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7 17:42:56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秩序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课题背景
提及虚拟经济,首先想到的是投机、泡沫经济、次贷危机、金融海啸等这一系列让人并不愉快的字眼。世界经济虚拟化的逐步发展使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其主要趋势是由国际贸易与实体经济逐步转变为大规模资金以虚拟形式在国际间流通。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虚拟经济方面的研究更表现出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但都还缺乏统计实践的系统知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虚拟经济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测度指标研究,为开展虚拟经济统计,判断虚拟经济发展状况,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评价和防范金融风险服务。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虚拟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各类虚拟资本的价值运行形态越来越具有独立性。但尚未有关于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系统研究,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虚拟经济统计指标,只是《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为货币与金融统计提供了一个标准框架和核算准则,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的设立可以借鉴现有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民账户体系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是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的,奠基之作是刘骏民教授1998年著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后来,有高敏雪(2006)明确提出要改革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增加对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这样就客观要求设立必要的测度指标用以完成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工作。虚拟经济的主要活动场所是金融场所,我国目前的关于金融资产存量和金融交易的指标是专门用于反映某种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的规模和交易量,是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1.3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虚拟经济的持续膨胀和经济虚拟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运行也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因此不能单纯的依赖实体经济的测度统计指标来研究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建立虚拟经济合理的测度指标,对涉及的指标数值进行及时的观测分析,是强化虚拟经济监管,防止金融泡沫膨胀,防范经济与金融危机的需要。通过测度指标了解虚拟经济发展状况,控制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4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研读诸多关于当前热议的虚拟经济的文献期刊,为本课题测度指标的研究选取了虚拟经济合适的定义和统计核算口径;然后借鉴当前已有的部分金融统计指标,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考虑出发,将衡量虚拟经济发展规模、流动性、结构变化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等的测度指标进行设定、归类、分析,最终建立一套合适的统计指标体系,为虚拟经济测度的统计工作作出初步构想。
2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2.1虚拟经济统计工作的认识
要研究虚拟经济的测度指标,首先要明确虚拟经济的含义和核算口径,这有助于找准测度指标的定位。目前虚拟经济理论不成熟,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在继续,争议还在进行。本课题采用普遍接受的虚拟经济理论为基石,即认为虚拟经济一般是指在股票、债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从统计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与虚拟资本的范围一致,将虚拟资本限定在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以及房地产等领域。若按交易工具划分时,虚拟经济统计核算口径有三种:
(1)宽口径,即包含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与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其他应付/应收账款、房地产;
(2)中口径,即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工具、房地产;
(3)窄口径,仅仅包括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本课题研究采用中口径,因为中口径抓住了虚拟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特性、经济活动的晴雨表、经济及金融风险,都集中在这里面体现出来。
2.2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结构框架设计
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研究还属于初级阶段,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虽没有提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但一些统计对象就是虚拟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一些指标的汇总就可以得到部分虚拟经济统计指标。而且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金融统计指标,因为虚拟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金融市场。这样,金融资产的统计指标就能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设立奠定基础。现有的金融资产统计指标是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状况设计的,没有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对指标进行系统设计,只能反映当前金融市场各部分的情况;核算范围不全,没有包括房地产行业,没有包括金融衍生品,没有衡量虚拟经济总量(包括虚拟经济资产总量和虚拟经济资产交易总量)的指标。作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除了能反映各种金融工具的状况外,还要能在整体上反映虚拟经济的规模。本课题将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来具体分析设立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
2.3以住宅市场为例的统计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主要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住宅市场,同时,住宅市场的发展也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因此,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住宅作为投资品时,资产市场决定其价格和生产;而作为一种消费品时,物业市场决定了住宅的租金水平。住宅资产市场与物业市场是相互联系的。对住宅市场传导机制的分析,即对住宅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2.4住宅市场相关经济学理论研究
地租地价理论:地租产生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存在且两者处于分离状态,无论何种社会制度,只要这一社会形态存在,就会产生地租,而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因此,地租与地价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地租作为土地价格的一种及土地价格体系的基础,是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核心和政府调控土地供求关系的手段。因此,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尤其是地租地价理论,对发展我国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指导意义。地租理论区别于其他经济流派的主要标志是其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并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关系——农业与土地制度进行考察。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和有限期使用制度的理论,正是由此推导出来的。从量的方面,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Ⅱ两种形式,由于所使用的土地本身状况以及使用者投资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地租量的差异。这一点对我们发展房地产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供求理论: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及资源稀缺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供给(尤其是土地自然供给)是恒定的。住宅区位理论住宅市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决定其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空间规律。区位理论是始于级差地租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关空间经济活动的一般性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onThunen),最早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类围绕市场呈环带分布的理想化模式,为距离衰减法则和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现作了准备。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住宅区位理论逐步发展,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过滤论和互换论。
2.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统计指标体系设定
实体经济主要是指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等各产业部门,而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中主要指金融业,资本的所有者以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资。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最终服务目标还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以监督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为目标。国民经济又以实体经济为主,在日常所见的商业形式中以实体经济为主要形式,因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比有着重要的意义。
1.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
货币数量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配,调节着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物价水平。虚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流动性,也就是说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作用,针对必要的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测度指数来对虚拟经济与货币数量进行统计测量。虚拟经济作为货币的流动中介必然有大量资金滞留,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就是用来表述虚拟经济对大量货币的储备,从静态看,就是指滞留在虚拟经济各部门中的货币数量,就是指在市场中有多少货币可以从事或正在从事虚拟经济相关的交易活动。从动态看,就是虚拟经济各部门中货币数量的变动情况。这些变动时通过虚拟资产交易额活虚拟资产价格变动得以体现。
2.虚拟经济活跃度
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很快的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还与国际资本的流通形式有很大的关联。此测量指标表示一个国家虚拟经济活跃程度和货币在虚拟经济中的流通速度及其对虚拟经济规模大小的支撑能力。虚拟经济中滞留或正在流通的资金对高速度的虚拟经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流通速度也是支撑虚拟经济的一个指标,这里用虚拟经济交易活跃度来进行测度。
3.虚拟经济灵敏度
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灵敏性,虚拟经济的交易量对虚拟经济系统容纳的货币数量的变化非常敏感。以上虚拟经济的交易量我们已用绝对增长的指标表示,这里用当年虚拟资产交易量相对于上年同一数据的量的变动率除以虚拟经济中当年的货币量相对于上一年货币量的变动率,得到虚拟经济灵敏度。因为虚拟经济的运作活跃性很强,影响资产交易的因素很多,时间T的时间不能设置太长,否则虚拟经济的即时交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3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理论研究
3.1住宅市场统计指标的特征
(1)质的规定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具有反映住宅市场经济活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特征及其内容的属性,且每一类住宅市场统计指标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表现属性。比如普通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别墅等均分别表示住宅的不同类型。但每一类型的住宅在质的规定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与用途。因此每一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但不同的指标反映的住宅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
(2)同质可量性
没有质的规定性不能称其为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但即使有了质的规定性而不能用数字来表示也不能成为房地产住宅市场的统计指标。一些抽象度高的社会经济概念是难以直接量化的,要把它分解或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概念,才能成为统计指标。例如,“住宅满意度”这一概念,可以用其它一系列指标来表示其基本内容,然后用一定计算方法加以分析。
(3)综合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说明的对象是总体的量而不是个体的量,它是许多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结果。它体现着同质事物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比如一间房屋面积、一次房产或地产交易量等没有实际指标意义,只能在一定时空间条件下的房屋使用或建筑面积总量(㎡)或者房产、地产交易量(㎡),交易额(万元)等。
3.2我国现阶段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我国房地产调查体系中主要存在两大调查系统:一是由国家统计局及其调查总队所组成的政府综合统计系统;二是由建设部和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所组成的部门统计系统。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类: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我国房地产统计调查主要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住宅作为房地产的子内容,对住宅市场的统计主要也是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和建设部《房地产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全国部分省、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住宅的统计,整理分析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
3.3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
经过将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的整理与分析,目前我国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主要有反映住宅开发投资完成情况、资金来源情况、建设情况、销售与出租情况的指标。从这些现有的统计指标设置可以看出,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仅能反映不完全的供给信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现有住宅市场的统计分类和指标设置逐渐体现不足,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住宅市场的统计范围不足
与国内房地产统计相比,统计局和建设部两个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均有对“土地购置和开发”相应指标的设置,且联合国有“居住用地开发”统计指标的设置,而我国住宅市场则没有相应的住宅用地统计指标;与香港、美国、联合国的统计指标体系相比,缺少对“住宅金融”的统计。
(2)实物性指标较多,价值性指标少
美国住宅价值性指标有房价指数、住房售价、住房租价、购房收入比、租房收入比;香港有房地产市场租金指数等指标;联合国有住房价格与收入比、房租与收入比、住房价格上涨、市场下渗统计指标。而我国价值性的统计指标只有销售额、出租额,成交金额,尽管目前国内对房价收入比、房租收入比等价值指标早有研究,但均还没有纳入到住宅市场的统计体系当中。
(3)内容重点在于生产和开发层面,反映市场层面的统计信息量少
由于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因此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而反应市场层面的只有销售面积、出租面积。而美国有住房空置率、市场吸纳率、经纪人住房供给数等统计指标;香港有自用量和自用率,租用量和租用率,自有量和自有率等指标;联合国有新住户生成、住居流动、空房率等统计指标。
3.4统计指标计算方法
目前一般统计指标中的房地产价格,主要包括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住宅租赁价格(指数)、地价及地价指数。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具体方法是将特征价格模型参数的估计量与预先设定的理论期望值进行比较,检验住宅各个属性的特征价格的符号、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理论假设。根据符号可定性判断住宅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方向,距CBD距离,建筑年龄对住宅价格有负的影响。因此可判定该模型有经济意义。
关键词:经济租金;资源选取机制;能力建造机制;核心能力
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对公司经济租金的获取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机制:一种是资源选取机制,强调经济租金产生于公司对资源的选择;另一种是能力建造机制,强调经济租金产生于公司对其能力的建造(RichardMakadok,2001)。从表面上看,这两种机制是相互分离,互无联系的。资源选取机制强调公司对外部环境的关注,特别是公司能否从外部环境选取到产生租金的稀缺性资源;能力建造机制则强调公司内部的修炼,特别是公司能否从协调运作内部各项技能中获得租金。但实际上,公司是作为一个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存在的。因此,公司经济租金的获取机制也必定是资源选取机制与能力建筑机制交互融合的结果。
一、经济租金的资源选取机制
经济租金的资源选取机制强调公司对有价值的、稀缺性资源的选取。这种机制将公司最终所有的利润都归因于稀缺资源的所有权问题(e.g.,Barney,1986)。经济学家把这些利润解释为处于短缺供应状态下的要素的租金积累。这种源于有价要素固有的供应紧张状况的经济租金,被称为理查德租金或稀缺性租金(Ri-cardianorScarcityrents)。
经济租金的资源选取机制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就是这种产生经济租金的机制实际发生于获取相关资源之前。根据理查德的逻辑,公司业绩方面的差异源于公司对具有不同生产力资源的拥有,进而Barney(1986)在“战略要素市场”理论中提出一个问题:公司怎样才能拥有具有异质性生产力的资源?Barney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公司要拥有能够产生经济租金的资源,只有通过一种系统的方法,即公司必须运用高超的资源选取技能在资源市场上有上佳表现,也就是要求公司开发出比资源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对所要选择资源的未来价值更加精确预测的技能,才能拥有经济租金的资源。这种技能包括对相关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拥有高超资源选取技能的公司运用该项技能来区分哪些资源可以产生租金,而哪些资源却会带来损失。基于这种区分,公司就可以出价购买前者,而回避后者。因此,在资源选取机制下,所有这一切都发生于公司真正拥有相关资源之前。资源选取技能能够在公司获得资源之前影响一个公司的利润,资源选取技能不仅能够帮助公司获取有价资源,而且可以帮助公司避免选取无价资源。实际上,对无价资源的避免比对有价资源的获得对公司经济利润的影响更大。
然而,经济租金的资源选取机制具有孤立性思维的缺陷,这种缺陷难以确保公司持续获取经济租金。资源选取机制的孤立性思维将公司视为一个独立存在体,但是,公司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在市场中往往面临许许多多的竞争对手。很多情况下,寻求改变经营的公司往往都面临现有获利资源的成熟或过时的问题,这通常意味着同行业中的其他公司也面临相同的压力、威胁与机遇。正如所预料的那样,它们也对选取有价资源非常感兴趣。事实上,由于发达的通讯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整个行业几乎同时进行决策,且同时开始对同种资源的选取采取行动。例如,在美国,各汽车制造商引进同一条外国汽车生产线,保险公司和银行看好同一金融业务,这几乎都同时发生。正如这些例子所揭示的那样,从事相同类型业务、同样面临威胁或机遇而在寻求新商业机会的公司,常常会对下一步该寻求什么样的有价资源得出相同或类似的答案。除拥有相同的生产技能外,他们原材料的状况大体相同,技术水平相差无几,对顾客及市场的了解也大同小异。
这些市场、技术等资产的相似使得每个公司实施了几乎相同的资源选取战略。这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结论:孤立性思维导致同一行业对有价资源选取机会的“整体思考”———从而导致“整体行动”,这样机会大大减少。虽然同行业竞争者的“整体行动”难以瞬时完成,这为公司获取短期经济租金提供了余地,但在较长时期内,伴随着“整体行动”的结束,公司经济租金也将逐步消逝。
孤立性思维缺陷使资源选取机制难以给出经济租金产生的另人满意的解释,从而蕴育了经济租金能力建造机制的产生。正如MahoneyandPandian(1992)所指出的那样,理查德租金的资源选取机制受到熊彼特租金(Schumpeterianrents)的动态能力建造机制的挑战(e.g.,AmitandSchoemaker,1993;Teece,Pisano,andShuen,1997)。熊彼特的动态能力机制提出了一种与资源选取机制截然不同的经济租金产生机制,即经济租金的能力建造机制。
二、经济租金的能力建造机制
经济租金的能力建造机制强调公司对其内部各项技能的高效协调运作。为了阐释清楚经济租金的能力建造机制,有必要对资源与能力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关于对公司能力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形成,其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熊彼特和彭罗斯(Penrose)的思想。其后,从持有“资源观”的经济学家到近年来发展出来的“能力观”的学者,先后对能力的界定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笔者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各种观点,结合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采用的是AmitandSchoemaker(1993)对能力的界定:“公司能力是指一个公司配置资源的能力,它通常以各项技能的组合形式存在,通过运用组织过程来达到最终目标。公司能力是基于信息的、公司所特有的有形或无形的运作过程,是公司长时期对各项资源的复杂交互运作的结果。它可以被抽象为公司所产生的‘内部媒介性资产’,公司以此来增强资源的生产力,提高战略柔性以及保护最终产品或服务。”从这个界定中,可以看出能力具有同公司其他资源所不同的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能力一旦嵌入组织及其运作过程中,就具有公司特有性,这种特有性是公司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因为能力是附着于整个公司之上的,除非连同公司整体,否则能力的所有权不能被转让。如果一个公司不存在了,那么它的能力也相应消失,但它的资源(如,场地、设备等)却可以转移到新的所有者;二是能力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公司各项资源的生产力。能力不能直接参与经济租金的获取,只能通过有效配置其它资源进而提高资源生产力,从而实现经济租金的。
公司通过能力建造机制获取经济租金。简单来讲,公司能力就是公司所特有的、深嵌于组织内部难以转移的、能够提高公司其他资源生产力的一项特殊资源。其于这个定义,Teece(1997)认为能力不能通过购买而获得,要获得能力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公司自行建造。经济租金的能力建造机制就是指公司通过建造能力而促进其他资源生产力的提升这样在与竞争对手拥有同等质量和数量资源的前提下,拥有能力的公司其资源的生产力高于对手,进而获取经济租金。由于公司能力是公司通过自身的长时期运作而建立起来的,它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即不同公司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正是这种差别完善了经济租金资源选取机制孤立性思维的缺陷,确保即使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同时面临相同的压力、威胁与机遇,同时拥有相似或相近的生产技能、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资源,甚至对下一步的行动得出相同或类似的答案的情况下,由于具体公司所建造出的能力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资源生产力,建造出强大能力的公司仍然可以获取经济租金。
然而,经济租金能力建造机制孤立性思维的缺陷,同样使公司经济租金长期内难以维持。能力建造机制的孤立性思维将公司视为一个封闭资源结合体。但是,公司实际上是一个资源开放体,它时刻进行着与外界交换资源的活动,特别是选取战略性资源进入,淘汰无价值资源退出。因此,虽然短期内公司可以通过对内部现有战略性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取租金,但是,长期内当战略性资源失去战略意义时,也就是公司经济租金不复存在之时。
综上所述,持续经济租金的获取不是资源选取机制或能力建造机制其中任何一个所能解释圆满的。因此,既然公司作为一个实体存在于内外两个环境,而经济租金的能力建造机制与资源选取机制又分别从公司内部与外部对租金的获取机制作出了较好的阐释,那么将两种观点的阐释机理深入一步的整合,将是对公司持续经济租金产生机制探究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三、资源选取机制与能力建造机制的融合
资源选取机制与能力建造机制时空两维上的差别,表现为两种租金产生机制的相对独立。时间上,资源选取机制对公司经济租金的影响发生在获取相关资源之前,甚至是此资源的获取并没有实际发生。而能力建造机制对公司经济租金的影响发生在公司获取相关资源之后,如果该资源的获取没有具体实现,则能力建造机制无法产生经济租金。这是因为资源选取机制对于经济租金的影响发生在决策阶段,而能力建造机制对经济租金所施影响发生在执行阶段,二者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空间上,资源选取机制对公司经济租金的影响发生在公司实体的外部,而能力建造机制却发生在公司内部。资源选取机制在资源未进入公司时就对经济租金产生影响,而能力建造机制却只有通过对公司内部资源生产力的提高来对经济租金施加影响,二者在空间上有内外之分。经济租金产生的资源选取机制和能力建造机制似乎被时空割离为两种相互独立的机制。
资源选取机制与能力建造机制孤立性思维的缺陷,对两种租金产生机制的融合提出要求。一方面,资源选取机制的孤立性思维导致同行业竞争者对于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选取的趋同,进而淡化了战略性资源的异质性。然而,资源的异质性是经济租金产生的源泉。在资源选取趋同的情况下,要从同质资源中获取经济租金,只有通过在对资源的运作中产生异质性来实现,这正是对能力建造机制提出要求;另一方面,能力建造机制的孤立性思维使公司将精力集中于对现有战略性资源存量的运作,而忽视了及时从外界补充战略性资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资源都容易受到侵蚀:顾客性资源(如品牌)会随着新顾客进入和老顾客退出而逐渐衰退;专有技术的价值会随着竞争者的革新而降低;专利权终究会到期等,所以,公司今天的战略性资源也许明天其战略意义就不复存在,进而以此获以的经济租金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公司要延续租金的获取,必须选取新的战略性资源加以运作,这正是对资源选取机制提出要求。由此可见,持续经济租金的产生是资源选取机制与能力建造机制融合作用的结果。
持续经济租金通过资源选取机制与能力建造机制的融合而产生。自C.K.Parahal&G.Hamel提出核心能力概念以来,核心能力作为公司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Prahalad&Hamal(1990)对核心能力界定仍然偏重对公司内部的分析,但两学者同时也强调了公司外部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此后学术界对于核心能力所做的大量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核心能力的外延与内涵,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比较有见树的要属E.C.Prescott&M.Visscher(1980)对核心能力的界定。两位学者充分认识到核心能力要作为公司持久租金的源泉,必须同时兼顾公司内外部环境对公司经济租金的影响。因此他们认为,公司核心能力既是公司组织资本,又是公司社会资本,是两种资本的统一体。组织资本强调公司核心能力在公司内部协调运作方面,对应于能力建造机制;社会资本则强调公司作为行为人与外界相互关系方面,对应于资源选取机制。因此,核心能力是资源选取机制与能力建造机制的融合,融合的结果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租金。超级秘书网
技术创新的两大前提条件是资源与能力,因此它同时对资源选取机制与能力建造机制提出要求。熊比特对技术创新的界定不仅局限于产品和技术方面,它还包括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观念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无论公司在哪一方面的创新,只要它是经济上可行的,并且在同行业是先进的,都能给公司带来租金。但是,任何一种具体的技术创新都是可以被模仿的,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只能短期存在。因此,单项创新只能形成公司短期经济租金。然而,如果公司在运作中核心能力得到增强,那么通过资源选取机制会有战略性资源不断注入,通过能力建造机制会有技术创新不断涌出。这样一来,一个技术创新消失了,一个新的技术创新又可以生产出来,虽然每一个技术创新只能为公司带来短期经济租金,但连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可以为公司带来连续不断的短期租金,这些短期租金的前后衔接就可以形成为公司长期经济租金。
综上所述,核心能力有效地将资源选取机制与能力建造机制融合在一起,通过技术创新,对持续经济租金的产生机制作出了较为圆满的解释,并向经理人员阐明,超额利润的长时期获取一定要以培育和增强公司核心能力为前提,片面强调外部资源的选择,或内部能力的建造不是获取超额利润的长久途径。
参考文献:
〔1〕[丹麦]尼古来·J·福斯,科利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美]大卫·J·科利斯,辛西娅·A·蒙哥马利.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英]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母斯·卢克斯.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0%以上;该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区,年平均气温7~8.8℃,平均无霜期100~130d,年降雨量400~500mm,种草养畜资源丰富[2]。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历史上曾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地方,当地农户几乎都饲养过牛、羊、猪、鸡,在养殖技术上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目前,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在山西省处于前列,具体表现在:①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存栏量逐年增多。截至2010年,雁门关生态经济畜牧区存栏牛61.07万头,羊456.54万只,猪109.7万头,禽755.3万只,分别占到全省存栏量的27.0%,41%,21%,11.0%,其中奶牛存栏7.88万头,占到全省奶牛存栏量的6%。②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出栏量也逐年增多。2010年,出栏牛11.64万头,羊221万只,猪124.3万头,禽401.6万只,分别占到全省的21.6%,46.2%,21.2%和12.0%。③人均肉、奶、山羊绒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16×104,4×104,19.7×104t,山羊绒产量323t,分别占到全省的24.8%,10.2%,54.8%,51%;肉类人均29.6kg,比全省人均数高9.6kg;奶类人均36.1kg,比全省高24.9kg,比全国高28.7kg;绒山羊产绒量196g/只,比全省高63g,比全国高124.7g。
雁门关发展畜牧业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方面,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确保粮食需求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种草,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天气,起到了涵养土壤、保土固沙的作用。畜牧业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饲草业等种植业的发展。通过畜牧业的转化,提高了饲料作物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推行后,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将低产棉田改为草地,通过规模化养殖,推动了饲草业的发展。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种粮的投入产出比是1.0∶1.3,种草的投入产出比是1∶2。每0.067hm2土地苜蓿的纯收入可达600多元,比种玉米增收290多元,而且牧草经过牛羊过腹转化,效益可提高30%左右。种草还可肥田沃土,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草粮轮作又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另外,种草养畜有效地避开频繁发生的春寒,较好地利用了当地7月—9月相对集中的降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风险。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畜牧业总产值达43亿元,同比增长7.74%;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47.50亿元,同比增长10.5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860元,养殖户由2009年的64990户增至2010年的67710户,增速较快。
标准化养殖小区是指在合适畜禽养殖的地域内,按照人畜分离和标准化养殖要求,专门从事某一种特定畜禽养殖、有一定规模、饲养设施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措施一致,以及设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防疫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养殖小区[3]。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养殖小区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推进,逐步形成了6种小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投资型。由龙头企业全额投资建立养殖示范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大同南郊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14.7hm2,建有猪舍36栋,建筑面积1.8×104m2,年出栏生猪3万头。吕梁兴县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爱民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hm2,猪舍建筑面积达1×104m2,年产销生猪1.5万头。养殖小区在经营形式上均实行小区独立核算、统一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公司负责从种猪到销售的全程资金、物资供应,以及生猪销售,农户在交纳5万元左右的风险押金后,按照公司要求标准饲养生猪,除按照出栏生猪每头50元的饲养报酬外,年底按出栏量分红。据调查,进入公司养殖小区的农户,年收入达8万~10万元。“龙头企业+农户联建型”。由龙头企业规划设计并给予一定补贴,农户投资建设,纳入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的模式。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20个,占小区总量的22%。娄烦县怡农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生产、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一体化的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实行“成本价供种猪,优惠价供饲料,优先收购育肥猪”的方式,与农户合作联建的养殖小区占地3hm2,年出栏生猪2000头;公司还规划建设养殖示范小区20个,每个小区饲养规模1000头以上。“龙头企业+集体型”。由龙头企业与村委会共同协商,由村提供场地,以村为单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场、统一管理,分别投资、独立核算,由企业提供有关机械设备。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以古城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外连市场、内连农户、加工企业建小区并直接管理。通过招租,让农民入区养殖,企业自行加工销售;或由龙头企业或开发商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小区,由小区吸纳社会投资人出资买牛,交给小区经营管理,围绕生产过程,按照自愿、互利、方便的原则,把各养殖户组织起来,为进入养殖小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稳步进入市场,年终根据经营状况按比例分红。
“协会(合作社)+农户型”。由协会或合作社组织提供基础设施,以协会(合作社)成员为主体兴建养殖小区,小区按协会章程和小区制度进行管理运营。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40个,占小区总量的25.6%。如,大同县群益肉牛养殖示范小区由神池肉牛合作社发起,10个合作社成员入股新建,占地面积7hm2,建筑面积6000m2,总投资150万元,年出栏肉牛1万头。神池县红安养殖小区由红安养殖协会发起新建,4户协会成员参加,占地2hm2,年出栏肉牛3000头。“集体+农户型”。由国有农林场所或村组集体统一提供场地、统一规划与设计、统一水电路建设,由养殖户自建猪场,实行统一管理。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0个,占小区总量的7.3%。2007年以来,左云县种畜场、原种场等国有农林场分别划出荒山荒地,统一规划设计,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支持场内职工和场外养殖户建设养殖小区,先后引进内外养殖户47户,新建鸡舍面积1.7×104m2,新增蛋鸡和肉鸡养殖规模30万只。2007年,神池县西渡镇英南村引进10户养猪户,采取“集体+农户”的形式,建设的长岭生猪养殖小区的年出栏规模达1万头。农户联建型。农户自发组织起来,根据资源条件,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养殖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6个,占小区总量的8.4%。#p#分页标题#e#
标准化养殖的生产成本短期内上升尽管标准化养殖提升了畜产品数量,缩短了生猪的出栏时间,但是标准化养殖在组织保障、质量控制、投入品使用等方面,由于规范化饲料、饲养设备、防疫疫苗、生产检测设备的投入,以及标准化生产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养殖员工培训等措施,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生产成本。调查表明,86.5%的生产者认为标准化养殖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其中认为成本增加10%~20%的占到48.3%,增加20%~30%的占到26%,增加30%以上的也有14.6%。标准化生产畜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的制约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价格高随着分配方式的变革,收入差距也拉大,人们收入不同,消费的物品也不同。在收入既定而住房、教育、医疗支出不确定的情况下,价格对普通消费者有较大的影响力。尽管蔬菜、粮油、肉制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价格的上升幅度对需求的影响较小,但实际调研表明,价格对蔬菜、粮油、肉制品三大食物的影响中,肉制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大,部分家庭在肉价上涨时往往减少肉制品的消费,少吃肉或用鸡蛋来替代,或者干脆停止吃肉。而标准化养殖的肉制品由于饲料采购、兽药采购、技术指导、专用的生产设备等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肉价比庭院散养或者进口的高,结果使标准化养殖的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部分优势。对肉、禽、蛋、奶、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来说,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价格不高于普通产品的30%,大约60%的消费者希望不高于20%,说明人们虽然有消费标准化畜产品的意愿,但价格因素是使消费者止步不前的主要因素,其平均支付意愿仅在115左右;最愿意额外价格的是肉,其平均支付意愿为119.4,说明对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的消费,人们尽管愿意多付一点价钱购买标准化畜产品,但高出的这部分价格也非常有限。
标准化畜产品的质量信任危机影响标准化养殖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不太相信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真的达到“质量安全”标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品牌由于过于宣传而不注重实际质量建设(如价格高、品牌知名度高的双汇火腿含瘦肉精),导致部分消费者对价格较高的肉类已不太信任;部分品牌已失去信号发送的能力,如特仑苏牛奶,曾被宣传为蒙牛的高品质牛奶,却被检测出含有致病的黄曲霉素,这些案例使消费者在购买肉制品时由相信品牌转向相信自己的感官、购买经验和邻居同事的口碑宣传。资金短缺制约标准化养殖由于标准化养殖对养殖小区(场)的建设有具体的规定,使养殖行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畜牧标准化养殖需要的资金,主要包括标准化圈舍设施、检测设备、水电管网架设、道路硬化、粪便处理设施、场舍、棚架等生产要素建设资金,购买牲畜幼崽和饲料资金,雇佣饲养人员等资金。标准化养殖比传统养殖的饲养数量加大,无疑会增加购买牲畜幼崽、购买饲料和雇佣员工的数量,增加养殖对资金的需求,然而农民融资能力不足,导致许多想进行标准化养殖的农户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养殖小区设计规模大,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入住农户少,实际养殖规模小,许多畜舍及设施闲置,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技术瓶颈制约标准化养殖调研发现,标准化养殖难以解决防疫技术的高要求与养殖场防疫技术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①标准化养殖饲养规模大,单位面积上的畜禽密度比例高,容易发生传染病;②养殖员工防疫技术水平低,标准化养殖场的员工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尽管也对他们培训过,但这些人一般是依靠自己以往的养殖经验进行饲养,他们对预防牲畜疾病不太敏感,认为牲畜病了没必要喂药,这种观点有时候会导致牲畜生病时错过最佳治疗期而死亡或导致较大范围的传染病发生。另外,由于标准化养殖场对屠宰后的肉类品质要进行兽药残留检验,不能随意使用兽药也增加了养殖场的防疫难度;③政府防疫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防疫技术人才。县、乡两级防疫站人员的技术不过硬,原来有实践经验的防疫技术人员逐渐退休和减少,新引进的大学生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有经验技术人员的减少和无实际操作技术员工的增加,使防疫技术站失去了养殖户的信任。如某大型标准化养殖奶牛场的奶牛生病,场长去乡农技站聘请专家,结果当地的农技站没有一个农技人员敢接受邀请,这是因为该乡镇的农技人员已经好多年不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了,技术和技能严重老化,脱离生产实际。于是该场长去县农技站聘请了一位专家,结果反而把牛治死了,不仅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奶牛养殖人员对农技推广人员的信任。在实地走访中得知,好多规模奶牛场都花钱聘请兽医,而许多小奶牛养殖场和养殖多年的农户仅凭借自己的养殖经验充当兽医,他们宁肯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县(乡)农技站的服务人员。长久下去,陷入了“农户不信任农技服务人员—农技服务人员不重视知识和技能更新—农户越不信任农技人员”的怪圈。
为了弥补立法上过于粗简的缺陷,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对简易程序进行进一步规范,其中部分内容,如赋予双方当事人程序选择权、规定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转换等,还在此次修订中正式写入《民事诉讼法》。上述司法解释对于立法的粗简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司法解释囿于效力的限制,与《民事诉讼法》不在一个法律位阶,执行起来显得刚性不足,这就使得简易程序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地位。适用标准抽象和不明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用“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三者结合起来界定适用简易程序的标准,这种规定存在着很明显的缺陷和逻辑错误。在司法实践中,何为简单民事案件,完全取决于法官的主观理解。程序设计未体现简便快捷。简便快捷是简易程序区别于普通程序的明显特点,也是其最大价值所在。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在普通程序的基础上规定了简易程序,其大部分规定都参照普通程序的做法,只是少了合议庭组成,无合议庭笔录,对案件审理的部分环节进行了简化,其他环节与普通程序相比没有太大差异,并未体现简易程序应有的规律,远不能满足对简易民事案件审判的要求。
我国小额经济纠纷案件诉讼程序的构建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小额诉讼立法,大致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民事诉讼法典外单独设置小额诉讼程序,如美国各州都规定了专为小额法庭制定的诉讼程序,韩国为处理大量的小额案件专门制定了《小额审判法》。第二种模式是在民事诉讼法典中设置专门的章节来规定小额诉讼程序,如英国在其《民事诉讼规则》里专章规定了小额索赔审理制,日本在其《民事诉讼法》里第六编专编规定了“关于小额诉讼的特则”,我国台湾地区也在其《民事诉讼法》里对小额诉讼程序做出了特别规定。第三种模式是在民事诉讼法简易程序中对小额诉讼程序做出规定,如德国和法国的小额诉讼程序就是通过对简易程序的简化来实现的。笔者认为,结合世界小额诉讼的几种主要立法模式,并从我国国情和立法传统出发,我国可以在民事诉讼法典中的简易程序一章后设置专章来规定小额诉讼程序,从而使小额诉讼程序独立于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
(二)适用范围的确定
对于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我国应当采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即以诉讼标的额的最高限额作为小额诉讼的适用标准。小额的标准直接与普通民众的消费规模和交易习惯相关,我国人均收入偏低且不同地区差别较大,甚至在同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不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区不宜统一规定“一刀切”的标准。应根据中国各地的不同情况,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基础上,各省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上述幅度内自行确定辖区内不同地区的标的额上限,最后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同时,小额诉讼程序适用案件类型一方面限于给付之诉,另一方面给付请求不仅限于金钱,也可包括其他小额动产或有价证券,这样更符合小额诉讼程序的目的。
(三)地域管辖的特殊性
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案件的管辖采取了“地域管辖”原则,第二十一条确定了“原告就被告”的管辖原则,第三十四条确定了“合意管辖”的原则。在小额经济纠纷中大量存在着消费者与商家或厂家的消费纠纷,而消费者与商家或厂家的经济地位悬殊,如果还是要求广大消费者统一到商家或厂家住所地或格式合同确定的法院,将可能给当事人带来更大的诉讼成本,进而影响当事人诉诸法院维护自身权利的积极性。因此,在小额诉讼程序中,应当确立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这一原则,有助于保护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小额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而当双方当事人均为法人商人或均为自然人时,就不适用此项原则,而仍应依照通常的“原告就被告”与“合意管辖”原则。
(四)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在民事诉讼领域,程序选择权主要是指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范围内,当事人有选择诉讼程序及其他程序事项的权利。与《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双方“约定”适用简易程序的规定不同,原告时,可以主动行使程序选择权,选择是否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如果原告选择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则被告享有了程序异议权。即如果被告就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有异议,应当在答辩期内向法院提出异议申请,并说明理由,经法院审查,如果异议成立,应将案件转入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如果被告在答辩期内没有提出异议,则视为默示同意选择小额诉讼程序。
(五)限制律师
小额诉讼因其标的额较小,诉讼成本有限,聘请律师必将大大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不符合小额诉讼设立的目的。可以在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中取消有关律师的规定,但针对当事人法律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法官应更主动地介入诉讼、行使职权,而不像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中那样消极。
我国小额经济纠纷案件诉讼程序的具体设置
(一)形式
当事人可以预约到法院。当事人可以口头,也可使用固定格式化状,这种状由法院提供,并且法院应预先印制各种常见状的样稿,供当事人参考填写。当事人口头的,法院应当记入笔录,由当事人签字确定。
(二)庭前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庭审的顺利进行,开庭前的准备工作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把准备工作复杂化。关于开庭的各种通知和诉讼权利的告知,应以口头方式,并简化送达、签字等手续,避免小额诉讼程序复杂化。
(三)实行独任审判
通过对小额诉讼程序的域外考察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均规定了法官独任审理的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也规定:“简单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而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是较之更为简单的小额经济纠纷。因此,我国在构建小额诉讼诉程序时,也应当规定一审审理由审判员一人独任担当的制度。
(四)审理时间和审理期限
为了不影响当事人的正常工作,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可以将开庭时间安排在节假日或者夜间,由法官根据当事人双方的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在双方当事人一同到法院要求解决纠纷的情况下,则应当立即安排人员进行审理,争取当日审结。并且,按照我国简易程序所规定的3个月的审理期限,对于小额诉讼程序来说还嫌过长,可以规定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审结。
(五)调解前置
注重调解一直是我国民事审判的优良传统,在构建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时应当规定调解前置主义:即凡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先行调解,鼓励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及时化解矛盾,调解不成的才进入审判程序;并且,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当事人只须缴纳二分之一的诉讼费用,以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提高前置调解的成功率。
(六)简化证人作证
在小额诉讼程序中,证人未必都要出庭作证。可以允许证人将法官需要询问的事项提供证言,并在当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或由法官在开庭阶段电话询问证人,而不必一定要求证人出庭作证。
(七)简化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程序
在小额诉讼程序中,关于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程序,有三种情形可以从简进行:第一,遇有双方当事人相互认可或无争议的事实及情节,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完全可以从简进行,对事实、情节、证据不进行审理和调查,只将双方认可的情况记录在卷就可以了;第二,遇有双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证据无争议,只是在举证责任的承担和法律的运用上有分歧的情形,法庭调查可以省略,而直接引导双方进行法庭辩论;第三,依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不必机械地分开,完全可以灵活地交叉进行。
1.信用制度是虚拟经济运行的基础
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以信用制度的发展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信用的发展创造了虚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虚拟经济的运行领域就是资本市场。其实,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结构组成和运行机制原理相同。在资本市场中,市场的主体是资本持有者和资本需求者,交易的对象是资本,那么交易媒介是什么呢?在商品市场上,商品交易的媒介是货币,而在资本市场上,这个媒介应当是信用。只有有了信用这个媒介,它才能够真正运转起来。
2.虚拟经济在信用扩张中产生和演变,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信用膨胀的结果
商品交易产生了信用关系,当以物易物的交易进化到以实物—货币—实物为主要运行方式的早期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的赊销和货币的借贷行为便逐渐普遍化,信用关系就成了商品交换行为的常见伴生物。货币作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那时货币只是起到一个中介作用,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流通量的价值乘以流通速度于实物的价值是完全相等的。这便是“完全实体经济”。随着经济发展,货币在以货币—实物(服务)—货币为主要运行方式的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过程。货币的信用化表现为自身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纸币或票据)取代了自身具有价值的金属货币,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但在金本位制中,不足值金属币和有含金量的信用券以足够黄金储备为担保的,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流量依旧受到实体经济的严格限制而与实物流量保持一致。在信用参与下,货币具备了支付手段的职能,开始了单方面的转移。信用产生后,无价值货币符号为脱离于实物流量的虚拟经济的扩张提供了可能。
3.信用滞后对虚拟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我国当前虚拟资本还不发达,信用制度的滞后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1)信用恶化引发信用过度膨胀,信用的过度膨胀导致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加剧银行企业的困境,甚至使经济衰退。首先由于企业信用低劣,造成银行贷款质量低下,存在大量呆账、坏账,银行大量资金无法按时收回,资金周转速度滞缓,相应加剧资金的需求,诱使银行寻求高利率以获得更高的收益。高利率促使银行扩大信贷,从而放松对信贷质量的审查和可行性研究,贷款抵押品手段也非常软弱,许多贷款以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实体经济由于无法承受过高的银行利率而使其正常资金需求受到极大抑制,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是产生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当泡沫经济迸裂时,又沿着相反的方向互动。当广大民众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失去信心,便会发生挤提,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抗风险能力减弱,引发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致使经济衰退。
(2)虚拟经济的重要载体资本市场的发展受到信用环境不佳的制约。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最大的薄弱环节是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的市场小得微不足道,市政债券市场还是空白。然而,社会的信用环境破坏使债券发行者不能取信于市场的投资者,债券市场更加难以发展壮大。我国的基金产业也因没有完善信用保障的法律和制度体系难以成功发展。
(3)信用制度的空白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动荡。虚拟经济中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因此,没有现代完善的信用制度,虚拟经济的发展更加脆弱。尤其在我国,完善的信用制度尚未建立,在没有完善信用制度的保障的条件下,金融市场迅速发展、膨胀,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市场动荡不仅会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作用,严重时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当金融市场积累了大量泡沫时,其动荡会导致对整个经济的灾难性后果,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4.信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经济社会运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而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紧密结合。在现代经济中,商业、银行、企业、国家信用的发展为虚拟经济提供了不断增长的货币支持,并为虚拟经济的多倍膨胀提供了可能。纸币、电子货币等作为信用货币,本身就是“虚拟”的;商业信用是生产资本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等形式形成的借贷关系。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银行以一定自有资金为信用保证,通过自己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及银行网络间非现金划拨结算等基本业务使货币大大虚拟化、扩大化。在纯粹信用货币本位制下,货币发行量更容易为中央银行所控制,成为政策性的外生变量,国家通过货币政策通过实施通货管理来促进本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货币的过量发行更为可能。货币脱离了经济运动中实物流量的限制,甚至突破了国家发行纸币数量。这正是虚拟经济实现虚拟增长的货币制度前提。随着资本市场和信用的高度发展,大量的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人寿保单、承兑票据等也被人们接受参与流通,成为更广义的货币。由于整个信用体系的高度发展和相互渗透,货币开始演变为一种代表一定价值、变现力较强的资产,而这种资产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只是代表可以取得收入流量的权益凭证,日益无形化、虚拟化。货币范围的日益扩大,使这些票证的发行者已参与到货币发行与创造过程中来,此时,银行、国家已丧失了货币数量决定的垄断权。加上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将信用资源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通过保证金资金杠杆将投资多倍放大,信用作为买卖中介的牟取价差者有抵御买卖期间市场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投机交易额的巨大虚拟膨胀使得其所产生的虚拟经济远远超越了实体经济的规模,这就形成了“虚拟经济”,而且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信用更加扩大,资产价格进一步上升。信用扩大、资产价格上升使实体经济的融资尤其是抵押贷款融资或直接融资更为方便,这将为实体经济尤其是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领域提供较好的资金支持,从而促其发展。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经济中虚拟经济发展使金融市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活跃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一个重要领域。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会极大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但若虚拟经济发展规模过大,完全脱离实物经济而极度膨胀的时候,引发泡沫经济,造成经济衰退。
二、建立健全中国的信用制度
1.营造信用制度的软环境政府作为市场的“守夜人”和监督者,在信用制度的建立中,自然而然要承担起培养国人信用意识、制定法律规则、监督市场行为和培养相关人才的职责,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一是尽早制定、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国信用体制构建总体框架。由于当前这方面经验上的欠缺,可以先用条例、规章的形式予以颁布。二是加速培养诚信文化。在美国和欧洲,信用体系建设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诚信作为道德诉求也贯穿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有信用畅通无阻,无信用寸步难行”的信用价值观已经深入每个人的生活。建立健全信用制度,有形的制度建设与无形的制度安排不可偏废。在建立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法规、程序等有形制度,而且也要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等无形制度对经济个体行为的影响。三是要研究国外发达工业国家市场信用体系建立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体系。四是要大力培养相关人才,使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更加科学、规范。2.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诚信的基础是产权
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诚信原则。当产权不清晰或保护不充分时,人们则可能选择做出利己损人的经济行为,而这些行为的出现必然导致诚信成本的上升。因此,必须加快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而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力量应当是市场。要通过构筑多元化产权格局与市场竞争格局,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更广泛的市场主体和市场参与力量,通过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来推动产权制度改革,从而促进信用建设。
3.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如果把信用体系比做一条链的话,那么信用评级制度就是这条链的最后一环
这最后一环应由谁来建立呢?笔者认为应当依靠市场的力量,让市场去选择。有人曾经建议让政府成为信用评级的主体,笔者认为有以下弊端:(1)政府和市场相比的低效率性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2)政府作为主体容易产生寻租和腐败行为。(3)政府对市场信息有迟钝性和滞后性。信用评级体制并非政府或某位经济学家所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规范或条例,它会随着市场发展状况、消费者消费能力等一系列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它是在资本市场中由信用需求双方决定的,并非一成不变。可以肯定,美国现今的信用评级制度较20世纪80年代肯定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并非无事可做,它要做的就是为信用评级市场制定进入门槛、行为规范,保障这个新兴市场稳定、有序地发展。
4.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是政府管制功能的延伸,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可以实现官方与民间优势互补。行业协会通过制定本行业的“行约”、“行规”和“行业标准”,在维护本行业内各企业利益的同时,也起到规范、控制和约束行业信用的重要作用。同时,行业自律管理还具有低成本管理、管理专业性强和管理具有时空优势的特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形成良好的商业信用环境,与行业协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欠发达国家之所以信用缺失,则与行业协会不发达有关。
【摘要】信用是虚拟经济的制度基础,信用制度是人们对信用关系的理论、道德、政策、行动的规范。信用制度是虚拟经济的基础,信用制度的缺失不利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发展虚拟经济必须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信用是价值的有偿运动,虚拟经济在信用关系的演变中产生和发展;信用关系的恶化以及信用制度的缺失又给虚拟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作用;选择和设计能够推动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以及防范其风险的信用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虚拟经济信用制度信用经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
一、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喻敬明,林钧跃,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刘峻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经充分意识到我国保险经纪市场蕴涵的巨大潜力。经纪业务的主要市场是集中交费型团体客户市场。2001年,我国集中型业务保费总量约900亿元人民币,其中,财产险约550亿元,人寿险约350亿元。随着我国保险市场不断深化,深度不断增加,经纪业务市场潜力将随之扩大。经纪保险业务发展将对我国保险市场扩张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纪业务也将成为中国人保的重要业务来源之一。
发展经纪业务,将成为中国人保新时期业务发展策略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经纪业务,有利于中国人保调整业务结构,继续保持在大项目、统括保单、政府采购等业务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承保高技术,高风险项目的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国人保在新时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经纪保险业务。
一是广泛发展保险业务合作关系。在我国的航空航天、能源、重大工程、统括保单、政府采购、大型工商企业保险市场以及再保险市场,中、外保险经纪公司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并与中国人保开展了多方面的有益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人保是国内专业力量最雄厚的保险公司,在国内团体客户的财产险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人保要进一步发展在团体业务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合作深度。
二是积极开展产品创新,风险管理领域的合作。保险经纪公司对客户和保险人都有深入的了解,享有多方面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保险经纪公司可及时全
面地向广大客户宣传中国人保的产品,反馈客户产品评价信息,提出新产品开发,老产品改造、国外产品引进的建议;或者共同投资,合作开发新产品,引进国际保险市场上的优秀产品。
浅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所谓继续教育,又称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认识到持续教育的必要性,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后还要精心地组织管理。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等);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我国当前会计人员领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
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增强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在第七条又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1)立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
(2)“财务、会计法规制度;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4)其他相关法规制度。《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内容的规定从总体上讲是合理而明确的,它涉及到了对会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各项要求的要素。同时也不难发现《暂行规定》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规定不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现实培
训过程中往往将不同级别的会计人员和不同对象的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两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培训对象的现象,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因此,从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做到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l.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人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态度决定一切”,针对成人教育,只有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才能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否则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他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户j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
3.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增强对继续教育管理的力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毕竟是一个教育问题,而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经验因职责不同等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培训资格的确定上、培训计划的制定上、培训监督和评价仁就一直存在问题。在财政部门中设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将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该委员会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教育界、会计界和财政部门的高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部分大中型企业高级会计师和会讨一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参与,财政部门本身(会计管理处)也要有专人参与,除财政部门人员外,其他成员可以采取个人自荐、财政部门审核聘任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