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00:41:32
序论:在您撰写校企合作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42-02
一 校企合作教育应思考的问题
1.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教育指的是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的一种教育。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的应用技术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运行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能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益机制,既促进了学校教学的发展,又推动了企业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学校教学发展的难题。
2.关于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问题
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三种:
第一,“学校主体型”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独立制定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根据学校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现场实践场所。这是我国高校进行校企合作教育使用最多的一种模式。
第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学校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学校以外,还有企业的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企业不仅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同时还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与学校确立了紧密型关系。在校企双方紧密型合作过程中,学生在实习前就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使企业感到接受学生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能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获得了实惠与利益。
第三,“企业主体型”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常出现在企业自己出资建设的技校、中职等一些民办院校。这种模式的教育,一般是订单式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员,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种合作教育模式的真实写照。企业给学校提出相对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则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形式等。这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高校进行试点。实践证明,“企业主体型”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3.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分工
分工明确才能运作成功,这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关键。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校企合作,要想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建立在对双方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对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并为在读的培养对象提供更深入的企业文化培训和现实学习条件,以得到学生的认可;而高校如果希望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可以要求企业在科研课题和经费上给予支持。
在青岛啤酒管理学院教务长史传珉看来,培养方案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切忌出现“企业越来越像学校,学校越来越像企业”的现象。“两者最好的切入点在于将学校的基础课程、企业的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融合起来,即实行‘双师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分工明确”的观点得到了诺华中国大学负责人李豫京的认同。他表示,在诺华与外部商业院校联合培养中高层管理者的过程中,诺华中国大学和院校方承担着明显不同的角色(见下表)。
4.关于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且更新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例如,我校前几届学生所使用的采掘机械维修教材中的实例仍然以老式采煤机为例进行介绍,而许多大型煤矿企业已综合国内外薄煤层采煤机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具体国情而设计的新型大功率薄煤层双滚筒采煤机,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现代采煤技术。针对上述问题,学院聘请了煤矿企业的一些专家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工作,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等。实习指导教师针对不同的工种,制定相应的实纲,对不同岗位、不同阶段规定明确的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学院通过座谈会、实习答辩等形式认真进行总结,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
5.关于争取政府的支持
政府是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直接动力,在合作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一些国家对校企合作的经费支持力度非常大。目前,我国对合作教育也比较重视,在教育部、省市、部委的支持下,教育部将合作教育的探索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决定在少数学校进行试点,使我国合作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徐曙光指出:山东省每年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是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形成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对中等职业学校逐步确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开放性是技能大赛的最大亮点,也必将引导全省职业教育更好地达到其目的和意义。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能工巧匠进职校,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促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实现双赢。
二 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建议
1.发挥好政府导向作用
政府作为权力机关,作为唯一具有制订规则和执行能力的主体,对校企合作的构建与完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加拿大与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可通过制定系列政策法规,设立各类“基金”、进行舆论宣传、组织和实施校企合作计划,并提供政策与技术咨询等措施来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从国外先进经验可知,政府参与构建一种全民职业教育体系,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是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
2.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校企合作教育中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个性常常被忽略。而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可以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3.打造校企合作的最高形式——校企一体化
有发展潜力的技工学校要占领技术的制高点,把学校变成现代技术的练兵场。鼓励青年教师创业,在创业中提高学校教育的技术含量。在创业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创业,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可以提出设计思路和发明设想,由学校交付校办企业进行实施。学校对青年教师在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协调解决,争取所办企业成为学校的附属企业,形成学校自身的产业群,成为学校和企业一体化,形成职业教育中教育和生产的双轮驱动、双翅腾飞。完成校企合作的最高模式——校企一体化,使之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三 总结
我国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欠缺,因此我们要“师夷长技以自强”,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努力推进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梦虹等.美、加合作教育及其对我国合作教育的几点启示[J].石油教育,1998(9)
[2]张炼.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2)
关键词:美国;校企合作;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美国校企合作中所采取的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自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汉曼·施奈德首次提出这一教育模式以来,美国的合作教育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合作教育模式不断完善与有效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了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和特征,并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特征及影响
(一)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的模式主要是交替模式。交替模式开始于20世纪初,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间交替进行,一般以周、月或学期为单位时间,学生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大约是40小时。在工作期间,学生与企业达成协议,并取得相应的报酬。到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半天交替制”,即学生一般在学校接受半天的理论学习,下午或晚上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性的兼职工作,而且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这样学生每周工作的时间大约为20小时。这种“半天交替制”除了适用于全日制学生外,对那些超过传统入学年龄或有着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有着特别的意义,其普适性与方便性大大增强。
(二)美国合作教育的特征
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合作教育的美国职业院校,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到实习,一切都以企业的需要为中心,培养目标为企业所需的合格实用的专门人才,教学均在企业的参与下开展。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认识到学习关系到未来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地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避免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把握最新科技动态,跟上科技发展速度,进行具体问题情境分析,研究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同时,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与义务感也可以得到培养。对企业而言,参与合作教育的全过程,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各项情况并不断做出调整以便有效录用,省却不必要的职前培训经费及时间成本。
广泛性——各方紧密联系、全程参与美国合作教育的开展并非仅仅是学生、学校及企业三方的事情,其所涉及的部门与人员相当广泛,而各部门与人员之间也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各方互相配合,达到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学生是合作教育的主体,学校必须结合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围绕企业需求进行招生、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的选择等一系列工作。企业更要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资金投入、实习场所、教学设备等。各级政府及家长进行监督与支持,新闻媒体也进行积极的宣传,银行在经费上给予强力保证。可见,各部门各司其职,又有机统一,使得美国的合作教育得以有序进行。
本土性——合作教育服务于本社区美国各社区学院进行的合作教育均以服务本社区经济为宗旨,学校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教育,围绕当地企业的需求不断进行各方面调整。学校招生也以本地区学生为主,既帮助其实现就业,又服务于本社区经济发展。学校同时为企业提供新型研发技术,引导本地企业更好地发展。美国合作教育的这种本土化理念使得合作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教师要求等方面具有灵活多样的形式,适用性也更强。
(三)美国合作教育的影响
合作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在美国取得了显著成效。统计数字表明,97%的合作教育大学毕业生认为结合工作实际的教育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源泉;80%的合作教育毕业生表示他们就业的单位就是他们上大学期间实习过的单位;63%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的就业机会确实比别的毕业生多,而且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在学习期间最后去实习的那些单位提供的;40%的毕业生承认不管工作有何变动,其职业总是与在校期间获得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占合作教育项目毕业生总数一半以上的人从事着令人羡慕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还有15%的毕业生考上了研究生,得以继续深造。
美国合作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美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市场人才结构不断变化,要求美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各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不断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顺应经济与市场的需求,担负高技术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进行合作教育,无疑对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都是正确的选择。
(二)美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
美国作为一个多种族国家,其文化必定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各种文化聚集到一块,虽有冲突,但更多地是相互借鉴与不断融合。美国文化的最典型特点是实用性,实用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左右着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将实用主义这一文化意识推向了,直接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之中。在美国,几乎每个社区至少拥有一所社区学院,美国人并不为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然后成为一名技术人员而感到羞耻,相反,在美国,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往往更高,地位也更突出。美国人的这种强烈的实用主义文化价值观,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变得更加容易。
(三)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宏观调控
在美国的校企合作中,联邦政府起了积极的引导与协调作用,不仅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设立专项资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更通过具体立法规定、保障了美国合作教育中各方的权利与职责以及需承担的后果。1994年5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学校至职场机会法案》,简称stwoa。该法案要求各州建立“学校至职场机会”教育体系(stwoa,1994,sec.1)。该体系包括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以企业为基地的学习活动(注重实际工作经历、现场辅导、掌握技能、工作培训等),以学校为基地的学习活动(注重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大纲及内容的融合)和连接性活动(把学生和雇主联系起来的各种活动,以及帮助学生获得附加训练的活动)。该项法案的签署及实施,对规范、促进美国的校企合作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也有力地保障了合作教育模式的适用性。
(四)美国合作教育自身运行体系的有效运转
合作教育部在每所进行合作教育的学校中均设有自己的合作教育部,在这个部门有两类人:一是承担合作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一是沟通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者关系,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项目协调人。项目协调人对外代表学校一方与用人单位联系、谈判和签约,组织校企进行合作教育;对内是学生的顾问和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特长、学校开设的专业及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学生选择专业、确定方向,并安排学生外出实习。项目协调人通过有序地安排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外出实习,协调、解决学生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保证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即使在学生上岗后,项目协调人仍要经常去工作单位进行监督与指导,并征求工作单位对学生的意见,不断协调与改进学生、学校和工作单位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制度保障对学校而言,每一所开展合作教育的学校都需制定正规的合作教育计划,包括合作教育的模式、招生标准等,并要做出标准的书面说明。对学生而言,学生在参与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对应承担的责任与应享受的权利都要知晓,如学生参与实习工作的正式文件、来自学校及雇主的对学生的评价等均应加以保存。对雇主而言,雇主需要平等地满足自己的最大利益,学校需向雇主提供书面说明或有利于合作的共同信息材料,雇主还可以获得评价学生工作的权利等等。可见,完善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
评价体系在美国的合作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并非只由学校一方或学校与学生双方做出,企业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更能显示出合作教育的成功之处。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不会因学生所在地点分散而受到影响,学生在工作期间,学校依然会进行监督、指导并做出评价,企业同样会对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学校与企业共同从理论知识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判断其在合作教育中的表现。
对我国校企合作开展合作教育的借鉴
校企合作已越来越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和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合作教育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显得至关重要。美国合作教育的许多地方值得我国借鉴,如对开展合作教育的法律保障、国家制度的保障、培养人才的本土化目标、自身完善的运行体系及评价体系等等,都值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不断改善、调整,以形成我国独特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有观.美国的合作教育[j].世界文化,2003,(3):16.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1.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的现状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不断攀升的毕业生数量,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用人单位表示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而另一方则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培养的学生大多比较重视对教育理论的培养,但实践能力强,技术型人才却并不是很多。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着眼前的实物,空有理论但是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去操作。目前社会正急需要大批能够将科技理论成果转化为物质产品和实现生产,服务型的技术型人才。
2.解决方法
以上看似两个矛盾,但如果高校能够按照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行人才的培养,即校企合作办学,这样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教学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tive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影响,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和配合,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所探索的一条办学之路,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三、校企合作的施行
实施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要来设计获奖的要求,吸引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目的地干预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过程,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逐渐向人才市场的需求靠拢,向企业的需要靠拢。为企业培养适合企业的毕业生,目前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及相关课程,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订单式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同于以往的学校根据自己本学校的情况单独的制定教育计划,而是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制定,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院在三年制的教学计划设置中,除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实践技能培训,使人才培养更具有岗位针对性,等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这样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业学院文凭低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适合的技能人员难,学校就业率低,家长担心子女找不到工作的难题,实现了学生,用人单位,学校,家长的“四赢”。
(二)工学交替培养
“工学交替培养”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学校会把每学年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工作学期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半年后再回到学校上课,让学生较好地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实习期间,依靠自己实习劳动所得,解决学习期间的部分学杂费、生活费及其他支出,企业同时可以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建档跟踪管理考察,等学生毕业后,学生和企业双方双向选择就业。(三)产教结合培养
“产教结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或专业部(系)组织的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和科研协作等。即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教育以产业为导向,产业以教育为依托。具体的培养模式有投资合作式,引企入校式,产学研结合式,企业简单技术劳动补充与实习相结合式等。
四、校企合作中的教师及学生
(一)教师角色技能的转变
校企合作中的教师角色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层面的传道授业解惑,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企业知识文化,多接触企业,能够胜任某一行业的工作岗位的教师,即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另外,教师在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以外,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及早懂得职业教育的重要,及早选择未来的专业。向学生传授企业的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接触到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熏陶,除了培养学生在某一行业具备一定能力,适应企业某项工作以外,还要具备高素质,爱岗敬业。
(二)学生心态的转变
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读了大学工作就是要坐办公室,做“白领”一族。正是这种心态束缚着毕业生的就业,只有社会有需要,就有就业之地,工作是不分贵贱的。对于毕业生,最重要的是一个心态的转变,在工作中的指标是“能不能胜任”,而不是文凭,要珍惜工作的机会,学习巩固技术,积累工作经验和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工作环境和高收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有技能上的优势,就应该从自己专业入手,抓住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打好专业基础,真正成为一个不怕吃苦、迎难而上,技术过硬的工作者。五、有关校企合作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校企合作中有许多好处,但我国的校企合作历史不长,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方面
目前在农村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高职院校打着“订单式培养,入学等于就业”的旗号,只求数量不重质量,学生就业后,才发现用人单位存在工作环境差、工资发放不及时等问题,给学校及学生带来很恶劣的影响。
在针对企业实行“因企施教”方面,虽然学校针对企业实行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但是这也意味着学生过早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一旦就业形势走向与预期不同,毕业生就变得很被动。
(二)企业方面
校企合作处于自由化状态,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习生的安全问题,越是实习生出问题的机率越大,但是对于相关的责任认定问题,使企业对校企合作望而却步。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认清高,知识、技能水平的职业道德都不满足企业要求,眼高手低,对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实习生不打招呼就离职,甚至结伙离职,给企业带来的很大的压力。
(三)解决方法
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教育。院校应当在送学生实习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介绍企业文化、规章、如何在企业做人、做事等,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将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和鉴定纳入学生监督、评估内容管理范围。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满意率。另外,在合作对象方面学校应慎重选择。开展校企合作必须以人为本,切实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并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其办学资质。此外还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为明确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部门职责,预防学生在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保护企业商业秘密,进一步开展校企联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六、结束语
当前,国家给职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院校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职业学校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的获取市场信息,主动与企业联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实施产教结合,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校企双方互帮互助,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校企合作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炳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实现校企合作新突破[J].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4]曾金传,郭秀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要素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5]冯建华,坚持校企合作方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黄尧,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 教育比较 研究
1 中美两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共同点
校企合作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严谨求实作风和综合职业素质,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就美国和中国而言,校企合作教育都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行而有效的方式,并为高等职业教育所服务,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势必会依附高职教育而发展。也正是因为中美两国在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决定了两国校企合作教育上的特殊性。
2 两国校企合作教育的不同点
2.1 名称不同
各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都有不同名称,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在美国,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两种:“辛辛那提模式”和“安提亚克模式”;而中国称之为为“校企合作”,主要有“人才订单模式”、“校企联合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
2.2 产生时间不同
美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源于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推行第一个校企合作教育计划,这一计划要求学生在一年当中必须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并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中国的校企合作教育产生于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滑铁卢大学进行合作,采取“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率先在我国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尝试。
2.3 政府支持力度不同
美国政府从国家这一战略层面助推产业和学科高效整合,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得到有力的保障。在此期间,美国政府颁布了数十部法案,如《史密斯—休斯法案》、《国防教育法》、《伯金斯法》等职业教育与培训条款,着重强化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不仅如此,美国政府又于1965年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出台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近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额达3.3亿美元。
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提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虽然这些政策文件对合作教育有诸多的规定,但是很多都只是落实到了纸面上和会议里,具体操作的渠道和机制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宏观的指导多,具体的落实细则少是目前合作教育所面临的瓶颈。打个比方,对于涉及如何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合作教育的问题,如何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实施细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2.4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同
美国企业素有积极参与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根据一项相关调查数据的样本分析,约17万家企业成为了美国职业教育项目“学校到工作”(school—to—work)学习项目的合作伙伴,25万多家企业为高中生或者社区学院的学生提供了职业教育实习活动。其参与职业教育具有多种动机,主要为社会公益服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降低成本、招募员工等。
从我国的现状看,企业有参与高职教育但积极性不高。虽然有些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安排了场地和机器设备供他们操作实习,也安排了企业职工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指导等,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他们不明白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得到高校人才和技术的支撑。企业认为高职教育是国家公益事业,而企业是要讲究效益的,这种公益事业理所当然的要由政府担当,企业是没有义务的。
3 美国校企合作教育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1 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健全校企合作教育的规律法规
国外早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诸如美国的《拜一杜法案》为大学与企业界的研发与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它保证了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但在我国,目前仍然没有相关的政策文件能确保合作教育有效、顺利地开展。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助推合作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做好该项工作呢?一是以法律法规等形式把产、学、究等各个教育的上下游关系给予明确,并且把它们在合作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清晰的区分,从法制的层面使合作教育各方利益体的结合日趋稳定,同时,产、学、究等教育合作主体也都能够从中获益,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这些主体的办学积极性;二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颁发能够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有关政策。政府部门应以资金为杠杆,鼓励和引导校企开展合作教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拨款制度和政府专项基金,使得实施该项工作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合作单位能得到有效资助等等。
3.2 转变思维角度,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教育的最主要动力因素。在校企合作教育形式中,企业需要提供场地费用、科研费用、设备费用以及具备熟练技术的教师。但是,如果最终企业没能接收这样的学生,那么企业的投入将更加打折扣。希望企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支持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不现实的。美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史充分地验证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换位思考,以企业利益的思维角度考虑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问题,而不仅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从而建立双赢互利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双方共同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纽带和桥梁。
3.3 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育全面发展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2.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2.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
2.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2.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2.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2.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2.2.3合理利用企业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得实惠
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2.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3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8-59.
[4]张春玲.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8.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2.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2.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
2.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2.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2.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2.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2.2.3合理利用企业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得实惠
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2.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3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论文关键词]合作教育实践实训应用型人才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的关键点在于校企双方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处于主动地位,是合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建议学校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从校企合作的广度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还停留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而绝大多数专业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既使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高职院校,其校企合作教育也没能覆盖全部专业。
2.从校企合作的深度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仍然停留在表层形式上。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但专业培养计划实际上都是以学校为主制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也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是停留在专业培养计划上,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通力配合和认可。
3.从校企合作的时间上看,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教育都是在高职院校的单方热情下,一事一议,一时热一时冷,缺乏稳定的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深化的原因
1.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到位
首先,中央政府、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仍然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上,还没有建立起权威的、完整的校企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更没有具体的规则或指导手册等操作层面的东西。特别是对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行为、企业责权利如何界定,更没有明确规定。其次,虽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承诺,由国家财政拿出140亿元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地方政府还有配备资金出台,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职业院校的实训中心建设,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资金支持没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家还没有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的利益。第三,各级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协调机构。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是不够的,因为校企合作教育涉及到众多的企业,从而牵涉到众多的政府主管部门,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2.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企业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院校的责任,企业只需要从高校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即可。而一旦挑选不到动手能力强、操作技术成熟的人才时,企业宁愿花高薪去“挖”其他企业的人才,也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来培养实用的人才。第二,企业过分强调眼前的利益,还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来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因而不愿意在人力资源上进行基础性的投资。第三,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决不仅仅是企业利益的“索取者”,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者”。因为高职院校可以在人才、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给企业以强有力的支持。因此从长期来看,校企合作教育应该是双赢的,而不会是以一方利益受损为代价。
3.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不健全
在推动校企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说高职院校是积极主动的一方。但这并不能认为高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推进,高职院校就完全没有责任。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对接,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合企业需要,而企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又不能及时培养。第二,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自己条件的限制,还不能为合作的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第三,高职院校的学制改革相对滞后,弹性学分制还有实质性实施,从而制约了校企合作教育的灵活运行。
三、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对策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入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协调、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推动。
1.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推动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态度的转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需要的是地方各级政府的深入推进,并将中央有关职业教育的精神落实到实处,真正形成整个社会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风尚。其次是企业必须认识到,积极参与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要办成“百年老字号”,人才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教育,不是无偿的付出,而是对企业自身未来发展的最有效的投资。
2.利益的协调
利益是一切合作的基础,高职校企合作教育也是如此。从短期看,高职校企合作教育似乎是有利于高职院校而不利于企业。因为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企业肯定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投入不可能立即取得经济效益,高职院校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给企业以补偿。这时,需要政府出面来调节校企双方的利益关系。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做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企业以利益激励,从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从长期看,随着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增强,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益也会逐步显现出来,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长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就能建立起来。
3.各方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
如果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认识到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政府的引导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那么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能够顺利地推进。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有关各方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规则,为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首先,各级政府应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制定出校企合作教育的规则和具体指导手册,以规范校企合作教育行为。其次,校企双方应在各自内部先行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各自一方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最后,校企双方应联合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委员会,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保证校企合作教育行为有章可循,使校企合作教育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6,5.
[2]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6,04.
[3]张传龄,廖克玲.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实现途径与存在问题.教育与职业,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