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15 00:43:15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学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医学教育论文

第1篇

因此,中医药双语教学不仅仅促进中国学生强化外语沟通能力,也大大利于外国留学生深化对中医学的理解。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正如上文所说,双语教学需要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人才来推动,中医药双语教学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前沿医学期刊主要以英语为主流,上述教学人才本身具备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有助于及时掌握自身领域学术动态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也能够在国际期刊,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因此有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

2目前中医药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教学人才的短缺

中医药学讲授的是中国国粹。由于本身学科的特点,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外语的要求较西医院校薄弱。我国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中医专业教师缺乏中医英语的系统专业培训和留学经历,英语交流和授课水平较低,而已经开展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又欠缺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的局面。因此,我国中医院校短缺那种同时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

2.2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

一般西医双语教材可以使用原版教材,不同于此,由于中医药学讲述的纯粹是源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医学知识,因此没有可以借鉴的以西方母语编写的外语教材。与上述人才问题一样,我们的教材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不统一、中医古籍的翻译没有统一的版本、一些编写者对中医药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而使内容过于简单,等等。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扰,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授课的困难程度。因此,双语教学亟需契合学科特点的、翻译恰当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2.3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进行中医双语教学课程很多为基础性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这些课程在中医药教育中是低年级的启蒙课程。这时候的学生多处在刚刚接触中医药的懵懂阶段,中医药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新事物。如果在这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同时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若能将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在高年级时设置为选修课程进行,不仅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增加他们学习中医英语的兴趣,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2.4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

可能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源自中国文化,与医古文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外语教育常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中医药学有大量内容需要背诵记忆,学生课业繁重,能够花费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少,因此与其他专业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而受众接受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3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应该明确中医药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在外语的语境中讨论和理解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对中医药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是医学英语课程,不应以教授外语为主要教学目的,要注意避免因语言理解的障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授课时,不能将双语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和翻译,要解决如何运用外语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解释、理解、思考、撰写等问题。中医药专业词汇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往往难以统一。虽然大家很期待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词汇翻译列表,但是目前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可以了解而无需辨别各种译法。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沟通交流而非研究语言,了解几种常用的译法,学会与外国患者沟通、与外国同行沟通、与外国西医专家沟通、与外国专业编辑沟通,才是教学的成功。

3.2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医药学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形、声音、视频信息等,播放能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原版科普视频,以便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可以教授他们多种查询相关外文文献的渠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于渔。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英语演讲、中医英语竞赛、中医英语教学查房、撰写英语论文等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外语对专业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双语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宜追求精而不是追求量的铺开。目前有不少国内语言培训机构采取小班化教育,以对话及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这点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双语教学之中。目前校园里有不少学生已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甚至通过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考核的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外语沟通能力可能较授课教师更高,而授课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医学专业水平,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课堂提问,让教师走下讲坛,和学生互动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3提高师资力量

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负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很多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缺乏一定的语言优势,有些语言能力突出的教师尚缺乏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时间。面对这样的困境,可以遴选一批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中青年优秀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比如提供一些英语专业学习的机会、外语课程的培训、聘请外教进行辅导等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通过一定的出国学习的经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3.4政策倾斜,吸引人才

双语教学的重视当从决策层抓起。在招生中即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给予择优录取,对于语言水平良好并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功底的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推荐就业、提供跨校、跨省、甚至跨国交流的机会等,同样对于此类教师给以更多地培养和职业提升的机会,切实提高中医院校对优秀外语人才的吸引力,以储备外语和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第2篇

历代医家在中医学教育实践中对人才的选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黄帝内经》就指出不同水平的中医人定位“圣人”、“上工”、“粗工”等;至南朝阳泉《物理论》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历代医家对于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观点,大多集中在医德和医术两方面,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是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清代云南医学堂对中医人才的选拔上就认为“则医也者,明天道,达人事,关人祸福,司人性命,本其灵明之天授,极其心志之艰苦,而后能为之。岂愚鲁之质,薄弱之材,贪诈之夫之可尝试期间乎?……反以稚鲁而有妄想,以鄙诈而有希冀,以浮泛而治学力,以矜夸而见孟浪,以刻薄而少体恤,以计巧而取财物,有是六者,决不可以入斯门。……苟无聪明之资,勤苦之力,影响者多,心悟者少,不茫然自欺,必悍然不观矣。……果有聪明之姿,诚实之诣,仁慈之德,勤苦之志,活泼之机,充满之学,备此六者而后可也。”这些均显示出医学堂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极高要求。第一,自医圣仲景就提出中医乃“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专业,“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遍览我国传统中医教育不难看出,中医学不是寻常人所能从事的职业,没有足够的悟性,达不到精深的水平,便不能委以救死扶伤的重任。第二,对名利物欲不可贪求,殚精竭虑研究医术,对身患疾病的大众均应一视同仁,达到淡泊的境界。第三,身怀一颗仁爱之心。《黄帝内经》云“圣念慈悯,欲济群生。”南朝阳泉也曾说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这也是中医执业者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第四,勤勉不倦的毅力,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身为中医人,理应有着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对中医学的热情及严谨的工作态度。第五,对于中医习医者要求心思灵变,不仅要遵循法度,更要富有创造力,不拘泥于古。“医之为术,全赖心思转变,刻舟求剑,终无一验也。”注重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临症时做到胆大心细,心圆志方。第六,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全面的临床知识。《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完整的学习中医知识理论,切忌追求片面,做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2医学堂立志有恒、以德统医的中医德育观

医学堂专用教材中没有单列出关于医德品行教育的专卷,而是将医德品行教育贯穿于各门课程之中,书写于诸多卷教材序言之中。据笔者统计,在20个序言中(其中卷九序已佚)就有14个序论述了从医者所应具备的医学品德。例如:卷八序中“为之医者,其将淡以寡欲,静以和神,智以养机,仁以处物,庶几不干天地之和,而能立万物之命也乎!”卷十七序又云“故凡学者必以正心术,济民命为重。”卷十八序“近世术士,铁骨石心,无恻隐羞恶动于中,玉屑金箔,胜布锦菽粟之致其用,无补饥寒,生人奇病。其贻害于人也,虽不觉其获罪于天也,其可幸免乎。”卷十九序中“古之学者内欲不出,外欲不入,勤力苦心,周知百物,是以精神蕴蓄,智慧清明,体含巨细用该本末。”

第3篇

1对教授医学的教师须进行一定考核

当今中医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的考核,教师的考察较为忽略,医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那教学质量将无法保证,因而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和管理应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在人才选择上除特殊需要外应严格要求医学专业毕业,并对其中医专业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及临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后,择优录用。学校应和相关医院做好协调工作,使双方人员流动更加灵活、快捷,医院带教医生可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学技能甚至专业基础知识的讲座和培训,并以模拟带教等方式进行教学考核。学校教师也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在医院学习、实践,使得其真正具有医学教学的资质和能力,对学校教师除考核教学效果外,还应考察其在临床中诊治疾病的实际能力,甚至可以制定具体的考核目标(如每年接诊人数、病案书写、病人随访疗效等),有针对性的对教师的临床能力进行定期检验。

2对掌管医学教育的官员实行考核来进行选拔及实施奖惩

古代医学教育一般从属于“太医院”之下,其相关职位上官员的推选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其一,从在职官员中提拔表现优异者,擢升其官职;其二,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中选择,考生大都是在“太医局”中学习的学生,择优晋级。当时选拔官员在考察范围上是较为狭窄的,使很多有识之士失去了机会,但其选拔官员体现出了一大突出特点即重视备选者的医学专业背景,出众的医学技艺往往是被提拔的重要条件。如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的时候,曾经正式颁布施行医学科举,一般一次取30名,分三甲,一甲可充任太医,二甲可充任副提举,三甲可任教授[3]。可以看到元代对医学管理者“副提举”的专业技艺要求比教授医学的教师还要高一等,这有利于其今后医事管理工作。当今中医教育选拔管理者时,也应适度向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倾斜,并且在供职期间对管理者进行的考核,应注重其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来实施管理的能力(如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专业教师的选用与管理、学生培养模式的规划及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等),都能体现管理者医学专业背景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古代医学考核制度对象的辐射面是较为广泛的,为医学教育和医事制度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医教育既应汲取当今国内外的教育管理方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应以古鉴今将历史上医学教育模式中的精髓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使中医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

作者:钟喈

第4篇

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里。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刘铁芳指出:“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服从与外在的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也不去追思的内在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应该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

二、学校的思想与社会转型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就会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课的实效。

此外,不停的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真正树立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金一鸣指出“内容决定了方法。内容脱离当前的实际,方法必然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学生的实际,只要死记教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的自我实践,自我严重脱节

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这样的道德其实效当然不高。

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方法,都应该被扬弃。”

四、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道德主体的缺失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道德教育客体从狭义上讲是指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为教育者。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道德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对提高中学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由于忽视或否定受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五、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严重分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本世纪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⑧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泯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里反映了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严重后果。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对子女的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的全面发展。一部分“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更新。同时也产生了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如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潮。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如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形成合力,促进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六、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与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

中学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当今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溶入的日常行为实践和影响人生观,这样的道德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最后导致个体道德的滑坡。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适宜的。

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

②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③刘铁芳,《人、世界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研究》,1997—8。

④金一鸣,《教育原理》,第384页,安徽出版社,1995年。

⑤同②

⑥杜威著,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第359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第5篇

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乐于模仿,接受能力强,但他们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持久性与自学性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注意品质和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多方面的能力。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以交际功能教学为主线,着重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通过有实际意义的、饶有趣味的、与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营造英语交际情景与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生动、活泼地学习,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时,可利用水果、钢笔、帽子、鸡蛋,以及面包、水等具体物体进行形象直观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很快便理解可数与不可数、单数与复数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形容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时,可以请几组学生上讲台比高低、比胖瘦。此时学生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上讲台表演、回答问题。在教学问路、指路的交际英语时,教师可让学生绘制本地区的小地图,结合实际用英语问答回家的路线;学过天气预报的交际语后,让值日生每天汇报当天的天气情况;教学“Ann/sbirthday”这一内容后,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和表演竞赛。在教学“看病”这一交际英语时,师生扮演角色,创设情境。教师穿上医生的白工作服,挂着听诊器,身挎药箱,一进入教室就能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交际情境,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为学习语言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人物对话的内容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做演员,让他们扮演内容中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情景中,既复习介绍用语又学会了问候用语,从而达到运用语言进行初步交际的目的。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还可以活化课文插图,设置情景,将课本的插图活化,一般用于看图叙述。

看图叙述时,教师要运用精要简明地配上英语解说词(必要时可配音乐),先介绍景物,再介绍主要内容,然后叙述景物之间或情景之间的关系,从中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通过看图、听图了解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并对所学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避免教师的照本宣科。巧妙的情景设置中,教师可进行即兴表演。课堂上的即兴表演,往往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到亲切与自然,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Thepartsofthe-body”时,教师可一边唱英语歌曲Head,shoulders,kneesandtoes,一边在身上比划,通过这种即兴的表演,学生很自然地从老师的动作和歌词中猜出表示身体各部分的词汇语音和词义,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再现生活情景的做法,应该说是英语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再现生活情景主要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表象和想象再现语言或自然场景,把学生带入与所学英语知识相关的特定情境之中。再现情景可采用下列方式:1.课外活动,再现情景。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使一些语言材料得到再现和巩固,比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让他们从亲身的劳动中学习相关内容,并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知识。2.命题作文,再现情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精心安排一些有代表性的英文命题作文,比如,值日报告、周记、故事、英语广播稿、演讲稿等形式多样的短文。学生在构思这些命题时,脑中便能再现一种语言情景,诱发学生进入某一情景,进入命题所涉及的情景中。例如,命题作文myfriend’sbusyday,学生在构思这篇作文时,必定会在大脑中出现朋友做饭、洗衣、购物等场景,正是通过这些场景的再现,让学生对情景中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必要的复习巩固。3.言语诱发,再现情景。运用言语诱导,可再现某种语言环境。如在新学期的第一天,通过师生问好,便可再现“Nicetoseeyouagain”“Welcomebacktoschcol”等场景,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此外,还可利用第二课堂,召开英语晚会,让学生自编短剧,自制场景、道具;办英语小报、墙报、英语角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才能,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进一步的学习动机。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运用教学艺术,使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统一,既可达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发展其智力,培养其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又可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作者:刘飞单位:泗洪县归仁中学

第6篇

学生喜欢画,就要鼓励他们大胆去描绘,让他们描绘自己眼中的、心中的美景:学过《秋天到》之后,美丽的秋景图随之诞生了;学过《春到梅花山》,一簇簇火红的梅花便跃然纸上;学过《草原的早晨》后,一幅幅蓝天白云、马壮羊肥、碧草如茵的画面的确令人神往;学了《三个小伙伴》,三个憨态可掬的小伙伴会成为你的知心朋友。由此,教学内容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延伸与巩固。

2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它是心灵交汇和情感共鸣撞击出的美妙音符。爱好音乐的教师应将音乐带进语文课堂,用音乐装点文学殿堂。讲到《海底世界》一课,可以配着理查德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伴着优美的旋律进行有声有色的朗读,使他们绮丽的海底世界充满了神往和好奇;讲到《升国旗》,教师可以先用《国歌》导入课程,营造出庄严的气氛,使学生爱国之情情油然而生。

3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

学生先天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表演天分,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课,压制了学生潜能,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也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不能够调动学生主观参与意识。同时我认为肢体语言的表达更能帮助学生加强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讲到《小河与青草》这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真诚的“小草”和善良的“小河”进行真诚的交流;讲到《小白兔和小黑兔》,同学把兔妈妈和蔼可亲以及小兔的不服和神气表演地惟妙惟肖;讲到《2008,北京!》同学手拿鲜花和彩旗将申奥成功之夜欣喜若狂的沸腾场景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这由同学们尽情展示才华的舞台,若干个优秀的小演员诞生了,语文课文的内涵也随之得到了深刻的理解。

第7篇

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大多选用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作品,以其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这其中不乏大量爱国主义作品,使长期“生于安乐”的我们更会是受益匪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爱国精神,进行爱国教育,是老师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古诗文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

一、理解诗词意蕴,体会古人的爱国情怀

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很多充满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意。他们那伟大的爱国情怀,天地可鉴,为后人所敬仰,他们那朗朗上口的爱国诗篇,令后人百读不厌,他们那铿锵有力的字句,让后人为之感动。

陆游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一生勤学不息,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写下不少爱国诗作,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其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的爱国忧国情怀使他夜不能寐,在梦境中也常常幻想着为国报效杀敌,纵横战场,这种情绪一直伴随诗人直到弥留之际,《示儿》堪称陆游的绝笔,“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被霸占的中原,热切地期盼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执着、深沉、热烈!这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以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升华自己的情操,培养一颗爱国的心

如果说前面的内容注重的是对诗词内容的鉴赏,那么在此基础之上,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