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言艺术范文

时间:2022-09-15 20:48:41

序论:在您撰写语言艺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言艺术

第1篇

从艺术发展的规律看,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是一个自然的趋势。我们知道,原始歌舞是诗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现代的舞蹈艺术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语言因素参与呢?事实上,有许多理由可以把舞蹈动作与语言艺术结合起来。西方的现代舞蹈家们已经重新认识了语言的功能,他们大胆探索语言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在国内,除了歌舞结合中的歌词之外,以较单纯的语言形式参与舞蹈表现的作品还不多见,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在国内的舞蹈作品中,语言与舞蹈的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1、歌编舞

以歌编舞,舞尽曲意。歌编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歌词的意境为基础创编的舞蹈。语言在这里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歌词加上音乐的翅膀,使歌声在所有乐声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声作为舞蹈的伴奏最为自然、和谐。所以,用歌曲编舞这种形式极为多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词这个语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往往成为舞蹈创编者选择的对象。有的直接选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变;有的选择歌曲的一个片断,有的则重新创作一首或一个歌曲片断。

歌编舞的几种创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编舞

选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变,以歌曲的旋律、歌词和风格为依据来编舞。过去,人们常常选用《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传统歌曲创编舞蹈。改革开放以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国娃》等一批优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对象。

选用完整歌曲编舞是比较常见的创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众歌曲较多,选择范围大;二是这些歌曲的旋律优美,适合舞蹈;三是音乐磁带比较容易获得,创编者不用为了请人创作或录音花钱费力;四是流行的群众歌曲大家都比较熟悉,用这样的歌曲作为舞蹈音乐有助于观众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产生共鸣。

这种创作形式比较适合基层群众性的舞蹈创作。但采用完整歌曲编舞,在创作的自由和发挥上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创编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词的内容和音乐的节奏特点来构思和设计舞蹈动作。

(2)用改编歌曲编舞

以某首歌曲为基础,根据舞蹈表现的需要,重新组织和改编歌曲。

用改编歌曲创编舞蹈。编舞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和表现的需要改变或重新创作新的音乐部分,使舞蹈音乐既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还给舞蹈创编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

不过,改编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样容易获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录音师的一系列创作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

(3)选用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从某首歌曲当中节选一个段落,安插于舞蹈音乐之中,起到烘托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个歌曲片断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或结束之处,一般作为主题歌出现。人们可以通过歌曲片断的歌词来联想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断的突然出现还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观众的情绪推向。

歌曲片断也可以放在舞蹈的开始部分,通过歌词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

戴爱莲在六十年代创作的《荷花舞》,就选用了歌曲片断,歌词的内容加深了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人声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们带入美的境界。

(4)创作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创作独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断,安插于舞蹈的某个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舞蹈《飞夺泸定桥》在表现战士冒着烈火冲向敌人,舞蹈到达的时候,只用舞蹈已无能为力,这时,采用了歌声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口号和呐喊声。当桥头火起,战士突然静下来构成一幅持戈待发的画面时,响起了高昂的人声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挡不了我们前进!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把敌人消灭光!”雄壮的歌声表达了战士的决心。在这里,歌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咏之。用舞蹈难以表现的东西,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

二、语言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为主、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它的特点是歌舞结合密切,歌词比较朴实、通俗易懂,歌词的语言音调和音乐曲调结合紧密。它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这种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为多。

2、说、唱、舞

这种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来越普及。表演者一边舞蹈一边用快速多变的节奏和抑扬高低的音调配合着音乐喊说出较长的语言段落,然后再以边唱边跳的形式把同一语言段落表演出来。用词大多表述简单、具体的事物或直接表达情绪和感觉。重要的歌词常处理为重音,并常以切分音的节奏出现。歌词一般不用抽象、费解的文字,尽量选用易于快速理解的语言。

音乐一般根据语言本身的节奏和音调进行夸张和强调,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组合搭配。

有时语言的选用并不是为了它的内涵,而是为了其动听的节奏效果。如“咱们那个老百姓,今个儿真高兴”。演员用切分音的节奏和着音乐说出,其结果不仅给听觉增加了新颖的成分,也为内容的强调增加了份量。

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员自己演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表演形式。

3、号子加吆喝

劳动号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较为多见,效果很好。它可以让观众迅速理解舞蹈表现的内容,明确舞蹈动作的表现意义,通过号子声还可以告诉观众关于舞蹈表现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号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动作,烘托气氛,把情绪推向。除了号子外,短短几个字的吆喝声对舞蹈表现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声“过年了!”可以马上把你带入春节的环境和气氛当中。一声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让观众知道这是哪个民族,是山区还是草原,是塞北还是江南;也可以告诉你是什么节日,或是什么样的场面。这种声音对烘托某些特别气氛十分有效,颇引人入胜。

除以上所说的创作和表演形式外,还有一些尚待开发的新的创作方法。

三、语言参与舞蹈的新方式

1、配解说

利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贯穿剧情。语言在这里的功能是提供时间、地点、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所以解说词中不要有评论感情的内容,把感情的表现留给舞蹈去发挥。有些叙事性的特定内容或环境,舞蹈难以说清,可以交给语言去表达。为了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特点及其表现力,凡是动作性强的内容应一律留给舞蹈来完成。解说词不必细说事情是怎样做的,或人们是怎样想的,只需介绍一下地点、人物和身份就足够了。

利用解说词还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把情绪推向,或制造一种激动的气氛。所以,解说不仅可以安排在开始,也可以用在结尾,或部分。

使用解说词一定要帮助观众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说要简明,不能压倒舞蹈本身,或过分地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

2、加吟诵

由单人或男女两人有节奏地吟诵诗文,烘托气氛,表达感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选择或创作一节诗文,语言要易于理解,富有韵律感。要保证观众能够听清、听懂。朗诵的配乐音量要弱或不配乐。

3、加对话

表演者利用对话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绍人物关系和情绪,帮助观众了解舞蹈内容。这种形式在国外的舞蹈创作中已有尝试,在国内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4、插科打浑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横生的语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音调,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结合给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美感。这种形式可用在群众性的舞蹈表演中。

语言和舞蹈的结合方式还远不只这些,有许多新的结合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我们在运用二者的结合时,必须充分了解和正确区分语言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异同,既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

语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异就是时间拍节的不同。语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观众脑子里,而且严谨精确。而要求舞蹈演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概念和内涵传达给观众却是不可能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语言的易懂性,避开艰涩难懂的语言而寻求一些较为舒缓简单的词句;删掉某些词句或段落,改变语法结构,只保留最关键的词句,这样才易于观众理解。二是要仔细选择最有特色的语言,以体现其易懂性。无论是说还是唱,传进耳朵的声音要清晰可辨,标准是让听众毫不费力。编导不要受充满想象力的优美诗篇的诱惑,把它们引入舞蹈艺术之中,以为越多的想象力便会产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们可以从书本中随意地反复吟诵,最大限度地品味它的美妙。而在舞蹈过程中,当观众要想在嘈杂的音乐声中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词句时,他们多半会茫然若失。所以,语言必须简炼,删去模糊的隐喻,力避华而不实。

有些适合语言表达的内容,单靠舞蹈不可能完成,那就要放手让语言得到尽情发挥。

第2篇

关键词:修养;艺术;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99-01

所谓语言修养,包括“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两个方面。在现代化的大道上,把演讲和口才作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是人们普遍的共识。语言修养必须做到:文雅、谦和、得体、简洁。教师在做到这些的同时还必须要注意活用语言、讲究艺术。

一、文雅,指说话要文明雅致,不卑不俗

说话文雅是语言净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一种社会公德的表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理所当然地应该模范遵守这种超码的法则。可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的教师不注意语言修养,讲出一些不怎么体面甚至令人惊愕的话来。在办公室里说脏话有之。又如,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不出、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等,而遭到教师厉声训斥的现象屡见不鲜。殊不知,这些粗野带刺的话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局面。在这种时候,教师应本着循循善诱的态度,语言要文雅、朴实,要显示出热情和耐心。用眼神或手势等形体语言,采用新颖的语言艺术制止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学生则会心情愉悦,精神放松,思路很快畅通,也才会乐意接受你的教育。你想一想,课堂是学习的净地,是儿童的乐园,怎能允许不礼貌的语言进入呢?

二、谦和,指尊重对方,态度诚恳、恭谨,口气和蔼热情,显得委婉贴切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美的一种优良传统。语言谦和能使师生关系融洽,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中的合作和谐,同时谦和也是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只有热情诚恳地和学生进行商量讨论,学生才能从教师谦和的语境中体会到情感,进而引起共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得体,指说话要看对象,看身份,看场合,说的话要合适、生动形象

我们每天给五六十个学生上课,这些学生脾气性格各异,有的开朗,有的内向;学习基础不齐,有好有差;成绩和能力不等,有高有低;毅力和意志有别,有强有弱。情况如此复杂,即使教师只说了那么一句不恰当的话,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一位同学回答不上问题时,教师生气地说:“你真笨。”不仅使这位自尊心很强的学生丢了面子,受到刺激,而且其他的同学也会因老师说话不得体,以后再发言就有顾虑,惟恐答错也挨训。事实证明,老师的尖刻语言必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讨厌老师而导致厌恶老师所教的学科,其危害性很大,所以,教师讲话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说话要有分寸,绝不可冷嘲热讽,或信口开河。教师语言可接受性同其得体与否有很大关系。我们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务必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变化,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课堂上,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语言既要得体,还要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融教育、知识、趣味于一体,吸引学生。语言具有了幽默感,不但能强化信息反馈,而且加强了教育效果。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它可化深奥为浅显,使人精神放松,令课堂气氛和谐。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教师的水平也能照常发挥。一位老师在教育学生珍惜光阴的活动中,由羡慕学生的学习生活、留恋青年时代到向学生借条红领巾、一只大蝴蝶结,并请一位同学帮她戴上,一句“我年纪变小了,可以和你们一起当小学生了”,再由此转入主题,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懂得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这就是说,恰当的比喻、生动的语言能活跃思维、启发联想,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赞美,可产生学习的迁移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四、简洁,举手投足亲切自然

不仅仅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不讲,即使是属于教学重点方面的内容也不宜去反反复复地讲、颠三倒四地说,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事与愿违。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就那么40分钟,倘若教师讲的过多,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则必然太少,这又怎么能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呢?

体态语言是无声的,对有声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体态语言,能为有声语言增光添色。教师的和蔼可亲,有助于发挥情感效应作用,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教师说理的可信度。“亲其师,信其道”。正因此,当学生胆怯时,鼓励的语言应丰寓多彩,当学生表现不一般时,肯定的语气也应伴随一些必要手势。例如,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点头、眼神、微笑、挥手等,这些无声胜有声的体态语言同有声语言若是配合默契,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一次在教学一年级加法算式“5+5”时,我把两只手合并在一起,并让同学跟着做,让他们感知到加法的意义,同时知道了计算结果。当然,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时一定要注意适度,讲究体态语言的协调性,不可过分,因为这毕竟不是某种表演。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一项基本功,必须坚持长期的实践锻炼,达到过硬的要求,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为此,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风度,而且在课外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做到字斟句酌,讲究分寸,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自己的语态表现。

第3篇

语言艺术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文化素质的体现,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在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中,文明礼貌、亲切热情的服务语言,可以给读者带来宾至如归的感觉,反之,冷言秽语会使读者大失所望,以致减少读者的到馆次数,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现代图书馆的馆舍、丰富的藏书、再加上服务语言营造出的优雅气氛,使来到图书馆的读者犹如置身于圣殿,感到一种惬意和满足。

2读者服务语言的运用艺术

称呼是语言的礼仪模式之一。对读者的称呼要礼貌、恰当,避免直呼其名,可根据读者的职业、年龄等特征采用不同的称呼。惯用语也是语言的礼仪模式之一。一些礼貌言辞已成为惯用语。工作人员对读者要经常使用这些礼貌惯用语,这样才能做到温文尔雅,委婉而有分寸。工作人员在与读者交谈时,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语言,达到最佳效果。(1)使用提问式语言,主动与读者沟通。有时读者不知如何进行机检,工作人员应主动询问:“我帮您查一下好吗?”一句热情的话语,立即使读者焦急的心情得到安慰。(2)使用解释性语言,让读者了解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各部门有各自的规章制度,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加以解释,以便得到读者的谅解与配合。(3)使用商量式语言,提醒读者遵守秩序。在开架阅览室里,一些读者只顾浏览,没把刊放回原来固定的位置上,造成乱架现象。工作人员应和蔼地提醒读者:“请您把期刊按分类号放回原来的位置好吗?”以商量的语气暗示读者遵守秩序,读者自然能接受意见。(4)使用参照式语言,化干戈为玉帛。个别读者不注意爱惜书刊,归还时书刊明显破旧,工作人员若直言而论,容易使读者反感并为自己争辩。此时最好采用对比参照的方式婉转地说:“您看那本书,借出多次依然很新。”这种教育方法既起到了宣传爱护图书的作用,又缓和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关系。(5)使用婉转式语言,避免与读者的冲突。有的学生兴冲冲哼着歌就闯进了图书馆,馆员如果严肃地警告说:“禁止大声喧哗!”就会使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此时,馆员可以善意地一笑:“这是图书馆,不罚你唱歌。”便可使读者愉快地止住歌声。所以,工作人员在服务中,若学会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可使违章读者摆脱了难堪的局面,解决了问题,又达到了管理的目的。

3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语言艺术的修养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语言艺术是建立在其本人的思想修养和知识水平基础上的,因而,它的基础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虽然运用语言技巧的高低与每个人占有社会性语言材料的多寡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培养图书馆职工语言艺术修养应注意以下问题:

3.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语言艺术修养的重要前提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的语言受其本人的世界观、道德、文化修养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意文明礼貌,使用有礼貌的语言。”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有热爱图书馆事业,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其服务语言才能文明礼貌、亲切和蔼。因此,加强思想教育是培养馆员语言艺术修养的重要前提。要经常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教育职工肯于奉献、甘为人梯,以为读者服务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与读者建立真挚热忱、相互尊重、谅解的良好关系,从而由衷地产生出热情体贴的话语。

3.2研究读者心理,因人施语

要提高与读者交流的语言艺术,还应研究读者心理。馆员不仅要掌握图书馆业务知识,还应研究读者心理,在了解读者的性格、气质与读者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因人施语。由于读者的文化素质、职务、年龄等差别,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层次。通过研究读者心理、准确区分读者类型,根据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等诸因素,采用不同方式的服务用语。要了解读者心理,应注意研究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通过细心观察读者的举止言谈和各种表情,了解他们的借阅心理,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对匆匆而来者,馆员应急读者所急,以简洁的语言缩短对方的滞留时间,此时切不可慢条斯理。有的读者性格内向,自己不知道怎样检索,却又不好意思张口麻烦馆员,这时馆员应主动上前,用热情的话语向他讲解检索途径,并帮助他检索。有的读者急用资料,见自己想要的书已经借出去了,急得抓耳挠腮,这时馆员应向他多推荐几本相关的书,以解决他的急需。此外,对年长者用尊敬的语言,对年少者用关怀的话语,对求知探索者要耐心,对消遣享受者宜热情。

第4篇

从艺术发展的规律看,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是一个自然的趋势。我们知道,原始歌舞是诗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现代的舞蹈艺术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语言因素参与呢?事实上,有许多理由可以把舞蹈动作与语言艺术结合起来。西方的现代舞蹈家们已经重新认识了语言的功能,他们大胆探索语言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在国内,除了歌舞结合中的歌词之外,以较单纯的语言形式参与舞蹈表现的作品还不多见,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在国内的舞蹈作品中,语言与舞蹈的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1、歌编舞

以歌编舞,舞尽曲意。歌编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歌词的意境为基础创编的舞蹈。语言在这里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歌词加上音乐的翅膀,使歌声在所有乐声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声作为舞蹈的伴奏最为自然、和谐。所以,用歌曲编舞这种形式极为多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词这个语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往往成为舞蹈创编者选择的对象。有的直接选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变;有的选择歌曲的一个片断,有的则重新创作一首或一个歌曲片断。

歌编舞的几种创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编舞

选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变,以歌曲的旋律、歌词和风格为依据来编舞。过去,人们常常选用《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传统歌曲创编舞蹈。改革开放以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国娃》等一批优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对象。

选用完整歌曲编舞是比较常见的创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众歌曲较多,选择范围大;二是这些歌曲的旋律优美,适合舞蹈;三是音乐磁带比较容易获得,创编者不用为了请人创作或录音花钱费力;四是流行的群众歌曲大家都比较熟悉,用这样的歌曲作为舞蹈音乐有助于观众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产生共鸣。

这种创作形式比较适合基层群众性的舞蹈创作。但采用完整歌曲编舞,在创作的自由和发挥上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创编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词的内容和音乐的节奏特点来构思和设计舞蹈动作。

(2)用改编歌曲编舞

以某首歌曲为基础,根据舞蹈表现的需要,重新组织和改编歌曲。

用改编歌曲创编舞蹈。编舞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和表现的需要改变或重新创作新的音乐部分,使舞蹈音乐既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还给舞蹈创编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

不过,改编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样容易获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录音师的一系列创作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

(3)选用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从某首歌曲当中节选一个段落,安插于舞蹈音乐之中,起到烘托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个歌曲片断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或结束之处,一般作为主题歌出现。人们可以通过歌曲片断的歌词来联想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断的突然出现还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观众的情绪推向。

歌曲片断也可以放在舞蹈的开始部分,通过歌词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

戴爱莲在六十年代创作的《荷花舞》,就选用了歌曲片断,歌词的内容加深了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人声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们带入美的境界。

(4)创作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创作独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断,安插于舞蹈的某个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舞蹈《飞夺泸定桥》在表现战士冒着烈火冲向敌人,舞蹈到达的时候,只用舞蹈已无能为力,这时,采用了歌声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口号和呐喊声。当桥头火起,战士突然静下来构成一幅持戈待发的画面时,响起了高昂的人声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挡不了我们前进!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把敌人消灭光!”雄壮的歌声表达了战士的决心。在这里,歌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咏之。用舞蹈难以表现的东西,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

二、语言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为主、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它的特点是歌舞结合密切,歌词比较朴实、通俗易懂,歌词的语言音调和音乐曲调结合紧密。它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这种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为多。

2、说、唱、舞

这种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来越普及。表演者一边舞蹈一边用快速多变的节奏和抑扬高低的音调配合着音乐喊说出较长的语言段落,然后再以边唱边跳的形式把同一语言段落表演出来。

用词大多表述简单、具体的事物或直接表达情绪和感觉。重要的歌词常处理为重音,并常以切分音的节奏出现。歌词一般不用抽象、费解的文字,尽量选用易于快速理解的语言。

音乐一般根据语言本身的节奏和音调进行夸张和强调,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组合搭配。

有时语言的选用并不是为了它的内涵,而是为了其动听的节奏效果。如“咱们那个老百姓,今个儿真高兴”。演员用切分音的节奏和着音乐说出,其结果不仅给听觉增加了新颖的成分,也为内容的强调增加了份量。

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员自己演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表演形式。

3、号子加吆喝

劳动号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较为多见,效果很好。它可以让观众迅速理解舞蹈表现的内容,明确舞蹈动作的表现意义,通过号子声还可以告诉观众关于舞蹈表现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号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动作,烘托气氛,把情绪推向。除了号子外,短短几个字的吆喝声对舞蹈表现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声“过年了!”可以马上把你带入春节的环境和气氛当中。一声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让观众知道这是哪个民族,是山区还是草原,是塞北还是江南;也可以告诉你是什么节日,或是什么样的场面。这种声音对烘托某些特别气氛十分有效,颇引人入胜。

除以上所说的创作和表演形式外,还有一些尚待开发的新的创作方法。

三、语言参与舞蹈的新方式

1、配解说

利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贯穿剧情。语言在这里的功能是提供时间、地点、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所以解说词中不要有评论感情的内容,把感情的表现留给舞蹈去发挥。有些叙事性的特定内容或环境,舞蹈难以说清,可以交给语言去表达。为了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特点及其表现力,凡是动作性强的内容应一律留给舞蹈来完成。解说词不必细说事情是怎样做的,或人们是怎样想的,只需介绍一下地点、人物和身份就足够了。

利用解说词还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把情绪推向,或制造一种激动的气氛。所以,解说不仅可以安排在开始,也可以用在结尾,或部分。

使用解说词一定要帮助观众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说要简明,不能压倒舞蹈本身,或过分地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

2、加吟诵

由单人或男女两人有节奏地吟诵诗文,烘托气氛,表达感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选择或创作一节诗文,语言要易于理解,富有韵律感。要保证观众能够听清、听懂。朗诵的配乐音量要弱或不配乐。

3、加对话

表演者利用对话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绍人物关系和情绪,帮助观众了解舞蹈内容。这种形式在国外的舞蹈创作中已有尝试,在国内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4、插科打浑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横生的语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音调,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结合给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美感。这种形式可用在群众性的舞蹈表演中。

语言和舞蹈的结合方式还远不只这些,有许多新的结合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我们在运用二者的结合时,必须充分了解和正确区分语言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异同,既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

语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异就是时间拍节的不同。语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观众脑子里,而且严谨精确。而要求舞蹈演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概念和内涵传达给观众却是不可能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语言的易懂性,避开艰涩难懂的语言而寻求一些较为舒缓简单的词句;删掉某些词句或段落,改变语法结构,只保留最关键的词句,这样才易于观众理解。二是要仔细选择最有特色的语言,以体现其易懂性。无论是说还是唱,传进耳朵的声音要清晰可辨,标准是让听众毫不费力。编导不要受充满想象力的优美诗篇的诱惑,把它们引入舞蹈艺术之中,以为越多的想象力便会产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们可以从书本中随意地反复吟诵,最大限度地品味它的美妙。而在舞蹈过程中,当观众要想在嘈杂的音乐声中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词句时,他们多半会茫然若失。所以,语言必须简炼,删去模糊的隐喻,力避华而不实。

有些适合语言表达的内容,单靠舞蹈不可能完成,那就要放手让语言得到尽情发挥。

第5篇

从艺术发展的规律看,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是一个自然的趋势。我们知道,原始歌舞是诗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现代的舞蹈艺术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语言因素参与呢?事实上,有许多理由可以把舞蹈动作与语言艺术结合起来。西方的现代舞蹈家们已经重新认识了语言的功能,他们大胆探索语言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在国内,除了歌舞结合中的歌词之外,以较单纯的语言形式参与舞蹈表现的作品还不多见,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在国内的舞蹈作品中,语言与舞蹈的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1、歌编舞

以歌编舞,舞尽曲意。歌编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歌词的意境为基础创编的舞蹈。语言在这里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歌词加上音乐的翅膀,使歌声在所有乐声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声作为舞蹈的伴奏最为自然、和谐。所以,用歌曲编舞这种形式极为多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词这个语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往往成为舞蹈创编者选择的对象。有的直接选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变;有的选择歌曲的一个片断,有的则重新创作一首或一个歌曲片断。

歌编舞的几种创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编舞

选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变,以歌曲的旋律、歌词和风格为依据来编舞。过去,人们常常选用《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传统歌曲创编舞蹈。改革开放以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国娃》等一批优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对象。

选用完整歌曲编舞是比较常见的创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众歌曲较多,选择范围大;二是这些歌曲的旋律优美,适合舞蹈;三是音乐磁带比较容易获得,创编者不用为了请人创作或录音花钱费力;四是流行的群众歌曲大家都比较熟悉,用这样的歌曲作为舞蹈音乐有助于观众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产生共鸣。

这种创作形式比较适合基层群众性的舞蹈创作。但采用完整歌曲编舞,在创作的自由和发挥上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创编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词的内容和音乐的节奏特点来构思和设计舞蹈动作。

(2)用改编歌曲编舞

以某首歌曲为基础,根据舞蹈表现的需要,重新组织和改编歌曲。

用改编歌曲创编舞蹈。编舞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和表现的需要改变或重新创作新的音乐部分,使舞蹈音乐既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还给舞蹈创编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

不过,改编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样容易获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录音师的一系列创作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

(3)选用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从某首歌曲当中节选一个段落,安插于舞蹈音乐之中,起到烘托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个歌曲片断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或结束之处,一般作为主题歌出现。人们可以通过歌曲片断的歌词来联想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断的突然出现还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观众的情绪推向。

歌曲片断也可以放在舞蹈的开始部分,通过歌词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

戴爱莲在六十年代创作的《荷花舞》,就选用了歌曲片断,歌词的内容加深了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人声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们带入美的境界。

(4)创作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创作独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断,安插于舞蹈的某个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舞蹈《飞夺泸定桥》在表现战士冒着烈火冲向敌人,舞蹈到达的时候,只用舞蹈已无能为力,这时,采用了歌声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口号和呐喊声。当桥头火起,战士突然静下来构成一幅持戈待发的画面时,响起了高昂的人声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挡不了我们前进!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把敌人消灭光!”雄壮的歌声表达了战士的决心。在这里,歌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咏之。用舞蹈难以表现的东西,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

二、语言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为主、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它的特点是歌舞结合密切,歌词比较朴实、通俗易懂,歌词的语言音调和音乐曲调结合紧密。它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这种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为多。

2、说、唱、舞

这种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来越普及。表演者一边舞蹈一边用快速多变的节奏和抑扬高低的音调配合着音乐喊说出较长的语言段落,然后再以边唱边跳的形式把同一语言段落表演出来。

用词大多表述简单、具体的事物或直接表达情绪和感觉。重要的歌词常处理为重音,并常以切分音的节奏出现。歌词一般不用抽象、费解的文字,尽量选用易于快速理解的语言。

音乐一般根据语言本身的节奏和音调进行夸张和强调,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组合搭配。

有时语言的选用并不是为了它的内涵,而是为了其动听的节奏效果。如“咱们那个老百姓,今个儿真高兴”。演员用切分音的节奏和着音乐说出,其结果不仅给听觉增加了新颖的成分,也为内容的强调增加了份量。

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员自己演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表演形式。

3、号子加吆喝

劳动号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较为多见,效果很好。它可以让观众迅速理解舞蹈表现的内容,明确舞蹈动作的表现意义,通过号子声还可以告诉观众关于舞蹈表现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号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动作,烘托气氛,把情绪推向。除了号子外,短短几个字的吆喝声对舞蹈表现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声“过年了!”可以马上把你带入春节的环境和气氛当中。一声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让观众知道这是哪个民族,是山区还是草原,是塞北还是江南;也可以告诉你是什么节日,或是什么样的场面。这种声音对烘托某些特别气氛十分有效,颇引人入胜。

除以上所说的创作和表演形式外,还有一些尚待开发的新的创作方法。

三、语言参与舞蹈的新方式

1、配解说

利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贯穿剧情。语言在这里的功能是提供时间、地点、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所以解说词中不要有评论感情的内容,把感情的表现留给舞蹈去发挥。有些叙事性的特定内容或环境,舞蹈难以说清,可以交给语言去表达。为了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特点及其表现力,凡是动作性强的内容应一律留给舞蹈来完成。解说词不必细说事情是怎样做的,或人们是怎样想的,只需介绍一下地点、人物和身份就足够了。

利用解说词还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把情绪推向,或制造一种激动的气氛。所以,解说不仅可以安排在开始,也可以用在结尾,或部分。

使用解说词一定要帮助观众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说要简明,不能压倒舞蹈本身,或过分地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

2、加吟诵

由单人或男女两人有节奏地吟诵诗文,烘托气氛,表达感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选择或创作一节诗文,语言要易于理解,富有韵律感。要保证观众能够听清、听懂。朗诵的配乐音量要弱或不配乐。

3、加对话

表演者利用对话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绍人物关系和情绪,帮助观众了解舞蹈内容。这种形式在国外的舞蹈创作中已有尝试,在国内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4、插科打浑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横生的语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音调,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结合给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美感。这种形式可用在群众性的舞蹈表演中。

语言和舞蹈的结合方式还远不只这些,有许多新的结合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我们在运用二者的结合时,必须充分了解和正确区分语言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异同,既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

语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异就是时间拍节的不同。语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观众脑子里,而且严谨精确。而要求舞蹈演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概念和内涵传达给观众却是不可能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语言的易懂性,避开艰涩难懂的语言而寻求一些较为舒缓简单的词句;删掉某些词句或段落,改变语法结构,只保留最关键的词句,这样才易于观众理解。二是要仔细选择最有特色的语言,以体现其易懂性。无论是说还是唱,传进耳朵的声音要清晰可辨,标准是让听众毫不费力。编导不要受充满想象力的优美诗篇的诱惑,把它们引入舞蹈艺术之中,以为越多的想象力便会产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们可以从书本中随意地反复吟诵,最大限度地品味它的美妙。而在舞蹈过程中,当观众要想在嘈杂的音乐声中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词句时,他们多半会茫然若失。所以,语言必须简炼,删去模糊的隐喻,力避华而不实。

有些适合语言表达的内容,单靠舞蹈不可能完成,那就要放手让语言得到尽情发挥。

第6篇

【关键词】:导游语言 导游艺术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F7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76-01

中国的旅游文化已经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断地涌向中国的旅游市场,走进悠久、浓厚、古老、文明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人文地理,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引领着各国旅游者想一睹文明古国的风采。而导游员要把我们中国的文化通过导游语言来传达给旅游者,让他们加深对中华民族的了解,这可谓是一项艰辛而又光荣的使命。由此可见,导游语言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一种艺术体现。

导游语言是导游员的基本功之一,正确运用导游语言,会提高导游员的魅力和素质,使导游员变得更加地亲切和蔼,甚至一句话能让客人记住了你。导游讲解能将死物,例如石头,大风,甚至是风沙都可以讲得栩栩如生,还能把柳树变成美女,把大海变成母亲,把大山变成英雄,把星星变成眼睛,把月亮变成嫦娥的广寒宫,把沉睡了千万年的文物古迹犹如电影一般重现眼前,导游语言具有丰富的表达力,亲和力和生动力,可以说是妙趣横生。

一、恰当清楚、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

恰当、准确的导游语言能增加旅游者对导游的信任。准确性一定不能是顺口开河,杜撰史实,一旦被游客看穿,游客就不再相信你了,而且会造成游客对你的反感,所以导游在使用导游语言时一定要正确无误,这样,游客才会尊重你。比如有的导游在没有根据的前提下信口开河,用一串最高级形容词来描述事物“世界上”、“全国最”、“天下无双”,结果使游客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形成反差。《中国旅游报》曾登载过一位游客对导游书用词不准确的投诉,该游客在导游书上看到有关天平山红枫的介绍,特意前往天平山观赏红叶,只见少数枫树散植山前,与所写的“每到金秋,满园红叶万紫千红,不愧有‘万丈红霞’之称誉”相差甚远。可见,用词不准确,滥用溢美夸大之辞,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二、生动活泼、形象贴切地传达美感

善用精彩描写,使语言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迪庆香格里拉导游词》:在雪山环绕之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这是迪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牛羊骏马成群,特别是中旬县的大小中旬,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五月的中旬草原,碧绿的草地和山坡上的杜鹃花、格桑花和数不尽的各种小花争相怒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宛如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大地毯,骏马奔驰,牛羊滚滚,雄鹰翱翔,牧人在白云蓝天下唱起牧歌,挥动长鞭,这就是人间仙境的生活,一幅活生生的美丽图画。这段讲解把人带入诗画般的意境,获得一种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又如在中国各地的园林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形状怪异,美不胜收的太湖石,但它往往不能引起外国旅游者的注意,有的游客看了也不觉得有什么美。这样太湖石就丧失了它的审美价值,这时,也许只有导游的嘴才能挽回它的审美价值了,生动形象的讲解可以赋予死的景物以生命,注入感情,引导游客进入审美对象的意境,让游客获得更加多美得享受。

三、富有节奏、激发审美情趣

导游语言表达着导游的心态和感情,所以导游语言要求语音语调语气流畅适当,恰到好处,同时也要求语言优美自然,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以达到传情传神的效果,从而激发游客的游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导游对景观对象审美意味和价值的描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会唤起游客的共鸣,导游要具有对情感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工作时使自己处于愉快而冷静的心境之中,讲解和谈话时,应做到轻、和、慢,并适当配合无声的态势语言,来增加讲解的效果和魅力,一位在风光胜景面前无动于衷的导游,仅用干巴巴的程式化“台词”毫无表情地进行讲解,是很难打动激发游客情感的。比如,来杭州的人都会慕名前往岳王庙,导游讲解时在语言和表情上流露出对这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就会使游客产生肃然起敬之感,唤起民族心、爱国情。

高尔基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说出来的语句畅通连贯、琅琅上口、和谐顺耳,能使人有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舒适欢欣之感,这就是语言的音乐美。汉语特有的声调变化在形成平仄交错抑扬美的同时,也关联着情绪的起伏变化,喜者的激昂,悲者的沉郁,都会对语调产生直接影响。此外,语句的整齐与长短错落也是形成语言音乐性的重要因素,如《大理苍山洱海导游词》:“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如果在农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竞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句式长短错落中不乏整齐,语言和谐,节奏明快。又如把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景用诗a来概括:“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读来琅琅上口,既便于记忆,又颇有情趣,有一种音乐的回环美。

四、浅白易懂、妙用口语化语言

以下是一段非常口语化,令人明白易懂的导游词:“这座大佛高17米,他的头发就有14米长,10米宽,头顶中心的螺髻可以放一个大圆桌,大佛的脚背有8米多宽,站100个人,一点也不拥挤。”句子短小精炼,说起来轻松自然,听者也不会因为句子太长太复杂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综上所述,导游语言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趣,言之有喻,言之有情,言之有神,言之有礼,让游客听得“赏心悦耳”,生动易懂,倍感亲切。总之,导游语言艺术,是一门实践性的综合艺术,要做到导游语言艺术美,光掌握方法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强自我修养,在实践中学习摸索,做一名受人欢迎的心美、言美、行美的导游员。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王连义.导游技巧与艺术[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3]韩荔华.实用导游语言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语言艺术 诗化 点睛 诙谐 幽默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中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师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课堂语言的艺术。教师要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倒好处的点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下面试从三个方面以释之: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如一场春雨,洒下之后,便是“满园春色”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为“对话”既是优质教学的本质标识,又是艺术课堂的有形物化。在“对话”的课堂中,教师须首先以自然别致的诗化语言,打造出星空月朗、襟怀若谷的动人天地,构筑起师生心灵对话、真情交融的温馨场景。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荷花》的导入片段:师:小朋友们,快闭上眼睛,(舒缓的乐声响起)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呈现夏日的一池荷花图)瞧,到了,真美啊!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微风拂来,露珠儿在荷叶上顽皮地跑来跑去。亭亭玉立的荷花在茂盛鲜亮的荷叶间,象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雪白的花瓣儿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鱼儿在清澈的池水里欢快地游玩,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这满塘的荷花有的已经结出了嫩黄的小莲蓬,正是采莲的好时机。好,欣赏过夏日荷花的满堂华彩,让我们再来读读描写这幅美景的文章吧!

这是我在教这一课的导人语,它犹如一首乐曲的前奏,一部戏剧的序幕,瞬间就擒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如此生动优美的语言,不仅给了学生优美语言的示范,也给了学生语言美的享受。学生欣赏着画面,聆听着老师美妙的语言,再配以舒缓的音乐,不知不觉已沉浸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了。课伊始,情已生,学生获得了美的熏陶,哪能不兴致盎然?哪能不无限神往?哪能不想一睹为快?

又如教学时,(课件旭日东升情境图)师:大地掀起神秘的面纱,太阳渐渐地爬上了东边的天空。太阳爬呀爬,越来越亮,越来越圆。瞧!已经是个圆盘了。(生看课件)师:金光洒下来了。

生:露珠滚了滚身子,说:“太阳,你早!”

师:金光洒在了小花上。

生:小花点点头,热情地打招呼:“太阳公公,你好,我们又见面了!”

师:金光洒在了小河里。

生:小河泛起点点金光。师:太阳都是他们的朋友,太阳是大家的!我们知道,破题开篇环节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所必不可少的预热,确应“不同凡响”。这样诗情画意而又简洁雅致的导人语,寓师生互动与主题渗透为一体。试想,学生身置此境,哪有心声不能倾诉?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一把钥匙,开启之后,便是“柳暗花明”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诚然,小学儿童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它,让它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穿针插线的转承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是设计“点睛之语”,撞击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之火。

下面是我在一堂学校公开课上的一个镜头:人教版第七册教学: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我请学生默读课文感悟他们是好朋友的句子,圈点出来。而后进行交流,现摘录其中的两句:如学习“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师问:你读懂了什么?生:我知道了鸟儿唱歌给树听,树和小鸟友情很深。师: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生:天天唱,每天唱。师:是呀,天天,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生:是朝夕相处,他们谁也不离开谁。师:好一个朝夕相处!天天就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因为他们――(深情齐读):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当学习“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鸟儿向山谷里飞去。鸟儿向村子飞去。”时,师:这又说明了什么?生:这说明树在哪里鸟就到哪里,从这里也可看出他们情深意厚。师:这一路上鸟儿是怎样地找呢?生:鸟儿一路焦急,一边找一边呼喊:“树,在哪儿,在哪儿啊?”生:鸟儿飞过草地,飞过高山,飞过大海,不怕山高路远,不怕水深火热。生:鸟儿跋山涉水,坚定不移地找,找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师:是呀,鸟儿不怕艰辛,这样千里迢迢,忘我地找,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可见他们的友情比山还高比水还深。因为他们――(学生人情地读)一只鸟儿和一树是好朋友。

以上经过我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老师的一个追问,一句话语,层层深入,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并且注情于声,以情动人,以声引人,用发自自己内心的真情,感染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个精当点拨,犹如雨后彩虹般那么灿烂夺目,摄人心魂,与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碰撞,将他们步步引入文本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境界。

三、教师课堂语言,又似一付兴奋剂,笑过之后,便是“心领神会”

苏联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才华,更是一种力量。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富有变化,幽默有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场合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这样能更好地调节师生间的情绪,激活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想听、爱听,百听不厌。

下面以我在处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以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小村庄的美”读出来为例:生(读)“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小村庄里去了?生反应不一。师:刚走到村口是不是?(笑声)啊,没关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一名学生再读,但更为逊色)师:进去了吗?生(齐笑)没有!师:是没有,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村口,这位同学又领着咱们出来了。(生大笑)师: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师范读领读)往前走几步没有?生:走了。师:接着领大家往前走……这一片段的教学,课堂上是笑声此起彼伏,学生在书声琅琅、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了求知的欢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同样,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在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中,不仅能调动课堂的教学气氛,还能在展颜一笑后悟情悟理。有一个下午,我正在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同学们正在大声朗读课文。“报告!”一个响亮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有的看着我,怎样使他们回过神来?我环视同学们之后,转向迟到的同学:唱曰: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歌词)同学们大笑。我说:“掌声欢迎!”同学们热烈鼓掌,那个同学轻松而迅速地加入这一热烈的课堂。面对这个突发事件,我没有训斥,而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处之,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神抖擞,迟到的学生得以启齿解颜,又受到教育,可谓一举数得。

可见,“幽默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并且营造出了一个轻松、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美仑美奂的语言,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能让学生倾情相许,能让学生“奇”乐无穷,所以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是必不可少的。愿更多的教师关注到这至关紧要的领域之中来,愿课堂语言艺术能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报》第184期《课堂用语,你注意了吗――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