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4 23:36:37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生心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创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此阶段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熟悉的独立性"、"自由思索"、"怀疑态度"、"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内容。这些东西虽然还不是创新品质,但这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活和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在小学《生活和劳动》课课堂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多种能力,非凡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生活和劳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生活和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摘要: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熟悉。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以三年级《帮爷爷寄信》一课为例,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从未寄过信,邮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生疏的地方。假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邮局,请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邮局每一个窗口的用处,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别人寄信的过程,那么这堂课还用得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吗?三年级还有一课是《邮政编码的用处》,上这堂课时,假如教师能让学生参观一下邮局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并让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根据邮政编码来分拣信件的,那么,学生对于这个费解的三级六位数的邮政编码也就不费解了。当然,参观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预备工作,制订出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进行精心的组织,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参观后还须进行总结。
小学《生活和劳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摘要:"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轻易对四周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小学《生活和劳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和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和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炒青菜》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炒青菜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让学生尝尝自己炒的青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摘要: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出示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摘要:"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把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摘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只有创新的想象,才有创新的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重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生气,美的情境,轻易引起学生的注重。如在教学第三册《有趣的面具》一课时,教师事先预备多种漂亮的面具,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也可制作成投影展示。小学生看了多种多样的面具之后,感受到了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教师这时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摘要:"这节课,我们就制作有趣的面具,希望同学们做得更漂亮。"这样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这些形态各异的面具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通过这些面具的启迪,他们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面具。他们都给自己的面具取了好听的名字,"猪八戒"、"孙悟空"、"多面人"……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了。
《生活和劳动》课上通过想象,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使作品思想活跃、开阔。所以在《生活和劳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新,每节《生活和劳动》课,都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和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生活和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活和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和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生活和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摘要: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喜好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摘要:"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生活和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喜好,来调动学生思索新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教学《塑料瓶的妙用》一课时,我先教学生做成了清新悦目的鲜花、树叶和花篮。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一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发夹、垃圾桶、动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做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喜好。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新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对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例如,在教学第七册《自制笔筒》一课时,教师只教了笔筒的基本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制作他所设想的笔筒,有一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笔筒,但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很难制作出他所设计的笔筒,这时,我没有叫此学生重新设计,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让他试着做一做,后来,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谓"触类旁通",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得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练习、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摘要:"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非凡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喜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斯宾基说过摘要:"求知假如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熟悉的内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定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获得有关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熟悉。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结论,并发现创造性的结果。小学生的生理决定了他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征。动手,可使人的大脑发达;动手,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不断创新的喜好。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闻名教育家说摘要:"知识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和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练习"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练习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譬如在教学《怎样乘公共汽车》时,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学到如何乘公共汽车的知识摘要:①找到哪一路车,看清方向;②停稳后按秩序上车;③乘车要有礼貌等等。其次可带学生到社会上实地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最后回归课堂,让学生谈谈乘公共汽车还要注重什么。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活化,实践创新。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剧烈,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论文投稿学业压力日益加剧,虽然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做了研究,但就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做较深层次的研究,所以本文通过对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国家级期刊征稿使人们对于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有一较理性的认识,塑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的和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1.2 专家访谈法:走访专家,收集专家对于此课题研究的意见。
1.3 理论分析法: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此课题进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心理健康的界定: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1]。”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对
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适应,能发挥潜能,过有效率的生活。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他最著名的是需要层次论,即人的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包括5 个层次,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加上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一种新的需要和不满足就会出现。马斯洛认为个
人得到的满足需要的层次越高,人的心理就越健康。它的基本信条是:人拥有成长、改进并使他的潜能发挥到最充分的内在驱动力。而自我实现的人就是达到了个人发展最高水平并充和“为所当为”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引导来访者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生存状态进入超越自我的生存状态,帮助来访者设
法解除已经形成的心理困惑、矛盾与冲突,并最终铲除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森田疗法适用于文化程度较高或对东方文化有些了解的人群,而大学生群体的领悟能力是最强的一
个群体,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运用森田疗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可以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现实生活和尽力调控自我,使其更好地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①引导大学生以“平常心”来看待意识的内容和本体,体验到意识本体的存在。让他们学会以“顺应自然”的态度来面对自我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②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换,从而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先让他们从观察自己身体的状态和意识入手,逐渐转换到对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慢慢发展到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然后再在上述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转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高一层的意识,逐步提高元认知能力。③引导大学生转入意识的主体。教育职称论文投稿使个体知道哪些是可以控制的事物,哪些是不可控制的事物,并且针对可控制的事物,充分领悟和运用“为所当为”的原则。
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竞争残酷激烈,人们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以追赶时代的步伐,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许多人成了神经症患者,导致不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当代大
在生活自理方面,目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有待提高。在时间观念方面,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由此可见,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据跟踪观察及教师、家长报告显示,这些学生在进入中年级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新生入学适应不良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调查、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并不被老师和家长所重视,大部分教师对一年级新生期望水平过高,容易忽略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孩子提出过高、过严要求,尤其是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缺乏较好的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工作方法。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溺爱就是要求过高、责备过多,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小学生活的孩子期望值过高,对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缺乏教育理论、方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会正确引导。可见,教师、家长的种种不适应也造成了一年级新生的不适应。
二、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探讨
为促进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东交民巷小学成立新生入学适应活动实施小组,由德育主任任组长,各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任成员。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学校以促进新生良好适应为核心,同时结合学校生源的特点,综合心理学理论和教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干预措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策略
基于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集体生活维度、情绪情感维度、人际交往维度和学习制度维度四个维度设计团体辅导方案。集体生活维度是指对学校、班级集体观念的认识,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学生能够熟悉校园、喜欢校园,消除胆怯、疑惑的心理,增强集体意识,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为班集体做有意义的事情。情绪情感维度是指对新环境的心理接受态度,包含如何对待学校里的人和事,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一年级新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上学,在学校能够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在学校能够以友好的态度与教师、同学进行交往。人际交往维度是指与教师、同学交往互动时积极融入的状态,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能够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积极认识、结交新的伙伴,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自己能够解决与他人发生的矛盾,主动帮助同学。学习制度维度是指一年级新生能够适应小学的课堂常规活动,包括培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力,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懂得如何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觉进行学习,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注意力集中。通过以上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的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班级教师按照活动方案展开课程辅导,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遵守纪律,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乐学心态;提高学生自理、自主、自制的愿望和能力。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整体学习适应性显著提高,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并且在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维度方面前后测也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经过团体辅导后,小学生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2.家庭教育策略
开学前一周及入学一个月后,心理教师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等方式,对新生家长进行辅导,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上的载荷最高,分别为0.74和0.75,也就说明这两个维度对于新生的适应是很重要的。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的培养都与家庭、家长密切相关。因此,在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教育策略中,家长的因素不可忽略。在家长方面,东交民巷小学主要进行的辅导策略为家长讲座、家长沙龙以及家校合作等。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统一组织了针对家长的关于新生入学适应应注意事项的讲座,主题为《培养良好习惯——迈好入学第一步》,内容主要涉及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如何培养,以及家长如何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常犯的错误等,并让家长填写了针对儿童行为的评估问卷。一段时间的辅导结束后,学校会组织入学适应不良学生家长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更好的适应策略。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家校合作,家长有问题会及时和老师沟通,而班主任也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后,家长的心理教育策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是《Rutter儿童行为家长问卷》结果显示,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儿童不良行为及不适应性表现逐渐减少。另外,家长给予的主观评价也表明了一系列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成果。
3.教师辅导策略
新生入学前,组织实验组班主任学习团体辅导方案,保证其已掌握活动设计方案,并了解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特点。针对团体辅导结束后仍然表现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了个案追踪研究,班主任接受培训后及时关注本班适应不良的学生,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
4.沙盘游戏辅导策略
沙盘游戏治疗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我们采用沙盘游戏对一些适应不良的个体进行进一步辅导。我们的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的初始访谈,包括班主任的评价表及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问卷;第二阶段,辅导记录,每一次沙盘结束后都需要进行记录;第三阶段,反馈阶段,综合班主任、家长、咨询师以及学生本人的意见后,适时结束沙盘游戏。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沙盘游戏辅导得到了学生、班主任及家长的喜爱与支持,起到了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三、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高度重视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培养
经许多调查研究证实,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处于不高的状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仍存在如下两种错误认识。其一,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用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也能自行消除。诚然,从理论上讲,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其学习适应性也有一个自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但事实上,在现时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累积速度远远超过其学习适应性自然提高的速度,越往后拖,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情节会越严重。其二,认为学习适应性培养只需要在起始年级进行,其他年级不用培养。教育实践表明,当年幼的孩子刚刚步入学校,难免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在起始年级抓学习适应性培养当然很有必要。但是,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因此,除了在小学低年级应注意学习适应性的培养之外,还要在高年级抓好学习适应性的“防滑”教育和中学学习适应性的“衔接”教育。
2.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复杂,教师应注重教育干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紧扣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干预的重点和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还会出现重叠,但有的干预重点并非难点。比如,家庭环境、听课方法和身心健康;有些问题严重且难于干预的既属重点又是难点,比如学校环境和学习技术;有的问题不严重但难于干预,只属干预难点但非重点,如独立性和毅力;还有的问题不严重且容易培养,就可以不列入专门培养的计划,比如学习态度。当然,教师在确定具体的干预重点和难点时,应结合学生的年级、性别、成绩差异等特点以及本地区、本校和本班教学实际,通盘考虑。
3.多途径、多策略培养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
1.1符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可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际需要。积极的心理教育方式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和目标的,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理解问题,处理事情,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学方法论解决问题,用积极的思想方式和心理学方法武装自己,根除产生消极心理的思想环境,学会发现幸福,分享快乐,激发自身积极的潜能,保持生命最佳状态,塑造积极的大学生活。
1.2符合高校教育实际需求
当前,高校的入学教育侧重专业教育以及日常事务的讲解说明,如安全、党建、学生管理规范等,心理健康相关教育仅限于1次讲座或1次团体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感到迷茫,缺少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困惑中浪费了大好时光,出现逃课、挂科、沉迷网络游戏、在线聊天等现象。其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侧重于问题学生,对大部分“心理健康”学生缺少关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贫乏,采用灌输式的单调教育形式。解决以上问题,就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给学生灌注希望与力量,帮助其建立一个关注未来、充满希望、自信、乐观、感恩的集体。
1.3符合90后大学生心理成长特点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上他们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假性成熟。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他们在思维上表现出观念超前、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强迫自己效仿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在情感表达上外显而张扬,情绪强化,情感弱化,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在认知上表现出果敢直接,但明辨是非能力有待加强,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富有创造力,具有创新精神。因此,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激发90后大学生的正能量,使其拥有阳光的心理。
2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2.1培养大学新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的主观体验可以形成积极的思维与行为。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入学教育,可以使新生具有深刻的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表现,从而缩短适应期。例如,通过积极的团体心理拓展训练、头脑风暴、角色扮演、集体演讲等增强新生成功体验;通过积极的朋辈心理辅导,增强新生被需要的体验;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完善,即自我对话,改变发型服饰,改变说话方式等,增强新生自信的体验;通过积极的自我激励,即同学间互相接纳、欣赏、鼓励、肯定等方式,增强新生间相互理解、尊重和共同成长的体验。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主动管理自我,既有利于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能使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认知的发展,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大学新生开启积极、乐观的大学生活。
2.2激发大学新生积极的人格力量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它是人成长的动力,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力量应具有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和洞察力等。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入学教育,可以塑造和培养大学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大学新生学会积极地自我调适,提高应对环境改变和挫折的能力。例如,大学新生通过在线VIA力量问卷(VIA-IS)识别出自己的标志性力量,在接下来的1周里,每天使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实践这种力量。这是通过系统测验得到关键因素,并通过心理学手段对其长远积极效应的一种干预措施,使学生根据自己不同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新方式去使用这种力量,从而激发大学新生性格中的积极力量。只有塑造和培养大学新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才能达到入学教育的目的。
2.3完善大学新生积极的人际关系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更多地重视物质方面的帮助,忽视精神方面的教育;注重有形的管理,而忽视无形的疏导。对学生的帮助很多都是贫困补助,行为约束,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疏通,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在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思维,增强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塑造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高素质人才。
2高校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策略
2.1树立现代学生管理理念
首先,树立民主管理理念。高校学生都是受到多年教育的群体,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他们的思想相对较为前卫,对各种事物有了判断能力,对各种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会轻易地人云亦云。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不能采取专制强迫方式,不能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现和表达诉求的通道,不能堵塞学生的思想和要求,坚持发扬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权力,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项。作为管理者,应该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不能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平等,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其次,树立法制观念。我国正在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我国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树立法制观念,既是高校现代管理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管理的具体体现。学生和学校存在明显的法律关系,我国法律赋予学生明确的权利,要求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教育和服务义务,对学生负有各方面的责任。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2变革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勇于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打破以往管理模式的惯性,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生管理与社会发展相接轨,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是义务教育,是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塑造学生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人格,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尊重和鼓励。既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更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依照我国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坚持教学、教育和管理的有机统一,注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平等相处,不断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发展。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就业、创业发展当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把提高学生就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看做学生管理工作的归宿,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其次,坚持民主管理,发挥法制管理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树立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民主,依法管理,将民主与法制相结合,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进步。高校学生管理需要更好地发扬民主,给学生更多自我管理权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一切管理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管理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为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发扬民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映问题,提出更好地管理建议,尤其是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管理决策,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提高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时,学生管理必须依法管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依照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教育管理法律管理学生,不断强化法制意识,对学生进行管理难免要实行一定的惩罚,对学生的惩罚处罚是以促进学生发展进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法律为基本底线,以此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再次,树立服务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高校学生管理更多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摒弃传统的管理约束学生的意识。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服务学生发展进步为根本管理宗旨,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就业。围绕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各种帮扶工作,让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道德境界,不断丰富他们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给他们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2.3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指的是中小学生上进心的骤然萌动和进步欲望的闪现振奋,是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因受教育情境感染、教育活动刺激、师长或同学言行激励而闪现的渴望进步的思想火花和振奋情绪。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过程既是中小学生自我选择规范、接纳扬弃的思想碰撞过程,也是追求进步、奋发向上的思想萌动、孕育、生长的过程。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可分为自然冲动和自觉冲动两大类。自然冲动即主要由情景感染、环境陶冶、情感激发等自然因素和情感因素诱发的无意识冲动,包括新奇冲动、趣乐冲动、爱好冲动、灵感冲动、美感冲动、特长冲动、共振冲动、情感冲动等。自觉冲动是一种能动的、觉悟的、有意识冲动,包括明理冲动、成才冲动、需要冲动,目标冲动、认可鼓励冲动、仿效冲动、前途理想冲动等。根据冲动功能,又可分为有效冲动和无效冲动两大类。有效冲动指符合中小学生实际、能够稳定保持、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有实际激励价值的冲动;无效冲动是一种痴妄心理的闪现,指的是脱离个体实际,不可能且无法稳定保持,对中小学生成长进步没有实际价值的冲动。根据冲动时效(即冲动保持的时间)还可分为瞬时冲动和持续冲动等。l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几个基本特征
①情感性。上进心理冲动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通常情况下受青少年学生当时的心情心境、兴趣爱好、新奇愉悦等感情好恶、需求欲望等情绪支配。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优化,教育者的音容笑貌,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友好帮助、信任尊重以及对学生情感的适应调谐、师生课内外活动交流的和谐融洽,都为中小学生上进心的孕育萌发营造情感氛围,开启思想碰撞的情感阀门。
②时境性。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受时间、地点、空间等环境背景条件制约。
③闪现性,即突发性。上进心理冲动易生易逝,一般是由强到弱地快速递减消失。因此,抓好上进心理冲动的复现诱导,“留住冲动”、“延续冲动”是教育者永恒的职业课题。
④多端性。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具有多角度、多渠道、多范围、多形式、多层次的诱发开端。
③迁移性。它具有心理顺势和心理惯性,自然冲动可以向自觉冲动(引导)迁移;无效冲动可以向有效冲动(引导)迁移;瞬时冲动可以向持续冲动(引导)迁移。
⑤感染性。同一层面的青少年学生群体的上进心理冲动氛围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良好的学风、教风、班风,良好的家庭、社会风貌,优美的育人环境,群体的榜样示范,都能相互感染、相互渗透而产生“你追我赶”的“共振效应”。
以上特征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认识、把握这些基本特征,对于提高教育工作者抓好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诱发引导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是十分必要的。
2上进心理冲动的教育价值
①净化作用。上进心理冲动在中小学生心录深处能够驱逐消极情绪和颓废思想,抵御拜金主义。封建腐朽思想,战胜心灵深处的利己主义、懦夫懒汉思想等不健康心理因素,从而起到自我净化作用。
②强化作用。上进心理冲动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心理品质起着自我鼓励、自我肯定、自我赞赏和自我强化作用。使他们身上具备的进步思想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加强。
③催化作用。上进心理冲动可以促进中小学生不断进行总结回顾,反省自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扬弃。促进中小学生不断地深化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确定新的目标,向更加高远的标准看齐,随时调整、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积极、主动地追求进步。
④升华作用。随着上进心理冲动的不断萌发、凝聚、扩展、生长,必将促使中小学生不断地向着高远的理想境界、坚定的意志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升华,向着追求进步、严格要求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过渡,从而逐步发展成为较为稳定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诱发引导原则策略
1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诱发引导原则
①鼓励性原则。教师对学生采取肯定、赞赏、支持的做法,使学生得到鼓励,诱发上进冲动,促其优良品质得到巩固发扬。具体来讲,一是对学生要一分为二,用肯定、鼓励代替批评、惩罚;二是及时对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表示认可;三是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现、发展、发挥自己的潜能、优势和特长。
②针对性原则。熟悉每一个学生,了解其特长优势、志趣需求等,及时准确地发现、诱导上进心理冲动。③渐进性原则。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诱发引导是由量的积累(上进心理冲动)到质的变化(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连续不断的渐进过程。
④顺势性原则。把握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心理惯性,“趁热打铁”,顺势引导,使其向着奋发向上、不断进步的精神风貌迅速过渡,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追求上进、敢于拼搏的优良品质。
⑤情趣性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上进热情和参与兴趣。
⑤点滴性原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诱发引导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此外还有超前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
2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诱发引导的策略
①立志扶志,引导中小学生选准人生的参照物。志是人之本,无志不成器。无志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小学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立下宏大志向,确定终身奋斗目标,是人民教师最首要的任务。一是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引导他们选准人生的参照物;三是鼓励支持他们坚定理想志向,为理想志向的实现而奋发努力;四是当他们困惑、迷茫、摇摆时给他们以力量,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并转化为上进心。
②育心交心,让中小学生的心热起来,劲鼓起来。育心即培育、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的动力支点。交心即交流思想,开展谈心活动。交心的主要方法有:拉家常法、商讨迭、寻掘潜能优势法、推心置腹法、体谅宽慰法、心理补偿法、期待鼓励等。
③发掘潜能,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上进心的重要源泉。“必须培养中小学生具有情绪稳定、作风踏实。自尊自强、充满自信、勇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求新。不怕失败挫折。有远大理想抱负、有创造欲望和信念等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智慧潜能,排除阻碍智力开发的心理障碍与不良习惯。
④置境激情,给中小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获胜”。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上过热情,给他们参与、表现和获取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
技校中的学生在中学学习时期一般成绩较差,且没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与同龄中学生相比行为较懒散,难以面对较复杂的生活,对自己的评价较差,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对与重新进入学校感到紧张无所适从,感到压力增大,不适应专业学习,无法适应新的学校。因技校的学生大部分正处于性生理及心理成长的青春期,对性意识的懵懂使其对性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互联网发展飞速的今天,对于性活动的网页或者是某些不健康不正规的网站对性知识的错误传播的内容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增加了其神秘感,但是对科学的性知识和性道德观念严重匮乏。此时,如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步入正途,其就会产生过早、同性恋、性骚扰以至于的犯罪行为。在面对就业问题时,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还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者缺乏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困扰,因不能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以至失去工作机会。
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产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因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这些环境,所以其心理的形成与环境紧密相关。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教育基地,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背景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受教育方式的不当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因素
好的学校是学生能够健康学习、健康成长的有利条件,相反,不良的学校文化以及错误的教学方法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应对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