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3 21:34:20
序论:在您撰写地籍调查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首先,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产生的背景,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特征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部分导致了医家对疾病认识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而发展成多种学术流派,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通过实地调查,从挖掘中医不同理论体系产生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入手,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学术思想、理清发展脉络、掌握理论精髓意义重大。中医学推崇从天、地、人的大系统及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来考察人体的健康和疾病[1],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所以我们要了解、求证、理解个人或学派的学术内涵和思想时,必须要了解被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地域和人文特征。如王键教授总结了新安医学六个“有机统一与结合”,即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13]。要研究新安医学,我们很难想象在不了解地理环境、历史气候、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去理解这个学派的特征。再如孟河学派,它的形成与孟河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名医辈出密切相关。当今西方著名的中医药学者VolkerScheid(蒋熙德)为研究孟河学派,“旅居上海年余,数下孟河,访问孟河医家子嗣、传人、学生200余人;阅读与孟河医学流派有关的著作、地方志、家谱百余种;亲临孟河医家的故居、坟茔、祠堂访问”。他撰写的《孟河医学源流论》(CurrentsofTraditioninChineseMedicine1626~2006)成为迄今首部全面系统论述孟河医派的历史学研究专著[14]。
其次,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汲取民间中医药鲜活实践经验与原创思维的营养中医药学服务于大众,根植于民间。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民间中医形成了原创性的诊疗方法和独特的诊疗技术。比如中医单方、秘方、验方和独特医疗技术等等,这些经验如同散落的珍珠,是数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是祖国医学的珍宝和财富。开展实地调查,既能帮助我们明确需求找到医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从中提炼科学问题,又能取得第一手的实践素材和鲜活经验,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源泉。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向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不耻下问,在历代医药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古代许多中医名家如扁鹊、华佗等都有江湖遍游的经历,这其中不仅仅解救了普众之疾苦,可能更是他们通过实地调查遍访名师博采众家之长成才的“继续教育”过程。更值得一提的是,自古至今,我国始终有一大批旧称走方医的“医生”群体活跃在民间为人治病!他们又称“铃医”或“草泽医”,“药有常用之品,有常弃之品,走医皆收之。病有常见之症,有罕见之症,走医皆习之”[15]。他们或执一草二药,或凭独门绝技,疗效卓著竟有使“沉疴顿起,名医拱手”之时。在医术传承上,他们注重经验,以师徒授受为主,又自秘其技不轻授。在医疗诊治上,他们擅长一些正统医家较少涉及的领域;多用禁咒、针灸、推拿等正统医家较少使用的手法。他们既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作出了贡献[16-17]。尽管这个群体常不为正规医家所称道,其医术秘技大多又是口耳相传,但却可能蕴藏着丰富的诊疗实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入研究[18]。在近代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最为人称道的实地调查成功案例是的《江村经济》研究。当时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于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江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形成了《江村经济》博士毕业报告,该书出版后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形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一座丰碑[19]。
再者,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营造学术争鸣的研究氛围当今时代,中医学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正在接受来自行业内外多方位多层次的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从未经历过甚至从未想象到的新世界,常常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深深植根在临床实践之中固守了几千年的中医学与当下世界显得越发格格不入。这种反差许多时候让我们茫然、急躁和焦虑,反映到学术风气上不免浮躁和虚幻的心态日益浓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平和与包容不同学术观点的谦虚态度渐渐蚀失。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既能根据事先制定的调查提纲集中就中医理论某一个问题或某几个问题深入探讨,也能不拘行业、不限资历,与关注中医药理论发展的人平等地面对面交流,能帮助中医理论研究者更接地气,更真实地把握需求和研究趋势,擦出思想的火花,对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必将大有裨益。王永炎院士在论及大学科背景下中医学的形势及整合时指出:“要跳出中医药学科的领域,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战略任务,强化国家意识,欢迎一切热爱和愿意参与中医药研究的仁人志士加入到中医药学的研究、批判和继承,就共同关注的中医药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这样才会达成共识,从而利于学科的完善与进步。[20]”这一点对于如何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为何应该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丝毫没有贬抑其他研究方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相反,我们认为它们之间一定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简意赅,“读万卷书”说的是继承,“行万里路”指的就是实践。不仅需要“读书”和“行路(实践)”,更需要“读书”与“行路(实践)”的相参,才能相得益彰。另外,在近期对中医学方法论的系统回顾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读书”与“实践”是中国古贤研究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研究方法,中医学自不例外!“读书”与“实践”其实也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推动中医学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方法学原点,它深深地融入并始终支配着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过程!“读书”、“实践”与紧随其后的“思维”三者之间的互动前行,成就了中医学的辉煌。我们今天倡导实地调查法,并不是从外面找来了一个新方法到中医里来,而只是寻回渐被人忽视和遗忘的中医独特的实践研究方法。事实上我们发现,还有一些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也被忽视,比如古代贤哲在内丹术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由此对于中医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很少被人提及和关注,它们甚至已经无法登堂入室了。我们当然应该也必须虚心接纳、认真学习一切现代科学技术,但我们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丢失的传统东西也实在不少,令人痛惜!我深信在这些被我们轻易抛弃的东西中蕴藏着中国先哲们创造的极其珍贵的科学财富和思想资源。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永远不能离开也不会离开传承与创新两大主题。而在探索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创新的研究方法时,在当代我们越来越习惯在以太的世界里和快餐文化里创造一切,我们的思想飞得更高、步伐走得更快、科技技术方法迅猛发展高歌凯旋的进程中,可能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对他人、对历史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感知,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外在事物主客观世界交互过程的实践体验,相信只有这样,包括中医、西医在内的现代生命医学体系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一、教师对评价理念的思考日趋深入
问卷数据显示,84%的教师认同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面对广泛的学习资源,60%的教师认为学生应参与对资源的筛选和使用,74%的教师认真研究了学科课程标准,并将标准中的能力要求进行了细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阶段制定了可操作、可测量的教学目标,44%的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培养学生语言认知能力。
二、教师对评价方法的使用日益多样
针对高中课程设置中三大类型模块,87%的教师认为在评价方式上应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在教育评价中,除了使用测试法获得数据以外,47%的教师还经常使用问卷法来搜集信息,33%的教师通过访谈法记录学生学习过程,15%的教师经常撰写观察报告,5%的教师使用文献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58%的教师使用电子档案将学生材料进行归类,14%的教师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沟通,6%的教师创建了虚拟学习社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指导。
三、教师对模块评价的设计维度
日益多元
很多学校将学生课堂表现、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模块考试成绩按比例核算后相加对学生予以学分认定。这样的做法将学生平日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改变了以往仅依靠一次考试成绩来证明一切的做法。43%的教师认为,这种做法还不能充分体现过程性评价理念,应该再加入更多的内容,例如课题研究、科技制作、课题报告、操作技能测验等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主要依靠书面考试的评价体系。41%的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生模块成绩所占的理想比例应是4:6,认为理想比例是3:7的教师占37%。
针对这次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是在系统、科学和全面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从问卷中可以看出,由于认识的不到位,各高中学校形成评价体系的机制还不成熟。28%的教师认为将课题研究、科技制作等操作能力考核内容纳入到评价体系没有必要,理由是高考没有这样的考试形式;44%的教师认为这会对学校管理和教学实施带来困难;19%的教师认为这样做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9%的教师认为学生不会感兴趣。高中阶段的形成性评价更关注学生在完成综合性任务中表现出的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讨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有条理地展示任务成果的能力。因此,建议学校进一步细化模块评价体系,依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将各个学科占40%或30%的形成性评价内容进行分解,通过让学生参与内容的制定、权重的分配、等级的划分等活动,促进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熟知学习内容,积极参与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校应加强学科测试资源库的建设
关键词 地籍;农村地籍调查;农村地籍调查的技术方案;技术路线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214-01
1 农村地籍调查的技术方案
1.1 农村地籍调查方法
现阶段农村地籍的重点一方面应能确保土地权属的管理,保障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农业用地的保护和发展生产。因此在地籍调查上,主要是对非农建设用地的保护的集镇土地登记和集体所有制土地自然村落――宅居地的权属确定。
1.1.1 详查资料与地籍资料的差异
为弄清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中有哪些可借助于于地籍调查中,使其不仅能达到经济、快速的目的,而且还有技术上和法律上的保证,有必要首先弄清楚这两种资料的差异。
1.1.2 自然村落―宅基地的地籍调查
1)农村宅居地的地籍调查。农村宅居地调查可将核实丈量和权属结合进行,调查的同时添写地籍调查表或调查记录,相邻宅基地界线及时由双方法人或法人代表指界确认并因地制宜设立界标,在调查表上签字盖章,至于在村内、外厂矿企业单位用地仍应采用先申报,后进行权属调查,确立权属界址点位置,再进行地籍测量。
2)宗地界址边的勘丈及宗地草囝的绘制。宗地草图是以权属界为主要内容的实地勘丈图。宗地图形与实地大约成比例,在相应位置注记实量的界址边长和确定界址点的条件距离及界址边与实地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
3)村庄地籍测量。村庄地籍测量的方法要考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同一地区视其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1.2 方案的实施
农村地籍调查方案确定以后,就会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实际生产中到底如何去实施以及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去处理,介绍如下。
地籍调查实施方案:
1)土地权属调查。①土地的确权。土地的确权是指在主管部门的主持下,由权属主、相邻土地权属主、地籍调查员或其他必要人员参加的集体依法对土地权属的认定,包括权属类别和权属主的确认。②有争议宗地界线处理方法。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双方有边界协议或正式文件或国有土地使用者已办结土地登记手续的,其协议、法定界线、界址等作为确权依据。③界址点设置。权属界线走向明显变化处及2个以上权属界线交叉处,应设置界标,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注界址点。
2)地籍测量。地籍测量分为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要素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图件的数学基础,是关系到界址点精度的带全局性的技术环节,因此,地籍控制测量必须做到“精心设计、从高到低、分级布网、严密实施”。地籍要素测量必须满足:①测出每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的准确位置,以及宗地内主要建筑物的位置,以满足地籍图的要求;②测出每宗地内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及未利用地的范围,以满足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要求。测图者要与调查者配合,对每宗地都要进行严格的测量。
1.3 农村地籍调查方案的实例
农村地籍调查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如何实施,本节将通过实例来探讨。
1.3.1 测区情况
本次调查的地点是土桥镇,土桥镇位于榆树市的东南边陲,东与黑龙江省五常市,南与吉林省舒兰市接壤,是两省三市六乡镇的结合部。全镇幅员面积135平方公里,现有九个行政村,103个社员小组,人口2.6万人,耕地面积7600公顷。省级榆山油柏公路在本镇通过,村村沙石路,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四通发达。
1.3.2 测绘资料及利用情况
1)控制测量资料。原有吉林省测绘局提供的C、D级GPS控制点(2005年施测)做为本测区首级控制的起算点。
2)图件及其它资料。①由榆树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0000地形图(1993年航测),做为本次地籍调查的设计用图和工作标图。②榆树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000地形图(1988年精测),用于本次地籍调查的街坊划分和外业工作参考图。③各级政府颁发的有关地籍调查、测绘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文件。④地籍档案:申请书、权源文件、地籍调查表等档案。
2 技术依据
1)GB/T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2)GB14804-9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3)《全国土地分类》国家土地管理局土资发[2001]255号;《试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
5)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6)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7)《吉林省地籍调查成果验收办法》;《试行》;
8)本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
3 地籍调查的步骤
1)权属调查。2)地籍测量与勘丈。3)打印数据、表格,成果输出。4)质量检查。5)提交成果。
4 结论
通过本次对农村地籍调查的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就农村地籍调查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调查技术方案,其中运用了比较先进的地籍测量方法,在实际工作当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可按以下步骤来展开:
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成果输出――质量检查――提交成果
基于现行的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1)完善地籍管理制度。
2)实现地籍管理系统化、信息化以及管理信息的数字化。
3)提高地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大力培养专业型人才。
4)加强群众对地籍管理的认识 地籍管理涉及千家万户,服务面向全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炳元.农村土地调查之浅谈[J].土地管理:科技情报资料汇编,1990,1:19-2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A].新华社北京,2007,6,26.
[3]徐冬妮.谈我国现行地籍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633,7635.
关键词:化测绘,地籍调查,建库
1、 引言
近年, 随着国家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城镇地籍测量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各地对地籍图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地籍测量是城镇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一项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免费论文。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澄清城镇土地的属性、位置、面积、用途、经济价值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为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采用常规的测量方法要达到规程要求难度很大,随着GPS、GIS、全站仪等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 数字化测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使得地籍测绘逐步走向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地理信息时代。
2、地籍测量的任务与作用
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是地籍管理的中心内容,它要保证土地信息的可靠性与精确性,所以地籍测量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为目的的测绘工作。它为地籍管理和其它土地管理工作服务。具有专业性强等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1)带有法律性行政行为;(2)具有较高的能满足地籍管理的精度指标; ( 3 ) 有配套的成果资料, 包括图、表、册、卡等成套的成果;(4)须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当地籍要素变化后,应及时同步地进行变更测量。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极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范围大小、质量等级、土地利用类型等土地基本状况信息的测绘工作。现代地籍测绘主要是采用自动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仪、计算机或PDA 采集地籍要素,传输到计算机上,运用专用的地籍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和入库。其基本流程为:
1、资料分析:对测区已有的地籍数据(包括已有的地形图、地籍档案资料、已有的控制资料和电子文档等)进行分析,熟悉测区地形,根据本身已有的设备和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测量技术。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可以考虑能否使用“准地籍测量”。
2、数据获取:数据获取途径包括两种:第一种是通过上述分析,直接利用已有的资料,如原始的正确的地籍档案资料等;第二种是野外直接采集与收集。数据采集必须根据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得到适宜的数据格式。免费论文。数据获取的内容一般包括全要素地形数据、地籍数据、地类数据、控制数据。
3、数据编辑、整理、入库:对于获取的各种数据,按照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进行编辑、整理、入库,并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形成地籍管理系统。
3、地籍数据库建立
地籍测量不但能提供一份图形资料,更关键的是其提供了一份含有各宗地数据信息的数据库, 地籍数据库包含宗地属性信息库、界址点坐标数据库、地物点坐标数据库、宗地数据信息库、宗地面积数据库、街坊、街道分类面积数据统计等。其中宗地属性信息库必须是最先建立的, 有了它我们才能建立其他各个数据库, 宗地属性信息库是根据地籍调查表提供的信息录入整理成的, 这里不再重复, 这里主要讲后面的三个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1、宗地数据信息库
宗地数据信息库是每一个宗地的界址线信息及各种地物的数据信息, 即界址线及各种地物是由哪些点构成的, 这是一个实体文件, 在数据库建立软件中, 这个实体文件可以录入, 并利用实体文件绘制地籍图, 也可以先绘制地籍图, 从图形文件中根据宗地号自动读取宗地信息, 建立宗地信息库。
2、宗地面积数据库
宗地面积数据库中包含宗地占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 面积计算方法基本上有三种, 即坐标解析法, 实地量距计算法和图上量算法, 因现行测定地籍图方式基本运用全数字化测定坐标值的方法, 所以我们计算面积常用坐标解析法, 这种方法对任意多边形利用三角面积求算法, 求得面积能保证精度, 面积值精确, 运用公式:
3、 街坊、街道分类面积数据统计
街坊面积用图幅内测定的街坊界线点的坐标计算, 这样精确得到街坊总面积, 然后利用解析法、部分解析法或图解法, 得到其他( 如道路、水域、空地) 面积, 街坊内各类面积总和与街坊面积相同。街坊面积分类统计即把街道内各街坊的面积分类统计在一起, 得到街道面积分类统计表, 因此, 街坊面积分类统计是街道面积分类统计的基础。
4、 地籍资料的更新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数量、质量、地类、地权及房产情况不断变化, 因此地籍资料必须进行修正,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地籍资料更新包括地籍要素调查更新,界址点线修补测、地籍图的更新, 修测以及后续的各类资料更新计算统计等,更新后的宗地号按原街坊内最大号续编,原号作废,界址点编号采用同样方式。
4、地籍调查结果分析
地籍调查是地籍测量中一项基础工作,地籍调查的项目必须完整齐全,同时保证其准确性。地籍外业数据采集必须满足各项技术规范的要求,这是保证地籍测量数据精度的必要条件。免费论文。数据库建立软件对现行的数字化地籍测绘工作预以全程支持,每一项工作均配有相应程序, 解决了常规测量测绘成本高、环节多、精度低、重复工作量大等不利因素,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 提高了外业工作的效率,使内业工作时间大大缩短。软件合理地把测量内外业结合起来,使测绘工作更加轻松。实现了地籍测绘的一体化、现代化。
5、结束语
地籍测绘工作是需要各个单位积极配合的工作,所以在加强《土地法》和《测绘法》宣传的同时,应该对测区范围内的地籍测绘工作的意义和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这样可以让工作更为高效顺利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 T1014- 2007)
[2] 金其坤,地籍测量。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年
[3] 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徐绍铨.GPS 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
1 引言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是土地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目前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新农村的发展,意义重大。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数据库建立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开展,需要完成数据的搜集及整理工作,并要进行相关的检查以及后续的入库发证工作。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已将地籍数据库作为国家基础空间资源数据集,并探索和制定地籍数据标准和模型,纳入到国家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标准体系之中。我国的地籍数据库建设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也已经开始从过去为国土资源部门和政府管理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地籍向以服务于全社会为目的、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主的现代地籍转变。
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
2.1 工作流程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流程图
2.2工作内容
按照国家和省厅要求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工作,主要包括:
2.2.1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划分
在县级行政辖区内依次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主要依据乡(镇)或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界线,结合地形特征要素和明显地物划分地籍区。地籍区的划分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在地籍区内主要依据行政村或街坊界线,结合地形特征要素和明显地物,划分地籍子区。地籍子区的划分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当采用线性地物作为地籍区或地籍子区界线时,界线尽可能定位在线性地物的边线上,尽量不要定位在线性地物的中心线上。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定后尽量保持稳定,原则上不随行政或管理界线调整而调整。
2.2.2 权属调查
(1)通知指界及确定指界人
各级人民政府在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时,分区、分片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通告,按照调查工作计划,送达土地权属界址调查通知,通知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按规定时间到场指界。调查人员携带外业调查底图和相关文件资料,每天由乡镇国土资源所人员带队到达该天需要进行权属调查的村委会,通知双方指界人共同到现场指界。
(2)界线调查认定
调查时由相邻两指界人现场指界,经双方认定的界线,调查人员现场将界线绘制在底图上,界址线采用相应符号表示界址线,当界址线与行政界线重合时,采用行政界线符号代替权属界线,用相应的行政界线表示,核查无误,外业人员在工作底图上标注临时界址点号,用加点圆圈表示界址点,再填写界址点、线说明,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3)界址点设置
界址点的设置应能准确表达界址线的走向。
(4)界址点编号
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点以地籍子区为单位,由上至下、由左到右按自然数顺序统一编号。
(5)宗地草图绘制
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是处理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
(6)记载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应在现场记录。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结果记录于所有权地籍调查表上。
(7)宗地编码
宗地编码采用五层 19 位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县级行政区划、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类型、宗地号。
2.2.3 地籍测量
调查时,影像难以判读或地物发生变化时,则需要进行实地测量。
2.2.4 变更权属调查
变更地籍调查是指宗地登记的内容(权属、用途、界线等)发生变更时,根据变更登记申请的内容,实地进行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并对地籍图及数据库进行变更。
(1)变更权属调查
根据变更土地登记申请,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涉及界址变更的,必须由变更宗地申请者及相邻宗地权利人按指定的时间到场共同指界认定,并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申请者和相邻宗地权利人届时不到场或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名盖章的,按违约缺席指界处理。因宗地的权属类型、界址点发生变化,变更后的宗地必须重新编码。
(2)变更地籍测量
根据变更权属调查情况,以地籍调查成果为依据,核实本宗地与临宗地界址点、线的关系,确认无误后采用不低于原地籍测量的精度,实地对变更宗地进行地籍测量。依据变更地籍调查结果,对原地籍图进行修改,并对原数据库进行变更。变更测量过程中,发现原图地籍要素或地物要素有明显错误,应予以纠正。
3 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库分
3.1 数据库建设目标
农村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是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及登记发证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为以后土地的管理和分配,登记发证做好保障。
3.2 数据库建设标准
数据库建设应严格遵循数据库标准,建库标准是数据库建设对数据合法性判断的依据,也是数据监理的依据,因此,建库工作的开展建库标准规范必须先行。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收集与数据建库有关的规范,制定合适的数据建库标准意义重大,它决定了地籍数据库是否具有共享性、扩展性、可维护性、可升级性,也是数据各项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
3.3 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
图2 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
3.4 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择
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择会很直接的影响到数据库成果的管理和数据库建设的进程。所以平台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此数据库数据量较大,首先要保证所选软件具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和大型数据库管理能力,而且要有较为灵活的数据编辑处理能力和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 ArcGIS 在综合考虑情况下拥有较强的优势,因此,使用基于 ArcGIS 的弘图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建库的软件平台。以 Oracle 为数据库平台,以 ArcSDE 为空间数据库引擎,有机的将 GIS、MIS、OA 相结合,实现图形和属性的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地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智能化,同时系统所具有的强大的海量数据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也为建库工作和以后的资源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数据库的建立
建库软件能够提供数据库模版以及各项参数设置,可以达到方便快捷建立数据库的方法:
(1)利用建库软件提供的数据库模板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权属图形库,利用建库软件提供的标准业务数据库模板建立农村土地权属属性库;
(2)地类字典设置;
(3)权属系统设置;
(4)管理区、行政区设置;
(5)数据库系统参数设置,主要包括计算面积、计算单位、小数字数、结点半径等参数置。
数据库创建完成后,进入数据入库阶段。利用数据建库软件既可以实现对标准二调数据库的导入,也可以通过数据转换将此次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库。
4 结语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数据库的建立是农村地籍调查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村地籍调查的质量和以后的应用。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权属数据库是三权确权发证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正确处理好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建库录入环节。因此,在建立系统时必须正确认识到系统数据组织的重要性,应通过良好的数据组织形式来确保建立一个安全、可靠、高效、实用的管理系统,以实现土地信息的快速查询、检索、修改更新、统计制表、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
参考文献:
[1]宗地代码编制规则[S].(国土资厅发[2011]57 号).2011
【关键词】数字化;地籍测量;城镇地籍调查
引 言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地籍管理工作作为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手段,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中作为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与地籍相关的信息都能够体现出空间信息的特征,数字化地籍测量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较,具有精度高且效率高等特点,是有效采集地籍信息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地籍测量人员的认可。以下就针对城镇地籍调查中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地籍测量共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1.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内容与优势分析
1.1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内容分析
数字化地籍测量通常是运用数字化测量仪器对于城镇的宗地位置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宗地的面积,对采集的宗地数据进行处理,从而生成地籍图。城镇地籍调查主要是为了明确城镇宗地的权属以及位置等,形成数据以及图件等资料,为城镇的地基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数字化地理测量主要是针对城镇土地的属性以及位置等进行测量,将得出的数据录入数据库,以此建立城镇地籍管理系统,有效的实现城镇地籍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基本地籍图以及控制点网图的生成与输出等,还可计算宗地面积等。数字化地籍测量使用的专业仪器主要包括了GPS、自动化成图软件以及全站仪等[1]。全球定位系统(GPS)能够实现海陆空三维导航与定位的新型定位系统。在数字化地籍测量中,运用GPS,不仅能够有效的测定宗地的界址点以及地物点的坐标等,还能够保证精度。全站仪则是全站电子速测移,主要是由电子测角以及电子计算等组成的测量系统,具有测距长且精度高等特点。自动化成图软件(CASS)则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等系统,通过采集数据就能够生成图表数据与图像数据等,为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提供便利。
1.2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势分析
传统的测量仪器在测量时经常会出现测量周期长以及测量精度低等情况,但数字化地籍测量则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自动化程度高。数字化地籍测量采用了全站仪测量系统,此系统能够自动测量各种数据,如土地的面积与范围等,测量工作结束后还能够将数据存储到客户端中,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二,整体性强。数字化地籍测量使用了解析法对于坐标控制点进行测量,需要在检测区域内建立局域网,随后便可在区域内的任意位置进行测量工作,必要时还可进行表组合作,对于各个体系进行调查。分组合作的效果较好,精度也较为均匀,能够为后续工作提供便利。
第三,能够提供基础数据。运用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对土地的属性以及图形进行测量,且能够准确的测量出地块或者建筑物的确切位置,且检测出的基础数据还能够为地籍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使规划更加科学,降低规划的成本[2]。
2.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应用
此次测量的任务主要是加密控制网,编制出宗地图以及地籍图等,以街道为单位统计分类面积。
2.1平面控制测量
第一,首级控制测量。在测量时,应当在一、二级导线控制网基础上采用GPS对控制点进行加密,共布设十二个点位,联测一、二级导线作为GPS起算数据。GPS测站点不要求一定要通视,但是考虑到后续的测量,在选点的过程中应当考虑站点与某一点通视,并远离大功率的高压线等[3]。需注意的是,控制点应当选择适当的数量,且应当均匀的分布在测区内,如此才能够保证测量的精度。此外,还应当选择在适宜区域内,测站点不能选择在高山或者高楼等较为隐蔽处,需要保证测站点与某一点的通视,且选择时要远离高压设备,以此保证数字化测量仪工作时不会受到干扰。
第二,外业实施。按照具体的条件,可选择不同的模式,本次主要以静态作业模式为主,同步观测卫星为四颗,且分布较为均匀。每时段观测四十五分钟,采样间隔约为十五秒,卫星截止高度角小于等于十五度,点的周围十五度以上不能出现障碍物,以免信号被阻挡或者被吸收。
第三,处理数据。完成数据采集后,就可利用软件实施GPS基线向量的解算以及网平差,得出平面直角坐标的平差值等指标[4]。
2.2界址点测量
第一,直接法。在进行界址点测量时,对于一些较容易测量的界址点来说,就可选择极坐标法或者其他方法进行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测量精度的要求。
第二,间接法。对于街坊内部一些较为隐蔽的界址点来说,实施测量工作较为困难,因此可使用间接法进行测量,但是不能超过界址点总数的百分之五。主要的测量方式为,运用激光测距仪或者钢尺量取边长,距离交会法等,运用直角推算时,定向边不能小于推算边。
2.3地籍图测绘内容与方式
第一,地籍图的测绘内容。测绘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各级行政界线以及界址点,街道地理名称以及建筑物等。对于房屋的测绘应当标注层数以及每宗地内的编号,宗地内的房屋则需按照权属调查的成果进行标注[5]。行政界线按照实际的位置进行标绘,当行政界线,与界址线重合时,行政界线应当跳绘在界址线两侧。电力线与通讯线通常不同表现出来,但假如有塔位的高压线,则应当标出。假如城镇中土地界址点的误差超过了0.1m,就需要就城镇宗地进行二次测量,重新编绘地籍图。对于没有地籍资料的宗地来说,应当对宗地进行地籍调查,实测界址点,随后在绘制出地籍图即可。
第二,编辑平面图。在AutoCAD环境下,按照宗地绘出界址点以及房屋,随后标注出宗地所在的第几号以及界址边长等。
第三,编辑地籍图。本次道岔地籍测量工作进行了全野外采集,数字化成图。最后将各个要素按照“地籍图式”进行分类,随后即可进行编号,输出地籍图即可,操作较为简便,且精度较高,能够节省大量劳动时间。
2.4内业面积计算
第一,宗地面积计算。在计算宗地面积时,首先应当将采集的测绘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处理后变成图形文件。随后按照外业调查表将界址点连线,提取出面积,最后再将宗地的属性信息输入计算机中,主要包括了土地的来源、建筑的面积以及宗地的面积等。第二,面积分类统计。工作人员可按照行政界限来计算街道的,Ian及以及陈镇交通用地面积等,汇总出街道宗地的土地分类面积即可。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的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此项技术不仅有效的降低了人力与财力的消耗,还能够缩短测量的周期,提升测量的精度。数字化地籍测量满足了土地地籍调查的需求,对于土地的数量与性质等都能够进行分析,且能够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有效的推地建设的发展,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束芬荣,张芬芬,何跃林. 土地资源有限 科学利用无限――江苏省昆山市节约集约用地“8+8”模式探索与实践[J]. 国土资源通讯. 2011(11)
[2] 刘一凡,鲁桂华. 鲁山县农村地籍调查控制测量中坐标系统的建立方法[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11)
[3] 林爱文,孙铖,李山勇. 基于公众参与的国土地理信息监测研究――以基本农田划定及其动态监测为例[A]. 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3
关键词:一体化 多尺度数据 坐标系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308-01
要实现城乡土地调查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就要首先解决好已有城乡调查数据的整合、多尺度数据的整合及编码与分区方式的统一等关键环节,已有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多数以1:500比例尺为主,而农村调查数据则以1:5000及1:10000为主,且调查过程为两种调查分开开展,采集的方法、流程及执行的标准也不相同,调查的重点更是一个以权属为主一个以地类为主,这给城镇地籍与农村土地调查数据的整合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点提出了自已的解决建议。
1、已有城乡调查数据一体化整合现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辽宁省各地区均完成了城镇地籍调查及建库工作、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建库工作,但均为双库独立运行状态,二者的一体化均为图层的简单叠加显示,接边工作为以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中的城市图斑为城镇地籍调查的控制范围线,二者采用图形地类硬接边方式处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且统计时为二者分别统计后手工整合。
2、不同尺度数据一体化整合关键技术解决
城镇1:500地籍数据、农村1:1000宅基地数据及1:5000、1:10000农村土地利用数据的融合是本研究工作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由于大比例尺城镇数据与中小比例尺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在调查方法、管理重点、建设标准、统计规范及投影坐标系的选择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简单地将其硬性地叠加在一起只能做到图形显示的一体化,而不能真正地达到一体化显示、统计、分析及应用。本文针对其中的投影坐标系及比例尺方面提出了建议。
(1)、投影坐标系的解决
根据现行的国土资源调查相关规范、特别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规程的规定,调查及测绘需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当1:500城镇地籍测量的投影长度变形大于每公里2.5cm时,需选择抵偿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且多数的1:500城镇地籍测量都需要选择抵偿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测绘及调查按统一的3度分带就可以满足,如果将地方坐标系的数据直接转换至统一3度分带数据库中则地方坐标系的数据必然会出现投影变形超限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多重投影的概念,其方法核心是采用三层数据应用体系,即数据存储层、中间层和应用层,其中数据存储层为数据的存储系统,传统数据存储的坐标信息多为投影后的平面坐标系和投影信息,而本研究中采用地理坐标为基础坐标存储格式,同时,每一个图元中均记录有数据采集时的投影坐标系统信息,这样的存储不必考虑数据的投影方式和投影变形问题;中间层,作用是根据应用层的不同应用请求,将地理坐标转换为投影平面坐标,并提供应用层使用;应用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图形的表现部分,另一部分是数据计算、统计、分析及应用部分,当用于在计算机屏幕中显示时,其只是为了直观的表现出图斑、线状地物、宗地等地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及相邻关系等,可不必考虑其中大比例尺的投影长度变形和面积变形,所以,可使用统一3度分带的高斯投影显示。而当应用层用于计算宗地面积及统计分析或打印大比例尺地籍图时,则需要考虑投影长度变形的问题,这时,中间层返回的数据则是根据其图元中的坐标系信息计算的投影平面坐标数据,从而保证了投影变形对长度和面积的影响在限差范围内。同时,由于存储的是地理坐标,这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的面积计算要求采用椭不球面积的要求也相吻合,可以直接用于计算,减少了由平面坐标计算回地理坐标的计算过程,提高了其计算的精度。
(2)不同比例尺数据接边问题的解决
城镇1:500数据与农村1:10000土地利用数据由于其采集的精度不同、采集重点不同,前者是以宗地权属为主,后者是以地类为主,所以将两者进行一体化整合时还要充分地解决好两者的接边问题,在本研究中采用了以精度为准,两权分离、权类分离的方式进行了补充调查,并根据低精度服从高精度,使用权权属实测的方式进行两者的接边工作。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
{1}权属接边
在进行城镇地籍数据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整合接边工作中首先对权属进行了接边。以城镇地籍实测数据的最宗地边界为准(界址点线均按1:500地籍图精度实测),修改农村土地利用数据中的调绘权属边界,从而保证了其权属的准确性。
{2}地类接边
在对权属进行接边后,还要对边界两边的地类进行接边。当城镇地籍数据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整合到一起后,在地类上需要打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中的农村部分适用的内容,而直接使用统一的分类标准,其接边工作主要是将界线两边的同一地类进行统一。将城镇地籍内部不同用途的地类进行补充调查细化分类。保证其实际地类的准确性。
{3}线状地物接边
在农村土地利用数据中存在线状地物,而在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中由于其比例尺较大,所以,不存在线状地物的,两者的接边工作主要是对其线状地物的权属、地类、宽度属性进行接边,从而保证其地类一致性。在本研究中还将城镇地籍数据内部的线状地物按农村土地利用调查的标准进行补充绘制其面状中线线。使其在进行统计计算时可以按农村土地利用统计的方法和标准进行统计。
3、结论
本文仅仅是对城乡调查数据的一体化整合关键技术中的坐标系与比例尺接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设想,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数据的无缝整合,还需要解决好城乡统一编码、城乡统一调查地类标准、解决好城镇宗地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的关系问题。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