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15:49:04
序论:在您撰写高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高技术及其产业内涵
人们一般认为高技术(High--Technology)一词源于美国。早在60年代,美国两位女建筑师合写了一本书,名叫《高格调技术》。在该书里,抒发了人们对高技术这一新生事物的关注。到了70年代,高技术的用语逐渐增多。那时的含义主要是泛指一大批新型技术产品和引发出来的一些变革。1981年,美国出现了以“高技术”命名的月刊。1983年,高技术开始被收入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中,作为一个正式的词定了下来。由于高技术是一个发展着的相对概念,加之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持的理论框架不尽相同,因此在认识和使用高技术概念上也不尽一致。
高技术产业是通过高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动态的、全球性的概念。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分别作为技术现象和经济现象,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范围和内容。“高技术”产业一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和界定范围,但至少以下三点是相似的:
第一,所采用的定量指标相类似,多采用技术密集度指标。如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占产出(总产值、增加值或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人员或熟练工人占全体雇员的比重等。
第二,高技术产业核心内容相对集中,即有一定的类聚性,各种界定都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办公设备及计算机、医药等制造行业。
第三,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参照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目录。
2、高技术产业的统计界定:OECD从六分法到四分法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界定的重要性日趋显著,OECD和美、英、意、加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都在高技术产业界定方面陆续做了大量工作。利用若干对高技术产业特征最具典型意义的可量化指标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最常用的指标还是产业技术密集度(或称强度)。这是因为技术密集度是高技术产业的本质特征,也是定义高技术产业的基石。
1986年OECD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选择22个制造业行业,依据13个比较典型的成员国1979—1981年间有关数据,通过加权方法(权重采用每个国家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数值)计算了这些行业的RD经费强度。最后,将RD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6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中知识和技术的急剧增长,各类产业的RD经费强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994年OECD专家将R&D强度的数据和计算方法做了进一步调整,重新计算了所选择的22个制造业部门的RD经费强度,对高技术产业重新进行了划分。这里,不仅考虑了直接RD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选用了RD总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直接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来定义高技术产业。同时,OECD根据10个更为典型的成员国1973年—1992年的数据,逐年计算了ISIC中22个制造业部门的上述3项指标。结果表明,原来高技术产业群中的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仍属于高技术产业,而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和电气机械制造业则由于R&D强度已不具备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特点,而被划归为中高技术产业。
3、OECD统计方法的优点及不足
OECD的方法是一种宏观和近似的方法。说其为宏观的方法,因为它是基于产业的方法,更多是从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大范围去考虑问题,试图对一个高技术产业部门进行整体描述,关注的是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而不考虑产业内部产品中的一些不重要的变化;近似的方法,是因为这种基于产业的分类方法是宏观的笼统的,它所依据的数据是高度综合性的,这使得一些明显不属于高技术范畴的产品也包括在高技术产业之内。反之,一些明显为高技术的产品由于其所在产业不属于高技术产业而被排除在外。因此,OECD定义方法和结果既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了高技术产业的规模。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简单明了,基础广泛,有利于国际比较,其提供的定义、分类和目录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采用。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OECD的界定并不是依据某个国家或几类产业的指标数据,而是依据了一批典型国家的22个制造业行业进行,避免了由于一国产业结构和特点的局限性而影响高技术产业界定的正确性。
其次,OECD界定方法和指标充分考虑了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RD经费在产业间或国家间能够取得更为一致的定义及统计范围,利用国际间标准产业分类代码进行产业分类,如需要同某一国家标准产业分类代码进行比较和转换时也相对简单些。
第三,OECD不仅考虑了直接RD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避免了只用直接RD经费强度可能带来的片面性。
第四,OECD的界定方法按照不同年代RD经费强度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规律性,及时调整或修正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分类和目录,充分体现了高技术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的特征。
二、国内高技术统计现况
1、高新技术概念的提出
我国有关专家学者从80年代开始对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也引入了高技术概念。863计划中提及的“高技术产业”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一般概念相近,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初始概念。此后,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技术产业”的要求和中央对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部署,原国家科委从1988年7月开始实施火炬计划,它与863计划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将“高技术产业”延伸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将“高技术产品”变化为“高技术、新技术产品。”从此,舆论界出现了高技术产业与新技术产业相提并论的情况,高技术产业的概念也已由狭义的一般的高技术产业概念演变为广义的,包括一切新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概念,“高新技术”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它有两含义:高技术是指在一定时间里水平较高、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技术;新技术是相对原有旧技术而言的,指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它并不一定是高技术。
对于高新技术的划定范围,我国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考虑到我国的客观条件,1991年国务院确定11个领域突出新技术,1997年原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共9大领域58大类327小类。高新技术中的一般新兴技术(非高技术),不具备高技术的“制高点”作用,或许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旧技术,但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兴国”战略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适宜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2、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
近些年来,科技部组织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各小类行业技术密集度的计算,发现没有出现国外那种高技术产业按照技术密集度聚类的现象,也无法依据技术密集度在“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产业”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计算机制造业、电子与通信产业中合资企业多,外国公司多,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较为接近,是人们理念中的高技术产业,但其技术密集度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而相比之下,国内的机械制造业、专用仪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制造业的小行业技术密集度普遍较高,但这些行业不论在国外和国内都未被人们看作是高技术产业。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计算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分属于不同发展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还不具备“明显高”的技术密集度这个典型特征。
以上几方面充分说明,在高技术产业全球化的条件下,仅根据一国的产业结构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是不科学的。因此,界定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作,只能借助于国际规范,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途径和多方案综合比较的方法,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实际。具体就是借用OECD界定的高技术产业范围,参照OECD高技术产业目录,即将OECD确定的高技术产业范围作为“菜单”在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找出与之相同和相近的制造业行业,这些行业即可大致被认定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法,甄别那些内容不十分清晰的行业,剔除那些从我国的情况看明显算不上高技术产业的部分,最终确定高技术产业目录。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菜单”和我国相关产业相对应。因为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目录采用的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二版,而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94)在修订时参照了ISIC第3版。所以,两者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无论就产业的大、中、小类别的划分,还是彼此所包含的内容大多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操作上要做的事是使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与国际产业分类(ISIC)第2版尽量等效。
3、高技术统计的开展
①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统计。广东省于1989年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高技术产品调查制度,随后江苏、北京、辽宁等省市都开展了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但由于各省市的标准缺乏可比性,省市之间无法有效地进行比较。
②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依据美国等国对高技术产品的划分标准进行出口贸易统计,科技部和海关总署合作已进行了多年统计,1999年科技部又重新制订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这项统计对反映我国高技术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90年代初,我国陆续批准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了统计,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④国家级科技计划统计。80年代中后期以来,科技部陆续在全国组织实施了包括国家级攀登、863、攻关、火炬、星火、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调查,对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进行了动态的跟踪。由于项目调查的局限性,难以从总体上对高技术产业总体状况进行描述。
三、我国高技术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高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区别——和国际的不可比性问题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倡导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政策需求,有关部门将高技术扩展到高新技术,并进行相关的统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应看到高新技术概念与高技术概念相比,其涵义有很大的扩展。高新技术的这种提法更偏重于新技术,其范围是按照某些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划定的。其产品统计的范围定为凡是与某些科学技术有关的产品均列为高新技术产品,也就是将按照嫁接、引入新技术生产的,或通过购买的新设备、新机器所生产的新的最终产品均列为高新技术产品,而并不涉及这些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中间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其统计结果,往往过高地反映(或者说估计)了我国高技术的发展状况;从统计上比较,与国际标准有着很大区别。
2、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调查制度的问题
基于产品的形式对高新技术进行统计,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统计标准。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采用国际上普遍承认的OECD基于产业的形式对高技术进行统计的方法,并逐步淡化“高新技术”概念,统计分类和基本指标逐步与国际高技术统计标准接轨、一致,是我们今后必然的选择。
根据我国当前的科技统计现状,和现有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可以在现有各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统计的基础上,科技部根据1999年制订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在全国范围内基于产品的形式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常规性调查,避免各地自行其事,各按各的高技术产品目录统计,统计结果互不可比,水分极大,最后莫衷一是。同时,要跟踪国际高技术统计的发展趋势,采用国际规范,基于产业的形式对高技术进行统计,按相应的国际标准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这样才能适时并且全面地、科学地和准确地反映我国高技术发展状况,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较为完备的数据、信息,避免统计评价走样,产生误导。采取这样的双轨制的统计方式,是当前形势下高技术统计一种比较稳妥的过渡方法。
3、我国科技统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问题
现在,随着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统计标准国际化是科技统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行的科技统计调查制度是一个多主题的综合性科技活动调查制度,这和国外RD统计和技术创新专项统计调查制度有很大的区别。RD投入统计不是按全成本核算口径计量,RD活动的间接费用没有分摊到RD活动中去,使我国RD投入水平较实际发生明显偏低,很难采用一整套RD的年度系列数据对高技术进行评价。
关于高技术统计的评价标准,将技术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或将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标准是不科学、不适宜的。技术开发是我国特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统计概念,泛指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活动,包括企业内部RD活动,以及运用科技成果对已有产品、材料、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装置等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进的活动等。由此可见,其含义比RD活动的涵义大,统计范围广,其人员统计包括了大量的一般职工,经费统计包括了购买一般技术的费用,甚至包括购买机器设备的费用。采用技术开发统计数据作为评价高技术的标准,往往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技术开发的涵义与高技术的评价标准是不对称的,使用类似技术开发等指标作为判别高技术的标准不适宜的。按照这些统计标准进行高技术统计评价,所带来的误差是难以克服的。
高技术统计评价是整个科技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科技统计有着密切的关系。若不将我国的科技统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仍将科技统计框架基础停留在技术开发或涵义宽泛的科技活动等模式上,或者不能获得RD的质量较高的系统性数据,势必影响在原始、基础数据层次上对高技术的统计评价。切实加强整个科技统计的基础工作,是作好高技术统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1、《中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从高技术的涵义出发,其统计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RD)状况
2、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包括服务)状况
[关键词]风险资本高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由这一事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以上问题的答案在于以下缺口理论的假说中。
[关键词]风险资本高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由这一事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以上问题的答案在于以下缺口理论的假说中。
目前,美国烟叶含钾量一般为2%~4%,有的甚至高达5%~6%,我国云南、贵州等地烟叶含钾量多在2.5%左右,有的达到4%~5%,而河南烟叶含钾量较低,平均含钾量很少超过1.5%。如何有效提高河南烟叶含钾量是当前烟草生产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从事烟草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增加钾肥用量,改进钾肥施用技术,减少土壤固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笔者在综合近年的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实践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河南烟叶含钾量,提出如下建议。
1依据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钾肥用量
河南烟区植烟土壤速效钾含量中等。据80年代初,河南省土肥所对全省3380个土样(0~20cm)分析,土壤速效钾含量为20~407mg/kg,平均134.3mg/kg,70%左右的土壤处于中等含量100~150mg/kg之间。但近些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复种指数的提高及作物的大幅度增产,导致土壤钾的不断亏损,各土壤类型耕层速效钾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据河南省土肥所的测定,间隔3~5年,砂土、潮土和褐土速效钾含量下降了10.8%~14.9%;间隔10年,黄棕壤和砂姜黑土的速效钾含量下降了27.1%~29.9%,平均下降了2.5~4.2mg/kg。近年来,河南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某些作物缺钾引起的生理病害。如大豆的“黄化病”,棉花的“红茎病”。笔者在烤烟生长季节,也发现一些土壤氮水平偏高的烟田,出现的烟株下部叶尖、叶缘及叶脉间变黄的缺钾症状。
河南省烟草所80年代对许昌烟区土壤化验结果:30个粘土土样的速效钾含量平均为90.83mg/kg,27个砂壤土土样的速效钾含量平均为85.2mg/kg。收获后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50mg/kg是烤烟不出现潜在性缺钾的临界指标,因此该烟区土壤普遍缺钾。
20世纪60至70年代,对河南省烟样化验,其含钾量一般在1%左右,很少超过2%。80年代以来,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和“三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烟叶含钾量有了逐年提高的趋势。据南京土壤所对黄淮烟区烟样分析,1986年烟叶含钾量2%以上的烟样占40%,2%~1%占50%,1%以下的占10%。1987年烟叶含钾量2%以上的占65%,2%~1%占34%。1988年烟叶含钾量2%以上占70%,2%~1%占26%,1%以下占4%。宝丰县1991年增施钾肥的试验表明,钾肥对改善品质有很好的效果。不施钾的处理,烟叶含钾量只有1.12%,每hm2施K2O300kg,烟叶含钾量达1.81%,见表1。
美国烤烟生产中所施用的钾通常为获取最大烟叶产量所需钾的2~3倍,人们普遍认为施钾量超过产量最大需求后,继续施钾仍会对烤烟品质产生影响。豫西烟区卢氏县,1990年曾对烟区进行布点取样120个,分析结果速效钾含量在80mg/kg~520mg/kg,平均165mg/kg,为河南省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的地区。但一般每hm2仍做到补施硫酸钾150~225kg。该县曾对城郊、杜关、沙河、文峪等4乡烟样化验分析结果烟叶含钾量平均达到3.68%,为全省烟叶钾含量最高产区。因此考虑河南烟区土壤有效钾含量以及钾素利用率低的现状,适当增施钾肥,对改善钾素营养有明显的作用。
2保证水分供应,促进烟株对钾的吸收
土壤含水量,直接影响土壤钾的有效化、扩散率和作物对钾的吸收能力。土壤水分是养分移向根部的介质,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对钾离子在土壤中的质流和扩散有较大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虽然土壤交换性钾含量不同,但钾离子的扩散率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大(见表2)。Grimme和Strebel(1986)在黄土母质上发育的淋溶土进行的试验表明,底土供钾占植物吸钾量的30%~50%,随着根系在土壤中的下扎和表层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底土供钾所占的比例增大。因此,通过调节土壤水分来促进植株对土壤钾的吸收利用十分重要。
南京土壤所多年来对我国西南烟区和黄淮烟区烟叶含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西南烟区普遍高于黄淮烟区2~3倍。为此,选择许昌、遵义两烟区肥力近似的土壤在温室中进行烟草栽培试验,使之在相同条件下生长,结果烟草吸收和累积的钾量差异大大缩小,见表3。
这说明南方烟区的烟叶含钾量高于北方烟区是与南方烟区的水气热条件优越、烟田可较长时间的保持土壤湿润有关。
河南旱作烤烟约占烤烟种植面积的30%~40%,主要分布在豫西、豫西南的丘陵山区。年降雨量豫西烟区500~700mm,且时空分布不均衡,干旱发生频率高,使烤烟的产量和品质极不稳定。该区土壤钾含量虽较高,但烟叶化验分析结果,烟叶平均钾含量很少超过1.5%,究其原因,水分是一个主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改善烤烟生产外部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水库、水塘、水窖、机井等有效的水资源,发展节水型烟草农业,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是该区烟叶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3增加粗肥和硝态氮肥施用量,提高钾肥利用率
豫西烟区的红粘土、山地褐土、豫西南烟区的黄褐土、黄棕壤生产的烟叶质量较好,油分、香气较足,颜色多为金黄、桔黄。但由于质地粘重,耕层浅薄,影响烟株根系的发育,烟叶产量偏低。再者粘重土壤的钾肥肥效也较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烟叶含钾量有随着细粉砂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见表4。河南烟区土壤以2∶1型蒙脱石和伊利石的粘土矿物为主,这类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吸附能力强,土壤干旱时,钾的固定量增加,难于再次释放和供应。作物吸收钾素受土壤通气状况影响较大。质地粘重的土壤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也差,影响植株对钾素的吸收。因此,粘重土壤应注意增施粗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增温和保墒能力,为烟株根系发育创造一个良好条件。
豫西烟区伊川县以前茬和当季不施有机肥作对照,与当季每hm2施45×103kg粗肥和450kg磷肥混合沤制肥对比(二者复合肥和硫酸钾用量均按常规施用)试验,结果每公顷产量较对照高318kg,产值高1806.6元,上等烟高8.4%,千克均价高0.78元。烟田施有机肥应注意腐熟发酵,做到肥而不暴,否则影响烟叶的适时落黄成熟,豫西烟区烟农多以牛圈肥作为烟田施用的有机肥。牛粪养分含量低,粪质较细密,若加入3%~5%的钙镁磷肥或磷矿肥混合沤制,对改良土壤有很好效果。
硝酸根离子对钾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铵离子对钾的吸收具有抑制作用。
试验研究表明,烟草从0.5mmol/LKCl中吸收钾的净吸收量被铵离子抑制了30%~35%。1998年,豫西烟区宜阳县做的硝态氮肥施量实验,硝态氮比例占70%,烟叶钾含量达到2.27%,明显高于其它处理,见表5。
目前河南省一些烟田增施硝态氮肥用量不足,烟农习惯性施用尿素、碳铵等铵态氮肥。这对提高烟叶质量和烟叶钾的含量是不利的。
一、广西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论,将技术集约程度高低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主要依据,技术集约程度一般用R&D支出占产值的比重衡量。我国高技术产业是依据要素密集程度进行分类,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按技术密集度高低划分出的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广西形成了高技术产业体系,取得了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远。
(一)广西高技术产业总体概况。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单位有176家,主要分布在合成材料及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行业。从近几年看,广西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企业数、总产值都分别占广西高技术产业总企业数、总产值的80%以上。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4.05万人,高技术产业产值为98.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不变价)7.28%,比2002年增长23.0%。已经成为广西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之一。
(二)广西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广西高技术产业企业数由1998年的163家增至2003年的176家,从业人员数基本保持稳定。广西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3年工业高技术产业产值为98.11亿元,比1998年增长107.5%,高于同期广西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增幅34.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21.5%,高于广西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同期增幅9.3个百分点。
(三)增加值总量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从高技术产业总量排位及所占比例看,2000-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不变价)、增加值在全国排位处于下游水平,在第20位以后,仍停留在1995年的位次上。2000~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0.69%、0.72%和0.66%、0.57%(见表1)。
表11995-2003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总量表
二、广西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分析
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是在一定的科技支撑环境下,通过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等活动,反映出的科技投入、产出、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以及科技潜力的综合水平。分别从R&D活动人员投入和R&D活动经费投入两方面对广西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贡献来分析广西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产出(见表2)。
表2各年广西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情况
通过对连续五年来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998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R&D活动经费投入产出最高,其投入产出比为1:73.6;2000年次之,其投入产出比为1:69.9;2002年投入产出最低为1:38.6。2001年每个R&D活动人员创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最高为455.61万元;其次是2000年,平均每个R&D活动人员创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02.61万元;1999年平均每个R&D活动人员创造的增加值最低为174.46万元。2002年平均每个R&D活动人员创造的增加值最低为388.23万元。从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广西技术产业R&D人力和经费投入规模偏小,由于广西高技术R&D投入的整体规模不大,因此广西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规模也相应偏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附加值较低,由此导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与全国先进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
三、广西高技术企业效益分析
(一)高技术产业企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呈逐年增加之势。高技术产业人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由1998年的11.15万元/人逐年增至2002年20.99万元/人,增长了88.25%;人均增加值由1998年的2.91万元/人,逐年增至2002年的6.32万元/人,增长1.17倍。高技术产业产值利税率(按总产值(不变价)计算,下同)由1998年的7.13%,逐年增至2002年的11.68%,增加了4.5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其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广西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益能够保持逐年增长且好于工业,反映出广西高技术产业依靠技术进步求发展,其效应正逐步显现出来,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二)销售利润率分析。广西高技术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反映出高技术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水平。1998年广西高技术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较低为3.33%,从2000年以来增长较快,到2002年销售利润率为9.20%,表明近年来广西高技术企业通过扩大销售获取收益的能力不断增强(见表3)。表3广西高技术企业的销售利润率
(三)收益率分析。高技术产业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高收益”。据统计资料计算,2002年广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4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1个百分点,与1998年相比,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上升了11.5个百分点(见表4)。这表明,广西高技术产业的“高收益”特征日趋明显,并有上升趋势。不断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来推动广西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表4广西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
四、广西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p;(一)对国民经济贡献不突出。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是衡量工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统计资料计算,2002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当年价)占广西制造业产值的6.3%,低于10%的全国平均水平;广西高技术产业在全国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很低,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产值(不变价)占全国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仅为0.35%;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4%,即高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较低,低于全国的平均值1.5%的水平。表明广西高技术产业的产值规模不高,高技术产业生产质量和水平不高,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特点尚不明显。
(二)研究开发强度低,技术密集度不高。高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R&D强度是国际上公认的用来衡量技术密集度的指标之一,也是国际上用来划分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年来,广西R&D经费占GDP比重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且排位靠后。2002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03%,低于全国水平。广西研究开发强度低,技术密集度不高,主要表现为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活动人员强度不够。2002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为6631万元,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2.6%,而发达国家为5%以上。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相差甚远。技术、人才、资金、设备是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人才资源的支持。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人才就显得更加重要,高技术的发展速度越快,知识陈旧率就越高。2002年,广西科技人才密度指数达到5.7%,从事R&D活动人员仅占科技活动人员的28.7%。人才是高技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广西高科技人才不多,而且近年来有高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从高技术产业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经费的投入机制。
(三)企业规模小,且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2002年,广西高技术企业中,18家为大型企业占全部高技术企业总数的10.78%,而小型企业共125家占74.85%,因此基础技术、关键技术落后,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广西高技术产业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表现在高技术产业内部差异较大。从广西高技术行业分布看,1998年到2003年间高技术产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且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从这些方面分析,广西高技术产业的行业分布决定竞争性弱,这种情况必然造成了一些高技术产业同其他产业关联效应较差,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作用不明显。难以实现通过高技术产业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四)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偏低。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效益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劳动生产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积极性及创造性等的综合表现。按人均增加值计算,2002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6.32万元/人,其中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人均工业总产值为30.67万元/人,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只有1.49万元/人。这表明,广西高技术产业不仅目前不具备“高收益”特征。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很难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来推动广西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五)自有知识产权少,科技产出能力弱。广西高技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不高,知识产权意识差。2003年全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仅为55项;拥有发明专利数14项,且集中在极少数几家企业。科技产出能力差,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科技项目数共136项,新产品开发项目为79项。由于科技投入的明显不足,造成了广西高技术含量的科研成果少,目前广西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不足20%,无法满足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六)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亟待完善。广西高技术企业仍存在机制不顺的问题,产权关系不清,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较小且不配套,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主体。从高技术企业的外部环境看,尚未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其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仍处于一种分散状态,很难开发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机制尚未建立,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相关政策不健全,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但贯彻落实没有完全到位。
五、发展广西高技术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建立有利于高技术成果化的机制。要发展高技术产业,不仅需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力协同,而且涉及到政策制定、人才培训、资金筹措、标准规范、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有经济、科技、教育、财政、金融等部门大力协同,建立“科技———经济”整体发展计划和政策。建立有利于高技术成果化的机制,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技人员依靠科技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鼓励科技人员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创办高技术企业,促进高技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努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缩短转化周期,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广西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NextPage]
(二)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增加高技术产业中的科技投入。目前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和功能过于单一,设立创业板块融资市场迟迟未能实现,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创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阻碍了高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与发展,成为制约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自筹为主体、金融部门为支撑、广泛吸纳民间及东部地区和海外资金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特别要多渠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融资问题是高技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为此,要使用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挥其引导性作用,要通过建立规范的担保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筹措更多的发展资金,从而不断完善服务于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资本市场体系。
(三)加强科技创新,突出重点和特色,提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全面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上,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力争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充分用好国家现有的扶持政策,努力抓好既有基础和优势、又有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高技术产业,努力培育并形成若干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要推动企业树立信誉意识和法律意识,以此带动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科技型企业能够从小到大,自主、自律、自强地发展,提高广西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担负着直接
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特殊使命。制订高技术产业政策是国家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高技术产业政策指明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规模和目标,并能促进产业的顺利、有效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税收扶持政策、信贷扶持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技术引进政策等。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做好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应进一步从财税、金融、贸易等主要方面,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与环境,特别是培育适合于多元化的高技术产业资本市场,加快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有助于技术、管理、市场、人才、信息的交流与集成,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不断转移和优化组合,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此外,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运用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不仅表现在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而且还表现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运用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对发展广西高技术产业最迫切需要最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将高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改造中,努力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充分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要努力提高传统产业改造的起点,把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技术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成长链。要以我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开发、引进、推广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全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可拓学是由我国蔡文教授建立的一种把事物质与量有机结合起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这一理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生物学等领域。可拓理论利用“距”和“关联度”的概念将事物“是”与“非”的描述转换成属于“是”与“非”程度的描述,这一转变体现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通过可拓集进行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知识管理状态,为其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通过建立关联函数确定待评价企业与经典域的“关联度”。可拓集采用“关联度”大小衡量对象与集合的关系,将经典数学中“属于”和“不属于”集合的定性描述扩展为定量描述,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去研究事物的规律,本文采用基于区间距关联函数计算关联度。首先给出小模区间的定义,设X=<x1,x2>和A=<a1,a2>,若x2-x1<a2-a1,则称X为A的小模区间,或者称A为X的大模区间,小模区间的定义在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模型中的现实意义为:对待评价企业特征的区间描述值的取值范围不应大于给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各特征的取值范围。由式(4)~(8)计算待评价企业与各知识管理能力等级的关联度值,将关联度最大的等级作为该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2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AndrewCampell认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包括知识管理流程能力和知识管理基础能力[11],其中知识管理流程能力是指企业对整个知识管理流程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转化、创新、保护能力,知识管理基础能力是指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活动所必须的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根据AndrewCampel对知识管理的描述和高技术企业的特点,确定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度量指标体系见表1。
2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的应用
2.1确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和临界区域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一般”和“差”,其所对应的各个指标也据此划分为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分别确定其所对应的临界区域为:<85,100>,<70,85>,<60,70>,<0,60>。
2.2确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赋权过程符合人们的思考习惯。
2.3确定经典域和节域根据表1给出的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指标,利用式(1)和式(2)确定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经典域和节域。
2.4计算等级关联度依据表1的指标体系,某企业对其下属的两家分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见表3,数值以区间值给出。首先利用式(4)~(7)确定待评价公司各知识管理能力指标等级关联度,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表2),利用式(8)计算分公司A、分公司B知识管理能力等级关联度如下。对于分公司A,KA2(R)最大,这表明分公司A的知识管理能力水平最符合第二等级(良好)的特征,因此确定其知识管理能力水平为“良好”。对于分公司B,其中KB3(R)最大,这表明分公司B的知识管理能力水平最符合第三等级(一般)的特征,因此确定其知识管理能力水平为“一般”。
3结束语
[关键词]风险资本高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由这一事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以上问题的答案在于以下缺口理论的假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