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16 04:47:51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环境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

第1篇

1.1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城市环境现状做好城市环境管理的前提是要准确掌握城市环境现状,找出城市环境的污染源有哪些,解决环境污染的出路在哪里。这就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夯实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强城镇发展调查,进一步搞清楚城市发展规模,扩大环境执法的监管范围和监管重点,为制定监管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做好城市人口及分布状况的调查分析,尤其是生活区、集贸市场的位置等等,进一步明确城市环保的工作重点;三是加强城市经济增长情况的调查,掌握城市发展的模式,明确城市环保的主攻方向,落实基本职责;四是加强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调查,掌握城市污染物排放的特点、污染源的主要集中地等等,为城市环保管理明确未来工作的切入点。

1.2制定预期目标,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我国环境保护“八项”制度之一,该机制落实以来,对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和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综合决策依据。目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首先是要提高各级政府及其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地方和城市主管领导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是实现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看作是事关民生问题解决的一项重要考核机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切实担负起这一责任;其次是完善目标责任制的兑现机制。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法规的出台,明确将环境保护责任制纳入到地方政府考核之中,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兑现机制,对于重大环境项目切实落实终身制。

1.3完善制度,出台环境管理法规政策针对新时期环境管理的现状,需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管理,构建城市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制订相关的环保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财政政策,扶持环保型企业,并对污染企业进行适当限制或实行淘汰,以实现更清洁和更安全的生产与消费方式[1]。通过立法来确保各个部门落实环境管理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严密的法规体系的构建,保障整个环境管理走入科学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上来。

1.4鼓励多方参与,走共同管理之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实践表明,政府包办的环境管理机制难以有效应对新时期的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发挥社会各方力量,首先走市场化之路,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事业中来;其次是加强环境管理宣传,通过电视、广播等播放环境宣传片,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自觉抵制各种陋习,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最后是政府要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的效能和效率,加强环境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执法素能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1.5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监督体系环境监测是掌握环境现状、提升环境质量的基础和核心,许多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目前,我国省以上基本都建成了环境监测中心。未来,有条件的地区,应该逐步落实县级以上城市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机构,与省、市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建立起一道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此外,还要加强环境监督体系建设,加大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

2结语

第2篇

日本GK设计集团的前任社长宫泽功先生是在世界城市文化个性设计与营造上具有很高声望和丰富经验的著名专家。在论坛活动进行之前,本报记者越洋对其进行了专访。

推行综合设计理念

宫泽功先生认为:街道建设包括很多方面的要素。设计的效果直接影响人们的感受,特别是综合设计的理念。人们生活在设计师的作品中,设计的理念是否人性化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作为一名设计师,这正是自己的责任所在。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宫泽功先生的设计可谓是殚精竭虑。他以街道设计为目标,综合构成街道的各种要素而设计,使各种要素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设计出符合目标的作品。在宫泽功先生多年的设计经验中,有不少让他记忆深刻的项目。日本富山港线的设计就是其中相当成功的一例。

设计不仅是设计者的责任

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我们看来似乎已经顾及到多个方面了。是否可以开始动工了?对记者的问题,宫泽功笑着回答说,这还仅仅是开始。富山港线从综合设计开始到开通共花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这在日本也属于很快的速度。

富山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反映四季更迭的丰富的食材,有北前船的悠久历史、古老的街道、运河等组成的丰富的观光资源;当地的玻璃工艺、铝矿业十分发达;还有工业设计展、国际海报设计两年展等等设计活动。宫泽功抱着对富山港线的极大兴趣,对构成富山港线的各种要素进行了综合设计。

为了更好地表现富山的地域特色,也为了设计更实用,更具活力,设计者实施了行政、企业、市民共同参与的计划。第一年里,宫泽功等设计者召集了交通、景观方面的专家学者、当地群众的代表、行政人员,组成综合设计委员会,先后召开了5次会议,专家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在第二年时间里,以已经决定的基本设计理念为基础,分别展开了基础设计、实施设计、制作和施工等等。为确保设计能被人们所理解,还开展了设计说明会等。最终,车厢设计图案的问卷调查、征集昵称、小型LRT活动等等都是由群众参加的。最后,再由专家和行政部门作出评价和决定。

综合设计使城市焕然一新

富山港线工程设计者整合了各种要素,使之相辅相成,发挥最大的效用。具体的综合设计的理念是:设计新型街道风景,创造富山新生活价值,以此为目标,宫泽功希望能够达到几个目的:建造新的城市风景;调节富山新生活的节奏;发现新的地区资源;创造新的地区价。设计者希望能帮助人们脱离过于依赖车辆的社会,建设适合高龄化社会要求的舒适方便的社区。

整合了各种要素的综合设计使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富山港线,电车车厢外观设计为北阿尔卑斯山的风景,纯白的车身底色,涂着7种明快的颜色,鲜艳亮丽,颇具个性。不仅如此,每辆车还都有可爱的昵称。走进车厢,可以看到全部是低地板式车厢,采用7辆并行的运行方式等等,这一切,一改以往电车呆板的形象,给人清新明快的感觉。人性化也是富山港线电车的突出特征。电车内以无障碍设计为理念,设计了平坦的地面、保障安全的注意杆、有明显标识的出入口、宽大明亮的窗户等等,给人亲切温馨的感觉。

宫泽功说,车站也是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把车站设计成体现富山特色的地标性建筑。车站内有体现周边观光地信息的标志、长椅、由巨大的落地玻璃构成的个性化空间,这些都是企业赞助的,根据车站周边的地区特性而选定、设计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广泛吸收各种信息,使车站更具个性,增加沿线的观光乐趣,也使由企业参与的广告手法成为可能。

对话

宫泽功眼中的中国城市规划

赢周刊:据我所知,宫泽功先生参与过中国一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环境规划设计工作,那么,对中国城市环境规划,您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宫泽功:现在,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筹办工作的带动下,中国正处于一个飞跃期。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自不必说,内地城市大规模的开发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另外,奥运会的相关设施和建筑物方面,不管是设计上还是构造上使用的都是世界最先端的。这反映了当今中国强大的国力,而对于建设新的中国城市景观而言,也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赢周刊:中国的城市规划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宫泽功:我每次到中国,特别是北京、深圳、广州这些大城市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城市建设规模很大,但总体似乎缺乏个性。中国各城市的开发区和再开发地区大致上感觉都差不多。如果在规划的时候将营造本城市的城市个性作为一个考虑点,效果应该截然不同。

赢周刊:日本在这些方面是怎样做的?有没有值得广州借鉴的地方?

宫泽功:几年前,日本东京也进行了环境CI(EnvironmentIdentity)、行为CI(BehaviorIdentity)等主题的规划。对于广州,也可以往"传统都市"的方向考虑,或者其他的主题也可以。对于历史悠久的城市,应该考虑如何活用其历史文化资产。在城市建设中,最为困难的就是,如何使新的城市具有自己的个性,即所谓的城市CI。假如哪里都使用最先进的、最新的,那么我们将再也找不到具有个性的城市。

赢周刊:您多次到过广州,能不能告诉我您走在广州街头的感觉?能否跟日本对比一下?

宫泽功:在广州行走时,总是感觉步行线被车道挡住了,令人难以产生想走路的心情。在日本,行人和车辆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同样是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赢周刊: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宫泽功: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在道路形态和道路网络两个角度去寻找步行人与车辆共存的方法。方法之一,就是充实公共交通网,建设一个即使没有私家车也可以自由行动的交通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公共汽车已经相当普及,但指引标识和路线向导体系却并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对于外来的行人,使用起来更是不方便。建议将路面道路与地铁等联合起来综合考虑,这样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宫泽功简介:

1941年出生于东京;1959年毕业于东京都都立工艺高等学校图案专业;1959年任职株式会社GK工业设计研究所;1982年至今:任GK设计株式会社董事顾问、社团法人日本记号设计协会理事、日本记号学会副会长、城市环境设计会议会员、土木学会2006年度景观设计选拔委员等职。

主要设计作品:日本万国博览会EXPO''''70道路公共设施规划及设计

筑波研究学园城市记号、城市之门规划及设计

大阪市步行者用记号的规划及设计

沼津车站北口站前广场设计

广州白云机场记号设计

2005爱知博览会记号SF规划及设计

富山港线综合设计

主要著作:

《照明设计词典》(共著)产业调查会

《高度城市开发先端技术集成》(共著)产业调查会

《道路记号规划》鹿岛出版社

第3篇

一 环境工程实验室概述

按照国家教委对高等学校中关于本科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规定,依据环境工程专家多年实践经验,我校制定出了学科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在借鉴多所国家级实验室培养人才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整理出一套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规模及发展方向的整体方案。依据环境工程学科的教学计划以及所需课程中专业基础课学时、专业课学时分配原则,环境工程实验室需要承担相应学时实验课。

为满足上述要求,具备了环境工程领域相关的实验装置、设备和实验条件。包括以下几个分实验室:环境化学基础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水处理技术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具备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样品分析等实验项目必备的仪器和设备;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等方面完整的实验设备与系统,如活性污泥曝气池实验系统、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实验系统、中和吹脱实验系统和袋式除尘器模拟装置、静电除尘模拟装置等;还具备研究实验和对外科技服务所必需的高精密分析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

二 环境工程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实验教学环节的成熟和发展,实验室建设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也在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实验教学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维护措施,导致实验室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受到一些阻碍,总结归纳不利因素,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综合考虑实验室管理维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出以下几点细则。

2.1 完善实验管理制度

首先,环境工程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实验管理制度,实验管理制度应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转为主要出发点,按照环境工程所设课程的大纲、教案、进度制定符合课程开设条件的相关细则,在实验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范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器材、实验环境的具体衡量标准,另外,还应对实验结果所形成的实验报告、抽样检查文档等文件信息指定统一的资料存档机制,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时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实验室规范以及实验室文档进行内部抽查和审核,由此来保证实验室的整体秩序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另外,任课老师应保证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实验的质量,多开展实验教学研讨活动,与实验室管理员合作指定符合课程发展需要的详细计划,并保证实验学时达到要求,实验中的实验仪器应至少保证9%以上的可利用率。另外,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应明确每位实验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以构建稳定且具有创新力、生命力的实验组织为中心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对于实验室的相关项目申报及审批、项目管理、经费申请及使用应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实验室应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奖惩细则,保障实验管理工作的有机运行。为实验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构造网络管理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构造现代化实验管理平台,为实验管理人员以及任课教师提供便捷的实验管理方案,具体细则如下:实验员可以进行主机设备的登记,如登记仪器设备的编号、名称、型号、厂家、出厂号。从设备网络管理平台的设备变动栏目上,可以填写报废申请单。从数据分析栏目上可以进行快速查询,可以按编号、按领用单位、按领用人、按仪器名称、按型号、按规格等查询。实验员还可以查询到其他实验员所管理的仪器设备,便于申请调用;查询到自己所管理的低值耐用品,了解本期低值品录入情况,可以进行报表打印,打印统计表,明细帐。

2.3 制定仪器管理方案

环境工程实验室由于其自身独有的工作特点,应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合理配置和需求,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发展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大型设备配置明显显示不足。在设备管理的采购方面,应尽量添加大型设备的投资,并针对大型设备开展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对大型设备实行专人管理制度,针对相关设备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指定明确的设备使用办法,使用前应预约,使用完毕后需保证设备的完好无损,管理员还需负责大型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正常使用,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对于降低设备的使用成本、规范管理办法都是良好的辅助作用。

第4篇

      当代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国家对环境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具体体现为逐渐加大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额度。依据环境工程项目的特点,小编从多方面如:投资立项决策、设计、实施等多个阶段的环境工程管理与控制措施。可以帮助大家进行实行提升。下列环境工程论文题目可供参选:

1.面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4.广东博信达公司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研究

5.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6.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7.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8.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9.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10.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

11.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2.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13.环境工程与可靠性工程的关系初探

14.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

15.SCI收录的环境工程期刊概况分析

16.低温微生物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7.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

18.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

19.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20.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1.基于挣值法的环境工程项目审计程序研究

22.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

23.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

24.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5.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优化探讨

26.环境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7.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预防与控制

28.高素质环境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问题探讨

29.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探索

30.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1.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32.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3.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34.高等职业教育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模式探析

35.职业资格制度与环境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36.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

37.谈谈环境工程剪裁和环境试验剪裁

38.环境工程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9.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

40.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复合体系发展动态

41.以特色求创新 以科研促教学——江南大学环境工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2.双极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展望

43.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初探    

44.浅议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45.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46.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

47.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探索

48.由环境工程项目看环境绩效审计

49.航天器环境工程回顾与展望

50.基于GIS的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模糊评价——以陕西略阳城区为例

51.浅谈监理工程师的环境工程监理工作

52.BOT方式在环境工程运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5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54.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5.对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56.动态膜技术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7.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8.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59.环境工程课程群及创新实验的建设

60.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61.环境工程硕士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6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3.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与改革

64.国外环境工程发展综述(上)

65.环境工程专业模型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66.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

67.环境工程本科人才需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68.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体会与改革探讨

69.耐污染超滤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展望

70.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

71.优化实验教学,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7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型教学探讨

73.研究性教学理念在环境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74.磁性固定化技术在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7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76.无机膜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77.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

78.环境工程中胞外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79.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浅析

80.环境工程在卫星研制生产中的应用

81.装备环境工程技术及应用

82.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83.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4.以清洁生产为特色方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85.环境工程剪裁技术探讨

86.加强环境适应性基础技术研究发挥环境工程对型号的保障作用

87.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88.基于资源库的环境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89.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

90.应用型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1.面对“两师”制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92.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调查与改革

93.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

94.基于卓越计划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95.论环境工程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96.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设想

97.基于功能模块的环境工程专业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

98.PBL教学法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第5篇

本文作者:张俊莲工作单位:河南大学档案馆

1.硬件设施的差异。城市的教育硬件条件好,在很早的时候已经实现教学楼上课,交通条件好。而农村现在政府加大了对中国农村教育的投入,一些地方也实现了教学场地教学楼化,但有一些地方,教学的场地还存在着危房,即使实现了教育场地的教学楼化,但级别低,不配套,冬天没有暖气,特别在中国的北方,天寒地冻,有的教学楼缺少窗户玻璃,不得不用塑料纸,甚至不得不用硬纸板把其堵住,但寒风还是从缝里吹进来,教室里与外面的气温基本一样,只是风小些。夏天,在农村的教学楼只有几个吊扇,有的还是不能工作,由于往往农村的教学楼只有一两层,不像四五层的教学楼的下两层凉快些,教师和学生在里面上课,往往都是汗流浃背,不停的抹汗。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城市的家庭和学校大都普及了电脑。而在外国的广大的农村地区,有一部分地方国家为其配备了一台电脑,但大多地方是没有的,即使有的地方有,由于在中国的农村上网费比城市贵的多,所以学校的校长为了节约教育经费,也常常不上网。在教育经费的保障上,中国现在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的是按学生人数分发教育经费的政策。而农村的学校往往人口居住分散,每个教育点年纪不少,而学生少,而这样,分得的教育经费就少。教师数量配备少,这是由于中国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骄傲是的配备是按照学生的数量配教师,而农村地区年纪多,而学生少,所以所配的教师就少。2.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差。中国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教育。而农村的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中国是世界少有的存在着这样严重的城乡这么大差距的国家,而在高校教育收费这一方面对农民子弟完大学生梦的影响方面,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倾斜,但就是这样,让一个农民供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也是一个相当大的牺牲和负担;再一点,中国现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行双选择,这一政策无疑给用人单位和择业者都提供在选择上的自由,但作为农民,他们还是喜欢以前的由国家分配的政策,由于在公务员招考和国有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用上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而农民是一个缺乏各种资源的弱势群体,这就造成了一个对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值极低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农民对自己的教育大多是不重视的,虽然,他不敢说:我的孩子学习不行,也考不上大学,现在小,不能去打工,就在这里长长身体的话。但是,如果碰上一个刚毕业的做了教师的大学生,不知深浅,经常给学生在放学后或星期天不可,这里的农民大多不会感激,而是要在背后骂娘的,这我见得多了。而在城市,以农村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城市的教长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贿赂教师,来提高其子女的学习成绩。3.生存环境艰苦。由于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倾斜政策,农村的交通等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观,特别是在城郊的农村,由于摩托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在教师中大大普及,所以其生活条件与城市已基本无疑,甚至还有许多在城市置有房产。而在中国广大的偏远的山区学校和教学点,虽然,与以前的条件有极大的改观,但是,其落后、艰苦的自然环境是依然存在。在这些偏远的教学点,第一是,教师少,有一些是本地的教师,甚至是代课教师,放学后人家就回家了,而外地来的教师就只有一人伴电视了,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由于中国收缴猎枪,所以半夜还可听到狼嚎,这对一个男教师就已够毛骨悚然了,更何况,甚至还有极少的缺少背景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遇到天旱,在夏天吃水就成问题,有的要跑数里的山路去挑,更不用说吃蔬菜了。

这种的环境的条件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育和教师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对教育上的影响,大家都明白,这里就不赘述。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对农村教师造成的影响。1.待遇不公。大家都知道多劳多得的道理,这是一个设计公平正义的问题,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当地的教师付出的就多,可是他们获得的就少,而不是多。我们知道,在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付出的多,却获得的远远小于城市教师。即使在同一地区,虽然,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对在偏远地区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补助,但这杯水车薪。我上面说过,中国的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的划拨是按照学生的人数,而中国实行的也是双重标准,城市的标准高,而农村的低。而在同一地区,处于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比城郊的少的多,那么,其教育经费就多,而且这里的学校由于有许多人愿意上,所以就有收得许多的教育赞助费。在这些地区教学的教师的福利就好,学校也就经常以组织听课交流等为名,让自己的教师去旅游,当然,由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教师不仅能获得一些现实的好处,在社会上也受人尊敬。而在偏远地区的教师,由于实行安学生人数的多少配备教师,表面上,这里的教师还有可能多于其它地区。但是由于班级多,一个老师要教好几门的课,甚至是两个年级,有的不得不实行复式班教学。这样,这里的教师的负担是大大加重了,有时确实是没有办法,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多人不愿到此地教学,教师不够,不得不雇佣一些初中都不毕业的女孩,来这里代课,这样,学校的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另外,由于现在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实质还是唯学生考试成绩论英雄(虽然国家有明令政策禁止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比赛性统考),学校管理者就是这样的成绩来决定了事的奖惩和评级晋职称。由于,在这种环境下偏远山区的学习成绩很难考上去,所以,在开教育的会议上,环境好的地区教师大都是授奖的对象,而山区的是受批评的对象。2.影响青年男教师的终身大事。在偏远山区任教的大多是没有背景的教师,特别是没有背景的男青年教师。刚刚毕业,正是到偏远地区进行锻炼的阶段,一般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分到这里的极少。而没有特别特殊背景的刚毕业男青年教师大多旧的到这地方锻炼,过两年,一部分门路活的,就跑关系走了,而一些没关系又老实的就成为长期的留守人员。现在,由于可以打工,门路多,大多有点姿色和想法的女子,甚至是农民,并不愿意嫁给这些在以前还有一点魅力的吃商品粮的男青年教师。而一些认为自己读过几年书,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要求娶一个太一般的女子,这样在教师里面,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老光棍。

综上所述,要解决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首先得关心偏远山区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大龄未婚年青年教师的生活,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在福利和评优、评先和晋级方面,向他们进行必要的倾斜;以人性化管理为主,对他们多鼓励,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婚姻和家庭状况,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对他们少批评,理解他们的奉献,其实能长期坚持在偏远地区教学的,有一部分是脾气耿直,不愿意走那种关系之路,这种人最需要的是理解,只要管理者能够真的关心他们,而不是高高在的用官话训斥他们,这些人是愿意努力工作的。

第6篇

1.1环境与旅游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一般理解为特定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旅游环境(tourism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环境的持续健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本文仅讨论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基底。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证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承诺;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证。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2]何桂梅等.新编旅游环境学(第一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光海、刘佳、王蕾,万荣.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

[5]刘成玉.对创新我国环境管理手段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2006,06

[6]张玉军.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J].环境保护,2007,09

[7]顾海波.俄罗斯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评析[J].东北亚论坛,2003,04

[8]杨作精.城市或区域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9/02

第7篇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港澳,地处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穗港水陆交通的必经之路。古代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5.95公里。东莞属珠江、东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东莞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地势自东往西倾斜,大部分为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线115.98公里(含内航道);既宜于发展粮食生产,又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东莞是我国传统的农业高产区,盛产水稻、及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橙、柑、桔等岭南佳果,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前,东莞的水清田肥,热带海洋性的环境优美动人。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东莞的经济迅速发展以优美的环境为代价,致使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废水、废气、废渣,酸雨等等各种各样的污染在近年来越来越凸显。东莞成为了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几个城市之一,甚至这场环境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东莞市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更是影响到了每一个东莞市民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存,原先的一些农牧业也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日益恶化的环境局势,引起了广大东莞市民和市政府的重视,从而不得不正视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二、东莞市的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的快速发展,劳工的大量涌入不仅给东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加剧,水质污染严重,生活垃圾过多和处理不当等环境问题都严重的制约着东莞的后续发展。

(一)环境治理规划不足,工业缺乏合理布局

在东莞发展前期,没有充分考虑到工厂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破坏,大部分工厂建设在江、河、海旁边甚至是河流、江的上游,这些工厂的生活垃圾、污水、和工厂废料的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里面,严重的污染了水源。这些污染水源的企业大多是一些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的从事塑胶、五金、漂染、电镀的企业,其自身的力量解决三废排放问题是不可能的,而东莞市建设过程当中,对于三废的防治和污水、废渣、废气的处理方面工作做的太少,以至于众多河流湖泊被污水污染,大小河渠都伴随恶臭,街头河边垃圾成山,大气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居高不下!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性

东莞的经济发展模式粗犷,在前期虽然是靠着数量上的优势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总体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2009年东莞三大产业比例分别为0.3:52.8:46.9,污染严重的第二产业在东莞市占据了最大的比重。而东莞的这类企业主要是电镀、飘然、皮革、造纸等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污染重,的企业。而且这三十年来,这些企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都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致使能好居高、污染加重,三废排出量越来越多!而切之前政府对于这类企业的整治和引导力度不够,任其发展,致使东莞市的污染底子厚重,治理的难度非常之大!

(三)企业市民环保意识淡薄

东莞城市化越来越快,工业体系越来越完善,然而过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必然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意识和素质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企业获得的利益多了,却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废气,污水等未经允许乱排乱放。载有水泥,泥沙,碎石等的工程车辆未用帆布遮盖就上路导致路面烟尘弥漫,影响司机和行人。人们为图方便大量使用塑料袋,生活垃圾乱倒乱放,宁可把垃圾放到别人屋旁也不愿意走多几步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面,更可怕的是许多人把垃圾倒入江,河,海里面。市民也缺乏垃圾的回收利用意识,垃圾的回收率很低。镇区的街道上也有许多乱丢的垃圾。经济发展上去了之后,很多市民手中有了钱了,所以私家车数量猛增,市民对于公交系统的使用率很低!导致东莞市的汽车尾气逐渐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因素!而且为了追求生活水平,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数量也是日益增加,乱排乱扔的现象却没有有效改善,所以,导致了很多地方成为了“钉子户”垃圾山,给治理和优秀的环境保持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市民的公众环保意识薄弱还体现在,对于污染和垃圾的漠视。很多人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对于垃圾和污染不举报不制止,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环境污染的制造者!

(四)政府监督不到位,执法不够严

据了解,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东莞却还没建立起有效的协调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机制、政策和管制体系,环境保护的控制手段偏弱,缺乏强制性手段、缺乏监督机制,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不高的乡镇和外资企业自下而上的工业化导向与传统的环境监管模式矛盾突出。同时,环境监管力度不够,在管理过程中,许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未能贯彻实施,有些镇区为了经济利益遇到偷排,乱排的企业听之任之。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三、关于如何改善东莞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东莞市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更显突出。因此,东莞必须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要进行科学的环境治理规划,合理工业布局

总体规划,宏观调控,认真落实“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东莞市的污染主要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原因。这点儿东莞市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一、东莞市必须要以这个战略为导向,下狠手整治污染重的企业,通过叫停、关闭、排污收费、限期整改等措施整治企业污染。同时,在长远期规划上要积极改变产业结构,对外引进第三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内要长远规划,大力整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企业!将沿河的高污染企业进行迁移,集中。然后建立大型的污水和垃圾处理厂,污水和固废的集中处理,有效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同时,应该将统一产业链的企业规划到同一区域,按照“产品-原料-产品”的方式进行产业布局调整,进而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再次投入到产业循环中,有效减少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东莞市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环境污染少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水资源消耗和减少废污水排放量。同时,第三产业还要有针对地积极发展服务产业、房地产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增加现代物流、金融等节水行业的比重,减少宾馆、餐饮业等用水定额较高行业的比重。

2.优化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以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为重点,提高用水定额较低的工业比重,逐步减少高用水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现有工业要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降低30%的约束性指标降低工业用水总量。同时,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光电~体化、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以综合集成、深度加工为特征的现代城市工业,淘汰污染重、高耗水、低产出的电镀、漂染、皮革、造纸、服装洗水和印花等行业。

3.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东莞市垃圾数量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对工业区的规划、相关企业的整合,将循环经济发展起来必将减小城市垃圾处理的压力,并且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农业污水和废物的排放,并且将其资源化,牵动其他相关农业项目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

(三)推进节能降耗

近年来,东莞节能降耗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单位GDP能耗指标值为0.73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5.11%,降幅位居全省第六位。但由于东莞是个能源消耗大市,能源自给力低,95%的能源依靠外地供应,电力、成品油等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再加上东莞产业加工贸易比重大,节能降耗工作基础相对薄弱,节能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因此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余热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源系统优化、热电联产、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高效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重大节能工程,大力推广节能示范工程的经验;二是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能源审计、能耗评估和节能监督工作;三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不符合能耗标准的设备装置;四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智能电网,推进太阳能屋顶计划,新建社区和建筑物要按照节能环保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能源!从燃气机动车到居民日常生活燃气都要积极推进,从而减少大气污染。五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机动车出行。要对全市交通全面调查,建立公交车道,增加公交车数量,提高公交车运输能力,降低公交车车费等措施,方便市民出行。另外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采取单双号或者其他措施对私家车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因为大量私家车出行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

(四)广泛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

面对当前生态安全和区域生态健康的挑战,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刻不容缓。要通过各种可以用到的途径,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环保和生态的理念传达给市民。让群众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自觉减少乱扔乱放垃圾,进行垃圾分类,监督公共卫生。通过全市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课,实现“一带二”,使环保的理念更加切实,也使市相关环保措施的施行更加顺畅!要充分利用各种与环保有关的特殊日期和特殊事件来进行环保周或者环保月的宣传,将环保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向市民、政府官员、企业工作人员等各个团体输入!东莞市有经济条件设立东莞市环境保护周或者环境保护日,让全市上下都参与其中,从而将环境保护深入人心。要树立典型!正面和反面的典型都要树立,让所有人看到榜样也要看到拖后腿的人!让环保理念变的崇高,让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在东莞市无立足之地!

(五)建立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为确保东莞市环境质量,应尽快成立环境监测中心,形成政府监督的统一环境监督体系,对于污染源,特别是重大污染源进行在线监控,及时掌握各镇区的环境动态。一旦有不利情况出现,应能及时发现并负责判断受污染的程度,提出应对措施,以便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同时,要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严肃环保审批,从严执行“三个不批”(即采用国家和省明令的落后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项目不批;位于东江上中游地区、石马河、寒溪河、东引运河流域的重污项目不批;已超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不批),全面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从根源上严格控制污染增加。

坚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全面加强执法监管,加强现场巡查,提高监察测、监测频次,全面加大执法检察力度。与市发改、经贸、监察、工商、司法、安监、电力等部门加强协作联动,继续深入推进环保专项行动、环保安全月活动,坚决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对于产生污染的企业,要不定期不定时的经常性的抽样调查,对于存在偷排,不达标排放的企业,要严格整治,该关闭关闭,该罚款罚款。同时推进排污收费制度,将此制度与日常污染检查相结合,给企业以压力。从源头上改变污染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