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8 14:09:01
序论:在您撰写摄影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近十年来,中国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影视工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对于工业链条中的人才缺口需求巨大。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国内影视传媒高等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有近百所大学开设了“影视”“传媒”或“传播”的院系和相关专业。相比早些年只有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两家独大的局面,今天的影视传媒教育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影视工业标准
我们注意到,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多数是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也是在传统的二级学科———诸如新闻、传播、美术等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学科内核还是以史论、方法论、赏析为主的课程,与时下影视工业体系相距甚远。还有一部分就是单纯的技术类课程———以一些简单实用的操作为主要教学框架体系,因缺少行业实践的检验,所以存在体系陈旧、深度不够等问题。
(一)影视摄影教学的范围影视摄影教学是影视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将摄影、导演、录音和剪辑形成一个总体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以“画面制作”和“声音制作”为基本教学目标,以具有编导思维和意识、编导能力和技能的影视创作与制作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真正体现“一专多能”。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影视前期的拍摄技术和后期的制作技术。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广义的角度还是狭义的角度,影视摄影教学中缺失的是一种“大摄影”观———将文化底蕴素养和学科交互融合作为教学培养的方针,以制作技术为基石,以制片管理为重要保障,将工业标准作为参照准则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框架体系。
(二)新形势下对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公众号平台曾公布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方案。其中,初试需要考文化素养基础,考试科目为文学、历史、哲学。这条消息无疑是很多人艺考之路上的一个重磅炸弹,使艺术类高考再也不能成为许多人上大学走捷径的一个跳板,但却是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的重要改革举措。笔者认为,这种举措的背后,折射出长期以来艺术类专业培养的一个“顽疾”———学生无法创作出优质的作品,过度关注外在的条件与设备而忽略了从作品中传递情感和价值观的本质。这其实反映出学生在文学、美学、哲学素养方面的缺失,没有创作的根基,所拍摄的作品逻辑混乱,缺乏深度,没有情感。“大摄影”观正是要针对这些短板,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创作和影视工业体系的革新。
二、大摄影观中的基石作用
(一)文学对影视摄影创作的影响文学一直是最古老的讲述故事的载体,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摄影技术和录音技术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人类的历史就是通过文学为载体流传至今。作为影视行业,影视文学就是整个创作体系的基础。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萌芽阶段,多数的剧本改编自小说。其中,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就改编自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获得巨大的成功。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中,有很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由此可见,文学在影视中的作用非常大,文学的审美是电影审美的一个基础。简洁明了的叙事———逻辑清晰、语言简练、修辞得当,对于影视相关专业的同学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文学不仅对剧本有影响,其修辞的手法同样影响着摄影镜头的创作。一个镜头的意境与韵味,是否含有隐喻的修辞,这都是由文学发展而来。影视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有它独特的审美语言———景深、透视、构图的黄金分割、光影对画面的切割等。当摄影机的焦点随被拍摄主体来回切换的时候,当我们所看到的人物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前后景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差距巨大的时候,这种文学中所出现的排比、对比、夸张、隐喻都在镜头的运用中有所体现。
(二)立意的哲学借鉴讲好故事、拍好镜头固然是重要的,但对于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传递情感与价值观,也就是说,你想表达的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就是在以尼采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思想理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很多电影流派中的无序性,成为了另外一种电影的表达方式。无论在拍摄阶段还是剪辑层面,他们通过对哲学思考的借鉴和转化,深深地影响了摄影技术潮流的革新,也大大提升了电影的深度。比如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其中的手持拍摄与剪辑的跳切处理,直接植根于现代主义思潮之下,能够更有效地揭示出人们精神层面的状态和深层次的内心活动,比如《四百击》《筋疲力尽》。同一时间的新浪潮电影大都有着哲学上的借鉴和思考。美国的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借鉴了柏拉图《理想国》里的洞穴理论,电影中多次出现了隐喻,以“伊”为主的女儿代表了思想的开放,她很想逃出洞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代表了先进、乐观、积极、勇敢;而以“瓜”为主的爸爸角色代表了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他否决一切离开洞穴的想法。“瓜”在故事中出现了多次的自我思想抗争,在改变与停留之间苦苦挣扎,甚至发疯。但是到了最后,“瓜”还是选择放下自己愚昧无知固执的一面,并开始自我学习和创新,最后拯救了一家人,还救活了自己,全家团圆,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三)美学表达纵观摄影的发展史,与绘画是紧密相连的,其构图、光影都是源自于西方美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这幅画作,开创了空气透视、三角构图等全新的绘画技术手段,直到现在都是重要的摄影镜头语言;著名的伦勃朗光,就是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在画作中创立的光影表达方式,至今被用作摄影最重要的灯光造型手段之一。很多影视摄影专业的同学没有绘画基础,或者不了解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在讨论构图、光线等问题的时候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在创作上是一大不足。
(四)大摄影观是一种综合创作体系下的应变能力大摄影观是一种综合创作体系下的应变能力。比如,剧本构思困难,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习层面,很多剧本创作除了有专业的技巧还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作为学生,这方面肯定是欠缺的。但是可以借助于别的方法与方式来弥补,比如说去做调研、借助别人的生活经验、提取大数据样本做改编等,但往往同学们在这一步就止步了,随便提交了一个本子,最终的结果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作品。还有一点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无论是同学们参与拍摄还是参与项目实践,面临的创作层面之外的问题往往会很多,这其中包括物料、人员沟通、突发事件的解决、备选方案的准备等。我们经常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同学们自己搭建的剧组,往往无法坚持到最后,中间因为人员问题、资金问题、剧本修改问题、物料问题而草草收场的案例层出不穷。根本的症结在于实践少,缺乏对于错误问题的积累,应变能力差。这都需要同学们加强实践,积累经验,提高综合应变能力,使好的创意想法不被这些问题所拖累。
关键词: 摄影教学改革 课题 改革方法
1.进行摄影教学改革的原因
1.1摄影教育的发展历程
摄影教育已经存在很多年,从一开始的师傅带徒弟式的言传身教到现如今专业规范的大学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专业培养历经了百年时光。时光荏苒,社会在不断发展,摄影本身也在飞速地向前迈进。纵观历史,摄影术从诞生至今不过短短百年时间,与历史中不过短短一瞬,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和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企及的。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宣布发明了摄影术,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项当初仅仅是作为绘画附属手段发展而来的技术会对未来社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摄影术的诞生归功于达盖尔,那么提到摄影教育就不得不说到另一位伟大的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1945年在摄影教育史上应该是被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亚当斯应旧金山艺术协会会长泰德·世乒赛(Ted Spencer)的邀请,在旧金山的加州美术学院设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摄影系。这对于摄影教育的发展来说实在是质的飞跃。摄影教育终于突破了师傅带徒弟这样的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模式,走上了规范的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的道路,为今后摄影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亚当斯从1940年开始在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教授摄影课,并且提炼出了后来有名的“区域曝光法”(Zone System)。“区域曝光法”使得学生在拍照时能够预先控制照片上的影调反差,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曝光和后期冲印。采用这种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甚至现在仍然被沿用。可以说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是每一个摄影人必须掌握的实用技术。
1.2摄影教育面临的挑战
摄影发展至今,历经百年,摄影教育于中国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南师大的摄影专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在国内首屈一指。转眼二十余载,摄影教育已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于三个方面:专业本身、学生自身和社会。
摄影专业二十年来本身就在经历着飞速的发展。二十年,从胶片相机到数码设备;从传统黑白暗房到数码后期制作;从具体的命题拍摄到更加艺术的抽象表现,摄影一直没有放慢发展的脚步。尤其是近年来,数码浪潮的席卷,将摄影推向了更广大的受众人群,也对摄影的专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如何才能让专业的摄影从业人员与普通民众拉开差距,适应现在社会对摄影从业者提出的种种要求。这些都是摄影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摄影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除了专业本身外,学生的转变也促使我们在摄影教育上做出相应的变化。在最一开始摄影是作为实用技术出现在学科中,我们当时需要做的只是掌握曝光的技巧、构图的原则,知道如何拍出一张清晰的照片就足够了。而现在,摄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影已经不仅仅是记录的功能,更多地承载了摄影师本人的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
归根到底,所有的改变都是来自于社会对摄影者提出的要求。摄影术出现之初,最多的是用来做记录的工作,客观反应这个世界,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加入作者的主观因素,因此对摄影者的要求就不是很高,只是要求正确曝光,拍出清晰的图片,并且冲印出来,更多的是技术上的要求。摄影术发展到现在,摄影行业的行业发展也要求越来越高,行业的不断细化对摄影师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人像摄影、商业摄影、新闻摄影等门类的划分也促使摄影教育作出相应的跟进。再者,摄影从艺术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摄影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记录功能,而是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相机不再是相机,而是像画笔一样,成为创作者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媒介。这就对摄影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摄影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摄”某个“影像”,而是可以主观地创造某些“影像”,摄影对象的真实性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都归功于摄影经过多年的抗争,已经从被认为是一门技术上升到一门独立艺术的地位,摄影从业者也不再是“拍照片的”,而是“艺术家”。
2.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
2.1强化教学目标
要强化教学目的。学习的方向选定之后,再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先有目标,再进行各个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等有了真实工作以后才发现之前知识点的重要性,后悔当初的专业课没有认真对待,但是已经无法弥补。我们将这样的改变称之为“以课题为指向的教学”。
以商业广告摄影师最常面临的工作——制作广告画册举例。在传统的课程设置里,没有专门的广告画册制作这门课,而是将这门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在平面设计、广告摄影、印刷与排版、摄影实践这样几门课程中。而这样几门课程在安排上也不是一气呵成的,有可能会分散在两个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会在学习的时候很疑惑,一个摄影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平面设计,印刷又和摄影有什么关系。在一肚子的疑惑中学习,使得学习的目标性降低,那么学习的主动性也就随之降低。对知识点的掌握和重视都不能做到最好。那么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当真正遇到需要制作广告画册的时候,学生是否还记得这些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是否能够自主地将这些知识点整合起来,用来处理所面临的工作难题就不得而知了。这样就会造成两方面的资源浪费,当初教学是老师花了大量的心思和时间去教,学生也花费了宝贵的时间去学,结果在实践中这些知识点早已被淡忘或是遗忘,使学生不得不再花费时间去学习,既耽误工作,又让用人单位质疑教学效果。而改为“课题式”教学以后,这样的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这学期就是用来学习怎样制作广告画册的,这样有助于致力于这个行业的同学更加认真地学习;其次,在课程安排上也可以做到将相关的课程进行统一的安排,调整课程的顺序,使之符合画册的制作流程,有助于学生在后期自己制作时不混乱;最后,能够及时地检验课程的教授效果,当课程结束时,学生的作业会很好地反馈出对以上几门基础课的掌握程度,即使有不足也会反馈在具体的作品中,老师可以及时地看到这些反馈,避免出现以往那种没有办法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情况。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和老师双方都是有益的。学生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这些课程安排的目的,从而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老师也可以在学生及时的反馈中找到教学的不足,及时改正,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在具体课题的带动下,老师讲解课题所在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已经取得的成果,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形成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把握方向和控制深度,最终达到不再是单一的“我教你学”式的“满堂灌”,而是在学生有反馈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的教学,这同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但是同时也对老师的体力和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再是一本书教一辈子,而是要积极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否则指导学生就无从谈起。
2.2打破专业壁垒
要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开放的“大学科”。在打破壁垒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科进行细致的梳理,将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叠加的地方找出来。艺术学科之间在内部是互通的,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性与工科,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有着更多的重叠。摄影发展到现在,在后期制作上已经离不开电脑软件的支持,PHOTOSHOP软件、3D建模软件、网页的制作都与计算机专业分不开。很多时候,工科已经走进艺术学科的领域,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学科之间实际上已经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产生了交集。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需要工科的介入,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工科也需要艺术学科的介入,为提高审美能力给予帮助。虽然不属于同一学科,但是我们可以服务于同一课题,实现人才的双向互通。
2.3改进选课方式
改进选课方式。既然我们能够给学生选择的权利,那为什么不将这个选项做得更直观更丰富呢?现阶段的选课方式类似于“盲选”,学生只能看见一个抽象而笼统的课程名称,配合上耳熟但不确定是谁的教师名称,就构成了学生选课的全部。这样造成的后果无非是两种:学生在选课时望文生义估摸着选,结果就“瞎猫碰见死耗子”,碰上哪门是哪门。或者听从师兄师姐的建议,但这些建议来自于别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全面也不客观。这样面对课程名称就进行选课,而不知道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加谈不上对授课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研究方向的认定。这样胡乱选出来的课,将会再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路演推介”可以成为选课的新方式。路演的本意译自英文Roadshow,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证券发行推广方式,指证券发行商发行证券前针对机构投资者的推介活动,是在投、融资双方充分交流的条件下促进股票成功发行的重要推介、宣传手段。路演一般以举行推介会的形式出现,配合以推介画册、研究报告、PPT、企业推广录像带等。在选课的问题上,也可以为每门课程配合以一定片长的路演片,同步挂在选课网站上,供选课的学生在选课的时候进行参考。路演短片的内容由授课教师自己准备,内容可以囊括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研究方向、教师本人的介绍等学生感兴趣的资讯。这样就可以及时让学生明白自己选的课程的具体教授内容,而不是盲目选课,毕竟有些课程随着时间的发展,同样的课程名称却有着不一样的授课内容。另外,授课路演短片也可以反过来成为监督教师,监察教学质量的凭证。
3.现实操作中存在的困难
3.1学科之间的大整合
学科之间的大整合不是某一个专业或者系别可以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各个相关的系别通力合作达成的。仍然以广告画册这一课题举例。这样一门课就牵扯到三个专业领域:平面设计、摄影、广告学(文案)。这三个系别分别隶属于美术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要实现学科之间的大整合就要跨院系合作,这样对两个学院的课程安排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教授本专业的课程外,还要对其他相关专业进行授课,这对教师的精力和体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两个院之间如何协调好课程的时间,对于教务来说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要求排课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本院的课程安排情况,而且要兼顾兄弟院系的排课情况,更要考虑到什么时候为学生开这门课是恰当的。
3.2对基础课提出更高要求
进行专题式教学以后,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没有摄影基础知识这一教学安排,所有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都要求在基础课上全部掌握。摄影专业的基础课包括摄影技术基础、摄影史、黑白摄影、彩色摄影、摄影造型构图技巧及摄影艺术理论等。只有学生在充分掌握各种摄影基础知识以后,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使用合适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创作。而这些基础课都是开设在大学的一年级,当时大部分学生还只是初次接触摄影,要在短时间内做到融会贯通是有相当难度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教师不要放松对基础课的把握,将基础课扎扎实实地上好,为今后的课题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志川,马运增.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出版社.
[2]吉泽尔·弗伦德.摄影与社会.浙江摄影出版社.
关键词: 艺术 摄影教学 美育教育
摄影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美育教育作为摄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其中,它影响着摄影艺术风格的走向,能够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提炼美的能力。
一、摄影教学与美育教育之间的关联
设计艺术作为引领潮流的创造性力量,在其创造过程中,搜集资料、表达概念、组织元素和表现设计等都会大量运用摄影手段。摄影将审美与大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隔阂,为人们提供了普适的艺术表现模式。可见,美育教育对摄影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摄影通过对瞬间的艺术凝结,犹如一座桥梁,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呈现了人与自然、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这就是摄影审美价值所在。
在摄影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承担着多重功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和对自然、社会的感知与再现能力。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美学在摄影中的传承和体现,构成了摄影师的知识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摄影课的教学就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艺术属性来开展。从独特的摄影艺术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在构图、用光、色彩、点与线条等方面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使摄影真实而艺术地反映自然和社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
二、加强摄影美育教育的途径
1.利用摄影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
摄影审美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训练学生的感觉器官开始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和个性思维;从对摄影器材的了解和掌握到写实拍摄,从对事件的真实再现到摄影理念创新,从模仿到摄影个性的形成,都可以找到美育对教学的影响。在具体教学中,取景和构图、光影和色彩,都与培养学生视觉感受力和审美素养关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最初的点、线、面、影调、色彩、结构、空间等视觉要素入手,尝试通过人物的表情、光线的运用、影调的体现、构图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美感、秩序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为把美育教育融入到摄影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艺术鉴赏、摄影艺术史、美学等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审美品质。在摄影实践中要广泛涉猎风光、人像、广告、新闻,以及商业摄影领域,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摄影对审美的要求,避免限制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感悟能力远比传授知识,培养摄影技能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摄影艺术造型理论,培养学生在平凡的景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和对美的结构及形态的鉴赏、识别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开设数码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课程有利于学生开展二次摄影创作。通过对作品的画面剪裁、光线及影调的处理、颜色的搭配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取舍能力和审美素养,以便学生能将创作个性和风格在二次创作中更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增强。
2.通过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作品欣赏在摄影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从模仿到创作,作品欣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掘本质,把握艺术形象,感受艺术情景,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通过美的体验和审美教育实现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同时,作品欣赏要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从政治、经济、人文等视角赏识作品;要结合拍摄者的审美取向、创作背景、社会效果来发掘作品中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实现摄影美育教育的目的。
开展多种形式的摄影体验交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班级之间、同学之间的习作交流和点评,可以消除摄影美育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在摄影中感受美、创造美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可以做的。在作品欣赏活动中,学生要敢于剖析自己的作品,听同学的意见,听老师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倾听自己的心声,要敢于直面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使自己的作品赋有美的韵味。
作品鉴赏的方法很多,分门别类地欣赏作品有利于对作品流派风格的准确把握。比如,航天摄影可以展示宇宙的浩瀚、微观摄影能展示自然生命的美丽和复杂、动物摄影能展示大自然的丰富与多样,等等。通过对摄影图片的分析,让学生在了解主题、主体、构图、色彩、场景等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关心,对摄影美的探索和追求。
3.开展摄影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摄影教学中开展摄影创作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摄影的乐趣、积累创作经验和激发创造热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比如:运动会、球赛、文娱活动、会议,等等;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农村和城市发掘题材、寻找素材,尝试新闻摄影。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摄影创作机会。摄影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社会、感受自然,在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行为。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摄影活动中懂得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最后成为美的创造者,这是摄影美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娴熟的摄影技术,渊博的摄影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摄影的美学目标,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
摄影作为大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简单、方便、实用和效果明显的特点,让学生从走入社会和自然变成关心社会和自然,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学生通过摄影活动,感受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最后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的目的,这是高校摄影教学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袁鼎生.教育审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摄影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会面临如何将摄影创作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拍摄实践中去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将摄影比赛创作实践活动应用到摄影教学中。
一、摄影比赛在摄影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笔者多年的摄影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摄影课程开始阶段对摄影充满好奇,并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可随着课程的深入展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渐退,摄影创作水平也不见提高。作为一名摄影专业教师,时刻想着如何使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幻化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拍摄水平。 笔者为了改变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一学期在课堂上大量引入摄影比赛,把摄影比赛课题化,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参加不同主题的摄影比赛,让学生保持对摄影课堂的新鲜感。同时通过比赛加强了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比赛中收获荣誉。
二、摄影比赛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成立参赛小组
笔者将团队做法引入到摄影课堂中,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不同参赛小组,并保证每个参赛小组实力相当,层次多元化。同时,每组选出参赛组长,组长起着组织和管理组员的任务。
(二)确立比赛主题
对于摄影教学而言,参赛主题的选定非常重要,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笔者根据教学上的需求,将比赛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校外比赛,二是校内比赛。
1.校外比赛。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摄影比赛征稿,通过校外摄影比赛引入摄影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证明自己,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同时能获取相关荣誉,为以后就业做好铺垫。同时激烈的竞争性和作品的丰富性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也根据学生存在的不足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在笔者尝试把校外比赛引入课堂的第一学期,有幸带领学生获得了荣誉,如图所示,笔者指导孔德昌同学的作品《回眸瞬间》在“全国技工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系列阳光校园”比赛中入选国家决赛,并荣获全国优秀奖。
2.校内比赛。校内比赛主要是以组为单位,校内比赛主题的选定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主题的筛选。选题原则倾向于选择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场景和元素,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的观察提高审美,获得灵感。比如“校园青想”、“毕业那年”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在拍摄之前,笔者会根据拍摄主题予以说明和讲解,并为学生做示范,叮嘱学生拍摄技巧,主题表现等,尤其是对光影的捕捉和构图的选择。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表现有教师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的小组计入期末成绩考核。以比赛带动教学的新模式,既能让学生掌握拍摄技巧,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围绕比赛主题展开拍摄
通过教师对历届获奖作品(校外比赛)的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参赛主题的理解,围绕参赛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带领下展开拍摄。教师在拍摄过程中应全程参与,并亲自示范,鼓励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追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对主题的把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把参赛课题化引入教学的新模式,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最大地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是课堂教学效果进步的重要体现。
(四)开展参赛作品的最终评价
每个小组的比赛主题拍摄完成后,每组应对拍摄体会及作品予以总结说明,教师将总结汇总起来,并对每组参赛作品进行逐个点评。点评作品主要围绕主题表现、构图、光影效果等方面,通过点评作品不但能实现观点的共享,还能发现自身不足,并能丰富学生的摄影知识。同时,教师应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表扬或奖励,对表现不理想的小组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对学习摄影的热情和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摄影技术水平。最后,教师根据比赛主题要求,筛选出部分优秀作品进行投稿。
关键词:手机 自媒体 多维度视角 深化配套
一、手机摄影的技术革新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推出新款便携式胶卷相机,广告语是:"您只管按下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搞定!"这其实宣告了一个大众摄影时代的来临。
时间转眼翻篇到2000年,日本夏普公司推出了一款能拍照的手机,2001年芬兰诺基亚公司紧跟着推出NoKia7650也具备拍摄功能,并自称名列当年"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机生产商"。而到了2010年,美国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在会上把手中的iphone4比作徕卡相机・・・・・・短短的十余年,手机摄影从问世迅速的扩张成大众摄影的绝对主流。
数码摄影问世之日,人们更多的是感叹其对传统胶片摄影的颠覆,而没有料到手机摄影的兴起犹如黄雀在后,转眼席卷了图片横流的多媒体时代。
虽然严谨的摄影艺术家们强调手机拍照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与他们的艺术创作无关。
但在2012年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国际手机艺术节,以其强大的宣传力度,使与会的作品瞬间传遍全球,向大众展示了一部分艺术家新潮的思考和实践,揭示了手机摄影表现的种种可能性。
就像在"百年徕卡"影片中所描述的"我们没有发明什么相机,我们只是发现了摄影"。而现在手机作为便携摄影工具,随着其技术的进步,所呈现的也许就是摄影艺术更完整的本来面目!
二、传统高校摄影教学课程的优缺点
高校传统的摄影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但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它又亟待更新与调整,我们可以把其优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一:摄影课程作为培养审美素质和认识审美规律的基础课程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帮助巨大!
就目前的培养体系而言,广大从事摄影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缺乏的是长期审美能力的熏陶和磨练。大学三到四年的学习无法快速的完成从艺术的基本认知到设计实践的过度,而摄影既是一门技术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审美素质的训练课程,而且它还紧密的衔接日常生活,培养对摄影的兴趣有助于课余学生通过学习达成对审美素养的提高。
优点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对发掘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有作用!
传统的摄影课堂,在前期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这是日后学生想深入该领域探索不可或缺的!同时,不同于枯燥的纯理论课程,摄影有其自身富于趣味性的特点,有利于课余生活中衔接和延续课堂的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优点三:经过多年磨砺,其体系已较为完善成熟。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多年来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具备了较为完善全面的教学结构,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摄影人才,新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尊重和延续其优势才能在合理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但是,传统的教学体系发展到今天,已经明显的暴露出若干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问题,简单归结为:
缺点一:缺乏普适性。
单反相机及其他专业化摄影器材价格昂贵且操作相对复杂,不利于便携,也就是不利于深入生活。
缺点二:学校硬件配备普遍落后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摄影专业课程的不在少数,但其包括相机在内的硬件器材的配套普遍的存在不足和落后的情况。缺乏专业化的设施和影棚,使摄影教学一定程度上沦为纸上谈兵的理论课!
缺点三:与新媒体没有做到无缝衔接
通过新媒体呈现出来的读图时代的特点是要求富于效率的共享与互动,传统的专业化器材在这个环节上也慢了半拍,对于这个苛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必须做出变更!
三、手机摄影练习的优缺点
手机作为摄影的新工具,它也有鲜明的优缺点,可做简单总结:
优点一:手机为代表的便携设备具有普适性
相对专业单反相机来说更便宜,已经明显压缩了前些年"卡片机"的市场空间,而成为大众拍照的首选。
优点二:与新媒体方便链接
更好的随时与网络连接,通过各种新型媒体快速传播,大大加强了学习交流的效率和实时互动的乐趣!
优点三:启发更多角度的创作思维、重新定义大众摄影
手机拍摄的普及化才使得大众摄影这个概念名符其实,同时它像多棱镜一样全方位的反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创作思维的训练提供了更好的契机!
而手机摄影的短处也显而易见,分别是:
缺点一:性能逊于一般单反相机
对焦能力,感光性能以及各类特殊环境下的画面掌控效果,目前的手机摄影技术和专业相机还有不小的差距。
缺点二:拍摄脱离创作概念和自觉,变成流水账日记
信息的过分传播阻碍了思考的能力,同时消减了严肃创作的热情,泥沙俱下的信息流中,耐心的坚持创作变得困难!
缺点三:后期处理缺乏弹性和宽度
手机拍摄的爱好者对于后期处理往往缺乏认知和耐心,各种流行的APP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严肃的创作者只有在PS那样专业的修图软件中才能寻求到自己想要的完美。
四、深化课程改革:手机摄影要与传统摄影教学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手C摄影必须做到与传统的器材、方法有机的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我们试分析其关键点:
结合点一:手机可补充摄影教学器材的缺乏
就教学实践而已,很多高等院校的影棚和配备的专业器材往往不足以应付教学任务。而手机拍摄可以一定程度上补充器材不足造成的尴尬,为创作多积累实验性素材和练手!
结合点二:更好的融入生活启发兴趣
快速便捷的捕捉机会和记录灵感,真正做到心眼手相合,让摄影创作回归生活本源!
结合点三:使传统课堂练习便于传播与交流互动
有的教师在采风课上通过微信群实时互动分享评论相片,或开公众号讲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果非常好!
结合点四:学习把手机和传统专业器材相结合
有经验的摄影师已经把一些具备较高摄影性能的手机运用到他专业的摄影活动中去。手机技术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摄影人应该随时关注其变化,并将之合理的运用到专业摄影创作中去!
五、结论
手机摄影要在技术上赶超单反相机等专业器材尚有待时日,但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其发展,合理运用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将它有机的结合到传统的摄影课堂教学中去,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楠 苏兮, 日光绘画 我是这样学会手机摄影的[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年
关键词:手机摄影;摄影教育;未来发展
信息化时代,手机的日新月异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无论交流、出游还是日常生活物品的使用,都变得轻松便利起来。
1973年,马蒂・库伯发明了手机,为无线电通讯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1942年“大哥大”发明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个庞大的物品成为那个时代的里程碑。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大哥大在各种制约条件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是GSM数字微波技术。通信技术大大提高,通讯技术大大提升。同时手机也在开始注重了其各项性能的个性化,其中就包括了现在购买手机的一项不成铭文的标准――拍照。
数字摄影从发明,演变到成熟,经历了几十年的光景。手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着。比如说,iphone4手机的拍摄功能就很强大,在拍摄结束后可以用相关软件对照片进行美化。有了手机,我们可以随时拍下来,用蓝牙或是无线传播到各个角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手机拍照?理由很简单――方便快捷,经济实惠。
1 手机摄影的特点
摄影技术诞生于19世纪上旬,摄影的构造和成像质量在不断的改进着。从原来的银版到、胶片到现在数字感光芯片,后期制作从显影、定影,手动放大到现在电脑上的PS后期制作软件技术。相机越来越轻便,越来越智能化。进入二十一世界,获取图像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搭载各种拍摄模式的相机和手机玲琅满目。各种手机软件的出现,又使手机摄影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更多人喜欢拿出手机进行拍摄留念。
1.图片语言的枷锁被手机摄影完全打破
对于摄影大师而言,拿着大型相机才能拍出高水平的作品,在当下,这种思想已经被取代。手机摄影已经打破了传统摄影对器材的高度依赖,用手机拍摄,恰恰体现摄影是“民间艺术”。摄影已经出现了常态化,证明了一句话:艺术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这不争的事实。
2.手机摄影把摄影图片回归自然
手机拍摄类似我们说的私密摄影,摄影者对待拍摄的态度又以前的客观呈现到现在发自内心的情绪的影像。随着人们艺术审美的普及趋势,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逐渐模糊,审美、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也被消除。手机摄影对摄影语言的探索是一种实践性的表达,强调了摄影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3.手机摄影的传播样式多样化,速度快
数码相机的输出方式只有一种,需要用USB接口。但手机的输出和传播方式很多,比如蓝牙、WLAN、或者是彩信方式等等都可以。手机的传播速度能力对突发的新闻摄影类的图片拍摄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闻传播受地域、空间、时间因素的影响,人力和传播手段的限制,用手机拍摄完成后,直接上传到社交网络,在现场感和时效性上就快人一步。现在这个躁动的社会,人们都喜欢什么都是快速。信息的分享、文化的宣扬都需要图片能高速度的传播出去,手机摄影就成功的做到这一定。这样的图片才有自身价值,未来摄影必将呈现快速分享传播的发展趋势。
4.手机摄影增加了摄影的宽度
手机摄影的目的是多样的,跟传统相机比,它的拍摄速度慢、成像质量低,正是因为手机摄影所呈现的不确定性、不完美性却代表了某些艺术的真实性。手机摄影是传统摄影的拓展和延伸,手机自身的特点改变了摄影表达的认识,摄影表达的转变有改变了未来的摄影发展,让未来摄影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2 将手机摄影的特点运用到教学中
摄影要求实践能力强,是一门混合交叉性学科综合性强的学科,因此在学习摄影课程中,设备成为顺利完成学业的最大阻碍。有些院校的学生选修摄影课程,他们的选择处于对摄影的好奇和爱好,不会因为一门课去花高价钱买一部照相机,但又要完成老师所讲的理论内容,那么手机摄影便可以代替相机,来完成部分的学习内容。首先,摄影构图。摄影构图是摄影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衣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懂得基本的摄影构图的关键因素。为什么在同一个地方拍摄出的作品不同,没有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没有真正抓住主体,主体与配体的关系没有处理得当,造成主体不清,配体混乱的状态。
其次,手机摄影可以进行摆拍、抓拍。摄影教材中有对景物摆拍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用手机来完成。在老师的实践教导下,学会用灯光表现物体(景物),用手机拍摄你所表现物体的艺术效果。可能没有相机表现的那么琳琳极致,但也让学生们学会了运用灯光,来表现景物的特性。以为图像可以保存,讲好的作品可以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讲解,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来体会学习中的快乐。再次,手机图片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而相机的输出只有通过USB接口。这样更方便的跟学生们交流拍摄心得,将自己拍摄好的作品通过媒介传播给大家,让大家共同分享。再次,摄影教程中PS(photoshop)的学习非常重要。用手机拍摄的作品,同样可以在PS中进行处理编辑。这样即学到了后期处理中难易不同的操作,又将自己拍摄的作品表现的更专业化、更艺术化。再次,手机摄影可以参加比赛。随着手机摄影的普遍流行,很多摄影大赛不再限制设备工具,只要有好的题材,有好的瞬间,只要你抓住拍下,那就是最优秀的摄影师。手机摄影大赛的出现,对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不再受到相机设备的影响,只在学习空空理论,可以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造出优秀的摄影作品进行参赛,即鼓励学生把摄影融入生活中,‘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手机摄影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摄影教学的部分难度。也为高职学院开设摄影课程解决了不小的问题。这是值得老师关注的。手机摄影只能浅浅的学习摄影技法和摄影基本素养。但要真正学习摄影,无论从技法、内容上还是设备上,都要有基本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摄影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好摄影还应该注意掌握广博的知识和提高艺术品位,就像古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摄影;数码摄影;教学理念
数字时代给现代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国内许多高校就需要适当调节摄影专业的课程。由于前期经济环境与教育模式不同,摄影教师教育理念也不同。前期专业的摄像机与后期编辑设备由于价格昂贵且设备庞大笨重,使得学校无力承受巨大的教学经费,教师只能通过书本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缺少实际操作和练习,不能全面、系统、透彻地学习摄影知识。
一、历年各高校摄影专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1.传统知识与数码教学内容失衡
在摄影专业办学的初期,传统摄影专业是以胶片银盐摄影为主,这在当代摄影教学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摄影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现代摄影需求。许多院校教师认为,要摒弃传统摄影教学内容,如相机的基本构造、传统暗房冲洗放大、摄影滤光镜、感光胶片等大部分传统摄影知识,加大对数码教学的重视。大部分院校忽略了其实传统摄影教学内容为现代数码摄影教学内容奠定了教学基础的事实,导致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两者在高校摄影教学中的比重失衡。
2.忽略艺术理论知识及其专业的教学
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学缺少对艺术理论知识和其相关知识的教学。简单来说,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需要摄影来成就,但高校强调学生主要学习单一的色彩的调和,调整照片的曝光度和清晰度,只注重以摄影技术为主的教学理念,没有发掘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创作空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摄影教学缺乏社会实践
一方面是现阶段的摄影课程没有对未来摄影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另一方面就是高校摄影教师缺少实际的摄影经验,如进行一些商业性的摄影活动展现其摄影能力。这两方面严重影响了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多元化高素质摄影人才,导致供应与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
二、改革反思
为了顺应瞬息变化的数字化时代,要想适应新的摄影教学环境,就必须摄影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合理的改革。
1.改变教学理念
要重点培养摄影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不要一味灌输课本上死板的理论知识。但不可忽略的是,也要引导学生重视对摄影基础知识的掌握。除了教授学生的摄影本身的艺术性理论知识外,学校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知识,如美术、电影、设计、文学等,这样不仅能提高摄影的艺术创造力,还能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更深层地渲染艺术氛围。
2.改革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黑板粉笔为主要传播方式来传授知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摄影教学内容的传播。根据实际情况,应该改革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便捷,同时让摄影专业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1)学校应调整教学设备投资方案,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购买教学设备,建立一个摄影实验室。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手段,把互动式、启发式的教育理念带到摄影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影像、探索艺术。理论和实践在实验室同步进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再通过实验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透彻地学习摄影知识。
(2)把生活中的实例带到教学中。系统、抽象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这为摄影教学知识的进展带来了难度,这时教师就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改变现状,激发学生对摄影知识理论的兴趣,把生活中的实例在课堂中传递给他们,结合现代摄影知识的热点,再授课会容易很多。教学内容更应该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让学生相互探讨作业。现代教育模式的主体应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作业,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教师再加以点评指导,使学生改正不足的地方。这种方式互动性强,能让学生与教师更好地沟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科技数码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该学结各个高校不同的优质的摄影教学理念,进行合理、有效改革,改变教学方式,使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摄影人才,为现代摄影教育事业做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