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06:49:32
序论:在您撰写民间艺术欣赏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幼儿亲自参与收集过程,使资源更具情感性。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点,确定“以幼为本”意识,所开发的民间美术欣赏内容,要面向全体幼儿,要使每一位幼儿都喜欢参与,有能力参与,都能产生成功体验,促进每一位幼儿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把挖掘地方美术欣赏资源,让幼儿从欣赏自己的家乡开始,喜欢家乡,喜欢民间美术作品,成为我们挖掘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探索点。我们带领幼儿深入民间,通过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挖掘吴越地区民间建筑、年画、石雕艺术;民间歌谣、童谣、传说故事;民间游戏、玩具;民间传统节日、服饰;民间音乐、戏曲欣赏、打击乐;民间传统美食等。幼儿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与共鸣。
2.发挥社会、家庭、社区的力量,使资源更具完整性。我们注重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源远流长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发挥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如我们联系小满戏社团,请社团的人员为我们介绍小满戏的来源、请家长带幼儿去看小满戏,观察小满戏头饰的装饰物、戏服的图案花纹等,联合社区,采访当地的老人,并从他口中了解更多的民间习俗,如端午节挂彩蛋、穿老虎衣服,二月二吃桂花糕等本地习俗活动;还请民间面塑师来幼儿园传授捏面人技巧,请家长利用周末等带幼儿参观古建筑、各类石桥、先蚕祠,带幼儿品尝家乡的盘龙糕、大麻饼、梅花糕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收集欣赏内容的过程更加贴近生活,更便于幼儿感受和理解。
二、刷选民间艺术资源,使欣赏内容更适宜幼儿
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在挖掘有价值的民间美术欣赏内容时,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也不是拿来就用,而是遵循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选择的每一个欣赏内容都符合幼儿的精神需要。
1.选材以生活性、活动性为原则,选择的作品要接近幼儿的生活,才会被幼儿理解和认识,才能引发幼儿进行相关心理、动作活动,使幼儿通过心理、动作等反应更好的来理解作品。如选择幼儿会经常经过的一些古桥,幼儿不仅熟悉,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观察。家家户户节日都要吃的盘龙糕,欣赏盘龙糕的形状、装饰的图案等。
2.要把民间艺术作品欣赏化繁为简,取其精华,选材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为欣赏目的。民间艺术作品生动有趣、自由奔放、色彩绚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美感。这与孩子们平时接触到的儿童画有着很大的区别,从理解到实践再到创造,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取其精华,帮助幼儿理解民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刻内涵。
3.选材要摒弃落后的资源,关注积极向上的。只有积极向上的资源,才有利于进行资源创新,使幼儿在原有经验上有提高。如有些民间艺术作品表现出欢庆、美满、喜悦、追求、向往美好等情感,如:“百子图”、“古建筑上的双龙雕塑”、“定胜糕”,这些象征美好愿望的作品,有利于幼儿在欣赏表面现象的同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识,激发幼儿再创造的热情。
三、归类民间艺术资源,使欣赏内容主题化
1、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是高校的职能所在。
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能认知民族民间艺术,引领艺术设计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广西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经济的落后造成了本土文化的势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国外文化的接触越来越紧密,各种文化思想大量涌入,特别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逐步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虽然西方文化中反映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的部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西方思想文化中腐朽没落的东西也确实对本土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渗透中的不利因素,使得广西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加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一般以西方现代设计课为主,民间美术设计课则很少开设。伴随着影像文化,尤其是外来的影像文化成长的新一代,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西方艺术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播下民间艺术和民族精神的种子,培养出具有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培养出的艺术设计人才应该具有民族的审美观和自信心,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传承弘扬广西民间艺术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提高中国设计水平,提升国家与民族文化软实力,这是广西高校的职能所在。
2、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专业基础较好,兴趣比较高,多为兴趣而学。因此,在专业教学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既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又能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广西民间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它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例如壮族的织锦,首先是对人们生活提供帮助,使壮族人民的生活得到实际改善,同时又兼备审美功能,斑斓的色彩、丰富而精彩的服饰纹样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它还兼备教化功能,例如在《布洛陀》这个故事里,布洛陀是一个极聪明能干的人,他懂得许多道理,人们有什么不明白或纠纷争吵,他都去说理排难,所以,人们都很敬佩他,推他为头人。这个故事讲了用“说理”来排解人们的纷争,也就是用“理”来评说人们的行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广西民间艺术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载体,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大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事业进行结构优化、形成良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本科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应用学科,下设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网络多媒体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艺术设计人才。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都应基于市场需要。市场需要怎样的艺术设计人才,是经典设计的模仿者、时髦的追随者抑或是具有独到的见解、敏锐的市场嗅觉,市场需求是动态的,不同的时段市场需求在发生改变,我们很难去掌握。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设计作品要想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联系大众的已有经验。
什么是大众的已有经验,就是我们长期受到的文化熏陶,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等,总而言之,就是我们民族的根,就是我们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没有根的民族是空旷的,是没有希望的,没有根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大众的东西才有时效性,才会被市场、社会所认同。享誉中外的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将水墨意境、吉祥纹样、民俗元素及东方哲学等巧思创新,运用于平面设计作品之中,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广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璀璨多姿,是广西各族人民生活实践的积累,有着共同的体验,是民族的根。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这种发展既为地方高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特色,这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和投入,肩负着以人才支持、知识贡献和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历史使命。作为广西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培养有民族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既符合市场的需要,同时又体现出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的使命。
二、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的途径
1.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推进广西民间艺术教育。
大学教学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推进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方法。艺术设计完全可以和民间艺术教学相结合,将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大一、大二的专业基础课到大三、大四的专业课,要贯彻始终。例如,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在《设计概论》或《设计史论》中系统地对广西民间艺术进行介绍,从历史的、考古的、人文的、社会的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广西民间艺术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课程中,把广西民间艺术的造型观、色彩观、宇宙观等融入教学中,在学习现代设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广西民间艺术传统设计方法和观念进行总结,并有目的地应用于课堂实践。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在《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和《网页设计》中有意识地运用民间艺术元素和民间艺术方法论进行设计与制作。除此以外,还可开设公共选修课,例如《广西民间艺术欣赏》,和举办讲座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了解民间艺术产生、发展和现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2.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民间艺术教育。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艺术实践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艺术教育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开辟适当的空间进行民间艺术实践,同时利用艺术采风这一传统,深入民间进行考察,虚心向民间艺人请教,切实了解和把握民族民间艺术作品的色彩、材料、技艺、情趣、造型及品位等,注重第一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为艺术创作积累素材,提高对广西民间艺术的认知。加强对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选题的设计,提供一些结合民间艺术的选题,通过进行毕业设计,锻炼学生运用民间艺术素材和设计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3.加强对广西民间艺术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型很强的专业,是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它与商品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广西高校应该借助本地优势,将广西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再创造,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使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进行民间艺术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对广西民间艺术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得到实惠,设计理念得到贯彻,设计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推动广西民间艺术教育。钦州学院美术学院在民间艺术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做的比较成功,以省级教学中心———陶瓷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结合本地优势,对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产品坭兴陶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中心整合地方企业力量,与当地坭兴陶企业合作,建立多个实训基地,把实验教学与当地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构筑了课内外结合、校内外合作的教学与实践综合环境,促进了实验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承担了多项陶艺研究课题,一些研究课题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一、主要艺术形式
沂蒙民间布艺的分布区域广泛,创作形式自由,创作队伍庞大,因而呈现出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典型特色。常见的布艺形式主要有印染、刺绣、服饰、玩具和各类布艺装饰品等。
(一)印染:沂蒙印染工艺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的沂蒙彩印花布、蓝印花布历经唐宋、明清、民国在临沂长盛不衰。沂蒙彩印花布采用油纸刻版,五色套印,其制作工艺精湛,色彩富丽堂皇。蓝印花布则采用一版漏印,以植物靛蓝为染料,呈现出素雅的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图案。沂蒙印花布的题材多以牡丹、凤凰、石榴、五毒等吉祥图案为主,寓意深远,造型朴拙,具有浓郁的沂蒙乡土气息。
(二) 刺绣:刺绣作为沂蒙民间布艺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当地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劳作之余,心灵手巧的沂蒙妇女用五彩丝线绣制出了大量精美的刺绣工艺品,如嫁衣、荷包、鞋垫、枕巾、门帘等。作为鲁绣的一种,沂蒙刺绣秉承沂蒙民间的传统审美习惯,形成风格质朴、形象稚拙、色彩艳丽的艺术特色。其主要工艺有丝绣、挑花、割绒、贴布绣、珠绣等。
(三)服饰:沂蒙民间服饰品类众多,其中以新娘嫁衣和儿童服饰最具区域特色。新娘嫁衣包括云肩、盖头、裙袄、绣鞋等,装饰繁复精美,色彩艳丽喜庆。儿童服饰有百家衣、童鞋、童帽、花围嘴、花肚兜等,常为孩子满月或周岁庆典时长辈所赠。儿童服饰多以各色花布用彩线缝制而成,间以精致刺绣和寓意吉祥的图案,寄寓着长辈对孩子健康幸福、永保平安的美好祝福。
(四)玩具:沂蒙布艺玩具多以丝、棉、麻等纺织品与填充物缝制而成,其造型美观,质地柔软,形象稚拙可爱,既是孩子们娱乐玩耍的亲密伙伴,也是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常见的布艺玩具有布老虎、灯笼、绣球等。
(五)装饰挂件:布艺挂件主要包括随身配饰和各类具有吉祥平安意义的壁挂、车挂等。多为立体或半立体造型,常在主体形象下缀丝穗或小挂件,其设计精巧,寓意吉祥,极富图案与色彩的装饰美。
二、沂蒙民间布艺的审美特质
受当地历史、经济、民俗与审美文化的深刻影响,沂蒙民间布艺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步融合了沂蒙民间的风俗文化、人文精神与艺术思想,凝结了沂蒙人民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智慧,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区域艺术特色与审美特质。
(一)稚拙生动的造型美
沂蒙民间布艺的创作者为普通的沂蒙劳动妇女,受艺术表现能力和布艺手法的限制,在造型上多采用简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形象约略形似而不拘小节,呈现出稚拙生动的造型美。在朴素的民间艺人眼里,美的形象并不以真实再现为目的,而是更注重表神写意,突出形象的神似和丰富内涵。沂蒙民间布艺的这一造型特征高度契合了民间传统的审美观念,于稚拙中透精巧,朴素中显灵秀,夸张里见真实,呈现出极为浓郁的沂蒙民间艺术特色。
(二)精湛细致的工艺美
沂蒙民间布艺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异彩纷呈,呈现出繁复与简约并存、精致与质朴同在的特征。沂蒙印花布的制作为防染印花工艺,需先在桐油纸上刻制精美花纹,再用石灰糊浆漏印到白布上,最后放入染缸染制而成。其制版刀法齐整,图案细密花样繁多,色彩艳丽清新,深得当地人们的喜爱。
(三)朴素自然的材质美
沂蒙民间布艺的材质以朴素为美,多采用各色棉布、布条和天然填充物制作。在过去,沂蒙山区环境封闭,人们生活十分困难,少有闲余的纺织品从事布艺创作。心灵手巧的沂蒙妇女在劳作之余,充分利用身边的布条、棉花、草糠等材料,为孩子们做衣服、鞋帽、玩具,不仅经济实惠柔软舒适,而且具有浓郁的香气和保健作用,充分体现了沂蒙劳动妇女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四)绚丽缤纷的色彩美
沂蒙民间布艺的色彩鲜艳醒目,对比强烈,极富中国民间传统的审美意味。这与当地的审美习俗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沂蒙山区自然环境相对封闭,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较为单调,需要色彩带来的新鲜视觉刺激与审美激情。而色彩纯度较高的大红、粉红、明黄、绿、紫色等,则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性和独特象征意义赢得了当地人们的钟爱,成为民间布艺最常用的色彩。极富沂蒙乡土特色的大红大绿、明黄亮紫等就成了布艺色彩的绝佳搭配,它们以纯净的颜色、大胆的对比和稚拙的意趣,成为沂蒙人民表达审美理想,寄寓艺术精神的重要形式。
(五)淳朴厚重的人文美
沂蒙民间布艺作为沂蒙区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承载着沂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趋利避害、永保平安的愿望,寄托着沂蒙劳动妇女朴素而厚重的情感,在长期的发展中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
1、 寓意吉祥: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沂蒙山区落后的生产力和医疗条件,使当地人民对自然灾害、疾病、死亡和生活的不安定充满了强烈的畏惧感,他们期待借助某些神秘的力量来战胜自然,驱鬼逐妖,保佑平安。在这一精神需求的指引下,吉祥文化被大量应用到当地的民间布艺创作之中,成为沂蒙人民祈求幸福平安的心灵寄托。在沂蒙民间布艺作品中,常见的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喜庆三多”、“五毒”、“鲤鱼跳龙门”等。其中儿童布艺用品多采用龙虎、“五毒”、狮子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佑护孩子健壮成长的寓意;婚嫁布艺则多用鸳鸯戏水、莲生贵子、鲤鱼闹莲等图案,寄寓夫妻和乐,生活幸福;此外,民间布艺还多以百合、柿子和灵芝组成的“百事如意”象征称心如意;以蝙蝠、寿桃和双钱构成“福寿双全”图案,意在祝福幸福与长寿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民间布艺已成为沂蒙人民寄寓理想,祈求幸福平安的重要精神载体。
2、 寄托情感:沂蒙民间布艺不仅承载着人们祈盼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更寄寓了广大沂蒙劳动妇女真挚朴素的情感,成为传递爱心、表情达意的重要形式。在过去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一件精工细作的百家衣,一顶稚拙可爱的虎头帽,往往需要家中的长辈女性多方搜集原料,用数十个夜晚的辛勤劳作才能完成。在夜晚的油灯下,她们把对孩子深沉的爱和殷殷祝福融入细密的针脚,制作出了一件件精美而寓意深刻的儿童服饰作品,成为孩子百日、周岁仪式的礼物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衣饰。当地的年轻女子更是把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融入了定情的荷包、手帕,绣进了自己的嫁衣,把对人民子弟兵的鱼水情深寄寓在了拥军的鞋垫上,使一件件饱含真情的布艺作品焕发出艺术与情感的交互之美,极大地提升了沂蒙民间布艺的情感与思想内涵。
沂蒙民间布艺所体现的形式、材质、工艺、色彩与人文之美,是沂蒙人民审美情感和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沂蒙民间布艺真正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所在。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对沂蒙民间布艺审美特质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挖掘、整理和保护当前的沂蒙民间布艺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丽《论沂蒙山区民间布艺》[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5
2.宫楚涵《试论民间绣荷包的审美情感》[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
3.梁美玲《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民间布老虎》[J].作家 2010.4
4.刘帆《中国民间玩具布老虎审美特征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1.4
[关键词]剪纸 民间文化 磁县
华夏文明得以几千年生生不息地延续,除了文字的记载传承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文化记载和传承方式——民间的文化创造与文化生产,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口传身教”的民间文化传统。这种民间文化传统使得华夏文明的文化得以延续,使几千年之后的人们不忘传统。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是民间文化孕育出的产物,它无论是从所选用的题材、创作理念、艺术创作手法还是从艺术表达形式上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征。
一、 磁县剪纸艺术的起源与文化渊源
(一)、早期剪纸艺术的雏形
中国民间剪纸是作为一种信仰的载体出现的。由于其为一种平面雕刻镂空的艺术,容易损坏和腐烂,用过即弃,极少保存;在当时历史上统治阶层并不被纳入主流,历史文献更是少之又少。但也并非无处可寻,古典文献中名人诗作中不乏对剪纸的描述。其产生也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兽皮切割等技艺,以及相对成熟的雕镂艺术。这种雕刻的技巧无疑为剪纸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应该说是剪纸艺术更为早期的雏形。磁县便是民间艺术中的一股小势力,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阴阳刻,虚实相间的手法进行对剪纸图案的刻画。
(二)、剪纸艺术蕴含的原始艺术
早期剪纸是原始时期所呈现出的意识形态,磁县剪纸更是磁山文化的一个缩影。承载着磁山人民对远古图腾的信仰。剪纸中包含着不同的图腾符号,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原始社会对巫术礼仪、自然崇拜的一种表达方式。剪纸艺术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地区的剪纸保持了古朴稚拙的原始艺术特色,在发展上与远古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
二、 磁县剪纸艺术的用途与特点
(一)、剪纸艺术的用途
对于旧时期的妇女来说,针线活是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门手艺,也被那一时期的人统称为“女红”,剪纸的产生与当时的“女红”密不可分。刺绣的花样为剪纸的纹样做了模板。刺绣的素材大多体现在山水、花鸟、人物、鸟兽等多种题材,而花样的命名和主题也着重体现传统的寓意和象征意。如同《史记》种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是对祖先的崇拜。剪纸的产生也源于对神,对宇宙的崇拜。磁县剪纸最初的形成也并非是以装饰物所出现的,而是远古图腾和巫术的一种载体,各种造型图案中包含的符号大致为吉祥符号和生殖符号,外化着人们的心愿,或为孩子祛病驱邪,或祈求五谷丰登。
(二)、剪纸艺术的特点
剪纸是集实用、审美、个体等特点于一体的艺术产物。磁县剪纸体现了冀北地区的生活底蕴,是劳动妇女生产、生活、情感、观念、民俗和传统的真实反映。磁县剪纸主要采用与其他传统剪纸一样,阴阳镂空的方法。创作者追求强烈的形式美感,在造型上不拘小节、大刀阔斧、装饰随意、情绪自由流露,可谓是直抒胸怀,又是情感的自由抒写。磁县的剪纸始终保持着古拙质朴、单纯明快、强烈豪放的艺术风格。它并不受瞬息万变的政治气候和市场价格所左右,具有超功利性的价值,这一点与蔚县剪纸相比有着本质的相同。
三、 磁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与文化研究
(一)、剪纸艺术的历史传承
剪纸的大量出现,绝非偶然。磁县西部山区较县城附近的平原地区贫困封闭,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得剪纸以及戏曲等其他民间艺术门类受到商业冲击较小、影响较少,而更多地保留了剪纸的原始状态。因此,磁县西部剪纸具有原生态特征,是更具文化价值的民间剪纸艺术形式。
磁县剪纸作为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造型艺术,深受勇武任侠、放荡冶游文化精神的影响。操作技法粗犷随意,信手拈来。不同于蔚县剪纸那样制作工具齐全、精雕细刻,而是用自家炕头笸箩里的剪刀,以红纸信手剪来。有些村妇在铰时,边说边唱神情自若,很是有几分勇武任侠的精神气息。所剪作品也是如此,造型没有陈谱,随心剪铰,构图多变,甚至随意而做。因此,作品往往呈现出古朴、稚拙、粗犷、装饰的艺术效果。如张树梅先生的戏曲人物剪纸,造型拙朴,构图较为随意,常把戏曲人物放置在环境中。这里的环境不是舞台环境,而是艺人心目中的自然环境,是艺人将戏曲与现实生活结合的产物。在艺人描绘的自然环境里,有不知名的植物、动物、也有建筑物、山石、云气等,但都造型拙朴随意。人物形象刻画随情节有比例大小变化,且不拘细节,粗犷而气韵生动。从张树梅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磁县剪纸艺术古朴稚拙、粗犷随意,是燕赵文化慷慨激昂特征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二)、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讲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地、自然界是大天地,小天地是个体的人,大天地与小天地始终保持和谐统一。人体中感情的发生表达,以及它的走向和互相作用的规律,都是与天地相互统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质运化的规律。
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交流喜悦之事,倾诉悲愤之情,抒发哀怨之思等,都是人体自身经常之需,但是这些感情的宣泄绝不是动物性情感的宣泄,是受到制约的。历代的君主都十分注重利用艺术,特别是其自身所具有的协调价值,通过运用艺术所具有的价值,协调人民与社会的关系,并在加强社会秩序稳固的同时对人民的精神世界予以统治。所以,“天人合一”论,既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又是艺术扩展自身,把对周围事物深刻的了解和体验高度升华到意念,注入艺术自我情感,表现大自然、大天地的需要。在精神领域里,人在生活的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物体产生某种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让小天地里的人在大天地时得到启示,从而使这个人的思想与情感得到一定高度的提升和净化。剪纸艺术作品中人和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的感情交流较为突出,剪纸艺术作品题材广泛,内容紧贴实际生活,表达出人类的思想感情。剪纸作品是艺术表现的载体,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真正的艺术不缺少真实的情感,艺术的欣赏者在观赏艺术作品时,优秀的作品会引起艺术欣赏者的共鸣,而矫揉造作的情感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人的情感基本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七种情感可归结为五大类:喜,包括快乐、舒畅;怒,包括愤怒、威严、至尊至上;忧思,包括忧愁、思虑、远见卓识、思想;悲,包括悲痛、伤心;惊恐,包括惊吓、恐惧、害怕、畏缩。
五行运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上的物质分为五种,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分类是根据客观上的物质、物体或生命体的所有属性综合起来分类。在情感上,以上五类情感也可分属五行,如喜属火,怒属木,忧思属土,悲属金,惊恐属水。用“天人合一”论与“五行”学说来解读人的情感,诠释传统剪纸作品中蕴含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些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应站在现代的高端认识水平上,在科学、哲学以及更多的领域中寻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引起世界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加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绽放出更艳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四、 磁县剪纸艺术的现代意义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在全国的推广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进入了转型期,民间剪纸所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也在迅速发生变化。从文化的角度来总结和展望民间剪纸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显得十分必要。改革开放以前的一个漫长时期里,大部分地方基本上都还维持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年复一年,老房子住到百年、几百年,新建的房子仍是百年前的老格局、老样子,棋子窗、格子窗、百格窗好像是同一个匠人所做出来的。
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时代,艺术设计逐渐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艺术设计是舶来品,其艺术的诸多规律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为了使其健康、蓬勃地发展下去,有必要将堪称民族瑰宝的剪纸艺术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将设计语言进行本土化尝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引以为荣的至宝。剪纸作为历史悠久的母性艺术,始终在设计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国的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结语:
文化以特色著称,失去特色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因而磁县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背景与素材,以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为基础,并与市场结合,发扬本土优秀文化,形成其独具特色艺术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孕育出缤纷多彩的民间艺术形态。磁县剪纸艺术不过各种艺术中的一叶分支,但也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民间艺术的美学特征,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细心剖析我们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珍视传统,善待传统也只有中国传统特色与世界接轨,我们才能长久地屹立于东方的根基于此。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朱晓红.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 [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3].范万武.民间剪纸艺术探析 [D].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士论文.2011.
【摘论文要】随着国际文化经济竞争的加剧,现代工业文明的日益扩张,镇江民间工艺的存在和发展也同时面临着挑战。由于传承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地保护与利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张应着力选择个性化特色项目,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以及关键性产业切入点的有机嫁接,形成产业链布局。同时,政府更应致力于民间工艺产业的宏观规划,注重培植优势品牌,引导资源产业规范管理,以此为镇江民间工艺保护研发提供广阔的拓展平台。
镇江是一座集港口、工贸、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名城,拥有3500多年历史,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间手工艺千姿百态、绚丽多彩。通过在镇江市各辖区进行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普查调研来看,本土民间工艺资源蕴藏十分丰富,展现着本地域民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是民众智慧的佐证。镇江地域民间工艺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剪纸、面塑、竹编、石雕、挑花、正则绣、扎染画缋、烙铁画、瓷刻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普查的辖区内民间技艺传承人中就有全国十大民间美术家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名,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有8名。
当前,镇江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主要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及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扩张,地方本原文化遭到外来文化多样性冲击,有的传统工艺品因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而被淘汰;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传承困难,一些传统民间绝技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民间工艺行业发展创新意识薄弱,地方民间工艺缺乏产业个性化规模运作:民间工艺行业亟待长远规范管理与保护;民间工艺发展资金短缺:民间工艺发展人才匮乏。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应当采取什么方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促进镇江民间工艺文化传承和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以下发展措施:
一、地方政府要正确引导和扶持民间工艺的发展
民间艺术的发展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作为地方政府,要想促进其发展,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其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对于民间工艺品的研究和生产要大力支持,给予多种名誉上的奖励,比如可以通过设立开发奖、市场开拓奖、理论研究奖、组织奖等进行引导,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同时要把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培养国家级的大师,提高名牌产品知名度,进而促进民间工艺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
通过打造民间工艺亮点产业,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与全国乃至世界接轨,通过实践,镇江市在此方面已取得了可喜尝试。去年,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组织了彩蛋、泥塑民间艺术家远赴德国曼哈姆市参加复活节期间的展销,富有东方神韵的镇江蛋雕艺术品《慈寿塔》、《昭关石塔》、《十二生肖》等几十个品种受到德国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参展的140多件蛋雕艺术品供不应求。赚取了大笔外汇。而在德国欧洲第二大生态公园路易圣公园内举行的镇江民间泥塑艺术家葛志仲的泥塑展,带着东方特有的写意手法,为来宾现场惟妙惟肖地捏制了20多位德国名人的头像,直至镇江泥塑艺术家带去的5公斤上好的紫砂泥全部用完,德国艺术家同行们还仍意犹未尽,竞相购买。蛋雕和泥塑的热销,说明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质的民间工艺品通过产品的周密研发、包装、推介就能顺利开辟国外文化消费市场。文化是互通的,通过与世界的文化交流,镇江民间工艺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有效的战略应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业务优势和环境机会,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地域民间工艺的特殊优势已经开始凸现,它的内在文化动力是最具爆发的生产力,因此,要深入生产性保护和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通过生产性保护,将文化资源转为经济资源,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另~方面,作为镇江要立足“原生态”优势推动生态性保护,在保护中必须维护民间工艺资源“整体性”特征,基于其中的诸多要素存在于相互联系、作用、制约和促进的复杂关系链中,所以要全方位协调好产业集群的整体区位,引导好民间工艺资源的合理利用。
文化产业属于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的范畴,而软实力要以硬实力为基础。它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抓住重点文化资源项目的保护性再生产,即是抓住了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而带动了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耍创新思维更新观念.在破与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确立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通过符合镇江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具有镇江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产业集群,真正把镇江民间工艺资源潜力变成产业优势,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消费的互推互动,培育市场,激活消费,实现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政府要整合各方资源,为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法规等支持平台。
二、加大镇江民间工艺产业发展的投入
要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采取划拨专项资金进行项目资助、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确保地方财政对镇江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要积极借鉴民间资本在其他产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降低民间资本跨入门槛,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民间工艺的效益是多方位的,不能只看到它的经济效益,还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消除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陈旧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不断完善优化地方民间工艺资源发展的决策,营造出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产业、出效益的发展氛围。
三、从艺术的角度解决民间工艺品的质量问题
产品占领市场的首要要素是质量,没有质量的产品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是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民间工艺品也不例外,而且,质量要求更为特殊,为此,一是民间工艺品必须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其表现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变异。即一方面要借鉴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比如镇江剪纸就可以吸收地域特色景观题材,如: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西津渡风景等,并把以此类题材制作的成品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使民间工艺品的文化含量再为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比如剪纸在图案设计上可以表现世界古典神话图腾,以加强国际民族文化的认同交流,同时外销产品要考虑世界各地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趣味。
四、积极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传统民间工艺品走进现代生活,必须与现代装饰结合起来,成为居家实用点缀,目前镇江丹阳的正则绣已有一些新的探索。如增加了特定背景的壁挂,使它成为装饰品进入家庭,使之实用化,深受人们喜爱。
要大力培育镇江民间工艺的特色企业。不论哪种工艺品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镇江扬中竹编在艺术手法上,编制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特色上做文章。或在刀工上有突破。或在造型上有特长,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和流派,从而增加自己的艺术魅力。要以产品特色鲜明、基础条件较好、关联度大的民间工艺制作行业为重点,以资本资产为纽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镇江民间工艺的特色企业。
要积极促进民间工艺产业集群发展。按照民间工艺产业区域布局,重点抓好民间工艺项目产业集群的开发创意建设。并以此为中心,进一步抓紧建好特色民间工艺产业传习所及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要注重打造特色民间工艺产业品牌。一方面,要加强网路资源共享及与媒体的合作宣传。进一步加大外延推介力度,建立专业化的科研信息机构。联合组建一批民间工艺产业教研基地。共同开发一批核心品牌项目。另一方面,要整合民间工艺精品资源,增强创新力和辐射力。可以通过专家的评价、大赛的评奖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同时对民间工艺家创造的品牌要注册商标,要申请专利,专利是走向世界的敲门砖.既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产品。避免抄袭,又要学会用专利打开国际市场。
五、加强民间工艺产品的生产管理
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准要求高于一般企业。因为工艺品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既要懂艺术,又要懂市场。否则只懂市场,企业难以创新发展,只懂工艺艺术容易走入“象牙塔”。现在大多数厂长,虽对市场有所了解,但文化品位有限,所以很难开发出高品位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工艺品。因而生产企业非常需要一些既懂市场、又精艺术的人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其次是要打破家庭作坊式生产,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多数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都是一些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生产厂家,缺少产业化管理,规模小,艺术人才单打独斗。形不成技术优势。面对当今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产品必须提高艺术品位。然而,目前的家庭作坊,足不出户,观念陈旧,保守的传艺思想,使他们只能重复过去,难以吸收到新东西,立足点低,进步困难,所以发展工艺品产业,必须走开放式发展路子,艺术与市场的研究至少需要两人以上的人才,互相切磋,所以企业要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集中人才进行开发。
六、坚持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现在的民间工艺品市场正从低谷中走向回升,其表现是:高档产品的出现和价格的回升。随着经济的复苏,艺术品市场已从前几年的成本销售,转向为高档次文化精品的走俏,所以企业要树立长远意识,加大技术、人才投入,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重复抄袭。
民间工艺品多用于馈赠。由于它大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属自产自销产品,所以消费也均在本地区,是过年过节、婚庆喜宴、庆典之日的一种增加喜庆氛围的装饰性手工艺品,由于当地的交通不便,市场局限,几乎所有的手工艺品在很少的范围内流通,其数量很少,有些则属季节性销售,如镇江丹徒挑花女红制品,多在农闲季节制作,为贴补家用销售,这种经济营销模式,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已无用武之地。所以民间工艺品未来的出路在于走进都市生活,走向正在兴起的现代经济大市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间工艺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国际市场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镇江剪纸已在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看好,开发国际市场是它今后的又一发展出路。
民间工艺品市场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培育市场要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同时,民间工艺品的欣赏,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然而。现在的消费者,仅仅是个人喜欢,谈不上欣赏,所以导致消费市场混乱。可见,民间工艺品要走进千家万户,需要抓好大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和培训,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民间工艺品的艺术点评、具有艺术欣赏的广告宣传、艺术培训班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民间艺术产品的推介销售中,让全社会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使其得以扶持和弘扬。
七、大力培育民间工艺人才
几年来,通过在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也再一次证明,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保护措施中,重中之重强调的保护措施依然是为艺术遗产“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要求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所有民间艺术遗产的保护都是以传承人带徒传艺活动的保护为核心的。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民间艺术后备人才是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保护。应该全面地搜集本地民间艺人的资料,建立人才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如定期举行民间工艺活动或相关的竞赛,对优秀的民间工艺传人应给予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点保护,政府或企业可设立类似“工艺创作设计室”的专门机构,集中地方上优秀艺人进行探讨和研究.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给民间工艺企业或家庭作坊予以经费补贴并提供优惠的政策.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制作出顶尖的民间工艺精品。
【关键词】 民间美术;艺术设计;关系;传承;创新
艺术设计在当代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位置,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当今中国艺术设计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1]是历史发展的时代产物。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快速的发展根基。民间美术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使每个作品都显示出人类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它只有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民间美术的概述
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其早期可追溯到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美术范畴指民间绘画和民间工艺;广义上的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物质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群体性文化特征,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纯真生活的挚着追求。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主要的目的是美化环境、丰富民间民俗活动,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它具有民间传统的乡土特色,是组成各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因素,也是很多现代设计创作的源泉。
二、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被忽视
民间美术作为民间艺术欣赏的对象,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使用性、审美性、地域性等特征。[2]首先,它有生活的实用性,和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它是美的化身,是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情感的表现,是实用与美丽结合的产物。第三,民间美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地域的作品也必然会千差万别,但又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它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
国内外很多知名的设计师的讲授艺术设计课的时候,很多都会用到太极、阴阳、八卦之类的中国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这种民间的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文化却被国内外知名的设计教育家视为“珍宝”。但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设计专业没有开设民间美术相关的课程,很多民间艺术没有被我们很好的挖掘、收集和整理,一些极有价值的民间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局面。同时,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崇拜当前流行艺术的人数居多,这样同学们的民族意识就会变得淡薄,这就必然会导致民间艺术不被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让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层或缺失,我们要肩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振兴民族民间艺术的重任。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突出教学特色,促进艺术设计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本土的、历史的、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存在,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和象征的标志,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3]也正是因为民间美术有着这样的特征,所以它不应该被充满现代化的现代设计所替代,而是应该被保留下来。因此,作为培养现代化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教育机构,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设计教育机制,使学生掌握设计的方式、技巧的同时明确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如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导入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结,同时又宣传了地方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如在地方传统艺术中,开封的木板年画、剪纸艺术、安阳的泥泥狗等相关民间艺术已被政府列为文化保护遗产,因种种原因,有些民间美术没有很好的被宣传和应用,甚至有些技艺已经失传,如民间刺绣、虎文化,虎头鞋、虎头帽等还没有被足够的重视,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保护及补救,现今,能够从事此项工作的民间艺人已经很少了。很多民间艺术只靠学生在学校书本上面的知识而不容易接受,需多考察、研究、实践才能更好的挖掘传统艺术魅力。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将民间艺术系统的、全面的传递给学生,用更好的方式使同学们接受。如民间虎头帽、虎头鞋的制作,可以让同学们观看这种传统工艺剪短的制作视频过程,并对这种虎头装饰的色彩、造型、及其精神内涵做详细的解释说明,同时,还可以讲解其带有民间民俗文化色彩的相关故事,讲解它与现代艺术设计审美的区别等授课形式,我们在传播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的同事也感受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的魅力所在,因此,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民间美术应立足本土,强化地方特色,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能量,它们的结合更加有利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2、有利于对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以学生就业为目的的一种简单的教育,还是影响学生们一生的教育,它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教会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有太多的联系,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从民族和民间出发使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当前,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共生存的局面。首先我们要清楚民间美术现在的发展状态,许多的民间艺术已经处于边缘化的失传的状态。其次,现代设计教育中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民间美术在其不断的生存变化中适应着人们现代的生活,为现代设计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只有将传统艺术资源融入到当代教育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好的宣传平台。[4]将当代设计教育教学与民间美术结合,既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又能为现代设计作品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但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不仅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根基,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更替中保留下来的精粹,更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文化灵魂,所以学生们接受新事物新设计的同时,更要懂得怎样将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为现代设计所用,使现代设计更好的凸显地域的民族的特色。
四、结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美术对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如今加速全球工业化的大的背景下,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结合,是今后现代设计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教学体系,也是发展艺术设计院校的一个特色基础。
民间美术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稚真的审美格调,是现代设计创作灵感取之不竭的源泉,它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相当重要的可借鉴性。教育是人类最优秀的传递单位,最有利的文化传承的纽带,它不断的传递着我们每个时代的精华部分,艺术教育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程度,我们希望人人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我们要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精华,使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及精髓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地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更好的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
【参考文献】
[1] 刘玉.基于民间美术元素的当代文化招贴设计[J].青年文学家,2012.09.
[2] 郑芳.民间美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J].艺术探索,2006.09.
[3] 王利达.浅谈民间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结合[J].金田(励志),2012.07.
[4] 俞洁萍.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模式初探[J].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 丁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初探[J].大众文艺,2012.10.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井陉拉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外,还具有良好的健身意义和推广价值。将井陉拉花引入高校课堂并加以推广,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使大学生身心得到锻炼,同时也利于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可从题材、表现形式、动作设计风格等方面对井陉拉花进行传承与创新。
历史悠久的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是河北三大优秀民间舞种之一,形成并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井陉拉花因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族艺术精髓,2006年被国家列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使井陉拉花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保护并得到广泛的推广,继而探索一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我们试对井陉拉花引人高校课堂进行探讨。
一、井陉拉花的艺术风格与推广价值
并陉拉花起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其舞姿柔健,屈伸大度,抑扬迅变;其韵律优美,节奏欢快;其曲调悲壮,婉转悠长,给人以空旷幽谷之感。突出的地域特征,刚柔并济的舞姿,明快活泼的生活情趣,使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优秀民间舞蹈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体育训练价值。
井陉拉花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遵循民间舞蹈的发展规律,井陉拉花的舞蹈动作同样是从人民的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而来,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生活情趣。她以“拧肩”“翻腕” “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上身动作以肩为主,肩部的顶、拧、耸、压和手臂的点、提、拉、抠、翻最能突出拉花风格;下身以膝部屈伸贯穿始终,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艺术风格。总体上说,女性舞姿美丽大方,稳重优雅,既有身段之美,又兼气韵之妙;男性舞姿伸展大度,潇洒自如,既现阳刚之气,又透苍凉之风。
井陉拉花除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外,还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通过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为动作主线,不仅突显拉花的风格,而且有效地提高舞者的上肢力量和全身整体的灵活性,增强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使参与者身体得以全方位的运动和锻炼。同时,在表演过程中,灵活多变的队形,舞者间的默契配合,可以培养出舞者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艺术在民间、在学校都具有良好的健身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井陉拉花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将井胫拉花引入高校课堂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这一即将失传的民间舞蹈艺术,井陉县政府通过组织各种层次的拉花歌舞表演队,举办各种形式的拉花民间艺术活动和比赛,对拉花民间艺术进行了积极抢救和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何更好地使井陉拉花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保护并得到持久而广泛的推广,继而探索一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将包括井陉拉花在内的非遗项目引人高校课堂,让高校肩负起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动态传承,这一探索应是一条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
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高校在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其二,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充当“演员”与“观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人才保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人校园,不仅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域文化,欣赏民间艺术,发现民间文化美的真谛,看到隐藏在民间故事后面真实的民间和人生;而且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扭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
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对从事健身舞蹈的能量代谢率、能量消耗和运动心率变化等生理指标分析,认为健身舞蹈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而井陉拉花属于健身舞蹈类,是一项效能很高的有氧运动。经常参加拉花表演与练习,能够迅速消除人体内的过剩脂肪,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钝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同时,对于解除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缓解身心紧张和疲劳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将井陉拉花引人高校,不仅可以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将对大学生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面临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当今我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普遥的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存在于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的人类文化实践方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如:舞蹈、皮影、剪纸(技艺)、民族体育活动等。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挽救,是我们对文化传统应有的尊重,同时也起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传媒与市场化、娱乐化的冲击,民间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被破坏,趋于灭亡、失传的境地。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们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常山战鼓、昌黎大秧歌、永年太极拳、井陉拉花等项目,知之甚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多是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因而就更谈不上对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舞蹈艺术的兴趣、认知及深人学习。因此,在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形势不容乐观,前景任重而道远。
(二)生存土壤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必然条件是其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而社会生存条件的改变必将改变和影响其生存状况。现当代社会的文化主导形态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且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击,这些都将导致井陉拉花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加之现实生活中,井陉拉花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保护观念存在误区,许多人只是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待井陉拉花,忽视其文化价值。因此,井陉拉花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窘境。
(三)井陉拉花动作设计难度大,表演形式复杂多变,限制其进一步推广
井陉拉花虽属秧歌舞的范畴,但它又有显著的自身特点。传统的井陉拉花表演人数为六人或十二人,取“六合同春”之意。演员手执道具各有其象征:伞—风调雨顺;包袱(现不多用)—丰衣足食;太平板、霸王鞭—四季平安、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满。由于井陉拉花艺术性强,动作难度较大,大学生学习有很大的难度,使大学生的参与规模受到限制。同时,传统井陉拉花的表演,所用道具较多且相对考究,也给井陉拉花在高校的推广形成一定的财政压力,限制了井陉拉花在高校的广泛开展。
四、井陉拉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民族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优势,体现着高校引领文化的应有之义。顺应时展的潮流,融人更多的现代科技与人文理念,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使井陉拉花更好地融人高校,使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由于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题材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井陉拉花要在题材上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突出现实特点。
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愈加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希望拥有强健的体魄。因此,井陉拉花应在原有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使其大众化、普及化,并将其楔入传统校园节日文化中,建构新的文化生态。
风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和符号。在突出表现井陉拉花风格的同时,可将井陉拉花的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典型动作融人校园健美操的表演之中,利用头、眼、身、手的配合,表现井陉拉花动作的力度和协调性,形成健美操的一种独特的风格。再配以井陉拉花独有的音乐旋律,使大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增强了对动作的理解与表现,在创造美、欣赏美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而井陉拉花的艺术魅力也得以在校园文化载体上充分展现。
健美操练习形式多样,运动量可大可小,是一项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以及体质状况的健身项目,能够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具有广泛的社会推广价值。利用健美操动作丰富、编排灵活、容易掌握的特点,将井陉拉花的表演动作按不同动作类型,编排成若干小节,使学生可根据锻炼的需要随意增减。加以动感强烈的现代音乐元素,井陉拉花这项传统艺术的瑰宝一定会绽放出灿烂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