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怎样写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07 20:31:12

序论:在您撰写怎样写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怎样写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写“毕业论文”及“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必要的科研能力,而写毕业论文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核和验收,如同任何学校的学生通过毕业考试来检验其学习是否合格一样。应该说,写毕业论文从本科班学生就开始了,只不过要求没有研究生这么严格罢了。

写“论文开题报告”实际上就是为写毕业论文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指导教师(一般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通常是一位)的帮助下,对论文的选题、论证、意义、价值、依据、内容、结构、写作、创新等等,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再经过更高一级的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决定论文写作是否可以进行下去。所谓开题报告,是指在个别指导教师指导下具备了开题资格(即得到了自己指导教师的认可)的学生,再向指导教师小组(通常有几位教师组成)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教师(开题时自己的指导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集体指导的过程。在开题前,有多少指导教师学生就要提前印多少份开题报告送到教师手里以便接受指导。

如果多数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开题报告有问题,不适合进行下去(即写论文),就会以“不允许通过”的方式,使原来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废,这样的学生就必须对论文构想进行调整,重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下一次的论文开题报告,直到被通过为止。(现在,通常一年一次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开题的学生另寻时间开题,尽量不耽误年度完成论文,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个学年度,如果再通不过,再往后推移,直至通过为止)而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学生,则继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

可见,写“论文开题报告”还不等于“写论文”,只是作论文的前期准备,写教育硕士论文与写别的论文也存在一定区别,应该弄清楚以下两个重要的不同。

二、写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毕业论文”和“论文开题报告”的区别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论文开题报告”同写“论文”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论文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论文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论文的开题报告,把论文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论文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论文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论文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的区别

一般说来,同本科班学生相比,教育硕士的论文比较专业化、深入化、要求理论深度、实践证明更精深一些,开题报告就是为此服务的,有的本科班学生甚至没有这个环节。

而同其他研究生论文比较,教育硕士论文还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理论方面可能要求没有这么深入、专业、系统;但在实践、可操作性方面却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面,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其论文要求必须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求所写论文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硕士论文既有写作劣势又有写作优势,劣势可能更多地是在理论方面,在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方面;优势则在实践方面,在教学经验方面。所以,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在实践教学方面找到研究课题,选择适宜的题目写开题报告。

三、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通过几年对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指导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的经验教训,我把论文开题报告的大致要求归纳如下:

1、选题: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关键词等

5、创新点(要重点考虑)

6、论文的理论部分

7、论文的实践部分

8、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论文写作提纲

我觉得,写好开题及论文的关键是先确定好“创新点”和“关键词”,有的学生写开题报告时根本就没有思考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弄清楚写论文是为了什么,把写开题和论文仅仅当成了完成任务或应付学校的考察。

写论文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要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都是别人早就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关键词”恰恰反映了你的论文,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应该围绕着关键词来写,关键词也是写作的中心问题,如果连考虑这个问题都没做到,可想而知以后的论文会是怎样了。

那么,写论文开题报告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四、写论文开题报告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写。

第一,是确定“论文题目”。尽量选择比较小的或具体一点的题目,学会“小题大做”。一般来讲,论文题目是提前(分配指导教师之前)已经确定好的,而且被学校所认可的,如果没有极特别的原因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不能影响整个论文构想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变论文题目。

第二,搜集材料。题目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自己想要论述的问题去搜集材料,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什么样的材料几乎都可以找到,要善于充分利用网上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时,尽可能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论文创新点寻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袭,把别人的东西不经过消化、整理,完全照搬过来算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科研恶习必须杜绝。学会利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在这种思考、整理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实习或教学经验,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体会进行理论升华,通过论文写作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四,确定关键词。找出自己论文的关键词,作为论文写作的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自己的论文写作,写好开题报告。开题中的安排要围绕自己的关键词来确定,它们构成了论文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议随时编一个“开题目录”。把目录放在前面,后面所写的内容,随时检查同目录是否一致,写完开题后目录是可以删除的,但在写开题甚至写论文时是很有用的,你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论文进行修改,不要小看目录所起的作用。

第六,论文依据。应该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献为依据,文科论文应该注重搜集、引用经典理论,许多人把根据仅仅放在非主流思想文化上,不重视主流文化,这是在写教育硕士论文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有人在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成果、介绍研究方法等的时候,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目的性,没有把这些介绍同自己将要写的论文结合起来。有时安排写作内容、写作逻辑结构时,也不能很好地为论文中心思想服务。其实,论文的一切安排,都应该围绕着论文主题进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参考文献”的作用。通过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现着论文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表现着研究水平和范围的不同,也表现着论文说服力和全面性,应该注重这个方面。

第九,实践部分是重点。这是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学生应该把实践、操作当作自己选题、论述、创新的重点,这也是对教育硕士论文的特别要求,开题报告一定要把这部分写好,论述完整。很多学生把参考文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意义等等论述得非常详细,到了“实践探究”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论文结构。这部分也可以叫列出“论文写作提纲”,这部分一般放在开题报告的最后,通过这部分使人能看到将来论文写作的大致情况,对论文的基本情况有个概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进行一个写作规划,开题一旦通过即将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写作。

第十一,多向指导教师请教,主动接受指导。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作为学生要学会利用写开题报告和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学到在平时所学不到的东西。许多优秀论文,都是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有的学生,把写开题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当成应付差事,天天忙得被指导教师催着写,这样的论文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提纲”大致有以下部分组成:

绪论(导言、引言、引论等,总体情况介绍)

论文的理论部分(理论论述)

论文的实践部分(具体方法、技巧,应有创新性)

反思与对策(有一定的实践证明材料及其对材料的分析)

结束语及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明确写作目的——为什么写

1.因“需要”而写作

(1)“被需要”。因为“被需要”而写作的教师大多是因为评职称的需要或者是学校要求,这部分教师是为了应对这种“需要”。在职称评审或学校各种考核中,既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这种要求,自然有它的道理,这种要求的出发点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写作的成果能证明教师的研究情况与教科研水平,尤其对教师这种专业化职业来说,研究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组成部分。但对一些教师而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部分教师的写作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因为他们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为了评职称或应付学校检查,这样的教师一旦达到了目的便不再写作。但也不可否认,其中的一部分教师也因为这种“逼迫”而摸出了一些门道,获得了一些成就感,也因此慢慢地喜欢上了教科研,从而走上了教科研这个“幸福大道”上来了。

(2)因为喜欢而写作。不可否认,同样有一部分青年教师非常喜欢读书,也因为读书而喜欢思考,这种教师也同样喜欢写作。这种喜爱当然是有一定的由头的,或者是亲人朋友的影响,或者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写作成为了他们生活或工作的一部分。这种爱好没有功利性,也许是想自己留下些“文化遗产”,也许是想被他人关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由此激励他不断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也因此喜欢上了写作。这种兴趣不需要外界的介入,写作是他们心灵表达的一种方式,无论作品能否发表,能否被人关注,对这些教师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写作来表达。

参与写作的青年教师无论出于怎样的动机,只要动手去写就应该鼓励,因为只要动手去写就表示已经参与“研究”了。从教师的需要层面看,具有内部动机的教师怀有更大的热情、坚持不懈的精神,也会有更多的优质作品呈现。

2.写作是一种表达

表达的方式有多种,但写作表达的影响力最大,因为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被他人学习、接受,影响力远远大于口口相传,其表达的过程与结果都是无法估量的。

(1)写作是反思的方式。反思的方式有多种,但写作是反思的一种,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是将随意的做法和散乱的思绪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它能使人在描述现象与解释意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行为与思想理念之间,找到适当的联系、平衡与结构,而这种任务靠做和说都很难完成。”

(2)写作是为了交流与表达。写作的过程是反思、梳理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结果便是成为“作品”通过各种形式发表,成为一种公共资源,让读者看到,达到交流、分享的目的。其意义在于好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应该通过发表来与人分享,以利于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另外,通过发表交流听取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有助于弥补研究的缺失,提高研究的质量。

写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只要围绕着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去写,并长期坚持必定有所收获,因为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不仅说明反思的重要性,同样反映出教师写作的重要性。朱永新的《成功保险公司》案例同样能反映写作的重要性,据说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至今还没有哪个投保人找朱教授赔偿,而能坚持下来的也都小有成就了。

二、明确写作内容——写什么

写作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写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写,也就是说要根据写作的内容来选择写作的形式。

1.教育笔记:随性而写

关于教师的写作内容可借鉴朱永新教授的《成功保险公司》中的内容,“一天所见、所读、所思,无不可人文”,这些内容我们可总称为教育笔记,类似的写作方式还有教学后记、教学反思、反思札记、教育随笔、教师手记、教育日志以及应用于网络交流的教育博客等,其特点是注重描述与抒情,注重有感而发,不拘形式,更看重与读者的思想和情感共鸣。基于以上表达形式,教师可以记录一天的生活与工作,也可以针对某件事描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有意义的教育笔记尽管篇幅短小,但文字精美,内容真实,自成系列。如果教师在这方面努力,不失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条途径。建议青年教师建立属于自己的博客,也可加入相关博客圈,与所有热爱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共同分享你的酸甜苦辣。

2.论文与案例: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

因为教育笔记的自身特点与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还是应该多写些教育论文的,因为教育论文注重逻辑论证,强调对问题的深入系统的研究,追求立论严谨和理论创新,无论对教师自身发展还是教育本身来说都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性的。

根据教育科研的内容和形式,教师的科研写作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论文写作,另一类是案例写作,前者以论说为主,后者以叙事为主。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常常把教育论文分为三类:经验总结、学术论文、研究报告,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有了一些经验体会,想进一步总结提炼可以写经验总结;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思考,想阐发一下自己的观点,可以写学术论文;做了一次调查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可以写研究报告。除此以外,还可以用案例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表达形式,从表达的效果看,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材料来源,对不同的写作材料给予恰当的表达形式,就能收到比较理想的表达效果。论文与案例的写作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包括基本结构和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学术性较强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有特定的学术规范与执行要求,需要严格遵守,应用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青年教师需要了解教育论文与案例的呈现方式并以最适当的方式来表达。

三、明确技巧与方法——怎么写

教科研论文是教师教科研结果的主要表达形式,是教师之间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凭借的主要文本。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教科研方法,重视教科研的过程,更要注意结果的表达,掌握教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

1.掌握论文写作的技巧

对青年教师来说,只要写、坚持写就应该鼓励,因为随性而写的教育随笔能体现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轨迹,也是一种研究方式,而上升到教育论文的层次,青年教师就必须学会一些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在写作要求上建议把握六个点:一是要“新”,教师在写作时要敢为人先,敢言人之所未言,敏锐地发现新问题,选择新角度,运用新观点,提出新结论,使论文写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二是“小”,是指论文题目宜小不宜大;三是“明”,既要求论文的中心明确,又要求论文的题目简洁明了;四是“实”,即论文论据要充分扎实,引经据典要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要环环相扣;五是“深”,论文要以理服人;六是“精”,是指文章举例要精当,引言写作要精练,遣词造句要精彩。以上六点若能做到至少三点,相信成功发表的机会会大大增加。

2.了解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与杂志的需要与要求

写论文若不知道其规范、格式,即使自己有想法也很难在刊物上发表获得公众认可,这就需要了解写论文的一般格式与规范要求;搞课题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学术要求,如不按规范去做也很难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写案例有写案例的要求,写教育叙事有写教育叙事的特点,搞教育实验也要了解其一般特点与注意事项,否则只会事倍功半或前功尽弃。无论做哪方面的研究都需要了解其规范要求,因为任何脱离行文要求、格式、规格和文体的任意发挥,都不是研究所应持有的严谨的态度。

研究成果想在报刊上发表就需要选择给什么刊物投递。如要想在《教书育人》杂志上发表就需要了解《教书育人》的风格、热点、主要关注的方向、主要板块等,并针对其板块或选题有针对性地写作,做到了知己知彼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如果文章发表了,要想一想为什么能够发表,要研究编辑在刊物在刊发时如何改动,为什么要这样改动;要好好体会编辑修改的用意,发现自己的问题,为下次写作积累经验。只有了解所投杂志的办刊方向与要求,并将自己的作品作适当的修改,适合该杂志的发表要求,才有更高的发表机会。

第3篇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深刻指出:“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名言,都精辟阐述了良好习惯在各科学习中的重要性。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内容众多(如涉及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多领域的众多知识与众多范文中所承载的复杂知识)、知识点分散(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知识中如汉字、词汇等不单量多而且分散在不同篇章之中)、提高缓慢(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需要长期过程)、技能复杂(如听说读写各自的技能技巧)等客观特征,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极为简练地提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他看来,教语文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样,与叶圣陶先生齐名的语文教学界著名“三老”之一的张志公先生,也主要从语文课程与语文学习的特征出发,集中而全面地论述了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养成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学习、理解、领会张先生关于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科学论述,对我们重视以良好习惯养成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乃至终身正确使用语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有效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因素,一般都活泼好动、自制力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培养学生在语文课上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对语文课程的有效学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张志公先生看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善于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与踊跃回答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要能抓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教师就要善于提问,这是由于:“善于问,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1]就是说,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精彩的“问题意识”或说要以有效的提问来调动学生听讲、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中。对此,张志公先生曾明确指出:“提出个问题来问一下,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问题的本身又会暗示出怎样注意法。”[2]显然,以问题或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都能处于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勇于探究的良好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也就能逐步形成。

自然,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教师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提问来培养学生注意听课的良好习惯,重要的是要在提问的方式方法、时机选择多方面下功夫。就是说,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下功夫,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每个环节的问题,从而使每堂课的每个环节都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他们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在这方面,一些优秀语文教师以提问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对“遗男”与“孀妻”两词理解时就提问到: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着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3]这一“曲问”,自然要比“遗男”、“孀妻”是什么意思高明得多,也易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此看来,语文教师的提问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而影响到对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培养。

二、有效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良好习惯

学生只有在对经典文章的仔细阅读特别是朗读中,才能逐渐积累起发展语言能力所必需的语言材料,也才能更好地体会优秀作家锤炼词句的艰苦努力与有益借鉴。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对语文课程应重在“文”(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掌握)的培养提高而不是重在对“意”(对所表达内容的理解与领会)的理解把握这一根本任务上认识不清,致使一些教师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常常忽视引导、组织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学习借鉴,从而使学生语文能力受损。就是说,在把语文课程主要任务看成是理解、把握“文意”时,一些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要求、组织学生去认真阅读特别是准确、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实际上,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习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与语文习惯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朗读得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些,必然会在自己的书面语言——写作中反映出来。”[4]这就说明,要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就要从朗读抓起。正如大教育家朱熹所讲:“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要实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朗读。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主张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严格、有序地要求:“朗读,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进一步的要求,较高的要求。基本的要求是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错不漏;进一步的要求是正确地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较高的要求是显示出文章的风格神采。”[5]这就说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制定出朗读的基本要求并使学生能够掌握朗读的这些基本要求,从而培养起认真朗读的良好习惯并以之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其它语文能力。

三、有效培养学生工整书写的良好习惯

随着电子产品特别是通讯产品的不断更新发展,手机、电脑等产品使用的全民化、生活化,现阶段人们的联系方式也由传统的纸质书写变成了“键盘输入”或“屏幕输入”,如最为常见的短信聊天、QQ聊天、电脑写作等,致使人们“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也越来越差,“提笔忘字”的现象更是越来越普遍。就是说,现代科技发展在带来便捷、快速等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用手”书写的松懈,并使人们特别是学生的书写越来越不规范,逐步形成了书写潦草、字迹模糊、字形难辨等不良习惯。同时还要看到,由于汉字是汉语的“根”并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汉字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个体对汉字、汉语乃至汉文化的理解与掌握。譬如能否正确书写出“后悔”、“隐晦”、“教诲”这些词中的“hui”与“辩论”、“辫子”、“分辨”这些词中的“bian”,就常反映出个体对汉字与汉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历来我国语文课程极为重视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并在童蒙教学的起始阶段就通过“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集中识字与从“上大人孔乙己”这些笔画简单字练起再到复杂字的书写,使识字与写字分开进行以确保书写质量。正因如此,古代读书人大多数都具有良好的写字习惯与优秀的写字能力,这与现代人们的写字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从汉字书写的现实情况与历史经验看,语文课程必须加强汉字书写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规范、工整、流利书写的习惯,并在认真、流利书写时认识汉字结构、理解汉字字意、把握汉字规律。张志公先生正是立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汉字基础性作用,明确提出要从严要求以加强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说话、写字、造句、读书、作文,都要从严要求。比如写字,应当一笔不苟,横、直、撇、捺,该怎么写就要怎么写。东倒西歪、模糊一团那些现象不能容许。”[6]写字时“东倒西歪、模糊一团那些现象不能容许”,自然在于这是一不好的语文习惯,不仅影响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甚至还会形成草率行事、粗枝大叶等不良生活、工作习惯。对养成认真书写习惯,郭沫若先生也曾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7]如此看来,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要让学生知道一个字“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并力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绝不允许潦草和随意书写,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

四、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积极回答的良好习惯

任何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思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对语文课程而言,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思结合从而实现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语文课程基本都是以“课文”为基本凭借物的,而教材中所选课文对今天见多识广的学生而言是不具“陌生感”的,因而也就不如物理、生物等课程由于每节课都有新知识、新内容那样吸引学生,易于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同时,由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是一个耳濡目染的漫长过程,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缓慢的过程。对此课程特征,张志公先生曾通过对不同课程的比较后明确指出:“语文课不同于别的课,学生不是从全然不知到知,从全然不会到会,而是原来就会的。不像数学课,比如,原来不知道什么叫‘开方’,当然也不会开方,上了几课,就知道了,会了。语文不是这样。拿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听话,说话,读书,作文,他原来都会的。上语文课,是个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加工、提高的过程。”[8]正是由于语文课程是一具有“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加工、提高的过程”之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认真领会的难度就要明显高于其它课程。这就是说,“语文课程特有的这些课程特征,也告诉教师语文课程实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不可只重形式,要把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最主要目标与最基本任务,从而取得实效。”[9]

那么,怎样依据课程特征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的良好习惯呢?对此,张志公先生还是主张从树立“问题意识”入手来解决问题:“善于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10]就是说,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课文形式、内容方面的特点,才能通过精心设计彼此有着明确逻辑联系的“问题链”来引导、激发、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并进而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钻研与探究语文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因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众多的原理都表明,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才能促进其积极思考。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揭示了质疑问难在学习中的巨大价值与积极作用。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以新颖独特的问题和彼此相连的“问题链”来调动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对此,张志公先生也明确指出:“提问很有好处,既节省了讲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11]这就说明,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培养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概括来看,学生专心听课、认真朗读、工整书写、主动思考与积极回答是语文课程学习的一些基本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特征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高度重视、从严要求、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自然,由于学习习惯是一积久养成的具有一定“自动倾向”的学习方式并多表现为个体的“潜意识”。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基本学习习惯就不是一日就能见效的。这就需要教师要严格课程学习要求,不断引导、有效强化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懂得哪些行为“应当这样”、哪些行为“不应当这样”,长久坚持、不断强化才能养成语文学习的基本良好习惯。如此看来,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课程所需基本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论述,对现阶段语文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1][1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5.

[2][1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4.

[3]参见张奎,李维鼎.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点[J].黄冈师专学报,1982:(4).

[4][5]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227.

[6]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82.

[7]转引自孟祥军.再谈写字课教学模式问题[A].第二届国际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82.

[8]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4.

第4篇

一、课题的提出(陈述选题的目的、意义)

主要阐述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包括课题研究所针对的现状、国外对该课题研究的状况),选题的意义,研究价值等。具体涵盖以下几方面:⑴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包括一些基本变量的辨析、界定等。⑵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⑶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二、理论依据

阐述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该学科或领域的科学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依据(综述现当代国内外相关的重要理论观点,具体到人及代表著作)以及其他理论依据(其它学科或领域的科学理论,如哲学方法论、心理学理论、系统论理论、教学法理论等)。

三、研究目标

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直接目标。目标要求明确,具有可行性。

四、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的确定就是对教育研究中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每个部分进行分解,可以列出几个子课题,着重是从哪些方面去开展。其语言应简明扼要。

五、课题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方法:陈述本课题总体的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并对所采用研究方法的落实措施加以叙述。

课题实施的大体步骤:即确定研究实施过程和时间规划,对研究的具体阶段、安排等做出设计。研究的每一步骤,每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等都要有明确的说明。分为申报与立项阶段(从课题申报的时间起,到课题批准时间止)、实施阶段、结题阶段逐一叙述,包括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

课题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同时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确定清楚并明确职责:课题负责人要做好宏观布置和安排。主持人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实施者,关系课题质量、水平,同是让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当然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七、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设备条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如有关测验题和问卷题等研究工作与材料、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必须写清。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加强管理,监督使用。

——开题报告的书写要求有许多版本,基本的几项差不多,分别从各个方面论述。

知识扩展: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要求

(1)题目名称:要求与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名称一致,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后各空一行。

(2)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学单位署名:学生、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院系或工作单位)在题目下隔一行,居中,格式:学生:× × ×,× × ×学院(系),另起一行居中,格式:指导教师:× × ×,工作单位,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3)开题报告正文,撰写格式按毕业设计(论文)的排版格式规范要求。

注2:题目类别是指“研究论文”、“毕业设计”或“毕业创作(设计)”;

题目来源是指题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生产/社会实际或实验室建设、其它等。

6. 正文内标题:正文另起一页,论文题目用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前后段间距1行或12磅。理工农医类专业正文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标引(阿拉伯数字与标题文字之间空一个汉字符,不加标点符号,如一级标题1 ……;二级标题1.1 ……;三级标题1.1.1 1.1.2 1.1.3 ……),一级标题用小二号、二级标题用三号、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用黑体加粗、顶格排列、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文科类专业正文一级标题采用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小二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排列;二级标题采用两边加圆括号的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三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三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 2. 3. ……)标引、小四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各级标题中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字体。各级标题与正文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从此页开始编页码。

7. 正文文本: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体的要求排版,每段首行缩进两个汉字。

9. 参考文献:位于正文结尾后下隔2行,“参考文献”4字居中,采用四号黑体;具体参考文献目录按五号宋体、两端对齐的方式排列,行间距为固定值18磅。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

期刊论文——[序号]作者(多个作者用“,”隔开,下同).题名[j].期刊名称,出版年(不带“年”字,下同),卷次(期号):起~止页码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第1版不标注).译者(对译著而言)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拓展阅读:网络营销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企业网络营销实战分析

副标题:上海瑞东机械有限公司网络营销中的关键词营销

选题的原因:职位是网络营销,比较了解公司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上海瑞东机械有限公司概况: 是一家专业从事包装工业,以“上好用”品牌,集制造与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包装机械、包装材料的包装企业。

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关键词,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收集信息主要是通过输入关键词在个大搜索引擎来实现的,在上海瑞东机械有限公司的网络营销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网络营销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论述了关键词的由来,重要作用,应用以及在上海瑞东机械有限公司的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章:主要陈述关键词的由来、涵义、特征。

第二章:如何定义关键词,它在网络应销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它在网络应销中的应用和作用。

第四章:它在上海瑞东机械有限公司的应用和作用。

第五章:关键词应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怎样写开题报告?

三.论文的进度安排

1. xx.3.6-3.10,进驻实习单位,明确撰写开题报告,并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工作内容及流程及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等接受具体的指导。

2. xx.3.12-5.12,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完成,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教师; 教学反思;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86-01

一、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有着论文范文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

1.格式比较单一,有方式化的倾向。教学反思作为推动教师专业进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以下手。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

2.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有着论文范文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

1.全面而不深刻。通过查阅众多的反思案例,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以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善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

2.零散而不系统。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有着论文范文反思的内容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系统的深入思索和认识。

3.重教师而轻学生。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体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策略、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

4.多叙事而少浅析。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客观记录描述的比重很大,而透彻的浅析和深入的思索则较为欠缺,在论述认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实践的改善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策略层面

总的来说,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策略有些单一和封闭。事实上,教学反思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录像反思法、录音反思法、日记反思法等等,若以反思主体为标准,反思策略还可划分为集体反思法、对话反思法和个人反思法。而撰写教学日记只不过是其中较为简便易行的,并不是唯一的和仅有的。因此,教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对话,可尝试进行群体性反思,公开化、开放性反思,探讨多样化的反思策略。

二、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原因管理学论文

(一)教师自身因素

1.观念意识方面: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索的过程。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索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浅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推动教学监控能力进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论述浅析方面:对教育教学论述学习运用不够

有探讨者认为“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以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善”。这充分说明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善的过程。

3.思维品质方面:教学反思的深广度欠缺

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尽管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仿佛来无踪去无影的,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品质。人们一般认为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四类品质。同样,教学反思也应该具有这四种品质。

(二)外部客观因素

1.教师工作繁忙、时间紧张

在我国小学的教学任务普遍都很繁重,教师的日程安排很是紧张,这使教师即使愿意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平日里学校行政工作、课外活动、辅导学生、与家长交流、批改作业、备课等等工作事项已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不少教师深感在上课之外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把自己搞得过于紧张,加重了教学负担,故对写反思日记也就没有太高的积极性和意愿。甚至有些教师还将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作为有利的借口,为自己不进行教学反思进行辩解和搪塞。

2.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与评价导向有误

一直以来,教师上课一定要写教案,已是学校教学的常规要求之一,当前,不少学校也将写教学反思列为了教师日常工作的必须项目之一。其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是为了让教学反思落到实处。但是否应全校统一形式,作为一项教学评价指标来硬性要求则是很值得商榷的。

三、倡议与对策

(一)教师应正确看待教学反思

每位教师都应该清醒认识到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自己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进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索和浅析能力,以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论述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师明确有效的教学反思对于自身社会道德水准、精神品质和人文内涵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是帮助教师以感性走向理性,以无序走向有序,以教书者走向教学者、探讨者的阶梯。

(二)教师应加强教育教学相关论述的学习

尽管眼下广大小学教师对教育论述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涨。因为在他们看来,教育论述太远、太虚、太空,不可捉摸、不可理解、不可操作,对改善实际教育教学帮助不大。而且若以便利、快捷、省时、省力的角度看,读教育学术论述著作,也远不如拿来就用别人现成的东西让人舒服。但是,正因为学术论述的深奥及其探讨活动的长期探讨,它对教育实践才充满着无穷的智慧,散发着不尽的魅力。学术论述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论述和实践水平,能使教师登高远望,高屋建瓴,时刻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激发教师的思维活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判。

(三)学校的教学管理应为教师反思创设有利的环境

第6篇

“你在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们曾在2所城市中学、8所农村中学,近二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十多次学生座谈会上,向学生提出过这个问题。

“没有什么写!”大多数学生都这样回答我们。有这种苦恼的学生,初一年级占接受调查人数的72.4%,初二年级为73.6%,高一年级为78.1%,高二年级为77.7%。这种苦恼不仅农村学生有,城市学生也有;一般学校有此反映,重点中学学生也有同感。

为什么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呢?综合学生意见,有如下原因:

课业负担重,学生感到生活单调枯燥。有的学生说:“我们每天浸泡在作业里,书本里,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有的打趣地说:“我们每天都在做‘几何题’,家庭——学校两点联成一线,或寝室——教室——食堂三点构成一个平面。”有的学生痛苦地说:“我们是一头负重的牛,有苦难言。”

沉重的课业负担给作文教学带来什么后果呢?一是缺乏生活乐趣,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反映自己的生活、赞美我们的时代:二是人与人之间往来减少。大家都闷在作业里,连说句笑话的时间都不多;三是活动太少,有的学校连课外文体活动都取消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受到压抑。不少学生说,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叫我们写什么呢?

留心周围的人和事不够,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座谈时,学生都说,老师叫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物,但是我们很少观察,懒于思考。我们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说,一是课业负担重,没有心思观察;二是觉得生活中没有值得观察的,每天都是走重复的路,做重复的事,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没有了;三是没有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遇事很少盘根问底,一看了之,过身就忘了。四是不会观察,有的说老师没有教我们观察的方法;有的说,老师讲了观察的方法,但真正观察时又忘了。

读书量少而面窄,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第三个原因。多读书是丰富写作内容重要途径之一。可是我们的学生,读的课外书不多,而且偏重于作文选,升学考试指导书,武打言情小说之类。

学生之所以阅读量少面窄,主要原因有:一是课业负担重,时间紧,无暇顾及课外书;二是心理上压力大。别人都在紧张地学习,自己却在看课外书,似乎不时会遭到老师和同学的谴责,看本课外书像做贼一样,得偷偷地看,三是书少。我们随机调查了21所农村中学的藏书量,平均每一师生为1.89本。其中6所没有一本书,7所只有对教师开放的少量书,4所因无房子暂不开放:就是说,这21所学校中,有17所学校的学生借不到书,占80.95%。学生借不到书;书贵也买不起。四是相当部分的家长和教师不准学生阅读课外书,认为看课外书“看野心”“分散精力”,只有课本才是“正经书”。有的教师和家长只肯看习题解答、作文选之类书籍,其他均在禁阅之外。

老师命的题难写,指导不力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第四个原因。据调查,有些老师命的题大致有这样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陈旧不堪。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中学,经常出现。学生说看了这些题目,感到厌烦、勾不起一点写作欲望,只好提笔勉强凑上几句,以塞其责。二是限制太死。学生的经历不同,见闻不同,感受各异,但有的老师的命题,圈子小,范围窄。学生说,为什么不给我们一点点选材的自由?三是大而不当。“纪念150周年”“观《大决战》有感”,这样的题目,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四是逼人编造。有的学生说,猫捉老鼠多在黑夜,亲眼所见者不多,而老师却以“猫捉老鼠”为题让我们记叙其过程,我们不编造怎能完成任务?

学生希望老师加强指导,指导他们审题,指导他们选材。他们认为,如果老师指导得法,他们也不会为作文“没有什么写”感到特别苦恼。

学生感到作文“没有什么写”,是个带普遍性的现象。1987年国家教委组织的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通过三千多篇作文详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作文内容(主要是观点和材料)弱于表达(主要是语句和条理)。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语言表达基本功极差以及不知所云令人无法卒读的毕竞是极少数,前者占1.2%,后者占1.6%,学生一般都尚能表达一定的意见,但内容却每每单薄,空泛,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调查与分析》第35页)内容单薄,空泛,证实了学生反映的“没有什么写是写作中最大困难”确系事实,并非无病。学生的意见,切中了作文教学的要害,值得重视和研究。

为什么会感到“没有什么写”,学生陈述了多方面的理由,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里既有其外部原因还有作文教学本身的原因。就后者来说,我以为有几种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欠妥。下面就其内部原因作点浅显的分析:

一、一般文章的写作与学生作文

所谓一般文章,指的是成人日常生活应用写作与作家的创作。学生作文是练习性的,不能与日常生活应用性写作,尤其是作家的创作等量齐观,同一要求。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过高的要求,有的将一些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名词术语运用于中学生作文教学中。不是曾用过“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去评析学生作文?不是曾要求学生“讴歌我们的时代”“抒人民之情”?有的对学生作文过高的评头品足,要求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语言不只是通顺,还要求准确,生动;立意要精巧,要站得高,看得远,这不是把学生作文当成作家的创作,违背了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按这样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作文,学生怎能不感到高不可攀,“没有什么写”或“不好怎样写”呢?

可是另一方面,学生作文和一般文章产生的过程却又应该是相同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应该与一般文章产生的自然过程相一致,学生作文应该朝着这个理想境界去努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般文章的产生,首先要对客观事物有所感知、然后对感知的事物进行筛选、加工、提炼,最后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把客观事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外化为作者奉献于社会的精神产品。从信息论角度来说,就是要经历“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储存、加工——信息的输出”这样的过程。

然而,长期以来,学生作文产生的自然过程被简单化了。作文教学一般都是从命题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留下一两个题目,学生略加思考就得动笔写,至于写作前的指导、观察、体验、思考,不少教师全然不顾。何况有的教师命题的主观随意性强,不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生活和心理实际,让学生搜肠刮肚,写得出得写,写不出也得写,两个钟头交卷。腹中空空,笔下自然无言。

这样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我国封闭性的八股文写作教学传统的沉积。科举取士时期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两闻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写八股文,“代圣贤立言”,以应付科举考试,考中了好作官。其文章内容僵化,结构呆板。当前我们不少学校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每天只是读书、做作业,以对付升学考试,不让学生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感到生活枯燥,思路狭窄,没有什么可写,难道我们不可以从中看到八股文教学的阴影?

成人写作,特别是作家的创作,一般都是深思熟虑,往往有个提纲,而不少学生作文,缺乏认真构思和编写提纲的习惯。写完以后,也不像成人写作一般性文章那样反复修改,有的连检查一遍也顾不上,就匆匆交卷。

叶圣陶先生把学生作文与一般作文产生的自然过程相一致,看成是一种“理想境界”。我想何日达到了这种境界,学生“没有什么写”的痛苦的就会大大减少。

二、写作实践和理论指导

写作实践和理论指导的关系,是不难理解的,然而从古到今,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却是一个扯不清的问题。

古人提倡“多读多写”。多读,确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写作角度来说,阅读起着积累知识,摄取材料,提高修养,借鉴技法等作用。可以说,一个不爱阅读的人,是难以提高写作能力的。“多写”,强调写作实践的重要性。技能的提高必须通过练习,没有认真的、反复的练习,知识不能转化为技巧,形成为能力。这条经验充分反映了我们古人注意了阅读与写作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但是古人的“多读多写”又往往忽视写作理论的指导和写作训练的科学化,鲁迅先生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二心集·“做古人与好人”的秘决》)鲁迅先生的话正是古代作文教学生动而具体的描写。学生是读了做,做了又读,老师不予指导,任你在“暗胡同”里“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事实上从“暗胡同”里摸出来的也有,鲁迅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但费时费力,大家都像个瞎子在“暗胡同”里摸索,恐怕多数摸不出去。

今天我们作文教学情况怎样呢?有人说,古人重实践,轻理论;今人重理论,轻实践。我以为不可一概而论。今天我们作文教学确是存在着写作方法讲得多,练得少的情况。每学期只写六、七篇作文,课外就不动笔了,可以说这是轻实践的表现吧,但也存在着盲目练习的情况,尤其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搜集各种作文题,硬逼着学生写,“决不说坏在那里,作文要怎样”,将学生丢到“题海”里,这多像古人一样自己在“暗胡同”里摸索。不管是重实践,轻理论,还是重理论,轻实践,都将导致学生没有什么写。因此,我以为当前需要克服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写作训练和理论指导的关系,重视提高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东西可写。

三、思维训练和写作技能教学

写作教学当然要教给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运用语言等知识和技巧。然而,写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劳动,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活动,是运笔行文的先导。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它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指导和制约写作活动,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作文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写作能力高,实质上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强。单纯的写作技能,只是静态的、表层的、外在的。重写作技能,忽视思维训练,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又一带普遍性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会发出“没有什么写”的?一方面是生活枯燥、单调,找不到可写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并不一定都没有材料可写,而是思维水平低,不善观察,懒于思考,思路狭窄,认识肤浅,“身在宝山不识宝”,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

因此,作文教学固然要重视提高学生写作技能,但不可忽视思维训练。一个学生没有熟练的写作技能,学生会感到“不好怎样写”,但如果思维能力低,学生不仅会感到“不好怎样写,”尤其会出现“没有什么写”的困惑。当前活跃于中学作文教学领域的观察——分析——表达等体系,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重视观察和思维训练,把解决学生“写什么”问题摆在突出重要地位,这是作文教学科学化序列化迈出的可喜的一步。

四、写作教学的主体写主导

现作学认为,写作的主体是作者,作者是写作中心,离开了作者就没有文章。中学生作文何尝不是这样?作文教学也离不开教师,但教师不是代替学生写作,而是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是领着学生走出“胡同”的“向导”。因此,作文教学既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要把两者统一起来,辩证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当前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既有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更有不顾学生是写作的主体,造成主体地位失落的情况。前者如放弃对学生应有的指导,有的在黑板上写个题目,就叫学生拿出作文本来写,连几句简单的启发、诱导的话也没有,更不要说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生活。有的批改作文只是打个分数,签个日期,又无别的措施保证批改质量。后者如有的教师命题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如前所说,题目或因袭陈旧,或大而不当,或偏怪狭窄。有的教师用自己的认识和思路代替学生的认识和思路,强而为之,把学生的求异创新当成异端邪说,学生不能调集平常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更不能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作文批改全由老师包办,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意见。作文讲评只听老师哇啦哇啦,学生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等等,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削弱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第7篇

在现代学制建立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素养随之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成为各类考试与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由于受古代视写作为圣贤“立言”方式之神圣感与写作本身所涉及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不敢写、不愿写、不能写的情况普遍存在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复杂多样,但不正确的写作动机与不明确的写作意图,却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代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从个体学习与生活、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展现才华与证明自我价值等“需要”的视角,全面具体地论述了为什么要学习写作这一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问题,这对提高师生的作文认识水平、端正作文的写作动机、提高写作主动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写作是个体适应学习与生活的客观需要

在语文课程实践中,许多人都把作文看做是: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有作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就得对学生有写作要求;而教师有写作要求,学生就得有写作行动。实际上,这一认识没有把课程看做是文化选择与社会进步、个体发展的必需,更没有把作文视为个体适应学习、生活客观需要的必需。就是说,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之所以要规定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并以此提高其写作能力与写作素养,是由于这一能力和素养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是促进学习实践、应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必需行为。或者说,学生学习写作的客观必要性与学习语文课程的客观必要性是基本一致的:学习语文,是个体为适应学习、生活之需要;学习写作,也是个体为了适应学习、生活之需要。

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为什么写?答案很简单:因为要用。生活里需要书;念书作学问,需要写;作任何工作都需要写;抒发点思想感情想影响别人,需要写;搞科学研究,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写。所以,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1]“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的论断说明:个体在学习中要系统全面掌握各科知识,这离不开写;个体在生活中要及时传递信息、沟通情况、相互协调,也离不开写;个体在工作中要及时了解问题、准确反映情况、正确提出建议、有效推动工作,更离不开写;个体在科学研究中要把对事物的发现、研究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自然也离不开写。这就是,“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根据张志公先生对“为什么写”这一具有根本性问题的回答,我们自然就可得出:“为什么要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如同问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在现代社会,写作是对人的基本能力的要求,不会写、不常写、不善写的人,其生存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2]在论述写作是个体适应学习、生活客观需要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还指出,人们运用语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目的不外两大类:“一类是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是要办事情的;一类是用语言作工具搞点艺术,去感染听者或读者,使人受到熏陶,在思想、感情、情操等各方面受到影响。……以前一类目的而写,形成了多种的应用性文体;以后一类目的而写,形成了多种的文学性文体。”[3]在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下,每一个个体随时随地都会以书面语言来“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部分个体还会以书面语来“搞点艺术”以表达情感,这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此看来,个体要接受教育、传递信息、彼此配合、抒感、表达思想,就要学习写作。因此在张志公先生看来,之所以要学习写作是个体实际学习之所需,也是个体实际生活之所需,更是个体实际工作之所需。

二、写作是个体提高分析与综合等能力的客观需要

一些学生(公众)常把作文视为升学、提职、成名等的“实用工具”,把写作与考试升学、升职简单对应起来,没有看到写作对写作者自身能力素质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巨大能动作用。张志公先生则认为以语言为基本工具来表述观点、描述事实、说明事物、陈述情况、抒感的作文训练,对个体分析与认识事物的综合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与提高作用。这是由于在练习写作或实际写作时,常能集中而明显地反映出个体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组织能力、情感态度、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与能力,这又是因为,写作要表达认识,就可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能力的提高;写作要反映生活,就可使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的意识增强;写作要谋篇布局,就可促进学生首尾一致、前后贯通写作技巧的形成;写作要遣词用句,就可促进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习惯的养成……如下例就是一则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习作:

我沿着溪边走,看见岸边很多紫花地丁。远看嫩绿的一片。走近看,一簇簇,一丛丛,伏在地上。叶子翠绿,细细的叶柄顶着长椭圆的液汁,花色鲜亮,每株上都有三四朵小花。看上去,它是那么娇小、柔弱,但却又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特别是当风抖动的时候,它没有被风吹得低下头,而只是迎着风颤抖几下,仍然傲然挺直,显示着它的力量。我认为它是最能看到大自然的生命力的。[4]

这段不到200字的描写语段,却需要写作者具有多项能力才能完成:观察能力,就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紫花地丁的特征(“虽然娇小柔弱,但是当一阵风吹来时,它并没有低下头,只是迎着风颤抖了几下,仍然挺直”);联想能力,就是只有善于联想,才能从紫花地丁迎风傲立的姿态联想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概括能力,就是只有善于概括,才能从描写、联想中提炼出紫花地丁的特征。自然,除此几种思维能力外,遣词用句、比拟描摹等语言表述能力也是写作时必需的。总之,从这段文字中就可看出,写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是一个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表述技巧等全面真实的反映。长期而科学地进行写作训练或从事写作实践,自然可提高学生(写作者)分析问题、刻画事物、说明现象、表达思想、抒感的综合能力。

正是在看到写作对个体素质提高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与功能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就强调指出:“写作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首先,要求对于所写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和看法,就是要有一定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要有逻辑思维的能力,要有清楚的思路,从而能写得清晰、严密,要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包括掌握足够的字、词和写出通顺、流畅的语句的能力。”[5]在全面深刻论述写作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他还提醒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写文章这件事,既不忽视它,也不夸大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要把写看成是提高思想、锻炼思想、掌握语言、培养能力的一件事,把它看成是生活、工作中的一件实际应用的事,看成是使自己具有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的一件事,而不是为达到任何个人目的的或是为作文而作文的,和一般说话、交际截然不同的事。”[6]这就说明,在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写作已变得和说话一样的寻常,已成为个体适应工作、生活要求的一种必备能力。与此同时,写作虽不神秘但也绝不简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主体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也正因如此,写作自然就能使学生(写作者)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和完善。因此,“为什么要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如同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样。学习可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熏陶情感、完善人格。写作也是开发智能的重要手段,它可使我们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会获得显著提高。”[7]

三、写作是个体表达认识与展现自我的客观需要

在张志公先生看来,除了适应生活、学习这些外部需要外,写作还满足个体情感倾诉、见解表达、自我展现等众多的内部需要。因此,他在回答论述“为什么写”这一问题时也揭示了写作在个体情感倾泻、认识表达等方面的客观需要:(个体为了)“抒发点思想感情想影响影响别人,需要写”。[8]就是说,写作也是个体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自我认识、发表意见建议、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一种客观需要。或者说,通过写作,个体就可把自己的情感、认识、需要、见解、意见与建议等展现出来,从而使别人了解、理解、领会乃至接受。对个体的倾诉、表达与表现等需要,我们可从三方面求得证实。

首先,人作为一个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总会有一定的情感需要和情感表现。譬如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挫折、家庭的变故等事情,个体就需及时应对并做出适当反应。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遇、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9]其次,人作为富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与问题时总会有一定的看法与见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见:人们由于社会地位、客观需要、认识事物角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因而在面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同一事物时,就自然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具有不同的理由与依据。如个体把这些见解、看法、观点及其支撑的理由、事实有条有理地写出来,就是在“作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每个人特别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都时时处处进行着或口头的或书面的作文:“作算题,证命题,这些经常不断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论证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写作中极端需要的。任何一门功课,学生都时常要用口头的或书面的方式回答问题。这其实都是最生动的作文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内容,同时他也会考虑怎样安排材料,怎样叙述事实,描写事物,论证道理,发表意见。在这中间他就很自然地考虑到用些什么词,用些什么句子。”[10]这就说明,作文不但是十分需要的,有时还是十分简单的:我们在对多种多样的事物与问题发表看法之际,实际上是在进行着分析论证,也就是在写议论文;我们在对多种多样的现象进行描述说明之时,实际上是在进行着记叙描写,也就是在写记叙文……最后,人作为富有创造的生命个体,面对日新月异的复杂社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自我表现欲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也是人类基本特征之一,同时,自我表现欲也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意念与行动。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一直不太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违背了学生的本性,与学生实际生活、情感没有必然联系:“学生本来没有那个情,你出个题目硬要他抒,他就只好说一些并没有真情实感的话,发表一些并没有真知灼见的见解,东抄西摘,东拼西凑……所谓命题作文要用之得当,首先是题要命得得当,所出的题使学生必然能写他确实知道的事情,抒他确实有的感情,不要让他搜索枯肠,没话找话说,不要鼓励他说空话,说废话。”[11]这就说明,成功的作文训练,总是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才能使之愿意写、敢于写进而达到善于写。相反,不成功的作文练习,总是让学生有“无米之炊”之感,只能使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基于此,张志公先生认为写作并不玄妙,而是与个体成长密切相连的一种学习现象,是学生或社会其他成员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法,但同时必须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真实情感相联系,才能取得实效。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喜欢老师重视自己、表扬自己并乐于展现自我才华。因此,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表现心理而使用多种方法,如在教室或校园内创办作文园地、组织编辑优秀作文选编、向报刊杂志推荐发表优秀习作等,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其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总之在张志公先生的作文教学观中,作文虽极为重要但却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常见表达行为;作文在发展个体综合能力中具有重要能动作用;作文是个体表达情感、展现自我的重要途径。正是作文的常见性与普遍性,就决定了作文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作文的重要性与普遍性,又决定了作文教学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如此看来,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规定要进行写作教学,语文课程实践中之所以要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根本原因还在于写作本身是个体生活、学习、成长及展现自我之必需,或说写作过程在促进个体适应学习与生活客观要求、促进素质不断发展完善、提高分析认识各种事物与展现自我价值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作文很重要。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会写。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写信,要写日记,要写便条、假条、学习笔记、读书摘要、汇报、总结、计划、实验报告、科学论文,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必要的。写得好或不好,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很有影响,所以,任何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学会写,忽视写的教和学,是错误的。”[12]如此看来,现阶段我们要改进与完善中小学作文教学,就必须:确立以实用为基本导向的作文教学观,并使作文训练过程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成长密切联系,并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现自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文教学才能取得实效,这就是张志公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作文教学遗产。

注释:

[1][8]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76.

[2][7]解光穆,陶玉凤.汉语写作教程[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4.

[3]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77.

[4]苏立康.阅读与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18-219.

[5]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59.

[6]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28.

[9]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1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09.

[1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