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急救护理范文

时间:2022-07-09 15:06:37

序论:在您撰写急救护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急救护理

第1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61-1

院前急救是指各种急性发作的疾病和各种突发事中患者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是急诊医院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可以为院内救治争取抢救时机,一定程度上能决定抢救成功率。其特点是突发性、艰难性、复杂性、易发生医疗纠纷等,且其水平高低、服务质量优劣对社会影响极大。目前,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护理质量,各个医院也积极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实际情况存在不适应的局面,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制度,以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院前急救护理服务,现报告如下。

1目前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出诊不及时院外急救是采用现代化技术,迅速到达现场,实行急救措施,使伤者得到有效的急救和治疗,能否及时出诊直接关系到病员的生命。但是,经调查发现,护士24h在医院待班情况极少;120呼救电话接听不是24h有专人负责,且值班护士存在急救意识不强,接听电话不及时,记录病情、求救地址、联系电话不准确等,直接导致出诊速度慢,影响院前急救护理质量,进而引发与患者的纠纷。

1.2急救物品准备不到位急救物品准备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护士急救意识淡薄,院前急救中急救药品、设备使用后未及时补充、设备不齐全,如氧气筒内氧气不足、除颤仪未充电等,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和护理质量;另一方面是急救物品品种多、药物有效期各不相同,以及急救现场条件差,直接增加了急救的不安全因素。

1.3现场急救处理不当急诊科的护士每天要面临的内、外、妇、儿、产科等方面的院前急救,因此要求每个护士要具备充足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精湛的现场救治基本技能。但是,目前,护士一方面急救专业知识欠缺,未按操作规程工作,影响了院前急救质量;另一方面急救人员争分夺秒全力抢救处置患者,不能预测

1.4沟通不到位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护士在操作前必须向清醒的病人及家属解释清楚,并征得同意后方可执行,但是院前急救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护士稍有不注意,没有及时与家属沟通或沟通不细心,引起患者及其家属反感,加之患者对自己就医权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极易造成纠纷。

2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策

2.1加强救护人员自身素质(1)强化护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以及“救死扶伤”等人道主义精神和职业道德;(2)通过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每月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外派护士进修学习、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及技术考核、抢救现场讲评及请专家授课等方法,加强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3)护理人员要以和蔼诚恳的态度、精练贴切的语言、沉着稳的举止等,对患者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4)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强化其风险意识。

2.2加强抢救药品及器械管理要做到:(1)确保各种急救物品处于应急状态,做到定数、定位、定人管理,标签清晰,且不定期检查;(2)抢救药品、器材使用后,必须及时补充,保证随时使用。

2.3规范护理记录护理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护理的主要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因此要做到:(1)记录要详细、完整、规范,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并要求双方签名,做到有据可查;(2)执行口头医嘱后要及时补充医嘱记录,以及因情况危急未能及时记录的,应在最快时间内据实补记,并注明急救时间和补记时间。

2.4加强院前急救制度管理根据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了各项制度,如:(1)严格120专用,24小时值班,并做详细记录,不拒绝任何呼救电话,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救助;(2)进行有效的排班,既要保证护理人员得到充分休息,又要保证24小时有人值班,待命;(3)制订各种抢救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急救演练,找出隐患,及时正确地处理问题,避免差错事故发生;(4)成立急诊科护理质控小组,应通过检查和督促,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并通报质控检查及护理部出诊的调查结果等,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职责并认真履行;(5)在运送急危重病人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证急救下护理措施随时到位,同时途中与医院急诊科联系做好接诊准备;(6)每次出车后,应保持车内外整洁,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曾秀英,胡玉燕,罗伙娣.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243-244.

第2篇

【关键词】急救;护理管理

在护理管理中急救护理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评价急救护理质量,是检验护理管理者能否胜任角色的标准之一。护理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掌握急救护理管理质量评价的新方法、新内容,及时做出准确全面的质量评价,以促使急救护理管理向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1 急救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急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对急诊服务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治疗疾病发展到要抢救快速,效果显著,收费合理,服务周到,解答耐心。而护理队伍的整体观念尚未完全跟上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只是满足完成日常工作,不是积极地观察治疗效果及反应不能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听取患者与家属的意见,帮助患者解决身体和心理的需要,对患者和家属不能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1.2 抢救设备的普遍应用对护士的实际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的急救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进口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器、专门的呼吸系统等操作均需一支高层次的急救护理队伍。然而,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由于受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护理专业技术培训、质量考核标准等多种因素影响,与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医疗体制的改革向着提高护理水平和管理更有利于患者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医疗卫生事业引入经营竞争和价值观念,达到了优胜劣汰,促进自身建设的目的。而护理管理者观念的转变仍未跟上新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受着传统的、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管理手段滞后等。因而急诊工作存在与医院整体配合不协调,不同步,急诊患者切实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仍较难,急救护理质量管理局限于表面形式等问题。

2 急救护理管理的提高与改进

2.1 急诊抢救“急”是抢救工作的特点及标志 急诊科是一个医院的重要窗口单位,急诊管理是医院管理的缩影,急诊科的护理管理更是护理管理的集中表现[1]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即要突出一个“急”字,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抢救技术。管理要做到抢救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和高效能,对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医疗纠纷,提升医院的形象及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2.2 护理人员配备合理及协调合作是急救工作的基本保证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各班人员人力配备齐全,技术力量搭配合理,良好的团队精神,可以有效地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现我院急诊护理人员配备每班次最少4人由主管护师带班,且注重队伍的相对稳定,保证100%护理人员经过护理专业技术培训、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达标。80%以上护理人员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其他护理人员配合抢救、缝合、输液等处置的完成,做到了稳、准、快,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2.3 完善制度是急诊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 建立建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将危重疾病抢救流程图明示于墙上,以便提高工作效率[2]。我院急诊科制定详尽的各室规章制度,各班工作职责,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各项护理操作常规,各种疾病护理常规,抢救流程等。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即保证了患者的权利,也维护了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利和义务。

2.4 持续质量改进是急诊工作永恒的主题 科室成立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有明确的质量改进管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达标措施,护士长每天进行质量控制,质控小组人员每月检查,考核和评价,对未达标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提出改进措施,使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及持续改进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急救护理管理工作得到快速提高。

3 讨论

急救工作只有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才能提高急救护理管理质量。有助于建立和建全护理管理制度,确定管理内容,改善和选择有效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和潜能,激发护理人员的参与与创造性,客观的评价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可作为评价护理质量高低的依据。对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护理质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急诊科必须制定科室的管理目标及明确的考核标准。护理管理者的检查方法和力度,质量评价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结合急诊护理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管理者经常调整视角和改进思维方式,把视角放在急救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上,使影响急救护理质量技术管理及人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人员的质量,工作的质量确保服务质量、规范质量行为,以适宜的护理质量管理,有效的体系和有竞争的价格来为患者提供最满意最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99-01

现代创伤是急诊急救比较常见的,如车祸伤、刀伤、工伤事故等,由于创伤可涉及身体多处组织器官,伤情轻重不等,互相掩盖,因而早期急救护理中易发生漏诊、误诊或继发性损伤。若早期处理(包括急救、复苏、重要脏器伤的专科处理等)不当可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而医院急诊科正确、合理的急救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评估

1.1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受伤时间、地点、受伤机制、伤后症状及处理经过。

1.2 检查①受伤部位是开放性或闭合性,是单一伤或多处伤,是否危及生命。②气道是否通畅,根据呼吸频率、深浅度、呼吸音及双侧胸廓扩张情况判断。③循环系统:根据伤者精神状态、面色、肢体温度、生命体征判断是否有出血现象。④神经系统:根据AVPU法进行简单有效评估,“A”是清醒,对声音有反应,并对人物、时间、地点有认识。“V”是病人对声音有反应,而对人物、时间、地点认知不全。 “P”是病人对疼痛性刺激有反应。“U”是病人意识丧失,同时要检查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和肢体活动情况等。

2 紧急处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气道梗阻者,必须开放气道,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呕吐物、血块、泥土等,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将头偏向一侧,并迅速插入鼻导管,窒息可很快解除。有舌后坠时常规放置口咽导管,有呼吸衰竭则行气管插管。

2.2 维持有效循环:合并不同程度休克者达65%,使用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2~3条,保证大量输液、输血通畅。

2.3 伤情观察观察记录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尿量、出血量及伤情变化等,以判断伤情,指导治疗。合并头部损伤后躁动不安病人,可能提示为继发颅内血肿,脑疝先兆。

2.4 有效控制出血:是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迅速控制伤口出血,采用指压法,压住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主要血管,及时用加厚敷料加压包扎,简易夹板固定,并抬高伤部对减轻出血效果显著,若无效用气压止血带。

3 小结

第4篇

关键词:咯血;观察;急救护理

咯血若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而窒息是造成咯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防止发生大咯血和窒息是治疗和急救护理的关键[1]。因此,对大咯血患者加强临床观察及急救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本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1月共收治咯血患者56例,其中24h咯血量大于300ml者16例,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将对患者的观察和急救护理总结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咯血的患者中,男44例,女12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51岁。并发症有失血性休克4例,窒息5例,经抢救治疗后死亡1例。

1.2方法

1.2.1大咯血急救措施

1.2.1.1针对患者实际情况科学给予止血药物与缩血管药物[2],垂体后叶素(5~10u)混合葡萄糖溶液(20~40ml)静注,再垂体后叶素(10U)混合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100~250ml)静滴,1h左右滴完。针对部分患者不能应用垂体后叶素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其他止血类药物:扩张血管药,普鲁卡因(50mg)混合葡萄糖液(20~40ml)静注,再普鲁卡因(200~300mg)混合5%葡萄糖(500ml)静滴。根据患者出血量、出血位置不同再辅助其他止血药:氨甲苯酸、安络血、云南白药等静滴或口服。

1.2.1.2选择特殊止血方法 在药物控制止血效果不佳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用特殊止血方法对患者进行止血,下面就介绍几种特殊的止血方法: ①气囊导管堵塞法:在纤维支气管镜的辅助下将气囊送入气管,气管镜下观察气囊充气情况,进行压迫止血,24h后逐渐放松气囊,如果无出血则拔出气囊与气管镜。②激光冷冻法:采用激光对出血点进行冷冻处理,该方法对肺癌咯血的止血效果比较好。③局部用药:将止血药物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注入或者滴入出血位置,该方法主要针对出血点。④4℃冷盐水500ml加入肾上腺素分次注入出血肺段。

1.2.1.3适当输血补液 大咯血时,如果有止血效果较差情况,则应该对患者进行采血并检验,紧急通知血库配血,必要的时候要对患者进行输血处理或者采用血浆将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输血的速度与量不可过多。否则会导致患者血压升高而加剧咯血情况[3]。

1.2.1.4手术治疗 当患者出现大量咯血,血液凝聚堵塞呼吸道,一般治疗与手术治疗均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时,则需要考虑到手术止血。手术止血需要先明确出血位置,其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①适应证:患者咯血量大于500ml(24h内);大咯血达600ml(12h内);或一次咯血量达300ml,且在24h内反复发生;患者曾有咯血窒息史。②禁忌证:晚期肺癌出血患者、二尖瓣狭窄出血患者、全身有出血倾向患者、体质较弱并伴有肺功能不全患者、现代技术诊断出血部位不确定者。

1.2.1.5大咯血,死亡率高,内科药物治疗疗效差,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大,创伤大,费用高。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目前治疗大咯血的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急救方法。

1.2.2咯血窒息急救

1.2.2.1窒息先兆 ①患者咯血突然减少或者停止;②患者面色苍白、胸闷、烦躁、恐惧或神情呆滞、喉头作响、大汗淋漓、皮肤发绀等;③患者咯血一侧或双侧呼吸音消失。

1.2.2.2急救措施窒息紧急处理方法 ①立即通畅气道:?訩引流,患者取患侧卧位,头低脚高位,患者脚端抬高45°。如患者牙关紧闭,则辅助采用开口器撬开,先将患者口腔积血清除,再清理咽喉部位,并辅助适当拍背。?訪气管插管,将有侧孔的较粗鼻导管插入气管,一边,一边吸血,插入深度要达到隆突以上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4]。?訫硬质气管镜插入气管内吸引凝血块;?訬气管切开术取出血块。一般情况下都采用非侵入性操作,当患者已经出现窒息,则操作气管切开,将凝血块吸出,通畅气道。②建立静脉通道:在患者出现咯血情况时候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一般选择大静脉建立通道,同时准备好三通管。在给患者用药的同时要保证血液补充及时。③给予高流量吸氧:如有呼吸抑制者,应给予呼吸兴奋剂。④其他处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力衰竭则给予患者强心剂;如果患者心跳突然停止,应该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急救过程中要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患者是否出现正酸中毒与电解质紊乱情况。

2护理

2.1病情评估

2.1.1病史评估 患者自身病史是跟咯血有直接联系的,因此,患者在术前进行详尽病情评估十分必要。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可以明确得到咯血病因,方便主治医师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急救措施,保证急救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针对以下情况,要注意分辨患者病因:①支气管扩张患者伴随慢性咳嗽病史且近期痰量增多且呈脓性痰。②因外部原因,支气管肺癌患者的年龄大多数处于40岁以上,男性居多,有吸烟史,但是近期反复咳嗽且经久不愈应首先考虑。③肺结核的患者。④肺脓肿患者。⑤心脏病患者存在心悸,且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者,应优先考虑肺充血或肺水肿。⑥患者自身存在喉痛、声嘶情况,应优先考虑咯血主要由咽喉部病变所引起。⑦患者自身咯血且伴有身体其他部位出血,应优先考虑为自身血液病所引起。⑧肺吸虫流行地区患者应优先考虑为肺吸虫病。

2.1.2咯血程度评估 咯血程度严重性主要根据咯血量与持续/发作时间来进行评估。小量咯血(100ml以内);中等量咯血(100~300ml);大咯血(300ml以上);急性致死性大咯血(鲜血大量经口鼻喷出且总出血量在2000ml以上);如果患者在18~24h内咯血量大于600ml者,也称为大咯血。大咯血患者预后跟咯血量、速度及患者的自身状态有关。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则很有可能出现预后不良:①患者自身肺部病变广泛且有心肺功能缺乏,患者年龄大、体质弱、多病者;②咯血量大,3h>300ml,18~24h>600ml;③患者自身伴COPD跟肺心病者。

2.2药物治疗护理

2.2.1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在急救护理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急救药物中药物有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出现。如垂体后叶素输入过快时,患者会可能会出现头痛、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汗、胸闷、腹部不适、血压升高等等情况,在发现患者出现以上情况时候应该马上减缓输液速度,并汇报相关主治医师进行处理。同时,扩血管类药物有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因此,给药前应测量血压,如血压过低,需先补充血容量。静滴30min及结束时,均应测血压,观察其变化。

2.2.2及时准确用药,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患者急救过程中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并遵医嘱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字,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该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并汇报主治医师。脑垂体后叶素是大咯血时的首选药,但有高血压、冠心病、妊娠妇女禁用,用药中滴速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告知患者如有便意、轻微腹痛、皮肤发黄为正常反应。

2.3一般护理

2.3.1镇静与休息 患者大咯血后要尽量休息,严禁剧烈运动,必要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镇静药物,但是不能过多或者过少,防止其他并发症出现。

2.3.2 明确病变部位后,患者应取患侧卧位,防止出血顺位流入健侧肺,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堵塞健肺气道,加重呼吸困难和窒息。出血停止时,也可取半坐位,减少下肢及腹腔血液回流。

2.3.3高热护理 咯血伴高热者,可给予物理方法降温,以反射性引起患者胸部血管收缩。冬季可用沙袋压迫胸部制动,以利止血。

2.3.4饮食少量多餐 患者应该遵循少量多餐饮食规律,食物以营养价值高、富含维生素的温凉半流食为主,严禁食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以防用力而再次引发咯血,保持口腔清洁,餐后及时漱口防止口腔及呼吸道的感染 [5]。

2.3.5病情观察 急救后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3.6给予心理护理 咯血患者因为心理承受能力与其他方面,看到每天从体内咯出大量鲜血,且治疗效果患者,都会滋生焦虑、紧张、恐惧等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患者疾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会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从而产生轻生念头,抗拒治疗。护士应耐心解释和安慰患者,使其解除顾虑,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病区安静,尽时减少探视,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2.4大咯血的先兆观察及护理 患者在咯血前常有先兆,如烦躁不安、胸闷加剧、咽部发痒、胸部不适等。护理人员要严密监察患者病情,一旦出现以上前兆应准备好急救措施与通知主治医师进行急救。

2.5健康教育 患者咯血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运动。护理人员应该指导其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室内安静。向患者叙述治疗过程与治疗措施,并详尽介绍病症好转情况,给予患者充足信心与尊重。

3讨论

通过56例咯血患者的自我感觉、发生过程、临床症状和我们自己的实践认为:患者在咯血前往往会出现以下同性征兆:胸突痛、胸闷、胸部感觉有响声、出血的部位发热,继而出现大咯血[6],以上症状为咯血顺序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则很可能出现大咯血。此时应该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准备好应急措施,并告知患者。在急救后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以人为本,不但要对患者自身负责,还需要对预后负责,将患者作为自己亲人对待,为咯血患者的最终治愈和减少并发症奠定基础[7]。

参考文献:

[1]李宗浩.现代急救医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163.

[2]苏庄民.老年用药原则[J].实用老年医学.1995,9(1):18.

[3]李晓莉.建立互换关系的护理要求[J].中国医学论理学.2012,16(3):43.

[4]谭琼.肺结核咯血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5(8):91-92.

[5]张丽好,黎婉媚,李昕洁.老年肺结核咯血的临床特点[J].临床急诊杂志.2002,3(3):126.

第5篇

随着现代工业、动力机械以及高速交通工具的发展,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城市或乡镇,颅脑损伤都很常见,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其伤情和后果也远比四肢损伤严重,同时合并颈椎、颈髓、胸部、腹部的损伤,为急救护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院从2004-2007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243例,我们给予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其中60例病人太重死亡,余均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43例,其中男191例,女52例;年龄12-75岁;其中颅内血肿较大并有脑疝形成立即行手术治疗172例,本组病例GCS平分均≤8分,全部气管切开,留置胃管,以鼻饲供给营养。

2 现场急救

保持呼吸道畅通,重型颅脑病人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除,血液、脑脊液及呕吐物等可能引误吸,舌根后坠可引起严重呼吸道梗阻,因此应尽快清楚口腔和咽部血块右呕吐物,若牙关紧闭要用开口器撬开下颚,放置牙垫清理口腔,用手挤压病人气管,诱发病人咳嗽,可使气管内异物咳出,有利于呼吸道通畅,舌后坠病人放入口咽通气管,右暂时牵出病人舌头、条件允许给予供氧,因脑组织完全缺氧即可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保障气体的交换应放在所有抢救措施的前位。

2.2维持血循环:若病人出现休克状态,多是颅脑损伤右身体其它部位合并损伤的缘故,可采用出血处填塞,加压包扎,头皮暂时缝合,协助医生骨折固定及其它止血处理,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恢复正常血容量及血压,对保护脑组织,克服脑脊液调节异常和防止脑血管痉挛有重要作用。

2.3初步止血,妥善包扎伤口。在颅脑损伤同时合并颈椎骨折、四肢骨折、胸部、腹部、脏器损伤,对开放伤,做简单清创缝合、止血,肢体骨折采取夹板(或石膏)固定。开放性颅脑损伤有脑组织膨出,应以棉圈围于伤口周围,然后包扎,或伤部周围垫上纱布,再用消毒的小容器,比如小碗或小方盒覆盖在膨出的脑组织上,然后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做好各项护理记录(详细记录救治过程及病人的症状体征)。

3 院内急救护理

3.1急救首先要维持正常通气和供氧,GCS评分低于8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当气管插管甚至气管切开,予以机械辅助通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要短时间内反复测量血压、脉搏,并补充血容量,使收缩压至少维持在100mmHg以上。以保证脑灌注(建立通畅静脉通道)。颅脑外伤若无严重的头皮出血或面部损伤,很少发生低血压休克,如出现低血容量休克,引起的原因常来自胸腹、四肢及骨盆的创伤。本组病例中,发现有119例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其中常见的四肢伤有64例,胸部伤有35例,腹部伤有20例。

3.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了解病史,在病人呼吸道、氧饱和度、血压等稳定的同时,应注意了解病史,内容包括受伤时间、原因、外力性质及着力部位、伤后意识及瞳孔变化,有无呕吐、癫痫,曾作何种急救处理,有何其他重要既往病史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精神病等以便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本组织病历有12例有高血压病史,有35例有糖尿病史。

3.3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应快速全面有重点突出以确定诊断和处理为主要问题,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况、GCS评分、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眼球活动情况、有无肢体瘫痪、颅神经麻痹、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有无头皮损伤、颅(底)骨折如眶周及乳突淤血、脑脊液、耳漏等,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合并损伤等。

4 对症护理

4.1.1生命体征的观察应尽早测得患者伤后初期和手术后早期的生命体征数据,以便能观察其动态变化,对生命体征的测定和观察应注意以下事项,应先测呼吸后测脉搏,最后测血压,目的是避免因刺激引起躁动而测定数据的准确性。

4.1.2神经系统体征的观察中应了解:是伤后立即出现的病症还是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的病症,其临床意义及危险性较大,包括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对判断术后颅内、再次出血的发生有重要意义)、肢体瘫痪及锥休束征的观察。

4.2有颅内压增高的颅脑外伤患者,取头高脚低位,应避免因枕头垫的过高而影响静脉回流或造成气道梗阻,对意识不清伴气道不畅者,宜取侧卧或半卧位。

4.3呼吸道的护理颅脑损伤患者意识不清,常有呼吸道分泌物的集聚,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及感染,因此护理上注意定时给予病人雾化吸入,经常帮助病人翻身、叩背、吸净痰液,防止坠机性脑炎的发生,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4.4高热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由于脑干损伤或丘脑下部损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素乱,使体温调解中枢功能素乱,使体温异常升温,可引起脑组织代谢增高,加重缺氧,用冰水袋降温,将冰水袋降温,将冰水袋至于枕部、腋部、腹股沟或用50%酒精擦浴,必要时采取冬眠低温疗法,降温措施宜早,应在高热出现前即采用有效措施,使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预防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伤。

4.5躁动的护理对躁动的患者应在密切观察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引起躁动的原因,特别要考虑到颅内出血,脑肿胀等颅内因素,应及时通知医生,复查CT确诊,对躁动患者要加强护理,防止坠床,但不宜强加约束,否则病人会因反抗外力消耗能量而至衰竭。

4.6口腔、眼、鼻护理颅底骨折患者常引起口鼻出血及脑脊液漏,又时鼻腔及耳腔,有较多血痂清除,保持清洁,眼睑不能闭合或不能睁眼患者易发生角膜炎,应每日清洗2-3次,滴入抗生素眼药膏,必要时应暂时闭合眼睑。每日做口腔护理两次,清洗眼睛并用油纱条覆盖,对外耳道有脑脊液和血性液流出者用酒精擦洗外耳道,取半卧位便于引流。

4.7大小便的护理昏迷病人常有尿潴流和血液流出者用酒精擦洗外耳道,取半卧位便于引流。

5 总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急危重,呈昏迷状态急救护理是关键,应立即进行抢救,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变化,同时伴有休克、脑疝、呼吸困难的患者,首先将保障有效气体交换放在所有抢救措施前位,否则会使患者窒息死亡。

总之,我们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急而危重,急救护理期、对症护理、并发症护理是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贯彻始终。知识全面是系统护理的基础,临床上扎实的护理技能,细心而严谨的工作态度,熟练的操作有机结合才是系统全方位的护理,对患者康复起重要作用。

第6篇

1.1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1)院前急救及到急诊科现场猝死患者,目击者认为发生猝死时间在3min内(排除久病衰竭死亡患者及重度外伤患者);(2)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脏恢复自主搏动和(或)自主呼吸,窦性心律超过12h;(3)复苏成功时间是指从开始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到自主心跳恢复并成功维持时的时间。选择2009年1月一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58例为观察组,男40例,女l8例;年龄32—67(40.58±12.63)岁。另选择2007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116例为对照组,男78例,女38例;年龄3l~65(41.66±12.40)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根据医嘱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观察组按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抢救。由科主任及护士长在临床路经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心肺复苏的治疗护理最新进展,制订现场猝死患者急救护理路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按2005心肺复苏指南对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判断,确定无心跳呼吸后立即进入急救护理路径。院前现场第1步由护士1min内给予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置El咽通气管)并置呼吸气囊,然后由护工或司机协助按压呼吸气囊(在急诊科或医院内抢救可由另~名护士行呼吸气囊辅助呼吸),由医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第2步要求护士在2min内建立静脉通路(首先选择上肢较大血管进行穿刺,全部采用留置针)。2min内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并遵医嘱用药,同时做好除颤准备。第3步根据患者不同状况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1.3观察指标比较

2组患者复苏成功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4-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问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43.1%(25/58)高于对照组的22.4%(26/116),平均复苏时间为(12.84-3.2)min短于对照组的(18.94-3.6)min,并发症发生率为58.6%(34/58)低于对照组的72.4%(84/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

(1)院前急救及到急诊科现场猝死患者,目击者认为发生猝死时间在3min内(排除久病衰竭死亡患者及重度外伤患者);(2)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脏恢复自主搏动和(或)自主呼吸,窦性心律超过12h;(3)复苏成功时间是指从开始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到自主心跳恢复并成功维持时的时间。选择2009年1月一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58例为观察组,男40例,女l8例;年龄32—67(40.58±12.63)岁。另选择2007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116例为对照组,男78例,女38例;年龄3l~65(41.66±12.40)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根据医嘱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观察组按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抢救。由科主任及护士长在临床路经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心肺复苏的治疗护理最新进展,制订现场猝死患者急救护理路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按2005心肺复苏指南对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判断,确定无心跳呼吸后立即进入急救护理路径。院前现场第1步由护士1min内给予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置El咽通气管)并置呼吸气囊,然后由护工或司机协助按压呼吸气囊(在急诊科或医院内抢救可由另~名护士行呼吸气囊辅助呼吸),由医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第2步要求护士在2min内建立静脉通路(首先选择上肢较大血管进行穿刺,全部采用留置针)。2min内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并遵医嘱用药,同时做好除颤准备。第3步根据患者不同状况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复苏成功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4-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问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43.1%(25/58)高于对照组的22.4%(26/116),平均复苏时间为(12.84-3.2)min短于对照组的(18.94-3.6)min,并发症发生率为58.6%(34/58)低于对照组的72.4%(84/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