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19:00:01
序论:在您撰写人才培养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考
1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以满足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需求为目标,主要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结合我国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高技能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也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从我省来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主要落在高职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的肩上。
2存在问题的分析
2.1混淆高职与普通专科、本科教育的区别,无高职特色
长久以来,由于社会上存在重学术轻技术、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再加上高职院校普遍办学时间短,办学理念不成熟,实训设施和实训教师不到位,管理不完善,而且生源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职院校不是在学科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上下功夫,而是在“专升本”、“专接本”上动过多脑筋,并以此为吸引学生,甚至误导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脱离学校的培养目标,难以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2混淆高职、高技与中等技工教育的区别
在高职教育工作中,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工人,所以基础课、理论课可有可无,只需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操作技术,通过技能鉴定,然后把他们推向企业即可。这种片面迎合企业现实用人需求,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做法,短期内看,可能对学校吸引生源、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等都有好处。
3改善和扭转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3.1改革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模式
高职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征,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延续、提高和发展。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不能单纯追求现有工作岗位能力培养需求,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3.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对学校发展起着关键和核心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应立足于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适应学科专业发展需要,整体规划,重点发展。加强与学科专业相配套的科研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重点学科专业的带动作用,以重点学科专业为依托,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特色学科专业,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领导重视,群策群力
学科专业建设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学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学科专业建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校级领导到所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人人参与,需要经过长期努力和大量的投入以及相应的机制。
3.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技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学科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科专业的重要因素。从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需要出发,有重点、有倾向性地引进急需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并使其各尽所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宽严适度、人人奋发向上的人事管理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在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使其由单纯的“理论型”或“技能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加强教研、科研工作,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2.3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
经费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保证。目前很多院校虽然经费比较紧张,但还是要对学科专业建设投入必要的经费。同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用有限的经费投入来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投入,滚动发展。
3.2.4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
积极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并从制度上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和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和学术氛围,扶持更多思想素质好、基础扎实、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通过调研、进修、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等方式,进入学科带头人行列,使学校的学科队伍后继有人。
3.3在教学工作上,坚持“两手抓”
坚持“两手抓”,就是一手抓理论教学,使培养对象具备扎实、够用和适度超前的理论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凭借理论知识独立解决问题,主动适应社会生产方式、方法的变革,在理论基础方面超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一手抓实践教学,就是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保证实践教学时间至少应为总学时的50%;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与生产一线的沟通与联系,使教学更贴近生产,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期;增加实践创新内容,让学生对某一设备或工艺进行小改小革,评价重点可放在学生的思路和过程中,结果次之。让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4优化教学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导向激励作用
在教师评价中,可聘请专家或各专业优秀退休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制定科学合理的督导方案,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另外还应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充分发挥教师在自评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以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对改善教学的作用。
在学生评价中,应采用同级同专业课教师集体制定考核方案和标准,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导向性和综合性。实践教学考察着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使命题贴近生产实际,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及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5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当前,学校道德建设习惯于进行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而忽视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造成道德理想与现时的严重脱节。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应改变陈旧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摒弃大而空洞的道德说教,以切实可行、贴近实际的道德规则和职业意识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构建的特定的由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学装备、评估和反馈等因素组成的一个方程,是一个教育的系统工程。
教育部《有关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摘要:高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明确了高职的培养目标是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体现的是“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教学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而培养同一类型的人才,其培养模式不是惟一的,而是可变和多样的;但对于某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为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其风格或特征必然有较为稳定的基本范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培养目标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适应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有关方面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实训环节、考核评价、教师培训等一系列环节入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主导
专业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主动、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和地区的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要求具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专业方向也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要方面,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陕西省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向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采用“交叉复合、分合有序”的方法,实行多专业方向,大类化、市场化、个性化教学,以扩大毕业生就业适应面。
制造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将逐渐成为陕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根据此趋向,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摘要:一是新增现代服务业的空中乘务专业;二是把一些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如在原营销和策划专业中增设机电产品营销、金融保险营销方向;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增加物流连锁、市场营销连锁方向;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开设财务方向和税务方向;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增设导游方向和酒店营销方向。并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每年调整一次专业设置方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
通过以上专业设置的改革,建设起来的专业将具有几个特色摘要:第一,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够较快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转换。第二,重点突出,特色较为明显,能够充分适应行业或产业结构长期变化和发展的趋向。第三,节约教学成本。专业设置范围不离“群”,在教学条件、师资、实训等方面可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益。
(二)在教学设计上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做法,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这个模式是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出发点布置课程,达到培养学生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能力的目的。本文以营销和策划专业为例进行说明摘要:
第一,分解岗位能力。对有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和分解,这是高职专业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由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参和,依据一线市场营销人员的岗位(策划人员、销售人员、市场调查分析人员、客户管理人员)能力要求,对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进行分析并具体分解,有选择地确定该专业的学生能完成哪些具体岗位工作,确定本专业人才定位。
第二,确立专业核心能力。根据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技能,确定岗位核心技能,形成销售能力、营销沟通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客户管理能力4个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构建能力课程模块。依据岗位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构建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营销策划能力、营销沟通能力、销售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5个能力课程模块,并由此建立专业的支撑能力课程群。各能力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置工学结合课程,并以工学结合课程为支撑,培养学生相应能力。
第四,依据企业活动流程,布置各能力课程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的顺序,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同时完成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精品课建设等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形成以职业活动流程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导、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第五,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布置教学进度。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培养目标,对每学期的教学进度进行灵活布置。在企业经营销售的旺季,及时把学生送到企业工作岗位上,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用人需求旺季过后,学生再回到学校课堂,总坚固践经验,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知识。用灵活的教学节奏,建立灵活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同时达到服务社会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这种专业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对教学进程进行简单的计划和布置,而且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一线营销人员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充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以工作流程布置课程教学顺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最大限度地缩小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
(三)在课程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有足够的时间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是和在课堂完全不同;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
一是建立讲、学、练相结合,教师学生互动的情境授课模式。在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穿行来自生产实际的典型案例讲解、虚拟环境演练等综合性模拟练习,通过角色扮演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使理论教学更加鲜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内容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突出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实现,为今后的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是学习场地的多元化。根据教学的需要改变原有单纯在教室上课的模式,分别在教室、实训基地、企业和工作现场实施教学,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讲解、讨论、练习的内容,可以在教室展开;对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有效利用陕西经济、文化现有资源,实施现场教学,把实际工作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在和工作岗位的零接触中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直观认知度,培养学生工作适应能力。如西安高职院校在上《旅游文化》课中讲到饮食文化时,可在西安饭庄上课;讲到建筑文化时,可在钟楼、鼓楼上课;讲到宗教文化时,可带学生去大小雁塔、法门寺心得等。
三是推广应用任务教学法。将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成课程任务,通过带领学生对任务的一项一项完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商品学、消费者行为、商务谈判技巧、营销软件应用、ERP沙盘模拟等课程可逐步采用任务教学法。
四是利用项目承接锻炼学生应用能力。首先充分在校内挖掘可供专业教学和能力培养利用的活动项目,由学生来承接一些校内的项目。例如校庆、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策划,毕业生回访、学生状况调查等的调查报告的完成可以交给学生来做,并将完成项目的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指标,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实际项目的承接中完成。在此基础上,由学校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一些其他途径,承接校外的策划、调研等项目,既培养学生能力,又利用学校资源服务社会。广告理论和实务、卖场管理、营销策划实务等课程可实施项目教学法。
五是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真切地负责特定的工作岗位,练习学生的市场调研、人际沟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能力,并以工作业绩作为考核能力的方式,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四)在师资上建设“双师型”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拟采取以下一些办法。
聘请技能实训教师和兼职教师。聘请相关专业的行家里手担当专业课和技能实训课教师。这种做法所具有的好处是摘要:一是弥补技能实训课教师的不足;二是保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三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四是保持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有利于专业的调整和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地派遣他们到工商企业实习、顶岗锻炼,参和企业的财务管理、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进行教师资格认定。逐步在专任教师中(不含公共课教师)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资格和能力,分别进行“双师经历”、“双师资格”、“双师等级”教师的资格认定,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通过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和工学合作,打造“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摘要:
1.教育部《有关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和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1
3.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陕西省政府网站,2007
关键词: 高校创业型人才 培养教育 必要性
2010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城镇新增失业者及非应届待岗人员持续增加,各路就业大军形成“叠加”效应,使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成为国家尤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创业型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引擎,重视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的必然之举。2010年5月7日,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在高校实施的必要性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一、国外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研究现状
近20年来,创业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创业教育在国外取得了蓬勃发展,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都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学术界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培养、评估指标等。目前,国外主要的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方式有:一是以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路径,拥有雄厚而稳定的师资、社会化的教育网络、丰富的资金来源等(沈蓓绯等,2010;施丽红,2010;Katz. J,2003;乔明哲等,2008);二是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路径,从小学至大学的全程培养使得学生在不同阶段习得不同创业技能和素质(蔡克勇,2000;卢小珠,2004;李志永,2009;Bennett,Dr.William E,2001;乔明哲等,2008)。前者主要采用聚焦模式(focused model),教学活动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后者主要采用辐射模式(radiant-model),教学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
二、国内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研究现状
1.国家层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及政策制定
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不过10多年的历程,1999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从1999年开始,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开展了每两年一届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校。2005年1月,为引进KAB,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开始磋商,并在2005年12月份完成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材的翻译与改编。2006年,YEN将通过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在中国6所大学对学生开展KAB教育试点。
2.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都以符合本校实际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为指导,来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活动。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是指在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教育体系为主导,以创业导师为引领,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业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创业服务体系为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段远鹏,2008)。随着高校扩招,人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也不断增多。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国内的创业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以课程教育为主的模式(段远鹏,2009;连小敏等,2010)。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教师除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外,主要以分析创业者的案例为主;开展创业教育讲座,请校友、企业家来校谈自己的创业感想,对学生的创业思想做出指导。这一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第二,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的模式,如“挑战杯”等(丁三青等,2009;周频,2010;蔡克勇,2000)。学校建立和开放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以构建创业园或科技园为中心的模式(文峰等,2010;张项民,2008)。基本做法就是把社会资源引入创业园中,将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吸引入园从事科研活动,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必要性
1.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创业活动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创业”,本质上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活动,这不仅指的是从通常意义上的创业机会到创建新企业这一过程,而且指成熟大企业内部新业务的开展,即公司创业。研究表明,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之一,创办企业提供了相当比例的就业机会,并且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创新发动机的作用,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创业教育”由英语中“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翻译而来,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主要指对青年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的培养。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在一般情况下,“创业”与“创业教育”(即“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先有“创业教育”,后有“创业”行动。创业教育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准备阶段,包括思想意识、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储备。创业教育是顺利开展创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创业是创业教育行动的实施。因此,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业行为的准备性教育,创业教育将使创业这一行为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增大其成功的可能性。
2.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势在必行
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创业家才能,善于发现机会并通过创办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的生产性努力,以抓住利益机会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人员。企业家才能是创业型人才的潜质,不懈的创业行为是创业型人才的表征,而成功的创业型人才则成为企业家。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必要的:
(1)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首先是生存性职业教育。2007年至今的全球经济危机,使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充满竞争与挑战,终身稳定的职业已经不复存在。学会生存是人们在新形式下接受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教育不仅要帮助人们掌握宽厚的文化基础、出色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形势。而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2)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延伸和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广义的创业教育概念来说,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中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创业素质。
(3)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与体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一种新形式。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以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对教育观念、手段、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相对于国外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相对成熟的教育形式还有很大的改进和创新空间,特别是在创业教育被教育部列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中的课程之一,以及国家、各省为大学生大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的条件下,针对我国目前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在结合现实调查的情况下,对创业教育功能深入化、实践可行化与评估有效化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段远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运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52-453.
[2]文峰,罗亚泓.大学科技园与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2):83-84.
[3]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16-21.
[4]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96-105.
[5]周频.“挑战杯”竞赛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0,(4):67-68.
[6]施丽红.美国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5):158-160.
[7]Bennett,Dr.William E.The Next Chapter of American Education[J].Business Perspectives,2001,13(3).
[8]Katz.J.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
[9]沈蓓绯,刘明霞.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特色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5):52-55.
[10]乔明哲,卫.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6):92-96.
[11]卢小珠.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4,(14):68-70.
【关键词】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现状研究;解决思路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工艺美术人才越来越缺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是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工艺美术创作充满了想象力,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工艺美术品的艺术质量是体现其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而工艺美术品创作者的素质和技能又决定着工艺美术品的质量,从而决定其价值意义。所以面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坚持进行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不可动摇的。对于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和成才得靠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积累,工艺美术工作者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掌握蕴含在文化当中的独特浓厚的工艺法则,发扬继承其文化精髓,提高自己不断创新创意的能力和技巧。另一方面国家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进行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有效途径加强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工作。接下来从三个方面说明对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和方法。
一、了解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水平得到很大的转变与提高,工艺美术品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与青睐,工艺美术品有着很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工艺美术的发展可以解决当地的一部分就业问题,增加财政税收,这一系列的因素也是工艺美术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时代契机。但是工艺美术人才的匮乏却阻碍着工艺美术的发展,以福建省武夷山市为例,武夷山市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这座旅游名城,现有工艺美术生产经营企业约20多家,企业大都参差不齐,规模较小,究其原因,工艺美术人才极度缺乏,很多企业都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大多数的工艺美术创作者都只有小、初、高中文化,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是少的可怜。在其他地方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这个可以从每年申报国家工艺美术中、高级职称的人数看出。这样的工艺美术生产企业和工艺美术人才状况是完全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的。近些年来,国家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各方面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可是很少有学校或机构去培养工艺美术人才,这与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是相悖的。工艺美术人才缺乏和技艺薄弱必然无法满足新兴市场环境下对工艺美术品的需求。当前不仅缺乏一支有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来带领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也缺乏有熟练技能的工艺美术实用人才,致使目前的工艺美术市场和产品处于一个混乱的局面。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加快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工艺美术品高品位的消费市场和工艺美术文化的主流形象。
二、建立健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机制
1建立以高起点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制度。
逐步设立工艺美术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位制度,适当的在一些相关机构或院校设置工艺美术研究单位,加强对工艺美术文化和技艺的研究,增进交流沟通,搭建各种学习平台,以为工艺美术人才提高艺术修养和技艺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更加优良的环境。
2“文化软实力说”的提出要求重视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我们是不是更应该。
以文化自觉精神去认识、学习和推动工艺美术的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和有关部门从制度上确立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目标,提高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教育起点,比如逐步设立工艺美术研究生教育,大学教育等人才培养机制,提出和建立符合工艺美术发展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工艺美术有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国家教育体系和艺术教育中是不是应该给工艺美术一个合法有效的独立地位?这可能需要更多地人去回答,但是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3设立工艺美术研究生和大学教育机制的目的在于培养工艺美术“管理人才、创新、设计人才”,对于工艺美术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工艺美术院校是他们的交流学习平台,独立的以工艺美术文化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的建立是继承和发展工艺美术的教育基础和所要实现的目标,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工艺美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是培养工艺美术人才和实用型“蓝领”技术工人的重要基地。对于传统的师徒授艺制度,在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领域可能会是很有效的办法,可以加以借鉴和完善。
三、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对于相关工艺美术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人才的培养任用,而工艺美术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精髓的体现,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基础,那么工艺美术品就失去了其文化价值,从而使企业失去竞争力,最终企业走向衰败,面临破产,这样的话,工艺美术创作者就是去了施展自己技艺才能的岗位,从而使人才缺乏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中。工艺美术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很好地生存发展环境,那么工艺美术就很难发挥其文化和经济作用。所以对于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克美.提升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教育起点[J].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2013(9)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124-02
Abstract:Informatizationof Education is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is contex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of business English tried to build “ ecological platform with resource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 It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cultivating goal of Business English program and promotes China's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talent training, resources, ecological platform
近年来我国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发展势头迅猛。截止到2014年,已有216所高校开办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1]由于该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2007年开始),其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理论,缺乏科学的针对中国国情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带来了许多严重问题,已成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遵照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内部规律,[2]商务英语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一、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生态化模式
生态学理论最初是用于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并逐渐被应用于教育问题研究。国外研究重点包括宏观的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到微观的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模式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人才培养就是从学生与环境的相关关系中认识学生的发展,认识环境因子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过程。[3]用生态学研究生态化模式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就是将生态学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生态的概念、理论、观点、原则和学科解释,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多个层面,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规律、条件、途径和方法。[4]
二、生态化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概念
近年来,国内高校教育信息化基?A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在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及精品课程等高等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推动下,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量与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仍不尽人意。信息孤岛的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以及缺乏资源有效利用的支撑平台等是较为普遍的一些障碍。[5]教育界、软件业界对教育教学资源平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开发了大量形式各异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笔者通过对现今不同资源平台的调查研究,针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模式,以培养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为目标,提出创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资源生态平台,以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定位
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与交换技术,建设基于共享的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笔者从教育教学资源平台角度来定位该系统的构建,具备以下特征。
1.该资源平台是指根据人才培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和教学需要,收集和开发的数据资源库,[6]应主要围绕专业进行建设,形成商务英语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
2.一个信息管理平台,能利用信息化的人机接口,方便地创建、编辑整理、优化完善、升级或淘汰各类教学信息资源。
3.一个工作应用平台,能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累、整合、优化和分享。实现跨时空的交流与互动,其价值通过有效的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完善的方式动态实现。
4.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所管理的资源内容包括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科研项目资源,以及就业信息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
(二)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生态化特征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生态系统自身具有达到内部稳定或是内部平衡的趋势或能力,这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具有生命周期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与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处于该种生态循环之中,必然也需要有活跃的生态动力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换,动态成长,动态发展,并能根据环境智能地适应生态变化。
因而,生态化教育教学平台应具有以下特征:良好的互动性,自发的成长性,易操作的通用性,流动的开放性,及时的更迭性,时效性和创新性等动态的循环发展性。
三、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
该平台的搭建和不断完善将实现区域内高校共享、优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专业强点互补化,课程资源共享化,教师资源流动化,科研项目联合化,就业信息互助化”的教育教学资源生态平台,从而节约资源,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强点互补化
从种群和群落视角,看待区域内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群内演化发展,搭建区域内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平台。根据不同院校的专业生态位,通过各高校专业强点教学资源、师资、课程、管理等显性环境因子和校风教风学风等隐性环境因子共同循环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专业强点互补化”的协同进化、互通有无、循环发展的战略配备。
(二)教师资源流动化
1.平台内整合教师资源,倡导区域内合理配置如学科带头人、高学历教师、高职称教师、专职教师、名牌教师、学术大师、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高层次人才、行业专家等,实现教师资源的生态化合理规划与均衡配置。
2.搭建“校企共建师资”模块,与行业、企业联合,有计划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建立锻炼考核指标,强化教师在行业中的实践经历,建立青年教师行业锻炼制度和教师服务行业计划。
3.搭建“国际合作培养”模块,与国外高校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实施国际交流制度,开拓教师国际视野,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资源共享化
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估机制和长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以“课程资源共享化”为引领的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
1.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方式由以下四种,第一,高校内课程开发团队自主开发。第二,高校内课程开发团队提供课程内容,委托企业进行课程开发。第三,由课程团队和企业共同开发,第四,由区域内不同院校共同策划和开发。
2.建设学科生态化网络课程
加强商务英语学科网络课程建设,一方面,整合国内外学科所属范围内系列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商务英语语料库以及开放式公共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内学科网络课程的研发与建设。
3.构建课程实践共享体系
搭建校企共享实习实训平台。搭建如“生态联盟”教育与创新资源,整合社会上的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业务资源,充分调动生态圈内多种有效因素,促进整个人才培养生态联盟的协同运作,搭建创新创业共享平台。搭建如跨境电商“众创平台”,充分实现产学对接。提供一定的创新创业平台。
搭建商务英语类学科竞赛共享平台。搭建相关赛事资讯、评委、指导教师与优秀选手经验、相关辅导与学习资源互动等平台,为商务英语人才校内实践提供途径与助推。
(四)科研?目联合化
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因而随着学科的建制化逐渐完善,应转换思想,改变现有“封闭式”科研意识,采用合作联合方式进行科学研究。通过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研发、服务网络、动态调整机制等区域内联合共享。并同时健全平台适用性攻关机制,项目联合攻关制度、环境保障机制等,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从而促进区域内学术、教育和经济等的动态良性发展。
(五)就业信息互助化
一、高度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于会计行业来说,同样也不能逃脱这种趋势:会计事务的操作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信息化系统及平台。根据前不久从关于《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报告来看,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会计行业将会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届时,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行业的管理、监督、教育和理论研究都会达到一个完全信息化的程度,因此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建设将会是国家、社会建设推进的一个重点。而这个战略的实施,将以推进XBRL(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的标准建设作为重点,XBRL的应用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监督机构等相关方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对于我们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来说,也提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全新的要求,就是培养出适应未来高度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专业人才,而这就要求我们针对这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做出必要的改变。对于未来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需要告别以往老式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启用全新的培养模式、培养环境和教学手段,适时引进符合市场和未来要求的教学模拟平台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在此前提下结合新的教学平台及手段,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和多媒体应用能力和与会计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能力,才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适合未来会计发展的领域人才。
二、会计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的培养
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也许更多地用在环境和经济上面,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来说,之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我们这里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才”更多指的是脱离了校园环境之后,他的一个继续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本能质素。我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大家都应该听过,所以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离开校园后在未来社会中仍能够继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自己水平的人才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我国的会计事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及准则的修订一直都在积极完善当中,在之前所提过的《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报告中,明确表明:我国将支持并积极参与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已实现了国际趋同并在此基础上持续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鉴于会计理念和政策的日新月异地变化这样的情况,在高职高专的会计人才培养中,我们除了在传授学生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外,更应培养其譬如自学、自省、爱岗情节等的能力和情操。让他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依然能有学习新的会计理念知识的热情和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大至社会行业的环境,小如单位岗位的工作,不至于在蓬勃发展的会计事业、会计领域和社会竞争中遭到淘汰。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会计专业教育者尚不成熟的几点思考。对于会计未来的发展我们都无法预计它能达到什么样的境地,但不管将来出现什么新的发展,我们都应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力争培养出适应整个社会需要、行业需要的人才。
作者:陈振华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管窥;国际动漫人才教育培养;教育模式;启迪
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动漫专业人才,是动漫教育的行业特点和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上采取这种模式走在前列的主要有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对这一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拟就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作一番梳理。
1日本模式
日本在动漫教育方面拥有将学校、市场和政策等三方面有机联合的较完善模式。日本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1)传统的“工作室”制度;(2)自主服务于“产、学、研”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
首先,日本传统的动漫教育采取“工作室”制度有点类似于我国传统作坊的“学徒”模式,师傅带徒弟在实践中学习。日本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动漫专业之前要通过人学考试,考试科目以美术基础为主,进入大学后学习课程也主要以提高美术和文化素养为主。之后,动漫专业学生很快就会被安排进动画工作室进行实战式历练。在日本的动漫工作室,特别强调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其次,较强的服务产业意识和知识产权开发意识。一方面,日本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将传统的动漫技能教育上升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层面,纷纷在研究生院开设动漫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专门从事动漫文化、动漫产业、动漫技术、动漫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研发。如东京艺术大学是日本国立大学中第一个在研究生院设立动漫专业的院校,动漫专业隶属于研究生院的影像研究科,设三维动漫、二维动漫、故事构成等方向,仅招收16名学生。大阪电气通讯大学则是日本第一个在研究生院设立动漫专业的非国立大学。亚细亚大学还新开设了“市场文化课”,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人才。如今,日本院校在服务动漫企业、社会服务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再次,专业划分比较合理,注重实践教育。一是专业划分很细。很多学校多设置专业方向诸如专业漫画家、漫画插图、数字漫画、漫画杂志编辑、漫画原创、写作创作、动画剧本创作等。由于专业方向明确,所设置的课程也比较到位,除了很多带有技术性的课程外,还有不少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二是在明确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各种实用性人才。不少学校都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上煞费苦心,除了希望以此来吸引学生入学外,还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予以充分考虑。为此,很多学校大力宣传,通过动漫专业的学习,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相关职业包括漫画家、漫画作家、插图画家、美术印刷设计师、形象设计师、数字助手、DTP操作员、网页制作员、CG创作员、杂志撰稿人、新闻记者、采访记者、小说家、漫画原创人员、绘本作家、动画剧本创作人员、游戏创作人员等。三是注重计算机的使用和数字艺术的教育。这些学校除了传统的绘画学习外,都非常重视计算机数字艺术的教育。为此,各校不仅配备了很先进的计算机及相关数字设备,还聘请很多在动漫制作公司从事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动漫专家从事学校的教学工作。四是引进企业实习制度,强化实践性学习。动漫专业本来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是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动漫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中专和职业学校很早就引进了动漫企业实习制度,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到动漫企业等单位实习方能毕业。
2欧美模式
欧美模式包括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等国家。这些地区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相似,其中以加拿大为强。加拿大60年代就已经在全球首家培养动漫人才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欧美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条路径来实施的:(1)校企联动,共同制定教学大纲;(2)实行工作室制度,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3)技术与创意并重。
首先来看校企联动,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欧美在制定动漫人才的培养要求时重点考虑是否和行业标淮相一致。如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动漫绘画专业的主要科目即是由业界人士参与编纂,为的是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行业的需要。再如加拿大有个“行业部落委员会”,院校完全根据“行业部落委员会”的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纲要。其次,实行工作室制度,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欧美的动漫教学除了课堂教学模拟真实的专业工作环境布置外,学生在一定的阶段还会被安排进企业的工作室实习或参加实际项目的练习。与日本小作坊式的工作室培养模式相比,北美的动漫教育更具有社会化大生产的气息。加拿大的谢尔丹学院在工作室教育模式中,完全按照好莱坞动漫生产的模式组织教学,连实验室布置都尽力摹仿好莱坞动漫工作室的格局、氛围。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欧美工作室培养模式非常重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开发。在工作室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设计自己的工作空间。再次,技术与创意并重。欧美的动漫教育在长期与企业合作培养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如果学生只注重掌握maya等软件技术,而不去学习基本的文化素养,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动画师。因此,北美动漫教育还注重在日常教学工作细节中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意潜能。除了工作室尽量尊重学生的创意进行布置外,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创意训练课程,老师会把平时看起来不可能联系起来的东西联系起来,创造一个有创意的环境启发学生去联想。
3国际动漫人才教育“产、学、研”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欧美、日本在长期的动漫人才培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借鉴之一:“工作室制度”。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大都采取“工作室”制度。我国目前动漫人才培养还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对学生进行的是规模化、程式化的统一培养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理论对理论,不利于学生实战经验的积累,而且会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被掩没。“工作室’制度,将学生分成小组,各有分工。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做项目的过程中,可以与项目组中每位同学充分交流沟通。而且,通过“工作室”培养模式,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上手工作。不必像现在这样,需要经过企业的再培训才能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