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10-19 02:06:03

序论:在您撰写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林产品检测工作计划

第1篇

1.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

1.1监测城市

全省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

1.2监测品种及抽样地点

1.2.1品种及抽样范围 应季蔬菜、水果。蔬菜种类包括茄果类(番茄、辣椒、茄子);瓜菜类(黄瓜、西葫芦);甘蓝类(结球甘蓝、花椰菜);白菜类(大白菜、小白菜、普通白菜);绿叶菜类(生菜、芹菜、波菜);豆菜类(菜豆、豇豆);根菜类(萝卜、胡萝卜);薯及薯芋类(马铃薯、红薯)共计8类。水果品种为苹果、葡萄、梨、香蕉、桔子等,根据应季品种具体确定。

1.2.2抽样地点及抽样数量 9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蔬菜每次每城市30个样品,水果每次每城市20个样品。

1.2.3监测参数 监测参数为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磷胺、久效磷、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水胺硫磷、敌敌畏、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杀螟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三唑酮、百菌清、乐果、丙溴磷、亚胺硫磷、腐霉利、五氯硝基苯、吡虫啉、多菌灵、除虫脲、灭幼脲、阿维菌素、克百威、甲萘威、涕灭威等35种农药参数。

1.3抽样时间

第1次为元旦、春节期间;第2次为“五一”节日前;第3次为“十一”节日前。

2.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

2011年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工作,对重点品种、重点生产区域和有可能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时期适时开展针对性专项监测。监测参数和具体时间按照监测方案进行。

2.1保护地蔬菜专项监测 在2011年3~5月份对全省重点蔬菜保护地生产基地适时开展2次监测。每次抽查20个基地,每个基地根据种植种类和规模抽检10~20个样品。蔬菜品种以应季上市品种为主。

2.2露地生产基地蔬菜专项监测 7月份对全省40个县(市、区)蔬菜基地开展专项监测,按照生产品种和面积,每个县抽检20个代表性样品。水果抽检10个县(市、区),每个县20个样品。蔬菜、水果品种以当地生产的主要品种为主。

2.3冬储秋菜专项监测 9月份开始对秋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样监测。抽查品种包括白菜、马铃薯、红薯、萝卜、胡萝卜、雪里蕻、根用芥菜等冬储菜。监测地点选择20个重点县生产基地,每个县25~30个样品。

2.4高风险蔬菜农残专项监测 对市场销售的冬春季应季菜(芹菜、韭菜、春甘蓝等)和豆菜类(豇豆等)等高风险蔬菜品种开展监测,进行质量安全抽查。在2~5月份进行,时间和监测频次按具体监测方案确定。

2.5食用菌专项监测 全年进行1次食用菌农药、重金属残留量检测,对全省主要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食用菌进行专项抽检,以食用菌主产区为主。在6~9月份进行,具体时间根据各主产区产菌时间确定。

2.6人参专项检测 对我省地产优势特产品人参继续开展专项监测,主要对人参生产基地生产的鲜参开展农药、重金属残留监测。在8月份开始监测,具体时间根据各生产基地起参时间确定。

2.7农产品包装物专项监测 继续开展农产品包装物质量安全状况监测。以我省包装基础较好的优势农产品大米为切入点,开展包装物污染状况监测。

3.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常态化监测工作

在我省优势农产品集中生产区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态化监测,监测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确保我省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优势。监测重点为水稻、玉米、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花生、西甜瓜、食用菌、人参、苹果梨、葡萄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首批在2011年建立30个常态化监测点,进行生产基地环境调查,开展土壤、大气、灌溉用水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通过常态化监测工作的逐渐展开,逐年扩大试点,争取3~5年时间,在全省实现产品生产环境及质量安全常态监测全覆盖。

4.农产品应急监测

第2篇

一、明确职能职责,认真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

(一)各村(社区)职责。各村(社区)对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和协调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落实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计划、目标责任和工作措施;建立健全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配备好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按照相关程序报告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协助上级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收集、汇总、分析和报告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

(二)监管部门职责

1.镇食药监所:负责本辖区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安全等相关产品及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的受理、初审上报、现场复核、现场监督检查、采样等工作;负责辖区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相关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取证、采取必要控制措施,并提出处理意见;对辖区违反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案件开展调查取证,提出行政处罚建议、协助开展行政处罚工作。

2.镇农工办:负责农药残留整治,规范种植行为;食用种植业产品和有关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3.镇兽医站:负责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整治,规范养殖行为;畜禽养殖和屠宰环节、生鲜乳收购环节以及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

4.镇水利站:负责水产品药物残留整治,规范养殖行为;水产品养殖及水产养殖业投入品的监管。

5.镇林业站:负责依法保护管理林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查处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食用林产品和有关林业投入品的监管。

6.镇卫生院:负责办理健康证、食品安全标准、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协助镇食药监所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管。

镇农工办、镇兽医站、镇水利站、镇林业站、镇卫生院要与镇食药监所做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入管理与批发市场准入管理的无缝衔接。

(三)相关部门职责

1.工商所:负责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及保健食品广告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违法行为的查处。

2.镇经发办:负责做好食品(含酒类)药品工业发展规划、计划及相关政策的拟定和组织实施,并监督企业做好食品药品产品质量。

3.镇治理办:负责对占用街道、校园周边、广场、公路等公共场所的经营食品(含农副产品类食品)摊点进行监督管理。

4.派出所:负责侦办食品药品犯罪案件,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

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形成与监管部门密切协作联动机制。

二、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

(一)健全食品药品基层管理工作体系。一是成立以镇长任主任的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食药安办),统一组织、协调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二是镇食药监所与镇食药安办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镇食药监所接受镇党委、政府和区食药监局的双重领导,承担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责,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三是在村(社区)设立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和信息员,承担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职责。

(二)加快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按照“市县(区)整合资源,乡镇配备人员,分级确定重点,检测全面覆盖”的要求,科学编制检验检测机构设置规划,明确职能定位和设备配置,为一线执法人员配备先进适用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提高现场监管效率和水平,加快建设步伐。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三)加强食品药品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监管人员的执法行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坚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切实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形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廉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队伍。

(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和应急能力建设。按照国家统一技术要求,建设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大中型食品药品生产企业、食品药品流通企业、餐饮服务单位和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加工过程、食品原料、添加剂、包装材料、成品销售的信息化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预案演练,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和查处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建设,储好应急物资,确保应急需要。

(五)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群众监督网。公开选聘一批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群众威信高的社会人士充当社会监督员,拓宽信息渠道,提高公众参与度,构筑及时有效的群众监督网。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制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大力宣传举报奖励政策,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同监督。

三、突出重点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一)加强种植养殖环节监管。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反应灵敏的农兽药等残留监控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严厉查处和打击私屠滥宰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屠宰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生猪行为。

(二)加强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食品生产企业全面实施分类、分级、分等监管,进一步落实企业监督检查、产品抽样检验等制度。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实行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等违法行为。

(三)加强食品药品流通环节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食品药品市场巡查制度、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及食品药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经营主体自律制度建设,规范食品药品企业经营行为。全面落实经营主体食品药品安全索证索票等制度,完善食品药品抽检和退市制度,建立销售者主动退市和监管部门责令退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大对城乡食品药品批发、零售连锁药店、超市和食品批发企业等重点环节和医疗器件、食用油、肉类、酒类、儿童食品等重点品种的监管力度。全力推行流通环节食品药品安全电子监管模式。

(四)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加大对餐饮服务、特色小吃、集体食堂等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推进餐饮业、集体食堂等食品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强化对餐饮业、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的监督检查,完善监督抽查和食品卫生例行监测制度。落实监管网格化管理,城区范围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率达到100%。

(五)加强农村群体性聚餐工作监管。农村群体性聚餐工作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薄弱环节,实行申报备案和现场指导的监管方式。全镇食品安全监管实行“镇、村、社、户”四级网格化管理,村(社区)设立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和信息员。村(社区)要建立健全辖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负责辖区内流动厨师的备案管理;做好农村群体性聚餐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健全完善农村群体性聚餐工作档案,及时准确地统计上报各类工作信息、资料。对已申报的农村群体性聚餐按规模实行分类指导,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或信息员负责50人以上200人以下的群体性聚餐活动的督促和指导,镇食药监所负责200人以上1000人以下群体性聚餐活动的督促和指导,1000人以上的群体性聚餐活动提前报区食药监局备案,由镇人民政府、镇卫生院联合开展督促、指导,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群体性食物中毒的事故发生。

(六)加强重点薄弱区域监管。将监管重点和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市场的监管,加大对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各类乡村药店、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食品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摊贩的监管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加强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的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七)严厉打击食品犯罪案件。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形成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的合力。对于涉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药品及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将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决不能以罚代刑,以起震慑作用。

四、强化组织保障,确保监管工作正常开展

(一)加强领导。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是建设“平安、和谐”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实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经费保障机制,把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重点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监管能力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并确保各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第3篇

上午好!今天,各位领导到我县检查和指导质量兴县工作,是对我县的鼓励和鞭策,更是我县难得的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在此,我谨代表天峨县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天峨县质量兴县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自11月启动质量兴县工作以来,我县切实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质量兴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全县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为90%,同比增长6.7%。名牌产品数量增多,目前我县拥地理保护产品3个(天峨大果山楂、天峨六画山鸡、龙滩珍珠李);有机产品1个(布柳泉山茶油);全球政府采购集团采购首选名优产品1个(布柳泉山茶油);无公害农产品4个(水果、斑点叉尾鮰hui、鲫鱼、长吻鮠wei);3家工业企业(宏润木业有限公司、龙滩何永明软木制品有限公司、天泉桐油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天峨县布柳泉食品有限公司山茶油分公司被评为“全国质量诚信aaa级品牌企业”、“河池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今年以来,全县共立案查处各类质量行政案件29起,出动执法人员1126余人次,辖区内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无制假售假集散地,名牌产品得到有效保护,市场环境进一步净化。三是环境质量大大改善。我县森林覆盖率为84%,亮化美化走在全市前列。连续两年,大气、水、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各个功能区标准要求。四是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共受监工程24项,峻工验收15项,一次验收合格率95.0%;农村公路工程建设验收合格率100%。服务方面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融资提供优质服务,盘活企业资产。截止目前,办理动产抵押登记23件,为各类经济主体获得银行贷款5000多万元。五是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我县切实加大质量监管力度,组织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今年以来我县无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务实高效的质量兴县工作机制。一是组织机构到位。成立天峨县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协调质量兴县工作。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先后组织召开了3次联席会议,听取专题汇报,分析工作进展情况。除此之外,领导小组成员还多次深入部门、企业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二是政策措施到位。将质量兴县工作纳入我县“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下发了《天峨县质量兴县工作计划》,明确质量兴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提出了质量兴县战略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了质量信息联络员和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也相应制定了质量兴县活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质量兴县工作。三是责任考核到位。制定下发了《天峨县质量兴县工作责任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将任务分解到部门、单位,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四是经费保障到位。县政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确保经费落实到位。财政安排预算资金19万元(其中药监局9万元、质量技术监督局5.5万元、工商局0.8万元、卫生局3.7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质量兴县工作。同时,在全县开展打击流通环节食品非法添加剂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中,追加经费4万元。五是宣传教育到位。结合“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利用橱窗、横幅、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方式,广泛宣传质量兴县。通过宣传增强社会质量法制意识,形成了社会公众积极关注、参与质量兴县工作的良好氛围。目前,有关质量兴县的新闻报道上广西电视台1条、河池电视台18条、县电视台36条,报刊报道64篇。

(二)突 出重点,提升全县质量管理水平。一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通过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业”等一系列活动,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全县有工业产品生产企业57家,食品生产企业23家,餐饮加工企业425家,药品销售单位51家,流通许可企业10家,农产品生产基地7个,畜禽生产养殖场12家。截止10月底,全县工业产品抽检综合合格率达90%,同比增长7%;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检验合格率达82%,同比增长3%;餐饮单位抽检合格率达100%;流通领域产品抽查合格率达99%,同比增长2%;农产品检验合格达99%,同比增长0.5%;水产畜牧产品检验合格率达100%。二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制定全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指导种养户规范生产。围绕林产品、畜牧产品等优质产业,推进产品标准化建设,新增“大山万亩红豆杉”、“纳茵坳4000亩毛竹”标准化示范区。制定了天峨六画山鸡养殖标准、网箱养殖食用斑点叉尾鮰企业标准。三是培育品牌。我县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工作,大力推动名牌战略,积极培育细木工板、软木地板等产品品牌,争取列入创名牌产品目录。利用壮族蚂拐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台,建成了全国第一个蛙婆圣母庙,并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壮大文化品牌知名度。引进新技术新品种2项,分别是美国芦笋fy800和金花茶仟插技术。获得区、市立项实施科技研究技术3项,分别是《天峨金花茶种植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技术集成示范》、《龙滩珍珠李果食蝇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制定《天峨六画山鸡》(db45/t673-)标准,列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龙滩珍珠李、天峨大果山楂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通过创品牌,扩大了我县产品知名度。四是强化“两个安全”。在食品质量安全整治方面,我县实行辖区监管责任制,将全县分为三个责任区,并明确责任区监管负责人。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承诺书,目前,全县23家企业全部签订了承诺书。实行质量安全等级评价,全县23家企业,13家企业被评为c级,10家被评为d级。开展现场巡查,发现违规问题及时责令整改,并做好相关巡查记录。在特种设备安全方面,开展“土锅炉”整治、危险化学品、起重机械、气体充装等一系列专项检查,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特种设备安全正常运行。连续两年我县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五是建立质量奖励制度。为扎实推进质量兴县工作,我县拟制定《天峨县县长质量奖励管理办法》及评选细则。目前,已拿出初步方案,具体的实施办法还在完善中。

(三)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质量兴县工作。一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按照质量兴县工作要求,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为主线,以建设工程质量为中心,以资质管理和市场准入为手段,通过施工队伍的准入管理、实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制度、完善工程招投标管理、强化专项执法检查等手段,加大建筑工程监管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今年以来,我县竣工验收项目13个,一次验收合格率为95%。无工程质量事故和直接损失5万至20万元的质量事故,城区建筑工程建筑节能设计达95%,施工实行率达95%。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合格率为100%,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率为“零”。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把好项目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21.54%,化学需氧量减排300吨,二氧化硫净减排8吨。加大水环境整治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目前我县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ⅲ类标准。三是强化市场监管,确保流通环节消费安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医疗器械、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及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品种的食品安全等专项整顿工作,以及餐饮消费环节重点品种监督抽样工作,强化质量信用、质量风险管理,对违法违规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截止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957人次,开展专项整治26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65件,查缴过期失效农药396瓶(袋),查扣不合格化肥25吨;抽检食用油3个样,查扣不合格食用油107公斤;抽检白酒13个样,查扣不合格白酒25件箱150瓶;查扣冒牌五粮春酒56瓶,泸州酒43瓶,长城葡萄酒25瓶,营养保健品73盒,饮料170公斤。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收购和滥屠宰病死猪及出售、运输、储存、加工病害猪肉违法行为,保证肉品消费安全。今年以来,共检查各类生猪屠宰场86个次,查处案件18宗,没收处理病害猪肉420公斤(已作无害化处理),没收私宰肉625公斤。四是加强旅游服务工作。围绕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目标,重点推进龙滩水电站工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山水森林养生旅游、乡村旅游,努力创建4a级景区,完善旅游宾馆、餐饮、购物等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旅行社团、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县有星级饭店3家、出境旅游旅行社1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今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达45.2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7%。五是企业推进创新。将争创名牌与企业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落实名牌实施工作,今年以来,全县专利申请13件,同比 增长1200%;授权9件,同比增长800%。

三、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主体作用有待加强。重规模、重速度、轻质量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质量的基础作用在企业中得不到充分体现;质量工作的软件建设步伐滞后,尤其是在质量教育培训、企业员工质量意识提高、质量监控等方面投入不足。

(二)部分企业的质量法制观念及质量意识淡薄,部分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生产流通领域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三)目前我县只有3个质量检验机构,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还存在检测空白点。在推进技术标准战略中,缺乏强制力和大的项目带动,亟需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战略推进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

四、下一步打算

(一)制订和完善质量奖励政策,建立质量奖励制度,对在质量兴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培育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建立健全质量、计量、标准化体系及售后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切实加强质量信用监管工作,严惩质量失信行为。

第4篇

关键词:无损检测化工行业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石油化工也叫做石油化学工业,它是指化学工业中主要以石油作为原料进行生产化学品的领域。它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工业“二战”后,石油化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原先以诸如煤、农林产品为主的化学产品的生产转变成以天然气为主。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石油化工检测的成长和发展。它们是一路同行的。目前来说,世界工主要能源的提供都差不多来自石油在实际的化工生产领域里,石油化工原料在当今世界也是大显身手,作为制约各个部门发展的核心因素而存在。随之而来也是石油化工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一、石油化工检测

石油化工检测是一种符合技术,它将自动化、电子、信息处理、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逐步将其运用到石油化工领域自动化装备和生产自动化过程中。因为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刚刚持续几十年,石油化工检测也是在这几十年里才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从诞生之日起,石油化工产业就是以一个高危产业的角色来面世的,在实际的石油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可能随时发生爆炸事故或者有毒气体的泄露事故这此事故都会直接威胁生产工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同时遭到损坏的还有生产设备

实际上,安全的检测体系在石油化工产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安全评价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主要的意思是指通过借助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工程技术方法,对系统中固有的或者将有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安全评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危险性query和危险性评价对于危险性的甄别,检测人员需要全面深入地寻找到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并且还需要对其进行细致分析,拿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基础上,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稳妥预测比较企业内工人和社会工工人的安全指标,安全值以内则可认为安全。安全值以外,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或防止危险的发生。

二、计量检测体系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

1、计量检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企业把向社会提品和服务作为自己的责任,企业的生存越来越与市场、用户、质量、成本、经济效益和成本紧密相连近此年来,石油企业对购进的原材料、设备和设施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而计量工作就是要确保企业能够正确配备、维护和使用这此检测设备,保证计量量值的准确性。它同时要保障引进的物资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对各个工序加工的半成品、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测量,确保进入下一道工序的物品都能达标,对于不能达标的产品绝对不允许使用。由于产品质量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帮助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个石油企业的新产品在设计、检验和销焦的过程中,都需要配备相应的计量来确保质量,只有通过严格的计量检测,企业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计量工作能够有效降低能耗

石油企业的成本控制一直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头戏。企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技术优势,采用先进的计量设备,形成自动、快速和连续的测量水平,能够切实有效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各种仪器仪表的投入使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调节,能够有效按照工艺参数要求开展生产话动,实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作为石油企业发展进程中,要推行成本“零基管理”模式,采取成本否决,需要依靠准确的计量数据作为参考,数据的准确直接关系到各单位成本和投入产出的结果。石油的生产过程包括勘探、钻井、开采等等,这此过程消耗的无资料、能源量和生产的产品以及辅助产品都要通过数据加以记录并准备描述。

3、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措施

3. 1提高企业全员计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前提。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带头把计量工作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从上到下统一有序管理,形成稳定的计量管理网络体系领导首先需要提高责任意识,增强统管企业计量工作的力度。整个企业要把计量看成企业的大事来抓,努力从计量抓起,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帮助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脱颖而出。同时还需要把计量工作放入日常工作中去,认真落实计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把这些原则和要求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是计量工作切实有效地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石油企业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努力建立和完善其具有自身特色的计量运行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2培训数量充足的骨干是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必要条件

在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应该具有不少于一名的具备专业技术、并能掌握标准要求的领导,由他来组织和制定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工作计划,继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管理层里也需要具有几名能够熟练业务和标准的管理者,通过他们宣传具体的组织标准,组织学习训量检测专业知识企业必须具有一批懂业务、懂标准、有组织能力和熟悉程序的内部质量市核员他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他们能够定期内市,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体系内的人员进行指导,有效解决体系运行中的实际困难。

3. 3加强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

加强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按照IS010012要求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测量设备包括一般的工作用计量器具,各个等级的计量标准器和各类标准物质,也包括辅助设备和进行测量必备的相关资料提高测量设备的保证能力是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重要目的。从测量设备包括的内容可以看出,计量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管理计量器具上了,而是逐步发展到从产品设计、开发到焦后服务的个过程控制的管理加强计量设备管理,不仅从采购管理、入库发放、登记建账、用前检定、使用周检、封存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需要对测量设备实行《工业企业计量ARC管理》的前提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把计量标准器工艺关键参数检测仪表和产品检验设备等作为管理重点,制定出可行的测量设备操作维护章程,在整个企业进行宣传学习,并发放到所有操作岗位人员手中。

三、化工压力管道的破坏形式

1、腐蚀破坏。腐蚀破坏是指压力管道在腐蚀性介质作用下,引起管壁由厚变薄或材料组织结构改变、机械性能降低,使管道承载能力下降而发生的破坏。腐蚀破坏主要包括:均匀腐蚀、点腐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氢腐蚀和磨损腐蚀等七种形式。

1)均匀腐蚀是管道整个暴露表面上或者是大部分面积上产生程度基本相同的化学或电化学腐蚀,表现为管道、三通、弯头和法兰等的壁厚均匀减薄,是化工管道最常见的腐蚀形式,一般采用测厚检测和目测即可识别。

2)点腐蚀是管道内表面集中在个别小点上深度较大的腐蚀,很容易产生在焊缝热影响区,是最具破坏性和隐藏性的腐蚀形态之一,一般需要通过超声波检测或射线检测进行探测。

3)缝隙腐蚀是由于缝隙溶液的阻碍和渗透形成浓差电池而产生的一种强烈腐蚀,管道缝隙腐蚀主要产生在焊缝的不连续处或焊接缺陷部位。

4)晶间腐蚀主要产生在不锈钢管道焊缝部位,一般来说产生晶间腐蚀部位仍保持原来金属光泽不易被发现,壁厚的减薄不明显,因此这种缺陷不易通过测厚检测和外观检测来发现,必须采用渗透或超声检测以及抽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和金相试验来发现。

5)应力腐蚀裂纹和断裂是化工压力管道在拉应力和腐蚀性介质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破坏,主要产生于主蒸气管线、旁路管线及含有氯化物介质的奥氏体不锈钢管道的纵、环焊缝及热影响区,并常伴有严重的点蚀及其他腐蚀形式。这种缺陷一般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而且破坏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这类缺陷通常采用射线、超声及表面检测来确定。

6)氢腐蚀是由于氢渗进金属内部而造成金属I生能恶化的现象。氢腐蚀通常产生于低合金钢和高强度不锈钢管道中,引起氢腐蚀的原因除了材料本身的性能特点外,氢环境是最主要的外界影响因素,尤其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氢腐蚀趋势更加明显。对于这类缺陷主要以超声和表现检测为主,并应进行含碳量分析、金相分析等,以取得尽可能好的检测结果。

7)磨损腐蚀是由于腐蚀介质与金属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使腐蚀过程加速的现象。磨损腐蚀通常发生于弯头、三通等流体方向突然改变的地方,以及各类离心机械、阀门、泵、喷嘴等易于引起管内介质高速流动并急剧变化的管道直管段前后。当管道流体中含有固体悬浮物时,特别易引起磨损腐蚀。其腐蚀范围和腐蚀程度可通过测厚检测来确定。

2、韧性破坏

韧性破坏是管道在压力的作用下管壁上产生的应力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因而发生断裂的一种破坏形式。发生韧性破坏的管道,其材料本身的韧性一般是非常好的,而破坏往往是由于超压运行而引起的。压力管道的韧性破坏是在大量的塑性变形后发生的,塑性变形使金属破坏后在应力方向上留存下较大的残余伸长,表现在管道上则是直径增大(或局部鼓胀)和管壁的减薄,周长伸长率可达10%~20%。所以明显的形状改变是韧性破坏的主要特征。

3、脆性破坏

脆性破坏是指管道破坏时没有发生宏观变形,破坏时的管壁应力也远未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有的甚至还低于屈服极限。破坏时断裂速度极快,往往在一瞬间发生,没有或只有很小的塑性变形,一般都裂成碎片。该破坏主要是由于管道存在缺陷和材料韧性不足所致。通常在低温状态下,钢的断裂韧性降低,对缺口敏感性增大,这时若存在应力集中产生的裂纹,或焊接缺陷及热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管道脆性破坏。因此在制造中,就应该对低温化工压力管道提出比较高的制造要求,同时使用中更应尽可能进行较彻底的检测,尤其是材料性能方面的检测。

4、冲刷磨损减薄破坏

冲刷磨损减薄破坏是一种塑性破坏,破坏时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断口呈撕裂状且不平齐,一般不产生碎片或仅有少量碎块。避免这类事故的主要方法,一是及时检测发现壁厚已过分减薄而不能保证安全的管道;二是在使用中尽量防止超压运行。

5、疲劳破坏

管道疲劳破坏是材料经长期反复载荷以后而引起的破坏,破坏时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破坏总是经多次反复载荷以后产生,裂纹的形成发展较为缓慢,其根源在于管道系统中疲劳源的产生和存在。通常大型往复式空气压缩机、汽轮机、泵等,由于机械本身的构造、损伤、安装的不平衡,当其开启停止时,其机械传动不平衡引起的机械振动往往会传递给予联接的配管系统,使之产生疲劳裂纹及断裂。

四、化工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方法

目前化工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主要采用RT、UT、MT、PT、ET五种常规检测方法及测厚检测方法等,无损检测规范一般应按JB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进行。

1、对于管材,主要采用MT、ET、PT方法来检测表面缺陷,也可采用UT方法来检测内部缺陷。

2、对于管道焊缝,主要采用RT、UT、MT和PT等检测方法,其中RT和UT主要用于检测管道焊缝的内部缺陷,MT和PT主要检测管道焊缝的表面缺陷。

3、对于化工压力管线,测厚检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方法,由于它比较简单又可以初步判定整条管道的基本情况,因此使用非常广泛。

结束语:

2009年我国第一个化工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的诞生弥补了我国化工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空白,在推动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进步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化工行业压力管道的破坏和无损检测[J].湖北化工,2000(3):45-46.

[2]王志杰,姜德林.压力容器安全技术[J].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第5篇

2005年,财监系统各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跻身全国县级两百强”目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发扬争先创优精神,全力干事,奋发进取,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积极推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发挥民政职能优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立足为民解困,开展了面对困难群体的各项社会救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机制健康运行。通过加强督查,科学指导,完善管理,发展副业,全市各敬老院管理规范有序,五保对象生活安稳幸福。目前,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生活费已达3020元/年。全市19所敬老院共落实生产用地85.3亩,生产蔬菜13.5万多斤,饲养生猪180头,大部分敬老院蔬菜、猪肉实现基本能够自给,并吸引自费托养老人50名。城乡低保及春夏荒救济落实到位。认真执行动态低保制度,目前城镇居民低保对象停保30户100人,农村低保对象停保396户933人。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4817户8167人,其中:城镇居民低保户362户776人,农村低保户4455户739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441.8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低保金63.2万元,农村村民低保金378.6万元。审批减免1401名困难学生学费145.6万元。元旦、春节期间,拨出慰问金122万元;春夏荒期间,下拨救济款9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928户11000人,并及时做好了“5.4龙卷风”、“6.18”洪涝灾害救助工作。慈善救助有效实施。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慈善资金41.5万元。开展重病医疗、特困群众、特困学生救助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6.8万元,受救助人员1100人次。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正式施行。制订并实施了《我市市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发放救助金23.8万元,救助患病困难群众679人。接受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申请865人,实际救助729名,累计发放救助金3.6万元。更多经典尽在

2、立足基层稳定与发展,开展了村委换届选举和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在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注重发扬民主,规范操作,强化督查,选举工作顺利,成效较好。表现为选举成功率高,全市555个村,有552个已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另有3个村要实行缓选),其中538个村选成选足,成功率达97.5%,没有出现空白村;选民参选热情高,全市选民总数384413人,其中实际参选选民有367718人,参选率为95.7%;村委会成员素质良好,全市村委会成员数1392人,其中党员人数占总数62.4%。初中以文化程度占总数的93.10%。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城镇化和发展要素集聚出发,深入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调研,精心拟定调整方案,做好上下级的衔接沟通,稳妥推进方案的实施。全市27个乡镇,调整为21个乡镇,包括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调整率22.2%。

3、立足争先创优,开展了争创双拥模范城和老龄工作先进市活动。围绕争创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圆满完成退伍安置任务。共安置2004年冬季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299人,共发放安置保障金126.9万元。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及时发放义务兵家属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220.9万元,制定出台《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暂行办法》,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的优抚标准与我市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据测算,实施自然增长机制后,全市优待金支出增加120多万元。做好了争创的各项准备工作,整个争创工作得到省、市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我市被授予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围绕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加快推进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三级老龄工作网络及活动场所建设,促进老龄工作深化发展。全面部署实施家庭协议养老工作,提高家庭赡养水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依托老年电大、老年大学,扎实开展老年人文化教育,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目前,正在接受老年电大教育老年人达1837人,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达600人。依托社区,广泛开展各类社区老人文体活动。全市10个社区,组建老年文艺团队11个。

二、加强财税征收管理,促进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组织收入。坚持“抓大不放小”的税收征管方针,开展漏征漏管户清理。进一步推进个体税收“三等九级”的征管办法。加强与金融系统的沟通,扩大网上申报和银行扣款范围,至9月底,90%的企业实现“网上申报”,“网上申报”企业和“双定”户实现了税款的银行扣缴。探索建立基金户的联网扣税模式,推进个体工商业户及自由职业者办卡扣缴养老、医保费扩面工作,真正实现纳税人从办理申报到缴纳税费全过程的电子化。推行稽查责任制,制订《案件处理、处罚集体审议及报批制度》、《税务检查时效管理办法》,提高稽查效率。完善国地税、工商、公安、金融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促进税收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努力做到应收尽收。1-9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5亿元,完成年计划79.3%,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完成年计划76.4%,增长23.5%。财政总支出完成42225万元,增长26.6%。预计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05亿元,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17%。1-9月,地税部门完成各项收入30783万元,增长1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2万元,增长7.9%。预计全年实现地方税收收入3亿元,增长14%。国税组织各项收入20084万元,增长17.3%。其中烟草公司分别上交国税691.7万元,地税969.3万元。

2、优化收支结构。正确分析今年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税收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调整收入结构,强化税源监控。及时调整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完善土地增值税管理办法,扩大土地增值税的预征范围;出台《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办法》;扩大印花税预征范围,开展客运行业纳税评估,规范客运企业税收管理;调整木材行业税收政策,进一步规范木材行业税收征管,加强社保费收入征管。对年纳地税额在1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收动态管理,确保税收的及时入库。严格支出安排。制定《我市市部门预算管理暂行办法》、《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和《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预算编制标准、程序;坚持“保吃饭”与“搞建设”相结合。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编制赤字预算。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急需。财政支出向工业发展、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倾斜,其中企业贴息资金增长11.1%,农业支出增长67.5%,教育投入增长11.7%,公共卫生支出增长56%,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增长28.2%,公检法司支出增长16.7%。

3、积极培育财源。及时调整财税扶持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培植新兴财源。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申报和管理,加大了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2600万元,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担保中心的政府信用担保作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其它各项省、市财税优惠政策,1-9月,地税对23户企业审批减免企业所得税金额4709万元,批准38户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1245万元,办理69户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国税办理各类退税5509万元,其中出口退税1287万元,资源综合利用退税2684万元,民政福利企业退税1174万元,所得税汇算清缴多缴退税364万元,办理征前减免税收1104万元,为4100多户纳税人办理起征点见面手续。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债资金。1-9月,向上引资额超亿元。加强财政性资金的调度和管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重点建设资金的需求。认真选择政府外债投向,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衔接,通过国有独资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2005年共融资1.1亿元。加强资产出租管理,努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坚持发展稳健并重,促进金融地方共赢

1、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定期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专题座谈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促进信贷总量平稳增长;认真抓好各项货币政策的落实工作,跟踪各项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应;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金融机构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有效投放。加强与市外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举办了首届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向市外20多家金融机构推介项目50个,现场签约19个,协议融资11亿元,已到位资金亿元。全市存贷总量实现稳健增长,9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3.2亿元,比年初增93468万元,增长14.65%,同比多增454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6.3亿元,比年初增63345万元,增长12.67%,同比多增31849万元。余额存贷比77%,增量存贷比67.8%,超过XX市平均增幅24.3个百分点。引进市外信贷资金3.73亿元。

2、加强信用建设,改善金融环境。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把促进改善区域警容生态环境作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组织开展“信贷守信企业评选”活动和重点支持企业的筛选活动,评选出信贷守信企业86家,2005年金融支持重点中小企业37家。深入开展信用村建设,共创建信用村214个,比年初增加3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9%;评出信用户82207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8%。9月末,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795万元,余额23065万元。继续实施公务员信用证制度,完善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用证制度。

3、加强调查研究,指导科学信贷。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情况调查,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金融机制,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有关建议。开展水泥行业经营现状调查,提出了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等有关建议。开展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外贸出口、金融支持春耕生产、对金融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及办理票据贴现、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和成本费用控制等情况调查,密切关注和掌握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情况,加强金融政策宣传和指导,引导民间资金合法借贷,为金融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建设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强化市场秩序整顿,促进经济社会安全

1、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成立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文明确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分段监管职责,理顺部门之间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加快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出台实施《我市市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实施方案》。目前以“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网建设全面铺开,其中连锁超市在乡镇的覆盖面已达70%以上,年内有望达到100%,创建放心店的行政村也已达到40%以上。在监管责任网方面,各级相互间签订了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责任机制;实施《我市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拟定《我市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在群众监管网方面,按照“多网合一、一网多用、资源共享、网络共用”的原则,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30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和教育系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已挂牌运作,全市累计聘用各级食品安全监督员700多名。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制定实施了《我市市食品安全分段整治实施方案》、《2005年我市市食品安全工作要点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工作计划》。加强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治,建立了全市食品生产企业信息档案库,深入实施商品准入制度,加强了食品流通市场的整治。抓好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和零售药店GSP认证工作,加强了药械市场的专项整治。

2、积极开展流通市场和特种设备安全整治。坚持日常整治,重抓节日整治,加强联合整治,开展“打假保农业”、“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农业”、“打假保建设”等各项整治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消费安全。在整治中,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516个,涉案总金额达2698.5万元,罚没款总额达187.3万元。其中,查办各类大要案件137起。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查。专项整治学校锅炉和液化气超期钢瓶,开展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气体的生产经营单位等安全检查,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开展特种设备操作工岗位培训,提高了特种设备操作工的持证上岗率。

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

1、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质监部门专门制定了《我市市2005—2007年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共有34个企业被列为培育对象。完成了2005年度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标建议与推荐工作,上报上XX虎山集团水泥产品和江化股份公司的DMF产品评价目标建议材料,开展了2005年度国家免检产品、XX名牌产品、XX名牌产品的申报与复评相关工作。其中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13家,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5家的,分别为XX我市变压器有限公司的电力变压器、XX我市三友电子有限公司的节能灯管、恒亮蜂产品公司和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蜂产品、我市猕猴桃产业化协会的猕猴桃。我市牌猕猴桃、恒丰园牌蜂产品已顺利通过复评,我市牌蜂产品新获2005年XX名牌产品称号,至此,我市市XX名牌产品已达8只。及时打击假冒名牌行为,在温州市鹿城区中山北路铁路桥底端掉一制售假冒窝点,当场查封涉嫌假冒国家免检、XX名牌的“虎球”牌水泥27吨,包装袋1000余只,制假工具3台。

第6篇

 

2006年,财监系统各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跻身全国县级两百强”目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发扬争先创优精神,全力干事,奋发进取,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积极推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发挥民政职能优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立足为民解困,开展了面对困难群体的各项社会救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机制健康运行。通过加强督查,科学指导,完善管理,发展副业,全市各敬老院管理规范有序,五保对象生活安稳幸福。目前,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生活费已达3020元/年。全市19所敬老院共落实生产用地85.3亩,生产蔬菜13.5万多斤,饲养生猪180头,大部分敬老院蔬菜、猪肉实现基本能够自给,并吸引自费托养老人50名。城乡低保及春夏荒救济落实到位。认真执行动态低保制度,目前城镇居民低保对象停保30户100人,农村低保对象停保396户933 人。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4817户8167人,其中:城镇居民低保户362户776人,农村低保户4455户739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441.8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低保金63.2万元,农村村民低保金378.6万元。审批减免1401名困难学生学费145.6万元。元旦、春节期间,拨出慰问金122万元;春夏荒期间,下拨救济款9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928户11000 人,并及时做好了“5.4龙卷风”、“6.18”洪涝灾害救助工作。慈善救助有效实施。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慈善资金41.5万元。开展重病医疗、特困群众、特困学生救助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6.8万元,受救助人员1100人次。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正式施行。制订并实施了《我市市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发放救助金23.8万元,救助患病困难群众679人。接受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申请865人,实际救助729名,累计发放救助金3.6万元。

2、立足基层稳定与发展,开展了村委换届选举和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在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注重发扬民主,规范操作,强化督查,选举工作顺利,成效较好。表现为选举成功率高,全市555个村,有552个已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另有3个村要实行缓选),其中538个村选成选足,成功率达97.5%,没有出现空白村;选民参选热情高,全市选民总数384413人,其中实际参选选民有367718人,参选率为95.7%;村委会成员素质良好,全市村委会成员数1392人,其中党员人数占总数62.4%。初中以文化程度占总数的93.10%。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城镇化和发展要素集聚出发,深入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调研,精心拟定调整方案,做好上下级的衔接沟通,稳妥推进方案的实施。全市27个乡镇,调整为21个乡镇,包括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调整率22.2%。

3、立足争先创优,开展了争创双拥模范城和老龄工作先进市活动。围绕争创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圆满完成退伍安置任务。共安置2005年冬季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299人,共发放安置保障金126.9万元。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及时发放义务兵家属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220.9万元,制定出台《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暂行办法》,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的优抚标准与我市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据测算,实施自然增长机制后,全市优待金支出增加120多万元。做好了争创的各项准备工作,整个争创工作得到省、市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我市被授予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围绕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加快推进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三级老龄工作网络及活动场所建设,促进老龄工作深化发展。全面部署实施家庭协议养老工作,提高家庭赡养水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依托老年电大、老年大学,扎实开展老年人文化教育,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目前,正在接受老年电大教育老年人达1837人,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达600人。依托社区,广泛开展各类社区老人文体活动。全市10个社区, 组建老年文艺团队11个。

二、加强财税征收管理,促进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组织收入。坚持“抓大不放小”的税收征管方针,开展漏征漏管户清理。进一步推进个体税收“三等九级”的征管办法。加强与金融系统的沟通,扩大网上申报和银行扣款范围,至9月底,90%的企业实现“网上申报”,“网上申报”企业和“双定”户实现了税款的银行扣缴。探索建立基金户的联网扣税模式,推进个体工商业户及自由职业者办卡扣缴养老、医保费扩面工作,真正实现纳税人从办理申报到缴纳税费全过程的电子化。推行稽查责任制,制订《案件处理、处罚集体审议及报批制度》、《税务检查时效管理办法》,提高稽查效率。完善国地税、工商、公安、金融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促进税收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努力做到应收尽收。1-9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5亿元,完成年计划79.3%,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完成年计划76.4%,增长23.5%。财政总支出完成42225万元,增长26.6%。预计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05亿元,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17%。1-9月,地税部门完成各项收入30783万元,增长1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2万元,增长7.9%。预计全年实现地方税收收入3亿元,增长14%。国税组织各项收入20084万元,增长17.3%。其中烟草公司分别上交国税691.7万元,地税969.3万元。

2、优化收支结构。正确分析今年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税收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调整收入结构,强化税源监控。及时调整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完善土地增值税管理办法,扩大土地增值税的预征范围;出台《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办法》;扩大印花税预征范围,开展客运行业纳税评估,规范客运企业税收管理;调整木材行业税收政策,进一步规范木材行业税收征管,加强社保费收入征管。对年纳地税额在1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收动态管理,确保税收的及时入库。严格支出安排。制定《我市市部门预算管理暂行办法》、《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和《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预算编制标准、程序;坚持“保吃饭”与“搞建设”相结合。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编制赤字预算。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急需。财政支出向工业发展、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倾斜,其中企业贴息资金增长11.1%,农业支出增长67.5%,教育投入增长11.7%,公共卫生支出增长56%,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增长28.2%,公检法司支出增长16.7%。

3、积极培育财源。及时调整财税扶持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培植新兴财源。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申报和管理,加大了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2600万元,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担保中心的政府信用担保作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其它各项省、市财税优惠政策,1-9月,地税对23户企业审批减免企业所得税金额4709万元,批准38户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1245万元,办理69户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国税办理各类退税5509万元,其中出口退税1287万元,资源综合利用退税2684万元,民政福利企业退税1174万元,所得税汇算清缴多缴退税364万元,办理征前减免税收1104万元,为4100多户纳税人办理起征点见面手续。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债资金。1-9月,向上引资额超亿元。加强财政性资金的调度和管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重点建设资金的需求。认真选择政府外债投向,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衔接,通过国有独资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2006年共融资1.1亿元。加强资产出租管理,努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坚持发展稳健并重,促进金融地方共赢

1、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定期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专题座谈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促进信贷总量平稳增长;认真抓好各项货币政策的落实工作,跟踪各项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应;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金融机构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有效投放。加强与市外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举办了首届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向市外20多家金融机构推介项目50个,现场签约19个,协议融资11亿元,已到位资金亿元。全市存贷总量实现稳健增长,9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3.2亿元,比年初增93468万元,增长14.65%,同比多增454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6.3亿元,比年初增63345万元,增长12.67%,同比多增31849万元。余额存贷比77%,增量存贷比67.8%,超过XX市平均增幅24.3个百分点。引进市外信贷资金3.73亿元。

2、加强信用建设,改善金融环境。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把促进改善区域警容生态环境作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组织开展“信贷守信企业评选”活动和重点支持企业的筛选活动,评选出信贷守信企业86家,2006年金融支持重点中小企业37家。深入开展信用村建设,共创建信用村214个,比年初增加3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9%;评出信用户82207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8%。9月末,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795万元,余额23065万元。继续实施公务员信用证制度,完善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用证制度。

3、加强调查研究,指导科学信贷。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情况调查,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金融机制,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有关建议。开展水泥行业经营现状调查,提出了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等有关建议。开展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外贸出口、金融支持春耕生产、对金融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及办理票据贴现、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和成本费用控制等情况调查,密切关注和掌握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情况,加强金融政策宣传和指导,引导民间资金合法借贷,为金融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建设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强化市场秩序整顿,促进经济社会安全

1、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成立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文明确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分段监管职责,理顺部门之间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加快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出台实施《我市市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实施方案》。目前以“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网建设全面铺开,其中连锁超市在乡镇的覆盖面已达70%以上,年内有望达到100%,创建放心店的行政村也已达到40%以上。在监管责任网方面,各级相互间签订了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责任机制;实施《我市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拟定《我市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在群众监管网方面,按照“多网合一、一网多用、资源共享、网络共用”的原则,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30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和教育系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已挂牌运作,全市累计聘用各级食品安全监督员700多名。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制定实施了《我市市食品安全分段整治实施方案》、《2006年我市市食品安全工作要点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工作计划》。加强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治,建立了全市食品生产企业信息档案库,深入实施商品准入制度,加强了食品流通市场的整治。抓好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和零售药店GSP认证工作,加强了药械市场的专项整治。

2、积极开展流通市场和特种设备安全整治。坚持日常整治,重抓节日整治,加强联合整治,开展“打假保农业”、“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农业”、“打假保建设”等各项整治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消费安全。在整治中,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516个,涉案总金额达2698.5万元,罚没款总额达187.3万元。其中,查办各类大要案件137起。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查。专项整治学校锅炉和液化气超期钢瓶,开展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气体的生产经营单位等安全检查,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开展特种设备操作工岗位培训,提高了特种设备操作工的持证上岗率。

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

1、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质监部门专门制定了《我市市2006—2007年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共有34个企业被列为培育对象。完成了2006年度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标建议与推荐工作,上报上XX虎山集团水泥产品和江化股份公司的DMF产品评价目标建议材料,开展了2006年度国家免检产品、XX名牌产品、XX名牌产品的申报与复评相关工作。其中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13家,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5家的,分别为XX我市变压器有限公司的电力变压器、XX我市三友电子有限公司的节能灯管、恒亮蜂产品公司和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蜂产品、我市猕猴桃产业化协会的猕猴桃。我市牌猕猴桃、恒丰园牌蜂产品已顺利通过复评,我市牌蜂产品新获2006年XX名牌产品称号,至此,我市市XX名牌产品已达8只。及时打击假冒名牌行为,在温州市鹿城区中山北路铁路桥底端掉一制售假冒窝点,当场查封涉嫌假冒国家免检、XX名牌的“虎球”牌水泥27吨,包装袋1000余只,制假工具3台。

2、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商标。工商部门制订了《我市市加快实施品牌战略规划》,明确“四个一”目标,即:建立一个省级蜂产品商标品牌基地,帮助引导一批企业注册商标,规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商标;培育一批省、XX市著名商标。力争三年内为我市培育出全国驰名商标1件,新培育省著名商标5件、XX市著名商标15件、商标品牌基地1个。围绕这一目标,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组织27件商标省、市著名商标在《XX日报》上展出,展示了我市实施商标品牌战和争创成果;为民营企业主举办了“我市市商标品牌战略专题报告会”,对全市400多家中小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商标知识培训。支持企业争创省市著名商标,推荐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参加XX省著名商标评审,目前已全部通过了预审。进一步健全完善创牌激励机制,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大力打击商标违法行为,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43起,案值68万元,罚款金额12万元。

第7篇

2005年,财监系统各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跻身全国县级两百强”目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发扬争先创优精神,全力干事,奋发进取,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积极推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发挥民政职能优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立足为民解困,开展了面对困难群体的各项社会救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机制健康运行。通过加强督查,科学指导,完善管理,发展副业,全市各敬老院管理规范有序,五保对象生活安稳幸福。目前,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生活费已达3020元/年。全市19所敬老院共落实生产用地85.3亩,生产蔬菜13.5万多斤,饲养生猪180头,大部分敬老院蔬菜、猪肉实现基本能够自给,并吸引自费托养老人50名。城乡低保及春夏荒救济落实到位。认真执行动态低保制度,目前城镇居民低保对象停保30户100人,农村低保对象停保396户933人。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4817户8167人,其中:城镇居民低保户362户776人,农村低保户4455户739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441.8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低保金63.2万元,农村村民低保金378.6万元。审批减免1401名困难学生学费145.6万元。元旦、春节期间,拨出慰问金122万元;春夏荒期间,下拨救济款9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928户11000人,并及时做好了“5.4龙卷风”、“6.18”洪涝灾害救助工作。慈善救助有效实施。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慈善资金41.5万元。开展重病医疗、特困群众、特困学生救助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6.8万元,受救助人员1100人次。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正式施行。制订并实施了《我市市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发放救助金23.8万元,救助患病困难群众679人。接受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申请865人,实际救助729名,累计发放救助金3.6万元。更多经典尽在

2、立足基层稳定与发展,开展了村委换届选举和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在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注重发扬民主,规范操作,强化督查,选举工作顺利,成效较好。表现为选举成功率高,全市555个村,有552个已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另有3个村要实行缓选),其中538个村选成选足,成功率达97.5%,没有出现空白村;选民参选热情高,全市选民总数384413人,其中实际参选选民有367718人,参选率为95.7%;村委会成员素质良好,全市村委会成员数1392人,其中党员人数占总数62.4%。初中以文化程度占总数的93.10%。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城镇化和发展要素集聚出发,深入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调研,精心拟定调整方案,做好上下级的衔接沟通,稳妥推进方案的实施。全市27个乡镇,调整为21个乡镇,包括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调整率22.2%。

3、立足争先创优,开展了争创双拥模范城和老龄工作先进市活动。围绕争创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圆满完成退伍安置任务。共安置2004年冬季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299人,共发放安置保障金126.9万元。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及时发放义务兵家属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220.9万元,制定出台《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暂行办法》,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的优抚标准与我市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据测算,实施自然增长机制后,全市优待金支出增加120多万元。做好了争创的各项准备工作,整个争创工作得到省、市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我市被授予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围绕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加快推进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三级老龄工作网络及活动场所建设,促进老龄工作深化发展。全面部署实施家庭协议养老工作,提高家庭赡养水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依托老年电大、老年大学,扎实开展老年人文化教育,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目前,正在接受老年电大教育老年人达1837人,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达600人。依托社区,广泛开展各类社区老人文体活动。全市10个社区,组建老年文艺团队11个。

二、加强财税征收管理,促进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组织收入。坚持“抓大不放小”的税收征管方针,开展漏征漏管户清理。进一步推进个体税收“三等九级”的征管办法。加强与金融系统的沟通,扩大网上申报和银行扣款范围,至9月底,90%的企业实现“网上申报”,“网上申报”企业和“双定”户实现了税款的银行扣缴。探索建立基金户的联网扣税模式,推进个体工商业户及自由职业者办卡扣缴养老、医保费扩面工作,真正实现纳税人从办理申报到缴纳税费全过程的电子化。推行稽查责任制,制订《案件处理、处罚集体审议及报批制度》、《税务检查时效管理办法》,提高稽查效率。完善国地税、工商、公安、金融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促进税收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努力做到应收尽收。1-9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5亿元,完成年计划79.3%,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完成年计划76.4%,增长23.5%。财政总支出完成42225万元,增长26.6%。预计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05亿元,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17%。1-9月,地税部门完成各项收入30783万元,增长1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2万元,增长7.9%。预计全年实现地方税收收入3亿元,增长14%。国税组织各项收入20084万元,增长17.3%。其中烟草公司分别上交国税691.7万元,地税969.3万元。

2、优化收支结构。正确分析今年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税收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调整收入结构,强化税源监控。及时调整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完善土地增值税管理办法,扩大土地增值税的预征范围;出台《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办法》;扩大印花税预征范围,开展客运行业纳税评估,规范客运企业税收管理;调整木材行业税收政策,进一步规范木材行业税收征管,加强社保费收入征管。对年纳地税额在1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收动态管理,确保税收的及时入库。严格支出安排。制定《我市市部门预算管理暂行办法》、《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和《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预算编制标准、程序;坚持“保吃饭”与“搞建设”相结合。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编制赤字预算。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急需。财政支出向工业发展、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倾斜,其中企业贴息资金增长11.1%,农业支出增长67.5%,教育投入增长11.7%,公共卫生支出增长56%,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增长28.2%,公检法司支出增长16.7%。

3、积极培育财源。及时调整财税扶持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培植新兴财源。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申报和管理,加大了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2600万元,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担保中心的政府信用担保作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其它各项省、市财税优惠政策,1-9月,地税对23户企业审批减免企业所得税金额4709万元,批准38户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1245万元,办理69户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国税办理各类退税5509万元,其中出口退税1287万元,资源综合利用退税2684万元,民政福利企业退税1174万元,所得税汇算清缴多缴退税364万元,办理征前减免税收1104万元,为4100多户纳税人办理起征点见面手续。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债资金。1-9月,向上引资额超亿元。加强财政性资金的调度和管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重点建设资金的需求。认真选择政府外债投向,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衔接,通过国有独资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2005年共融资1.1亿元。加强资产出租管理,努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坚持发展稳健并重,促进金融地方共赢

1、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定期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专题座谈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促进信贷总量平稳增长;认真抓好各项货币政策的落实工作,跟踪各项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应;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金融机构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有效投放。加强与市外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举办了首届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向市外20多家金融机构推介项目50个,现场签约19个,协议融资11亿元,已到位资金亿元。全市存贷总量实现稳健增长,9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3.2亿元,比年初增93468万元,增长14.65%,同比多增454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6.3亿元,比年初增63345万元,增长12.67%,同比多增31849万元。余额存贷比77%,增量存贷比67.8%,超过XX市平均增幅24.3个百分点。引进市外信贷资金3.73亿元。

2、加强信用建设,改善金融环境。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把促进改善区域警容生态环境作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组织开展“信贷守信企业评选”活动和重点支持企业的筛选活动,评选出信贷守信企业86家,2005年金融支持重点中小企业37家。深入开展信用村建设,共创建信用村214个,比年初增加3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9%;评出信用户82207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8%。9月末,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795万元,余额23065万元。继续实施公务员信用证制度,完善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用证制度。

3、加强调查研究,指导科学信贷。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情况调查,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金融机制,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有关建议。开展水泥行业经营现状调查,提出了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等有关建议。开展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外贸出口、金融支持春耕生产、对金融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及办理票据贴现、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和成本费用控制等情况调查,密切关注和掌握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情况,加强金融政策宣传和指导,引导民间资金合法借贷,为金融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建设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强化市场秩序整顿,促进经济社会安全

1、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成立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文明确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分段监管职责,理顺部门之间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加快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出台实施《我市市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实施方案》。目前以“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网建设全面铺开,其中连锁超市在乡镇的覆盖面已达70%以上,年内有望达到100%,创建放心店的行政村也已达到40%以上。在监管责任网方面,各级相互间签订了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责任机制;实施《我市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拟定《我市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在群众监管网方面,按照“多网合一、一网多用、资源共享、网络共用”的原则,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30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和教育系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已挂牌运作,全市累计聘用各级食品安全监督员700多名。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制定实施了《我市市食品安全分段整治实施方案》、《2005年我市市食品安全工作要点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工作计划》。加强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治,建立了全市食品生产企业信息档案库,深入实施商品准入制度,加强了食品流通市场的整治。抓好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和零售药店GSP认证工作,加强了药械市场的专项整治。

2、积极开展流通市场和特种设备安全整治。坚持日常整治,重抓节日整治,加强联合整治,开展“打假保农业”、“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农业”、“打假保建设”等各项整治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消费安全。在整治中,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516个,涉案总金额达2698.5万元,罚没款总额达187.3万元。其中,查办各类大要案件137起。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查。专项整治学校锅炉和液化气超期钢瓶,开展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气体的生产经营单位等安全检查,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开展特种设备操作工岗位培训,提高了特种设备操作工的持证上岗率。

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

1、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质监部门专门制定了《我市市2005—2007年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共有34个企业被列为培育对象。完成了2005年度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标建议与推荐工作,上报上XX虎山集团水泥产品和江化股份公司的DMF产品评价目标建议材料,开展了2005年度国家免检产品、XX名牌产品、XX名牌产品的申报与复评相关工作。其中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13家,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5家的,分别为XX我市变压器有限公司的电力变压器、XX我市三友电子有限公司的节能灯管、恒亮蜂产品公司和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蜂产品、我市猕猴桃产业化协会的猕猴桃。我市牌猕猴桃、恒丰园牌蜂产品已顺利通过复评,我市牌蜂产品新获2005年XX名牌产品称号,至此,我市市XX名牌产品已达8只。及时打击假冒名牌行为,在温州市鹿城区中山北路铁路桥底端掉一制售假冒窝点,当场查封涉嫌假冒国家免检、XX名牌的“虎球”牌水泥27吨,包装袋1000余只,制假工具3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