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18:26:41
序论:在您撰写声乐教学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关于民歌教学
简单地说,民歌,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种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民歌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需要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体验,从而提升演唱水平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基本的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是在课后不断练习中,意会民歌学习所必须的理论基础,而后依据自己的理解,指导声乐自我训练,并通过不断实践重新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民歌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对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对于了解、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歌的种类也很多,如陕北民歌、蒙古族歌曲、藏族歌曲,有些民歌是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唱法,具有原生态的特点;有些民歌则是基于普通话的基础上,借用地方方言的语言特点来进行演唱的。
(二)民族音乐教学法
民族音乐教学几乎都是围绕着解决开喉咙、呼吸、喉头等技术问题来进行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技术化的训练,目标很明确,步骤很清晰。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描述自己的演唱体会,然后把这种感受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应当说,在民歌语言的韵味和把握上,原始的民歌传授方法,实际上是民间艺人口头创作,口耳相传,是一种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而在现代的民歌教学中,这种方式有着明显的制约性,口传心授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民歌教学的要求,那么在现代的民歌教学中,如何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来寻求帮助,寻找所演唱民歌发源地的地道的语气和语感,有助于当前民歌教学。同时,教师也应当要掌握各地民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三)PBL情境声乐教学法
PBL最早的应用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的精神病学教授Bar-rows1969年他在加拿大MCMaster医科大学首创,之后经过不断精炼与实践探求,在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得到广泛应用,PBL模式也应用于其他教育领域,如商业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等。应该说,PBL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熟练掌握一门领域的学习过程。PBL情境声乐教学法,实际上正是借用了PBL的核心思想,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服务,在理论学习和日常训练声乐技巧的条件下,通过情境训练引导,提升学生歌唱技巧,同时规避了学生“千人一面”的态势,尽可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歌唱风格。总的说来,PBL情境声乐教学法就是在传统教学过程的基础上,注重塑造学生的民歌语言个性,并强化学生对歌曲风格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音乐意识中的觉醒,依靠声乐技能的语言训练,加深情感投入,并强化学生对于舞台表现力的自我感受。教师通过营造各类音乐语言情境教学,与学生展开互动,从而使学生直接感知音乐,借由多层次反馈,逐步实现从自然状态转换到训练状态并再次回归到自然状态的转换,并在实践中剥离教师强烈个人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二、PBL情境声乐教学法在学习民歌语言中的辅助作用
(一)PBL情境民歌语言教学法的特点
PBL情境民歌语言教学法,实际上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基于传统民歌教学方法之上的创新方法。实际上,在民歌教学中,地方语言韵味和方言的问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汉族教师很难能够教授少数民族歌曲,对于各地域风格特征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困难,仅仅在普通话教学和非方言创作型现代民歌中有教学优势。当今民族歌曲内容包括汉族传统民歌、古曲类民歌,少数民族歌曲,以及近现代创作型民歌。每个类别的演唱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古曲类偏重于吟诵式的,少数民族歌曲需要了解地域性方言,与传统的民歌教学方法相比,PBL情境民歌语言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开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各类民歌的语言。PBL民歌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也更加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塑造。
(二)PBL情境民歌教学法对学习民歌语言的辅助作用
1.地方民歌语言教学
民歌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以陕北民歌为例。陕北民歌具有强烈的语音修饰特点,借用衬字、叠字,运用和谐韵脚,自然地运用洪音和细音。所选取的词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也容易,在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下,讲求歌词的韵律美是十分必要的。歌词的声音和意义是不能强制分开的,有时候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要比习惯上的联想见出更加微妙,讲究声律是行文最重要的功夫。在陕北民歌中,有大量的衬字使用,如对坝坝,白脸脸,如圆个溜溜、蓝个英英、那个,等等。这些文字的使用增强了民歌的地域性特点和艺术感染力。在江南民歌中,比如《茉莉花》,其中的一段唱词“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将我骂”,其中,“满园花开”就要唱做“满YU花KEI”,“香也香不过它”就要唱作“香也香不GE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就要唱作“MUYUXICEI一朵DEI”,这里包含了平卷舌的运用,以及江浙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在进行民族唱法的学习时,特别是针对一些地方色彩浓厚,地域性特点强烈的歌曲,如《想亲亲》、《下四川》等类型的歌曲,要求演唱者要用地道的语言去演绎表达作品。
2.古曲类民歌教学
有些学生本身已经系统地学过几年声乐,懂得基本的发声技巧,知道唱歌是要用上腰腹部力量,不能光靠声带去喊,但是他们在学声乐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瓶颈,例如觉得气息不够用,声带有时闭合不紧,出现漏气现象,遇到高音就躲,唱不上去,咬字不清晰等等问题。其实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心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生理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需要长期反复规范的练习才能一点点进步的,并且是循环性的进步,也就是说有一段时间感觉声音进步了但是隔一段时间又好像不会唱歌了然后重新找正确的声音,并且声乐几乎天天都必须练习,一天不练就会退步很明显,所以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声音条件不错,就疏于练习,在课上教师已经解决的声音问题自己到课后不去巩固,以至于一唱到没有把握的地方就胆怯、紧张,出现各种失误。紧张是学习声乐的大敌,人一紧张就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更厉害的会短暂性胃痉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当然是没有办法把气息沉下来,用胸腹式呼吸和协调身体各个共鸣腔了。
(二)生理问题
歌唱中声带只是发声器官,要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需要全身其他器官的协调配合,分别要用到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咽喉、气管、肺部、横膈膜等;发声器官包括声带、喉头、会厌和咽壁等;共鸣器官包括口腔共鸣、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咬字器官包括侧牙(坐牙)、舌头、硬腭和软腭等,其他需要合作的还有后腰的支撑力以及腿部肌肉的用力之类。可见,要完美地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需要以上各器官的协调配合。这些器官要通力合作需要先一个个单独训练,累积感性认识,然后变成歌唱者的记忆认识,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各个器官控制住为歌唱服务。综上所述,学生学声乐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心里容易紧张,练习时间不够,身体各个器官不协调。
二、运动教学法
(一)运动教学法的内涵
以上说的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其实是互相影响的,生理问题会引起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会造成生理问题。很多学生在唱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有很多怪动作:抬肩、锁眉、嘴歪等,这说明他身体不协调,这就会引起他心理紧张,演唱水平得不到体现,同样有些学生上台之前心里怯场,也会出现心悸、胸闷、气浮、咬字不清楚等。发声状态不好是因为身体各个器官不协调,那么逆向思维我们让身体协调,不就能发出正确的声音了么。本人研究发现要达到学生声带和肌肉在歌唱的时候相对的放松状态,可以让学生通过与旋律走向相对应的特殊运动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学生身体放松了,发声器官和肌肉自然也放松了,这样就能达到理想歌唱状态了。
(二)运动教学法在发声训练中的运用
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身为中线,上肢两臂,下肢两腿,都是一一对应关系,人的中心在中线,任何运动的重心都在丹田处(肚脐下三指)。运动教学法的宗旨是对称运动,意守丹田,并且与旋律节奏一致。目前,主要是在发声训练中实践,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常用的几条结合运动教学法的发声练习。
1.跳音练习:
此练习所训练的是气息和横膈膜的对抗问题,很多学生在刚学的时候体会不到横膈膜如何支持,单凭声带唱出音色单薄、尖锐、没有共鸣的声音,所以用运动,让学生配合跳音的字母和旋律的节奏蹲马步出拳,唱一个跳音出一次拳。要求蹲马步时意守丹田,小腿扎入地面,后腰支撑,臀部绷紧,出拳必须与演唱的字母节奏一致,在出拳的时候要快、狠、猛,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拳头上,用后腰和丹田的力量甩出去。声音跳动要有弹性,气息随着声音的跳动向外扩张,声音集中,喉器稳定,注意音色大统一。我通过多位学生长达几年的训练证明了这个方法确实有效,于是迅速让学生掌握了横膈膜的支持。原因在于:第一,运动能使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转移;第二,运动的节奏和演唱的节奏一致可以协调身体各器官;第三,运动的强度可以不知不觉的用上丹田,让初学者不知道怎么用横膈膜和丹田力量的学生能够迅速受益;第四:学生不自然的声音和动作往往是因为想把声音唱响而多用了声带和力量,运动可以消耗掉多余的力量,从而让学生用刚刚好的气息和力量达到自然漂亮的歌唱状态。
2.连音练习:
同样结合运动教学法,学生单腿站立,另一条腿绷直抬起快速先曲腿再踢腿,节奏以三个音一组踢一次,出腿的时候用丹田的力量,后腰和重心腿强有力地稳固支持,踢腿的时候脚尖绷直且速度要快,把丹田的力量踢到脚尖,这样学生整个身体与唱歌的器官都得到了协调。注意声音的连贯,气息均匀的送出来,喉咙充分、自然、适度的打开,保持高位置,舌头平放,舌根和后咽壁形成一个圆状空间,喉头处在深吸气位置上,吸好气唱出所练习的母音,然后用旋律把声音连起来。
三、运动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运动教学法对声乐教学有辅助作用,即通过肢体动作的可视效果和心理暗示,将声乐这门抽象的艺术变得直观化和具体化。
(一)运动教学法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往往是因为身体肌肉的紧张传给大脑信号。在一对一的声乐课堂上,学生一般站在钢琴旁边,面对老师,有时候还眼睛盯着钢琴练声,当老师弹到稍微高一点的音域时不自觉的紧张就提高喉位,造成声音卡和紧了,那是因为学生全部注意力都在音高上而且站着不动唱让他有时间想得太多,想的多了声音的问题就来了,其实让身体解放,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声音自然也就自然了,没有了肌肉的不协调,学生当然不紧张了,练声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二)运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发声技巧
由于声乐的抽象性和不可直观性,老师在教课中经常用到形象性的比喻,比如像闻花一样吸气,气吸到丹田,用横膈膜保持住,小腹像气球一样有弹性等,这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去模仿式学习,但是学生要花太长一段时间去掌握这些技巧,而运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最佳的发声技巧,比如蹲马步打拳,蹲马步首先就要丹田用力,伴随出拳,出拳时腰部和横膈膜都要用劲,加上和唱的节奏一致,这样能让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不自觉地用上丹田和横膈膜,事半功倍,并且离开老师在课下学生仍然可以用这种程式化练习,进一步巩固发声技巧。
(三)运动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对良好歌唱状态的瞬时记
在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在教学的指导下,逐渐的使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大学的声乐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提高对声乐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声乐整体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大学的声乐课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声乐教学中,长久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授这种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现代教学原则有所悖逆,同时也是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此外,在大学的声乐教学中,传统教学只是重视对学生发生技巧和音质上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有所忽略。要知道在声乐教学中,虽然技巧和方法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以及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传统的声乐教学在这方面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极大程度上的限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单的专业人才,更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大学声乐情景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营造动态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音乐教材进行更深刻的挖掘,对音乐当中所包含的背景和文化进行更深刻的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对音乐文化感受的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当节课中的文化内容来创设出相关的情景,例如对作者的人物背景和艺术风格等来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来感染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氛围,除了在听和看上受到更多的启迪,同时在心灵上也更深刻的受到影响,这在日后的教学目标实现中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将情感贯穿于音乐当中
歌曲创造的重要核心就是情感,只有创作者对音乐富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曲目,而声音是对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音乐没有情感,那么声乐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情感,在不同时间和情况下,情感也会发生改变,这些情感都能通过声音来进行传递。在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演唱的状态保持最佳,教师可以尽量的让学生通过感情来表达出自己的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将自身的情感与歌曲进行融合,做到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利用情感,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声乐情景,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
(三)创设多元化情境
大学的声乐教学中,要对声乐艺术的多元化有一定的把握。大学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对技能上进行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发声。要让学生认识到发生的技能与情感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而声乐能够完全的体现出内心的情感。此外,在进行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起创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只重视曲目的作曲手法和技巧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声乐存在的本身特点,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不能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结合各种不同的情景,创造适合他们的学习氛围。只有保证了学习氛围,才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有效的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
(四)创设文化情境
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教师需要积极的进行设计,保证能够将作品引入到课堂中。此外,教师应对声乐作品包含的内涵和艺术等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关注声乐作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尊重学生的审美,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促进声乐教学质量提升。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学是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声乐的学习质量对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当前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大多采用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方向灌输方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缺乏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同时,很多声乐知识的理解难度都较大,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很难深入理解乐理知识,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声乐学习充满兴趣,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使以往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然就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启发式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现象,而是通过提问、抢答以及自由讨论等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帮助他们形成善于思考和创新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3.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乐理知识
声乐教学中包含很多抽象的乐理知识,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较大,而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和形象,可以消除声乐课堂枯燥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知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歌唱气息训练中的应用
气息调整声乐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在气息歌唱中,重点在于掌握调整气息的方法,为了达到更好的气息训练效果,教师可以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情境下想象应当如何发音、如何调整气息,也可以让学生在训练气息的过程中开展其他跳跃运动,使学生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气息的变化,这样才能在不断的训练中找到自然的、正确的气息调整方式。比如在场跳音时,让学生完全放松腹部,这时气息处在呼出的状态,伴随着发声将小腹轻轻收起,这时就形成一个吸气的状态,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将腹部运动与气息调整有效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对跳音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对学生的启发要循序渐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声音训练中的应用
声音训练的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发声技巧,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旋律复杂的歌曲作为练声的素材,一方面可以使练习活动变得有趣,不会使学生由于单个旋律的反复练习而影响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乐曲中旋律的变化启发学生在不同旋律下如何发声的技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发声技巧。
3.在音乐情感启发中的应用
音乐作品中往往饱含创作者和演唱者的很多情感,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就无法演绎出优美、动人的音乐作品,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情感的启发。高校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较少,而且知识面也不够宽广,所以对于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主题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学习中,比如在讲解历史题材的音乐时,可以引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音乐创作的社会环境等,使学生对作品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的演绎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
四、结束语
关键词:音乐;声乐教学;情感
一直以来,声乐教学总是围绕着解决开喉咙、呼吸、喉头等技术问题来进行。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肌肉运动的技术能力,忽视了人的情绪性格等因素,造成技术的不全面,使专业的学习较为艰难。声乐学生整天努力练习的不是如何进步,而是忙于解决各种声音的毛病。许多声乐前辈和老师说。学习声乐就是建立好的“歌唱乐器”,就是“发声机器”的训练过程。然而这种单一的将发声技能作为声乐教学的全部的教学方法,是不能真正达到声乐教学效果的。声乐是技术和音乐的结合,它需要一个整体协调的状态,包括情感控制、咬字状态、心理稳定等方面,仅仅练习发声技术不但学不好技术,还会影响歌唱的美感。实际上声乐就是正确的说话,歌唱最终是表达感情的。歌唱的内容是歌曲的音乐情感和音调,其他的练习都是辅的。而且每个人对声乐技术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而教师最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稳定状态,建立起学生个人的演唱技术状态。优秀的教师是不拘于某种教学模式的,而是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得知以音乐中心,通过表现音乐形象来调整发声技术的声乐教学方法事半功倍。
一、建立以音乐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
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建立以音乐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音乐是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从培养学生音乐内心听觉与音乐意象人手,在声乐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刻苦的音乐艺术训练,融入练习者的创造性,并依靠练习者的情感、经历、修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促进声乐艺术的表现。技与艺,即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隋感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声是以人身的整体作为乐器从事歌唱的,绝非只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单独完成。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歌唱应成为诸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换言之,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声与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不论是专业歌唱者还是业余爱好者,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嗓音也有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整体训练尤为重要,它不仅包括歌唱呼吸的整体训练、歌唱语言处理,歌唱心理的训练等,更重要的还是歌唱的魂——音乐的训练。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的练习中,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含义。
二、有内涵的练声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服务。发声练多因为没有歌词的原因,被认为是没有情感内容的,属于纯粹技术练习,如单个音素、音节的发音练习,扩展音域的练习,提炼音质的练习等等。其实不然。即使是单个长音,假使我们用不同的情绪来表达,也将出现多种声音音色、音质的表达方式。在歌唱中“声和情”永远都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我们在心情愉快时发出的声音是甜润、温暖的,而板着脸孔则会发出冰冷、干涩的声音,即便符合练习要领,声音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发音正确基本方法的掌握,是为了利于更大程度地表情达意,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声音。愉快、温暖的发音应是歌唱时的最基本声音色调,它可以使声音柔和悦耳,声随情走,充分做到有声有情,情托声,声含情。
在声乐教学中,练声过程是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从枯燥的练声技能中摆脱出来,就需要运用音乐的魅力,发挥练声曲的作用。在练声前,首先要求学生在思想上作好准备,借助发声练习曲调的旋律,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愿望,抒发内心的情怀。例如:5432|1——这一短小的练声曲,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练声曲的旋律是对“彩虹”的描绘,提示学生用声音来描绘彩虹的形状,以及用“雨后见彩虹”的欣喜心情来进行发声练习。如此,简单枯燥的练声曲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学生会用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最终达到练声目的。同时,在发声练习过程中,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要求根据词意思维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三、“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华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开其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歌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效果而作的技术挣扎。”他在歌唱时听从心灵的支配,超越技术对他的影响,他的感情是他歌唱中唯一的导师。北京曲艺界也有着“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的艺谚,要求演唱者以充沛的内在情感统领、调动声音,以显示情真意切、优美动人的双重艺术魅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情感表达和歌唱的艺术表现上,会给课程的整个过程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歌唱前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酝酿感情,根据歌词的内容与情绪决定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握歌唱内容所要求的总体形象,在脑海里形成“内心形象”,从内心视觉、听觉上感受音高、节奏、发音及内容表达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积极地投入歌唱——即“以情带声”的歌唱。它就好像讲故事时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这种忘掉技术、注重表达歌词内容的歌唱才能打动观众。例如在《节日欢歌》歌唱训练中,启发学生怀着激动兴奋的情绪,表现节日中欢快的气氛。学生在跳跃生动的音乐指引下,自然而然的就能运用光彩明亮、流畅生动的高位置声音来演唱,无须过多的声乐术语做解释。同样在教授歌曲《黄水谣》时,首先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以及音乐所要表现的三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力图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三种不同的情感,而后的演唱比单从声音技巧来训练、要求学生要有效果。如此的“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充分发挥了音乐的作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从复杂的歌唱技巧中解放出来,从中真正感受到所带来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歌唱的本质。
(一)歌唱艺术中吸气与呼气的生理学分析
呼吸是保持人体生理活动的自然活动,是人发声的源泉与动力。“艺术来源于气息”,这是美声唱法的核心。我国古代的声乐发展思想中就这样描述到:声源于气的根本,歌唱者必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气。此外还强调到,声由气发,有气则有声,无气则无声。这也再次表明了气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呼吸即是气,它对歌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声乐基础教学要始终强调学生呼吸技巧的学习锻炼。由于人体生理器官的分布,吸气肌肉群随着其他肌肉活动而活动,胸部挺起,胃及腰部逐渐放松下沉,肋骨逐渐向背部张开,喉管张开,仿佛有迷人的花香侵入人的身体,歌唱者将气吸收腹腔。以上讲述到的吸气方法很适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腹腔,让腹腔肌肉群保持放松状态,小腹由松变鼓,气息很好的调动起来。如此,学生呼吸更加的主动积极,气息也培育的更好。当然,特别要求注意的是:上述活动完整正确的做出来,有部分学生会理解错吸气的要点,将吸气自然的腹腔扩张理解成有意的腰部肌肉扩张,如此,不仅气没有吸进去还让腰部的肌肉变的很累很僵硬。呼气肌肉群同样随着人体其他部位的肌肉活动而活动,呼气的过程要求始终保持肌肉组的紧张状态,让腰部肌肉呈现出向外扩张的现象,收缩腹部,用力将气息向上推动,想成气流柱。这种的呼气方式和生活中人们的叹气基本相似,通过声带的有效作用,形成声音,声音进入腔体肌肉群组,让气息发出的声音有条理性、可控制和柔和性。歌唱者歌唱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吸气和呼气活动让气息连起来,形成准确的声音,再根据歌曲的情感需要,调整气息的表达,展现富有情感意境的声音,歌唱完美地进行,歌唱者感情演绎也更加突出。
(二)歌唱艺术中呼吸训练方法
胸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源于18、19世纪的欧洲国家,它也是国内20世纪30年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呼吸方法,属于自然呼吸法。主要的原理介绍是,依靠胸腔控制呼吸,呼吸的深浅不一导致气息的容量不一,会造成喉管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声音苍白无力现象,不能充分地发挥喉管的作用,影响音区与气息的统一。所以,不能很好地为歌唱者提供呼吸帮助。腹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主要是通过胸廓扩张实现的呼吸。但是这种呼吸方法有自身的缺点,它不能很好地将气息平稳的上升到喉管部位,尽管可以让人吸气更深,但是缺少胸腔的辅助作用,所以所发出的声音比较沉闷,缺乏灵动性,不适合演唱对声音强弱要求很大的场合。这一呼吸方法在现实中的运用也不是很常见。胸腹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很好地结合了以上两种呼吸方法,它让歌唱者能够更好地控制气息,基于人体生理肌肉群的有效活动,让气息保持稳定平和。所以这一呼吸方法非常有效,是目前我们常用的呼吸方法。背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指的是使用人体背部肌肉群的呼吸方法。人体的背部拥有较为强壮的肌肉力量,可以提供呼吸帮助。歌唱者能够记住背部肌肉的呼吸方法减轻歌唱过程中其他部位肌肉长期活动的疲劳状态,有效改善呼吸节奏。人体背部的肌肉一般保持直立状态,呼吸时不会发生腹部扭曲变形。主动的背部肌肉呼吸可以帮助扩张骨架,同时它和其他肌肉群形成一定的力的平衡,有效放松胸腹肌肉,让歌唱者的整体生理机能区域平衡。
二、歌唱艺术中呼吸的重要性分析
(一)歌唱源于呼吸
呼吸是人体本能的生理活动,它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歌唱同样如此,它要求人体多个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呼吸是其中的基础部分。歌唱当中的呼吸和人体自然呼吸有一致性,当然因为歌唱有别于一般的生理活动需要它是有一定的技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呼吸技巧是所有歌唱者必须学会的技能。有关于歌唱中呼吸的作用首先可以说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动力源泉。国内外的众多歌唱家多作出了表率,歌唱源于呼吸。举例如:帕瓦罗蒂曾经说道:没有良好的呼吸技巧,便没有优美动听的声音,错误的呼吸技巧甚至破坏嗓音。如此,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呼吸一方面是歌唱的基础,另一方面还是生理活动的有效支撑。生动优美的歌声是由灵活运用的呼吸发出来的,它是对生理呼吸活动的升华。
(二)呼吸对歌唱过程当中发声及吐字的影响
(一)气息训练
“气”是学习声乐的基础,调节气息是学习声乐的关键所在。呼吸作为歌唱的支撑点,则是唱歌训练的基础。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进行智力活动,从而将学习效果达到高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应当加强学生对调整气息的训练,时常深呼吸,营造美好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野花遍野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中,一般都会自然的深呼吸,在唱歌的过程中,除了用鼻子进行吸气外,还可以张开嘴进行深呼吸。可以想象当把头探入其中,会不经意地用嘴巴呼吸,于是自然而然地将两种意识紧密结合,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知识转换成了具体生动的课程,更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二)连身训练
在声乐训练中,连身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观看关于划船的视频及短片,使学生在短片中找到连声与划船之间的关系,划船时需要保持水面上船身的平衡性,而船在水中不断前进需要连续划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就像连声。在进行连声训练的过程中,气息就相当于船桨,声音就是船身,在进行歌唱时,要想使得音符过渡自然且流畅无阻,学习唱歌的人就需学会慢慢收放气息,并将收放的力度掌握好,从而保证声音的完美与流畅。
(三)吐字与咬字训练
咬词正确、吐字清晰有助于保证歌唱者在唱歌时发音的有效性。每一部作品,歌唱者在唱歌时都需要带有语言与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作品要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情感。大部分著名的歌唱家,都会在发音与咬字上做情感训练,以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四)情感表达
歌曲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富含了创作者的情感,喜悦、欢乐、惆怅以及酸甜苦辣。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以声乐知识时,应当注重情感表达的技巧训练,让学生学会根据歌曲表达的情感灵活转变自身的感情,使歌声具有个性,具有灵魂,同时改变学生唱歌时感情不够丰富的缺点。
二、启发式教育的创新思考应用
(一)表扬激励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善于鼓励学生,绝对不能伤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鼓励学生,使其建立自信心,帮助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及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愿意学,乐意学。教师应注重民主教学,保持与学生融洽的关系,不摆老师架子,热爱学生,与学生平等讨论问题,并做到不耻下问,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保持民主、谦和、友爱、诚恳的教学态度,从而调动起学习情绪,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将教学效果达到最大。
(二)思维训练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真正将课堂局面掌握在手中,就必须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博得学生的眼球,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课堂节奏掌握的游刃有余。而思维训练法作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是达到此目的的主要方法。思维训练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整个教学环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能够对课堂设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以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问答呼应法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尊重与理解,并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努力做到师生之间平衡与共容;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营造出融洽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充分开展智力活动,保持充分的积极性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需将主动地位的身份转为被动地位,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及辅导者,借助学生的判断能力、知识等启发学生作深入的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由学生执行意识到教学知识,使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