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7 13:52:24
序论:在您撰写学校体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为研究对象,调查二者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提出建议。
1.2、研究方法
(1)调查法。科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的调查法,是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有计划的、系统地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一些历史状况以及现实发展状况的资料的方法。而本文则是通过对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现状以走访或者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从而在对信阳市的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做出更准确的了解之后,针对二者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2)逻辑分析法。在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分析、讨论之后,运用现代逻辑学的原理和知识分析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状况,并提出解决方案。(3)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明确的研究目的的指导下提出完整可行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在辅助工具的辅助下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而本文通过对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问题的观察,发现二者协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便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数据统计法。对走访和问卷的调查结果在统计之后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得出相对科学的结论。
2、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也基本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当温饱已不成问题,对健康的追求就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体育工作也坚持以全民健身为基础,这就要求体育不能再局限于学校,要体育社会化,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起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使二者在资源方面相互补充,在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构建终身体育的发展模式。
3、学校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
3.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并未充分利用
(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能很好地融入社区体育工作。以信阳市为例调查发现,零散的分布在各地区的体育教职工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强大的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他们接受过科学的体育理论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并掌握科学的教学以及训练方法,除此之外,他们接受过正规的教师资格培训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所以,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完成社区体育的管理工作。但是,这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却没有很好的与社区体育相结合,学校体育的教育对象在目前还只是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且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便无法继续进行学校体育的学习,因此学校体育没有很完美的与社区体育接轨,因此体育教职工只能在学校内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而没有参与进社区体育。(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却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信阳市现有的五所大学,约三十所高中,所拥有的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充分的运用,平时并不对外开放。而这些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条件相对好于各个社区的体育设施。在全国,学校系统拥有的体育场馆更是占到全国的68%。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是或自愿或在家长督促下写作业、看书,而剩余的为数不多的时间才参加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锻炼,例如羽毛球、乒乓球或篮球等,而大多数时间学校的各种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是闲置的。所以,虽然高校用有丰富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但是许多场馆仍然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3)没有普及科学的体育理念。深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影响,体育并不像知识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虽然也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并没有从全民族素质的角度去全面的认识体育教育的真正意义,而体育教育也并不像文化课教育一样被人们认为不可或缺,而现代的学生们因缺乏锻炼,身体素质更是无法与七零后、八零后的国民相比,而肥胖、近视等现代文明疾病的发病率却是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科学的体育理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3.2、学校有专业的组织体育活动能力
学校体育拥有大量的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及足够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来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能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范本,为社区体育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指导等帮助,但是,由于学校对于将体育场馆设备外借而引起的设备清洁等方面的种种顾虑,使得这些资源还不能得到充分运用。
3.3、社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受到资源缺乏的制约
以信阳市为例,社区体育尚处于发展时期,以公园、广场、公共场所空地以及住宅小区内的健身点等非正规的场地为主要的活动场所,健身器材不但种类稀少,数量也少,并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健身需求。另外,信阳市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二线城市,工业并不发达,经济也并不十分发达,从而每年投入到社区体育中的经费和用于体育建设的资源十分有限,这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3.4、参加社区体育的人群老龄化严重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呈老龄化趋势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是在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中年人口仍占50%以上,社会的主要人口仍处于工作、学习的黄金时期,而且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负担较之以前加重,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人口总量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中年人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说,参加社区体育的人群老龄化现象严重。
3.5、社区体育的活动项目单一
以我国中老年人为主的社区体育发展并不迅速,还因为社区体育的活动项目过于单一,且大多集中在传统休闲、韵律表现那些更适合女性居民的类型,例如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广场舞,并不能吸引很多男性居民的注意。体育活动项目的单一有悖社区体育的初衷,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只有建设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才能吸引居民的注意力,从而加快社区体育的发展。
4、信阳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建议
由此可知,学校体育同社区体育相互协调,互动发展不仅具有深远意义,还是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二者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下面有以下几点需要明确:
4.1、构建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服务管理体系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开设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招收自愿服务大家的热心市民,并请专业的体育教练予以培养,逐渐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指导员团队,帮助并指导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以学校为主要的活动场地,以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为主要的活动对象建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学校与社区加强各自内部管理,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
4.2、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
各地的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拥有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学校应主动向周围的居民开放自身所拥有的体育资源,例如,向附近的居民提供锻炼场地,体育设施;并提供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或服务人员。为了不与学生的体育锻炼冲突,各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安排,分时段、分类开放体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学校体育人才的优势,体育院系学生可在空闲时间担当社区体育的指导人员。社区方面则要建立必要的管理体制,并倡导大家爱护体育器材,注意运动安全,遵循管理制度。
4.3、构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的信息网络
论文关键词:理想,体育,学校体育
多年的学校体育教学使我感到,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体育教学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或“花瓶”,有的学校甚至把达标等同于体育,使体育仅仅局限于达标训练,而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了。这无疑使学校体育走进了死胡同。因此体育论文,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呼吁理想的学校体育。
一、理想的学校体育应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做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更快、更高、更强”冲击,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向上,在某种意义上比形成某些体育技能、获得某些体育成绩更重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二、理想的学校体育应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状况。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体育论文,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力、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孩子从小被喂娇了、抱懒了、惯坏了,有的成了“胖墩”,有的成了“豆芽”,还有的成了“药罐子”等。这与时展对人的强健体魄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心智“苦”,筋骨“劳”,不断体验欢快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学校体育必须承担起磨炼学生意志的使命与责任。
三、理想的学校体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体育论文,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能培养个体的合作意志,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也要让他们学会合作。要引导学生成立自由组合的体育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抗团体竞赛时,要鼓励学生敢打敢拼,更要鼓励学生默契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四、理想的学校体育应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在激烈变化的时期,他们同时又身处纷杂的社会环境及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中,极易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体育论文,养成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做到既让学生勇于争光、勇于拼搏,又让学生正确对待名次、成绩,做到胜利了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理想的学校体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在学校,体育课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不仅因为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从事自己深爱的游戏与活动,更因为体育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最头痛、最讨厌上体育课。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体育论文,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更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张扬自己的个性。要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体育课堂上寻找到自己的乐趣。只有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才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国内学校体育长期以来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为片面的追求考试分数,体育被边缘化,甚至在有一些学校体育课被其它学科占用也时常发生,造成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在课程安排上灵活性较差,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较差。
2、中外学校体育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2.1、国外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美国属于实行学校教育分权制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负主要责任,在美国不同地方依据各个州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实施,这样在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上不同,使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呈多元性和灵活性。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致,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60多项,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使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氛围。日本学校体育教育体制由原来的高度中央集权发展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个体需要为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增进体质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日本学校倡导快乐体育,学生下午放学后大大小小的足球场都是踢球的孩子。据了解这种生活模式已经盛行日本全国,学生放学后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个国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有很多学校的在录取时要看3个指标:一是看学生参与学校运动队的情况,二是看社会责任服务时间,三是看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水平测试成绩,这个只要达标即可,由此可以看出体育的重要性。
2.2、国内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以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增强体质两者协调发展,并贯穿于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运用综合分类的方法进行安排,但在教学内容上还是较单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增强体质,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但是不能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高校体育教育的模式主要采用了分层次型,选课型等,然而这些模式存在针对性不强,缺乏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
3、中外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1、国外课程设置研究
国外大多数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促进终身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儿童青少年在体质、精神、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其学校体育教育计划也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形式存在。美国的课程设置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和要求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具有娱乐性,学生对教师的选择面也比较广。
3.2、国内课程设置研究
我国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都比较单一,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不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了兴趣。通过对中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比较,发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注重技术教学,忽视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缺乏体育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4、中外体育教学评价的比较分析
4.1、国外体育教学评价分析
体育教学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保证教学活动向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美国主要通过运动技能和体能测试、书面测验、教师观察等手段,综合这些测验结果来决定学生的课程等级,体育教学评价强调根据努力程度而不是根据结果进行奖励,体育计划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一种伴随一生的体育活动方式,强调体育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以及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肯定进步,奖励努力行为应是体育教学评价的追求目标。
4.2、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分析
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对评价结果比较看重,而对于评价过程不够重视,这与国外的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差异性。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提出要改变评价过多强调选拔功能,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素质及改进教学的功能。评价应该更多关注过程,能够使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协调配合。
5、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我国学校体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下滑,儿童青少年身高低于日本、韩国,儿童的肥胖以及近视率不断上升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家庭方面看,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家长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对孩子要求很高,导致片面的追求考试分数,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第二,从学校方面看,一些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师资方面,许多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人才匮乏,体育设施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常常出现“放羊式”教学现象。(2)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不完善。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较单一,在发展类型上虽然运用分层的教学模式,但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3)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科学。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都是安排的必修课,学生的兴趣不高,自主选择性不强;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选修课与必修课协调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爱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学校体育课程应该科学的进行设置。(4)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不合理。在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过程中,发现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对评价结果比较注重,而对于评价过程不够重视;与此相反国外发达国家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对评价的过程比较重视,而不会仅仅从评价结果这一单方面进行判断。
5.2、建议
1管理变革与阳光体育二者间的关系
阳光体育就是充分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条件拓宽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空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改变学生体育课结束即停止体育活动的现象,使学生的体育活动由课内延续到课外。体育课不可能在学校或者教材中就能展示出其全部内容,阳光体育就是要将学生带出体育课堂。阳光体育运动具有完全的开放性,接纳在校的所有学生,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体育项目,活动的内容、时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国家提出亿万学生参与其中的“阳光体育”运动,需要较充足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体育信息资源以及体育人力资源等体育资源作保障,离不开学校体育的指导与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都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1]。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运动技能是阳光体育开展的目标之一。学生要科学合理地掌握任何一项运动技能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教授,离不开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这就决定了阳光体育的顺利开展必须与学校体育教育紧密结合。学校体育资源相对丰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体育资源优势,在不影响学校正常体育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便利,切实做好阳光体育工作。
2学校体育管理变革利益分析
2.1利益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明确指出:“在所有的推论中,把行为者的情形说明得更清楚的莫过于行为的利益”[2]。毋庸置疑,利益关系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马克思也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个人有自身利益,阶级有阶级利益,国家有国家利益,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与利益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各样利益矛盾的集合体,学校体育管理领域亦是如此。
2.2利益多元分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意志在学校体育管理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学校、体育教师等只是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工具。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观念有了全方位的更新,高校体育管理从单一的利益相关者逐渐演变成政府、教职工群体、高校行政人员、学生群体和社会合作办学者等。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利益逐渐分化,形成了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利益主体并存的局面。我国学校体育管理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有限放权,地方政府以及高校组织取得自,体育教师、在校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权,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学生体育社团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追求,利益分化必然带来利益冲突。如果不对利益冲突进行有效管理,会对学校体育发展甚至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个人的发展造成影响。学校体育管理变革过程实质上是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的过程,而利益调整就会使部分人受益,相反还会使部分人利益受损。目前,学校体育资源的分配已经越来越呈现出一种集中化趋向,而这种集中化与不同利益主体对学校体育管理变革的影响有关。而不同利益主体对学校体育管理变革的影响与能力有多有少,学校体育管理变革效果对不同利益主体亦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对学校体育管理变革利益相关者进行如下分类:表1学校体育管理变革利益相关者分类第一类是对学校体育管理变革的影响力强,左右学校体育资源分配的政策决策,决定学校体育管理变革的方向和进程,学校体育管理变革的结果对其最有利的群体。该群体主要有各级体育行政领导部门、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分管体育的学校领导等。第二类是对学校体育管理变革的影响力较弱,然而学校体育管理变革效果却对他们有益的人,比如地方的民营企业老板,他们虽然对学校体育管理变革无直接影响,但却对学校体育管理变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学校体育能够培养出更多未来能直接使用的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员工。第三类是对学校体育管理变革有影响力,但学校体育管理变革对他们没有效果甚至会有负效果的群体。这类人群以体育教师为主,体育教师影响学校体育管理变革的力量是很强的,但分离出来,他们又是学校体育管理变革过程中某些利益的损失者。学校体育管理变革对体育教师的学识、素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需要体育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满足学校体育管理变革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成为管理变革的阻力。第四类是不能影响学校体育管理变革进程,学校体育管理变革的成效很难或者很少普照到的群体,这是一个学校体育管理变革的弱势群体,以广大学生群体为主。普通学生无论在学校体育管理变革方案的制定上,还是在学校体育计划的执行上都无法施加有效的影响。
2.3利益冲突
任何制度或体制改革既包含程序性问题,也包含着深层次的利益冲突,学校体育管理变革也无法避免。学校体育管理变革表面看来是对学校体育管理活动主体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化的过程,实则是对学校体育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的制度化过程。学校体育管理变革就是要改变各利益相关者在学校体育资源上的利益分配格局。因此,有人因变革获利而支持改革,有人因变革丧失利益而阻拦改革。学校体育开展的顺利与否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学校体育改革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特定的主体,而不同主体之间又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不同利益主体对学校体育改革的认识。实际上,目前学校体育管理矛盾重重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利益冲突使然。为了均衡学校体育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推进和实现学校体育平稳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以协调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确保利益实现均衡分配。
3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变革中的利益冲突原因
3.1低层利益相关者话语权缺失
话语权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社会地位,并为其他集团所认识的过程[4]。而现实情境下,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之中的体育教师以及学生组织化程度较低,呈现出“原子化”状态,低层利益相关者难以依靠组织的力量与上层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以实现个体利益。
3.2低层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边缘化
我国现行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是一种“压力型”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特征就是层级管理,下级执行上级任务,并接受上级的考评,以决定干部荣辱与升迁,营造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出于政绩或迎合上级部门、领导的喜好,部分学校在学校体育管理中常常优先考虑如何获得更大的政绩,很难真心考虑学生、教师的意愿,结果造成低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被边缘化。
3.3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学校体育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应为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管理监督具有直接的参与性特点,然而作为自上而下管理模式下低层利益相关者的学生缺乏话语权,被排斥在学校体育管理决策之外,进而难以对学校体育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学校体育管理决策偏失低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偏好,难以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4走向利益均衡
利益相关者与学校体育管理变革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学校体育管理变革会涉及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决定学校体育变革能否顺利。同时,不能忽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潜在合作同盟,也可能是相互排斥的冲突主体,构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对学校体育管理变革支持性的稳定互信关系,走向利益均衡,对学校体育管理变革有着积极的意义。走向利益均衡首先应着手构建起学校体育管理利益需求表达与利益驱动机制。
4.1利益需求表达机制
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是学校体育管理变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只有有效的“重叠共识”的改革方案才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重叠共识”的达成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因此,以低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切入点,进一步畅通与完善学校体育“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是达成各利益主体“重叠共识”的必然选择。可行方案不仅要求形式上的民主,而且“在这个理想化的过程中,参与是广泛的,参与者是充分知情的,话语商谈本身是无压制的,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态度与需要”[5]。如果从上到下的模式依旧占据统治地位,总体的学校体育管理变革方案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少数专家小范围设计的结果,那么学校体育管理变革的效果就会与所设计的初衷有所偏失,甚至无疾而终。如果在决策者看来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只是被改革的目标、被调配的资源,那么真正的改革就难以进行。要不断开拓所有的便于低层利益相关者表达自己真实需求的渠道,将分散在人群中横向循环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有效集中起来,并及时地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反馈,以便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4.2利益驱动机制
阳光体育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它要求学生每个学习日都要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标准,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坚持锻炼。但是,通过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调研,我们发现,乡镇学校活动的开展效果非常不理想。首先是学校没有重视阳光体育活动,教育的重点依然放在学生成绩的提升上。同时,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没有凸显体育活动的阳光性。体育活动内容严重违背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宗旨,相应的运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和现实的教学现状契合度不高。此外,很多乡镇学校的体育教师严重缺乏,教师没能真正把握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精髓,体育活动缺乏针对性。
二、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意义
青少年只有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并成为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界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我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学生都集中在乡镇学校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弥补乡镇教育中的漏洞,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弥补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逐步将教学资源引向乡镇地区,以体育活动教学为抓手,逐步实现城乡教学资源的统筹化和均衡化。
三、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策略
1.强化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认知。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首先要强化对于体育活动的认知,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要争取得到学生、家长、教师的广泛认可,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把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师要以身作则,融入阳光体育活动中,带领学生完成体育活动,并及时总结活动经验,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广东某乡镇学校中,新任校长以组织学校春季运动会为契机,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了爱运动、敢比拼的体育作风,促进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发展。2.提升教师水平、创新活动模式。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支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在一些乡镇学校中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兼职教师,不具备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思维。因此,乡镇学校要积极招聘优秀的体育教师任职,提升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再者,阳光体育活动要凸显乡村特色,乡镇学校的活动场地比较充裕,学生可利用的活动空间较大,但是体育教学设施却很难配套,对此,学校可以将体育活动引申到娱乐性和游戏性较强的项目上,例如,广东某乡镇学校组织女学生开展了踢毽子活动,并选择较为平整的场地设置了简易的足球场,让学生沉浸在参与体育活动的欢乐中,实现了阳光体育活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3.教师参与、弘扬特色活动。教师是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保持融洽的关系,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观。乡镇阳光体育活动要和当地特色的体育活动结合在一起,集成本地的体育资源,将宝贵的传统资源和现代化的体育精神结合在一起,实现传统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育精神的融合。例如,在太极拳发祥地,河北地区就将这一古老的功夫技艺和阳光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操场上练太极拳,这种古为今用的体育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热情,也起到了强健体格、塑造人格的作用。
(1)增强体能。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体能是将来从事劳动和技能服务的基础,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所以,职业学校的每节体育课都应该安排与职业相关的体能训练。(2)职业素质。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师应安排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赢得学生的认可:职业学校“好”课的最终评价标准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是教师服务的主要对象,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课有最直接的感受,学生的认可能够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当前,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大部分实行“选项”教学,体育教师的课如果得到学生的认可,这位体育教师的“名气”就大,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他的课。
2取得成绩——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
取得成绩:就是体育教师在立足教学岗位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1)坚持参加教学竞赛——争取外出学习机会,积极参加教学竞赛。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培训和竞赛是教学业务提高的最佳手段,也只有参加培训和竞赛才可能促使自己研究教学业务。现在,职业学校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比较多,省、市、学校都会组织,特别是在教研组进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更是业务提高的难得机会。如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能够参加教学竞赛那更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江苏省教科院组织的“两课”评比,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是体育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平台。因为在参赛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2)坚持带队训练——名体育教师不能够带好一支运动队,不是一个“名”教师。体育教师教育工作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是:做好运动队的训练工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做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原因是运动队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候,短时间内的训练是出不了好成绩的。他们恰恰犯了训练学中的常识性错误,那就是训练学中要求的系统性、不间断性原则,对于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来讲,做训练工作确实是对他们考验,而只有经受过这种考验,才能够积累丰富的训练经验,取得更好的体育运动竞赛成绩。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省体育局每年定期举办省职业学校篮球、健美操、田径等传统比赛。在参赛的过程中,是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一次全面的检验,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教师能够获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和赞誉。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就是通过自己在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中脱颖而出,取得比体育同行更好地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把自己的参赛经验毫无保留的传递给自己的同行,并对体育同行的参赛起到指导作用,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3读书写作——赢得专家的认可
赢得学生、体育同行的认可,是体育教师操作层面的,但是体育教师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实现由体育教学操作层面向体育教学理论层面这样一个质的飞跃。读书写作:这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基本途径。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好当,但是当好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难当。体育教师在文化学习上的“先天不足”,是阻碍体育教师实现质的飞跃的瓶颈,突破瓶颈的唯一方法是体育教师要坚持读书和写作。原因在于以下方面。首先,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来自于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但是,进入职业学校以后,面临着许多与普通教育不同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两课”评比中发现,许多的体育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明显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必须要更新,体育教师必须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就要多读书。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何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遗憾的是:在第一、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中,我们都没有看到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课题,甚至在市一级的课题申报中,也罕见体育相关课题。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经验体会,只有在不断的总结中,才会积累起来。因此,做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学习善于总结,勤于笔耕,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高质量的文章。最后,在职业教育领域,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理论基本沿袭普通教育的理论,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教材由普通高校的人员编写,按照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编写,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的不同性,必然要求运动项目的不同性。因此,根据学生的专业开发体育教材是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增强职业体能、防止职业病”目标的必然趋势。赢得专家的认可:在由操作层面向理论层面转换的过程中。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利用时机,大胆地向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自己的体育教学领域,针对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理论,职业教育体育教材编写等理论观点。
1.1学校体育的现状
在重视升学率与就业率的今天,学校对于体育课程则采取“排而不上”的方式,许多学校都在学期课程编排时,把教学大纲要求的体育课时“合理”的安排到每个年级的课程当中,然而实际课程进行状况却令人担忧.同时,体育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无法在课程以及综合卫生保健方面授予学生正确、恰当的体育知识与体育健身方法,有些学校未配置专业的体育教师,由其他教师代教体育课程,这对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都是不利的.另外,相关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许多大纲上要求的体育课程项目却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地区差异明显.
1.2社会体育的现状
“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指的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改善人际交往,提高健身技能”为目标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随意性、自主性、社会性”.
1.2.1体育锻炼的观念和意识相对淡薄
此次调查问卷问题设置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根据图中样本显示,我国0-75岁人口各个年龄段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都相对薄弱,其中以15岁以下的少年,以及30到60岁的中年及老年人,最为薄弱.目前我国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85%,其中女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3.49%,男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6.51%.导致我国体育人口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薄弱,不少人因为工作繁忙或是其他原因,体育锻炼严重缺乏.
1.2.2缺乏相关配套体育设施
社会体育是一种区别于学校体育的健身方式,它需要进行基础健身设施的投入建设,提供专门的体育场所,才能够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1.2.3专业指导人员短缺
社会体育的正常进行以及其宣传推广都同学校体育一样,需要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对群众的体育活动进行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使其能够在体育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开展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2.4缺乏宣传力度
从“全民健身”概念的提出开始,我国就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与推广,然而对于面积广袤、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全民宣传具有一定的难度.
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关系
2.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双效互动关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双效互动关系,建立“双效互动模式”主要表现在:在学校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资源的整体性开放,为社会体育提供相应的体育场所、设施以及体育指导员,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社会体育为学校体育提供外在发展平台,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延续,社会体育肩负着“全民健身”这一重要任务,走出学校的人们要想持续性的得到体育锻炼,就必须要参与“社会体育”运动,从而延续了学校体育.在二者的互动方式中,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形式的联合.学校体育通过体育场所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开放,与社会体育建立相应的俱乐部、活动中心等,利用学校专业体育人才组织一些大中型民众健身娱乐活动,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相辅相成的体育健身平台与机制,增强学校体育的服务意识,加强“全民健身”思想的宣传,为大众体育的顺利与有效开展提供一个专业开放的平台,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人民素养,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发展氛围与环境.
2.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两大主要体育形式,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2.2.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这种学习伴随一个人的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时期,学校体育也在整个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基础体育知识技能教授的场所,从儿童时期学生就开始进行相关体育课程的培训与学习,由此奠定了相应的体育活动基础.学校通过科学化、理论化、合理化的体育系统的构建,实现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持续性的体育课程的培训,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而在校期间学习的一系列的体育技能又为走进社会之后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是学生对自身体育能力与技能构建的基础环节,是学生进入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
2.2.2社会体育是对学校体育成果的检验
其实质是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提供基础技能与知识,在日后的社会体育实践中,学生是否能正常运用学校体育中学习到的体育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融合到社会体育中,都是检验学校体育成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为社会体育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措施
3.1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的教学核心就是结合大纲要求,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体育教学课程和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参考社会体育的要求,以社会体育为导向,培养具体性的人才,要具有民族特色,体育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终身健身的基本思想,使其进入社会后,仍然有意识的去进行社会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内容上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指的是从学校体育教学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从社会体育方面出发,社会体育的发展又能够为学校体育提供导向作用.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社会体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社会体育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之间存在根本一致性,学校精心选择课程项目,体现科学化、服务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全面身心健康的培养,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
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大院校来进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融合的一大表现就是学校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必然能够推动社会体育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等发展.目前就我国来说,许多高校都在专业上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新颖以及教学特点鲜明、团队协作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社会体育还为学校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如:“健身教练”、“私人教练”等职业,这些体育人才日后就业方向大部分是社会体育中关于健身的一些方向,这就为学校体育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专业的人才队伍.两者之间互动发展,互相融合,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相对适应的广阔发展平台.
3.3加强与拉动外界力量的参与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并不仅仅是两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加强外界力量的参与.政府要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作用关系,做好外部协调,对两者之间发展的相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研究,一些重点内容要制定相应的法制法规来进行制约和平衡,从国家与法制层面落实“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这一重大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具体实施是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基础上,全民参与,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全社会、全民族参与的体育活动,树立全民终身体育的思想.
3.4转变教学理念,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求
学校体育要以社会体育需求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创立新型开放式教学模式,将社会体育积极、科学、健康、合理的内容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社会体育内容进行接触和更好地理解.其次,学校体育在进行社会体育教学系统构建时,一定要以社会体育为向导,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要以社会体育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建立起有效性、普适性与实用性相互结合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与新模式.
3.5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各院校配置了相应的体育器材与设施,给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保障.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适时、适量的向公众开放,为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场所与器材,在人才与设施上实现资源共享.
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4.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社会体育也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然而社会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与学校体育的有机融合,只有借助学校体育的广阔发展平台,深入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传播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基础体育技能的必要性,才能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4.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进行有机优化与融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因此,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资源共享成为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校体育由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资金与教师队伍方面资源相对充裕,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如能进行资源共享、有机融合,在软硬件设施上综合优化与整合,既能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又能使社会体育最大限度的“继承”学校体育的优良传统,从而促进双方各方面的融合与互补性发展.
4.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完美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发展与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终身体育的思想必然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思想,而学校与社会这两个最大的体育承载平台,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学校体育是基础,社会体育是延续,二者之间在新世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优化整合与有机结合,首先,能够使学校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其次,能够使社会体育得到相应的资源与师资等技术保障,二者的完美结合为终身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支撑.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完美结合,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