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电子政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14 16:59:54

序论:在您撰写电子政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电子政务论文

第1篇

1.1数据联合模式

利用数据联合视图和交换接口,将分布式的异构数据转化为逻辑上集中的数据,以实现数据的同步与实时集成。该模型的主要组成包括统一查询接口、数据联合视图、资源目录、访问接口、数据标准化模块等。起关键作用的是数据联合视图,它提供了有效联接和处理异构数据的解决方案,对外屏蔽了数据源的多样性。在业务活动和电子政务门户信息服务中,需求方以不同形式和格式提出查询请求;统一查询接口负责接收定向到集成视图的查询,并使用优化算法进行查询转换,将其拆分为一系列子操作;数据联合视图根据资源目录体系,对已分解的子查询进行资源匹配;由数据交换接口从各数据源收集结果,进行数据标准化和组装,最后将集成结果返回到原始查询界面。上述处理序列以同步的方式实时完成,因此数据联合模式适用于业务需求灵活多变、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电子政务业务协同。

1.2数据整合模式

利用相应的数据预处理技术将异构数据整合为物理上集中的数据资源。该模型与数据联合模型的主要区别是它形成了一个现实存在的数据仓储。该模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处理模块,它在各系统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基础上,面向预设的业务逻辑完成数据抽取、转换和装载,从而屏蔽资源的异构性,最大程度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这种“预处理”方式,使其更适用于业务处理较为固定、业务流程较为复杂的电子政务业务协同。

2电子政务跨系统协同中的技术融合模型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将已有技术手段纳入整体考虑,以有效地支持不断变化的业务形态。在初期建设中,不同部门、地区的技术基础和建设模式存在差异,导致各系统间技术兼容性较差。因此,系统间的技术融合是电子政务协同的难点,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研究通常依托于特定的技术架构,较为主流的有SOA架构、网格架构、云计算架构等。例如,王红霞等人提出了基于中间件的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模型;琚春华等人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电子政务技术协同模型;熊曙初等人提出了基于Webservice与工作流的技术集成框架;林颖贤等人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系统协同模型。复杂系统的技术融合中,通常需要将系统间的协同关联划分为多个层次。因此,尽管上述多种模型受所依托的架构影响而形式各异,但它们都可以从层次结构的视角归一为相近的逻辑模型,即跨系统技术融合包括传输层、数据层、功能层、过程层和表示层共5个层次。从这一共性的层次模型出发,建立统一的技术融合标准规范是重点。实践中,需要采用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通用技术标准,以便将互不兼容的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技术对接,进而将具体技术融合到各业务环节中,推动资源共享和服务协作。基于这一思路,笔者对电子政务跨系统技术融合的层次与规范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果如表1所示。传输层位于最底层,主要解决多个系统间通过网络互用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的问题;传输层的技术融合规范主要保障异构系统间的无障碍通讯互联。数据层除了要解决数据转化、交换和整合等基本功能,还需解决系统间的有效访问问题,其实现可以考虑从语法、语义角度进行。功能层依托于业务逻辑,针对电子政务实体的业务关系、资源共享关系进行层次化的功能构建,以解决面向用户的服务问题。过程层根据业务活动和工作流来组织服务功能,其技术融合以服务协同和数据协同为基础,综合运用低层支持协议和相关的集成技术来实现流程化的服务组合。表示层主要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调用界面,其技术融合的要求在于保证用户从统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信息,满足用户通过界面方式访问不同系统的应用功能;因此需要提供可兼容多种应用程序的统一界面,以将相对分散独立的电子政务服务组成一个整体。

3电子政务跨系统协同中的服务协作模型

当前电子政务系统服务交互功能急需大力提升,特别是需要将多个系统中的服务功能按用户需求和业务逻辑进行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标准化服务。因此,跨系统服务协作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问题。现有实践中,诸如“网上并联审批”“一站式办公”等服务形式都是以跨系统的服务协作为基础。电子政务中,一项业务活动往往包括多个子业务,这些子业务来源于不同协作机构,但都存在一定的时序约束和业务逻辑关系,可组合为“服务链”。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基于“服务链”的动态服务协作是现阶段电子政务协同研究中亟待深入的。相应地,电子政务业务的服务分解、子服务匹配和优化组合是服务协作的关键。另外,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电子政务业务活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其服务协作体系需要有灵活性,以实现“可变流程”业务的配置。因此,电子政务的跨系统服务协作模型需要充分考虑业务需求的个性化配置问题。需求方(用户、业务人员)通过客户端或者协同门户提交业务配置请求,协作管理系统按照指定的业务逻辑解析其服务需求,服务需求由协作系统进行分配,由参与服务的协同机构来满足,且资源与服务对用户透明。综上所述,可将电子政务跨系统服务协作模型归纳如图4所示。该模型可分为服务资源层、元服务层、业务层和服务层。服务资源层中,参与协同的各系统将自身服务功能分解为粒度最小的子功能;在元服务层中,按统一的标准描述各子功能的基本信息(包括服务功能描述、约束条件、输入、输出参数等),并将其注册成为元服务,注册信息汇总为元服务目录,元服务可通过统一的安全接口进行调用。用户在服务层产生业务需求后,系统根据业务逻辑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相互约束的子任务,构成任务流,完成业务过程建模。相应的业务流转至元服务层,由元服务匹配模块查询元服务目录,以最优化和最大化为原则进行元服务匹配。最优化原则要求服务的匹配综合质量、能力、资源、职责、时间响应等维度考虑;最大化原则优先考虑某一系统可命中多个单元的“服务组合”情况。相应地,元服务调用模块通过安全接口调配元服务,通过流程化的服务组合实现用户需求与服务资源的映射。服务链的优化组合在满足业务逻辑约束关系(包括元服务间的顺序、并行、分支3种基本时序约束)的前提下,对存在前置关系的元服务实行串联响应,否则实行并联响应,以提高服务响应速度。

4电子政务跨系统要素协同中的管理协调模型

电子政务跨系统要素协同中,管理协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指出,政府零散孤立的管理职能体系导致电子政务效率降低,管理体制问题对电子政务发展的阻碍日益明显。吴建南等人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信息技术只有改变政府内部流程的分工协调,才能显著提升政府绩效。多个国家的实践表明,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与组织架构以协调跨部门横向合作,是实现电子政务目标的重要保障。在电子政务发展初期阶段,跨系统要素协同的管理以主管部门统筹方式为主,以协调不同部门利益冲突和缓解协作阻力;而在成熟阶段,应转向持久型管理协调策略,其核心是建立业务标准、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各国政府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共性是通过明确目标和建立标准,以结构化方式进行管理协调。相应地,美国联邦政府在电子政务管理协调中采用了FEA架构,自顶向下分别包括绩效、业务、服务构建、数据、技术五层参考模型。英国在电子政务管理协调中建立了以标准化为核心的互操作框架,包括如图5所示的六个层面,自顶向下进行组织协调,自底向上开展变化管理。这一模型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可为我国电子政务跨系统协同的管理协调提供参考。

5结语

第2篇

现如今,地震行业已经实现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地震速报、行业信息、地震科技动态等信息服务,根据业务需要还开展了各项功能模块的应用互动,充分地发挥了政务网的优越性和便利性。地震电子政务发展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实现了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地震信息服务。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ViewSite版电子政务平台设计着重突出了行业的专业性特点,布局简洁实用,以行业重点研究领域和信息服务为重点。USGS电子政务整体布局和栏目策划都清晰的传递了研究的业务领域和不同层次需求的功能模块,在重点区域表现出热点信息方便浏览和使用,从模块设计来看体现出了电子政务强大的实用。在整体效果上,USGS版电子政务能够结合行业性质,在栏目版式、色彩搭配和频道规划上做到大方简洁、重点突出。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作为地震信息服务支撑,实现与公众的互联、互通,提供便捷浏览信息、查询地震数据参数等,给公众留下信任感和权威感。我国地震电子政务,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电子政务为例,其主要功能为:提供国内外地震速报、地震行业科技动态以及地震专题等重要地震信息。地震信息服务模块以不同类型的信息划分向公众及时、准确的传达大量的地震信息。

地震信息标题和栏目设计风格统一,图文并茂,起到了良好的地震信息传播效果。在色彩搭配和图示设计上,能够充分结合地震行业性质,整体风格统一,不同级别的模块相互关联,有延续性。但在栏目版块规划设计上,存在重点信息版块设计不突出,无法快速吸引浏览者查看重要的新信息,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实际运行中,缺少与大众互动、互联的服务模块。地震电子政务在地震信息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其科学的整体设计,合理的谋划布局和规范的操作模式,成为了地震与公众的桥梁和纽带。结合国内外地震行业电子政务设计特点,笔者认为,首先,在整体设计方面应简洁清晰,便于公众浏览和查阅,并确保信息的实效性。其次,栏目布局应科学合理,层级分明,实现功能一体化设计,为浏览者提供一个易于查找、使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公众作为电子政务主要服务对象,应结合地震行业科技动态和地震业务情况,分析不同业务的类型特点,从公众的需求出发,统一规划设计,满足地震行业业务办公需要的同时,便利公众的使用和查阅。地震电子政务对外满足服务社会公众需要,对内服务地震行业需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监测预报和应急救援等地震信息及其相关服务,板块设计上划分为新闻资讯、交流互动、服务办事和地震频道等模块,同时,也应满足公众普及地震科普知识、重大事件专题、农居安全和地震安评等服务办事需求。面对地震行业内部,主要实现业务地震信息共享、办公自动化、公文传输和后台管理等功能,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规范了业务流程。

二、地震电子政务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对国内外相关行业电子政务设计的分析研究,地震行业电子政务设计在整体风格和功能模块分区差异化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服务社会公众,需要简洁清晰的栏目布局和功能一体化设计,给公众提供易于查找、操作简便和一步到位的服务窗口。②结合地震行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内部业务特点,统一版块设计,服务业务办公需要,便于使用和查阅。地震电子政务设计应在服务便利性和操作实用性前提下,做到规划设计和栏目布局标准统一、科学规范、特色便捷。

1.标准统一

地震电子政务提供的信息庞杂,要想给浏览者留下深刻印象,网站内容里的每个要素都必须有机协调的统一起来。统一标准在网站风格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要确保网站风格设计的成功,就需要保证其结构的众多元素的一致,如网站的版面布局的一致、标志性元素的一致、导航的一致等等。因此,地震电子政务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网站版式设计上,要遵循:①统一版面布局。②统一标志区域。③统一工具栏。④统一一级栏目。⑤统一字体、样式。

2.科学规范

(1)合理布局重点突出

栏目版块设计上,要表现地震行业的专业性、科学性,力求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将重点内容放在显眼的位置上,通过色彩或者特殊标识凸显出来。布局合理严谨,特别是地震专辑,里面涵盖专题栏目,要突出行业成果特色。

(2)内容全面条理清晰

要做好分级栏目设计,能够表达完整的逻辑层级思路,条理清晰,过渡自然。针对不同的地震栏目板块,内容全面详实,版块安排体现层级式的信息构成,在多数情况下,应使地震核心信息、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都得到相应的体现,让读者各取所需。

(3)表现形式多元化

电子政务平台在便捷性和实用性基础上需要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在表现内容的形式上要不拘一格,引人入胜。比如地震视频、地震产出图片、公众交流互动等栏目,将地震信息资源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给公众,以强有力的视觉效果来吸引浏览者的注意,从而使特定的信息得以准确的传递。

3.特色便捷

关联引导是电子政务设计的重要一环,可通过页面间的关联引导、版面区域间的关联引导、图像与文字的关联引导等方法突出网站的便捷化和个性化。图文并茂应是地震电子政务的一大亮点,根据不同栏目窗口,配以相应的图片。标志图片的选择,既要考虑网页内容个性的需要,又要考虑网站整体性的需要,还要考虑到页面的连续性。

三、结论

第3篇

1.1功能简单单一

电子政务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但在民航电子政务建设中依旧存在空白点,同时在电子政务实现的功能上也参差不齐。民航绝大多数单位都已建设了电子政务系统,其功能主要有:文件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生产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等,个别单位还实现了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而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管理、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功能的实现仍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如此,完善电子政务的功能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1.2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整合

民航各单位已经开发了办公系统和专用的业务系统,改善了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了政府服务能力,优化了内部流程。但是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程度不高,业务协同能力有待加强,必须在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构建民航电子政务整合框架模型。

1.3电子政务应用有待进一步拓展

民航电子政务各系统已经在提高安监能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办公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批核心应用系统,进一步加强系统功能,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的全面覆盖,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管理,实现威胁预警及风险评估,建立一体化、全程化的信息处理平台,提高对外宣传和服务水平仍然是艰巨的任务。

1.4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目标是保证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安全可控和可管理。目前各单位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标准不统一、接口不一致,为综合利用数据、信息资源共享、资源整合带来了一定阻力。

1.5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加强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各业务系统安全强度不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未严格实行内、外网隔离的业务系统无法进行信息的电子化存储和传输,系统功能存在较大限制,而且访问控制定义有很多“孤岛”,难以进行统一的访问控制。

2民航电子政务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民航电子政务紧紧围绕民航局中心任务,以“规范、共享、安全、实效”为目标,遵循“统一规划标准、统一建设管理、统一运行维护、统一资金使用”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协调统筹民航各级行政机关需求,以加强和深化应用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为主线,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应用系统整合,逐步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努力构建具有民航特色的电子政务应用体系,促进电子政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政府对民航发展的引导和管理能力,为民航强国战略服务。按照“统筹集约、深化应用、确保安全、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密切跟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通过加强和深化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共享共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有效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进电子政务与民航局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相融合,使之成为民航强国战略加强行业引导和管理的有力工具。

3民航电子政务建设内容

3.1基本框架

民航电子政务系统可划分为网络平台、系统支持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平台4个逻辑层次,由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整合有效网络资源;加强民航政务内网、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加强数据分析与利用;加强安全管理、经济运行与市场管理,宏观调控、行政办公与公共服务等业务系统统一平台,统一标准,达到统一监管、优化流程的目的,形成民航电子政务的基础框架。如图1所示。

3.2建设内容

民航电子政务要以数据中心建设为基础,以跨部门协同应用为驱动力,以信息化项目归口管理为抓手,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在部门间共享,并逐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采集集约化、登记规范化、更新制度化、共享普遍化,促进政府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双提升。3.2.1整合有效网络资源,健全信息化网络等基础设施对现有网络、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网络环境,确保网络安全通畅。跟进虚拟化等新技术发展,建设满足各种应用系统需求共享共用的统一基础计算支撑平台。着手建设电子政务外网灾备系统,保障重要系统和数据安全。3.2.2加强和深化应用系统建设按照民航电子政务的规划,从提高安全监察能力、提高行业经济运行与市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行政办公效能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一批核心应用系统。升级改造有关航空安全综合信息收集的航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自愿报告系统等,组织开展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民航政府网站群建设和管理,升级完善内网综合办公系统,丰富和拓展系统功能,使流程和功能更加符合不同层级行政机构的业务要求和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效能。3.2.3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基础数据中心在不改变已有业务使用习惯的前提下,按照共同建设、统一管理、共享共用的原则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为资源整合、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围绕航空器、机场、人员、航线、航班、航空运营人等基础信息,按照“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原则,整合现有业务系统数据资源,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民航行业基础信息库。统一规划元数据标准,建立数据交换中心,逐步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通过数据的订阅、和交换机制,实现数据按需共享与交换。3.2.4注重民航电子政务标准建设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目标是保证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安全可控和可管理。一般来讲,电子政务的标准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标准、数据资源交换标准、应用业务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3.2.5保障民航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在民航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方面,主要应该考虑:内外网隔离、信息加密、签名与认证、公共服务保障、权限管理和内容控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继续加强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数字证书应用,完善网络信任机制。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工作。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安全组织、安全管理和防护措施,完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平台建设,增强民航电子政务的整体安全保障能力,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安全。3.2.6有效组织和管理民航电子政务的实施从经验来看,应该充分认识到民航的电子政务最终要走外包、托管模式,所以一定要从需求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和网络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并积极采用软件工程方法,在民航电子政务建设的各个环节认真组织和实施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质量控制,从组织管理上保障民航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4民航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方案

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对新建系统进行建设前的规划审查。对现有系统进行评估的目的是掌握系统当前运行状况和技术状态,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整合方案,提供必要的准备。对新建系统进行规划审查的目的是看新建系统是否满足规划和整合的要求,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②对现有不同的旧系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不同批次的整合,分清轻重缓急,逐步整合。对现有系统进行梳理和分类,按照“小步快走、先易后难”的策略,开展4个层次的整合。即:IT基础设施整合、信息资源整合、应用系统整合和门户整合。依据整合的层次划分,整合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每个阶段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并行或顺序开展。③建立民航电子政务技术平台。按照数据与业务系统分离的原则,理清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对基础数据实行集中管理,业务数据按照需求实现共享,建设民航电子政务数据中心。进一步优化民航业务流程,整合各部门与下属的网站及信息系统,建立连通民航局、地区管理局和安全监察管理局的民航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平台。积极推动航空安全、宏观调控等电子政务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民航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业务外网2个网络,实现包括行政办公、行业监管和政务公开等功能。④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民航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整合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保证民航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建设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标准化是民航电子政务建设和资源整合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民航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必须服务于民航电子政务建设和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最大程度地满足工程需求。⑤加强民航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维护管理。结合民航电子政务运行维护实际,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统一维护,统一管理”的集中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以安全策略为核心,采用各种安全机制如物理安全、访问控制安全、系统安全、用户安全、信息加密、安全传输和管理安全等;建立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和安全组织机构,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的风险管理和等级保护。

5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一、背景

近两年来,有关电子政务或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这个概念用得非常频繁;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此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与说法。其实,简单地说,所谓顶层设计即是就某个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从起源上看,顶层设计这个概念最初来自自然科学或大型技术工程领域,如人类基因组工程研究、航天工程研究等。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王礼恒院士在谈到我国载人航天与绕月探测工程时,就先后多次提到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强航天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和全局的高度来统筹安排航天发展”(王礼恒:“载人航天绕月探测同步推进时机成熟”,/home/news/Inland/200403/08/214153.html。)。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曾在2003年6月11日表示,中国航天需要政府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专家认为:中国航天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提到“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化系列”,其中的“型谱”即是产品设计方面的顶层设计。从这些自然科学与大型技术工程领域的案例来看,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指,为完成某一大型科技项目,必须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

但是,就电子政务来说,要“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却不是件那么容易和简单的事情,因为科技项目与工程的顶层设计与作为政策体系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基本内容来看,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不仅应该包括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政府绩效管理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

时至今日,尚没有哪个国家以顶层设计来命名自己的电子政务政策或文件。不过,就基本内容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联邦政府组织架构(FEA)”和英国政府的“电子政务互操作模型(e-GIF)”可以看作是他们本国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例如,就FEA来说,美国政府将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都纳入其五个参考模型,即绩效参考模型(PRM)、业务参考模型(BRM)、服务构件参考模型(SRM)、数据参考模型(DRM)、技术参考模型(TRM),从而使其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由原先的注重具体项目、业务细节与资金配给的特别管理转向基于绩效评估、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制度化的例行管理。可见,顶层设计正在成为一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外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显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但是,尽管如此,它们却为我们提供了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而且其中的一些具体的过程、工具和手段,更是可以直接地应用到我们的顶层设计当中。所以,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具体构建过程当中,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现实;另一方面,也必须借鉴其他国家在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所采用的科学合理的思路与方法,以使我国电子政务更能发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的目的。

根据对国外有关国家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分析,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特点及电子政务发展实际,笔者就作为一级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构造一套结构模型,并将其称为“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模型。

该模型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模型,主要包括模型的骨干架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主体、三项业务要求(如图1、图2所示)。四个流程主体为各政府部门(以及由其业务网络所构成的内部网)、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门户网站、公众(及其服务界面);三种基本业务要求为集中、整合以及互动。第二部分是扩展模型,是在基本模型基础之上的业务扩展。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流程,电子政务建设的几乎全部内容均能涵盖其中。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与目前我国政府管理特点相契合。电子政务通常要求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因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让某些部门产生抵触情绪,协调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上述模型中,内网(局域网)及其网上办公业务是在统一规划下由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分别建设的,一些相应的后台业务仍然需要本部门去解决,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各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的积极性。

2.体现了信息技术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与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行政业务、信息资源与政府财务管理的大集中;二是行政服务中心在整个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枢纽地位,为信息时代的政府机构调整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三是突出强调了政府门户网站在整个系统流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要求。

3.明确了电子政务所存在的三层“前台-后台”关系。第一层是公众(企业和公民)与政府门户网站之间的“前台-后台”关系,第二层是政府门户网站与行政服务中心之间的“前台-后台”关系,第三层是行政服务中心与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其实,在不同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下,“前台-后台”层级关系数量及其密切程度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层级数量较少,其密切程度也较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层级数量应逐渐增加,其密切程度也会相应地增加。

4.模型具有较大的伸缩性能。该模型只是从逻辑上表示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结构,因而能够包容很多实际操作过程与建设方式。如就行政服务中心而言,本身可以是地域分布性的,能够满足管辖范围较大的一级政府对分片管理的要求;另外,行政服务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机构的总称,可以表示行政审批中心、办证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等机构。不过,尽管其名称可以不一致,但是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唯一的“前台-后台”关系却是必须坚持的,政府不应该就每一种所谓的中心单建一套信息化系统,这样是与信息化的大集性相违背的,也是没有效益的。

5.能够容纳顶层设计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诸多技术与方法。这里可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例子一,就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而言,由于各政府部门是单独地向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自己的网上对外办公事务,政府信息公开以及行政业务网上办理情况都能分别地加以考察。

例子二,行政服务中心在整合相关的行政业务时,可以采用美国政府在FEA中所采用的业务系统规划法(BSP)遴选一些共性的业务内容。

例子三,由于行政服务中心承接来自各政府部门的业务并要求对其进行整合,因此知识管理技术与客户关系管理技术等技术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服务于公民和企业的能力与效益。与此同时,由于行政服务中心直接管理政府门户网站,与政府各部门密切联系,因此它也能处理很多通过手机、电话等非互联网业务,仍然继续发挥传统手段下的政府服务管理内容与形式,以适应当前信息化过渡期内群众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

三、地方政府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政策建议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特别是地级市政府)已经或正在进行自己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不过,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其内容仍然显得不够全面,对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没能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作者认为,图2的“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可以作为构建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础,即围绕该模型并从政府绩效管理、网络、业务、信息资源、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各地的电子政务总体设计。因此,作者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绩效管理与评估模型

绩效参考模型是美国FEA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其他四个参考模型的基础,而且美国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战略的24个总统优先项目时,同样也是以此为考核依据的。实际上,我国一些地方也在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并提出了建立责任型政府的要求,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电子政务尚未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范畴。为此,今后各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明确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单位及其各自的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目标。通过图2的“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我们能够实现这样一种双重的目标:既能单独地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又能实现跨部门的业务整合。为便于对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进行分别地考核,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流程,即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之前,各部门是独立完成自己的电子政务业务设计与管理的。为此,地方政府首先必须针对各政府部门的业务情况制定详细的信息化发展计划,明确地为各部门订立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的阶段目标。

确立发展目标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出发点。但是在确立发展目标时,必须充分地考虑本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从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符的条件出发来制定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发展目标。在确立具体方法

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如目标管理法、记分平衡卡法等。由于记分平衡卡法相对复杂,因而建议采用目标管理法来确立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发展目标。

2.根据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实际,构建自己的“绩效参考模型”。具体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可以具体考核的业务内容及其考核指标。“绩效参考模型”所包括的内容和指标其实非常广泛,就地方电子政务来说,难以完全地按照该模型来进行绩效考核,为此必须就实际情况选择业务流程及其绩效考核指标。在这方面,可以考虑挑选经济综合部门以及社会综合服务部门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并获得经验后再逐步地全面推广。二是绩效评估方法与方式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绩效评估方法可以有内评估、外评估、事前评估、事后评估等多种。建议采取两种评估方式,一是由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和信息化办公室一道进行内评估,就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绩效进行考核;二是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对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成效进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进行全面评估有难度、或者为配合专项工作的需要,也可就具体某项业务进行单独评估。

(二)根据政府职能设计电子政务业务参考模型

在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当中,我们明确地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此后,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我国关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讨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首先必须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设计电子政务的业务参考模型,遵循目前“三定方案”的基本原则来规划政府机构的电子政务业务。但是,从FEA的业务参考模型来看,我们是看不到政府职能的思路的,美国政府在设计该模型时采取的是业务例举法。

根据行政管理理论,政府职能是分层次的,如图3所示。考虑到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将电子政务的业务划分为图4的四级结构比较适合我国这些年来对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李广乾,“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青年课题,2005年。)。为此,图4就基本职能的“政治职能”的“政府管理”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无权威的资料对政府职能层次及其明细结构进行全面的界定。因此,就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业务参考模型来说,其余的具体内容还必须在针对整个政府的业务情况、根据图4的基本结构进行充分的业务调研之后才能具体地确定。

根据图2,必须由行政服务中心对上述业务内容进行流程整合,在整合后通过门户网站向公众统一提供跨部门的服务。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对行政服务中心加以授权,赋予其相应的职能、机构与编制,使之能协调各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

(三)根据业务需要构造电子政务管理模块体系

为使业务模型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必须建立一些能够重复利用政府行政业务流程并提高跨部门的业务协调能力的服务构件和模块。这既是FEA模型的初衷,也是开展电子政务的必需。从SRM来看,其中包含了很多服务构件,其中的一些构件对我们目前的电子政务来说,往往是超前的或不合适的。因此,我们在参考使用这些服务构件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借鉴切合地方电子政务业务发展需要的那些构件。

在采用服务构件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必须考虑服务构件的应用范围。不同的服务构件,其适用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可以适用于整个一级政府及各政府部门(如财政管理系统等),而有的则只能在专业性政府部门使用。

二是整合已有的业务应用系统。由于很多政府部门开展信息化应用已经很久了,且各部门是分别进行的,因此就存在着重复使用或不兼容的问题。因此,在建立电子政务管理模块体系时,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个现实问题。

三是加紧在行政服务中心推广使用CRM、知识管理等构件。这些内容将有力地促进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和老百姓的能力,例如,就CRM的服务类型来说,就包括呼叫中心管理、客户分析、产品销售与市场营销、产品管理、品牌管理、客户账户管理、日常往来管理、合作关系管理、客户反馈、信息统计等构件。

(四)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

在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方面,一方面可以参考国外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也必须结合前面所介绍的对政府职能层次划分的理论方法,通过政府职能四级明细划分来建立相应的数据分类、数据交换机制及数据结构。

第5篇

(一)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

医药企业的信息化是医药电子商务的基石。提升医药企业信息化水平就是提升医药企业电子商务的水平。首先,应当提高的是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可以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站,实心内部信息沟通的无障碍。还应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MIS)与制造资源计划,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并且使其与财务系统形成有效闭环。然后,应当提升企业外部信息化水平,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从供应链角度考察医药产品的采购、生产与销售。最后,利用医药企业的内外电子综合平台开展商务活动。

(二)加强医药电子商务的服务意识

医药电子商务市场的扩大与繁荣与其强大的客户服务意识密切相关。在销售前,要提高交易平台的回复速度,及时回复客户咨询。此外,医药电子客服人员不同于其它行业客服人员,他们必须是具备扎实医药知识的药师。在销售中,客服人员应当与客户及时沟通,倾听客户需要,为客户准确推荐药品,获得详细收货地址,确保支付安全。在销售后,对客户反馈信息第一时间回复,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准确、耐心回答,提升客户网购体验。只有加强医药电子商务的服务意识,才能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提升客户,才能拓展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

二、借鉴医药电子商务经验,开展医药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

医药电子政务作为特殊的医药电子商务,可以借鉴医药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医药电子政务系统。

(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我国医药电子政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由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独自设计运营,呈碎片化、零散户趋势,彼此之间亦很难互联互通。目前,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十分迫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应当统一规划各地医药电子政务建设,搭建网络平台,构建统一的企业审批管理、药品注册管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为企业、个人提供政府机构职能查询、政府业务信息、政策法规查询、信息咨询等各项服务。只有有了统一的规划,才能实现各地区医药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内耗,为医药企业与消费者提供优良的服务。

(二)加强医药行政部门信息化建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任何行业不能实现高度的信息化,就不能实现高度的现代化。医药行政部门应当借鉴医药企业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利用信息化促进医药电子政务的不断前进。医药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建设政务内网、政务专网以及政务外网,实现内网隔离、专网专用、外网互联;建设医药电子数据库,便于企业或个人查找核对;建设医药电子政务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行政审批系统、特殊药品监管系统、医药广告查询系统、药品实时监控系统、药品生产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安全信用管理系统、抽验办案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等。信息化的建设要注重便捷性、实用性、艺术系以及易操作性,为医药企业与消费者提供优良的电子政务服务。

(三)加强医药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

第6篇

1.1网络层面。在SaaS模式下云服务供应商大都通过因特网向用户提供应用软件服务。而在因特网环境下,蠕虫、恶意代码、黑客攻击等安全问题无处不在,攻击者利用病毒、攻击脚本等各类手段截获网络传输过程中的重要用户数据,甚至进一步入侵服务器获取权限或破坏数据。

1.2应用层面。在SaaS模式下,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政府多是只进行投资建设,而搭建架构及运维均外包给服务供应商。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措施,恶意的,有时候甚至是善意的云服务供应商行为可能会越权或滥用权限获取客户的数据及应用。

1.3数据层面。在SaaS模式下,系统的数据安全可靠性完全依赖于软件服务供应商,而自身对数据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安全措施不完善,服务器管理员或数据库管理员极有可能直接对数据库中存储的用户敏感数据进行查询、复制等操作,从而导致信息丢失或泄露。VerizonBusiness最新的数据泄漏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信息泄露事件中,48%事件是由于内部员工滥用权限所致。

1.4管理层面。“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可见管理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服务供应商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可能会造成员工安全意识薄弱,人员分配上没有明确的制度和规则从而导致,人员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无法及时补救,事后追溯时,又无法找到主要责任人。

2基于SaaS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策略

2.1网络层面。为了防止在因特网环境下的蠕虫、恶意代码及攻击行为对客户端计算机和服务端计算机的入侵,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应采取有效的防恶意代码及入侵防护等安全措施,并提供必要的网络审计类措施进行安全事件回溯,服务端除了常使用的网络防火墙、IDS、IPS设备外,还可通过部署虚拟蜜罐系统加强对重要业务系统的防护。

2.2应用层面。应用层面包括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方面。身份鉴别是安全防御体系中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防止非授权访问的最主要手段。换而言之,身份鉴别是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的前提。为了加强鉴别措施,SaaS云服务提供商除了采用传统的“用户名+口令”的鉴别方式之外,还应该添加两种以上组合鉴别方式,例如动态口令、智能卡的令牌认证、指纹、虹膜等的用户身份鉴别方式。访问控制方面,SaaS服务供应商应严格限制不同访问者的访问权限,对敏感数据进行隔离。同时SaaS服务供应商应该对安全日志作定期的分析并生成报表,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有据可查。

2.3数据层面。在SaaS模式下服务端存放用户数据隶属于多个租户,而传统的信息系统中,用户数据往往存储在各自服务器数据库中。因此SaaS云服务提供商应当在采用有效的隔离措施及访问控制措施来确保同一系统不同租户间的数据保密性,防止由于应用程序的漏洞造成用户数据泄漏或破坏。同时,云服务供应商应具有完善的灾备措施和系统恢复能力,以便在发生数据泄漏或破坏时,进行及时恢复。对于SaaS模式的电子政务系统,由于其对因特网的依赖性较大,所有数据的传输大都通过互联网,极有可能被恶意用户监听截获。因此一旦涉及到核心数据、敏感数据的传输与存储,就应当采用加密方式,如通过SSL通道或VPN隧道等途径。同时在存储过程中也应采取加密技术,可大大降低云服务提供商窃取用户重要信息的可能性。

2.4管理层面。信息安全的核心实际上是管理,安全技术只是实现管理的一种手段[4]。管理层面上,应确保能够接触客户信息或业务数据的各类人员具备履行其信息安全责任的素质和能力,还应在授予相关人员访问权限之前对其进行审查并定期复查,在人员调动或离职时履行安全程序,对于违反信息安全规定的人员进行处罚。此外,应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及事件处理计划,并定期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重要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加强对安全事件的预防、检测、分析、控制,并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跟踪、记录并向相关人员报告。并应定期或在威胁环境发生变化时,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风险评估,确保云计算平台的安全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3结束语

第7篇

是政府部门可通过云计算这种数据处理模式,将政府机构的信息技术资源统一组织起来,进行信息资源的集中分配与部署,在统一的标准化的电子政务建设规范约束下,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由于釆用了统一的建设标准,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数据间的互访问性,并可以根据各部门间管理职能的不同,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定制标准化的符合本部门管理职能的信息服务,有效的规避了现有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中的信息孤岛,资源利用率不足,应用系统重复开发以及开发周期长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应基于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以及向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结合本地、本部门的业务特色和需求,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设计电子政务云的总体框架。该框架应明确电子政务云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系统每个功能模块层应该具有的总体功能与特点。电子政务云的顶层设计应包括四个方面,从低到上依次为:基础设施服务设计、数据服务设计、平台服务设计和应用功能设计。其中基础设施服务设计,既可独立建设,也可依托现有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从节约建设资金及社会资源、缩短建设周期考虑,建议依托现有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设计。

2技术框架设计电子政务

云平台,应以服务实施保障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基础,将云计算服务理念引入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虚拟化技术,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对政府信息化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以服务的形式为有需要的政务部门提供政务服务,为快速实施已有电子政务系统向云计算环境迁移,降低投入,充分利用资源,同时简化资源整合,技术框架应从门户与渠道层、应用服务层、平台服务层、数据服务层、数据服务层、基础设施层以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法规与标准体系进行设计。

3应用服务设计电子政务

云应用服务框架分为三层模式:网络层、应用层和支撑层,其中支撑层包括,基础软件支撑,数据服务支撑以及基础设施支撑。

3.1共用性应用服务共用性应用服务指具有普适性的跨部门、多用户的应用服务,应用广泛,需求急切,例如协同办公平台、邮件系统、即时通讯系等,是政务部门开展日常业务工作的必备工具。由于应用需求量大,为降低重复建设和运维成本,采取省级集约建设运维的方式提供服务,有共用性应用服务需求的部门只需在线向平台提出服务申请,由平台管理员分配用户权限后,服务即可交付使用。共用性应用服务由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运营团队统一进行管理,业务部门无需考虑应用服务运维管理后续问题。

3.2复制性应用服务复制性应用服务指的是可复用的应用服务应用于多个不同机构的同类型应用建设的情况。当部门提出新建应用的需求时,平台管理人员根据相同类型,通过复制应用实例的方式进行快速搭建,通过简单的配置即可满足不同部门的需求,例如行政审批平台等应用。

3.3客制化应用服务客制化应用服务指的是与部门业务结合紧密的业务应用,根据部门提出的需求,由开发团队进行二次开发。

4平台服务设计平台服务与应用

功能服务不同,它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该层在设计上实现了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对软件技术服务的支撑,用户无需关心应用系统所在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环境。

1)设计应用运行环境资源池,通过统一提供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中间件等服务资源,为各类应用运行提供仿真测试环境和上线应用运行环境;

2)设计共性支撑平,通过统筹规划全局性应用服务平台,为业务应用建设提供统一认证授权、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协同应用等共性支撑服务;

3)设计能力服务平台,通过集成可视化开发工具、应用整合工具等工具类服务,统一为业务应用建设提供了应用开发服务、应用整合服务和快速部署运行服务等能力服务,支撑基于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统一框架下的业务应用开发与整合,简化开发、部署程序;

4)设计支撑组件资源池,通过集中采购部署各类通用性组件,统一为政务应用建设提供工作流引擎、电子表单报表引擎、搜索引擎等组件服务,以支撑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

5数据服务设计数据服务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