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学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03 01:38:04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学生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学生论文

第1篇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记得去年我的表姐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标》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千年古邑安溪,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龙凤名区”美誉。境内名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余处,如景迹非凡的清水岩,巧夺天工的清风洞,气势恢宏的洪恩岩……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整合,廓出一个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圈。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有学生介绍如下:“我校座落在蓬莱镇上,这里既有美丽的高山田野,清纯的小溪流水;还有远近闻名的优美景观——清水岩。清水岩,依山而建,面临深壑,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山水奇秀,风景幽雅,常在茫茫雾海行云之中,美如“蓬莱仙境”而蜚声海内外。现清水岩已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我真为此感到自豪。”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开启矿产资源,了解资源状况。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如官桥美观耐用的石板材、剑斗丰富的煤矿资源……让学生收集资料,先说一说,谈一谈,再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体验它们的采集、加工、制作过程,最后以各种形式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既使为学生对地球的无私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深入理解,又能体验到社会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认识到有限资源应有节制地开采,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学习语文与关心人类发展状况相结合。

3、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第2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当前高考阅读和完形填空中对学生文化礼仪的考察越来越看重,但是与之相悖的是时下的英语教学大多还停留在语言教学上,对文化的重视度不够,未能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之中。致使学生离开了课堂就几乎不使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传授的绝大部分是课本知识,因此教师应重点挖掘教材内涵,以“本”为本向外拓展、渗透。比如,在学习《Thatmustbearecord!》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中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和英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项目,让学生们找出两者分别在哪些方面的记录比较多,从而归纳出中国人和英国人在钟爱的挑战项目上有什么区别。而在学习《HealthyCare》的时候可以着重介绍一些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人们平常的娱乐活动等等,同时学习一些像Calorie、Vegetarian、keepthediet等比较常用的表达让学生能够站在英国人的角度为他们制定健康计划。同时,英语文化的渗透也应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入手,这样不仅能扩充他们的文化知识,还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强调课堂互动,提高听说能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听说能力比较弱,近几年高考中英语听力的比重也逐渐加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也要逐渐加强。语言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用英语授课,用英语与学生进行问答,实现英语互动。而有的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敛,或者是知识掌握不牢、发音不标准等原因,存在心理障碍,不敢开口说英语。这时教师应当针对这种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利用组织小组讨论、同桌对话等方式,把学生个体放到群体中去进行英语说话练习,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带动其说英语,在融洽的气氛逐步培养学生的开口意识,在聆听他人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此外,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或是早自习时间,教师都应该进行准确的带读或听光盘录音,让学生模仿发音、反复练习,以达到语音纯正之效;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教学挂图或自制的卡片作为对话练习的提示,让学生“看图说话”,逐渐脱离“认字说话”,达到口脑同步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活动,营造英语氛围

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是远远不够,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是补充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英语教师要经常组织多种课外活动,营造英语氛围,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实现其英语交际能力的内化。以下主要介绍三种可行性较强的活动:

(一)课前演讲

教师在新的单元开始前给学生个人布置任务,让他们课后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准备一个3分钟以内的演讲,用以锻炼他们的整理和表达能力。所演讲的话题是与本单元所学知识相关的外国文化,如《GreenWorld》可布置的话题就有各国的环境污染情况、环境治理措施、各国的珍稀动植物,等等。在查找资料准备演讲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在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是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角色扮演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离不开语境,只有当人处于某种场景之中,交流才会发生。而在交流时,不仅要求言语合乎语法、还要根据谈话的对象、场合有所变通,表情和肢体反应也要恰如其分,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教师主要还是以参与为重,标准可稍微放宽,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写对话,并与同桌之间进行角色扮演练习,重点在于鼓励学生更多地去创造、去使用,能够在具体角色之和情境之中体验到英语的价值和魅力。

(三)交流展示

第3篇

[关键词]魔力;新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不拘泥于常规;管理智慧

我们生活中面临那么多自媒体的使用和选择,自媒体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人人网、陌陌、百度贴吧等,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见闻,孩子们在新媒体浸润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怎样在纷繁的信息里面寻找适合孩子的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信息。

一、心灵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农村学生的课堂管理落实到具体教学上是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这所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有其特殊性性:它不完全是乡村学校,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学生有乡村孩子不重视学习的毛病,却没有乡村孩子的淳朴,尤其难于课堂管理,因此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接地气”,因为上了几节课后,学生反映:这个老师的普通话(我是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还没有学生说我的普通话有问题)还不如他们的班主任说的好,我顿时明白,学生首先是不适应我的语言和语速,我找到首要的症结,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朴实,学生不知道真正的普通话应该是怎样的,要接地气,因此曲高和寡是不灵的。但是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可以为了学生改变,但孩子们马上面临毕业考试,要适应新老师,也需要时间。面对新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似乎是行不通的,因此我想给大家分享我在新的教学环境里的魔力课堂管理模式。我的这些新学生平时看到的耳濡目染的都是我没有料到的,尤其是这些孩子的家庭结构:单亲家庭还算是好的,有些孩子根本就是留守儿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守着负责吃的、穿的,对学习、对媒体的选择利用、对媒体的控制使用都无法做到。渐渐地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做相应的改变,我们现在手机上玩的最多的一个是微信朋友圈了,那么我给大家看看,我到了三小后,微信朋友圈是怎样使用的,大家请注意时间,我们老师是随时随地与家长保持联系,不再有上班下班时间区分。

二、课堂教学改进新模式

我想先从一节试卷讲评课说起,每次考试过后都要试卷讲评,一节有趣的试卷讲评课要上好也要动脑筋,如果按照常规的试卷讲评要求:教师先发试卷,念分数,然后按照试卷内容逐一讲解,本次考试的试卷讲评我就改革了一下,没有发试卷给学生,而是先讲评,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讲,要求学生只能凭记忆再对试卷中的错误进行改正,这时候有的学生怕记不住老师讲的内容会比平时更加认真听讲,有点学生在偷偷记笔记,我讲评完了,把试卷发给学生,我说:“好,现在凭刚刚听课的记忆把卷子中的错误改正。”这正是我要的结果,他们自己的选择,比你要求他们怎样怎样要高效很多,况且很多孩子是不知道做笔记的,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什么事该记住的,听课就抓不住重点。通过这个小实例,学生懂得该强记和听懂的内容的区别,上课不累,还可以针对性地学习。

三、饕餮盛宴前的开胃小菜

学生刚刚上我的课,我必须拿出些杀手锏给他们看看:我的课从来不会直接就讲课本,我一定会讲一个和英语相关的小故事,小笑话,学生在上课前就很期待我的故事,小笑话,第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是成功做到了,每次看到学生明亮的眼神就知道他们的期待是什么:铃声一响我就站在讲台上开始我的小故事:我们中国人在国内学了N多年的英语,出国旅游仍然听不懂老外说什么,一位游客在美国旅游时候出了车祸掉下悬崖,打救援电话后救援人员来了询问游客:Howareyou?这个游客一听,啊,终于有听得懂的了,他赶紧回答:I’mfine,thankyou.老外很疑惑:Areyousure?他骄傲滴回答:I’mfinethankyou,andyou?这虽然是个笑话,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真的发生事故,这个时候要说:Help!Help!以这样的方式上英语课,学生印象深刻,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复习测试中有一道题刚好考到这个内容,有的学生发现了说:“咦,这不是老师讲的那个笑话吗?”因此教学就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是一味说教。

四、随机奖励

第4篇

对于信息技术能力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分层策略设计教学任务。对于已经达到预先制定的最近发展区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鼓励他们向理想发展区水平努力。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设置难度较低的任务,并进行耐心的个别化辅导,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如在教Flas制作一课,既要考虑到技术较好的学生,又要兼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技术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使用相关软件制作一定主题的作品,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熟悉软件的各项功能,并尝试制作简单的作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协作学习

在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下,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目前己经开发出若干种教学方法:其一为同伴影响法。皮亚杰认为学习同伴之间彼此交流想法,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在同一认知水平上的其他同伴比成人更能促使其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协作学习。在学生座位安排上,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座位特殊安排的方法,有目的地将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在基础水平较低的学生的附近,让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水平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不仅减轻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学生辅导工作的压力,还能够调动起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而且同学之间关系更为融洽,并且做到了相互尊重。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进行了知识的交流与研讨,而且做到了语言的交流、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此外还能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环境中工作、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协作能力。

三、缩小知识重叠面积,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与小学各年级信息技术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和重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组,缩小重叠面积,减少重叠内容的课时需要,更好地以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

(一)以竞赛、活动带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目前,小学每年都会开展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如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电脑平面设计、电子报刊制作等。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不仅电脑技术水平要高,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在调查数据中发现,有些学生的电脑技术水平比较高,有的学生在审美上比较突出,美术奥赛曾获奖。通过进行信息技术竞赛的专门辅导,组织校内信息技术学生作品比赛,有利于发掘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的拔尖人才,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倡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任何知识如果能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应用,那么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提倡学以致用,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学习本身就是信息活动,学习又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更会使其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中,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起来,每次都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家庭拥有电脑,这些学生的课外时间也应该是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时机。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有趣、实用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信息或任务,把信息技术学习外延拓宽至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如掌握网络搜索技能,可以为家人搜索需要的信息。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四、结语

第5篇

在实验过程中,抓住培养操作能力这个关键,可以有效带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实验设计等其他各项实验能力的提高。实验操作虽然主要是手的动作,但离不开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因此在动手的同时要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就能进一步设想实验细节,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尽管学生进入敞亮的现代化实验室表现得异常兴奋,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及对新奇事物强烈的认知欲望。但在实验室不知如何操作实验仪器,畏首畏尾,丢三落四。常常不小心打翻实验装置或打碎实验仪器,以致有时会伤到自己。这源于对实验仪器的陌生和对基本操作的生疏,这可能会影响到实验操作的成败,以至于不想进实验室,不敢动手操作。鉴于以上原因,故在高一新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回顾初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认识实验仪器,并耐心讲解每一种仪器的基本操作和用途,同时做相应的演示操作。随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仪器的使用方法,并熟练之。对仪器的使用要求不但要做到心中有数,更要达到手中熟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目的不是仅仅对仪器熟练使用,而且是对某一客观事实探究,故相对初中而言,难度有了很大提高。故在实验前精通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弄清楚探究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相应步骤必不可少的仪器。特别要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借鉴仪器的选用,操作的可行,方法的得当与否,始终要求从简到繁的过程。当然理论的要求也应由易到难,否则学生对原理难以理解,那么实验过程不可能顺畅。而探究的前提是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即理论知识的储备要丰富。当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应扩大知识面和联系相关知识,才能在实验设计中不顾此失彼,尽管可能达不到十全十美,但我们要尽可能全面考虑对实验的影响。同时在实验设计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干扰,难免在探究中存在缺陷,但我们更应注意数据分析。紧紧围绕理论指导,熟练正确分析误差大小。这样才能在实验操作中“错误而不糊涂”,清楚自己的失误,在操作中尽量规避这一缺陷。探究实验才可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生的管理是散养式的,比较自由开放。而这种行为方式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并不可取。自由散漫的行为方式由于环境的影响,自我难以约束、监管。在生活习惯中,尽管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得并不文明或有礼貌,但并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组织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得不到监管,则将导致实验的错误或探究的无效。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过程,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都贯穿着自我监控。对学生来说,一旦意识到初始状态不等于目标状态,二者之间存在差距,自我监控就开始了。但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不同。从多年教学看,自我监控水平与化学实验总能力及各要素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自我监控水平是影响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个体观察中,我们也发现自我监控无论是对实验问题的确认、问题的解析,还是对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操作都有较大影响。由此可见,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中即将出现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能否及时进行监控与调控,对化学实验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它影响学生化学实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影响其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学生的化学实验问题解决中的自我监控水平也通过实验问题解决而得到提高。传统实验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即教师规定实验的方方面面和涉及的试剂仪器,实际是对已知实验的验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为提高自我实验能力,必须在任何实验过程中,监控自作与设计行为,也就是要多疑。每一步的操作始终考虑有缺陷吗?有错误吗?可能的缺失在哪里?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养成自我监控的习惯。即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教学的目的,不是强迫,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学习。摒弃自我惰性,时刻考虑自我行为得失,对实验以至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不仅可以培养自我实验规范能力,科学的探索精神,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有益。时刻反省自我。古人云:“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对描述自我实验能力的监控行为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自我监控可防范可能的错误。而在实际问题中,误差的分析是问题的难点,而随着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误差分析不再是难题。

四、结语

第6篇

经常听父亲讲,他有个同伴,正当年轻力壮的时候,追着狐狸跑了两道山沟,差一点就逮住狐狸的尾巴了。再说,民间的油漆画家也比比皆是。这些都足以说明,农村是可以培养出艺术人才的。况且,艺术教学并不是单纯要孩子一定在艺术方面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作为人生修养的基础储备,身心健康的需要,这些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只强调语数外等的教育教学,试想,一个成年人仅靠这些课程知识成家立业的又有几人?

一个人光知道读书算数,人生会是多么的枯燥乏味、没有生气啊!那么要一个本来就应该生龙活虎的少年儿童,只学习文化课,不知道娱乐、运动,对他们的身心将是多大的摧残啊!退一万步讲,和大人们的休闲娱乐并不一定影响工作一样,孩子们的运动娱乐并不会影响他们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在音体美的学习和活动中,他们精神愉快,兴趣高涨,大脑兴奋,这种状态也会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结果会出人意料。这些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增添了乐趣,使他们热爱学校生活,喜欢学习,无形中也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何乐而不为?这种情形比单纯进行习题演练是不是效果更佳?人人都懂劳逸结合,只有良好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没有好的休息就没有好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精神愉快,大脑才容易兴奋,学习也才容易长进,思想情操也容易得到陶冶。反之,活动单调重复,人就会疲劳,甚至产生厌烦。精神高度紧张,还会造成心理问题。因此,我认为,农村学校教育应该开齐开足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使同学们精神愉快、轻松活泼投入到有意义的学校生活当中,而从不感到索然寡味。那么,在我们艺术教育观念淡薄,音体美教师极度缺乏的边远山区,怎样才能实施应有的艺术教学,我想谈几点看法。

首先,转变观念。我们培养的不是解题的机器,不是精神不振的书呆子,我们要的是兴趣广泛,有真才实学且生动活泼的有用人才,音体美教育是必要的、必须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吸收教师时要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缺少音体美教师的实际情况,多吸收,给农村中小学多派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切实重视起来。其次,学校要有效利用仅有的教师资源。有专业老师的充分利用,缺专业教师的可大力发掘现有教师中在艺术方面有一技之长的,用派出去学习和请进来指导等办法提高他们的能力,利用这些教师把一所学校的艺术教学担负起来,再等更好的结果。

另外,学校可成立兴趣小组。打破分班教学的局限,成立兴趣小组让各年级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也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对小组进行指导,以最少的教师教最多的学生。当然,我们还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能积极关心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在教学设施上能给予投资支持,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当是不胜感激。总之,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今天我们国家已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倡导音体美艺术教育教学,我们农村学校不得不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改变教育现状,争取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专业教师,再创我农村教育的新时代。

作者:杜仕泽

第7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广博;有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充分体现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的指导思想。因而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目前的阅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功利主义思想当头。06年中考开始,徐州市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课标附录上的十部文学名著列入中考考试范围,但没想到的后果却似给农村学生划定了一个阅读的范围,受农村图书资源、家庭条件的制约,农村学生不能享受城市学生充足的“借阅”“买阅”条件,让阅读变成了为了提高中考考试成绩的目的,实在事与愿违。曾经我班级中有位学生,据说他对《水浒传》读得“很熟”,我便想试探个究竟,几个小问题后,发现该同学对书里的情节先后、人物的事件烂记于心,说得条理分明,但经不起细致追问,再问问细节方面的内容,却是一片空白,最后才知道这位同学硬是把回目背了个差不多,但对真正内容却是囫囵吞枣,这与以考试促阅读的本来目的确实大相径庭。

2.随意性阅读突出。我曾经在班级中组建图书角,可同学们第二天拿过来让大家交流阅读的书着实让人大吃一惊,80%的图书是供消遣性阅读的书籍,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阅读的现状,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是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一部分学生还把漫画、卡通书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更有甚者,部分同学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

3.无痕迹式阅读普遍。我去年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做调查,你阅读过哪些书籍?竟然有很多同学思考好久答不出来哪怕一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计划,阅读缺乏系统性,几乎没有任何效率、效果,很少有几个同学有写读书笔记的做法,这种走马观花,缺少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阅读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针对以上现象,如何能让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更有效?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以课堂导向课外

课堂是教学的永远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老师如能激发起学生课外去“寻阅”的兴趣,这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滕野先生》、《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这些课文,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几个问题,如:鲁迅到先生小时候在家庭中有何经历才促使他去学医?参与智取生辰纲的这几位梁山英雄的故事你能讲多少?曹操打这次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的?香菱怎样进的大观园,能讲一讲她以前的生活经历吗?

这些问题,无疑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从而自觉地去寻找答案,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二、以时文导向广博

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期刊、书籍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散购买,阅读后集中互相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立主题,如成长脚印、亲近文学、走近自然等等不一而足,让学生归类推荐自己阅读到的时鲜美文,分享共同阅读的成果,也让学生的阅读更广泛、更博深。

三、以氛围营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