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04:11:20
序论:在您撰写课堂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教育教学 教学理念 理想课堂 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28
Small Classes, Great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Thinking and Reconsideration
GAO Xinghua
(Shand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ifang, Shandong 261061)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deal for classroom and teacher and so do the requirements set forth in order to classroom teaching seriously re-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truly achieve "small classes, great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aching concept; ideal class; teachers’ quality
1 对教育教学的思考
“区区三尺讲台”到底承载了多少?有必须完成的任务,又有必须尽的职责,有必须背负的道义,又还有许多潜在的东西等等。所有的这一些我们做到了多少?完成了多少?在课堂上除教会他们应该学到的课本知识外,还应教会他们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朝着什么方向改进?……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的话:“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这种不追求物质享受,只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静,才是人生的永恒追求。”这是一种对生命享受的追求,是对人生理性的选择。①我们的教学如果朝着这种方向努力,就不仅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但适应生活,享受生活,还要对生活有高质量的追求。
2 对“教学理念”的再认识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因为一堂课结束了就结束了,教育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一定有一个自己坚守的信仰,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使自己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有一个理性认识,来指导和指挥自己的教育实践。正确的“教育理念”会影响着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的态度、和采取的教育策略,会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说,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载体。②
(1)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我们的教育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的实现,注重他们对现实的需要,把传授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和禀赋,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理、自强的生活意识,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重视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价值,把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第一位,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其健全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的整体素质,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自身素养。
(3)我们的教育不能把课程看作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工具,要体现教学的多元价值观念,课堂上不能忙着做题,只讲与课本有关的知识和内容,其他一概不管,课程应当是一种理念、一种过程、一种态度和一种许诺,通过培养态度和技能,使学生能从多种角度去感悟、解析、评定生活,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去顺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确认”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偏离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只教会本节课的内容,要把学生一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不但教书,更要育人。
3 对课堂教学价值的追求
我们进行的教育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价值尤为重要。课堂的教学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的内在价值,二是教学的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是能够建构、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价值,外在价值是培养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社会,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完美的统一起来。
我们认为理想的课堂教学符合下列要求:
一是参与度,真正的课堂不只是一节课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让学生积极与主动全员地、全程地有效参与到整个课堂中去,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有些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一动不动地坐好,一节课都在口若悬河的讲,学生没有任何的参与,课堂真正成了老师“满堂灌”的课堂。
二是亲和度,理想的课堂,教师不应是严肃的、甚至是严厉的,在课堂上发号施令、施展威严,而是与学生之间要愉快的合作,让学生感到上一堂课就像进行一次情感交流。
三是自由度,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的板着脸,要多几分风趣、多几分幽默、多几分温和,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思维,放松的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有的教师上课板着脸,非常严肃,对学生要求非常严,学生吓的大气不敢出,怎么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曾经有毕业的学生和我聊起当年的一个老师,很厉害,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要罚站不说,还要受批评。同学们一上他的课,紧张的不得了,特别怕老师提问,只要老师一说“这个问题找个同学起来回答一下”,同学们都吓得气都不敢喘了,就害怕喘气声让老师听见,被叫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想着害怕了,哪有心思思考问题。
四是练习度,课堂上尝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观察、多操作、多和学生互动,不要一味的强调秩序、纪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来,在具体实践中学习新知,探索真理。五是延展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讲课本,要对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充分联系生活,要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从已知探索未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的空间。③
4 对教师本身的要求
4.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要追求这种理想的课堂,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丰富自己的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积累一桶水。教师要做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并注意适时更新,以适应日益变迁的新时代,在自己的教学中要研究,多反思,要不断地总结自己,改进自己,提升自己。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实施针对性的措施,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爱护学生的自尊。教师要在教学中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不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保守,不安于现状,要主动求变,敢于创新,要研究出适用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
4.2 教师要精心备课
教师不光要有新的教育理念,还得精心备课,对于每一堂课,都得深入研究大纲、教材,要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认真对待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引入的方式生动有趣,适合于不同的同学,让学生满心欢喜的进入课堂,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上,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做到语言幽默诙谐、简洁风趣,不唠叨,不重复,能感染学生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课堂效果。让学生怀着对求知的欲望走入课堂,通过积极思考、探索,最后带着收获和喜悦走出课堂,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现学生心灵最深处的需求。课堂的内容要丰富、充实还要疏密相间,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把握课堂,不能安排内容像赶火车一样,让学生觉得喘不上气,也不能安排的太空,让学生无事可干,要适当的控制学生的注意力,重点、难点要处理的恰当好处,最后的总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悬念、一个幽默的语言、一个潇洒的动作,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4.3 教师要付诸自己的全部热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来的东西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态度和效果,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心关心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是严肃的,一味的板着脸发号施令,要真心热爱自己的事业,真心关心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用真诚热烈的情感把学生相应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学生兴高采烈的投入到美好的情景中,自己对美的知识的渴求,唤起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潜能。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满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讲课要语言丰富、生动,要充满热情,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去调动学生的热情,创设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教学情景,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肯定的手势,都能给学生一个无限的激励与温暖,鼓励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端庄得体、优美雅致,要有大方的举止,让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创设一个情感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4 教师要有“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一种能力,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一些事件处理好了,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就会课堂效果。课堂上一些事件随时发生,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调控水平和自己的应对能力,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④
5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成绩分工制、小组游戏竞赛制等方式,使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每一小组成员中不但要自主学习,还要有义务和责任给其他同学以帮助,使得整个小组共同进步。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到一种“患难与共”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团结互助,共同努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能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更有意义的事,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整体中的正面作用,让每个学生在团结协作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6 舒心的教室环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还要把教育结合各种因素融入到美好的情境中,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思想及行为习惯,使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课堂教学情景的要素很多种,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教室的良好环境,充足的光线,清爽的空气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能让人心情愉快,不仅(下转第111页)(上接第60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促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我们学院在开学初期,学生都会精心布置教室,不但把教室打扫得窗明几净,还挂上漂亮的窗帘,贴上美丽的窗花,窗台上摆上几盆绿色的植物,精心设计板报、墙报。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学习,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大大提高学习的热情。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要想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从我们每一个教师做起,从每一节课开始。
注释
① 李华秀.浅谈教师的教育观.世纪桥,2007(11):95-96.
② 孔伟利.新课程中的师生角色.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11):7-8.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既是“学会了”,也就形成了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为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明确了这一点,教师的教育行为就随之而改变了。
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使学生爱学
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一种文化过程。课堂是一种师生互动,它的文化含量取决于教师的文化意识、文化视野和文化阐释等文化底蕴。我们的课通过教师的互动努力和不断提炼,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开放的文化意识形态,彰显出“文化的教学”。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经历中一段具有生命意义的交往过程;课堂教学以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内驱力为指向而形成其学习人格;课堂教学突破了时空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
我校研究了促主体性发展的备课模式,即“四分层”的备课模式。遵循差异性和发展性原则。这个备课模式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分层:
一是学生分层。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分析,根据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单元验收把学生分成不同类别,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教学时分类指导。所分类别是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教学目标分层。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基础目标和层次目标。分别针对于低层学生和中高层学生。在目标的设定上,我们力求下要保底,上要挖潜,使各类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课堂提问分层。在设计重要的课堂提问时分层。在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时,要充分发挥中、高层学生的领先突破作用和示范作用,在强化认知反馈的时候,要多照顾低层学生。四是课堂练习分层。有为低层学生设计的基本练习题,也有为全班学生设计的平均目标水平的练习题,还有为高层学生设计的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各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己的练习后可以选做高一层次的提高题。这样的备课由于充分考虑了每一个学生,利于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分层备课使教师心中有了全体学生。教师心中有了学生,自然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甚至是照顾,进而兴奋起来,上课时也就能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听讲上了。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乐学
学生上课做到不说话、不搞小动作,老师让做什么就是专心听讲了吗?这样说只说对了一方面。在学生进行了预习的前提下,有许多较易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在听课时,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不懂或似懂非懂的知识点上,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使一堂课非常轻松愉快。
我校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趣、动、评”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更要爱学、会学、创造性的学习。
“趣”,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习动机,使之爱学;另一层是不断满足学生认知的心理需求,使之处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在激趣方式上以问题,以形象,以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自主式、互动式、评价式学习等来激发学生探究。
“动”,即积极活动。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全过程的学习活动,参与以开启思维为核心的学习活动。教师要设计学生全身心参与的教学环节,组织好全动、互动、自动的活动。巧妙地将游戏、表演等形式引入课堂,力求在活动中交流,活动中发展。
“评”,科学的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课堂教学一种必要的反馈。可以是自评、他评或互评。我们除了重视对学生获得知识进行评价,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评出自信,体验成功,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在评价中享受快乐,在评价中彰显个性。
习惯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学校要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成长。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特点,学校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为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管理,解决习惯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习惯培养正常、稳步的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学习习惯培养领导机构,全面负责习惯培养计划的制定、检查督导以及考核评估。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各学科分别制定出了学科教学培养习惯的思维导图,科学可行的计划和方案的制定,是保证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扎实有效进行的关键。以语文学科为例: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在这个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成为终生学习者、思考者,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的教师有爱心、耐心、决心、恒心。同时,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其意义是深远的。
1.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
我们究竟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不在于我们的教学条件如何优越,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构建了适合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而课堂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决定我们培养模式是否科学。我们之所以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或者说,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很差。我们要想改变教育就必须从改变课堂入手。
2.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变
教育的希望在课堂,课堂的希望在教师,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课堂,没有好课堂就没有好教育。中国多次的教育改革的主体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而
唯独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可能改变,教育就不变。所以,课改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改教师,构建新课堂必然呼唤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行动的新教师。
3.观念不变,教师就不变
时下,为实现教育公平,政府加大资助力度、推行“两免一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孩子们“上得起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并向边远、薄弱、贫穷的农村学校倾斜,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缩小校际及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内各阶段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给“择校热”降温;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及城乡教师交流力度,组织名师送课下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
无论是让学生在上学路上不用担心学费,生活费的问题,还是让孩子们进入更均衡、更优质的学校,他们最终将走进我们站立的地方―课堂。如果说政府的各项举措是在为教育公平的大树培元固本,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它施肥浇水、剪枝驱虫,最终让教育公平之花在课堂中绽放。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我们更应该贯彻公平教育的理念,课堂上应做到教育公平,为教育公平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在一个班级乃至更大、更广的范围内,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几十个学生坐在你的面前,看上去整整齐齐,但他们肯定各有各的性格特征。学生这许许多多不同的性格、爱好、兴趣等等,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矛盾中见出统一,变化中求得协调,构成了集体生活的斑斓色彩。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做到教育公平呢?
如果我们能把关爱的目光投向课堂的每个角落,而不是只期许那些自己“喜欢”的学生;如果我们能把视力不好的大个子的同学调至前排就座,又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看清黑板,而不是坐在教室的边远角落;如果我们能给予学习能力不强的同学更多的帮助和鼓励,而不是对他们不冷不热;如果我们能给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同样多的课堂教学提问及回答问题的学习机会,又不会打断知识丰富、勇于进取的学生的思考,而不是对他们不闻不问;如果我们能给经济情况悬殊家境上处于劣势的同学配以同样经济简装的教材、教辅用书,而不是漠然处之;如果我们能让班级中的每个角色、课堂上的每个机会都对所有学生平等开放,而不是人为制造一个教室中的“精英群体”;如果我们能以敏锐的目光发现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优点,而不是用某个简单化的标准去看待他们;如果我们能以无比的耐心去发掘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而不是用某种固定化的模式去要求他们;如果我们能以因材施教的态度去发展每个学生不同的长处,而不是用某条单一化的道路去束缚他们。我想,我们在课堂上就在为做到教育公平努力。
当然,要做到课堂教育公平,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清醒认识当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的差异,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主动放弃高声说教的话语,通过步步引导让我们的学生们去挑战教材中的一个个问题,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给予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和鼓励。让我们一起亮起课堂公平的阳光吧,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自信的阳光,让每位学生都能托起生命的阳光。
斯霞老师在1979年拍摄了教学电影《我们爱老师》。电影结尾,有这样一段对斯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生动。”三十多年过去了,重温这段文字,我们依然感觉到它的温度与深度,体悟到其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思考。爱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爱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更好学,学得主动、生动、灵动。
爱的课堂,对教师来说,表达爱的方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设计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支配、控制着“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爱教”,学生越“不爱学”,教师的“爱”扭曲、走样。教师的“爱教”恰恰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是对学生的学习实施“非爱性的掠夺”(于丹语)。
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是对“学”的考虑。学生学得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酝酿精彩;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展示精彩。教师要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先学后教,为学而教”。“先学”中的“先”,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化的是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将学内容的探讨,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大胆质疑。“后教”中的“后”,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弱化,做到“为学而教”,即为学习而教,为学会学习而教。该教的,才教;当教的,方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遮蔽学生的学,替代学生的学。“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教师以不见自我的方式,成就了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习。教师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教师放手,学生的眼睛、嘴巴、双手、头脑才能解放,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他们积极主动、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以研究的心态和方式进行学习,在集纳知识、思想、方法的过程中,他们对知识、思想、方法产生了爱。这种爱,是深切的爱;这种爱,犹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由他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的神经和血脉的。”
教学方法是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为达到一定的教学、发展和教育目的而进行活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它通常由教师在备课时选择、设计和确定,跟教学效果的关系十分密切。“教无定法,贵在优选”。灵活和合理地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既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关于教学方法的一般知识
教学方法实际上是由若干种基本方法按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式结合而成的。它包括教和学这两个方面,其中教的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常以一种或几种基本方法为主,以其它方法配合,组成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方法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和进行学习活动定向的方法、组织和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以及检查和反馈学习效果的方法等三组基本的方法。它们涉及整个教学过程。
对教学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对教学方法所作的不同分类,从不同侧面反映和表征着教学方法的属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结合采用几种方法,通常所谓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只是意味着这种方法占有优势地位,是该教学阶段的主要方法而已。
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应该善于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的标准和程序,合理和灵活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且使它们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保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好化学。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方法跟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系统运行的目标和系统的外部条件等因素有关。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1.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可能某些方法比较适宜而另一些不太适宜。例如,为了形成概念,第二信号系统特别重要,语言方法起着主要的作用,直观方法只起辅助作用;为了形成化学事物表象,跟第一信号系统联系着的直观方法起着主要作用,语言方法则起辅助作用。
2.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任务是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实现的,教学方法不但要符合学科的特点,还要符合课题内容的特点。例如,需要通过练习和操作才能获得的实验技能,适宜于选用操作的教学方法而不宜于用语言方法和直观方法;探索-发现法比较适宜于既不太复杂又不太简单的内容,在内容太复杂或很简单的情况下,选用接受-复现法比较适宜。一般说来,理论内容宜选用讲解法、谈话法或讨论法;化学用语的教学宜采用讲解法、练习法;元素化合物知识可采用讲述法、演示法、实验法、独立学习法、演绎法等。
3.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对学生的适用性,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习准备基础、对各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态度、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发展水平以及班集体在学习方面的特点等。如果学生学习水平较高,学习准备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可以多采用讲述、讲演、讨论、实验室实验、独立学习、演绎法、探索发现法、专题检查以及用问题激发学习兴趣,用义务、责任激发学习动机等方法。如果学生的学习水平较低、学习准备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则应多采用谈话、讲解、讲述、演示和展示、练习、随堂实验、归纳法、接受-复现法,指导学习和日常检查、用新奇现象激发学习兴趣等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注意班集体在学习方面的特征。例如,有的班集体表现为外倾型,学生爱提问、爱发表意见,比较活跃,宜于采用讨论法、谈话法;有的班集体为内向型,学生不爱提问、也不善于讨论,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谈话法和讨论法就要暂时少用、慎用,教师还应采取措施逐步扭转,促使向积极方面转化。
在同一年级或同一年龄组中,学生常常有不同的学习和发展水平,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考虑到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学习上的“差”生在学习的情感水平、学习自觉性、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和思维独立性等思维品质上,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上,往往都发展得较慢或者比较差,但是他们往往有丰富和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创设统觉情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广泛地吸引他们参加实验和实践活动。在讲授新教材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注意力,讲解困难材料时要放慢速度,在练习时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和善地提出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及时反馈学习的效果,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于优生则应适当增加学习的独立性、探索性、难度和速度。
4.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教师本身的可能性,符合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个人特点。教师运用各种基本方法的能力水平、对各种教学方法及其运用典型的了解熟悉程度、优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和经验、教学特长、教学风格和习惯等都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影响。口头表达能力强的,运用语言方法效果较好,擅长实验教学的,采用演示法、实验法、探索-发现法效果较好;思维敏捷、组织能力强的,运用谈话法、讨论法效果较好。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扬长避短。逐步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时间、设备等条件。教学时间有一定限制,讨论法、参观法、探索-发现法、归纳法等方法比讲授法、接受-复现法、演绎法等耗费的时间多,在选用时应考虑时间是否允许;选用实验法等操作教学方法时应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设备;选择参观法时应考虑是否有符合要求的参观对象等等。
上述各项依据组成一个整体,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综合考虑所有方面,否则,某一方面的疏忽也可能使教学方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优选教学方法的程序
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教师先要熟悉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跟本课题有关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思想状态和心理生理特点,确定本课题的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培养以及思想品质教育方面的任务和目标,分析、确定教学的要点、重点、难点和关节点;接着应构思把全部内容、要点组织起来,并保证重点、难点和关节点教学有效进行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安排的教学时数、划分各课时的内容、确定每个课时的任务和主题,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符合教学需要的若干阶段;然后才根据各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可能性和适用条件,选择各教学阶段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按照确定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思路、逻辑)拟定各阶段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方式;最后还应结合学习活动激发、定向方法与巩固、检查、反馈教学效果方法,预测该教学方法整体的有效性,使之进一步优化,完成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就认知教学来说,为每一阶段选择教学方法的一般顺序是:
第一步,决定是选择由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还是选择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法;
第二步,决定是选择接受-复现法,还是选择探索-发现法;
第三步,决定是选择归纳法、演绎法,还是其他逻辑方法;
第四步,决定主要采用语言方法,还是直观方法、操作方法以及它们如何相互配合。
实际上,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一模式进行。随着经验的积累,直觉将会越来越多地起作用。在尚未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科学程序的初期,按照这样的步骤开展工作仍然是有用的。
调查表明,对各种教学方法解决具体任务的可能性和适用条件缺乏全面和充分的了解,尚未掌握各种教学基本方法,缺少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等都会在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时引起困难。要避免困难的产生,掌握优选教学方法的本领,需要教师加强教学方法的进修学习,注意研究学生,努力掌握各种基本方法,掌握优选教学方法的标准和科学程序,坚持不懈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并且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四、常用的化学教学基本方法
化学教学方法分为综合方法和基本方法两大类,掌握各种基本方法是运用综合方法的基础。现对常用基本方法及其运用概述如下:
(一)讲授
讲授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教学内容,学生主要进行听、记等接受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启发式讲授中,还存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学生的理解思维等活动。
讲授法运用不当,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用好讲授法的要领是:内容完整、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既注意全面和系统,又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语言准确、精炼、生动、能听清听懂、有感染力,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恰当地运用板书、板画(包括化学符号、图式、实验图、示意图)以及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来配合讲授;注重启发性引导、分析、阐述和论证,注重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师生活动协调、同步;注意收集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对讲授作适当的调整等。在具体运用中,讲授大体上有下列几种类型:
1.讲述
常用于介绍化学史实,叙述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的内容,陈述物质的性质、用途、制法和相互关系,描述变化过程、实验现象或其它事实,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概念和表象。
2.讲解
常用于分析化学事实、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化学概念,解释和论证化学原理,剖析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比较复杂内容的教学。
3.讲演
不受常规教学环节约束,用较长时间连贯地对某一化学专题进行系统的介绍和严密的分析、论证等,主要用于高年级学生。
4.讲读
朗读课文和讲解交替进行,用于帮助学生领会、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句或者重要段落。通常只用于阅读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
(二)谈话
教师通过预先设计的一系列有联系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经过思考作出正确回答,以师生对话方式围绕课题的重点或难点展开讨论,从而传授、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
谈话要在学生具有较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时还要以观察演示实验和练习等活动来配合,要避免用机械的一问一答方式。常用于学生比较熟悉事物的教学或者用于复习。
(三)讨论
(参见《怎样组织好学生的课内活动》中的“二、组织学生讨论”)
(四)演示和展示
教师作实验表演或者展示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获得化学知识、学习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基本方法。
演示能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为了搞好演示,教师应该明确演示目的,精心选择内容和设计演示方案,力求安全、可靠、简便、全体学生都能看清楚;要作好充分准备和预演;演示时要以适当的讲解指导观察、引导思考,还要注意演示的时机和示范作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使演示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手段,扩大了应用范围,强化了演示效果。
(五)参观
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在生产现场、博物馆、展览馆、科技实验室等场所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知识、扩大视野、接受思想教育的一种方法。
参观的教学效果跟准备和组织工作关系很大。教师事先应认真确定参观目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跟参观单位一起商定参观的内容、步骤和组织方法,了解单位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跟讲解人员研究讲解内容;还要落实交通和生活安排、组织安排、纪律和安全教育措施等;参观前要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知识准备和必要的物质准备,了解参观的目的、要求和计划。参观时要组织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看,认真听取介绍,记录参观的内容、心得和问题;要求学生自觉地遵守纪律、制度和安全规定,严防发生不测事件。参观后应该组织学生围绕教学目的要求、联系已学知识整理参观笔记,写出参观报告或者心得体会,并且组织讨论和交流活动,扩大参观成果。
(六)实验
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以学生亲手实验,达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实验技能、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为目的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它主要有两种类型:
1.随堂实验
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做若干个简便的小实验,又称并进实验、边讲边实验。它能紧密配合教师的讲解或讨论,直观效果好,特别适合于中学生的化学教学。这类实验不宜复杂,占用时间要短,安全、可靠性要高,要求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工作以及组织和指导工作。
2.实验室实验
以实验课形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实验室中独立地完成一组小实验或者一项较大的实验,通常其内容比较完整地形成一个基本实验单元。它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的最重要途径,不但可以运用、巩固、验证和加深已学知识,还能使学生获得新知识。这种实验类型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知识准备和实验技能基础。事先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做好器材和预试等准备工作;实验开始前,教师要检查预习情况,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时,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及时纠正错误,既要做好巡视和全面指导,又要注意帮助有困难的个别学生;学生应该认真实验和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成后教师要进行小结,指导学生清洗、整理器材和实验室,及时写出实验报告。
(七)练习
组织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性学习实践作业活动,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且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基本方法,是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必要手段。练习时,学生的实践作业活动通常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它延伸到课外就形成课外作业。
从行为方式来看,练习可以分为口头练习、板演、书面练习和实验操作练习等几种,它们各有不同的教学作用。对于各种类型的练习,其内容应该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精选,要注意变式和多样化,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进行;要注意练习不同于测验,教师应该作必要的提示、示范或者采取其它措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教学内容;要注意教会方法、培养能力;实行全面辅导与个别帮助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练习结果;练习后,教师要作练结和进一步学习的指导。
(八)自学辅导
是在教师辅导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地阅读教科书和参考材料、写读书笔记、做实验、完成练习作业等等来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从长远的观点看,它是使学生从“依赖教师的教来学习”,逐步向“不需要教师、能自行学习”转变的有效途径。除了在课堂自学之外,广义的自学还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运用这种方法,逐步提高自学要求。对尚未形成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辅导十分重要。教师的辅导工作主要是:说明课题的学习意义;选择、供给自学材料,提示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重点;提供学习的程序、提纲、思考题和练习题;介绍学习方法,协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自学进度并个别调整学习任务,督促、检查、严格要求;测量并反馈自学效果等。随着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逐步形成,教师辅助工作的重要性会逐步降低。教师在辅导时要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一贯地坚持这种方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只在短期内使用不一定能明显地奏效。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综合化、最优化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总是跟具体的适用条件联系着的。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内容都互不相同,不同年级、不同教学班以及不同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和个人特征不可能都是一样,因此,不能把某一种教学方法奉为万能万应的至宝。要从实际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使它们合理地和有效地互相配合。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职院校;课堂
一、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中职学校致力于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这就导致很多中职院校只重视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德育教育,加之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大多数缺少丰富的知识积累,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以及价值取向认真的对待知识,没有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或者道德观去弥补学习能力的欠缺。所以,在中职的教育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们缺少知识补给与价值观形成的缺陷,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自身知识的丰富,由此学生们面对新的知识与挑战也会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精神境界也同时得到了提升。另外,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会根据社会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们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格以及完好的价值取向,就会不适应这种调整,不能很好的接受各种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所以,在中职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是势在必行之势,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二)促进学生就业
综合性人才是企业如今选拔人才的重要尺度,中职院校的学生们大多数学习时间都花在了专业技能上,而传统的中职职业教育也是为了技能性的培养。但是如今的企业为了适应大时代的要求,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品德要求更加注重。如果中职院校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文化,会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领会了先进的思想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自身行为的规范以及素质的养成,长此以往在就业的过程中相比较那些没有独立思想、美好情操的技术人才就会更加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在研究中发现,中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后都会深入到用人单位的基层进行工作。而基层工作需要学生们有着过硬的技术本领之外,还需要有兢兢业业,戒骄戒躁,艰苦朴素的道德情操。所以,在中职院校的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要在就业之前就培养学生们能够扎实工作的思想,用德育去教育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培养出学生们敢于吃苦,勇于担当的职业道德以及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怀。由此,才能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学生们高尚道德情操,则对于学生们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面对人生坎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的一生,使之终身受用。
二、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进课堂的方式
(一)内外兼修达到德育教育目标
中职学校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教育引入课堂。在课堂中,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在课前导入时间播放语段有教育意义的动画,新闻或者是故事。在上课之前也会对于中职学生的着装有着要求,比如说:整洁干净,不允许出现奇装异服的现象。教室是否的整洁,学生是否标志卡的佩戴等进行检查,从内在与外在要求学生,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
(二)将德育融于教学内容之中
除上述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中职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这就需要中职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中巧妙的将德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用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立一些情景,并且将发言权交给学生,抽出5―10分钟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对一些时间,新闻,名言警句,或者有启示性意义的漫话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的发现问题,并且对某一个现象或者实践进行分析,锻炼和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顺其自然的完成德育教育。
(三)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点,引起道德共鸣
根据实践经验,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枯燥,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没有深刻的领会道德教育所要传达的精神。
例如: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就所讲专业课程播报一些当下案例,引起全员讨论。就某中职院校的经济理论教学为例子。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们播放了海尔集团在进口货电器进军中国的形式下采取的应对之策的视频短片。观看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海尔集团除了技术性战略之外还有这什么样的思想战略,海尔集团作为民族企业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道德情怀”。不出所料,大部分的学生都分析出海尔集团在经营战略上打出了民族品牌是借助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并表示这种爱国情怀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购物时候的心理。此时的课堂上,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怀其实已经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思维之中。所以说,在中职的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够将自身课程特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就可以有效的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小琴.浅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