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16:33:01
序论:在您撰写操作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操作主体能力
操作是一种活动,是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和素质提高的一种重要的活动。而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从而形成鲜明的表象、感受、知觉、印象等思维的源泉,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体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非常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应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而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将学生从繁重、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操作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如:在“有
趣的算式”一课,我让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通过探索活动,分别逐步闯过“奇妙的宝塔”、“奇怪的142857”、“神奇的9”及“寻找神秘的数”这四关。学生在利用计算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发现、归纳出算式的特点,并找到了相应的规律。因此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又如:在“观察与测量”中,对于长度单位的学习,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量课桌的长度。有的学生用铅笔测量,得到6支笔长;有的学生用文具盒测量,得到3个文具盒长;有的学生用手柞测量,得到4柞长……然后,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测量结果。在比较中体会到建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最终,达到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课程的核心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活动经验的积累、图形性质的体验等,都是在数学实践中进行的。为了促进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把握,仅仅靠平面图形是不够的,应该设置与学生经验密切相关的空间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中的“搭一搭”的活动,我让每位学生自带橡皮泥,动手捏成若干个小方体,并搭成课本中几种立体图形。最后,根据相应的摆设从正面、上面、侧面分别观察是几个正方形,并准确地画出平面图形。又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活动中,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度后的图形。所以在练习时,我让学生先把原图描出剪下来,然后一边以这个图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90度,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画下来,这样每个学生就都能得到相应题目所要的要求,同时也建立起了图形变换的表象,从而提高空间想象力。
三、在操作中,丰富感性认识
对学生来说,有很多的发现是凭自已的感觉的,有的是直观的。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数学的学习不仅需要直观,同时也应有推理,即说话要有依据。例如,在平行线的认识中,我让学生在方格子上平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平移前后的比较,从而引出了平行线。在练习中,我还要安排“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两条折痕,然后打开看一看,是否平行。最后,让学生自选一种方法来验证是否平行,并在小组内讨论后交流结果。例如,学生1:可以用铅笔一点一点移动来检验是否平行;学生2:在纸上画小方格,然后再数一数小方格,就会发现它们是否相互平行;学生3:只要量一量两条折痕的长度,如果一样长,那它们也是相互平行的;对学生来说,他们发现问题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在逐步的操作体验中,经过各种比较才能发现的。又如,在“可能性”的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转盘游戏“分别将转出的两个数字填在方格中,看谁转出的两位数大”。若转出9时,大家都会将它放在十位。若转出是7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冒险不将它放在最高位,而希望下次转出比7更大的数。但多次游戏后,学生体会到下次转出8、9的可能性比转出6、5、4、3、2、l、0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并从中感受到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除此之外,我在教学当中又安排了“抛硬币”、“摸球”等有趣的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操作,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又如,在“周长的认识”这一课,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线”、“直尺”、“皮尺”学具,并让学生用笔画出一片自己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然后用所带的学具量出树叶边线的长度并交流。学生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学生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来量线的长度;学生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通过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测量方法多样性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了感性材料,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关键词:财务操作;教学
会计案例教学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不仅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实训,而且可以从中总结出处理账务的原则与方法、经验与教训,这些原则、方法、经验和教训能反映出特定时期会计活动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触类旁通,应付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增强社会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会计案例教学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因为案例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分析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采用大量的真实事例作为分析的对象和内容。优秀的案例往往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为依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中。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大量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会计案例教学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经过严格而系统的理论学习,其理论知识会掌握得比较全面,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往往导致能力的欠缺。案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情境,迫使他们去思考、分析、处理问题,从而使其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案例教学本身也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分析与研讨,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是适应会计教学特点的行之有效的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账务操作就是从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开始,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到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为止。《账务操作》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基础会计》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账务操作来说难点就是原始凭证的分析。通过分析原始凭证的内容、若干张原始凭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业务的内容,然后再填写记账凭证、登账等。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岗位,负责不同的工作,一个人是出纳,负责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有关现金、银行存款收付凭证的填制,一个人是会计,负责记账凭证的填制,还有一个人是财务主管,负责总账的登记,最后有一个学生负责往计算机里录入。小组成员岗位互相轮动,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人员安排和轮动由财务主管负责。在分组时注意学生的搭配,学习成绩有好有坏,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达到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2.教师要先给学生讲主要的原始凭证所代表的经济业务,即什么经济业务用什么凭证,比如增值税专用发票代表购入业务和销售业务,普通零售发票代表日常采购业务,所有的发票都是由销货方填写;入库单代表材料验收入库;转账支票代表款项的支付、现金支票代表提取现金都是由付款方填写;收据代表收到款项,是由收款单位填写等等。主要的原始凭证的这些内容都要给学生讲清,并让他们记住。
3.分析原始凭证的内容,教师在讲之前先让学生弄清自己所代表的单位,也就是你是哪个单位的会计,这是分析会计主体,不同的会计主体,经济业务的处理也不同。比如同样是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是购货方就要做购进业务,如果是销货方就要做销售业务。分析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内容业务是某单位购入某某商品多少,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金额是多少,税率是多少,税金是多少,或者是某单位销售某某商品多少等。不同的原始凭证所代表的经济业务内容要讲给学生,并让他们记清楚。
4.分析若干张原始凭证之间的关系,就是几张凭证反映一笔经济业务。比如,现在只有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代表购入材料,材料未到,款未付,或者销售产品款未收;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张收料单,代表购入材料,材料入库,款未付,或者销售产品款未收;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张结算凭证,代表购入材料,款项以某种方式支付,或者销售产品,收到结算凭证等等。总之,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原始凭证之间的关系,只要会分析原始凭证了,填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就没有问题了。
5.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就是模拟再现经济业务的发生,组织学生表演案例,在教学课堂中,通过学生的表演,模拟、再现社会情境。这种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案例的准备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方式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是将学生分组,不同的组模拟不同的经济业务,每组人数根据经济业务的需要确定,每人模拟一个岗位,再有一名学生负责讲解所发生的业务,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处理。
一、充分进行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空间概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阶梯,实践是掌握知识的桥梁,又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实践,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落脚点在于使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例如在教圆面积的计算,推导圆周率“丌”的值时,让学生每人都用硬纸板剪三个直径大小不等的圆,各自在直尺上滚动测量,然后计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学过反复地操作实验,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对圆获得了较深刻的印象,一提到“π”的有关问题,学生都能对答如流,记忆犹新。
又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三角形学具(每人三个,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及量角器、直尺等,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通过量、折、剪、拼等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因为学生经过实际操作,所以很快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又如在教长方体的概念时,要求学生准备好能搭成长方体的学具,找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如火柴盒等。先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长方体,再让学生用学具搭一搭长方体。经过讨论,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体的一系列特征。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逐步形成空间概念,
二、运用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小学生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根据空间概念,进行想象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直观教具,操作演示,帮助学生想象,培养想象力。例如.在几何形体的表面积的实际计算中.难点在于丰富学生的空问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演示,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计算长方体(或圆柱体)水池四周和底面粉刷水泥的面积,计算铅笔涂漆部分的面积,计算组合形体的表面积(长方体上面一个正方体)等,这些都可让学生根据实物(或学具)进行想象,这些问题的解答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这个单元的植树问题时,有这样的一条练习:工人要在一条100米长的公路一旁种上树苗,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要种),需要多少棵树苗?读完题目大部分学生大声叫道:“我懂,很容易!”尤其是中下等生喊得特别大声。接着我问:“能口算出来吗?那答案是多少?”“能??20棵!”他们都异口同声说道。这时,我不忙告诉答案,要求他们动笔来算一算,我下去巡视,发现他们都用100÷5=20(棵)。此时,我还是不告诉答案,要求他们再用笔在草稿纸上画线段图来表示,数一数,看“20棵”对吗?接着,他们就在草稿纸上认真地作图,不久答案就出来了。“老师,我们的答案不对了!应该是21棵才对!我们做的时候少了一步,应该还用20+1=21(棵)。再如:我在指导学生完成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四的第6题时,(题目是:“学校要建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形花坛,你能用什么方法画出这个圆?”)学生在做这个题目时,先让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再问:“有谁能画出这样一个圆吗?”这时,有的学生说:“我的作业本没有那么大。”有的说:“我没有那么大的圆规。”有的说:“我们去哪里找那么大的纸张”还有的说:“我把它缩小成直径是10厘米的圆,再画出来。”有的学生怀疑这个题目有问题,小声说:“题目出错了吧。”有的开始与周围的同学讨论起来等等。还有一些同学坐在那里继续思考。我又说:“老师给时间,你们再考虑一下,能画吗?”这时,一位男同学(名叫韦虎成)站起来说:“老师,我懂了!我能画。”“你是怎么想的?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好吗?”我问他。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以利用两颗铁钉当作圆规的两个脚,把它分别固定在5米长的一条线的两端,先把线的一端的钉子固定在地上,拿着线的另一端的钉子,并拉紧这条线在地上画一圈,就可以画出直径是10米的圆了。”接着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到操场去观看他的操作过程 。就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就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操作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在汁算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计算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运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直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通过操作可以使计算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左手有3支绿粉笔,右手有5支白粉笔,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3+5―8;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5+3=8。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顺序的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
五、数学操作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其次必须把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等外在因素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认识,在解题时,自始至终地保持在学生头脑之中。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
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和张红都有20张画片,张红送给小明3张后,小明比张红多多少张?”可以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另一位同学扮演张红,通过一送一接转化为一加一减,全体同学就能意会到“小明比张红多6张画片”。
六、数学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几何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一、为操作活动提供合适的材料
《纲要》指出,在科学领域,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如何为幼儿操作活动提供适当的材料,去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操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紧扣活动目标提供多元化的材料
首先,提供的材料应蕴含相关的数学知识,能起到激发幼儿主动操作与探索作用,如在《感知6以内的数量》的操作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夹子,并引导幼儿进行了以下操作活动。第一环节:摘果子,(摘教师身上的夹子并点数)。第二环节:小刺猬扎果果;(按教师出示的数字在自己的衣服上夹上相应数量的夹子);第三环节:下楼梯(按教师扔的骰子数把夹子摆成相应数量的楼梯状)。夹子是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便于老师收集,它各式各样,色彩鲜艳,但又是幼儿极少有机会动手操作的物品,教师通过更改游戏的规则,研发出一个生动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活动,使幼儿反复借助夹子的材料进行操作活动。一物多用,既经济又实惠,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
2.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把握材料的适宜度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来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如在按“形状分类”的操作活动中,我提供了3组插塑玩具和形状标记:(1)形状不同,颜色、大小相同;(2)形状、大小不同,颜色相同;(3)形状、大小、颜色均不同。三组材料,逐渐增加难度,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操作使用,使每个幼儿都能跳一跳够着。
3.操作材料要充分,能保证幼儿更换的需要
要使操作活动对幼儿具有吸引力,提供的材料就要充分,达到人手一套,并必须不断更新操作材料或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我们可以用小插塑玩具、石子、果核、小棒等多种材料进行不断的更换,以引起幼儿的新鲜感,满足幼儿反复练习分合的需要,并逐步从实物过度到图片、数字卡,逐步增加难度,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虽然操作材料需要不断的更换,但材料应是幼儿熟悉的物品,不能过分新颖、刺激,避免幼儿注意力引向材料本身,而忽略了操作目标。
4.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底结构的数学操作活动区
教师在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和投放材料时,要避免仅从数学认知点的学习直接切入的思路,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具游戏性的环境,以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如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区开辟一块空地,投放积木等建构材料,孩子们在这个开放、底结构的活动环境中,进行建构尝试,如何建的高、建的稳、建的美观,就成为他们的兴趣,在建构中,对大小、形状、对称、空间位置等的分析和比较也自然融入其中。在开放、底结构的建构游戏中,不仅幼儿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师也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更充分的获得幼儿数学学习和发展的真实有效信息。
二、清楚交待操作的要求和做法
操作活动是幼儿在自己“摆弄”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活动,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因此,教师在幼儿操作活动前务必交代清楚,使幼儿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规则,明白操作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实施。
1.设计科学的操作过程,引导语言应清楚明确,有条有理
幼儿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操作学习的层次存在差异性,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师应设计科学可行的操作组织形式,将全班、分组、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幼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相对自由地进行操作、比较、探索、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有关归纳、概括。教师安排操作的语言应清楚明确,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应从操作的实际顺序和幼儿的思维习惯这两者的结合上做中和考虑,使幼儿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
2.与讲解演示相结合
在幼儿操作前,教师可结合难易程度配以讲解、演示、示范等,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做。如在第一次进行“按物体数量排序”的活动中,就要向幼儿演示“排列的物体数量是从多到少,还是从少到多,是每递增“1”(递减)还是“2”,还是有什么其它规律,演示动作要规范利落,要让幼儿都能看到,并配以适当的语言引导,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运用的范例要清楚、规范、美观、大小适宜。
三、增加操作活动的游戏性,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既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也是数学教学的方法。通过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单调厌倦,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学习《5以内各数的加法》时,我设计了一个《闯关》的游戏。今天,我们要去开启一个宝藏,宝藏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要闯过3关才能进入宝藏。第一关,我给每个小朋友分别发1、2、3、4面不同数量的小旗,要求每人找到一个朋友,两人的小旗数合起来是5面,两个好朋友可手拉手一起进入;第二关,发给每人两张数字卡,每人按照两数字的和进入相应的门,(如拿1和3数字卡的小朋友进入4号门);第三关,我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题卡(如1+4=?),答对得数的就可以进入宝藏寻宝(玩各种新玩具)。这样反复进行几次游戏活动,幼儿经过了从实物到题卡的不断练习,巩固了对“5以内各数加法”的运算能力,在充满乐趣的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了目标。
四、注重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给以适当的指导
1.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及时发现问题
操作活动经常采用新旧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新的内容,幼儿往往有陌生感,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幼儿在操作时的问题。有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幼儿不清楚操作材料的用法,不清楚操作的要求和做法;第二,幼儿的操作是盲目的、随意的、不按要求去做;第三,幼儿完成操作有困难,进行不下去了,教师都要及时发现。教师还应特别注意观察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新方法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交换位置的方法。
2.分析原因,予以指导
在幼儿操作中,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操作情况,给以适时、恰当的指导。在指导时可采取以下做法:第一,帮助调换材料,一些操作材料对某幼儿正确实施过难,就应帮助幼儿选取适合自己发展的材料,让幼儿经过努力就能做到;第二,幼儿对操作目标不明白时应重新讲解、演示使幼儿明白;第三,要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水平进行个别指导,促进幼儿在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得到发展;第四,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急于指导,过分指导,不适当的干预,不给幼儿思考的余地,不给幼儿发展的空间;二是放任自流,教师图省事,放弃了对幼儿的指导,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对的。#p#分页标题#e#
2、挂倒档向前推挂倒档。
3、挂一档向后推挂前进一步挂1档。
4、挂二档向后推两步挂前进则挂2档。
5、倒挡注意事项1档与2档压力正常,倒档压力低,其原因为倒档离合器活塞油封(活塞环)损坏或箱体开裂。应检查箱体倒档油缸是否有裂纹,然后,再检查油封是否损坏。倒档油缸出现裂纹的原因一般为系统压力过高。
6、二挡注意事项1档与倒档压力正常,2档压力低。主要原因是2档总成轴端与变速箱端盖结合处旋转油封损坏,或端盖与箱体结合面的油封损坏;2档离合器内的活塞密封件损坏。应拆解2档,检修旋转油封及相关密封件,必要时更换。
关键词:实习教学;示范操作;必要条件;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24-01
示范操作是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用形象的语言、规范的动作,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它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感性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示范操作安全第一
厂矿企业安全第一,技工学校实习教学也要安全第一。因此必须把安全始终如一地贯彻在示范操作当中。示范操作一是防止自伤,如减速器伞齿轮压铅丝时,左手旋转一轴,而右手伸进箱体前必须扣好或扎紧袖口并且脱去手套,这样伸进箱体的手既可以感觉到铅丝的下落,又不致被齿轮绞伤。二是防止他伤或伤他,如打击工件时一要检查工具(如榔头与把的安装可靠性);二要检查工件夹持、固定程度和工件即将离体时的趋势、去向,严防飞出或坠落伤人;三要有足够的操作距离,严防相互挤碰。三是防止拆装时损坏工件,要放好位置,选好工具,根据结构和工艺要求进行拆装。四是电气带电、误送电、未放电操作等,液、气压带压、未卸荷操作等。
二、做好示范操作的前提
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做好示范操作的前提。技工学校是传授操作技能,培养合格的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高级工以上的操作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仅有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把理论上的具体要求,通过示范操作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仅有实际操作而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就不能把操作技能、技巧的深刻内涵体现出来,就不能生动地做好示范操作。
我们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有的是留校学生或大、中专院校的分配生,有的是来自厂、矿单位的技术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如何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是做好实习示范操作的一大课题。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1.有计划地开展教学规范的训练。根据技术等级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标准,结合教学内容,按时间和工艺等方面要求制定各层次实习教师具体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然后由主管部门评定,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操作技能。
2.开展教师业务素质的交流。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各不相同,但各有优势。在安排任课时,应根据教师的素质和特点合理搭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定期培训。一是抽出一段时间在校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基本功。二是有计划地组织实习教师下厂、矿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学习现场经验,使学校与现场紧密结合。三是到先进的职业院校或现代化企业参观,学习新工艺,掌握新技术,更新知识,开阔视野。
三、做好示范操作的必要条件
掌握实习教学规律是做好示范操作的必要条件。实习教学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实习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教学指导》等教学理论。在示范操作中充分发挥实习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各种示范操作要灵活运用、相互协调,要掌握示范操作的广度和深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模仿作用,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操作技能。
四、提高示范操作效果的重要保证
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是提高示范操作效果的重要保证。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示范操作的效果。当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方面,而是要使其有效地分配在示范操作中。一是从时间上分配,让学生把主要时间集中注意在主要目标的同时,不断的抽出较少时间注意其它有关方面;二是从感官上分配,让学生的不同感官分别注意不同的情况;三是从动作上分配,使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活动的变化方向上。教师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要组织好学生的观看位置,使每个学生均能看清楚示范操作。如:凿岩机示范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不但观看拆卸动作,还要看清气路和水路的走向,并对拆装技巧加以讲解,这样就可以把注意有效地分配到示范操作中,提高示范操作的效率。
五、提高示范操作的根本保证
步骤清晰、动作准确是提高示范操作的根本保证。在示范操作过程中实习教师的操作动作一定要规范,要掌握好示范操作的准确性、协调性、操作速度、自动化程度、技巧程度,切忌遗漏、多余和不规范动作。实习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示范―模仿―练习―熟练―创造的过程,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创造。如果教师的示范操作有多余动作、遗漏动作或不规范动作,学生模仿后将给留下一个难以改正的缺陷。
六、发挥示范操作在实习教学中的作用
1 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教师专业素质缺乏。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对操作系统内核知识可能自己都没弄明白,所以教给学生的知识也就有限了。
1.2 操作系统的后续学习课程,比如: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等,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初都是非常认真的,主观上都有强烈的想学好该门课程的愿望,但是随着课程的日益深入,由于课程理论较深较抽象,课程特征不断显露,特别是该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对前导课程(比如: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依赖很大,实验中打击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热情,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因前导课程没有学好而放弃了操作系统实验的完成。
1.3 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脱节。传统的操作系统教学中,侧重于操作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同时又没有一个功能强大而逼真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环境,从而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1.4 开设了实验课的,课程实验只停留在验证性实验和模拟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很少或者没有,更谈不上项目设计、工程设计。部分学校操作系统课时较少,只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用户接口和操作实现方式,做一些观察性的实验[3];部分学校受师资、教学环境,学会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操作系统实验室只是对一些具体的算法进行模拟实验,做一些模拟实验。而且实验课时又偏少,学生只接触到一些皮毛,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
1.5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验考核标准。实验教学,很多学校采用代码阅读方式,教师带着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验代码,然后让学生编译运行通过,这样就算完成任务了,根据没有真正得到能力的培养。实验考核就是看学生程序代码是否调试通过和实验报告的方式,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填写实验报告,而且有的实验是无法用报告的形式呈现的。
2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国内很多工科教师都缺乏工程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力不从心。针对这种状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4]:(1)定期的或利用学术假期派专业老师去工业界工作或学习。(2)学校要和企业在科研和教学项目中大力合作。这样企业可为学校提供操作平台,教师也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提高教师项目管理与研发能力。(3)把工程经验作为平庸和提升教师的条件,这样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2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确立相应的教学层次,以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期的教学。之所以要开展分层教学,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差距。[5]
操作系统实验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实验。每个小组人数5-6人,不宜太多,小组成员优、良、中、差适宜搭配,有一个小组长,以便带领实验过程的讨论。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调动所以学生的积极性。
2.3 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分层次设计实验内容,把实验分为易、中、难三个层次。容易的是验证性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简单的分析操作系统的功能,不要求写复杂的代码来模拟操作系统的功能;处于中间的是模拟实验,通过模拟作业调度、进程调度、内存空间分配与回收、虚拟存储管理中的地址转换和缺页中断等,使学生加深理解操作系统算法;难的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对学生要求较高[6]。在设计实验内容时,还可从趣味性、真实性、综合性、工程性等方面考虑,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得到培养。
2.4 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
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代码阅读式、功能模拟式、内核扩展式、独立设计式[7]。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提高自己的有效方法。操作系统实验中,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学生层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1)项目驱动的方式。每次实验前,教师给定要完成的任务和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并从项目研发的经验、常用的方法等引导学生。(2)实例引导。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 “代码阅读”现有的一些开放源代码系统,理解后进行功能模拟,在可能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由于实验采用了分组实验,每次实验教师选取设计和实现做的好的小组进行汇报答辩,给予加分。每组的总评成绩按其设计的项目难度系数、组内、组间、教师打分进行综合评分。组内成员按其在项目中担任的任务、所做的贡献,小组长给予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