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15:48:56
序论:在您撰写讨论式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讨论式教学”中,学生是课堂主体,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要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兴趣 点,营造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一,信任和尊重学生。讨论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因此,“讨论式教学”中,教师需信任与尊重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有民主的作风,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得出不同的答案,让每个学生有发言权,各抒己见。另一方面,教师要友善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让学生自由辩论,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要我们做老师的真正信任和尊重学生,必然会激发出学生学历史的欲望。
第二,恰当的讨论时间。采用“讨论式教学”时,如若学生准备的时间不充分,那么学生仅仅呈现书本里的答案,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思考总结。如教学《》时,教师出示材料《》的内容,设计论题:第一章归属有何特点?第二章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哪些思想观念?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利分工体现的思想与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不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的性质?这一论题教师要想成功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至少要留15分钟时间给学生讨论、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及时总结点评。诚如卡耐基所言:“所有的人,无论这个人如何伟大,地位如何高贵,当他在得到赞许的情况下工作时,总比被批评时工作更出色,成就也更大。”想要达到上述效果,教师必须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当讨论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争议性论题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赞许,使学生获得信心,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当学生提出独特而新颖的看法时,予以肯定,以保护学生探究热情;当学生得出的答案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不应立即否定、歧视学生,而应正确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二、高中历史“讨论式教学”的利与弊
“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开放性教学模式,为学生开辟了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开辟了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将学生放置于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述要求,通过“讨论式教学”都能达到。课堂中,通过某一论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讨论、切磋,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同时,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深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能够达到这一效果。如教学《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让学生讨论“在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付出代价”这个道理。讨论:“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再如教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设置题目:“我心中的秦始皇?”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说,“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但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也发现一些弊端。第一,课堂中采用“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极高,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不行,课堂中就会出现秩序混乱的情况,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讲闲话,不进行讨论,甚至于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会出现大声喧闹的情况。长期下去,讨论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会成为空谈。第二“,在真实的生命里,每件伟大的事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然而,“讨论式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和基础薄弱,对参与讨论的教学活动有害怕心理,害怕同学嘲笑,害怕教师批评,因此,这些学生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敢表达,参与性和主动性欠佳,讨论时潜能得不到发挥。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然而在现实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心理学会对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大约3000万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并且还有上升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主渠道则应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可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呼唤,亦符合历史学科的内蕴和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具体起来应该:
一是情操教育培养
情操,内在的哲学涵义是理性的价值选择,是审美情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情感、志向层面上的综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体而首要的表现。一个人的人生要想有意义、有价值,必须树立一个适合自身和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必须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首先,利用课堂,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数。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两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成才、成功的必备情操。美国成功学的主要创立者拿破仑·希尔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这个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识。"他在《成功学全书》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可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自信心的训练,主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成功激励主要是运用外界令人兴奋的刺激诱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把外界刺激内化为自觉行动,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观念,使他们获得不断完善自我的持久动力和信心。成功激励法的实施以转变教师观念为前提,教师要确立三个基本观念。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相信一个成功能产生另一个成功。教师这种积极的心态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最终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所学内容开展"我喜爱的名言"主题演讲括动。久而久之,如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卡耐基的"缺乏自信是人们失败的内在原因,一个人只要有信心,就可能成为自己愿望的人"等名言便成为很多很多学生的座右铭。
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与人合作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关心他人,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素质方面的严重心理缺陷,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须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我提出以下思考题:"西洋"指的是哪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与哥伦布、达·伽马的比较结果怎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讨论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哪些事实可以题,然后共同讨论,大约20分钟,要求组内人员也都有明确的分工任务,在规定时作内完成: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就其讨论题在全班汇报,大约15分钟;同学互评,约5乡钟;教师点评,约5分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开拓思维,理清线索。从学习过程看并不难,但是成员间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会出现摩擦,有的同学态度不积极,影响了组内的进度:有的同学过分显示自己,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有的在这方面认识快,有的在那方面有悟性,而只有大家都齐心协力才能比较完满地回答好问题。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学中,遇到困难时,由学生自己合作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意识,学会在民主的气氛中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学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培养了竞争意识。这些好的品质,为日后走上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再次,运用对比式教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自从国家产生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推动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高尚情操所产生凝聚力、号召力是其他任何意识和价值观念无法替代的。那么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国自然十分必要;尤其对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至今仍需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后代进行这种教育更为必要,对此历史课责无旁贷。正如希腊伯利克里所说的"每一个人在整个国家顺利前进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比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而国家走下坡路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了的话,也一定会牵入普遍的毁灭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因为国家对个体的价值至关重要,故而爱国主义在古今中外都备受推崇,并且如前所述,是一种体现健康心理的高尚情操,应当亦必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譬如在讲到南宋抗金时,一方面讲到岳飞顺应人民意愿坚持抗金斗争,他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收复建康等地,在邮城一战大败金军,受到人民的爱戴。岳飞被害后,为怀念岳飞,人民在杭州西子湖畔修建岳王墓,世代瞻仰;与此相对,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的卖国贼秦烩,当地人却制作一种"油炸烩"的食品表达痛恨之情,还将秦烩铸成铁像,跪在岳飞墓前,受到万人永久地唾弃。
如此鲜明的对比认知,不仅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对爱国者的爱和卖国者的恨的情感体验,而且会使他们学会"以史为镜"进行思辨,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爱国情怀。
最后,培养学生国际意识
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同时,面对当今国际化、全球化的世界趋势,还应培养青少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这就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史的教育:使他们也要树立对其他民族的尊重、理解、认同、宽容的观念,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国史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列举由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逐渐建向衰落给中国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实例,吸取其教训,列举改革开放使中国进一步走位繁荣和富强,带来巨大变化的实例,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外激内化,培养顽强的意志力
有了浓厚而健康的兴趣、动机和情操,如何去实现呢?只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坚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识,这里的关键是依靠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这在现实中是千真万确的。心理学上讲,"意志既可作为心理过程影响智力活动,又可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影响智力与能力。"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说,培养意志乃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结合历史教学,在培养意志力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1、榜样激励法
古今中外历史上凡事业有成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无不具有坚强毅力。并且他们在青年时便表现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优良素质,对自己要实现的日标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彻底性,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顽强意志对其整个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用一些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历史人物和事例来教育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蒙受冤狱和遭到肉体、精神双重折磨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写18年才完成巨著《史记》。唐代高僧鉴真克服千难万险,六次东渡,双目失明,但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是很好的榜样激励素材。对那些缺乏人生目标的学生,陈胜少年时立下鸿鹊之志,在中学时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事实皆可起到鞭策作用。通过诸如此类的史实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反应方式来对待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从困难与挫折中吸取教训,使意志品质得到升华。
2、自我教育法
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教育,实施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国内能够学习到国外的前沿知识。通过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汲取国际最新知识,接触到土木工程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理论观点,达到与世界先进技术进行交流的目的。(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学生通常都是使用中文教材,初次接触外文原版教材,可激发学生对教材编写体系、作者的论述方法和写作思路等的学习,获得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如思维方式、治学态度等,开阔了视野,激发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3)有利于教师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和外语水平,为“专业外语”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作为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必然会加强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提高。(4)有利于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建设。通过国内外教材的比较,去粗取精,保留精华,发展优秀,将对我国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建设产生良好的影响。
双语教学的条件
为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开展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双语教学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1师资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方,其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土木工程材料的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语方面,要求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口语进行授课,并精调本专业术语,最好具有一定的海外访学背景。专业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对本学科领域有充分的把握,对国际趋势有较好的了解,同时,要求教师对国内外土木工程行业规范及特点等有较深入了解。由于土木工程材料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优秀师资的缺乏是实施双语型教学的主要矛盾。
2教材选择
国外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种类较多,通过大量比较国内外教材发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教材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是,实证性不够。外文教材则一般根据作者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编写,在综合介绍理论体系之前,就向读者呈现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最后才会有一段全章内容总结。并且,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涉及大量的实验方法、规范、标准,而各国所采用的实验方法、规范、标准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国内外的差别,优选国外土木工程材料相关优秀教材。同时,由于我国建筑行业标准、规范与国外不同,应该同时选用一本国内教材作为对比参考。中南大学土木工程材料教研室选用的外文教材是J.FrancisYoung和SidneyMindess等主编的、建筑工业出版社引进的“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系列教材”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选用的中文教材是邓德华教授主编的、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
1.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提问—讨论式中的问题,尚有很大的“争论”或“商榷”的余地,讨论的目的很多:有的需要弄清概念,有的需要辨别是非真伪,有的需要解决疑难问题,有的需要协调有争议的观点,有的需要广泛采纳多种意见,所有这些都要根据事实,把握正确的概念或原理,进行逻辑性的推理。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有些学生会困惑和茫然,摩擦力为什么会是动力?为什么会是阻力?我都不给予任何建议和答案,就让学生争论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论证案例。因此,每个学生不管是提出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是支持或反对他人的观点,都必须经过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去存同求异。因此,在讨论中,学生发现存在的错误或矛盾之处,经过教师引导、启迪,学生就能逐渐抛弃不正确的推理,减少错误的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提问—讨论式,要求学生清楚、明白地进行“即席性”的发言。“即席性”的发言不仅要求学生思维敏捷,具备良好的推理与判断能力,而且要用连贯、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由于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发言时间有限,因此需要学生的表达言简意赅,用词恰当,义正辞严,把握重点,并具有说服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积极的合作态度由于讨论是在小组中进行的,小组讨论具有“辩论性风格”,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发言,听取他人意见。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因此,问题的解决是集体性的。在讨论中,学生之间的协调、协商,能训练学生倾听他人的观点,乐于把学习看作是一项合作性的活动,形成良好的交往,从而使学生具备合作的意识与态度。
二、教学策略
1.设计有意义的问题
在教学中,并非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只有那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成为讨论主题。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常常作为设计问题的参考。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表现出卓越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来设计问题。
2.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问,不要提对讨论有暗示性的问题,也不要提含糊的问题。因此,暗示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简单地朝教师提出的方向去思考,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提问时,教师应同时提示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为学生的讨论提供心理安全的环境。
3.多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时,学生不可能都会有相同的看法,教师要容许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接受学生的每一种想法,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附和他人。同时,还要尽量训练学生如何表达与他人不同的想法。
4.从旁指导,提供信息
在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把握讨论的合理进行,教师应从旁指导,提供必要的及时的信息,以增强学生讨论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形成各小组间相互竞赛的气氛。
5.延迟评价
延迟评价是指教师在研究学生新的想法或意见时,延迟形成评判与评价的意见。奥斯本认为,如果教师在学生出现想法的时候就进行评价,意欲表达想法的学生就会关心保护他自己的想法,而不会去思考新颖独特的想法。由于创造力本身依赖于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的结合,评价是不可废除的,但要推迟在讨论之后进行。
三、总结
一、对讨论法的误解
最近十来年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尔澄老师曾就“三国鼎立”一课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各地中学历史教师还组织了对“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评价康熙”、“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看待垄断”等问题的讨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讨论法教学的十分罕见。除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繁重,讨论法所需时间较多而难以采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讨论法的误解。分析如下:
一是将简单问答当做讨论。一位有多年教龄的教师一次上课后总结说,该节课采用了讨论法。而实际上整节课他仅向学生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义?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就请一个学生回答,而学生仅需在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念一遍,其余的时间都是老师讲述教材,这显然不是什么讨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教师观念的陈旧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我们长期徘徊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应试教育的怪圈里,直到现在还有部分教师把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课作为讲读课来上,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课,有悖于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要求。
因此,作为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创新的观念,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保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创新精神,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让学生由教的对象变为学的主体、创新的主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创新意识是指在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在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变色、沉淀、产生气体和状态的改变等有趣的实验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魔幻的学科,进而激励他们去求知、去探索、去创新。
随着化学学习的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不再满足于观察演示实验,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动手做一做,自己去探索化学知识。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设学生实验,把化学变化显现出来,实验的成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化学实验探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兴趣上升到更高层次。
另外,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进行扩展和深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氧气的物理性质时,氧气在101千帕时,温度降到-183℃时,得到的液氧是一种淡蓝色的液体,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看到过液氧。在教学中可以制作电脑多媒体把液氧展示给学生,并将一朵鲜花放到液氧中,过一会儿把它取出,发现鲜花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而花瓣却像玻璃一样脆,这不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将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活跃学生的实验思维
1.尊重学生的个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学生得到了尊重,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这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首先,教师必须发挥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育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
2.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笔者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增加探究性实验
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预先安排,学生只好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选取具有灵活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再引导学生精心收敛思维,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激活创造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例如,讲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分成几组,观察生锈的铁钉,让同学们讨论后猜想铁钉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根据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情况,观察十天,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的探究,看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
4.重视实验观察
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本身。教师对每一次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基础,预见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缺陷,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变简单的实验“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好创新的基础。例如,镁带燃烧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这一本质特征,所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反应前镁条的颜色、状态及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从而得出生成物是一种不同于原物质的新物质,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正确结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观看”镁带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这一明显但粗浅的实验现象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总之,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说、去练、去做,让化学实验课堂成为学生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舞台。化学实验的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使新课程条件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Abstract:Theobjectiveofnewcurriculumisto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vespiritandpracticeability.Inchemistryexperimentteaching,thecultivationof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shouldbepenetratedintoeachchapter,sothatchemistryexperimentteachinginnewcurriculumcanmeettheneedofdevelopingstudents’innovativethinking.
Keywords:experimentteaching;innovativeability;cultivation
“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人文”一次最早出现于《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在《易经》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中国古代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一方面强调内心修养,使人成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强调掌握礼乐仪文、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或技能。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考。
现代学术界把人文精神定义为依靠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和对人生的的意义与价值的批判和思考。它是以对人生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相结合为原则,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它对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定向或定位的作用。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授予受教育者的历史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历史熏陶的与涵化,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乃人文之本,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历史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从“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
2、通过悠久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千百年来,这些丰富的遗产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奋勇前进,是我们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如中国古代的瓷器,通过对瓷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精美的瓷器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能表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进程,反映每一个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启发、诱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审美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如:唐代妇女多彩多变的服饰,处处显示出靓丽、浓艳的色彩,各种造型都很丰满,雍容之中显示着富庶,这些,无一不说明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饰所呈现出的包容、开放、大气、进取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培养人文素养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无限创造的民族,在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通过改革创新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这些改革为国家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结束语: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创新连绵不断。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灿烂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培育了中华民族丰厚的人文精神,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丰厚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今后应该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升华教材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6.2.
[2]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弘扬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3]楼宇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夏毅辉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2
[5]袁英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科教文汇2008.7
[6]余伟民历史教育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