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8:51:04
序论:在您撰写核心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技术型核心无形资产是指无形资产中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同行业同类产品中起最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几种技术,它是产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技术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节约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核心技术的研发是技术型核心无形资产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
一、技术型核心无形资产研发特点
(一)研发资金需求多
一定量的研发资金是从事核心技术开发的前提条件,研发资金是否充裕直接关系到研发项目的进度和研发成果是否成功。核心技术研发不同于一般技术的研发,它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作后盾,所需资金不是千元万元,而是数百万元、亿元,甚至更多。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外研发一个新药品种需投资8亿美元左右,英特尔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达40多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核心技术研发;我国奇瑞轿车发动机的研发费用也高达20亿元人民币。
(二)研发时间周期长
核心技术从立项到正式投产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完成的,有时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时间才能成功,研发时间相当长。由中南工业大学校长黄伯云教授主持研究,获得我国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设备技术科研项目,前后持续了20年的时间才得以顺利完成,同样,获得我国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陶瓷复合材料研发项目先后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研发成功。
(三)研发人才素质要求高
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不仅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好,而且要求业务素质高。它要求研发人员必须具有攀登科学险峰的决心、信心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追求科学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扎实、渊博的专业知识。没有吃苦耐劳的创新精神,没有坚持不懈的顽强作风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要完成核心技术的研发任务是绝对不可能的。上述两个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科研项目是众多基础理论知识渊博、业务技术精湛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研发项目风险大
核心技术研发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它是对科学技术的一种探索,能否成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研发的风险大。据统计:国外研发新药品种,其成功率仅占30%左右。核心技术的研发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可能献出自己的鲜血甚至生命,瑞典诺贝尔TNT的研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二、技术型核心无形资产研发现状
(一)研发资金投入不够
研发资金是核心技术研发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研发项目所需的先进设备、优质材料、研究人员工资待遇等研发费用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没有一定数量的研发资金作保障,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赶不上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还相当低,因而在核心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我国研发资金逐年递增,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研发资金投入的比例仍然偏低。2005年我国投入的研发资金仅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6%,比芬兰的3.51%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经济发达国家用在产品研发和促销上的费用较多,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纺锤型,而我国用在产品制造上的费用较多,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就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而言,我国企业与西方国家企业相比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美国微软公司正在开发的XBOXLIVE系统,投入的费用已超过2亿美元,据分析师推测,若加上营销费用,投资总额恐怕要突破10亿美元;我国企业由于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科研人员相对匮乏,决策者又担心产品研发的巨大风险,因而在研发资金的投入上总是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不是没有钱,无法投入,就是害怕研发失败,不敢投入,因而在核心技术研发的投资上,投资数亿美元的研发项目屈指可数,很多企业投资很少,有的企业甚至没有投入。总体而言,我国投入的研发资金总量不够,与经济发展速度存在不协调现象。
(二)研发人才总量不足
核心技术研发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培养了大批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这些科技人员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科技人员的总量不够,科技人员在学科、地区、行业、年龄结构层次上分布不均匀,科技人员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相当低,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缺少一批勇于创新,业务水平高的学术带头人和专家级的高端研究人才,中小企业由于科研条件、经济待遇的限制,更是缺少年富力强,身怀绝技的研发人员。总之,我国核心技术研发人才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研发风险难以承受
核心技术研发是人类的一种探索活动,由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限制,研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国外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经济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发生研发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研发体制的不完善,我国企业研发的风险主要由企业自身承担,因而投资较大的科研项目一旦不能按时完成或者出现失败,企业的生产经营或多或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会失去生存的活力,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上世纪6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在研发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产品时,因研发过程中碰到了难题,历时7年研发所消耗的资源几乎导致公司破产,幸好柳暗花明,研发成功,索尼公司才逃过一劫。
(四)研发机制有待完善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科研体制的改革和科研机制的完善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科研成果的利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科研机制还有待完善。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科技扶持政策,向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倾斜的融资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科技人员的培训、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科研机构的设置和科研环境的建设等都还有待于完善、落实和协调,核心技术的研发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技术型核心无形资产研发思考
关键词:核桃;生产;技术
核桃位居世界四大干果之首。我国是世界核桃生产大国,总产量和面积位居首位,但单位面积产量、效益及国际市场占用率远远落后于美国。美国核桃生产实现了良种化、品种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核桃产业拥有完整的技术体系。我国核桃生产普遍存在良种率低、产量低而不稳、商品化处理手段落后,产业整体效益不高,核桃产业缺乏核心技术。近年来,我们吸收国内外核桃生产先进技术成果,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总结集成了“四大一膜+截干”建园技术、“换良种、巧施肥、细间作、精修剪、防晚霜、有机化”园地管理技术及商品化处理技术,初步形成核桃产业的核心技术体系,适宜陕西渭北及北方核桃产区推广应用。现介绍如下:
1 建园技术
1.1 园址选择
应选择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平地,坡度应在25°以下,应避开山谷、风口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方。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以壤土和沙壤土为宜。
1.2 科学规划
根据园地的自然条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合理区划生产小区和生产道路,设计排灌系统。
1.3 栽植技术
核桃栽植推广应用“四大一膜+截干”栽植技术,即大坑、大肥、大苗(良种壮苗)、大水、覆膜、截干。
1.3.1大坑。对于坡度大于10°的坡地,应根据地形,沿等高线利用机械于栽植前1年秋冬季平整成水平台阶。按照密度33株/667m2和株行距5m×6m布局定植点。在定植点挖成1m×1m×1m的大坑,将表土和心土分开放置。栽时,先回填表土。
1.3.2 大肥。每坑施入农家肥20~50kg或有机肥1~2kg,所施肥料必须与土拌匀。如肥料缺乏,可于栽前秋季在坑内压入秸秆,需混入适量的氮肥。
1.3.3 大苗。选择香玲、辽核、鲁光等早实品种和清香等晚实品种的1级嫁接苗。要求“一园一品(一个主导品种)”。授粉品种按8:1比例配置,如香玲授粉品种配置维纳,辽核配置中林。如果园地周围100m范围内有散生核桃大树,不需配置授粉品种。
1.3.4 大水。对栽植的苗木,每株浇约15~20kg“救命水”。
1.3.5 覆膜。待水下渗后,及时覆土,将穴整成锅底状,再覆一块地膜。苗干处地膜口要封土。
1.3.6 截干。栽植后,在苗木1年生的茎干中部饱满芽处短截,截去1年生部分的1/3~1/2,用封剪油或油漆封住剪口,以减少苗木的自然蒸腾,提高成活率。
2 园地管理技术
核桃园地管理包括树体和树下管理,具体为“换良种、巧施肥、细间作、精修剪、防晚霜、有机化”。
2.1 换良种
2.1.1 选择品种。选择香玲、鲁光、辽核、维纳及清香等优良品种,“一园换一个主导品种”。
2.1.2 改良对象。主要是10年生以内未挂果的实生树和11~30年生结果少、品质差的低产树。
2.1.3 改良方法。以硬枝嫁接为主,嫩枝嫁接为补充。硬枝嫁接宜在核桃萌芽呈佛手状到展叶期进行,采用插皮舌接法嫁接,缠裹塑料薄膜,外裹报纸。用嫩枝双舌接补接。
2.1.4 后期管理。重点做好抹芽,设立防风支架,病虫防治及园地管理。
2.2 巧施肥
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品种、土壤肥力水平、树势及生长生育时期,以有机肥(农家肥)为主,配合专用肥。做到基肥要饱,追肥要巧。注意肥水同步,保墒护根。
2.2.1 早实核桃肥料配方。1~5年生树,每1m2冠幅面积年施肥量(有效成分)为氮50~70g、磷20g、钾20g、农家肥5kg;6~10年的树为氮60~80g、磷20g、钾40g、农家肥10kg;10年以后,每年施肥量增加20%。
2.2.2 晚实核桃肥料配方。1~5年生未结果之前,每1m2树冠投影年施肥量(有效成分)为氮肥50g、磷和钾各10g;进入结果期的6~10年生树,每1m2树冠投影年施氮60g、磷10g、钾20g、农家肥10kg;10年以后,每年施肥量增加20%。
2.3 细间作
以核桃树为主体,留足通风带,间作玉米、豆类等秋杂粮,促进幼树生长,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增强树体抗逆性,提高了核桃园早期效益。不宜间作小苜蓿及牧草等。间作物2年轮换1次,做到作物秸秆全部还田。
2.4 精修剪
2.4.1 修剪时期。以冬、春修剪为主,夏、秋修剪为补充。冬春修剪应在休眠期进行,夏秋修剪在生长期进行。
2.4.2 修剪原则。因树品种修剪,随枝造形,做到有形不死,无形不乱,主从分明,外疏内密。幼树重在整形,结果树重在调节生长与结果的关系,衰老树重在更新复壮。
2.4.3 早实品种修剪。树形多采用自然开心形,定干高度1~1.2m,留2~4个主枝。根据目标树形,以短截为主,疏除过密枝、下垂枝、雄花枝、病虫枝、背下枝及交叉枝。采用短截、回缩、摘心等方法控制利用二次枝、徒长枝。
2.4.4 晚实品种修剪。树形多采用主干分层形,定干高度1.5~2m,留5~8个主枝。按目标树形短截主枝和侧枝,疏除背下枝、细弱枝、病虫枝。用短截、缓放、回缩等措施把发育枝培育成结果枝组。
修剪强度因树而异,弱树宜重,旺树宜轻。 修剪后,园地土肥水和病虫防治等综合管理要同步。
2.5 防晚霜
2.5.1 熏烟防霜。在晚霜发生的当晚零时持续熏烟,在一定的区域内阻止冷空气下沉,减轻核桃幼芽、花、幼果及嫩枝遭受冻害,有效降低损失。熏烟法对局部区域发生的辐射霜防御效果较好。
2.5.2 冻后复剪。霜冻发生后,尤其是平流霜冻和混合霜冻发生后,及时剪除受冻部位,以利于枝条萌发,否则新芽萌动晚,树势减弱,甚至死亡。
2.5.3 病虫防治。重点做好核桃腐烂病、溃疡病的防治。
2.6 有机化
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有机核桃标准综合体》要求选择生产环节 、生产资料,严格控制生产环节和加工销售环节的二次污染,提供安全、优质、营养、环保的有机核桃产品。
2.6.1环境控制。产地环境要求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耕作性能好、无污染、植被良好,园地与公路相隔5~10m宽的自然隔离带(包括林带),能有效控制外来污染。
2.6.2生产资料控制。核桃培肥以农家肥和秸秆还田为主要方式,对园地进行测土配方,施以N、P、K相配合的核桃专用肥或速效肥。园地一旦经有机认证后,严格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要求,增施达到无害化和卫生要求的肥料,禁止在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
2.6.3 有害生物防控。以树体综合管理为基础,改善果园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当地天敌资源,保持园内生物多样性,增强树体抗性,提高核桃树自然调控能力。采取农业、物理、生物方法为主进行综合防控。园地一旦经有机认证后,禁止使用化学方法。渭北核桃产区重点做好核桃举肢蛾、小吉丁虫等“四虫二病”的防控。
2.6.4 污染控制。生产中使用的聚乙烯薄膜要清理出园,禁止焚烧;控制采收、运输、脱皮及晾晒等环节的二次污染,减少使用化学方法脱皮或漂白。
3 商品化处理技术
3.1 适时采收
采收时间以果实成熟为宜,至少30%的核桃果皮裂皮为佳。核桃果实成熟的外观形态特征,青果皮由绿变黄,部分顶部开裂,青果皮易剥离;内部特征,种仁饱满,幼胚成熟,子叶变硬,风味浓香。采收时间因地区、品种及坡向而异。一般在白露前后采收。
3.2 果实处理
3.2.1 机械脱皮。用堆沤法使带青皮的果实充分后熟,加速脱皮速度。然后用滚筒式脱皮机或水轮式脱皮机将果皮脱离。
3.2.2 果面漂洗。核桃脱皮后要及时用饮用水冲洗。既可人工清洗,也可用机械洗涤。机械清洗工效高,成品率高。禁止使用化学方法清洗漂白。
3.3 晾晒与烘烤
3.3.1 晾晒。洗好的坚果应先在竹箔或荆笆上沥水阴干半天,再摊放晾晒。摊放厚度不应超过2层,须经常翻动。判断干燥的标准是,坚果碰敲声音脆响,横隔膜易于用手搓碎,种仁皮色由乳白变为淡黄褐色,种仁含水量不超过8%。晾晒过度,种仁会出油,同样会降低品质。
3.3.2 烘烤。根据热风干燥原理,采用简易烘炉、全自动控温烘烤炉方式,温度控制在43℃内,辅助热风,将坚果内自由水迅速脱离,达到干果储藏水分要求。
3.4 筛选分级
利用分选机一般将核桃分为特级、一级、二级、等外四个级,根据目标市场进行包装、销售。
(收稿:2012-06-29)
参考文献
[1] 原双进,刘朝斌.核桃栽培技术.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毅萍,朱丽华.核桃高产栽培.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6.
先聊两句题外话。从个人角度讲,我其实一直对家用轿车在专业赛道试车颇有微词,在城市道路开起来很舒服的车,一旦上了赛道,转向的精准程度、动力的储备及响应速度、悬挂的韧性、甚至制动的力度以及衰减等等方面,都会因激烈的驾驶而受到远超市区驾驶程度的考验,一旦稍有瑕疵,都会被成倍放大出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比如那些专为赛道而生的超级跑车,它们到了市区拥挤的道路上走走停停,也势必是一副虎落平阳的水土不服模样。总之一句话,是什么车就在什么路上开,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拔得头筹,就足以让人竖大拇指了。
引人侧目的T-GDI专属细节
聊回正题。此次K4 1.6T车型在外观、内饰上都变化不大,只是在细节上与之前的2.0L车型有所区别,强调了T-GDI的身份。气势汹汹的鳞甲式进气中网取代了2.0L车型上的横条中网,识别度非常高,配合T-GDI专属徽标,让原本稳重大气的外观多了一份逼人的动感。Turbo专属的17寸铝合金轮毂采用双色7辐设计,D-TYPE运动型方向盘下方则被设计成平直形状,带来灼热的运动气息。而在配置的丰富程度上,1.6T车型延续了K4在同级别中的优势,座椅加热、胎压监测、倒车影像、7寸TFT显示屏、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坡道辅助等等,一应俱全。关于配置,我在之前的K4 2.0L车型试驾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JBL强势加盟
我不是个音乐发烧友,但是作为一个经常开车听音乐的“老”司机,对音质的好坏还是能有判断的。K4 1.6T车型上竟然搭载了JBL音响,令人稍感惊讶,毕竟这个级别的车型很少会有这样的配置。JBL是专业音响生产商,它并不像BOSE那样在汽车领域被广泛使用。这套音响由起亚和JBL的技术人员联合开发,并且专门针对K4的车内结构做了调教和优化,令车内每一个乘客的耳朵都能享受到上佳音质。
涡轮增压初体验
文章开头我们提到了“核心科技”这个话题,初次跨入涡轮增压阵营,现代-起亚集团研发的这款1.6升涡轮增压Gamma发动机在数据上的表现是很优秀的。129kW的最大功率和265Nm的最大扭矩,配得上“核心”二字,要知道起亚2.4L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账面上也不过仅仅是132kW和231Nm。
1963年出生,1987年获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至1995年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多项国家攻关、863计划及邮电部重点研发项目。1995年作为研究专家受加州大学邀请赴美。2006年,创立迪源光电――中国第一个专业从事半导体照明LED外延片、大功率芯片的高新技术企业。
芯片是整个LED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而大功率芯片,又是芯中之“芯”,是芯片业中鲜有人涉足却又有着行业发展标志性的高空地带。目前,大功率LED芯片仍需要大量进口,这严重地制约了整个LED产业的发展。
而技术领先的武汉迪源,终于打破了这个现实,在金字塔的顶层为民族品牌争得了一席之地。
芯片的发光效率和成品率是关键
十城万盏参考:迪源光电多年专攻大功率LED,目前具有突出优势的技术路线是什么?和美国与台湾厂商相比具有
什么样的优势?
董志江:对于照明市场,LED最终需要在成本上与传统灯具竞争,因此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LED的发光效率和成品率是关键。我们公司选择的技术路线在发光效率和成品率两方面都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我们量产的照明芯片发光效率均超过每瓦100 流明,完全满足照明应用的要求。
十城万盏参考:您怎么看待目前国内LED芯片市场竞争态势?目前迪源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谁?
董志江:今年以来,LED TV背光市场的火爆和照明市场的真正启动,引发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再加上部分城市招商引资相互攀比无所不用其极,因此上游外延芯片领域的投资扩产蜂拥而上。但LED外延芯片和其它所有半导体行业一样,资金门槛高,技术门槛更高,需要在技术上有长期的积累和持续开发,以及资本持续不断的投入。目前国内大部分芯片厂和新进入者的产品定位都是在显示或亮化灯饰市场,而且大资金的投入并没有带来相应产能的释放。迪源专注于100流明/瓦以上的照明芯片,这方面主要的竞争来自美国Cree和台湾晶元。
十城万盏参考:请您谈谈目前国内大功率芯片的供需情况。
董志江:我们公司的产品分大功率芯片和照明小芯片。大功率芯片在发光效率和可靠性方面比小芯片有更高的要求,可应用于TV背光源和照明,而国内主要将大功率芯片用于照明,包括LED路灯、隧道灯等道路照明和筒灯、矿灯、球泡灯等室内照明。照明小芯片主要用于LED日光灯等商业照明。我国80%的大功率芯片从美国和台湾进口,其余的20%由迪源供应。
十城万盏参考:据我们了解,现在芯片缺货的现象很严重,您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您觉得这种现象会持续多久?
董志江:主要是LED在TV背光中的渗透率持续攀升和照明市场的全面启动,是造成芯片供应短缺的主要因素。这两个市场对驱动电流大于100mA和发光效率超过100lm/W的高端芯片的需求大大超过了供应,技术门槛的限制使得现在能够生产这种芯片的企业较少,目前主要是美国Cree、台湾晶元和迪源光电能大量供应此类芯片。高端芯片的短缺估计还会持续2到4年,而中低亮度的芯片则会相对过剩。
拥有核心技术,才能拥有“终极市场”
十城万盏参考:2006年落户武汉“光谷”的迪源光电,可以说是直接瞄准了大功率这一核心技术制高点,成为国内极少数具有上游核心技术的生产企业之一,那么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下决心选择了具有相当研发难度的大功率芯片这个发展方向?
董志江: 2006年我们成立公司的时候,国内芯片发光效率水平还是只有35lm/W,但技术发展的方向不可逆转。照明是LED应用的终极市场,当LED发光效率超过100lm/W后,LED照明这个巨大市场一定会兴起。从降低成本考虑,照明将主要使用大功率LED芯片。只有中国LED大功率芯片企业成长才能带动中国LED照明的兴起。因此,大功率芯片LED行业中是最有价值和未来应用前景的领域。因为LED这个行业,尤其迪源所处的产业上游,技术引领永远是企业的核心和发展源动力。所以,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态度非常坚定,始终专注于大功率照明芯片。
十城万盏参考:我们了解到您拥有多年国际LED芯片公司管理层的海外履历,曾创造6个月完成2亿元融资的传奇,再请您介绍一下迪源的核心研发团队?
董志江:我们一直强调人才队伍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公司发展的水平,我们非常重视将个人优势转换为团队优势,将团队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将集体优势转换为企业优势。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可以动用的资源很充足,我们已经在技术研发上累计投入了4000万人民币。我们的研发效率很高,对国际前沿技术动态的了解非常敏捷。一般来说我们最快一个月、最久三个月就会更新一次技术。我们积极开展国内外的技术合作,力争早日实现发光效率接近300lm/W的理论极限,推动LED照明革命,造福人类。
企业家的眼光和态度决定未来发展
十城万盏参考:面对目前国内上游芯片核心技术缺失的严峻现状,您认为LED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董志江:现在LED行业存在有一种“浮躁”心态,甚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企业稍微取得一点成绩后就什么都想做,盲目扩张。还有一些企业,只是找一家或几家研究单位挂名合作,自身并不重视对研发和人才的积累。真正能耐住寂寞,沉下心来对专门领域深入研发的企业不多。这种现象的本质,只能说是跟企业负责人的眼光有关,企业负责人的观念和态度决定了企业最终的走向和所处的层次。
另外,在企业制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国有企业,对于需要大规模投入但又存在风险的新产品开发,其主观动力不足。民营企业在投资能力和规模上又处于相对弱势。这更需要企业的负责人有很好的眼光。我认为中国的LED芯片厂家最终异军突起,必须以龙头企业为主,加大研发投入和力度,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
十城万盏参考:您是说,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实际我们能达到一个国际水平的高度,之所以国内LED企业更多集中在利润较低的领域,更多是我们在眼光和认识上存在问题?
董志江:对。事实证明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恰恰相反,我们能做到,也能做好。我始终认为,作为企业负责人,应该有自主创新的理念,沉下心来做事,一步一步按规律办事,不能总希望一口吃个胖子。毕竟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个高新技术行业,是一门真正要求严谨的科学。
在产业发展上,企业是主体,政府应该起积极推动作用,搞好科学规划、有序发展,避免一拥而上,低水平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这应当成为LED产业发展的共识与模式。还有,科研机构和产业单位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限,既分工又合作,科研机构理应对国际前沿技术更关注,产业单位更应关注直接推动市场发展的层面。
十城万盏参考:您认为大功率芯片市场的前景如何?迪源光电在未来几年内有上市的计划么?
关键词:Kinect 骨架追踪 图像处理 流程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115-01
Kinect是微软最近开发出来的一个颠覆目前其他传感器的体感传感器,它利用动态捕捉,影像识别,麦克风输入,语音识别,社群互动,追焦技术以及骨架追踪技术。将人当做遥控器,让玩家体验“免遥控的娱乐”通过自己的四肢运动来进行与其他人的交流。
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kinect有着较好的前景,它将可能会被利用在各个领域中。游戏,医学,生产,科研等等。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You are the controller!”是否觉得不可以思议呢?习惯了传统的传感器的我们,离开了这些设备,操作系统是基本不可能的。但是对于那些游戏设计师和开发商的需求来说,仅仅着一些是不够的,沉浸式的游戏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于是Kinect就这样应运而生。
Kinect利用了体感传感技术,创造出一种新的人机对话模式,打破持续了20多年的人机对话模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传统的人机对话模式,将会淡出我们的视线。
基于Kinect所创造出来的游戏,不再是人坐在电脑桌前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游戏了。而是人要跟所操作的人物一样进行相同的动作来进行游戏。这样完全可以避免那些长期进行游戏的玩家们,缺乏运动,而且可以得到人机互动的乐趣。
同时Kinect的骨架追踪技术可以初步的解决传统游戏中关于账号安全的问题。他不再是局限于账号密码那种简单的区别每个人的不同。而是利用一种近似于人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让Kinect可以分辨出每个人的不同。这样可以不必进行无限次的研究可能性,确定一个人的身份,还可以将人的动作捕捉,进行分析,反馈。利用在各个领域将会取得很大的方便。
2、基于Kinect的骨架跟踪
2.1 研究内容
骨架追踪技术是Kinect的核心技术。这个技术可以让Kinect去更好的捕捉人体的动作,并且可以识别人的身份问题。
而骨架追踪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红外线传感器通过黑白光谱的方式来识别环境内容。黑与白分别对应着无穷远和无穷近。中间的灰色地带是表示着距离。传感器以极快的速度来生成图像,实时的表达环境。3D针模玩具就是类似于此的方式来形成3D环境。
然后,Kinect的任务就是利用分割策略将人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对于正在运动中的物体进行像素的分析,找出人体的各个部位。即为在每个图像中建立起一个分割遮罩,将没用的物体去除,仅留下有用的图像,然后再进行图像的传送,以减轻运算的负担。当然,这样的图像可能会有许多种可能性,但是Kinect不会就这样轻易的来评判这个是人体的哪个部位,会进行下一步的判定,再给予答案。
如图2,a为原图,然后建立起遮罩层(d),将人从背景中分离出来(b)然后将不需要的部分分离去(e)留下所需的部分(c)最后即为关节点(f)。
利用前面的结果,Kinect在输出之前会追踪人体的20个关节点来形成一副人体骨架系统,然后拿每个像素中的关节点与其相比较,这个方式可以十分准确的来确定,这个是人体的哪个部位。
2.2 应用范围
当然Kinect并不仅仅是适用在游戏这个领域上的,可以利用在更加广阔的范围中。例如在日常的防盗系统中,在识别来者的身份时,可以利用骨架追踪技术了。可以让系统记下每一个来的人,如果并非是与主人一起进入的其他骨架的拥有者在并未被主人授权之前妄图进入房间的时候,系统会自动的发出警报。
在其他类似的应用,如试衣镜,可以用该技术将你的人显现在屏幕上,然后不必自己亲自去试衣服,而是让屏幕中的你穿上衣服,省去了换衣服的麻烦。
例如《We be Monsters》从舞狮中获取灵感,运用Kinect的骨架跟踪技术,两个人分别同坐自己的四肢操纵虚拟怪兽的四肢和头尾。
10月24日,访问德国的最后一天,我和德国友人一起访问了一家著名的大型设备制造和施工建设企业。该企业着眼于未来新型能源工业,投巨资进入太阳能热发电的试验推广和工程承揽行业,在南欧、北非等世界级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方面已取得实质性合同。此次他们特邀我访问是洽谈电站核心部件的技术要求和供货条件的。虽然他们在常规电站技术和太阳能电站的总体设计施工方面有很好的施工基础和实力,但由于太阳能热电站在全球是全新技术,还没有真正形成成熟产业,除了我们,他们找遍全球也没有找到一家合适的核心部件和组件方面的制造商。
在他们公司总部,我们与对方的总负责人双方互相介绍情况。我介绍了皇明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热利用设备制造商,现在不仅自己有高精尖的科研团队,而且和欧美等著名科研单位具有多年的合作基础。我们现在在世界最先进、最高效、最适用、发电成本最低的费涅尔式太阳能未来热发电的高温直接式蒸汽发生集热镀膜钢管的研发和制造方面,不但取得了实验室的突破,而且形成了上规模的生产能力。能够从原材料开始,完成从粗精加工、抛光、镀膜到激光焊接等全部工序的加工。当他们听到这些介绍时,甚至都没有问价,也没有提出其它疑问,就把自己的技术参数要求全部给出,然后提出供货的期限。反倒是我方提醒对方一定要把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想全了,提完了,同时邀请对方对我们的技术、性能、生产设施和能力、质量稳定性等进行全面和严格的考查和检验,对方爽快地答应,整个会见过程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圆满结束了。
我们早在2003年就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工艺和国外的实验室技术结合后,投入巨资自行设计自动生产线,研发制造世界最先进也是最难的太阳能高温热发电膜层和镜面反射镜和高透镜,以及部分跟踪聚焦控制仪器设备,这使得我国在世界最前沿最有前途的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站在了基础理论、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制造生产的前沿,也为我国今后太阳能沙漠热电站“西电东输”改造沙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商品在欧美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压制,甚至屡遭反倾销,主要原因就是多数无核心技术产品全靠低价竞争。而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一旦我们有了别人没有又急需的技术和产品,别人求你还来不及呢,更不会挤压你了。
说起民营,最直接的条件反射就是“赢利”。然而,在“医疗”这个与民众利益切身相关的特殊领域,“赢利”就好比一个罪恶的标签。尤其长时间频繁披露的“以药养医”、“诚信危机”、“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几乎就让“坑蒙拐骗”成了民营医院的代名词,“赢利”变得更加敏感。
随着“新医改”持续的沸沸扬扬,无论公立医院或者民营医院都迫切面临着新时期下的市场转型:医改方案中“公转民”新亮点的提出,以及“市场”、“竞争”等概念的多处新兴植入,让长时间“公立为王”的医疗市场和公众眼光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考量夹缝中的民营医院。改革大潮的推波助澜下,民营医院的生存、竞争和发展再次成为焦点。
要想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学会竞争。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外资医院的竞争不仅是体制的竞争、市场话语权的竞争,还存在更为实质的“赢利模式”之争。这种背景下,民营医院的“赢利模式”转型变得尤为迫切和需要。为此,《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近日特地走访了北京多家民营医院。
四处碰壁
在这次的调查采访中,记者感触最深的首先就是“四处碰壁”。
一方面源于话题本身的敏感性,一方面则出于这些民营医院对所谓“商业机密”的保留性,许多医院的相关领导、负责人都婉言绕过或者直接拒绝了记者有关“赢利”的正面采访。
“税收、医保、人才等政策都不平等,我们没有办法和公立医院公平竞争。加上各种舆论、监督的压力让我们的赢利变得更加微乎其微。”这是记者采访遭到拒绝的同时,听到最多的抱怨。从他们略显焦躁的神情和口吻中,记者感受到了他们同样“四处碰壁”的尴尬。
谈赢利,与国家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的确缺乏许多市场优势。
比如同样作为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不像公立医院那样是由卫生部门主管,而是要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接受工商部门管理。因此,民营医院的税费就等同于社会餐饮酒店服务业的缴税机制,除了上缴所得税之外,还要上缴8%左右的营业税,而公立医院则不必缴纳这8%的营业税。同时,按照新的政策规定,改制后的公立医院和新建的民营医院,国家将不予以财政补贴。这样一来,一些本身生存压力就大,急功近利的民营企业就很可能铤而走险,动用“坑蒙拐骗”的歪门邪道。
再比如,医保定点的确立与否,“尽管新医改政策放宽,但在现实操作层面和审批上,医保定点的申请依然困难。”北京军科银康医院院长于明辰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强调,“这对于民营医院的患者人流影响很大。”
加上部分偏见和诚信危机所带来的患者对于民营医院信任感的缺失,以致经常出现公立医院大门诊连夜排队挂不上号,而民营医院广告满天飞又始终招不来患者的尴尬局面。
据统计,在全国各级民营医疗机构总数量占半壁江山的情况下,民营医院诊疗人次数却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2.7%。
“患者的人流大小也最终影响医院的赢利收入。”于明辰说。
赢利转型
“不要把医学当作‘生意’,而是要当作‘事业’来做,利国利民利人,才能利己!”北京北亚骨科医院执行院长范水平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表示。这是记者走访了6家医院以后唯一一所不避讳谈及“赢利、利己”的民营医院。
“不要以为除了违规经营就不能赢利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赢利不仅仅为自己发展,也为国家税收作贡献。只要树立了为国家、人民医疗事业做贡献的正确目标,坚持‘优质、高效、低耗’的基本原则,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各个医院不同类型的赢利模式。”范水平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范水平进一步强调,“核心技术”和“管理模式”是民营医院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赢利的重要因素。要实现赢利,长远讲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医院“核心技术”的开发,同时从管理层面上对医院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细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