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6 14:08:08
序论:在您撰写联合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大连理工大学外聘教师比重较大,联合教学模式在此类院校执行最为彻底,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创新实践及交流能力稳步提高,专业业务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外聘教师的高度赞扬。为了构建联合教学工作室实施方案,从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三方面着手,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联合教学工作室方案实施体系,以保证联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区域联合教学的实施细节
(一)建立联合教学师资平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师资专职教师与外聘教师的比例大约为7∶3。每门设计课有2~3人同时分组授课。联合教学工作室(Jointstudio)形成之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加大规模聘请了多个高校的建筑设计课授课教师作为不同年级的外聘教师。目前建筑设计外聘教师库累积人数在20人以上。联合教学工作室以城市学院的建筑设计课为主导,借鉴多个高校的教学模式,学大纲和教学环节,并采取相同的课程设计任务,教师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针对同一教学任务学程序及考核方法,共同探讨有效力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联合教学细节操作模式区域联合教学模式中,建筑设计授课教师来自三个不同高校,他们为学生拟定相同的设计任务,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学生要针对同一个设计问题开展实地调研与分析,提出问题及分析解决策略,并做出建筑设计方案。以建筑学专业三年级教学楼设计为例,联合工作室在几所高校各选取一名教师作为授课教师,统一设计题目后,分别在各自的校园中选取了设计任务中所要求的建筑基地。学生到各个高校进行调研和参观后确定基地选址,同时配合以设计课题的校外学者和专家进行理论授课及分组指导、评图,最后成绩评定也采取相同的课程考核标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再进行校际沟通与交流,展示个人设计成果。这种沟通与合作更增加了不同校园文化传统的交融与碰撞,提升了学生在专业环境中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三、建立联合教学工作室师资队伍建设平台
为了保证区域联合教学工作室(Jointstudio)制度能推广下去,并成为建筑学专业师资中有特色的教育力量,需要联合同一城市中各高校的专业师资,并且主体学校和其他高校相关分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给予充分支持,才能够确保联合工作室稳定持续地发挥作用。在联合教学团队的分工中,教学计划和任务的制定由师资团队共同完成。每个院校都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外聘为辅。在不同院校专职和外聘教师的角色会互换,形成非常鲜明的联合教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相对薄弱,因此外聘教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建筑学师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联合教学工作室工作稳定有序进行,对联合教学团队的师资管理必须严谨规范。外聘教师实行双向聘任制,一旦签订协议,双方的责、权、利均受到协议条款制约,违约者应承担相应责任,并给予对方经济赔偿。这样对激励外聘教师提高教学积极性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目前为联合教学工作室(Jointstudio)建立了成员管理档案,详尽记录外聘教师工作表现、教学成果、论著发表、奖惩情况,以利于成员的聘用。
四、区域联合教学的创新点及实践效果
新办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分支,在教学及管理体系上与传统高校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专业师资少,外聘教师多成为其师资组成的典型特点。虽然这种师资组成对于新办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而言,教学力量显得单薄而不够稳定,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大量外聘教师引入将不同院校的教学传统和教学方法在同一个点上交融,形成了互为补充的联合教学工作室(Jointstudio)制度,给不同院校的学生带来新的学习契机,同时使得独立学院的师资问题能够化不利为有利,带动学校教学体系不断进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按照联合教学工作室实施计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每年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一个年级的学生可以接受到不同高校专业教师的授课指导。随着逐年的教学累积,在教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2013年,学院学生的建筑设计作品陆续在全国大学生优秀设计作业评比中获奖。设计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专业领域的充分认可。由于联合教学工作室的教学定位准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得学生在考研中专业课成绩一直保持较高的分数,得到了全国各大院校入学考试和用人单位的验证。
五、结语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
实验经验证明,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建立动作的概念,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并利用各种方法,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改进提高动作阶段: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掷铁饼,不仅要求会掷,而且要求掷好;不仅要求懂得掷铁饼的一般技术要领,而且要懂得摆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掷铁饼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篮球动作中,对各种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的技术作对比;田径运动中对急行跳高与急行跳远的助跑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整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通过动作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例如:游泳的划臂与打腿、呼吸的关系,幅度与速率的关系等)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但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们只能在继承和发展上下功夫。
笔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绍。
一、课前备课兼顾学法备课
就是对教学各环节的策划,也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这是搞好学法指导的先决条件。
(一)揭示知识体系
布鲁纳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化、序化、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3.中国的禁烟运动。
4.第一次。5.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果改为这样的设计: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传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
(传授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5.是否认同“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论。)通过这样的“政史结合”,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对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当然也不能忽视,因为随着问题分析角度的转换,重点与非重点也将随之发生变换,备课中要加强知识点的概括、归纳、综合等,以理顺知识线索,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注重学法指导的整体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种途径,这就需要在学法指导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辑典型史料以供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提供历史定论要求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定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使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四)以典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能否学好历史的根本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利用直观手段(如实地参观、图像资料等),以生动传神的课堂描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合适的乡土材料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优秀业绩、高贵品质、治学态度等——进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论结合,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方法论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学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学习知识、钻研学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二、课堂教学渗透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愧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阵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而学法指导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于这一环节。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机地渗透学法指导是关键所在。
(一)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然起主导作用,但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而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是这种作用体现的途径之一。下面以“近现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过程”的知识复习为例加以说明:如采用讲述法,则只是向学生揭示了“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作用仅是为学生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采用谈话法,明确向学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纲:1.怎样概括近现代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2.近现代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怎样的变化过程?3.美国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针对特殊地区或特殊时期是否有特殊政策?4.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历史启迪?5.选辑有关史料,供学生阅读分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作提示或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综合史实,提炼要点,互相讨论,修正结论,从中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问题。
(二)注重循序渐进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也就需要在这三方面有序进行。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一方面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教授的学法,去实践或自我探求学法一般也要在课外进行,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
(一)提供实践材料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
(二)教师设疑与学生质疑相统一
教师的设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准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示范切入问题的角度。学生的质疑是指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训练和指导。
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与习惯表达不一致的已知条件的等效转换能力,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扬弃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对问题外露的能分清题型、要求、限制等,对问题内藏的能找准切入角度、分析层次及所用的知识点、理论或历史规律等。
1.强调全面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仅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知识接受过程也是被动完成的。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不仅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全面、综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这种教学原则不仅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有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传统教学模式仅仅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学生自主性的“学”。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打破这一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实施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亦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和谐、全面的师生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与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相比,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重视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参与性,教学参与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度,进而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两者之间是一种良性循环。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提高,为学生的思维能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实施策略
1.多元化教学策略多元化教学开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施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时,可以增加多媒体的教学设备的使用,综合运用声音、图像与视频,使学生的分组合作讨论结果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但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多媒体的过度使用,造成原始语言文字魅力的丧失。明确小组联动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学习的内容多为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能力,这也就导致语文学科的枯燥性。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表达能力,让学生参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去,注重学生发展与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合。
2.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联动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确小组联动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讲解合作学习的方法与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还要形成集体意识,学会尊重对手,学会服从集体决策。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还应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明确小组联动学习的重要性,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进行难点教学时,可以通过教学故事引入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汇总各个学习小组的观点,逐一进行观点的点评。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还能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下,语文教师给出学生阅读篇目及指导意见,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联动合作的阅读模式,交流阅读经验及阅读感悟,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感受语文合作交流的乐趣。例如在朱自清散文《背影》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视频短片的拍摄,课上展示同学所拍的短片,短片播放完毕后可以分组探讨拍摄感受。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可以进行原文阅读,这种阅读感受跟平常所获得的阅读感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层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有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的写作过程就是写作素材的输出过程,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写作素材的获得一直是写作的最大障碍。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能实现不同学生之间,不同学习小组之间的及时讨论与交流,对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人物、不同事件进行讨论、交流。在这种讨论与交流中,学生会不自觉养成自我分析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社会中热门事件更会成为讨论的焦点,写作素材的积累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2.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教师教得再好也不如学生自己学得好,现阶段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在写作实际教学中,常规的文体知识、选题立意、写作模式的教授仅仅是给学生以指导作用。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使学生在分组讨论、交流之中获得写作题目的选择,借鉴他人优秀的写作模式,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改变写作批改方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更是学生的思想结晶。在实际写作批改中,由于教师写作批改工作量过大,不能一一指出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只能指出具有概括性的,这种看似全面的写作批改方式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要求学生采取匿名方式分组讨论他组成员的作文,学生自制评价标准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这种写作批改方式不仅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还能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丰富写作教学形式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是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等待宣判,这种枯燥乏味的写作教学模式不仅阻碍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提高,更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要求学生采取小组联动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由选取写作题目,放宽写作限制,使学生的写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打破教师写作教学“一言堂”局面,让学生参与写作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写作教学的多元化。
四、结论
合作训练能够实现学生足球训练对抗的积极性和实战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合作训练中,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参与,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机械训练者,而是新知识、新战术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在训练中还能享受到足球运动带来的愉悦,有利于对足球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术、让学生自己主动体验运动参与的乐趣是足球教学的主要任务。团队合作中,让学生体会每个动作,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如何改进动作,敢于在同伴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善于暴露自己的弱点,对错误的动作敢于请教改进,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并能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训练目的,这样就保证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将一些枯燥的技术性训练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在默契配合中,与队友建立起互信的关系和友谊,认识到足球这一集体项目只有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对手。为了能满足个别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难度敢于超越自我,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学生合作训练不但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能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提高团队集体素养。
2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训练效果
足球教学要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力求做到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要做到形式不拘一格,努力提高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相长,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训练来解决问题,并在不断地实验中得到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中直观的发现问题,借助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足球知识及内涵的认知和能力。
2.1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更加逼真生动讲解法和示范法是传统足球课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引领下,学生往往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极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的接受和认知能力。多媒体教学具有声音、图像、动画结合等优势,做到了图文并茂,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还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将复杂的技术要领通过慢镜头回放或定格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展示在学生面前,做到了讲解更加细致,动作的要领讲解、分解更加轻松,适时演示动作的全过程加以强化。运用现代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现代足球训练的先进理念,有利于学生模仿动作,培养正确的动作技术要领,活化了教材,改变了以往的枯燥乏味的教学。
2.2以人为本,优化授课中小学的足球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习一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意识和科学的锻炼习惯。通过网络知识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足球知识,又能促进中小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巩固。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特点,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情景式教学、协作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做到以人为本,开发出适合于自己学校的的足球校本课程,以此优化授课质量。中小学足球教学中采用“小群体式学习”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提高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共同发展,教师应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适时开展游戏教学,强化基本技术训练
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为切入点,强化基本技术的训练方法,将足球训练巧妙融入游戏之中,可有效调整练习中学生产生的抑制心理。足球教学具有广泛的活动空间,足球教学的特点就有异于其他课堂教学,这也正为趣味游戏提供了场所。开展游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也会让学生对足球产生浓厚的兴趣。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特征,符合青少年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所以教师恰当地开展各类体育比赛(竞赛),对抗比赛或者个人竞技,进行有意识的比赛活动,确实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并提高练习兴趣,在比赛之中,学生学会了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并培养起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能力。积极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氛围,以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强烈爱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足球活动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积极认真地投入训练。在熟悉球性的训练中,通过各种颠球技巧结合颠球才艺展示、颠球比赛等游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球感”会明显增强。因为良好的球感是控球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练习者必须只经过大量的接触球和训练,才能获得良好的球感。在此技术之上,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正确的踢球方法,并能提高身体各部位对球的控制能力。因此,在训练初期要把发展球感作为第一要务,并且循序渐进地贯穿于训练的整个过程。在训练中,教师及时提示和讲解要领,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强化基本技术训练。
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没有很好地理解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或者只是片面地强调了这种“基础性”。问题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是面向什么呢?是为谁而打基础呢?小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基础,尤其是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小学教师如果不知道中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规律,不知道中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又如何能实现为中学阶段打基础呢?“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注重教师教育的“整体性”,即把基础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打破传统分段分层式的中、小学师资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全程考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培养的基本问题,将中小学教师教育统一起来,观照基础教育的全程性和贯通性特征,形成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性也可以表述为“基础性”,就是要改变小学教师只懂小学和小学生、中学教师只懂中学和中学生的教师观,强调无论是培养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都应该了解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原理。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打破小学教师只了解小学和小学生的片面性,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了解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树立基础教育的“整体观”,能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相互连贯的维度中全面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小学教育专业不关注小学,不关注小学生,其关心的重点还是小学和小学生。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也必须突出“阶段性”、“重点性”。总体上来讲,小学教育专业还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有关小学、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知识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关注中学阶段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而且,学生对某一“阶段性”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基础教育“整体性”把握之基础上的,“阶段性”需要“整体性”的关照,而“整体性”亦需要“阶段性”的充实,它们是彼此映照的关系。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相互渗透
有一句话似乎很好地概括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叫做“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无论是综合培养模式还是分科培养模式,实际上都在强调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但是,“学有专长”中的专长一般不是指学科上或教育上的专长,而是指艺术或其他方面的专长。“小学教师不一定要掌握某一门学科的高深知识,也不要成为某一门学科的专家,但要拥有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并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成为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还有学者认为,“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定位为综合性是从专业要求的需要出发的。”“综合性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在综合性和专长性两者不能两全时,我们应该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放弃专业方向知识的专长性,有所为有所不为。”究竟该如何处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关系呢?对于“综合性”是没有疑义的,但对于“专业性”,我们该如何去正确理解呢?在强调“综合性”的时候,“专业性”真的如某些学者所说那样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吗?小学教师的专业性首先表现在对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的把握以及学科文化的领悟上,这其实就是一种“学科专长”。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恐怕不太需要更多更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淡化学科知识的缘由。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像中文、数学等专业那样学习那么多、那么深的学科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成立的,但仍然是不够的。需要询问的是,小学教师如果不能用浅近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语文、数学的优美,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小学教师吗?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喜欢上语文、喜欢上数学,那会是合格的小学教育吗?很难说让人人喜欢语文、让人人喜欢数学,但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教育目标,如果没有一批具有这样理想的小学教师,为学生未来更为艰深的语文、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的目标能实现吗?小学教师不只是教语文、教数学,关键是培养学生在这些领域的兴趣,语文课要能让学生产生“语感”,数学课要能让学生产生“数感”,音乐课要能让学生产生“乐感”,美术课要让学生产生“美感”等等,要唤起他们对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的热爱,这才是小学教师的真正本领。
而没有对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学科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和学科背后所隐藏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教育艺术的掌握(这是另一种专业性能力),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试问,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学、文艺批评、写作能力,未能有效地把握、搜集和选择相关的学术信息,对语文学科的专业感受和专业拓展能力均比较薄弱,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欣赏水平呢?其他学科的教师亦如是。虽然小学教师要求能够教不同的学科课程,但从人的精力和专业范围来讲,一个同时教授语文、数学甚至更多学科的小学教师恐怕很难同时让学生喜欢语文、数学,甚至更多学科。这就需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在“学科专长”上的这种特殊本领,学生要具有综合的各科教学能力,更要有在某一学科上教得优秀的能力,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可以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但要强化在某一学科上的专业性能力,这也是小学教育为中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体现。“专业性”还体现在教育研究上。为什么教育家多出在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呢?那主要是因为小学具有更为丰富的教育研究资源,那是一片肥沃的科研土壤。杜威作为世界级的教育家,其“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与他在1896年到1904年于芝加哥大学任教时按照自己的理念搞的那个名叫“芝加哥实验学校”密切相关。李吉林作为为国内当代知名儿童教育家和语文教育专家,不也是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至今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各国政府间关于教师地位的特别会议,并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该文件“教师的责任义务”一章中指出:“所有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的专门职业的地位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自身,应努力在一切工作中都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小学教师要使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研究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方法就是唯一的途径,这也是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看重“综合性”,但也不轻言放弃“专业性”,它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性”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认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就像知识的“渊博”一样,没有一定程度的“渊”,“博”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一定范围的“博”,“渊”是很难持久的。
三、“选择性”与“定向性”相互包容
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开放的培养体系,它强调学生在学习内容模块和就业面向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能从事小学教育吗?“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多少与现行“定向性”的观点有些不同。有观点认为,“我们允许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自主择业,允许或‘强迫’非自愿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小学教育专业,这实际上就是在按照非定向性思路培养小学教师,结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减弱,降低其专业知识的水平,降低其专业能力的标准,降低其专业精神的要求。这种办学模式不仅削弱了师范性,或者取消了师范性,而且往往殃及学术性,对学生的学科专业方向的学术能力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抑制作用。”还有学者说得更加绝对,提出“必须坚持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指向,避免外延扩大。”“坚持培养小学教师,即是强调专业目标的单一性,反对任何方式或形式的多元态势。”用“必须坚持”和“反对任何形式”来坚守小学教育专业的“定向性”,可见其坚定的决心。这种坚定的决心出发点是维护小学教育专业的纯粹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纯粹性存在吗?是合理的吗?实用主义教育大师杜威说“没有比想教育人们只着眼于一种活动这件事更荒谬的了。”“预先决定一个将来的职业,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作准备,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这是从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角度对职业选择之“定向性”的质疑。正如数学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数学工作,物理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物理类的工作,乃至师范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教师工作一样,小学教育专业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有些职业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来培养,比如公务员,高校并没有一个“公务员专业”,所以许多其他专业来报考公务员,当然也包括小学教育专业,这不能说不可以。有不少地方小学教师招聘不限制专业,任何专业都可以去报考,这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造成了事实上的挑战,至少培养中学教师的数学、中文、英语等专业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就业的极大威胁。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要有优势去竞争小学教师岗位,另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要有可能去竞争中学教师岗位。还有一种情况不能忽视,那就是“根据技术化进步的速度,许多人在一生的工作过程中将有几种不同的职业或经常变换工作地点。”这已经是一种现实,尤其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进了小学,这是值得欣慰的,但也有一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中学或其他岗位,他们事实上也是可以选择进入中学的,只要他们愿意和有能力的话。但按现在的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中学很难适应中学教学,小学教育专业只关注小学的情况窄化了学生的就业选择面和适应能力。在“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模块,比如可以选择更多与中学教学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还可以在小学实习之后选择到中学去实习,更好地了解中学的教育实践,这样他就可以在就业时有更多的本领去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小学教育专业坚持单纯“定向性”的理由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只有在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定向性”才能成立;反之,在坚持“定向性”的同时,也不能取消学生的选择自由。“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的“选择性”和“定向性”之间进行了协调,提供了可以沟通的桥梁,使“选择性”和“定向性”相互包容,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在多元化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
四、“创新性”与“继承性”相互兼顾
从目前国内教师教育模式的现状来看,“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它不同于“分段分离式”这种我国最为普遍也最为常见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培养过程和方式更贴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具时代应用性特征。但是,“整合连贯型”不是对“分段分离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而是一种扩展,是一种继承性的创新。在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种创新,这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看出,但不是对“全科型”、“分科型”以及“中间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是一种扩展,一种新的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育效果的评价等都会有所创新,但肯定会有所继承。这一改革的过程中,使“创新性”与“继承性”相互兼顾至关重要。
五、结语
组合训练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运动训练理论上的,足球组合训练法是一种训练方法,它被包含于组合训练这种系统的训练理论当中。组合训练方法指的是在训练过程中,将足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训练阶段、运动员的个人特点、项目要求等因素的差异考虑在内,组合一到多个训练单元,依照足球运动训练原理,选择不同比例、性质的训练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可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足球组合训练法并不是将单一的训练内容或训练方法简单的叠加在一起,它采用更合理的间歇、交叉组合的方式,把多种训练方法的优点和功能集中在一起安排训练。
2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教学的应用
2.1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体能训练上的应用
2.1.1高校足球组合体能训练应该遵循的原则
(1)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二者共同发展提升的原则。
在传统的体能训练当中,常常将运动训练强度和运动的训练量这2个最基本的负荷因素分离开来,这种体能训练方式存在不当之处。在对足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过程中,应达到强度和量的同步提高。正规的足球比赛赛时较长,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所承受的体育强度和运动量非常人所能承受,所以说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二者缺一不可、相互统一。
(2)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尽可能结合球训练的原则。
足球运动员最基本的运动工具就是球,足球对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与专业球员相比,高校足球队员的“球龄”和“球感”都要稍差一些,在对高校足球队员进行体能训练过程中尽量与足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单纯体能训练(不含球类的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与球相结合的体能训练)的合理搭配,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3)将力量训练作为基础训练的原则。
足球运动员如果想要提高自身的对抗能力、速度的控制能力、技术的掌握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就要通过基础训练提高自身的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以上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力量素质与足球竞赛防守进攻过程中身体的拼抢、防守及进攻的有效性有直接关系,力量素质对足球运动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外常常将足球力量训练的重点放在速度力量训练上,通过力量训练来提高运动员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使其速度加快,充分利用了肌肉收缩速度快时可以缩减动作的完成时间并能产生更大更强力量的生理原理。
2.1.2高校足球组合体能训练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安排及训练要求
足球竞赛是一项间歇性、高强度的运动,对运动员速度的爆发性及无氧、有氧耐力的要求较高。当前足球比赛规定的比赛时间比之前更长,每场比赛的平均时间都维持在93~98min。在比赛中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消耗非常大,中球员每场足球比赛都需要跑动长达10~14km的路程,中前卫所跑距离大概有11~13km,中后卫需要跑8~10km左右,边前卫/边后卫则要跑9~12km,前锋不但要在足球赛场跑9~10km的路程,还要做15~30次的跳跃、150~200次个人行动、30~50次对抗、30~70次或更多次触球运动,却只有15~30s的高强度运动间歇时间。从以上数据可知,足球运动员耐力、力量、速度的高低对球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有直接影响,本文根据足球比赛运动员的耗能规律制定了如下优化组合:
(1)组合一。
训练内容:五段加速跑,利用足球场的底线、边线划分成30m、50m、100m、200m、300m;2人3项跑动传球。训练负荷:训练强度的最大负荷为55%~70%,心率140~160次/min,间歇期心率恢复120次/min;训练量为35~50min。训练方法:采用持续性训练法、间歇性训练法以及特莱特训练法。训练安排:将足球队员分成3组,第1组队员跑完30m后第2组起跑,连续跑完5段为一轮,共4轮,每轮间休息1min;设置2个标志,相距2m,2人相距10m进行3项传球。训练要求:每段加速跑后,队员都放松跑回起点;每人每项跑动传球3min,休息1min换人,每人做完3项。
(2)组合二。
训练内容:4站循环练习,球员腰系粗皮筋另端固定做跑步练习;将球放置较高位置,球员由半蹲位向上跳起顶球10次;球员依次做左、右侧滑步绕杆,设置10个标志旗间距1m;足球运动员甲、乙双方相向站立,二者之间距离相隔3~5m。甲将足球从乙两腿间踢过,然后迅速追赶球,此时乙快速转身一同追赶球,该活动在15~30m距离内进行。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训练负荷:训练强度的最大负荷为95%~100%,心率180~190次/min,间歇期心率恢复120~130次/min;训练量为40~55min。训练安排:队员分成2组,每组10人,站间距10m;其中l、3、4站各做1min,2站10s。任务完成后换下一站。高校足球组合体能训练的训练要求:设置8m的站间距,完成任务后,运动员以中速跑向下一站点,在训练过程中由教练员统一指挥。
(3)组合三。
高校足球组合体能训练的训练内容:3站循环练习。旗杆障碍:安放10根旗杆间距3m,进行变速跑及曲线绕杆跑。前面球员由第一杆看开始隔杆直线加、减速,从最后杆看是做曲线绕杆加速跑,后面球员尽可能跟紧;掷实心球:ABC3名球员依次站在底线,向场内15m出标志塔掷界外球同时运动员B向前跑动并将球掷回,慢跑跑回起点,此时C运动员掷球运动员A跑动,并依此类推。训练方法:持续性训练法、特莱特训练法、间歇性训练法。高校组合训练所制定的训练负荷:训练强度的最大负荷为55%~70%,心率140~160次/分,间歇期心率恢复120次/min;训练量为35~50min。训练安排:分为5组,每组4人,2人1队,第1队回第2队出发,每人完成1套为1轮;共6组,每组3人,每组每人完成1次为1轮;共9组,每组2人,在20m距离内进行往返练习。高校组合训练的训练要求:设置8m的站间距,完成任务后,运动员以中速跑向下一站点,在训练过程中由教练员统一指挥;在3站练习中传球的脚法不限,球不能落地,人不能停顿,调整球次数不能超过3次。
2.2组合训练法在技术训练上的应用
2.2.1高校足球组合技术训练应该遵循的原则
(1)训练从易到难并进行重复性训练的原则。
在对足球运动员进行技术教学训练过程中,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由单项技术练习逐步转化为技术的组合式练习,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高校足球队员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丰富的思维创新能力,在技术练习中要结合这一特性,突出强调技术运用想象联系,在重复性技术练习中突出强调熟能生巧,由慢到快、由易到难,从单人训练到多人结组组织比赛,由教学型练习提升至模拟实战场景训练的高度。
(2)通过实战场景的训练进一步强化足球运动员训练的原则。
足球运动员想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就要参加更多的比赛,通过更多的实践和有效地总结来提升自身技术。如果只靠无对抗性的、单纯的简单传接球技术练习,运动员进行再多的练习到了比赛中还是无法熟练运用,如果想要提升自身训练技能,就要将实战场景的训练作为主要的训练手段。
2.2.2高校足球组合技术训练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及训练安排
训练内容:3站循环练习。运球绕杆:设置间距1m的10个标志杆,绕过最后一杆运球慢跑至起点;2名运动员在跑动中进行传接球训练,2名球员同向站立,二者之间间距保持在5~10m之间,向前跑动中相互传接球。训练负荷:训练强度的最大负荷为55%~70%,心率140~160次/min,间歇期心率恢复120次/min;训练量为40~50min。训练方法:采用间歇训练法、持续性训练法。训练要求:设置8m的站间距,完成任务后,运动员以中速跑向下一站点,在训练过程中由教练员统一指挥。高校组合训练的训练安排:将足球队员分成3组,每组6人,前一人运球过第3个杆时后一人开始运球,共5次间歇,时间为30s。
2.3组合训练法在战术训练中的应用
在高校足球组合战术训练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通过模拟足球比赛实战场景来强化高校队员的战术意识,弥补青少年比赛中战术意识差的缺陷;制订比赛核心战术的原则。足球运动员通过多种不同的训练方式树立“保护球权”和“赢得球权”的正确意识,制订比赛的核心战术。
2.4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综合训练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