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三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02 22:41:34

序论:在您撰写三生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三生教育论文

第1篇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素质。由于小学科学知识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联系性,使得科学的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这正与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及生活教育紧密联系。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应在课堂中渗透“三生教育”,有效地把科学知识和内容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讲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将观察环境中的动物和动物生活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如果我们破坏了动物生活的环境,会给动物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使学生明白,如果破坏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同样也会受到威胁,生命也会终止,所以我们就应树立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获取了生存的知识,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要关心自然。

二、实践中的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三生教育”价值观念,必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发挥其教育的功效。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知识技能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致力于课外实践,和学生共同交流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蚂蚁》一课,让学生到室外观察蚂蚁。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捕捉蚂蚁。怎样才能既捕捉到蚂蚁又不伤害到它呢?全班同学交流意见,发表各自看法:把羽毛或树叶放在蚂蚁出没的地方,待蚂蚁爬上去后,再将树叶上的蚂蚁放入瓶中;或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蚂蚁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列举出许多办法。使学生知道要珍爱小动物、珍爱生命。在这次课外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观察,在实践中去、学习,了解自然奥秘,认识周围环境。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关心他人,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接受教育。另外,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环境,亲近环境,可以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三、生活中的教育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我们采取教学策略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进行知识的学习,然后再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他们乐观坚定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例如,讲授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关心天气》时,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天气既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好处有哪些方面,负面影响有哪些方面。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举例说明天气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三生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认为天气对生活是有影响的,有雾就不能开车,看不清东西;有雨时,室外不能上体育课,出行时要带好雨伞和渔具;有风时就会冷,要多穿衣服,而且走路比较困难;同时天气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等。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认识生活,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树立主体的生活观。

四、结语

第2篇

1.1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自然生命。所谓自然生命就是说,生命首先是个自然实体,自然存在,无论这个自然实体是完整的,还是残缺的;白色的,还是黑色的;高的,还是矮的;生,还是死;患病,还是健康;年轻,还是衰老;是人,还是动物,都是一种存在,我们都要尊重这种存在,要珍惜她,爱惜她。就如同中国古代《孝经•开宗明义章》里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命教育。二是社会生命。所谓人的社会生命,从道德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人的尊严和荣誉。因为“三生教育”的本质是属于道德教育,人在社会中生活,可以没有权力,可以没有地位,但他一定不能没有尊严,没有荣誉感,这是人的社会生命。人的尊严从哪里来,是从自尊中来,要自强,才能自尊;要尊重主体生命之外的生命,主体生命才能得到尊重,体现主体生命的价值。三是精神生命。所谓人的精神生命,就是人的信仰。人有信仰才有脊梁,才有主心骨,活的才能有精神。信仰从哪里产生,信仰从大公无产生,信仰从利他主义中产生,信仰从“从善如流”中产生。

1.2生存教育

所谓生存教育,是指主体在适应自然及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学习掌握适应和改造自然及社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人无论是作为一个自然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存。生存说白了,就是活着。生存或活着,除了是个生物过程之外,更重要的是个社会过程。生物过程就是说,人要生存需要基本的维持生命存在的物质,如何获得这些物质,就需要进行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就是要让人学习和掌握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另外,人的生存或人活着,还是一个社会过程,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生存教育就是要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存教育中的自然生存教育和社会生存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只讲自然生存,不说社会生存,那么人就会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择手段,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损害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毛两足动物。所以进行生存教育,一定要把生存的生物过程教育和社会过程教育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存教育。

1.3生活教育

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讲,生活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所谓生活教育,是指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或者说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劳动技能的过程。“三生教育”所说的生活教育,是指对人进行生命社会活动过程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如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实现生活的价值;对生活应有的态度,如要热爱生活;对生活应有的行为,如要在奋斗中生活等等。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正确的生活观,要积极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根本和前提,生存教育是关键和基础,生活教育是目标和方向,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相互渗透。“三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教育,感悟教育,能力教育。进行“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人接受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同时形成生命、生存、生活的态度以及知识和能力。

2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三生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为,父母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是接触个体最多和了解个体最深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影响人的各种环境因素当中,家庭是最首要、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都会影响人的“三生观”。但是,还有一些家长没有对子女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没能把握子女特定的心理年龄特点,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1“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注理想生命,忽视生命的差异。一些家长脱离了对具体生命的客观认知,忽视了具体生命之间的差异,一味地用抽象的标准要求一个具体的生命,这样就会导致失望以及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家庭教育中最多的表现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没有顾及到子女的实际生命状况和生命成长规律,只对学习和高分数进行要求,变本加厉地对生命施加压力,对其子女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子女面对难以承受的生命压力,面对失败的挫折打击时,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就令人担忧,就会使用不恰当的方式,如用自虐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快,对生命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还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疾病。关注自然生命,忽视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有一些家庭,只关注子女的自然生命教育,忽视或不重视子女的社会生命教育和精神生命教育。在生活中表现为关心子女的衣食住行,甚至于放任他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他们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拜金主义、贪图安逸的不良生命观,子女无形中陷入了家庭教育溺爱的漩涡。只关注子女的智力,忽视或放弃对孩子非智力的发展,如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等。他们学会了如何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可是,当他们遭遇来自生活的挫折和无情的打击时,却无力承受,更加忘记了生命存在的原本意义,这不仅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漠视,还导致对其他生命的冷漠。关注自己生命,忽视他人和动物生命。一些家庭教育子女只关注、关心自己的生命,不重视他人的生命,更不重视动物的生命。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有些家长教育子女走向社会要少管闲事,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子女形成了不正确的主体生命观,形成自我、自私的生命态度。如果人人都是这种思想,社会中就少有见义勇为,就少有相互信任,就少有相互帮助,就少有人文关怀。许多家庭在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忽视或者根本就不重视对子女进行尊重一切生命的教育,尤其是尊重动物生命的教育,致使很多人要么惧怕动物,要么虐待动物。如2007年5月,北京有5名高校学生跳楼自杀;2005年复旦大学三年级研究生的虐猫事件和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烧伤动物园黑熊的事件,就说明了我们在进行生命教育时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包括对动物生命的敬畏这一点。

2.2“生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只讲索取,不教给予。有一些家长对子女进行“生存教育”时告诉子女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别人的帮助,而不是教育子女在遇到生存危机时如何自救。不是教育他们要有自救的意识,而是越俎代庖地代替他们完成子女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生存能力。“生存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在遇到灾难时,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能够独立自救,甚至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救助他人。现在的子女生存能力普遍较弱,求生技能和自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家长认为,生存能力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全,孩子须有安全知识和自救意识,并在平日的生活常识中灌输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使孩子有简单的自救意识;但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安全演习活动完全没有必要,原因是本来发生的几率就小,就是教了,也未必能派上用场。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遇到危险时,求助的方式过于单一,拨打求救电话120、110、119等是他们最常用的求救方式。这种求救方式还是依赖第三方,当意外来临之时,自救往往才是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只讲活着,不讲要有尊严的活着。有些家长对子女进行生存教育时只讲“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从珍爱自然生命来讲是有意义的,可以使人少有对自然生命的自虐、自残和自毁行为。但不对子女进行生存意义的教育,即人应该积极地活着,有尊严的活着,活着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追求人的自我完善,追求社会美好的未来。生存教育没有这些内容,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有缺陷的教育。

2.3“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只讲要艰苦奋斗,不讲要学会享受生活。有些家长对子女进行生活教育时,总是讲要艰苦奋斗,要创造生活,而不对子女讲还要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其实在生活中要艰苦奋斗,要勤俭节约,都是对的。没有艰苦奋斗,创造生活,哪有享受生活。关键是在教育中要进行全面的教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学会欣赏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热爱生活,也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生活。放大生活中的阴暗面,忽视生活中的积极面。有些家长在对子女进行生活教育时总是以自己所谓的人生经验为依据,夸大和放大他们所谓的人生经验,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生活中的一些负面、阴暗、消极的社会现象,传授给子女,要求子女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子女们形成了一种观念,好像走上社会就像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必须时时处处小心,必然会对社会、对人生产生消极的看法。注重关心子女的学习,忽视子女的心理。有些家长在生活中往往过多地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帮助子女排解生活中的苦闷;更多的是对子女的批评教育,缺少行之有效的引导和表扬;对子女的关心造成的是对子女的心理压力,而不是雪中送炭式的心理疏导。家庭教育失衡的例子屡见不鲜。青少年的发展,不仅是身体、学习的发展,还有心理的发展,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他们个性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水平,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因此家长一定要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

3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应有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但整体来讲,家庭教育必须要与子女建立一种平等、良好、融洽的关系,并在其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的调整,不同年龄段对其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要进行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3.1树立正确的“三生教育”观,对子女进行正确的“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个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内容,要正确认识、完整把握、全面领会,切忌片面化、消极化,按个人的好恶断章取义的学习。首先,家长要教育子女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力,完整地把握生命教育。使他们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一切生命,做生命的守护神,成为生命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应多鼓励子女,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生命的交往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这样有利于培养子女对生命的关爱,对身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尊重。使他们推己及人,不仅热爱自己的生命,同样尊重他人的生命。其次,家长要注重培养子女的生存技能,提高自己独立应对生存的能力。不仅要学会生存的有关知识,更要学会生存的技能。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就必须要拥有爱自己的防护技能。要学会生活就必须先学会生存。作为家长,不但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子女灌输生存知识,提升他们的生存意识,还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家长要提倡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和训练他们掌握生存技能,提升他们综合应对生存的能力。最后,家长要建立正确的生活教育观,要重新构建教育子女的生活教育观。家长应该明白,培养的子女不只是一个只会学习、只懂学习、只有智商无限提升,而情商却为零的人。讲,要注重人的发展,但是,那种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家长要让子女快乐健康的成长,平时要做到有爱心、细心、用心、耐心,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三生教育”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家长要真正做到领会“三生教育”的理念,尊重孩子、尊重生命,把这一理念贯穿到其日常生活中,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这对他们在独立生活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三生教育”,教育子女体验“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不只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贯穿在人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家长要明白,教育子女不是一日之事,家庭给子女的良好的“三生教育”,会让子女受益终生。“三生教育”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家长在进行“三生教育”中,要让子女多接触,多参加各种有益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人生、体验社会、体验自然、体验和谐,达到感悟人生、感悟真理,最后达到智慧自己的目的。切不可在“三生教育”中有溺爱之心,越俎代庖之行,毁了“三生教育”之实,达不到“三生教育”之果。有些家长总害怕在生活中“亏待”了子女,一味地满足子女在生活中的各种需要,或者害怕子女在生活中“受苦”,舍身忘我地代替子女做许多本是子女们应该干的事,这种“给与”和“越俎代庖”式的教育方法,不是正确的“三生教育”的方法。

3.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三生教育”

第3篇

例如,讲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将观察环境中的动物和动物生活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如果我们破坏了动物生活的环境,会给动物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使学生明白,如果破坏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同样也会受到威胁,生命也会终止,所以我们就应树立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获取了生存的知识,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要关心自然。

二、实践中的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三生教育”价值观念,必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发挥其教育的功效。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知识技能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致力于课外实践,和学生共同交流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蚂蚁》一课,让学生到室外观察蚂蚁。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捕捉蚂蚁。怎样才能既捕捉到蚂蚁又不伤害到它呢?全班同学交流意见,发表各自看法:把羽毛或树叶放在蚂蚁出没的地方,待蚂蚁爬上去后,再将树叶上的蚂蚁放入瓶中;或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蚂蚁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列举出许多办法。使学生知道要珍爱小动物、珍爱生命。在这次课外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观察,在实践中去、学习,了解自然奥秘,认识周围环境。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关心他人,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接受教育。另外,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环境,亲近环境,可以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三、生活中的教育

第4篇

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学生,他们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态度和现实状况,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四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在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鼓励、引导大学生成为“三生教育”的主体,使开展“三生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批评等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部分大学生不能恰当进行自我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和善于做学生工作的教师与这部分学生进行交心谈心,及时梳理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自我教育的系统。与此同时,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在通讯技术发达多样的今天,我校一直坚持“一封家书”的活动,让学生动手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大学生活,使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在校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2体验教育法

体验教育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其就是让大学生在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亲自参与到其中,动手动脑,通过参与的活动可以打开大学生的心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敬重,对生活的倚重。大学生的亲身实践是体验教育法中进行体验知识内化的保障,同时也是体验知识内化的依据。体验教育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德育的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模拟大学生现实中以及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通过场景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分析原因,最终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完善自我、步入社会打下坚固的基石。我校组织的“六个一”系列活动——一首经典红歌、一个传统节目、一件身边小事、一份真情关爱、一项生活技能、一套民族歌舞,形成了在开展“三生教育”中“在课堂、在校园、在社区”的教育特色。

3学科渗透法

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生教育”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有部分重叠的问题,加之,部分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等思政课不重视,只重视专业课,所以提出学科渗透法。学科渗透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三生教育”渗透在大学生全部学科的教学中,其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教育,不使大学生明显意识到是在受教育,通过营造一定的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儒目染中,被熏陶和感化。学科渗透法的难点在于师资,所以我校除了选拔思政课教师进行“三生教育”教学培训,其余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辅导员也一起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使广大教职员工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熟悉“三生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内涵,能自觉主动地将“三生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4多元评价法

第5篇

1.对生命教育的解构从哲学观出发可知,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着,这种主体就构成了人的类本质属性,使其与其他动物的存在相区分。人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改造世界,也从改造世界中完成了对自身的改造。因此,人类逐渐产生了意识,也逐渐产生了“我们”的觉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也就成为了人类的属性之一,同时也是最为根本的属性。因此,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首先使学生懂得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然后还需要使他们懂得在自己的生命中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从而自然引入到了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

2.对生活教育的解构恩格斯最先构建了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指出人类首先要满足生存的需要,然后才能获得生活的需要,当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便意味着享受的需要成为了最终目的。那么如何来理解生活呢?与西方哲学家的原子个体不同,是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来理解社会人的生活。因此,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指引下,个体的生活必然与集体的生活发生联系,同时集体成员的生活也必然作用于某一个体的生活。这就要求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应是,珍视生活,关心他人和集体。实践表明,生活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这也是对近年来部分高校所发生悲剧的一种反省。

3.对生存教育的解构政治经济学,是在对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做的考察和研究下逐渐形成的。其中,在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活动时流露出这样的担忧,即在资本的逐利性下,所有资源都将纳入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车轮之下。包括资本主义母国的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更包括殖民地国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将被资本转换为堆积如山的商品,这也就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可见,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生产活动中,将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另外,人作为社会动物必然需要融入于社会,从而生存教育还在于理解人类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的本质属性。

二、解构基础上的融入定位

1.“生命教育”的融入定位自从“马加爵事件”发生后,生命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从关注的焦点来看,其不外乎是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措施方面。然而,这种通过干预和约束的方式来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做法并不一定奏效,毕竟深入到大学生内心的思想教育才是规避相关事件发生的根本。因此,“生命教育”板块可以融入到哲学范畴来进行拓展,其中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融合,将在增强哲学教学的落地效应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观。

2.“生活教育”的融入定位这里存在着一个难题,即如何向大学生群体表述生活的内涵和意义。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似乎并没有经历过一种完整的生活体验,从而“生活教育”或许比“生命教育”更为抽象。对此,教师所能够做的便是将“校园生活”进行剖析,从中来与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发生联系,进而形成生活教育的融入契合点。前面也提到,生活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在二者融入中进行素材挖掘。

3.“生存教育”的融入定位这里需要指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自然观和历史观内涵的理解程度不同,社会科学类的学生较好于理工科类,包括原理课的教学效果也是这样,但这并不影响生存教育的融入。从融入定位来看,需要与政治经济学的有关论述相结合,这在难度上或许会高于哲学板块的讲授。

三、定位驱动下的融入模式构建

1.深化对三生教育内涵的剖析将三生教育完美融入到原理课的讲授中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深化对三生教育内涵的剖析。对于前者而言,已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对于后者来说,则需采取教研和共同备课的形式来探索出与之融入的逻辑路径。笔者在解构部分已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体会,但在逻辑上仍需要不断锤炼而使其能更为清晰。另外,对于三生教育的内涵也需要用更为生活的语言来表述。

2.生命教育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融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社会实践的类本质属性,以及人类意识的产生机理等,都应成为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从目前的教学反馈来看,部分教师过于从体例上来把握教学环节,就使得学生往往通过记忆和理解的方式来领会这些知识点。还好,学生在高中阶段也学习过相对简单的原理,这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但要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融入则还远远不够。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结合现实中的案例来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

3.生活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融合在定位部分已经提到,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教育应突出“校园生活”。那么校园生活的特点是什么呢?根据笔者的自身体会,其特点包括:集体行动、缺少隐私、需要考虑集体成员的感受。然而从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现状来看,个体意识十分突出,但普遍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可见,这就构成了生活教育的针对点,而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融合则需要纳入“普遍联系”的原理来展开。从而使大学生懂得个体与集体、社会的联系。

4.生存教育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融合不难发现,很少有同行能想到将生存教育与政治经济学原理相融合。然而,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来看,正是过去一味地关注GDP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可见,生存教育与政治经济学原理之间的融合有很好的现实载体。对此,教师应从资本的本质入手来延伸到对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上来,进而向学生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再引申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上四个方面,是从主要环节构建了三生教育与原理课融合的途径。不难预期,随着同行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深入,将会使二者的融合路径更为清晰。

四、支撑材料

1.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2.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第6篇

最初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西方一些学者从关注自杀、吸毒和暴力行为等问题演变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近些年的学者在生命教育的涵义上有了新的理解。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最早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由于素质教育的兴起,生命教育也不断被一些学者所提倡。最初的生命教育要求在教育中要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并且信任每一个学生。随后,一些省份如上海、湖南和辽宁等不断将生命教育编写到教材中去并且开始了试点运行工作。具体实施一般首先是从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开始的,在不同课程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开展生存训练和相关的户外拓展训练,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不断培养自己珍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随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在中学中逐步建立起来,社会中对生命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二.生存教育

所谓生存教育就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保护生命,如何在社会生存等相关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存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的讲授,不断提高学生生存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端正学生的生存态度,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和科学的生存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存中实现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生存教育主要涉及的内容与人的非常态生存有关。通过对学生生存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在非常态生存状态下应对的能力,例如一些突发事故如地震、泥石流、雪崩以及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应对,也包括对一些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火灾或者恐怖事件等社会灾难的应对。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灾救灾的基本知识,还要掌握降低灾害损失的技巧,例如如何进行伤口的包扎,如何进行有效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面对火灾如何使用灭火器等等,不仅要会自救,还要学会救人。

三.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即通过生活来进行学习,来进行教育,通过教育而改进生活,使生活向前和向上,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激发出自身的力量并且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的内涵非常大,生活教育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正确理解生活教育的内涵就必须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生活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开展可以使多种形式的,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同时中学生的生活教育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解决问题,避免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与学生思想和生活不符合的内容和陈旧的内容进行教育。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课本以外的内容,例如请一些相关方面的专家或者学者对学生进行讲课,开座谈会,让学生也参与到其中,积极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上社会,去亲密的接触社会,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了解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现状,才能学会如何去更好地生活。在学习方法上,要尽可能让学生去动手参与调查和实践,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认真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中学生三生教育的开展

第7篇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值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不仅为了起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知,提高音乐素养的作用,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新时期下的音乐教师,要在不断的课程探索中,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积极体现“三生教育”的教学目的,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音乐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的丰富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初中学生们不同的个性差异、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开展教学活动。比如说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音乐通过不同的形象化事物具体描绘出来,也可以通过音乐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对那些自信心不够或者出于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加以鼓励,选择一些简单的声乐练习或者歌曲来增强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信心;对于悟性比较好,声音辨识力强的学生也不要表现出特别的偏爱,要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加强学生对于自身品格的完善。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需求,灵活地进行运用教材,力求将“三生教育”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去,更贴合初中生的思想,不断增强音乐课程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加强对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初中音乐“三生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思想上彻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教师更应该借助这个台阶,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美,达到对学生心灵的升华。

二、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性体现

(一)陶冶学生情操

“三生教育”注重的是感性化的生命教育,教师能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悟与流露出的真情带动初中学生们,使学生们在浓重的音乐氛围中,通过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对于音乐的兴趣,潜移默化中给自己的人性带来影响。“三生教育”与传统的科学教育区别就在于它是通过丰富的情感来达到教育的目标,使初中学生在学习音乐与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继而获得丰富的情感经验以及提高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变得细腻起来,情操高尚起来,心地善良起来。就像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饰演的一样,音乐教师马休将爱倾注在音乐中,拯救了孩子们迷失的心。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生教育”中注重的另一项则是生存教育,它也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要,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并且符合时展的潮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三生教育”是顺应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的核心就是培养适合社会的新型人才,而当今社会则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目前在整体的教学计划中,大部分都是对于学生思维扩展能力的培训,比如说像数学课程,而对于直观感觉和形象思维则较为忽略,适当的音乐教育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学生们的直观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因此在培养其它能力的同时,也一定要注重对于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最后“三生教育”注重的是对于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注重的就是解放学生的天性,初中生正值青春活泼、身心都茁壮成长的时候,每天都被圈在紧张的学习中,各种情绪都得不到释放,长此以往难免会对自己的心理、身体产生各种不良的作用。而在音乐课程中,使学生紧绷的精神放松,情感得到舒缓,情绪得到解放,是“三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情感教育的同时潜意识中灌输进音乐教育,给学生们放一首《田园交响曲》,不仅能将学生们学习的厌烦心理进行释放,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使心情得到舒缓,还能增加初中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在潜意识中将真善美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