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02:16:22
序论:在您撰写经典诵读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关键词:创作,朗诵,诗歌,教学法
诗歌教学如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和强化学员的人文精神,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步骤和方法,领悟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等培养目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创作性朗诵”教学法。该教学法引导学员对诗歌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不仅能使学员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的内涵,还能提升美感、涵养语感、培养战斗精神,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概念诠释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师生依据自身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方面的艺术加工处理之后的朗诵,即再创造式的诵读练习的方法。
二、教学目的
使学员全方位理解把握诗歌的内涵、情感、结构特点,深入体验诗歌作品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意蕴美,全面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达素质的培育和滋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导学员在初步领会诗歌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悉心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根据自身的认识、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技巧的处理和标注,即将个人选择的情感基调、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标注在诗文当中,然后反复练习,使学员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文教学论文,读出情感。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初级阶段,学员已初步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二步:对诗文进行态势语技巧方面的处理,即对重点词、句所需要运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进行设计。比如:朗诵“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句诗时,视线是长、是短、还是中等距离,是虚的,还是实的;面部表情是刚强、坚毅,还是豪爽、豪迈;手势是用掌还是用拳,是用双手还是单手;劈刺的动作是在上区、中区还是下区,是横劈、直劈还是斜劈等,然后反复练习,为下一阶段上台表演做准备。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中级阶段,学员在作品中更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上台表演。即以登台表演的方式,将经过自己二度创作,亦即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的诗歌朗诵,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向全体学员进行展示。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高级阶段。这时学员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情感抒发和各种口语、态势语表达技巧已浑然一体,学员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已物我合一,从而创造出我“这一个”的诗歌朗诵作品。
四、优势特点
㈠可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内涵。读,是诗歌教学之魂龙源期刊。[1]由于朗读是脑、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化于心,使纸上的诗变为学员心中的诗的过程,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因而作品丰厚的内涵是在朗诵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品味出来的。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交流就越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就更透彻。[2]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就是通过牵引学员的眼、口、耳、心,在有声语言再造文学语言中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激发学员全部的注意力与创造力,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一次次地建立起情感的互动、沟通和共鸣,让学员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达成对文学作品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㈡提升美感。文学作品为学员提供了审美对象,而美感的产生还需要学员在实践中获得。创作性朗诵这一实践活动是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是人文与个性结合的再创造过程。由于诗歌音调和谐,注重押韵,本来就富有音乐感,[3]而“读”使诗歌的精华润物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使学生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4] 所以正是在这种“创作性朗诵”的过程中,学员不知不觉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到作品不同风格的美语文教学论文,进而感受到诗的美,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5]
㈢涵养语感。培养语感、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6] 而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感情的朗读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内心感情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古人就是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的。“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很好地传承了这一做法,使培养学员语感之目的得以完成。
㈣培育战斗精神。“创作性朗诵”强调进入、交融、共鸣,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调再创造。因而,当学员双眼放射着豪迈的光芒,口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挥手做出抽刀取剑、劈刺的动作时,当他们伴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做出由外向内归拢的手势时,当他们双手抱拳,目光炯炯,仰视苍天,高诵“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诗句时,学员与作者已融为一体,“我”就是渴望戍边杀敌、建功立业的李白,“我”就是胸怀大志的曹操,“我”就是气壮山河的岳飞,……学员的战斗精神即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㈤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陈丹老师说:“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它具有很强的表演性。”[8]正是这样,学员在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基调、语音轻重、语速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口语表达技巧和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态势语言技巧的过程中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思想内涵及情感态度,并将自身认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在物我交融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从而提高解读、建构作品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登台表演的过程中又很好地锻炼了心理素质、形象气质等,从多方面培养了学员的能力素质。
五、注意事项
㈠从理念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员读。学诗当然要从读诗开始,作为语文教员务必要传承这一理念、重视这一环节。其道理在于,“在诗歌教学中,熟读成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一以贯之语文教学论文,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宋学家朱熹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之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诗歌教学尤其是这样,只有熟读背诵,才能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操行,继而咀嚼其中的语文味道。[9]还在于:“诗歌作品的精华都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不读,这些精华是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缎子上的文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通过读,而且要出声地多读、细读,才能让它在你的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最终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10]
㈡教员须加以指导。教员应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学员加以教导、提示。“可用体态语进行提示,用目光激发学生诵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诵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以此来激发学员的诵读情绪,引导学员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11]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龙源期刊。
㈢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在运用“创作性朗诵”教学法时,可穿插采取教员范读、学员领读;按班次、座次,或排、列轮读;单读,齐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小声读、大声读、轻声读、喊着读,快速读、缓慢地读;模仿播音、录音、录像朗读;配上音乐、画面朗读,欣赏(录音、录像)性朗读等方法,“让学生观其画、吟其词、入其境、悟其情,教学效果就会事半而功倍。”[12] 这样的训练可使学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兴趣。
㈣大力倡导吟唱古诗词。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更容易让学生进入诗境”。[13]彭士强先生认为,吟唱古诗词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艺术趣味都是有积极影响的。[14]以曲配词诵读,既符合词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融在其中,乐在其中。彭先生说:“曼吟、轻诵、放歌诗词语文教学论文,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语言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古诗词的怀抱,有助于人文底蕴的增厚、精神的升华!何乐而不为?”[15]我们可以选用彭士强先生编著的《古诗词吟诵唱鉴赏》教材,也可选用劳在鸣先生编著的《古典诗词吟唱曲谱》[16],还可选用叶至善先生编撰的《古诗词新唱》增订本(开明出版社1998版)。这本古诗词歌曲集创意极为新奇,是由150首由中外经典名曲与我国经典古诗词配合而成。其经典+经典的配合,使演唱者收获的是双份经典,双份享受。这里热心推荐邵燕祥在文汇报上“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的文章,[17]读后,《古诗词新唱》的精妙之处就了然于心了。
㈤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之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议,而且评价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师或学员要进行归纳、提炼、升华,错在何处,教师或学员应针对性指出,并提出订正建议,使学员获得朗读方法的正确导向。[18]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的效果如何?在对本院2006级44名学员的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41份),认为本教学方法不好的无,一般的4人,较好的11人,很好的26人,达63.4%。认为该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达到20%的1人,40%的1人,60%的6人,80%的24人,100%的9人,其中认为效果达到80%以上的学员达到80.5%。
参考文献:
[1]龙泉明.读——诗歌教学之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9):4.
[2]马素娟.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和背诵[J].文学教育,2006,(4,上):48.
[3]魏建主编.文学教育[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30、31.
[4]冯晨辰.古诗阅读教学方法趣谈[J].文学教育,2006,(4,上):44.
[5]江亚平.美读学古诗[J].文学教育,2008,(7,上):45.
[6]李丽萍.通过有效朗读培养学生语感[J].文学教育,2007,(11,下):126.
[7]龙平.语感培养的途径[J].文学教育,2009,(1,下):52.
[8]陈丹.古体诗的朗诵技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71.
[9]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诗歌教学需重视“读”》,(粤教版高二必修)2009-06-08
[10]刘荣.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8,(11,上):36.
[11]黄群芳.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9,(3,下):85.
[12]王跃琳.例谈诗歌的诵读教学法[J]文学教育,2006,(4,上):39.
[13]张守敏.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尝试[J]文学教育,2007,(5,上):31.
[14]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5]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6]劳在鸣.古典诗词吟唱曲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7]邵燕祥.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N].文汇报,2009-7-6,11.
[18]丁志珍.新课改中的朗读教学[J].文学教育,2008,(9,下):119.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一、指导思想
送走了炎炎的夏日,在徐徐的秋风中,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
本学期我校的语文教研将以追求有效性教学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多样、高质量、有成效的校本研训为主线,以求真、务实、规范的教学常规为基础,以扎实、高效的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确立“立足课堂抓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出效率”为本学科的工作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我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树立浓厚教研风气,加强校本研修,将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2.加强教研学习,紧紧围绕教导处、少先队活动制定的工作目标,切实订好本年级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扎扎实实学习课程标准。。
3.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形成学习型群体,全面提高本教研组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习,不断研究,提高教师素质
1.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每周一次业务学习。每次学习围绕有效教学的主题进行,组内老师能有准备地参加学习,准备发言交流,每次教研,大家说话、大家交流。同时要努力将教研组建设为学习型组织,重视老师之间的团队学习和合作学习,整体促进教研组业务水平的提高。
2.落实各项语文常规工作,使学校语文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做好“五认真”的检查记载。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做好课后辅导、认真做好其中测试质量分析。规范学生作业及批改要求。各班要针对本班实际进行修改,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修改、调整,写好教学反思。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课堂教学倡导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本学期,关注教师课堂教学,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指导。
3.结合教研课题,上好语文(教研)课。
4.响应教导处提倡的常态课,随时接受教研人员和教导处的推门课。
5.加强教研组内的日常交流性听课(邀请听课)。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进一步强化写字教学和朗读教学,加大写字教学和朗读教学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写字和朗读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端端正正地写字。
2.围绕“经典国学诵读”,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利用早读时间和自习课前十分钟,有计划的背诵经典诗文。
3.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研究、实践的能力。如:中高年级的手抄报,低年级的生活识字等,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社会。
4.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班级的图书角作用,全体语文老师要通力配合,高度重视抓好这项工作,为打造书香校园而共同努力。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利用早读课、阅读课、下午放学时间及双休日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1.教研组将结合本校课题《多元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继续开展教研工作,并围绕课题组织学习,开展教学,及时记录、交流,组织教师围绕课题进行教学业务论坛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配合学校大课题的要求,做好子课题的研究,对于自己所研究的课题,要做到研究在平时,处处实践自己的研究,勤于动笔记录自己的点滴收获,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继续加强对课堂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及时提炼成个人学期研究方向(问题就是课题),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反思,写成有价值的教学论文。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论文、案例、课件评比,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大题 中队辅导员姚年旺:孩子们快乐了 我也快乐】
【晨会课同期一段】
【正文】每天晨会课,带领学生诵读一段经典格言,这是姚年旺必做的功课,稚嫩清脆的诵读声飘荡在整个校园,幼小的心灵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成为全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采访 姚年旺 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用传统美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正文】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要注重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和心灵,正是因为这样的美好心愿,让一般人看来繁忙而枯燥的中队辅导员工作,在姚年旺这里变得兴趣盎然,姚年旺经常带领学生们走出校门,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家乡深厚的人文底蕴,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感恩之心,此时的姚年旺,完全是一名谆谆教诲的长者,而在学校里,和学生一起打球、跳绳游戏的他,又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王”。
【采访 戴南中心小学 副校长 刘正芹 2008年暑期,姚老师担任了学校教科室主任,工作忙了,完全可以不再担任中队辅导员,可是他舍不得这个岗位。】
【正文】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这些学生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普遍存在心理脆弱、性格多变的特点,这些学生也成了姚年旺心中的“惯宝宝”,在他的细心呵护下,班上的不少留守儿童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发挥起了带头作用。
【采访 教师 许明凤 成绩明显进步了,性格变得开朗了,今年六一前夕,拜晶同学的事迹还上了兴化电视台呢。】
关键词:环境;风景;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93-01
读书改变命运!成长不可无书!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路上,我们一路前进、一路收获。
一、全力营造“书香校园”的物理环境
(一)让校园处处充满书香。首先,让图书“充盈”校园。充实更新图书室图书,设置校园阅读提示牌等方式,创设具有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让阅读与陶冶随时随地发生,从小处着手,使学生能移步换景。让学生沉浸在书香氛围中。
再次,让班级“充满”书香。通过班级图书角、黑板报和教室布置等,营造班级书香氛围。
第三,精心构建多元化的读书网络。建立“个人书橱”、“班级读书角”、“学校图书室”。学生在家建个人小书柜,可以在家中与父母共赏,也可以与小伙伴共读,让好书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二)让网络打开师生眼界。充分发挥学校校园网站的优势,建立家校读书交流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推荐好书,推荐最前沿教育教学信息、优秀案例。教师、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站发表自己读书感受、读书收获,交流读书过程中的困惑,真正做到“快乐共分享,问题同解决”。
二、立体构建“书香校园”的别样风景
(一)教师读书常规化。根据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教师中开展读书“1、2、3”活动。即:“1”是每年每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一本教育名著;“2”是每位教师要认真阅读学校推荐的必读书或杂志,写好教育随笔或教学论文,每月不少于2篇,上传学校网络;“3”是三种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1、每位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读书汇报活动,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丰富经验,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力;2、将11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校园(教师)书香周”,举办读书沙龙,组织教师交流读书体会,开展相关读书征文活动;3、建立“读书研究周报告制度”,和青年教师美文诵读鉴赏活动,十二月底将分年级组开展“美文诵读比赛”;全面提高教师的诵读能力。
同时,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创办《读书》内刊,发表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二)学生阅读多元化。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每周每班设置一节经典诵读课。学校指派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成为经典诵读专职老师,加强经典诵读课的创新研究。在学校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上,再次分年段确定诵读研读重点,极大的丰富了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二是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上,树立阅读与积累的思想。开学初,学校开展“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每位同学为班级捐献1―2本图书,参与班级好书漂流,借此成立班级图书角,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各班的黑板上,开设“格言栏”、“成语苑”、“诗歌园”,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名人的读书方法,感受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学生每天利用晨读、课间和集体放学等零碎时间背诵,化整为零,引领学生养成读书、积累的良好习惯。
三是在学生阅读实践上,将指定书目阅读和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将读与写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低年级学生读感兴趣的儿童读物,说说自己喜欢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这些词可以用在什么方面。或写观察日记、想象日记等。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读完后将自己喜欢的部分讲给大家听。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自己摘抄的精美词句,写―些读后感、或通过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也可以写数学日记。10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校园(学生)书香周”,举办读书沙龙,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开展相关读书征文活动。最重实现阅读“质”的飞跃,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四是在阅读评价的功能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校在全面考察学生六年阅读与积累的基础上,制定了《杨岔路小学经典诵读考级方案》,对学生的诵读“质”与“量”的评价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每学期根据考级情况,评选学校“阅读之星”。
(三)亲子阅读趣味化。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亲子读书”活动,通过“大手牵小手”(家长督促孩子)、“小手拉大手”(孩子督促家长)的形式,倡导家长、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发展,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家长,学校都会进行一次“家长学校”的培训,增强父母对亲子阅读的认识,加强亲子阅读方法指导,并且每班对亲子阅读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学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图文并茂,融写、画、评以一体的《亲子读书卡》,班主任指导填写。每年12月的最后一周举行亲子阅读交流活动,一、二年级还要举行一次亲子阅读卡的交流评比活动。
三、精心打造“书香校园”的德育文化
近年来,我校以“儒雅、阳光”为学校精神之代言,高扬“文化育人”的主旋律,大力打造“书香校园”,创建“书香文化德育”。
一是充分挖掘经典美文中的德育文化。学校开展了以“诵经典美文,做阳光少年”、“感悟经典,传承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通过《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诵读,使学生在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的同时,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读经典的书,学古人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每位学生学做“君子”,“淑女”。
一、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从识字课、阅读课、综合性学习课等几方面,采用适合的方法,弘扬传统文化。
1.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在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在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与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我对一年级新生实施《三字经》的经典多媒体诵读,每周读两次,每次10分钟。一个月后,多数学生能背诵《三 字经》的前四课,学生在背诵表现得特别认真,特别有兴趣。最重要的是在诵读过程中,据研究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2.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方面许多课文体现了中华的优秀文化,例如古代诗词、寓言、传说、神话、古典名著;另一方面有许多课文负载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如世界遗产。因此,它本来就内含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其实是西方文化乘着商业载体的扩散。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每届学生我都会让他们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四、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学生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五、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的外延就是进入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汲取更丰富的营养,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一、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营造阅读氛围
一是学科课程铺新路。学校每天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由语文教师进教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内容广博丰富,有一至六年级必读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国学经典。有向各年级段推荐的整本读物《伊索寓言》、《郑渊洁童话》、《草房子》以及四大名著,还有由学校精心编撰的校本教材《润童年》、《品书香》。阅读的形式多样,自主阅读记所得。师生研读解困惑,伙伴同读共享受。二是环境课程亮新招。开辟“阅读让我们芬芳”宣传专栏。进行每日诵读推荐。每个班级半月出一期黑板报、学习园地,要求突出阅读本身和指导阅读的价值。教室外的走廊文化更是布置得精彩纷呈,校园里呈现出“德馨绿满园,诗书香满楼”的景象。
二、以活动推进为平台,培养阅读情趣
活动之一,学生读书会。学校成立了快乐读书会,由各班的“芳香型阅读明星”组成。每周活动一次。除了正常的读书交流外。还由新华书店向近期表现优秀的会员奖励新版图书;各班成立班级读书会。名称、章程自定。至少每两周活动一次,可以进行读书心得共享,也可以举行好书推介,还可以请家长代表交流亲子共读收益。活动之二。送读到班。根据不同年级的阅读特点和班级生数,精选藏书室中的书籍并送至各班,达到每人一本,一个月内班级内自由漂流,一个月后以班级为单位在同轨间换读。活动之三,周末“读吧”。布置了3间温馨宁静的辅助用房作为“读吧”,将一些经典图书和时新书刊陈列于书柜中,学生可凭证在周六到此阅读。活动之四,年度快乐阅读节。每年12月份举行快乐阅读节,节日期间,开展“课内外知识抢答赛”、“指定背诵篇目过关赛”、“图书跳蚤市场”、“年度阅读考级”等一系列竞赛活动,进行海选式的“芳香型阅读明星”、“清香型阅读家庭”、“浓香型阅读班队”评比。活动之五。师读童书。向全枝每位教师赠送《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亲爱的汉修先生》等童书,向每位课外阅读指导教师赠送本年级学生推荐读物,倡导教师“以童心读童书,以童书唤童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
三、以课题研究为动力。提升阅读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