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言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1-16 14:14:08

序论:在您撰写语言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言学习计划

第1篇

【论文摘要】僵化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语言现象,它往往会导致外语学习者在获得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后停滞不前。本文从内部因素(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和外部因素(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分析了大学生语言僵化现象的成因及对应的教学策略。

1前言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被称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 IL)。Nemser 把这种语言叫做近似系统,意思是说学习者只能越来越接近母语,但永远达不到母语水平。同样,如今的情况是大学生虽然已经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学习英语,但是无论时间多长,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最后仍然不能达到说该语言母语者的水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中介语会出现这样的过程:当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有所提高时,那些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错误的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等)还是会经常出现,也就是永久性地留在他们的中介语中,成为学习者理解或产出语言的一种方式。这种凝固在中介语中的顽固性错误就是语言的僵化(fossilization)。

语言的僵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二语学习者水平的提高。因此探究语言僵化的原因及教学策略对打破这种僵局以提高学习者目的语的熟练程度有重要意义。

2大学生语言僵化现象的成因

经过研究者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僵化的直接或间接的研究,一系列的因素已经被确定为导致学习者中介语僵化的原因。这些因素在整体上可被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其中内因可又分为认知因素、神经生理因素和社会情感因素等几个方面。其中与大学生有关的笔者分析归类如下:

2.1 内部因素 (internal factors)

2.1.1 学习者的动机(motivation)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综合性动机指的是学习目的主要是希望与该语言者交往,或对该语言的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感兴趣;工具性动机指的是学习目的是为了某一实用功效。一般情况下,具有综合性动机的学习者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学习动机,其强度和持久性超过工具性动机。比如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进入英语国家,而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某一职位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资格或阅读科技文献等。所以一旦他们达到目的,那么他们的工具性动机便会消失,英语学习就会停滞不前。

2.1.2学习者的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管理方法以及运用语言的各种活动。这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等。学习策略运用成功时可促进外语学习,反之,可导致僵化的产生。而这是学习过程出现僵化现象最普遍的一种现象。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记忆式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对外语单词词义的死记硬背,好像学习英语就是只是学习新单词的意思,至于怎样运用单词进行目的语交流并没有充分重视。产生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在运用语言时想不起新学的知识,还是用以前在高中甚至初中的有限的、简单的语言形式,久而久之就引起了僵化现象。

2.1.3情感因素(emotional factors)

可导致语言僵化的因素主要有兴趣因素及意志力因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外语学习的重要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目前,我国从幼儿园到博士生都学英语,这种全国学英语的热潮从表面看似乎是中国人热爱学英语的表现,但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董燕萍(2003) 的调查发现:随着英语课战线的拉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1200名接受调查的骨干教师声称,喜欢上英语课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的88%降到六年级的75%。这就是说,我们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在经过了小学的英语学习后就已经不喜欢上英语课了。大学生在经过了初中、高中的学习之后,可能兴趣更会降低。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英语教育水平各不相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不足暴露出来,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基本使用英语授课,发现自己既听不懂又说不出,顿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听不懂——学不好——不喜欢——更学不好,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僵化也由此产生。

2.2外部因素(external factors)

外部因素主要指环境因素,强调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由其造成的心理距离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

2.2.1社会环境 (social environment )

多年来中国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英语对我们而言不是第二外语,而是外语。我国内地不存在把英语作为主要交际工具的语言社区。在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是在学校中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它或者是一个专业,或者是一门课程。

2.2.2教学环境(teaching environment )

关于教学和僵化的关系,一般都认为教学对加快学习进程和防止僵化起积极作用。但是教学也可能有局限性,如果运用不当,会起消极作用,促进僵化的形成。教学环境主要包括课堂输入(classroom input)、教学策略(pedagogic strategies)和练习的机会(opportunities for practice)。

1).课堂输入(classroom input)

输入指外语学习者所接触的目标语材料。当学习者有机会接受目标语输入时习得才会发生,也可以说没有输入就没有习得。从形式上看,输入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从发生方式看,输入既可以发生在双向的交际环境中,也可以发生在单向的非交际环境中;从性质上看,输入可以是正面语料,也可以是负面语料。

在课堂中教师话语尤为重要。在欧美很多国家,英语教师都必须是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而在中国大部分英语教师是以汉语为目标语的,并且缺乏在英语国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任何经验,因此他们也是二语习得者,课堂中的话语形式是中介语。如果不采取措施使他们的话语更接近目的语形式,那么学生的二语学习则会是负面的,例如中式英语的运用。老师某些僵化的语言使用是学生中介语僵化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教材编写中选用不地道的语言也是造成英语僵化的一个因素。许多大学采用的英语精读教程,尤其是听说教程都至少是5年前出版的,甚至是10年前出版的,与实际交流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语言使用中会拘泥于生搬硬套,过于呆板。

2).教学方法 (pedagogic strategies)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早已深入教师的观念中,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满堂灌的误区。大学英语课堂一个班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教师很难遵循对话论的课堂教学规律,无法开展合作式和功能性操练,只能采用灌输式讲授,使学生失去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导致中介语僵化现象。

3). 练习语言的机会 (opportunity for practice)

学生在课堂上以交际为目的使用英语非常有限,因此教学环境不足以满足学生的交际需求。而在课外当学习者经常处于交际压力下,也就是外语能力不能满际任务的需要时,也会导致僵化。在实际交际环境下,大部分学习者注重语言的意义表达,而语言的正确表达形式往往无暇顾及。如果学习者表达的错误长期得不到注意和修正,便会永久存在其中介语中,造成僵化现象。

3教学策略

以上关于语言僵化产生的几个过程中涉及社会因素、感情因素、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等。对于这些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对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1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语言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教师有责任给学生以心理和精神支持,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和使用英语,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不仅局限于应付考试,并逐渐产生对目标语文化的愿望。同时,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综合考虑该任务的难易度、趣味性、对学习者的挑战性以及学习者独立学习和判断的能力以确保学生既要完成任务又对此保持一定的兴趣,避免虎头蛇尾。

另外,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树立近期的学习目标,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适时鼓励和夸奖,增强继续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

3.2改进教学策略,创造英语听说学习的最佳环境

缺乏语言环境是我国英语学习者面临最大的学习困难。在教学方面,教师往往因为学生的被动反而放弃和学生的互动的尝试,而学生则有时因为对话题不感兴趣而变得被动,所以教师要重视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与学生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将英语学习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课堂教学时穿插英语的小幽默,时事新闻,文化背景知识等;课下可以组织有教师指导的英语角、英语辩论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文电影欣赏等。另外,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很受学生的欢迎。利用多媒体,教师可进行大量而丰富而地道的语言材料学习,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

3.3注重语言的输入,加强师资培训

语言的输入是与外语教师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环节。要确保学生接收的信息是最接近目标语的。比如应及时更换新版教材,以跟上时代脚步。英语听力材料应尽量从VOA, BBC 等英语母语国家中选择,尽量避免从其它非母语电台或电视台收集语料。把握好语言输入的难易程度。只有在输入水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并可转化为可理解输入,否则可导致僵化。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的语言熟练水平时, 应适当提高目的语输入的质量,即其趣味性、多样性和难度。这样能防止和避免学习者反复使用以前所学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由于英语教师本身也是二语习得者,从理论上说,英语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英语,也是中介语。所以教师本人要谨慎地使用课堂用语,避免语用失误,使其更接近于目的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尽量从源头避免中介语的僵化现象。此外,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设计适合学生水平的、对学生的能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和任务。

4结语

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中介语的僵化现象,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找到对应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研究僵化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作用,提高语言的质量和加速学习的进程。

参考文献

[1]Han Zhaohong, Fossilization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2]董燕萍.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高云,朱景梅. 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J]. 外语教学,2005, 26(3): 41-43.

[4]秦绪华. 中介语石化与外语教学[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177-178.

第2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小学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0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61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重视情感体验并形成语感,积累经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来阅读并形成初步理解、鉴赏文学的能力。五、六年级高段阅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利用网络等资源开展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一百万字。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巨大的课外阅读任务?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外储内化”不可缺少。下面笔者就对“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进行阐述。

一、“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自主学习外储内化”是讨论个体认知机制或心理机能形成的问题,是新外部活动方式和主体原有图式实现融合、协调,以此内化成新心理活动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能力习得的过程。语文课外阅读自主学习外储内化能力培养要结合阅读方式的练习,有计划、目的地进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己学会构建课外阅读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可分成三大目标,即远期、中期、近期。远期目标指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所要达到的数量与质量;中期则是每个学期对课外阅读数量与质量做明显的要求;近期目标是眼前阅读的具体目标。如果阅读目标中包含了远期目标,那么学生可以更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其效果也会更好。

因此,要从整体目标着手,让学生有完整的阅读流程、方法,有利于完成任务。同时,在根据计划开展阅读中教师还要去引导学生,不断督促他们优化自己的阅读行为。例如,在阅读中要求理解并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知识,提升阅读效率,但有时为提升效率、积累语言就要对所积累的语言进行分类,但这原来在计划中是没有的,因此要对原计划进行补充。

(二)在阅读中提升自我检验、调节的水平

积累语言,优化写法是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所以提升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中,主体意识水平要包括学生在语言优化写法中的自我检验、调节等。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可设计与阅读有关的提问卡,要求学生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自我提问,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开始阅读前,先根据提问卡做好准备:①思考阅读时所做的每一件事,②当阅读中遇到问题要怎么处理?③最不擅长阅读哪类文章?原因是什么?④为了更好地读书,你要怎么做?

第二,在阅读时根据提问卡自我提问,进一步阅读文章,提升阅读效率:①你认为哪些部分可以略读?哪些部分要精读?②哪些内容可以摘抄?③哪些写法可以为自己所用?

第三,阅读之后再根据提问卡自我提问,开展反思:①在阅读时你选用的是什么阅读方法?如何判断的?②在阅读中你常常会犯下什么错误?如何改进?

这样训练不单可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效率,还可以让学生深入去理解,提升知识积累,优化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阅读指导模式设计――以《草船借箭》为例

(一)有目标的选择

学习任务:根据课内的单元学习,重点说明材料提取课外阅读学习的根本要求;根据单元具体学习要求明确课外阅读的课文数量范围;拟定个人单元课外阅读学习计划,小组交流质疑、修订。《草船借箭》在学习属于重点学习的内容,因此要对其展开详细的计划。

学法指导:根据教材精学课文学习重点,归纳单元学习重点及学习方法要求。选定阅读篇目:用内容、阅读方法、时间、学习预期结果几大要素来拟定学习计划。例如,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草船借箭》的拓展内容――《三国演义》,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阅读分析

学习任务:将计划规定文章分成三大类:指导单元阅读知识性的文章、你最喜欢的文章、需要重点阅读的文章。采用默读式方法,把规定的所有文章先进行浏览,选定重点阅读文章、语段;对重点的课文、语段进行细读,完成语句理解、内容把握或是情感领会等作业的训练;运用多向思维法,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提出问题。

学法指导:根据计划明确学习要求,选定要细读的文章及语段。提出语言学习及思考问题作业的要求。《草船借箭》中部分内容是可以进行细读的,如针对“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这一段,细细推敲文章的内容。

(三)编码储存

学生任务:整理自学过程中的文字资料并进行分类储存、统计字数。将作业练习文字提交,在课堂中集中、重点交流并提出作业的建议。

学法指导:根据储存文字内容,拟定分类标准。对各类信息进行储存,选择有用的信息资料,根据个人喜爱收集有价值的内容,整理阅读《草船借箭》后,写一些心得体会的作业。

(四)提取运用

学生任务:自由组织课外阅读成果交流小组的主题活动会。全班要以组织1-2次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交流评比活动、个人课外阅读成果需求活动等。

学法指导:提供阅读成果展需求活动多种的形式与资料,由学生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如沙龙会、电脑小报、表演文艺活动、主题班会等。《草船借箭》可以采用表演文艺活动的形式开展,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

(五)反思总结

学习任务:分类整理总结学习的成果,反思总结学期学习方法并形成文字。

学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个学期课外阅读经验,由语文阅读、信息处理、个性发展、学习成果等方面归纳、总结基本的规律,写体会文章。用理解语音去分析结构层次,概括要点,准确、敏捷概括并评价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用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兴趣爱好、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心理承受能力及组织策划能力等要素,反思并分析自己的成长。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 设计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方面要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方面的需要。可见社会需求、人才素质与发展、学生的个体需要决定着课程体系的内容。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怀化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践。

一、现状分析

1.学校发展定位

2008年以前怀化学院由于学校定位问题,造成“重理轻能”的现象。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高达70%以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学校经过实践与探索,将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应用型,并实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为此,一要紧扣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专业设置的应用特色,增强办学竞争力;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增强科研实力;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注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2.学生来源与教学现状

根据怀化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心统计,学生录取成绩稳步提高。2014年我校在湖南省文科理科的最低录取线超过省控线8分和9分,相对2013年超过省控线5分和7分和2012年超过省控线3分和4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边远或不发达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英语录取成绩不升反降,英语基础差,优秀率低。同时各系部之间和系部学生个体之间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存在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使得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极其困难,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外语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重知识轻能力,英语知识结构还局限于基础英语范围,缺乏文化知识、应用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课程体系不尽完善,不系统,实施大锅饭式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大学英语服务于社会的目标,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又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3.就业情况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怀化学院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就业率未能达到90%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不少用人单位过于强调文凭,以及是否是“211”和“985”的学校,而将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排斥在门外;过于看重工作经验等。当然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问题,如诚信问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等,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但从学校一方考虑,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学理念不先进,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专业需求脱节;其次,教师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不够,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实现计划、意图、期望、目标而对教学的有关方面进行策划、指导、监控和评价”[1]。“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过程包含需求分析、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测试与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2]。因此,怀化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求原则

需求原则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进行社会需求分析和学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课堂设计的始终。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指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大学生英语技能及水平的要求;学生需求包括学生学习目的和期望、认知水平、语言技能存在的不足、需要达到水平、习惯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需求分析可以为课堂设计的其他方面,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测试与评估提供依据”[3]。课程设计前,要对怀化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主观需求,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要求存在的距离。只有依据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2.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原则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教学总目标,又必须基于怀化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即大学英语教学总目标与怀化学院学生实际的具体目标相结合。这里的教学总目标是教育管理部门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希望和期待;教学具体目标是为实现总目标各高校基于本校的发展定位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语言行为教学目标、语言技能教学目标、语言内容教学目标、语言水平教学目标等。

3.个性化原则

各高校生源情况差异较大,不同层次的学校,学校各个不同的专业,个体差异较明显,因而要针对不同起点、不同专业特点的学生,个性化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只有从学生的群体差异(系部之间)和个体差异的实际出发,才能确保教学的实效性,既使基础好的学生学有所得,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又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使其英语水平迈上一个台阶。

4.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延续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各异,在达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重视通用英语教学,从基础抓起,逐渐提高英语水平;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后,为他们开设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等,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5.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原则

“教学评估时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课程体系,如果没有教学评估,都是不完整的”[4]。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学评估的中心目标是判断语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否实现,具体目标是否实现。通常教学评估可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两个层次,也可由宏观教学评估和微观教学评估两部分相组成。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评估应充分重视微观的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作为教学和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述了学生进步的总体情况,提供学生反馈来巩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学习计划”[5]。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考

1.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生英语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对于此目标,应以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依据,全面系统地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使《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成为指导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课程设置

通过需求分析,科学构建适应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设置,即必修基础课程与选修文化课程、选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新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

努力创建形式多样、手段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研究式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创造性地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如:情感过滤假说理论、马达理论、同伙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大胆尝试“以活动为中心”和“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自主学习等形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4.课外活动

继续开展英语角、圣诞晚会,写作大赛、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英语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基础英语课程在全校增加单项比赛项目,如英语单词竞赛、听力比赛、阅读比赛、翻译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通过比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应用英语的机会,由此调动广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强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营造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的浓厚氛围,着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5.教学评估

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制定教学评估体系。成绩评定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学生期末总成绩为融期末笔试(包括听力测试)、口语测试、课内外表现(包括语言实践活动)及考勤为一体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作出较公证、客观、准确的评价。参考因素主要包括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参与课内外活动的表现情况、完成课内外学习任务情况、平时小测试、学习过程档案、问卷调查、参加英语学科竞赛、出勤等,如下表所示。

大学英语考核成绩构成表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

[2]Richards Jack.C语言教学矩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6.

[3]胡织女.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外储内化

1问题的提出

1.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阶段阅读目标中又明确指出: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给多年来习惯于课堂上少篇精讲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还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在每周8课时的教学时限中完成这信息量巨大的课外阅读教学任务?我们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研究。

1.2学生自我意识的召唤。

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更多、更广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其次,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创新意识的提高,以及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形式的创建,都要求我们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研究。为促进学习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1.3多媒体的普及。

学校的多个多媒体教室,每个家庭中的多台上网电脑,给学生创造了阅读的巨大条件,为我们对语文“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不可以发挥它们的作用,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

1.4国内衢州柯城区对语文课外阅读元认知培养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丁庆富的《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矫正》也作了论述。我们可以在现代信息资讯传递方式的大系统中考察研究语文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改革目标,研究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探索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获得一种有语文教学人文个性,也有语文教学工具特点的教学能力,实现语文“健美智慧滋润心灵”的教学理想。

2研究的指导思想

2.1根据语言与信息的关系。

语文阅读学习可以看作用一个根据一定阅读目标筛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所以把培养获取、筛选、处理信息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形态节点。

2.2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

语文阅读学习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过程。所以把语言的感受积累使用和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节点。

2.3根据语言艺术与思维的关系。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以记叙文为主,可以把课外阅读文作为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节点。

2.4根据双主教学结构原理。

语文阅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体验生命、体验生命、发现自我、建构智慧心理和个性心理的过程。所以把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终身需要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节点。

3课题释义

“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含义。“自主学习”就是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确立学习目标;能监视自己的心理活动,选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能从自己的学习方法中获得反馈信息,进一步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外储内化”就是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以课本为基础,阅读大量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学习语文阅读方法,运用以计算机为主的非人脑物质载体储存、掌握课外阅读语文知识,通过教师组织的定量定向的自主阅读活动训练,把储存处理的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知识结构、信息处理能力、与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从而认识自我生命价值,发展丰富健康的个性。

4研究对象和方法

店口一小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

5研究的预期目标

学生能善于调节和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善于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措施,去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善于监视、调控、检测达标情况,善于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

每位学生有一本个人“词典”。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6“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的研究

6.1“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理论是讨论个体认知机制的形成问题,或者说是讨论个体的心理机能,尤其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问题。而个体心理机能的形成是一个由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是一种新的外部活动方式与主体原有的图式实现协调、整合,从而内化为新的心理活动方式。这就是个体心理机能的获得过程,即“自主学习外储内化”能力习得的过程。语文课外阅读的自主学习外储内化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阅读方法的传授练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它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1学生学会自己构建课外阅读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分层次的,它可分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主要指小学阶段课外阅读达到的量与质。中期目标指每学期对课外阅读量与质的要求。而近期目标则指眼前阅读的具体目标。国外研究发现,有远期阅读目标的学生能更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效果也更好。

这样,从整体着手提出目标,又从具体落实拟定计划,学生就拥有一个较完整的阅读步骤和方法,有利于完成阅读任务,达成目标,在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监控阅读过程,维持、补充、或修正自己的阅读行为。例如,在阅读过程中要求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但为了提高积累的效率,为了积累的语言的运用,需要对积累的语言加以分类,而这在原计划中是没有的,于是就需要对原计划进行补充。这样,对阅读过程随时监控、调整、反复尝试,直到达成目标为止。这种监控、调整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6.1.2在阅读中提高自我检验、监控和调节的水平

积累语言,迁移写法是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因此,提高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中的主体意识水平应包括学生在积累语言迁移写法中的自我检验,监控和调节水平。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设计一份阅读《自我提问卡》,要求学生对照进行自我提问。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阅读前根据《自我提问卡》自我提问,作好阅读的准备。1、想一想你阅读时所做的每一件事?为什么可做这件事?2、当你遇到阅读障碍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办?3、你最不善于读懂的哪类文章?为什么?4、为了较好地读好这篇文章或这本书,你能够做什么?

其次,在阅读时,根据《自我提问卡》自我提问,进一步读懂文章,提高阅读效率:1、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应该略读的?2、哪些内容是应该摘记的?3、哪些写法是可以迁移的?

最后,读后根据《自我提问卡》自我提问,进行回顾和反思。1、你在阅读时是怎样判断,选用什么方法阅读的?2、阅读时你常会犯什么错误?你如何改进。

这样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而且使学生深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进行阅读,从而提高了积累迁移中的自主学习水平。

6.1.3学会评价阅读结果

具体的课外阅读活动结束后,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地评价一下自己从制订目标,到实施计划,以及所获得的知识,作为这次阅读活动的反馈,进一步优化阅读心理,强化自我意识,提高调控能力。

阅读结果是阅读过程的产物。阅读结果可反映出一部分基本的阅读情况。因此,研究引导学生如何从阅读结果出发,对阅读过程进行反省, “强化成功,形成习惯”非常重要。每次阅读反省的内容可以是:“你有哪些积累?你可以在哪些方面用上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疑问?如何解决?”

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阅读过程的测评方式进行改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测评可采用“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可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赛”即竞赛,可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

6.2“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模式的形态设计

6.2.1模式的设计原理

阅读指导是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前承课堂教学后接课外阅读的关键链接,教学任务核心是“指导”――根据课内阅读习得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并期望学生将课内课外学到的方法“迁移”到没有教师指导的校外阅读,获得终身学习所需要的阅读方法和能力。简图如下: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校外阅读

(课堂教学集中学习)(学前指导分散个体学习)(生存发展终身学习)

阅读指导方法特征

根据“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要求,课外阅读指导的关键是课内习得阅读方法的正向迁移。对于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而言,课外阅读材料是一种大量“变例”和问题解决的新情境。所以讲清方法,示范精要,指导得法是课外阅读有效高效的关键,正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环节。

学生特征简析

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记叙文体的字词句章的理解分析方法,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阅读面,而且还掌握了计算机文字操作和网络基本技能。具备了小学语文学习信息技术运用的基础。

6.2.2模式的主要特征

把语文能力作为信息能力的一个特例设计阅读指导模型,把计算机作为课外阅读的学习工具,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改革力度。

把学法指导作为指导模式设计的核心环节,体现了对传统接受式学习结构的根本变革。

把语文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指标,把创造性思维作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关键目标,把个性发展作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价值,符合学科教学的规律性

6.2.3模式具体结构和操作方法:

五个基本环节

定向筛选――阅读分析――编码储存――提取应用――反思总结

课内指导学生个体分散学习组班集中集中交流

师生活动分散学习个别交流师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习任务、指导要求和效果检测标准

(1)定向筛选

学习任务:根据课内单元学习重点说明材料提取课外阅读学习具体要求;根据单元具体学习要求选择确定课外阅读课文的数量范围篇目;制订个人单元课外阅读学习计划,小组交流质疑修订,存盘发送教师。

学法指导:根据教材精学课文的“学习重点”归纳单元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的具体要求;选定阅读篇目;用内容、时间、阅读方法、学习预期结果四个要素制订学习计划。

效果检测标准方法:单元学习计划评价标准;时间内容安排具体合理,可行性强;阅读方法和学习预期结果表述正确简明,操作性强;自评与他评、生评与师评相结合。

(2)阅读分析

学习任务:把计划规定的文章分成三类:指导单元阅读的知识性文章、你最喜爱的文章和应该重点阅读的文章;用默读的方法浏览规定的所有文章,选定重点阅读的文章和语段;细读重点课文或重点语段,完成语句理解、内容把握或情感领会等作业训练,形成文字;应用多向思维方法,对文章思想内容或表达方法提出质疑,研究释疑的办法和路径:工具书?网络?老师?同学?哪一条最好?为什么?注意收录你觉得最有用的网站网址。

学法指导:根据计划确定学习要求,选定应该细读的文章和语段;给出语言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作业具体要求,参考课堂精讲课文练习作业的方法,完成思考练习;研究释疑路径的特点,选择相宜的资讯路径;浏览课文要用板块扫描的方法快速默读,不出声、不能按字点读,统计每分钟的默读速度。

效果检测标准方法:文章分类合理;选定文章段落能够体现单元学习要求;语言学习作业方法要求,使用工具书等理解关键词语,要求理解正确,形成文字储存。质疑量多面广有思考价值;应用同中求异或多向思维的方法,选择你所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要求有新意、想象联想丰富独特。

(3)编码储存

学习任务:整理自学过程中所有的文字资料,分类储存,并统计字数;把作业练习文字存盘发送教师;课堂集中,重点交流,教师评点,提出作业建议。

学法指导:根据储存文字的内容特点,研究制订分类的标准;用文件夹的形式分类储存各类信息;筛选信息资料,取个人喜爱有收集价值的;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作业文章,分类存储,教师存盘。

效果检测标准方法:信息分类标准合理,标记鲜明,易于识别;储存手段合理,检索提取方便;储存信息有效价值高;储存信息容量大。

(4)提取应用

学习任务:自由组织1次课外阅读成果交流小组主题活动;全班组织1次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交流评比活动;个人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所有成果展示均须制作文字策划材料。

学法指导:提供阅读成果展示活动的多种形式和资料,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读书沙龙,专题交流;电脑小报,专题交流;朗读、表演文艺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组织文学社团;制作专题网页;教师参与策划和展示。

效果检测标准方法:成果展示容量大、水平高、文字简洁优美;策划有新意,考虑周密,切实可行;活动形式效果好,主持局面能力强。

(5)反思总结

学习任务:分类整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思总结学期的学习方法形成文字。

学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经验,从语文阅读、信息处理、学习成果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归纳总结基本规律,写体会文章;用理解语意分析结构层次概括要点的准确敏捷概括和评价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用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兴趣爱好、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心理承受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等多个要素反思分析归纳自己的成长。

效果检测标准方法:成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分类合理,信息量大,水平高;方法总结分类合理,叙述清楚,概括全面;成长总结分析客观全面,材料切实生动,说服力强。

7研究成果与结论

一年来的实验效果表明,“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的研究促进了师生水平的共同提高。一方面,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教师要阅读在先,思考在前,教师的素质获得了很大提高。一年来,我们的教师增加了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得到了更新。另一方面,学生的语文素质获得了很大提高,阅读量超出了传统教学的6倍,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与没有参与实验的时候有了较大的提高。获奖作品加上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累计40多篇;学生自己编辑的文学刊物。还有一些无形的收获,如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在集体场合下大多数学生能够即时自如、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的文化修养发生了变化,思想感情、意志品质、审美情趣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当然,对于一个涉及学科全方位改期的课题来说,一年的时间不算长,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目前,我们主要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有效地监控;二是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进行更科学的检测。我们准备再化一定的时间加以探讨,争取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治金主编。《20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丛书》[C]。青岛。 青岛出版社。2001,9。第12――15页。

2、邵郊编著。《生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第78――86页。

3、崔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2――6页。

4、韩绍祥主编。试教通讯[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第26――37页。

5、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81――90页。

第5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合作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5-0016-0009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BL),是随着人们对E-leaming的反思而逐渐产生的一种学习理念。不同学者对其理解各有不同(如Singh&Reed,2001;Garrison&Kanuka,2004;何克抗,2004;钱宇华,2012),但仍有交叉之处。概而言之,BL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技术和手段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在于融合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面授的优势,弥补两者不足,既注重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内外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Collis,2003;Bersin,2004;Oliver,2005;McLester,2011;Wang,2012;何克抗,2004a,2004b;彭绍东,2012)。我国外语界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混合式学习的理论探讨类(如赵丽娟,2004;凌茜,2009)、实践效果类(如侯建军,2010;王懿,2011)和模式构建类(如马武林等,2011)文章,但对基于混合理论的合作学习研究成果还比较少,未形成系统的模式框架,少量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领域,如郭宁(2010)和李峰(2012)分别对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活动设计方案、学习模式进行了探讨;彭绍东(2012)对混合式协作学习社群网络的特征分析指标进行了界定与应用。然而,目前外语界有关混合式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还很匮乏。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景创设工具和探究工具等(胡加圣等,2010:72-76),对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网络教育技术的普遍运用,我国学者对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CL)的研究焦点也逐渐从传统课堂合作学习(F2FCL)转移到了网络合作学习(Web CL),并针对Web CL的特点、模式及其效果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究(如归樱,2006;刘爱军等,2011)。笔者认为,传统课堂合作与网络合作学习都具有彼此无法取代的优势:传统课堂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其直接的面对面沟通形式,“在所有的沟通形式中,面对面沟通交流形式影响力最大、最有效,最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社会建构及自主性培养”(章志光,1996:253),且在传统学习中学习者一般不会产生信息过载问题(彭绍东,2010);网络合作学习的明显优势在于网络自身的共时性和集成性特点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交流工具,使合作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同时其文件记录自动保存、信息处理等超媒体功能使合作学习成员免去了传统合作学习中记录员、材料整理员、报告者等角色负担,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合作。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观”(束定芳、庄智象,2008:230-232)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观”(陈坚林,2005;何克抗,2009),将二者有效混合、实现优势互补才是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在借鉴前人有关BL和CL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广域网、局域网自主学习平台和QQ通讯软件设计出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立体化、多模态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内外一体化学习模式”,并运用此实验模式在温州医科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实验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式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方面都具有明显作用。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本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本模式能否在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及自我效能感方面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

(2)本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写作及综合能力;

(3)本模式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1.2 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选自温州医科大学,该校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行分级教学和“课堂面授+自主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按高考成绩在大一新生中选取两个平行“快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52人,其男女生比例相当,高考成绩分别为为123.40和123.43)。两组学生高考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无显著差异(P=0.835>0.05)。

1.3 实验过程

本实验持续一学年共30周,其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3.1 实验模式的基本框架

实验模式以混合式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教学媒体,以多媒体网络教室、广域网、局域网自主学习平台及QQ聊天交互软件为硬件支撑,通过将“课堂‘面授+合作’”和“课外‘自主+合作’”相融合,将英语学习整合为融“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多模态学习实践共同体。本模式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配有2台数字化语言教学系统的教师端电脑和60余台语言自主学习平台的学生端电脑。自主学习平台为依托校园网运行的集自主学习、资源库、智能化题库、考试和阅卷等于一体,兼具师生答疑、论坛、公告作业互评等师生交互功能的“语言学习系统”。而QQ群的主要教学功能如图2所示。

本实验模式下的“混合”不仅指网上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表面“混合”,而是对所有要素的整合和充分利用。其“混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不同学习目标的混合:综合了知识、技能、情感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及其与现代学习环境的实践交互能力;②不同学习时空的混合:现实学习时空+网络虚拟学习时空;③不同学习方式的混合:网上+网下、异步+同步、自主+合作、接受性+探究性;④不同学习资源的混合:课堂学习资源+课外学习资源、教材资源+数字资源、自制学习资源+他人学习资源;⑤不同参与者的混合:学生(个体及共同体)+教师+计算机。

笔者在借鉴陈坚林(2005)“外语学习整合框架”的基础上,设计本实验模式的基本框架(见图3)。

实验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面授式合作学习、在线自主学习和基于网络的课下合作学习。课堂面授式合作学习环境主要涵盖了包括自主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设备及教师和合作学习小组;在线自主学习环境主要由自主学习平台组成;而课下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环境除了自主学习平台、广域网资源,还包括QQ群和合作学习小组。此外,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及QQ群平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答疑、监控和评估,以促进学生学习。本模式下的教学媒体(计算机)不仅是师生获取信息所依赖的认知工具,还是师生进行双向交流的重要中介,而教学过程将不再局限于师生互动,而是通过QQ群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及广域网将教学互动推延至学生个体与计算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计算机之间。

1.3.2 实验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设计

实验模式下的基本活动方案设计可以用图4所示的三维坐标结构表示:X坐标表示活动内容,Y坐标表示活动序列,Z坐标表示教学目标。活动内容(X)和教学目标(Z)依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但教学活动序列(Y)具有共性;如以“追星”一课为例,教学活动大致包括Y坐标所示的环节。

依据以上活动方案,合作小组活动分为课堂面授前、中、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均不相同。

面授前网络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根据“子任务”通过互联网及自主学习平台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自主地开展预习,并通过“QQ群讨论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互相监督、检查和探讨达成全组理解内容、掌握相关表达、形成对有关论题的相对共识。如图5所示,自主学习平台和QQ软件在面授前合作小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首先,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公告系统每次的合作学习任务,通过检查QQ群聊天记录对合作小组的讨论过程进行同步或异步监督、通过QQ私聊功能对合作小组学习进行引导,并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师生互动”或QQ“私聊”功能对学生的问题提供在线咨询、答疑等帮助。从认知和二语习得角度,面授前的合作预习环节是以自主学习平台、QQ在线和互联网学习资源为技术支撑,以师生对指定学习资料的再加工为起点,通过生生、师生的循环互动为课堂活动奠定良好的“图式”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在这一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在QQ群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并计人“平时成绩档案”。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本模式下的课内合作学习指合作小组在课堂环境及教师指导下共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现成果”的过程。其课堂基本活动流程包含检查及导人活动、个体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小组合作(及组间合作)、集体成果呈现、成果互评等。教师不仅应在“检查及导入活动”环节对面授前合作学习观点进行提纲挈领的梳理、对相关背景知识及重点表达进行简要清晰的呈现;还要在合作活动的准备、讨论、呈现、评价阶段充分担当起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以及资源提供者等角色:①个体自主学习指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平台上的指定资料进行分头“自定步调”的学习。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教师切换教学平台的师生互动模式对“学生屏幕”进行解控,从而使得学生能在使用电脑的情况下自由掌控各自的学习进度;其目的在于留给各成员进行独立认知、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为其参与下一环节的小组合作讨论或集体操练做必要的认知和心理准备。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穿梭于各小组间以适时了解各小组的合作进展情况以及学生个体的语言输出情况,提供恰当的帮助和指导。③在成果呈现阶段,教师不仅自己要对各个合作小组的表现给出点评,还应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观察并做出评价或评分(如图6所示)。教师则在综合各评价及观察基础上给出分数。这种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评估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利于其监控、评价及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面授后网络小组合作学习:每次面授后,教师应设置相应的检测活动或成果评估活动,以切实督促学生的课外合作学习,确保合作学习的效度。各合作小组则需将合作成果发至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作业系统”供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先由其他合作小组成员交叉评阅,再由教师评阅;最终按照具体任务设置师生分值比例,给出各组最终成绩并计入“平时成绩档案”。笔者在实验班拟尝试的课后合作互动活动主要包括:调查汇报及成果展示、根据主题表演小品、自编自导英语剧、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英语手抄报展示、观看视频或阅读相关资料后撰写报告及学习指定材料并进行水平性测试等;尝试最多的合作策略为小组调查法、共学法和切块拼接法。如图7所示,相比面授前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的合作学习在基本教学要素组成、组内合作方式、师生互动方式、教学内容和互联网资源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基本相同,但却有两大明显差异:①合作学习范围扩大化,合作小组需将本组观点或成果通过QQ群聊方式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并在交流后进行组内探讨与改良。②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更为突出,除承担面授前合作学习中的公告、师生答疑等功能外,还为教师提供了设计测试、批改试卷、评估成果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提交测试、提交成果、学生互评等功能。

1.3.3 实验模式的实施

实验模式于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始在实验班实施,为期两学期。实验班和对照班课堂内所实施的教学材料、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完全一致,课前课下作业亦完全一致;不同点为实验班需按照新模式进行基于固定合作小组的课内“自主+合作”活动和课前及课后“合作”学习活动,而对照班未被分组,其课内合作活动的组织形式随意,在课前课后更无需进行“合作”形式的学习。主要实施环节如下:

(1)创建班级QQ群,组建合作小组:创建实验班级QQ群(284783718),依据高考英语成绩、性别和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的学习动机、兴趣和风格特点,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学生分成8组,并相应组建8个QQ群内“讨论组”。

(2)引导学生熟悉合作学习基本技能:首先,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实践的方式使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熟悉自主学习平台的功能,尤其是自主学习系统、作业系统、论坛系统、公告系统和测试系统。其次,对实验班学生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辅导,主要包括如何进行组内分工、如何进行小组头脑风暴、如何关注交流过程中的交流信息与组员的反馈以及如何进行挑战与争论、如何形成小组决议、如何进行信息搜索以及如何用文字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等。

(3)制定合作小组周学习计划: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公告功能将学期授课安排和每次课的预习任务下达给实验班和对照班,并要求实验班各合作小组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共同制定每周的小组学习计划。

(4)监督合作学习过程:规定“英语”为QQ讨论组唯一讨论用语,每次课外合作学习后各组需填写“小组活动自评表”(包括活动时间、形式及地点、内容、成果、成员主要观点、小组整体及成员个体表现自评)。

(5)实施实验教学:笔者在实验班围绕听说课堂的13个教学单元共开展了26次课外合作学习和26次以上的课内小组活动;围绕精读课的14个教学单元进行了28次课外合作学习和28次以上的课内小组活动。课下小组合作成果的主要形式有小组讨论、英语话剧DV、演讲视频DV、小组歌唱视频、读书报告、调研报告、文章缩写、手抄报等,而课内小组合作的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现场口译、主题演讲、主题辩论、写作作品展示、读书心得汇报、模拟采访等。表1和表2分别为本实验模式下听说课和精读课的教学实例。

(6)进行多元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平时成绩(50%)、期末口试成绩(10%)和期末笔试成绩(40%)对学生总评成绩予以评定。平时成绩主要有小组任务评估、个人平时测验和在线学习成绩构成:在小组任务评估中,实行将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的“总体评价机制”;在个人平时测试评估中,实行测试标准参照评价机制(即“基础分+提高分”:基础分指学生以往成绩的平均分;提高分则指学生测验分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在线学习成绩则由自主学习平台的成绩系统自动统计生成。

1.4 数据收集及统计

本实验数据收集及统计所使用的工具如下:

(1)自主学习能力量表:本量表采用Likert五点形式,即①到⑤选项分别以数字1至5计分。分值越高代表某方面越强。先由同行对量表提出修改意见,后以本校47名学生为受试进行预测,运用SPSS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内在一致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剔除信度较差的3个项目,最后确定24个项目。问卷的cronbachalpha值为0.825,达到内部高度一致;所有题目经整合归为4个维度(见表3),各维度内部一致性变化,达到统计要求。在进行数据统计时,使用SPSS 13.0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各维度的得分平均值、标准差、独立样本t检验等进行对比分析。

(2)英语成绩数据采集方法:综合能力的前测和后测试卷均采用标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卷,试卷分值均设为100分,考题严谨、阅卷公正。笔者将成绩数据用于定量研究,并运用SPSS进行分析处理。

(3)反馈问卷和访谈:在针对实验班进行的反馈问卷中,笔者主要围绕“对实验模式及其实施情况的满意度、对其在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方面的感受”设计9个结构化问题。紧随其后,笔者随机抽取了9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面谈,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点:①对所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情况的满意度;②对实验模式的态度及建议;③实验模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影响

自主能力调查量表所得的结果如表3所示,实验班在各个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班,且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自主学习意识、动机、策略及自我效能感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和0.004,t值分别为10.608、6.468、17.896和1.980),这说明实验班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经过两学期的教学实验后明显高于对照班,证明“课内外一体化混合式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2.2 实验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由表4可见,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的平均成绩一样,且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t=0.054,p=0.957),即实验前两个教学班的综合水平是同质的;而试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综合水平测试的平均分分别为76.1和73.9,独立样本检验t值为3.089(p=0.003

如表5所示,实验班在口语、听力和写作方面的平均分比对照班分别高出6.4、6.5和1.9。经独立样本检验,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口语成绩、听力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0和0.003,t值分别为3.811和3.074),但在写作成绩上无明显差异(p=0.212)。这表明本实验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具有明显效果,而在改善写作技能方面并无明显作用。

2.3 学生对实验模式的认可度

从问卷和访谈结果来看,总体而言,学生对实验模式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1)对实验模式和英语课程的满意度:82%的学生对本实验模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80%的学生“很喜欢”或“比较喜欢”英语课。这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可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及时帮助”;与老师、同学有较多交流的机会,“能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爱和督促”;有助于消除自主学习的孤独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竞争意识;他们认为“英语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学习内容丰富有趣、课堂氛围轻松”。

(2)对实验模式在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方面的看法:73%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于”或“比较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自主性;77%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于”或“比较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兴趣。这两点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受访者普遍认为此种教学模式使他们更主动地去搜集学习资料,“很多学生开始学会制定目标和计划”,并使他们能根据评价结果及与同伴的交流适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同时,他们认为基于网络的合作方式为其提供了一个相对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同时定期的合作任务和同学间的互评“利于改善他们的学习习惯,利于他们学会自我监控和评价”。

(3)对实验模式下具体教学策略的态度:83%的学生对基于QQ的课下合作方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认为“同学们对QQ功能都很熟悉,通过QQ交流观点、分享资料非常方便”。对于有些研究(如Hron&Friedrich,2003)中曾指出的“学习者在网络合作学习中会出现认知负荷和资讯交换困难”,多数受访学生认为相比面对面交流,使用QQ群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更加放松,且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更有利于促成讨论的深入性;有2名受访学生指出有时会因为学习者交换信息的杂乱无章、信息滞后和理解困难等问题而感到不同程度的不耐烦。针对“全英”的QQ群内语聊规定,大部分受访学生(7名)认为更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亦有少数受访学生(2名)认为“全英的交流方式不利于学生清晰地表达观点,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影响交流”。这一点反映了虽然实验班为我校快班学生,但学生间的英语能力差距悬殊,部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仍比较薄弱。72%的学生对基于自主学习平台的师生互动、成果提交及互评方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66%的学生对蓝鸽自主学习平台的总体功能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但在访谈中,有2名学生反映部分学生在作品互评中不够客观公正,影响评价信度,且尽管笔者在前期进行过系统性的辅导,仍有部分学生在前两周的学习中遇到了一些操作上的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情况及对实验模式进一步实施的期待:68%学生认为“大家基本能持续交流,小组讨论过程很少冷场”,“组员间能通力合作互帮互学”;也有受访学生(2名)反映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有时会由少数人支配;有受访学生(1名)对同伴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担心小组成员不努力而影响其最终成绩。大部分学生(62%)“期望在英语课程中继续实行课内外合作小组”,此项的支持率比学生对合作学习模式及课堂教学的满意率要低些。究其原因,可能是有些学生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养成了“工具型动机模式”,往往期待英语学习活动与大学英语四六级直接挂钩,而把与英语应试无关的学习活动视为一大负担,对于本实验模式还未能完全认同。

3 研究启示

综上所述,基于混合学习和合作学习理念构建出的以互联网、局域网自主学习平台和QQ通讯软件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大学英语课内外一体化学习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面对面合作学习中活动地点、时间和交流人数的受限问题,“记录员”、“材料整理员”等角色负担问题及成员思考、讨论难以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不足,还弥补了网络合作学习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且难以达到面对面沟通效果的缺憾。其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是基于认知规律和自主性混合式外语学习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第6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68-04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的“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也正在为人们所重视。移动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学习环境,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社会中,人们的学习活动已经不止局限于学校学习,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更好的利用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提高。由于人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种经历都各有不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已逐渐被更多的人推崇。本文在从移动学习和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的研究等方面对该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探。

二、移动学习的概述

1.移动学习的内涵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确切的共识,领域内的学者分别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1]:一是,Paul Harris认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二是,Alexzander Dye认为移动学习是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发生的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些设备必须能够呈现学习内容并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无线的双向通信功能。三是,Clark Quinn则指出移动学习是通过IA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四是,Desmond Keegan给出的定义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方式上更加自由,只要能够实现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的地方(无论在机场、在床上或在他们选择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无疑,下一代的学习方式将是移动学习。

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移动学习给出了定义,可以看出,“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被认为是移动学习的核心特征,与此同时,Paul Harris和Clark Quinn 强调了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关系,Alexzander Dye强调了移动学习的实现技术,而Desmond Keegan则从一种学习方式的角度去定义移动学习,他认为移动学习是对远程学习方式的一种进一步发展。综合几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对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

2.移动学习的特点与优势

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它在具备数字化学习的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特点如下:

(1)访问方便灵活,学习者在移动终端的支持下,打破了传统数字化学习对于时空的限制,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灵活、便捷的访问学习资源,完成学习。

(2)内容的碎片化[2],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往往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学习状态,进行移动学习的时间是生活中的零碎片段,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中断学习。因此移动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利于在短时间内吸收的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

(3)学习的个性化,移动终端的私有性和学习者之间在个性上的差异,注定了移动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此,移动学习不仅仅可以使学习者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及需求自定学习步调和进度。

(4)交互的及时性,移动学习可以充分发挥移动终端固有的特点,实现及时交流,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获取信息得到帮助,或者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及时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观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即时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得到反馈。

基于以上移动学习的定义以及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的主要优点如下:

(1)一旦将学习资源下载到客户端,即可实现无网络环境下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随时随地学习;

(2)能够充分利用日常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互与合作学习。

3.移动学习中的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的模式可以分为基于离线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短信服务的学习模式和基于连接浏览的学习模式[3]。

(1)基于离线资源的学习模式

由于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不够成熟,以及现阶段移动网络连接费用比较昂贵等原因的限制,在很多地方都不能完成流畅的在线学习,甚至在很多地方完全没有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作为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离线学习在现阶段的移动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使得随时随地的学习在现阶段得以实现。学习者将学习资源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2)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通过使用短信息的传送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将短信息发送给其它学习者、教师及移动学习系统平台的服务器中,同时服务器可以对学习者发送的短信息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并发回给学习者,以完成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在该模式中,学习者可以使用具备短信收发功能的移动终端,有效的与其它学习者、教师和服务器之间的进行交流并完成学习,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3)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

无线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为基于连接浏览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可以像使用PC机进行远程学习一样,与服务器进行连接,浏览课程网站的内容、下载多媒体学习资源,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与其它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交流,进行简单的信息查询并获取信息。同时,又使得移动学习具备了传统远程学习所不具备的移动性和便携性。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更新,移动终端的功能及移动学习软件越来越丰富,学习者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学习体验以及更加多样、逼真的交流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移动学习中的个性化学习

1.个性化学习的意义

个性化学习是具有或体现学习者个性的学习如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充分体现个人的个性特征。个性化学习注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以学习者的社会背景、态度价值、情感等方面为前提,使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以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不停的学习以提升自己,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千差万别,人们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个性化的学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考虑使得学习者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个人生存的需要。个性化学习可以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获得成功体验和生存效能感[4]。

2.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的关键要素

从移动学习的固有特点以及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移动学习是一种非常适合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同时个性化学习也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法。

在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5]。

其中:

(1)“人”是指使用学习者的个性特质,如生理特征、性格特征和情感、社会角色、智力、行为方式甚至家庭结构等。

(2)“产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与之产生关系的特定物体,包括学习者使用的移动终端、学习系统、学习资源等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工具或者材料。

(3)“环境”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背景,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如生活习惯、工作状态、经济结构、居住空间等。三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个性化移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四、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系统模型设计

1.系统整体设计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界面以及清晰的学习导航与导学,同时可以依据各个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同一个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变化,提供更合适的学习环境。

本学习系统主要由学习者模块、教学策略模块、教学资源模块、课程模块、移动学习界面以及学习行为监控模块等6个模块组成。其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系统中学习者学习流程以及系统功能模块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1)学习者模块

学习者模块是整个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者模块详细的描述了学习者的特征信息,学习者特征信息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静态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学号等,这些信息在其生存周期内都不会变化,方便存储和管理。动态信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的信息,是体现学生个性特征的关键,包括移动学习情境、学习时间、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动态信息还可以依据信息变化周期长短分类保存。

学习者特征信息的获取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填写注册信息,学习者在使用个性化学习系统之前,在注册过程中按照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交给系统,主要适用于静态特征信息。二是填写问卷,包括调查问卷和测试问卷,学习者学习情境,以及原有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动态信息可以通过填写问卷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后获取。三是学习行为监控,通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监控,并对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以及效果评估来获取学习者的新的特征信息以及原有特征信息的细微变化以完成对学习者模型进行更新。

(2)教学策略模块

教学策略模块中存放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选择规则。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该模块中包含丰富的教学策略,并对教学策略所适应的知识类型和难度以及适合什么样的认知结构的学生等信息做出详细描述[6]。教学策略选择规则结合学习者模块,依据学习者特征信息和学科内容特点在教学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完成学习活动过程中所需教学资源的调用,以形成最后的教学路径。

教学策略选择规则是创建个性化学习路径的主要依据,规则的创建不仅要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还要大量的实验和理论依据。同时本系统还结合了数据挖掘算法动态的进行规则生成,以完善教学策略模块。以关联规则为例,通过领域内专家或有丰富经验教师分析并确定了课程模块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但这种关系可能还并不足以表示知识点之间的全部关联,关联规则则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中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可以挖掘出各数据项之间隐藏起来的关联关系,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动态的进行补充[7]。

(3)教学资源模块

教学资源模块是移动学习课程的核心模块,存储并描述了该课程与学习着相关的、丰富的各种媒体资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信息。为便于学习者学习,各个资源都是由相对独立的、简单直观的、短小而完整的知识点构成,易于学习与理解。系统中教学策略模块会依据学习者之间的不同以及具体的课程知识从该模块中选择适当教学资源。该模块对各个教学媒体资源都有相应的信息描述,包括资源类型、适合学习的时间长度、映射的知识点、相对应的学习者特征信息等。

(4)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针对具体的学科,包含了课程知识结构及具体的知识库。课程本身都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与理解。本模块中纪录了具体课程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标明了课程统一的学习流程。教学策略模块和学习者模块相结合分析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偏好,并在课程模块原有的知识组织基础上进行知识点抽取,生成最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路径。

(5)移动学习界面

学习者通过身份确认后,进入个性化移动学习环境,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界面,这是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入口,同时也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出口。在移动学习界面中,为学习者安排好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流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智能导航,根据学习者模型为学习者呈现与其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相适应的课程相关的资源连接。学习者也可以在学习界面中找到自己以往的学习纪录和学习成果,以帮助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进行评估和改进,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6)学习行为监控模块

学习行为监控模块是保证系统适应性的重要部分。该模块不仅要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外在行为表现进行监控还要对学习者内在心理层面上进行监控。可以通过跟踪学习者在学习系统中的学习痕迹并进行纪录,以及移动学习终端的定位等方法来实现对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外在行为的监控,监控对象包括学习过的课程内容、学习的各个时间段(通过纪录开始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进入系统的次数和总时间量、课程学习的次数和顺序、在讨论区发表的文章和发言情况、学习者的作业和成绩情况和学习情境的变化等。通过对学习者的周期性调查,以收集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层面上的变化,并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分析获取学生新的特征信息。学习者心理层面的监控对象包括情感、兴趣、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

通过对监控行为模块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时的获取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上的变化,从中抽取出学习者特征信息对原有的学习者模块进行更新。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新需求,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不仅符合了这种需求,同时帮助每个人实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价值。在新的教育理念与移动技术的发展的促进下,移动学习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且得到了很大发展。固然,个性化移动学习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以及对于移动学习的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瓶颈,但这一学习形式终将会对教育行业带来巨大影响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玉斌,刘家勋.一种新年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

[2]何明星.移动学习的特征与手机出版[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3]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3).

[5]罗士健,朱上上,应放天,张劲松.手机界面中基于情境的用户体验[J].计算机集成计算系统,2010(2).

[6]武栋.基于Web的ITS中学生模型与教学策略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5).

第7篇

一、传统型语言学习系统存在的问题

语言学习系统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工具,已在全世界得到普遍使用。语言学习系统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简单对讲型——由放大器、开关、话筒和耳机组成的简单通话会话设施。第二阶段为单片机控制型——引入逻辑电路,控制台由原始开关换成逻辑按键。第三阶段为电脑控制型——控制台实现了人机对话、按键操作由光笔所代替。该三阶段的产品其音频信号的传输方式均为模拟信号,实为模拟电路系统。第四阶段为多媒体电脑控制的数字型,其信号传递方式为数字信号。但其功能设计仍是基于模拟电路的特点,其教材格式、接口定义都无标准,由厂商自行定义(所有教材信息源要由厂商处理后方能使用),交互性差、功能单一,缺陷仍不少。前三个阶段上的语言学习系统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实验室,只是教学上的辅助设备,它们都属传统型的语言学习系统。

传统型的语言学习系统多为模拟电路产品,模拟电路虽然技术成熟,但其技术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的需求,其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功能设计上:传统型的语言实验室功能主要包括广播教学、对讲、监听示范、有限空间内分组讨论,师生互问互答等,故在系统的设计上都集中在音频广播、对讲通话、学生单元功能操作等问题上,基本上是根据录音机的功能而设计,其电路为模拟电路,由此而决定了该类型的语言实验室功能简单、用途单一、几乎不存在交互性、自主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实验室,只是学习语言的教学辅助设备。

在系统结构上:传统型语言学习系统的主要设备是由录音机机芯和控制按键构成。由产品的功能、主要设备,在结构设计上自然就体现了以录音机机芯和控制按键为主体,然后通过各厂家自行定义的电缆、接口,将所有学生录音机与教师主录音机相连,再将音源设备CD、VCD、录像机的音源信息接入,构成整个系统。由系统的组成结构可知,机械部分占了结构中的绝大部分比例。由于录音机机芯的机械振动,长期转动造成的磨损,所造成的卡带、绞带故障经常发生。此外磁头需经常清洗,费时费力,再加上该类型的产品连线错综复杂,长期埋于地下,故障率亦高,用户一般无法进行维护和维修;虽然此类型的产品中也有走带的慢放功能,但一变速即变调(即是电控机芯也有此缺陷),变速变调几乎成了这类型产品的通病。这对初学者、听力反应迟钝者是极为不利的。

在使用效果上:由于传统型语言学习系统信号的传输方式为模拟信号,故其抗干扰能力、音质、音色上都很差;功能的简单、单一决定了实验室使用率不高;系统的结构是以机械结构为主,故障率高就一方面造成设备性能不稳定,另一方面造成维修成本的增加,费财又费力。若买的不是本地产品,维修的不方便,影响正常教学进度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模拟产品的功能和自身存在的众多缺陷,已决定了不能再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

前已述及,第四阶段的语言学习系统为多媒体电脑控制的数字型产品,如广州的兰鸽、长海数码、台湾的灯塔等,其信号传递方式为数字信号,在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音质、音色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实现了变速不变调、模拟考试、自由测试等功能。但其功能设计仍是基于模拟电路的特点,功能也简单。使用范围单一,交互性、自主性都很差,因而也存在不少缺点。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缺点是命令格式为串行通讯,传输方式为串口,故一个学生终端发生故障,就殃及一片。21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产品应运而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的自由环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拓延了教学时空维度,使现有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满足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需求。

1、硬件系统

多媒体电脑控制的数字型语言实验室的硬件通常由一台高档计算机和控制器以及几十台终端彩色显示器组成。如长海数码、浙江先锋等。

而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的硬件都是基于完全符合网络ICP/IP协议的数字化产品,这里硬件主要由交换机、主控机、网络服务器、音视频切换器、教学终端构成(国内类似的语音室产品硬件构成上也有不用交换机,而用高档计算机)。

资源服务器:P4/256M/60G/100M网卡

主控机:P4/256M/60G/声卡4个接口(linein/out,MIC/SPK)

主控机和资源服务器可合用一台计算机。

交换机:基于语言学习系统需求的网络带宽相对较小,只需分配到桌面100M即可。笔者在此建议用三个24换机,不用36口或32换机,其理由为:(1)3个交换机分别以100M上连校园网主交换机上。网络流量分散。(2)不用1000M连接,可节省造价。(3)用24换机与100M上连,每20个节点共享主交换机的一个100M端口,每个信息点可获取至少5M的独立带宽。(4)5M的独立带宽,足以点播2路VCD节目,或者1路DVD高品质的视频节目。

教学终端:建议用赛扬700型计算机,该类型产品读VCD效果好。

2、软件系统

多媒体数字型语音室的软件系统有很多,其中有些软件功能很强,有的软件还能将影片中原人物的对话切除,由学生进入原角色对白。故此处采用的软件系统并非唯一的。

主控机操作系统:建议用Windows2000,稳定性好。

服务器端软件:ServerV4.26

教学管理软件:DvServerV4.26

节目管理软件:programV1.0

三、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的特点

由系统结构框图可知,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是建立在网络数据交换的基础上,与校园网实现无缝连接,将经过A/D转换后的语音数据或音频的数据文件,通过标准的国际网络协议,传给教学终端,网络和终端之间的数字信号传递,它是嵌入式处理技术及DSP技术的典型应用,其核心技术是基于以太网的数据交换的IT技术。因此,该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数字化语言实验学习系统(耳机除外,目前尚无数字耳机或数字扬声器)。

在功能上,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之上的,网络最大优势就是资源共享,利用率高,信息传递准确,拓宽了教学的空间。因此,该系统不仅包含了传统型系统的所有功能,而且又扩展了几十种使用功能,如数字化复读、电子阅览、自由点播、模拟测试、仿真电话会话、听力/口语复读对比,原声和口语声音波形比较,视频显示等等。这些新功能的增加不仅使语言教学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而且也改变了语言实验室功能的单一性:即既可作语言室,又可作电子阅览室、模拟考室、电子视听室等,真正体现一室多用。甚至学生在课后坐在寝室中,也可通过计算机自主调用该系统的语言资料或课件进行外语学习,或与语言室的同学相互学习、讨论,由此可见该系统真正体现了网络技术的优势:高效、准确、资源丰富、自主性、交互性强等,从而也改变了语言实验室的应用模式。

在结构上,由于该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数据传输的网络IT技术之上,故整个系统几乎没有机械部件,也就不存在卡带、绞带等机械故障。由于其连接协议,电气标准,数据传输协议,都遵循标准网络协议、国际网络标准,课件、VCD片均通用,不存在本校制作的课件或购的VCD需经生产厂家重新定义传输格式后方能使用的现象。基于通讯方式为网络通讯,非串行通讯,故不会产生一些数字语音产品出现的一座终端机发生故障,就殃及一片的现象。基于本系统采用了嵌入式技术、DSP等尖端技术,故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远远高于传统的语言学习系统。

在使用效果上:该系统采用的是全数字电路,在使用效果上与传统型相比发生了质的明显飞跃,不仅仅消除了失真、噪声干扰,实现了变速不变调,而且音质达到了专业CD立体声音质,网络化的应用又增加了几十种新功能,拓宽了教师、学生的使用范围。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声音、图像的同时刺激,使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更易发挥学习外语的效果。在高速、大容量、多用户、多资源的情况下学习外语,提高外语学习质量是显而易见的。

在软件设计上由于侧重于人性化,充分考虑了使用老师的要求和习惯,可把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动作转变为一个简单的按键功能操作,实现了产品的人性化。同时,还可以实现运程监控和委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