一些实验,这也很利于教学。但教师要注意演示实验不是变魔术,只图热闹有趣,它要服务于教学,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能很好解决教材中某一问题,证明某一规律,或是要求掌握的某一物理现象,这才是选择演示实验的原则,教师不可生拉硬套所有沾边的实验都来演示,从而影响教学。

2.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

每一个演示实验的开展都有其教学目的,因此任何一个演示实验,首先要目的明确,即为什么要演示实验?来解决什么问题?不仅教师要明确目的,而且学生也要明确目的,这样才能使学生透过演示现象把握物理本质。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就是在演示加速度与质量、合外力的关系,而加速度是由绳长来反映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从实验现象得出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演示与讲授紧密配合

演示要做好,但更要和讲授配合好,这样才使演示更好起到教学效果。讲到什么地方演示?是先讲后做,还是先做后讲或边讲边做?怎样引出问题,通过什么过程说明总结得出结论?哪些地方要向学生交代,哪些地方要提醒学生注意,哪些仪器的装置要仔细地讲解,而另一些部件的作用却可以不讲?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实验本身特点仔细考虑好,课堂上才能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地讲好做好,才能更好地发挥演示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讲课和演示有机配合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演示得直观性和可靠性,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入、讲解,如何分析、启发和总结。总之,演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不能孤立地考虑,以致与讲课脱节。

三、勇于创新,改进实验

由于实验教学的客观条件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精神,改进实验,使实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1.利用简单材料来做实验

教师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代替实验室规范器材,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以上方法不仅节约学校资金,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不要为了加强效果而进行演示实验

有时课本上所列举的演示实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现象,同时教师不要总是对于课本演示实验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机械操作,这样就会极大地削弱实验教学功能,教师需要对实验稍加改进,使其效果明显。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效果良好、操作规范的演示实验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关问题的思索、物理结论的得出、实验操作的规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真对待操作教学以及改进,使得每一个演示实验成功完成,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02(1).

[2]“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教育研究.

第3篇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初中生的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兴趣广泛、强烈,但缺乏深度和稳定性。如果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例如:我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感到疑惑不解,教师及时点拨:是什么使得试管缓缓上升的呢?是大气压。学习了《大气压》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一个有趣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

二、演示实验的重要作用

演示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纽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表象作基础,而表象的感性材料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实验。

学生头脑有时积累了一些感性材料、生活经验,但有些经验是模糊的、动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动演示,突出主要部分,使模糊的得以鲜明,对错误的加以改正。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些模糊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做好斜面小车实验,分析实验,推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基础上更好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试想如果没有实验,教学将变得多么困难。

三、本人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上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注意实验的细节问题,以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以确保实验成功,提高课堂效率。

第4篇

【关键词】演示实验;教学;丰盈

在教学中发现,实验题的得分率很低。并不是题目出得难,即使是考书本上的实验,效果也不好。虽然学校教学条件有限,但教学能做的实验一定做给学生看,从不偷懒、图简单不做。难道是学生不喜欢实验吗?基于教材中90%的实验为演示实验,于是就学生对演示实验的态度做了个小调查:你喜欢演示实验吗?为什么?有66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回答喜欢的有48人,回答不喜欢的有18人。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学生是喜欢演示实验的,为什么实验题的得分率却不高呢?

静下心来分析学生喜欢的理由,才发现喜欢还是有不同的。在回答喜欢的学生中,有39名学生的理由是演示实验能增加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能帮助记忆实验结论,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些真喜欢的学生中,有5名学生说,更喜欢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更能亲身体验化学变化的奥妙;有9名学生的理由是觉得好玩,这样的学生对于演示实验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看,看完热闹就完了,不去动脑思考实验要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在不喜欢的理由中,有8名学生回答因为看不清楚现象;8名学生的理由是不能自己动手做实验,不能亲身体验做实验的乐趣;2名学生回答无聊,反正老师最后还得把结果告诉,不用看也能知道。

了解了学生对待演示实验的态度后,开始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改变,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功能。

一、设计好演示实验前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实验

就好像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一样,开始都要有一些悬念,把人的胃口吊起来,这样才有看下去的兴趣。做演示实验也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很好看,学生也不知道重点该看什么。这时,教师要在实验前设计好一些问题,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并能根据所给问题,知道该重点看什么。例如在做铁丝燃烧实验时,实验前给出下列问题:①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②末端为什么系上火柴杆?③瓶底为什么要放少量水或沙子?④燃烧时有没有火焰,有没有烟?燃烧后的物质是什么样的?⑤燃烧有没有放热呢?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就知道该重点看什么了,就能比较全面地说出铁丝燃烧的现象,前三个问题也就会解答了。这样做的结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二、多邀请学生参与或独立完成演示实验

陶行知先生提倡在做中学。既然有学生想动手,那不妨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来。简单的实验,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由学生独自完成,有难度的由老师来做,邀请学生来帮忙。当然,完成一个演示实验,需要的学生是有限的,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学生来参与实验呢?我是这样选择的:①实验比较简单的,选择那些成绩不太好的、有点粗心大意的学生来做;实验较难的,选择成绩相对好些、平时比较认真细心的学生来做。这样实验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尽量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尽量减少失败的产生;②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也不能每次都让他参与,多留一些机会给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做完实验后一定不要忘记说一说他(或她)的功劳,并且一定要说声谢谢。多了几次这样的体验后,胆小、内向的学生也会变得积极、踊跃地参与演示实验了。

三、改进一些演示实验,增加趣味性和目的性

实验书上的有些实验也是不严密的,例如教材中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把二氧化碳通入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结果石蕊变红色,结论是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碳酸。有些学生就产生疑问:怎么就能证明不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了呢?为了消除学生的疑问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把实验改成:先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导管口,结果试纸不变红色,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接着把两端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的T型玻璃管竖着接在导管口,很快就会发现,下面的试纸变红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试纸变红的,同时还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这样的实验比书上的实验有趣多了,学生非常喜欢。

四、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实验”,预测实验现象或结果

这所说的“想象实验”是指在一定实验基础上通过“想象”完成的实验。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许多实验就是在想象中完成的。有些实验,可以先让学生大胆想象实验的现象或结果,然后再做。例如,在演示二氧化碳灭火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测蜡烛会怎样,是上面的蜡烛先出现那种情况,还是下面的蜡烛先出现那种情况。还有些实验在现有条件下没法做,这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实验”来完成。例如,在讲“原子的结构”时,无法做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教师就可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材料,在大脑中虚构一个空间,想象实验的情况,进而想象出原子内部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五、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实验

说看不清实验现象的学生大多是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为了让他们也能看清楚,我尝试把一些实验改成在多媒体上完成,这样通过大屏幕,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了。例如,在学习选择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时,课前设计好课件,上课时大屏幕上展示出各种仪器,通过移动鼠标就可移动各个仪器,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动漫的形式把各种组合的优点和缺点演示出来,这样,学生既能看清楚,又感觉非常有趣,比实物演示的效果要好多了,还能节省药品的使用和上课时间。

第5篇

关键词: 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微型实验 应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化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化学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增加了较多的演示实验。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许多学校都十分重视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但在演示实验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做演示实验时,坐在前排的学生连药品、仪器都看不清楚,后排学生更是看不见;(2)在常规演示实验中,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做实验,学生只是看实验。这与新课改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如何解决这一重大课题,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微型化学实验以其良好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应用于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可以弥补常规演示实验先天的不足。

所谓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办法与技术。

把微型实验应用在演示实验中,就是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原来教师做、学生看的演示实验,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多年来提倡的“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导思想得以实施。在高一的《碱金属》、《卤素》、《元素周期律》、《硫酸》,高二的《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烃》、《烃的衍生物》等章节的演示实验中运用微型实验,尤其对一些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学习《几种重要的金属》时,为了比较镁、铝与非氧化性酸(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常规演示实验把两种金属分别加在稀盐酸中,然后观察、比较其反应的剧烈程度。这样前排的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很模糊,后排的学生更看不清楚。如果用微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以小试管或学生自制小试管来代替常规试管,教师给每一个学生提供稀盐酸和用砂纸擦去表面氧化物的小镁片、小铝片,让学生一人一组做实验,通过亲手做实验,学生会对实验现象观察清楚,印象深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和形成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把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学生在“做中学”的目的。

同常规实验相比,微型实验具有以下特点:

1.仪器简单。微型实验利用小试管、点滴板、多用滴管、井穴板等微型化的仪器或学生自制仪器,微型仪器来源广泛,可以做到人手一套。在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就能实现人人动手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能训练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创新思维。由于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具有小巧便携、不易破碎、液体试剂在多用滴管中不易流出等优点,这就为改革化学演示实验提供了方便与可能。

2.试剂用量少。实践表明,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90%,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其效果同样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并且反应速率快、现象明显。所以,演示实验微型化能节省实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把微型实验应用在演示实验中,要重复使用或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副产物(含“三废”),如用KMnO4制取O2所得到的剩余物质中主要含有MnO2、K2MnO4和未反应掉的KMnO4,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均可用来加入浓盐酸制取氯气;浓硫酸稀释后,不要直接倒掉,而可以用到后面的浓、稀硫酸的性质比较实验中去。对于不能重复使用的应要求学生集中倒在指定的废物桶中,处理后再排放。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新课改教学的重点,我们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引进微型实验,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激发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了创新意识;能够灵活运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充分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微型化学实验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例如,它忽视基本操作的规范性,较少考虑实验中有关的安全因素等。因此,微型实验虽然具有许多优越性,但并不是所有演示实验都可用之代替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演示实验的内容、目的、现象和定量要求等进行选择,使常规演示实验和微型实验相结合,两者取长补短,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宁怀等.第四届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1998.

[2]周宁怀.微型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教学》编辑部.化学活动课及微型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分册)[M].北京:民主建设出版社,1999.

[4]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化学教育,2001,(3):37.

第6篇

关键词:演示实验;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46-001

一、教学背景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是在机械振动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从整体上看,形成波在空间的传播,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作为老师,都能做到利用好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碰到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加以改良,让学生亲自感受实验,积极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下面以波的形成和传播为例,谈谈如何变通实验。

二、教学片段

1.呈现新鲜的事物,以“新”引入实验

片段一:1: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两个运动例子,最后让学生总结。

1.1让一学生抖动长绸,演示“长绸舞”;多媒体展示长绸舞的图片和动画过程。

1.2多媒体演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提出问题:波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总结:波在长绸上传播;波在五星红旗上传播。

评析: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模拟动画、通过精彩电影剪辑和精美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加深了感知程度,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勤动手、勤动脑,以“动”做成实验

片段二:选班级高矮差不多的学生,胳膊套着胳膊,站在教室内走道上,准备好就绪后,对每一位同学提出动作要求:如果感觉有同学把你向下拉或向上拉,你配合着就向下蹲或向上站起来,如果没有,就站着不动。最后让站在一排的首个学生反复做往下蹲的动作。同时让其它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波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总结:波是由质元通过彼此间驱动力带动由近向远处传播的过程。

评析:学生直接参与波的形成,把每个学生看着质元,还能切身体会质元之间存在驱动力,感受颇深。通过直接参与实验来体验学习,能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3.层层诱导,以“思”深入实验

片段三:班级所有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在走道里,或教室的前后重复刚才做的实验,体验并思考和解决问题。

并提出问题:

3.1每个同学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3.2每个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动起来

3.3每个学生开始动起来的动作是否都是下蹲或都是站起来,和第一位同学开始动起来有什么共同之处

3.4如果第一位同学停止振动,是否所有同学都立即停止振动。

学生总结:质元并没有发生向前迁移,在波传播到相应之处,质元开始振动,起振情况与振源起振情况一致。如果振元停止振动,波的形成继续向前传播,靠近振源的质元先停下来。

评析: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学生想象多个质点同时而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看,形成波在空间的传播,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现以问题、任务驱动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加上学生全身心参与,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学生就较易理解了“波是怎样形成和传播的”,此时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4.迁移物理模型,以“变”演示实验

片段四: 实验仪器做演示实验“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以及“运动会中团体操的表演”。

评析: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模拟动画,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波的概念以及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而质点并不随波迁移;通过分析和举例(如声波、无线电波、光波等)让学生理解波是传递能量和信息的一种方式。一方面把问题生活化、灵活化,通过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实际应用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实际,拉近物理与现实生活和生产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在目前实施新课标、运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实验教学。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真正主体的角色进行实验,在实验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在确定内容和教学方法时,注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既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又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创设生动的实践情境,可以对课本上的演示实验略加改良,能使得实验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缪建新主编.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7篇

【关键词】演示实验教学效果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中学科学实验的主干,它不仅是课堂教学中为学生释疑解惑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教师的演示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在多年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教科书上的部分实验结果不太理想,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往往由于还原不充分,导致不能观察到光亮的红色;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由于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后,再伸入到集气瓶中,有部分空气逸出,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失败等。为此,本人对这些实验在操作方法或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改进,改进以后,实验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实验现象明显,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其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改进在200年初中科学新课程实验调研中获得市三等奖、区一等奖。

一、 改变实验操作方法,增强实验的直观性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将化合物转化为单质。按照教材操作:将黑色的氧化铜斜铺在试管底部,先通入一会儿氢气排出试管内的空气,再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等试管内的固体冷却后观察:黑色固体变成光亮的红色,同时试管口出现水珠。但实验中发现仅仅是在试管壁上部分和导管口上看到少量光亮的红色,试管内大部分的固体是砖红色的,并没有如教材描述的实验现象,分析其中原因是中间的氧化铜没有与氢气充分的反应,部分生成的是氧化亚铜,学生对老师的实验现象产生疑问:为什么大部分的固体是砖红色,而不是光亮的红色?教师对学生的疑问往往忽视或告诉学生只要记住光亮的红色就行,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现象。实验中如果减少氧化铜的用量,虽然氧化铜能与氢气充分反应,但由于量少观察到的现象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同学,无法看到实验现象。显然,作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了让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清晰,本人对实验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铜粉末,用滴管滴入几滴水,慢慢的转动试管,使氧化铜粉末均匀的附在试管内壁,为了防止加入的水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将该试管在酒精灯上烘干,然后通入氢气再加热,由于经过这样处理后粘附在试管壁上的氧化铜比较薄,很容易被氢气完全还原,因而黑色固体很快变成了光亮的红色,像一面铜镜,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后面的学生也能很清楚的看到实验结果,实验所需时间短,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下表是改进前后的实验效果的比较。

改进前 改进后

药品用量 一药匙 四分之一药匙

反应时间 长 短

实验现象 砖红色,少量红色 光亮的红色

通过实验的操作方法的改进,不但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便于学生观察,而且节约了药品的使用量、缩短了实验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二、 改进实验装置,提高实验的科学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中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按照教材的实验操作:将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后,伸入到集气瓶中,与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由于消耗氧气生成了固体,因而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瓶内,水进入多少体积就是消耗的氧气体积,从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在实际教学中用此装置进行实验,进入水量往往不足五分之一或超过五分之一。教师经常会从装置存在的缺陷来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部分空气在反应过程中排出瓶外;或者红磷量不够,导致氧气没有充分的反应;或没有完全冷却等等。学生将信将疑,似懂非懂。实际上,即使达到五分之一,也不能说明这些量就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燃着的红磷伸入瓶内的一瞬间,瓶内空气受热膨胀,有一部分空气会排出,排出的部分气体中包括了氮气,这样把这部分氮气也当作了氧气的含量,这是该实验装置欠缺的地方。同时,红磷需要先在空气中点燃,等红磷燃烧后再伸入到集气瓶中,产生的五氧化磷固体在空气中形成白烟,污染了空气,对师生的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为此,本人对该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见图);取一大的带橡皮塞的具支试管,橡皮塞上套一气球,防止气压过大,试管炸裂,用四支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将试管容积画分成五等分。支管口连接橡皮管,并用夹子夹紧。实验时取一定量(黄豆大小)的白磷于试管中,用带气球的橡皮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稍加热试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挤出气球中的气体,并扎紧气球,使其总体积还是燃烧前的试管的体积;将具支口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夹子,流入试管的水量刚好占容积的五分之一。这样测得的实验数据更加准确,更具有说服力。经过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操作简单,无污染,数据准确,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实验的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整合多个实验,体现实验的综合性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在改进演示实验方面多动些脑筋,增加部分趣味实验,穿插于科学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能整合多个实验,那将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是继氧气性质后的又一个重要实验,也是初中科学中应该掌握的常见的气体性质之一。教材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存在以下缺陷:1、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操作方法:向带有两支燃着的蜡烛(高低不同)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要求看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在合科教学后,非化学专业的教师在倾倒二氧化碳时,由于倾倒角度控制不好,蜡烛常常同时熄灭,或上面先熄灭,导致实验失败,同时由于蜡烛放在烧杯内,坐在后面的同学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困难。2、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实验方法:用矿泉水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然后倒入水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该实验不能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还是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色;鉴于此,本人对上述两个实验进行综合改进,利用身边废弃的矿泉水瓶作为器材,自制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并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另一个性质,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这是教材没有的实验项目。同时将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与其他三个实验整合在一起。

自制装置过程如下:用烧红的玻璃棒在矿泉水瓶上戳三个孔,插入三根导管,中间导管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相连,另两支导管口分别放上两支蜡烛,形成一高一低的装置,在瓶内装少量的新配制的饱和石灰水;用软玻璃自制一多孔的玻璃管,套在矿泉水瓶口上,玻璃管口做成莲花状,防止玻璃管滑入瓶内,玻璃管底部放入几条面包虫,管外壁贴两张蓝色石蕊试纸,一张用水湿润,一张保持干燥,玻璃管内套一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试管口与外界相通,小试管内也放入几条面包虫,作为对比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由矿泉水瓶的中间支管通入到矿泉水瓶子中,如果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就会沉入到瓶子的底部,这样观察到放在下面支管边上的蜡烛先熄灭,随着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断的增加,放在上面支管口边上的蜡烛也随之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由于蜡烛放在瓶外,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更加清楚。玻璃管壁上接触二氧化碳的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试纸变色,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蓝色蕊试纸变红,将变红的石蕊试纸取出,接近酒精灯烘干,又变为蓝色,原因是碳酸受热分解成二氧化碳,则试纸又呈蓝色。通过对比实验,学生真正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只有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色。二氧化碳气体从玻璃管管壁的小孔进入与面包虫接触,随着二氧化碳量的增加,学生观察到放在玻璃管内的面包虫呼吸急促,不停的挣扎,直到窒息死亡,而小试管与外界空气相通,其中的面包虫没有接触二氧化碳,呼吸正常,两者对照,从而验证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与此同时,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通过实验改进不但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而且该装置可以同时完成二氧化碳的四点性质实验,实验时间少而紧凑,实验效果良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实验中设置了两个对比实验,实验更具有说服力。教师利用学生身边废弃材料改进实验,学生兴趣更加浓厚。

四、实验改进的几点体会

1.教科书不是绝对的权威。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冒犯教材,这样学生的思维被压制了,教师的教学也被教材支配着。教材虽由专业人事编写,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会无所适从。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知识源的多元化查找资料,对教材中缺乏科学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实验的科学性。除了上述改进的实验,教材中还有很多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例如氢氧化钙与氯化铁、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按照教材实验步骤操作,将氢氧化钙溶液滴入氯化铁或碳酸钠溶液中,却看不到教材描述的实验现象,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查资料,为什么没有沉淀?怎么样才会有沉淀?然后再用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的改进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破除学生对权威的迷信,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实验应发挥其激趣功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接触事物,去提出问题,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信心也不断提高。初中科学合科教学后,由于内容多,难度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兴趣的培养格外重要。教师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改进以后,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废弃物品进行实验的改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学生兴趣明显提高。从中得到启发,也尝试了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开发丰富多彩的学生实验,丰富学生的课外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同时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科学实验应注重设计的严密性。实验过程可能会出现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实验结果,为了实验的严密性,我们应该设置必要的对比实验。对比是实验所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在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设置了两个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提高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4、科学实验应关注实验的简约性。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教师要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的时间内来完成实验。因此实验改进应化繁为简,操作容易,现象力求明显,便于学生观察。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装置改进后,操作简便,实验时间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演示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加强和改进演示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