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法国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7-13 00:32:18

序论:在您撰写法国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法国学习计划

第1篇

1. 简单说明自己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及工作经历。

2. 说明自己进一步求学的动机即为什么选择该国、该大学与该专业。

3. 该国在该专业领域有何优势。

4. 详细的留学时间安排。

5. 介绍留学所需资金及来源。

6. 学成后的计划,即回国的工作计划。

学习计划书的行文风格和文章结构不需要太多个性化和感性的描述,强调结构清晰简单,逻辑严密,阐述的事实明确,相关论据有力可信,学成回国的理由要非常充分,并且绝对不能和申请人的其他材料发生矛盾。

由于使馆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文件,因此学习计划书切不可写的太长,一般不应超过800字,学习计划书的重点部分是未来的职业计划和留学后回国的理由,通过这一部分说明你到该国留学后,确实能够对您的职业发展有良好的帮助,并且有可信和充分的理由学成归国。

第2篇

【关键词】趣、实、活,实验教学,新颖教法,主体作用,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化学、发展化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当前,在我们的课堂改革中,仍然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教”轻“学”、重“结构”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有待更新和改进。就此,笔者想就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用“趣、实、活”的课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牵住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用有趣的课激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用化学的眼光去理解外界事物,热心于解决现实中的化学问题。

课要上得有趣。学生在教学一开始就有了兴趣,才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例如:上序言课时,老师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没有一个学生会对他感兴趣,都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老师提出:能不能用一根玻璃棒点燃酒精灯呢?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这实在太新鲜了!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课堂嘈杂一片。老师唱一句《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词“张开眼吧,小心看吧”,课堂“刷”声停下来。一根玻璃棒(事先蘸上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混合物)伸向酒精灯灯芯,一碰上,呼的一声点燃了,课堂上“哇”的一声炸开了。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通过扎实的课堂,让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课要上的“实实在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点落到实处,这样学生才有探索创新的基础。在《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学习中,老师点燃四支蜡烛,找四个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然后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推断的结论记录在课本的表格内,横向对比,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有可燃物、跟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也就总结出灭火的办法。这样实在的课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体验探究规律的科学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课上“活”,让学生跃跃欲试。课要上得“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也要活。创设一些身边的化学情景,提出一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铁钉生锈了,在家里,你是如何将锈除去的呢?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各自的方案,他们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人用砂纸擦,有人用煤油泡,也有人用酸醋浸,还有人要把它泡在可口可乐里。把铁钉泡在可口可乐除锈还真新鲜,有人窃笑,有人摇头,有人蒙头转向,又有人觉得有趣,要试试。结果是,用可口可乐泡还真行。

“趣、实、活”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有趣才能做到实在,才能激活思维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功,反过来又能对学习化学产兴趣。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的化学结论都要有可以模拟重复的实验支撑。初中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真切、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每次演示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给学生一个范例。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有些老师喜欢把演示实验交给学生,代替老师在讲台上演示,本人不是很赞同。因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展示实验现象的角度、时间,指导同学观察等等都远不如老师来得老到。课本中有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更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便于更贴近细致地观察,对座位远离讲台的学生有更是好处多多。

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所谓学习兴趣,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科目)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就会更加积极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疑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总结了几种教学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教师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造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引导。教师若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学生学了1/2、1/3、1/4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1/6、1/8、1/12、1/1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孩子们在动脑操作同时启动思维,思维又服务于操作,在情境中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不相同的个体,教师们不应用“唯教师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教师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教师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运算。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一课,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因此学生们都感到兴趣十足、信心百倍。随后,教师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可以向对方提问。“商2余2”,“应该是商2余200”,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剑,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让他们争论,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

另外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我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练习。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些游戏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四、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动手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对数学的厌倦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数学学科趣味教学法是一种教学艺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需要教师们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博闻、强记、日积月累,这样才会文思泉涌,俯拾即是,引用起来恰到好处。只有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才能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

参考文献:

[1]孟庆艳.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2]高丽娟.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3]虞康.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小学教学参考,2007,(24).

第4篇

关键词:学生;兴趣;效果

中职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的这种积极性往往很短暂,遇到很小的困难就容易使他们浅尝辄止,最终导致学习的失败,也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化学教师要想把化学课上的生动有趣,自身方面要充分的备课,十分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了解学生对该门学科的认知水平,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地学习;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一、 用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用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常见但又熟视无睹的现象来设计教学,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获得新知识,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加深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于那些与学生实际联系的物质及变化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寻求新的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讲“燃烧的条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玩过“火”吗?能否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质能燃烧?哪些物质不能燃烧?还有哪些物质容易点燃呢?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家里水井里面的水比较浑浊,我们可以洒入明矾净水;麦田里用来抗灾灭虫的“六六六粉”并不是因为科学家实验了666次成功的,也不是用666种药配成而得名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分子式是由6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6个氯原子组成的。

二、用心备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传道、受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高效性,通过用心备课,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具有启迪性地融入到每一节的教学内容中。化学实验现象是入门的向导,也是问题的源泉。教师在授课时应从典型而新奇的实例入手,使引出的问题生动有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教学中,教师演示了木炭、磷、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后,进而提出:铁这种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吗?马上就会把所有的学生带入问题之中。又如“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马上变成了牛奶状,教师又可以设疑:如果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就会踊跃参加活动,急切地想把问题答案找出来。实验完成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兴趣,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步步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三、通过带领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实验活动课,学生按照教师的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让学生们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实验过程的安全性。比如在学习浓硫酸的脱水性时,我设计了“白糖变黑雪”的实验。实验器材有200毫升小烧杯,实验物品有5克白糖、浓硫酸。由于有浓硫酸这种让人望而生畏的物品,学生大都不敢去碰触。通过我的鼓励和现场示范液体药品的倾倒方法与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做起了实验,当他们看见放入烧杯中的白糖上面滴入几滴经过加热的浓硫酸后白糖就变成一堆蓬松的“黑雪”时,实验室内气氛沸腾了!这样,当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化学的趣味性,会主动对白糖为什么会变成“黑雪”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把对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

四、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能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真知。如电子式的书写过程可以这样来安排:先教会学生写一个简单的,然后让学生模仿一个同类的,很容易,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再让学生写一个不同类的,有的学生肯定会写错的,教师纠错之后再让学生模仿一个,学生就写对了,接着教师再要求学生对比总结书写电子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从一开始的成功到体验了失败,最后又在失败中走向了成功,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第5篇

一、激发动力――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精心设计导入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巧妙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雨》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并引导学生说出谜底,进而导入课题。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还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用具来进行。这样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我播放了“百鸟齐鸣”的录音带,让学生闭眼倾听,想象:这里有多少鸟儿,它们在干什么……告诉学生这么多鸟儿们它们都住在同一棵树上,学生们在惊讶之余,更是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录像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如诗的连绵画卷之中。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对桂林美丽的风光啧啧称奇,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景,不禁想更多的了解桂林,了解桂林的山水风光。

二、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如在《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天鹅、大虾和梭鱼是怎样拉车的,并在表演过后安排一次小的采访,让学生们对这三只小动物进行自由提问,学生们兴致盎然,提出的问题精彩纷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课文情境,明白了一个道理:合伙的人们如果不是心一条,什么事也办不好,闹来闹去白费力,到头来,只能是自寻烦恼。

在教学《争吵》一文时,我让学生充分读课文,问学生:在课文中克莱蒂几次说到“我在外面等你”?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组织小组讨论:课文中我和克莱蒂都说过“我在外边等着你”,两人说的话一样,意思也一样吗?父亲对我说的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积极思考,学习兴趣高涨。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接触的无外乎是读写的材料,是那密密麻麻的方块字。要使其变得有声有色,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使其兴趣盎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做到这一点,就不可忽视多媒体教学,他就像一位魔术师一样,让你在课堂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本领。

在《火烧云》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如临其境,视听感受达到了极限,完全置身于那美丽的意境中。这样,就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氛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亢奋、参与的状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抛砖引玉――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不应该只是知识的巩固,机械的练习,而是课堂的又一次延伸。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

在教学《秋天》一课之后,可布置学生有关“秋天”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到图书室、大自然中去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谜语、谚语、诗歌、故事、图画等等,教完课文以后,再布置学生做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让学生亲手描绘秋天的美,展示秋天的美,感受秋天的美。

新教材有许多内容和插图中蕴含着一定的情节,仔细思索其目的,绝不是为了装饰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加利用就会成为语言训练和想象力训练的切入点。教材上这些有情节的图给了学生丰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拼读的词说一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做情节的一分子,给学生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这里,情节性的空间和学生想象力的空间造就了一种既可以巩固音节又可渗透语言训练,既可以合作又可以满足自我的学习过程。

第6篇

关键词:激发;数学;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众所周知,无论干什么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将此事干好,如果有兴趣于某一事物,我们总是会想办法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爱好和追求的意向,成为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力。本文根据兴趣的情绪性和动力性,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谈谈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的具体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的乐教促学生的乐学。譬如,当学生上课发言,板演出现差错时,笔者给予学生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亲切适度的鼓励。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你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你在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好。“别急,再想一想,先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通过教师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使学生感到心情愉悦、乐于学习。

二、创设学生乐学的情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景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乐学情景的创设,要求教师深钻教材,精心设计,优化课堂结构,把数学知识化融为美的情景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知识迁移,加速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学生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理解有困难。要解决这一难点,就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空间”、“空间的大小”等问题。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开始上课时,笔者让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在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下,进行了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导入新课。提问一:“为什么乌鸦把瓶中放些石子就可以喝着水了?”笔者的提问首先把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说出“石子把水挤上来了。”提问二:“为什么石子会把水挤上来?”一学生站起来回答:“石子把水的位置占了”。一学生说:“石子把原来水占的空间挤了”……笔者顺着学生的发言,拿着一个空水瓶,追问“什么是空间?”“指一指瓶子的空间、桌斗的空间”,“桌斗和瓶子那个空间大?”这一系列的追问,使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举例巩固,学生很快地理解了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揭示体积的感念。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体积的概念。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形象。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法,将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法引入课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趣味化、简单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学生就对数学感兴趣。

例如,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复习了2、5的倍数特征,然后提问:“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学生脱口而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听到这种说法后马上举例反驳:“13个位上是3但不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说:“各位上是任意一个数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说:“3的倍数没有规律”……笔者顺着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然后笔者马上做出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验证,结果学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迫切想知道3的倍数特征,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笔者又让学生在学具计数器上用拨珠子的方法拨出3的倍数,并记录所用珠子的数量,通过观察、交流发现3的倍数特征。最后采取竞赛、猜数等活动进行练习,这样不仅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也加强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整节课把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辩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效果。

四、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的比一比、分一分、画一画、拼一拼、填一填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维,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感,增强学习的真实感,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体验主动探索的愉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卡片,剪刀,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了长方形,并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后形状变了,面积不变,平行四边形的底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的相等,高与长方形宽的相等,进而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习时,学生始终满怀信心,饶有兴趣地实践着,通过多次实践,形成表象,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促使知识的内化。

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7篇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

    化学的乐趣

    化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化学中很多内容都是源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以利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发学习兴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铁锅、铁棍生锈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铁制品会生锈呢?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则会一头雾水,迫切地想知道,然而在系统学习了化学知识后,学生就可以清楚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的内部含有杂质碳,碳与空气中的氧在常温条件下会发生发应.在水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也就是说,只要接触水,时间一长,铁就会生锈.教师还可以问:怎样做,才能使铁不生锈呢?学生讨论,总结出防治铁生锈的方法.在铁的表面涂上一层油漆,就会杜绝铁与水接触,自然就会避免铁生锈.教师从生活中的化学入手,分析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自然就会产生学习的乐趣.

    二、采用游戏法,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依然还是爱玩的年龄,虽然面临着中考,可是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适当采取游戏法来辅助教学,讲解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比较复杂的问题.

    例如,对于学生刚开始学习而无从下手的化学式,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法激发学生兴趣.当然,游戏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采取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合价,在两分钟之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化学式及其名称书写在黑板上,全对为胜.这样,学生为了在游戏中取胜,就会刻苦学习,记忆化学式.

    教师还可以通过化学猜谜的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例如,调味佳品,来自海中;清水一冲,无影无踪(打一物质的名称);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打一物质的名称);吹不响的喇叭(打一化学仪器);盛酒不是瓶,叫灯不照明(打一化学仪器);玻璃身子橡皮头,苗条身子尖尖足,大量收进再零卖,进出都从一个口(打一化学仪器)……这样的化学猜谜,会让学生充分动脑,考虑所猜谜面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和特性,根据这些再来猜想谜底,这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

    三、研讨释疑,提高学生兴趣

    化学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有时候刚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又衍生另外一个问题,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研究、探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研讨之中,将自己的疑惑和对其他学生的疑惑的解答都交流出来,这样会对这些化学现象认识得更加全面、清晰,而学生的学习也会得以提升,兴趣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笔者没有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而是分组,让学生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诱导学生熄灭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在这个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推理,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利用活动课,保持学生的学习

    兴趣

    活动课是所有学生都喜欢上的,面临中考压力的学生更是渴望有些课外活动的机会,所以教师可以多多设置、组织一些活动课.如何组织呢?有下列三个原则:

    1.根据化学教材来设计活动内容,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生活结合,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增加趣味性.

    2.活动课要与课内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同时又要有不同的表现,不能与课堂授课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