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13:23:33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剖析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习上不够深入。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有需要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就不学。虽然自己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有时因为工作忙碌,缺乏“挤海绵挤时间”的意识,没有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而是上级要求学就学一点,不要求学就放一边。之前在镇工业办公室,其中包含的业务性工作较为多,相对来说比较顺手,因此内心比较容易接受此类工作。而对于领导安排的一些需要文字功底或涉及自己不擅长的工作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经常会表现出畏难情绪,工作往往是硬着头皮上,只求完成,不求完美。
2、履行自己的职责方面,缺乏创新性。由于到基层工作时间不长,个人还处于成长阶段,因此在工作中不免出现按前辈积累的现有经验来行事,依葫画瓢,甚至有时候无法理解实际工作的开展。在有些工作中我会处于被动状态,只知要去做,而不知为何做,只满足于工作的顺利完成,这种盲目的工作态度让我缺乏追求创新的动力。尽管有时主观态度上比较积极,但行动上缺乏积极向上的闯劲、努力进取的干劲和坚持不懈的韧劲。
3、宗旨观念不够牢固。自身存在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其根源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牢,在“三服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总认为为服务搞好了,工作就作好了。缺乏主动为上级服务和为下级服务的意识。特别是对来反映问题的基层群众耐心细致的服务做的不够。掌握下情还不够透彻。
4、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少,缺乏亲民性。虽然自己平常在基层一线工作,但更多的是处理办公室工作,真正沉下去、坐下来、深入调查研究的时间不多,深入农村、深入农户之中调查研究做得不够,还没有“沉到底”、“落实地”、“接地气”。对于需要了解的村级事务,能通过网络了解的就不打电话,能通过电话了解的就不下村,无形中减少了联系群众的机会。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政治理论修养。不仅要深入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运用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学习的时候要带着目的,带着方向学,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一起学。如现在我在同乐村,做村委会牵头人工作,对很多村委会的重点工作现在还不是很了解,很多时候也只是做一个简单地传话员工作,没有很好地追踪,去想办法解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关键词] 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主题学习;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11-04
研究学生学习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也包括对教学对象的知识和以教学对象和知识内容为基础选择的教学策略。高职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大,对他们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学习能力,唯有学习能力能承载“学得更好和学得更多”的理想。高职大学生已经有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经历,不能说这么多年来没有养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只是来到大学以后,某些学习习惯反而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障碍。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与其说他们需要教育,不如说是需要“治疗”。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仍有较大影响,这也是教师介入学生学习的依据[1]。教师在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时,不妨像医生对病人一样,开诚布公地分析“病情”,讲解“治疗”的方案和目标,双方合力解决问题。从教师的角度看,有效的教学所学习的知识都是经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处理的知识,这也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但学生并不了解这一处理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有十几年的学习经历,有自己的一套对知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处理方式,类似建构主义所说的知识建构[2],只是他们自己未必了解。教师介入解决学生学习瓶颈问题,其实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经验和教育教学技能,沟通两个过程,即“教师对知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处理的过程”和“学生对知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处理的过程”。
教师方面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以剖析教师学习过程为示范,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中的薄弱环节,实践手把手的帮扶。将教师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作为案例向学生展示如何把握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有较为明确的参考系,以此促进学习方法的调整。学生方面,在操作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和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要参与和教师及同伴的讨论,明确自己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的依据或学习过程所反映的关于学习的“个人哲学”,由此了解自己学习策略的形成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反思的依据。
1 高职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不足的 原因分析
高职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形成是他们长期的学习习惯和所接受的教育方式积累使然的。有些学习习惯可能利于短期学习目标如应试,但不利于终身学习,有些学习方法利于理解知识而不利于研究和创新。高职大学生将他们的学习习惯带到大学课堂,但以往有效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新的学习要求。
1)应试背景下形成的以寻求答案为目标的学习习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以课程标准为目标,以考试标准为检测手段。理论上,考试标准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的,但是当评价以考试结果为准的时候,围绕考试标准而不是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就理所当然了。所以,有效学习表现为有效解题。当然,这种现象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还是考试内容,以知识点为答案,学习体现为运用知识解答问题,是可行的。多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习惯了“学习就是找答案”。大学阶段却相反,学习是为了发现问题。很多学生刚入大学会在学习上感到茫然,因为他们的学习“惯性”不能调整过来,同时也不了解如何围绕“发现问题”来进行学习。
2)整体学习能力不足。这个问题与基础教育的知识点教学方式相关。学习学的和考试考的是知识点,造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大学学习的大信息量则要求学生必须有整体的眼光和对资料宏观的把握。高职大学生必须了解什么是整体学习,并掌握整体学习的技能。
3)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缺乏,使学习陷于肤浅。基础教育改革虽然也不断推动研究性学习,但很多研究局限于对简单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指向教材中的知识点,是一种只助于对教材内容理解而不是针对真正问题的研究,学生对研究的方法不甚了解,研究难以深入,这使他们在大学阶段需要研究问题时经常感到困难。
高职大学生这些学习上的方法问题,需要学生有意识地自我改进,学习一些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知识。教师在学习能力培养介入中,仅提供这些知识是不够的,即使学生背熟了这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理解。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用剖析教师学习和研究的主题学习和问题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示范教师如何学习和做研究,为学生提供直接的示范,以此让学生体会信息加工、整体学习、研究方法等概念,也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师对知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处理的过程。
2 以剖析教师科研与学习实践为案例的高 职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2.1 剖析教师的“主题学习”过程,让学生从教 师的思路中体会信息加工的策略和整体学习 的特点,直接为学生学习提供示范和训练
一、研讨对象与研讨办法
1.研讨对象
河北农业大学2008级、2009级本科3000名学生,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体育工作部的55名体育教员
2.研讨办法
1)文献材料法:查阅相关材料,停止剖析和应用,为相关研讨和调查打下良好的根底。
2)访谈法:经过电话方式向有关指导、知名教授理解全国及我省体育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动态,对搜集到的材料停止确认、补充,并对研讨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向有关专家停止咨询、讨教。
3)问卷调查法:向从事河北农业大学体育选项课教学的教员发放了55份调查询卷,并收回5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54份,有效率为98.2%。理解选项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立、教学场地和器材设备、考核办法等状况。对河北农业大学的在校生停止了抽样问卷,理解了他们对选项课课程整体变革的意见和倡议。学生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2969份,回收率98.7%,有效问卷2922份,有效率为98.4%。
4)统计法:将文献材料调查询卷结果停止统计处置,运用数理统计与逻辑剖析法停止综合剖析。
二、结果与剖析
1.体育选项课课程目的剖析
课程目的是国度教育目的和学校培育目的的详细化。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体育的目的定位仅仅是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艺为主”的狭隘争论上。随着高等教育变革的深化,大学体育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另外随着时期的开展,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在逐步扩展,并向着独立化、详细化、明白化、有序化和整体系统化的多方向开展,契合将来社会开展。只要依据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用肯定下来的目的,才具有方向性,理想性,才有可能完成。
在调查中教员和学生的观念比拟分歧,以为培育学生的体育学习才能、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气、加强学生的体质都超越了半数,选择思想品德培育的都不多。能够看出教员和学生关于体育课的了解还为传统的加强体质和进步运动技艺等传统思想。无视了对学生竞争认识、团队协作、刚强的意志质量、加强调控心情和对立波折才能的培育。
2.体育选项课项目设置状况剖析
大学生需求自在的空间,需求在剧烈的竞争中愉悦本人的心情,愈加需求理解体育,取得足够的体育理论学问去指导本人的理论。并且,大学生阶段正是他们个性构成的阶段。一切这些,都需求高校体育教学优化课程构造,发掘潜力,用时期开展的目光来开阔视野,用久远的、战略的目光去变革现状。
河北农业大学本科设置两年选项课,专科设置一年选项课。周一到周五下午设置各项目的辅导课。体育选项课设置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棒球、武术、健美操、艺术体操、综合、拳击10个项目。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时,由于场地条件的缺乏,对各个项目规则了上限人数,对超越规则限制人数的学生,组织停止第二次选项。篮球、足球、乒乓球在我国有很好的大众根底,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健身性、对立性和兴趣性,成为大学生男生的首选。健美操、艺术体操具有很好的健身、文娱功用,并且可以塑造良好的体型,深受广阔女学生的喜欢。另外在调查希望增加的选项课的调查中,多数教员和学生都希望增加羽毛球选项课。
3.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剖析
随着社会开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展开,终身体育思想为人们普遍承受,并惹起高校体育教育者的注重。终身体育作为现代体育思想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开展方向,以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体育教学内容的变革,是高校深化教改中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进步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运动才能分离起来,并且注重对学生体育认识及体育锻炼习气的培育。
1)体育选项课理论课教学内容剖析
现阶段普通体育课教学内容中,轻视理论学问教学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教材比重太小,教学时数偏少,而且内容太侧重目的、任务、意义等纯概念和一些简单的锻炼准绳。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久远性,适用价值不高。由于课时的限制,我省大学体育理论课包括四章内容,包括体育概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体育锻炼的科学办法、体育锻炼的医务监视。经过调查57.4%的教员以为理论课应该增加安康学问内容。65.2%的学生希望经过理论课学习到体育竞赛裁判法、组织编排学问,以为需求增强安康学问、运动心理学问的学生分别为57.4%、52.0%。只要33.3%和20.4%的教员选择了裁判法、组织编排和运动心理学问。
2)体育选项课理论课教学内容剖析
并不是一切的竞技体育项目均合适大学的普通体育教学,一些能够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竞技体育项目也不应当将其一切的技术规范、体能请求和竞赛规则不加改动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为了促进体育教学变革的深化展开,进步教学质量河北农业大学依据河北省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制定了各选项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制定保证了教学任务完成,但是也存在着根本技术内容多,游戏、班内对立性练习、教学竞赛少的缺乏。经过调查79.2%的学生以为需求进步体育选项课的兴趣性,61.4%的学生以为需求增强体育选项课的健身性。
4.体育选项课考核办法的剖析
学习评价又是课程评价重要的组成局部,是全面客观地对学生体育效果和过程评价的关键环节。目前,由“技艺”“学问”“身体素质”“态度”构成的学生体育课考核指标体系,短少组成安康重要标志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指标,不能完整表现“安康”理念的功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体育与安康情况。教员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功用,而对构成性评介及反应性评价功用认识缺乏,如何把考核与教学活动分离起来,发挥考核的反应功用和鼓励功用是广阔教员面临的新问题。94.4%的教员,83.9%的学生以为应该把进步幅度归入评价体系。
三、教学变革的理论
1.确立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确立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体育认识的课程目的。课程目的在很大水平上影响着教育理论的展开以及教学效果。必需改动过去以技术传授,进步学生竞技程度为中心转向以进步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教育上。河北农业大学体育部确立了“安康第一”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终生体育奠定了根底。
2.开设选修课、辅导课,恰当增加选项课项目
二年时间,每周二学时的体育课是不够的。当学生还没有构成体育兴味、习气,不具备个体锻炼的才能时,体育课一停,学生的体育活动也就随之告终。这种随课而停的现象十分普遍,致使高年级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逐年降落,这也必然招致终身体育观念与行为的淡薄。所以对三、四年级以及研讨生开设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河北农业大学在展开体育课教学的同时,教员还在每天下午停止课外辅导,尽量满足不同窗生的需求,另外学校依据本校实践状况恰当开设了学生喜欢的一些体育选项课项目。
3.降低教学内容的技术动作难度,进步健身性
降低技术动作难度,淡化竞技性可以调动学习动作的积极性,提高和增强健身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感遭到体育的乐趣。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思索学生的需求,尽量满足学生的兴味,以培育终身体育习气为目的,尽可能表现教学任务和请求,布置将全面开展身体素质与《国度体锻规范》相分离的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理论内容把握不够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教育的课程,它不是专门的心理学专业教材,但又要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功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既需要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多门心理学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统领,又要接近学生实际情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但目前有些教材表现出教材内容理论性不足,为迎合学生喜好过于娱乐化,缺乏专业性,不足以支撑教材内容;有些教材理论深入,过多的教条和专业术语,内容晦涩,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材形同虚设。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仔细考量知识点的选择、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等,使整个教材内容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教育目标。(二)教材内容不能有效的迁移到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时间是短暂的,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相对缺乏,因此,教材的内容能够与学生有效互动,将理论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但很多的教材注重说教或举例子,只是简单的阐述观点,缺少对学生实际的指导。例如学习时间管理的章节中,如何设置时间表,系统的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恋爱心理学章节当中,如何在恋爱中与异性相处,这都需要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
二、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以大学生在成长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为载体,强调大学生在发现、识别心理问题,分析、评价及解决心理问题的主体作用,仔细斟酌考量教材的内容,合理选用教材。(二)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剖析教材内容课程实施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建设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项工作,都要依托于其课程教材的有效实施,为了使教材效能最大化,有效组织教学,就需要对投入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教材各部分内容信息材料存在的意义、前后材料之间的逻辑序列关系以及教材的编排风格等方面因素。分析教材整体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合理使用教材内容材料、最大可能的活化并优化教材。(三)以学生为本深入研究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需求做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心理需求、自我概念、人际交往特点能有整体性、全局性的掌握,准确把握差异性特征的产生原因,着眼于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设计并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本体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不能只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或单纯说教,要转变教学观念,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切身体验,寓教于乐,这样才能不受制于教材内容的束缚,把教学的焦点由教材的讲解转变为切实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开发心理潜能。(四)深入研究反馈机制,平衡教材内容。教材使用成效有赖于学生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借助于评价反馈能够及时发现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疏漏,进而对之及时弥补、提高与完善。首先是在教学互动往来中,师生之间通过集中讨论、访谈咨询等多种形式,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对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完善的地方,如对教材内容的选取、课堂教学互动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尚存的问题,适时调整与更新,以此形成互动的双向反馈;二是主动深入到学生学习娱乐区向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历程中理想信念、情绪情感状态、意志品质特征、性格特点人际交往等方面信息,以此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投入使用、融入教学后发挥的效力和尚存的差距,以便日后继续查漏补缺。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馈机制,使用多元化的方式收集教材使用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应用于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使教材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契合、与时展需要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林效廷.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及施教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02,(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现状;制度;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正是应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而“出世”的。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若能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才能,势必能使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来保证,而大学生“村官”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有利于大大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村官”,大学生需要新农村。
一、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
大学生“村官”是指政府通过严格考核程序在高校中公开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派驻到农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担任村官,协助处理农村工作,故又称选聘生。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吸引人才进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等积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存在自身缺陷
1、思想认识欠缺,扎根农村决心不够
担任大学生“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而做出的选择,有的则是被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优惠政策所吸,而非大学生自身的理想发展方向。不少大学生本身就来自农村,向往在大城市发展,他们选择“村官”到农村工作,大多是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态度,一旦有机会,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会选择离开农村,往城市或更高职位靠拢。在缺乏良好、有效政策的引导下,大学生“村官”能够很好地融进农村,干出点“名堂”的人还是少数,反而有不少人陷入了工作和生活的困境:在农村无法发挥力量,离开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去处,进退两难。大学生本身思想认识的欠缺或错位,扎根农村的决心不够,使他们本身并未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2、工作职责不清,出现“水土不服”
由于人际关系难处理、利益纠葛较多和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大学生进村第一年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在选拔分配大学生“村官”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专业是否对口问题,难以对乡村管理“对症下药”,导致大学生到农村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只是作为村支书和主任的助理,整理资料等等。另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设置不清楚,职责不明确,角度很模糊,工作难开展。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缺陷
1、东西部农村地区差距大
由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尤其是边缘地区农村和发达地区农村,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待遇福利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在理论上按照国家制定的待遇标准,实际上,在地方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财力限制,在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后能发到手中的数额已经很少。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均,东西部差距明显,而且社会医疗福利保障等政策不健全等导致落后地区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大学生“村官”队伍。
2、缺乏相关保障措施
除了少数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留任外,其余的大学生的去向成了一道难题。合同期满后,大学生成了过期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方面困难重重。虽然大学生“村官”有一些优惠政策,如: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考,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等,但基层工作琐碎而复杂,大学生“村官”鲜有充裕的时间专注学习。大学生“村官”期满后到底如何管理,期满后出路在哪里等相关保障措施的不完善和缺乏导致大学生工作难安心。这也使得村干部、村民觉得大学生“村官”是“临时工”,不会长久在本村工作,不愿也不敢把本村重要工作安排给大学生去做,使得双方难以进一步沟通、融合。
二、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村官”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清,对“村官”工作思想上存在误区。相当多的大学生为逃避就业的压力而选择当“村官”,把当“村官”作为一种更好发展的跳板,心态没有摆正,因而无法真正服务农村、投入到农村建设中。此外,不少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指导、培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的客观原因
农村内部情况复杂、问题矛盾多。农村村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封建思想还较浓厚,家族观念,宗族利益往往放在首位,加上大学生与村民存在生长环境不同、语言差异等原因,交流、沟通起来不是那么顺畅。此外,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处事能力相对有限,而大学生“村官”是直接面对群众,当面解决群众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的问题甚至非常棘手,连经验丰富的村干部都难以招架,更何况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更有甚者,由于大学生“村官”并不属于公务员,也不是真正的村干部,一些地方的村干部往往只把大学生当做秘书或文员来对待,总是安排大学生“村官” 打字、送材料等琐碎之事,并不让大学生干实事,埋没大学生的才能。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资源学院在大一新生的《学会学习》课程中安排了一次职业生涯认知教育,首先,通过北森公司开发的朗途测试软件的测试,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等;再通过自我认识剖析、360度评价、橱窗法分析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性格取向;其次,通过性格取向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性格特点等;再次,试探性地传授一些职业认知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取向等。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自我膨胀意识强,缺乏有效的自我定位
与学生的实际接触中发现,目前的大学生普遍成长环境优越,受家庭过于保护,自我膨胀意识很强,觉得自己很能干,什么都懂,在实际的的操作中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例如,张燕飞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CAD,可有些学生觉得她给的图太繁琐,不愿意画,建议老师换点容易的。下课后却说老师讲得很快,什么都没有学到,把责任推卸到老师身上,而不是从自身找问题。对待学业,很多学生希望越简单越好,并不是真正希望学到知识。当真正迈入社会,设计公司或单位让学生现场画CAD时,很多学生却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有效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
2.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大学生一进校,辅导员就让每人都交了一份大学4年的规划,可是到了大二,我让城规091的学生谈谈当初自己的规划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呢,90%学生都说不知道自己当初都写了什么,当时完全是为了应付差事。对于大学第4学期的规划,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因为变数太大,我也不知道自己这学期都能做些什么”;还有同学写到她的目标就是减肥。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职业规划理念较模糊,没有普及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学生职业规划理念缺失,觉得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他们遇到就业问题时,也就很难得到一个合理的、有效的解决方案。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体制不完善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于20世纪90年代才由欧美国家传入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随着职业生涯规划市场需求的增长,在国内为个人职业进行规划的专业职业规划师随之产生。但由于这一行业在我国起步晚,相关制度和体制还不健全,职业规划师和相关咨询服务机构非常短缺,职业规划咨询机构的社会接受程度尚较低。浙江农林大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只是附带在《学会学习》、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里面,并没有专门的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职业咨询.
二、解决对策
在如今就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之下,有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非常必要,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全面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认清自我,明确奋斗目标,提前作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明确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为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对大学生来说,通过相关软件的心理测试,首先,要弄清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自我需要等,同时接触了解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的要求,客观分析自己适合干什么样的职业。其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企业需求,制定奋斗目标,规划自己大学4年自己应做的事情。在职业目标的确定中,要采取弹性制,近期远期相结合,且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实际忌盲目夸大。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项目
实践实训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窗口,一个好的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受益无穷,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应积极参加浙江农林大学每年设立的科研创新项目、东湖杯创业大赛、课程实习、实验以及导师的科研项目,假期应到规划、房产等相关单位实习,进行职业体验。在参加实践实训中,大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工作经验,增长社会阅历,锻炼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增添筹码。
3.加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
学校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中应加强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成立由教授和工作单位专家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职业规划课程包括学会学习、专业辅导、就业指导、岗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学校应通过设立职业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意识深入人心,帮助学生科学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今早的融入社会。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大一新生,通过心理测试、能力测试、学会学习,使学生认清自我、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定初步职业目标;对大二学生则要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初步的专业技能,并扩充学生的综合知识;对大三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明确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熟练应用相关软件,掌握专业技能;对大四学生要进行就业指导,包括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使学生能尽快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学校应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引导学生在认清自我、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生涯奋斗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付诸于实践。学生应充分利用好大学的一切资源,学习知识,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迎春.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11,(1):118-119.
\[2\]朱军.《学会学习》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1学生工作研讨会交流材料).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职业;导向功能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meritocratic education)”时代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mass education)”时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在这一系统中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统一完整的教育体系。我国的强国之路需要各类人才,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高科技文化知识,而且要与就业市场匹配得到优化组合。但我国中学与大学教育之间往往存在着断裂问题,不仅存在着为社会需求上认识问题,而且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也存在着差异,最终学生职业选择与就业途径成为学生与家长最为郁闷的事情,为社会选用人才也形成了许多障碍,所以作为最后的教育接盘者-高校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当肩负起职业生涯教育的责任,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在发展我国经济中发挥自身的价值。
1 基于沟通机制的教学导向
1.1 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主要通过高考,因此,要增强考生在选择学校与未来高校培养学生的引导作用。中学教育是倾向于应试教育,学生只有顺利地通过高考,才有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但大学教育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大学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从应试教育方法中吸取不少经验,但大学生动手与实操能力要求更多,仅从高考分数是不容易识别优秀人才的。应试教育中出现大量的高分低能的现象造成了教育的大量浪费,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生命浪费。中学教育中除了极少数的专业如语言类、数学类与高等教育有直接的知识衔接外,大量的专业是基础教育的界外发展,大多数只是学习方法的衔接,所以中学教育应当从能力培养上来让学生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最终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的社会化是教育本质的体现,它要求教育具有系统性,既要贯穿受教育者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同时也要求不同的教育内容之间保持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那么高校教师也要归纳总结中学教育的特点与现实问题,利用中学教育培养学生踏实的学习风格来加强学生的专业教学,同时克服中学教育中的呆板模式,增加学生的实操能力。在学生填报志愿时,高校应当派出专业老师去进行指导,让高校培养方向与能力与兴趣完好匹配,这样中学结束时就是未来职业的启动时。
1.2 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高校教师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更不能把高校的教学看成流水线的生产。高校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彼此沟通,通过沟通搭建师生良好关系的桥梁,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来进行针对性教学,以便因材施教。
高校老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及课后针对学生的提问通过口头语言沟通外,还应当热情接待学生在科研上的一些想法,不仅要耐心倾听,而且要认真辅导,这种问题思考型的导向是任何课堂所不能培养的,是让学生进入全新的一种学习方式。
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沟通来解决很多学生不太敢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问题。高校教师了可以通过以纸质为载体用书面语言的形式传递信息书面沟通。当然,现在网络沟通更加便捷,师生可以通过e-mail(电子邮件)、教学平台、qq聊天工具、bbs(网上论坛)、博客等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指导,起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能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怀,道出自己的价值观与未来发展理想,老师才能因人特质进行专项指导。
1.3 教师转变沟通角色
进入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并不是非得从学校与老师那里才能获取知识。教师的地位已经由过去的 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播者向求知者转变。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沟通角色,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构建一种基于知识而产生的人格平等、互动密切、氛围和谐、亦师亦友的新型沟通氛围。
所以高校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导,而不是教。在平等角色的沟通中,学生与老师沟通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问题了,更多是专业知识与社会应用的问题,也就是
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及专业与职业的结合问题。
2 课堂中的职业导向
每当谈到大学生职业规划时,大家想到的就是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全美职业教育学会 ( 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ava) 与全美职业辅导学会生涯辅导与职业教育委员会( national vocational guidance association commission on career guidanc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对就业指导老师的职责内容作了专门的规定。但除了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外,专业教师也应当是学生的职业导师,而且是在专业与职业指引上的权威指导者,如同学生挂专家号一样。
2.1 知识上的导向
专业知识在社会中的实践应用并非是高职学校的特有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综合性大学虽然不像高职那样手把手地教实践技能,但各综合性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更深邃、在社会实践能产生更大的效益,是高职高专技工式的教学是完全不能比拟的。有人感觉综合性大学开设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用性相距太大,特别是现在大学生为了就业发生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的情形。
其实这是对专业知识的误读。综合性大学开设的专业是开发学生的思想,形成学生的工作方式,塑造学生思维的模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引导。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是精英,是高端人才,他们面临的选择是统领全局的职业,而高职高专学生的选择是专项精尖的职业。 所以高校老师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感觉专业知识与社会应用是两张皮,有的学生一门课学完了,竟不知这门课将在哪个领域应用,更谈不上如何应用了。有些学生学了许多高深的知识,但一到实践中又束手无策,把所学的知识丢得远远的,完全不能联系起来思考解决问题。高校教师不能把专业知识孤立起来,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在专业知识的应用时行导向,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发展。
2.2 学生行为的导向
我们看这样一个案例:曾有一位老师推荐了几名学生给一个副部长,这位副部长很热情地接待了几个年轻人。落座后,副部长亲自给同学们倒茶,没想到有同学不客气地问:“屋里太热,有没有冷饮?”随后,副部长给同学们分发本单位的介绍材料,所有学生都坐在那里单手接过来,只有一个站起身,用双手接过这份材料。可想而知这个副部长会留下谁。
虽然这个双手接材料的同学学习不是最好的,但职场上需要懂得尊重别人的人。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缺乏自律,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公德意识,不讲诚信,缺少反思精神等,这些同学往往是平时上课散漫与不认真,甚至目无尊老师的学生,这些与高校教师对这些行为的漠视无不相关。比如上课说话、打手机、吃东西、发短信,迟到,逃课,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下课时把门关得嘭嘭直响。老师怕批评学生引起反感而听之任之,没有正确的导向,让学生形成低文明状态。这部分学生不注意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一定会影响其就业,应聘时将面临失败。
3 可持续导向的建设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就业方面的反映和表现,关系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功利化的择业取向突出、择业期望值过高、盲目消极就业、职业心理准备不足等确实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
构建非应急式就业指导模式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能推动大学生群体更高质量地就业,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品牌的建立。
3.1 阶段式指导
大学生在学校一般为四年制,从时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来进行指导:
大一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主要靠辅导员与通识课的老师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启蒙教育,针对人际关系、环境的改变,引导大学生认知新环境,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因为还未开设专业课,可以请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当前的就业形势。
大二阶段主要是专业教师的任务,他们通过课堂教学与沟通帮助大学生在自我剖析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在专业课上的兴趣,确立职业方向与目标。
大三阶段老师与学校联合培养一些职业技能,在既定的职业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用实践来获得职业经验,在实践中培养社交能力与协作能力,并不断省视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
大四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靠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培训他们的求职技巧并参加招聘会,在
实战中明确职业目标,实现自己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3.2 就业导师制
可以把就业导师分为“就业思想导师”、“专业知识导师”和“职场导师”三类。
就业思想导师主要辅导大一和大二学生,这些教师主要从德高望重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高职称专业老师或在相关领域中已经取得较高成就的校友中进行选拔,。其职责是要端正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知识导师就是从专业教师中进行挑选,主要也是辅导大一和大二学生,对大学生进行与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指导。
职场导师由就业办的老师来组织与担当,一是这些老师可以把研究的好的职场经验拿来与同学们分享,也可以从丰富的职场经历的优秀校友中挑选,这时主要是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的指导。
3.3 融入社会的导向
高校教师桃李满天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校友资源,通常是,校友的年龄较大,阅历较多,资历较深,网络资本也很丰富。高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人物访谈、职业规划大赛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也可以利用校友的业缘关系,为大学生创造行业调查、实习实践的机会,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导师会接触众多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及个人,有机会了解用人单位的内部结构和人才需求标准。不少用人单位的负责人与老师是校友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网将会让教师在职业指导中方向更明确,会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加以培养。
【参考文献】
[1]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 in modem sociology [j]:porters annual social review,1998(24):l-24.
[2]马磊.高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建构[j].科教导刊,2011,10.
[3]王洪江.以就业为导向的导师制下的学习动力研究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