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2 13:59:55
序论:在您撰写读研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研究生考试竞争的激烈,考研复习的准备越来越早,14年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根据下面的阶段进行复习:
第一阶段:4月到6月初,在前一年考研结束之后,新一年的考研准备就该开始了,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政治、英语、数学都应该从基础做起,首先要对xx年的各科考研试题情况有一个了解,最好看一下去年的考研大纲,以及前几年的考研试题,对于考研命题有个初步了解。准备合适的复习参考书,进行第一步的打基础工作,把各科的参考书看过一遍。
第二阶段:6月到9月初。考试大纲一般在六月底就可以出版,相应的种目众多的参考书也就及时的出现在市面上,大家应该挑选一本适合自己的、比较权威的参考书作为自己复习的参考资料(material)。参考资料(material)的选取一定要慎重,一定要是根据新大纲编写的资料(material)。
尤其是政治科目,政治大纲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每年都有新增的内容和删减的内容,对于那些新增的内容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成为当年的考点。尤其是哲学和经济学的内容,比较抽象、考的较难,可以预先把基本的原理理解一下,这些基本的原理一般是不会变动的。
拿到了参考书之后就要相应的进行复习。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基本原理,弄清楚大纲的每个知识点所论述的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原理联系到实践。然后,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如参考书后面的配套习题)检验自己理解的水平。对于自己理解有误的部分要返回书中做深入的理解。
第三阶段:9月中旬月到11月中旬。这个阶段要进行第二轮的复习。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将大纲所有的知识点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加强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大纲的内容,而对于原理性的条目则可以给出大纲的完整的论述。这个阶段不但涉及理解,而且涉及到记忆的内容,所以也是至关重要的时期。同时,要做一些习题来加深理解,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解题技巧。
第四阶段:11月下旬到考前。这个阶段进行第三轮复习,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适量模拟。首先对前两个阶段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然后,做一定量的模拟题来巩固知识、掌握做题技巧。
除了分阶段制定复习计划,在复习中,考生还有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七月份以前,以数学、英语为重点,同时把以前学习过的政治各科教科书简单看一遍,要作预习。否则,辅导班的节奏比较快,难以跟上。发现问题时作个记号,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会好一些。
第二:整理笔记和做题。想一想老师这个学科总的是怎么讲的,听课后,哪些是老师强调的重点,做题做两类:一是辅导资料(material)上的模拟试题,重点是做选择题,了解掌握知识点;二是考前的模拟题,但不要看答案,因市场上的书比较差,答案不一定是对的,主要是了解出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另外,要多做近几年的真题,做完后看答案,再分析、强化。
符合调剂要求:
1、来自985、211院校
2、报考985、211院校
3、报考/来自省重点实验室
满足三条之一可以调剂
专业硕士录取要求:
1、考研成绩均够国家线,满足调剂条件;
2、考研方向:化学、化工等相关专业;
3、有数学成绩
学业硕士录取要求:
1、考研成绩均够国家线,满足调剂条件;
2、考研方向:化学、化工等相关专业;
凡符合条件的同学发考研成绩、生源校、报考院校、四六级成绩、科研经历以附件(附件名称:姓名+生源校)的形式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收到很多同学的邮件,很多都是群发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你们,作为从调剂生过来的学长,真心提个建议,给老师发邮件的时候,切记,不要群发,最后仔细看老师的介绍,对老师研究方向能有个了解,也可以在邮件中提到愿意做老师的研究方向等。毕竟调剂是双向的,老师也需要学生知道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愿意从事这个方向,是否愿意来本课题组。
群发邮件,真心感觉没用的,首先你要先决定,是否真的想来老师的课题组,而不是单单为了增加可调剂的机会。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在这里祝福大家找到满意的学校!
对我老板的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再发邮件给我哈,谢谢!
关键词:基于网络;个性化教学;学习态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59-03
为实施中央电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教学质量保证与学习支持服务强化工程”,进一步提高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中央电大启动了“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指导与服务”项目,选择开放教育广告学专业2008级本科学生开展项目试点工作。“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是指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实现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和互助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学习支持,保证每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得到教师全过程的个性化教学服务。个性化教学是指以学员为中心,基于学员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特点及用户特定的需要,向学员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的一种服务。“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之所以在广告专业中实施,也是为解决一些生源零散、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地区的教学困难。其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根据生源及教师分布情况,在保证原有日常教学进程和方式不变的同时,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个性化教学班级,选拔优秀的广告学专业辅导教师,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课程辅导,如提问、答疑、讲解、课后讨论、询问学习状况、了解学习进程、交流学习方法与心得等,切实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与保障。本课题组就“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虽然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试点工作已经结束,但本次调研仍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意义:“基于网络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央电大,基于各个电大教学点的角度入手来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研究的视角,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基于网络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就如何提高和改善电大学员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个性化教学是一种趋势,也是未来开放性大学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好地针对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来制订,量身定做的计划不仅仅能使学员感受到关注程度,更能够促使学员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而真正学有所得。
一、调查研究
本课题组对使用“个性化教学”平台的学员的学习态度进行了座谈,之后就该教学的学习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是自编问卷,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三个方面调查学员对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的学习态度,调查问卷使用5点量表。为使得问卷达到更好的调查效果,对问卷进行试测,然后对问卷进行调整,并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的信度检验,选择的是内部一致性信度,即Cronhach Alpha系数。
从分析结果看,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112份,有效问卷102份,同时对广告专业的课程责任教师、辅导教师和教务员分别进行了面谈和电话访谈,共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等5位教师被访问。把问卷调查的结果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态度中三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表二说明,被试对基于网络个性化教学内容认知较为清楚,并没有表现出对网络学习较好的喜欢程度,但行为上仍能够较积极地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
表二 学习态度三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2.态度三个维度的相关分析。从表三得知,认知与行为的显著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771,Sig(2-tailed)=.000
表三 学习态度三个维度的相关分析
3.专本一致(专科和本科均就读广告专业)的学员对学习的态度总体上与专本不一致(专科就读非广告专业)的学员的态度有显著的差异。根据表四可知,在态度情感上是否专本一致的差异是显著的,F(4,102)=2.937,p=.037
表四 专本不同情况下情感情况独立样本F检验
表五 专本不同情况下行为情况独立样本F检验
4.工学一致(从事的工作与广告专业一致)情况。从事的工作与广告专业不一致的占32.35%;相关的占58.82%;一致的仅占11.77%。座谈中了解到,许多学员是基于工作的需要,而一部分学员则出于对广告专业的好奇和同伴效应。
5.不甚喜欢“基于网络个性化”教学的学员将缘由更多地归结于“操作界面不够方便”。座谈中学员纷纷反映,所有的学习内容不能在一个平台上解决;平台上的资源只是常规内容,并不能结合广告专业实际的内容需要;希望看到的资源既能帮助常规学习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碰到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教师回答问题的即时性和准确度都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6.55.9%的学员认为“基于网络个性化”教学能让自己更容易实现师生互动。座谈别指出虽然QQ能随时在网上提出问题,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回答,由于工作、家庭原因、自己也会遗忘,问题仍然存在。问题解决的即时性不够理想,虽然较之以前有好的改进。
7.只有26.5%的学员明确表示与面授相比更喜欢网络学习,可见许多学员对网络学习仍然心存芥蒂。在网络运用如此广泛的今天,传统教学的惯性仍然依恋、怀念面授教学,这与试点的初衷不符。座谈中,学员一致认为,面授辅导中教学积极互动和同学间的互动是网络学习无法达到的。教师也普遍认为,在网络上组织实时讨论效果不良,以应付居多,没有真正达到相互充分交流、教学互助学习的作用。
8.学员认为操作性强的课程应该更多地进行面授辅导。根据问卷,有79.4%的学员认为操作性强的课程应该进行面授。在座谈中,绝大部分的学员反映操作课程在学院机房面授效果更好,通过网络,达不到询问求答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学员提到最多的是《三维计算机设计》课程。调查对象中有70.59%的学员工作与广告专业相关或一致,许多学员在工作中需要运用到专业课程的知识,实践操作课程运用最多,也有认真学好的积极愿望,但通过电话、网络解决问题困难后,逐渐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总体持积极的态度,在认知、行为两个角度较积极,对个性化教学的认知和行为呈正相关,但是在情感上处于无所谓的状态,不积极也不反对。同时就教师角色而言,学员对老师的行为依赖严重。这表明尽管学员对自主学习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他们不懂得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对老师依赖心理较严重,这显然与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的不完善有关。
三、建议
本次对学员的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该模式的情感需要提升,即应从主观和客观上增强对该模式学习的兴趣,据此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完善个性化教学的体系。
1.技术平台方面。①整合学习平台。现今电大学员的学习平台有:中央电大在线、省级电大在线、二级学院电大在线及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评系统等。平台的繁多不但让学生使用极不方便,而且让老师和教辅人员也无所适从,学员搞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登陆哪个平台进行学习,多重平台的建设同时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学员的学习平台应该进行整合。②强化界面设计。界面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积极支持学员的学习。平台界面在学员和学习任务之间应该是直观、高效、舒适、让人心情愉悦的。建议在“个性化教学”的界面设置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个人特征,例如,进入平台的学员能直接看到自己所属的个人信息,个人学习的所有关联信息,让每一个学员产生“这是我个人所属”的意识,增强归属感,引发学习兴趣。同时学员平时的常用功能,如作业完成、课件浏览、论坛等在首页界面中都可以直观看到,减少在操作过程中过多的链接。③增强时效性。学员由于沟通的不及时而影响到对于学习平台的参与度,因此平台中的设计要增强即时沟通的功能,或者在一定时间内具备这样的功能,增加学生对于即时性的正向情感。例如:能否利用微信的提示功能解决沟通不及时的问题。
2.教学支持服务。①丰富各类资源。“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都是立足于网络,因此网络教程的多样化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通过多种媒体承载方式来体现,从而客观上提升学习的兴趣,增强好感度。在目前的电大在线学习平台上,学习资源只是常规内容,如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实施方案、单元辅导等。这些内容都是以文字形式为主,陈旧、缺少时效性,有些内容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整体发展情况下,在文字辅导资料方面,一是要保证和考试内容的关联紧密度;二是必须确保网上课件学习内容的时代感,学员希望看到的资源既能帮助常规学习,也能代表最新、最前沿的学科理念。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也了解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沿理论;三是增加网络多媒体课件内容,设计应该更具有独特性,丰富内容,拓展途径,增强学生对平台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态度。例如,增加目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视频信息的整合;等等。在整体辅导过程中,要突出导学、助学资料的提供,方便学生自学,这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另外,教师应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丰富的网络化学习环境,组织一种“虚拟”的学习团体,团体成员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共享和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成为有目的的“学习和思维的团体”或者“知识构件团体”。教师在解答学生网上提出的问题时,还要进行合理的疏导。教师要对网络信息资源所提供的教育信息进行精心筛选、利用和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在网外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鼓励、协调学生与其他团体组织成员和专家进行交流,完成社会协商过程,在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中,能学到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并重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渴望,从而以新的方法理解学习材料。②增强教师服务意识。对学生主体要求的提高,同时意味着对教师要求的提高。在“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虽然从传统的中心位置退到了客置,但他们的责任更大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接受新挑战,尽快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教师还要学习掌握远程教材和各种教学媒体开发设计的技能,帮助学生适应远程的学习模式,掌握远程学习方法,提高远程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在远程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网络资源提供的信息不论在质还是在量的方面都优于教师,因此,在远程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要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指导者。由于学生对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组织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安排有关细节,包括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媒体使用技术等。同时,教师还要承担组织学生讨论课程内容、批改学生作业、批改考试试卷、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评分等工作。由于学生对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必须要求教师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组织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要关注安排有关细节,包括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支持课程学业的实际指导等。
总之,“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人性化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尊重个性人格,尊重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前途的学习方式。但它目前发展还很不成熟和完善,需要经过长久的努力和更多的付出才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尊重。这种方式必将在我国终生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秋文,邹凤琼.基于网络的高校个性化教学研究[J].科技广场,2006,(9).
[2]陈海强.网络学习者心理态度分析及强化对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关键词:堵水剂;调剖剂;油田化学;应用
在油田生产活动中地层的不均质性经常导致注入水沿高渗透孔道突入油井。水对高渗透层的冲刷,大幅度提高了地层的不均质性,从而使水更容易沿高渗透层突入油井。为了提高水驱的采收效率,必须封堵这些高渗透层。从油井封堵这些高渗透层时,可减少油井产水,这种方法称为堵水。我国油田化学堵水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现场应用,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
一、关于油田化学堵水调剖剂
(一)油田堵水方法
油田中采用的堵水方法分为机械堵水和化学堵水两类,化学法堵水是化学堵水剂的化学作用对出水层造成诸塞,机械法堵水是用分隔器将出水层位在井筒内卡开,以阻止水流入井内。就目前应用和发展情况看,主要是化学堵水。根据堵水剂对油层和水层的堵塞作用,化学堵水可分为非选择性堵水和选摔性堵水;根据施工要求还有永久堵和暂堵。非选择性堵水是指堵剂在油层中能同时封堵油层和水层的化学剂;选择性堵水是指堵剂只与水起作用,而不与油起作用,故只在水层造成塔塞而对油层影响甚微。
(二)化学堵水剂概念及类型
根据施工对象的不同,堵水作业分为油井堵水和注水井调剖两大类,无论是堵水还是调剖,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使用化学剂,即通过化学手段对水层造成堵塞,这类化学剂品种多,发展快,效果显著。按其对油层和水层的堵塞作用,化学堵水剂分为选择性堵水剂和非选择性堵水剂;按工艺分为单液法堵水剂和双液法堵水剂;按形式分为冻胶型、凝胶型、沉淀型和胶体分散型;按苛刻条件可分为高温、大孔道、低渗地层、高矿化度地层等类型。
二、现有油田化学堵水剂
(一)非选择性堵水剂
主要包括:水泥类堵水剂、树脂型堵剂、无机盐沉淀型调剖堵水剂、凝胶型堵剂等。
(二)选择性堵水剂
油田化学选择性堵水剂是利用油和水、出油层和出水层之间的性质差异达到选择性堵水目的。根据分散介质的不同,可分为3类:水基堵水剂、油基堵水剂、醇基堵水剂。
三、化学堵水剂的性能研究
堵水剂的性能主要表现在形成堵水剂的流变性、热稳定性和对不同岩心的封堵性能等。
(一)堵水剂的流变性
研究流体的流变性离不开其本构方程,即流体流变运动量与基本流动动力量之间的关系。堵水剂大部分是非牛顿流体,例如聚丙烯酰胺溶液、硬葡聚糖溶液、黄原胶溶液以及改性淀粉溶液等,都是聚电介质,属于剪切变稀型溶液。目前对某些堵水剂的流变性和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大影响了堵水调剖技术的应用效果。
(二)堵水剂的热稳定性
不同的油藏有不同的地层温度,这就需要不同的调剖剂。比如在低温条件下,物质的活性低,聚合物与交联剂反应慢,成胶时间长。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地层条件,选用不同的调剖剂。同时加强对低温油藏的堵水剂剂的开发和研究。
(三)堵水剂的封堵评价指标
不同的堵水剂有不同的封堵特性的判断标准,但大致相同。一般通过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封堵率等指标来评价。
四、油田化学堵水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化学堵水剂的研究现状
油田化学剂的大量使用是在2O世纪3O年代以后,国外应用最广、意义最大的是以不同水溶性聚合物为成胶剂,以无机或/和有机化合物为交联剂形成的凝胶型堵水剂。其中,美国和俄罗斯是堵水剂应用较早、类型品种较多的国家,在美国,应用得最广、效果最好的是聚合物凝胶堵水调剖剂,而俄罗斯应用最多的是水解聚丙烯腈,随着多种聚合物分散体系、纤维分散体系和生物聚合物堵水调剖剂的开发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化学堵水剂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有堵水剂基本上能满足国内各类油藏条件下堵水调剖的需要,但能满足某些特殊要求的品种较少。许多堵水剂的性能需要完善,品种需要实现系列化。我国大部分油田已处于高含水开采期,许多油层被水淹,或在长期注水后孔隙度发生很大变化,非均质性更严重。
1.推广廉价原料及化工废弃物堵剂新产品
近年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上述堵剂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纸浆废液和工业废酸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廉价原料和工业废弃物的研究和利用,是今后堵水研究的方向。
2.加快研究微生物调剖技术
微生物调剖技术是近年来国外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该技术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施工安全,不污染环境,同时降低了材料和施工的成木。
3.与其他施工连作的堵水技术
随着注水开发的深人,油井出砂越来越严重,油井含水越来越高,防砂和堵水的井次愈来愈多。因此,研究将防砂堵水工艺合二为一的新型防砂堵水剂,既能有效防砂,又有选择性堵水效果,对减少油井事故、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原油产量意义十分重大。
五、结束语
多种化学调剖堵水剂在矿场的试验成功证明了在未来的几年内化学堵剂仍然是堵水调剖研究的重点。随着石油能源的紧缺,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一些高成本的堵剂也可以逐步应用。另外,在注水开发的后期,油藏的地质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这就需要研究针对性的堵剂。如今,堵水调剖技术已成为全国各主要油田的稳产增产、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技术之一,随着油田开发进人中后期,应用的数量还会增加。可以预计,我国不同油田堵水调剖市场的旺盛需求必将大大推动堵水调剖用化学品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会武,李侃社.高吸水性树脂用作油井堵水剂的初步研究[J].油田化学,2005,(3).
[2]高国生,杜郢,张字宏.堵水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工进展,2004,(12).
[3]周玲革,王正良,佘跃惠.选择性堵水酸化一体化技术研究[J].河南石油,2004,(3).
关键词:独立学院;成绩;分化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较明显,呈现出两极甚至多极分布的现象较为普遍。既有高考录取时二本分数线和三本分数线跨度大的客观原因,也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适配性、学生学习观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分化现象与普通高校相比更为突出。
(二)理论意义:①探究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与一般规律。②探究成绩分化的本质,为分类培养、分层教育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分”的理论支撑。③提高独立学院整体人才培养质量,践行“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三)应用价值:大学期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决定着学生学业生涯的走向,还影响着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针对成绩分化主要成因与一般规律,形成有效解决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缓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进程,减少或消除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差异度。
二、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一)当前研究现状:近些年,关于学生成绩分化问题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对某一课程中的成绩分化表现的研究,在全课程中的表现的研究探索较少,尤其是独立学院全课程成绩分化的研究更少。有代表性的专家的观点有①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从学生学习观的内涵、学习观的形成因素及学习观对学习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学习观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②山西的张爱萍调研员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教材适切性评价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教材多样化的现象,提出选择教材必须对教材的适切性进行综合评价,以及如何来评价等。③江苏省的徐健湖校长从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观的培养等方面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教育不能单靠课堂教育,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观有利于缓解成绩分化等观点。
(二)存在的不足:①刘儒德教授主要是在宏观的角度上剖析了学习观的价值与作用,而没有具体涉及到哪一个层面、哪一个学龄段学习观的特征。②张爱萍调研员的研究主要是提出选择教材必须对教材的适切性进行综合评价,及如何来评价等,并没有深入探析其它教学因素的适配性问题,也没有深入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成绩分化影响。③徐健湖校长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处于少年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因为儿童的学习观和学业情绪与大学生有较大差别,其研究不能推广到高等教育阶段。
(三)研究发展方向:①选择具体探讨某一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观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更加注重微观领域的实践操作研究。②既要探讨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适配性问题,又要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适配性研究,从中找出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
三、荆州两所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了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两个独立学院的8个学生班级为标本,其中,本科班级4个,专科班级4个;大一班级4个,大二班级4个。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2份,其中,男生79份,女生213份。调查问卷共设置有15个问题,分为三个版块,一个是学习主体主观方面的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问题;一个是教学客体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问题;一个是客观环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问题。所有问题均为单项选择题。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的15个因素中对学习成绩影响最大的排名前五的因素分别是:(1)良好的环境,共有250名学生选择有并且重要;(2)父母的关心,共有247名学生选择有并且重要;(3)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共有246名学生选择有并且重要;(4)上一阶段的学习,共有245名学生选择有并且重要;(5)平时嗜好,共有245名学生选择有并且重要。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的15个因素中对学习成绩影响最弱的排名前五的因素分别是:(1)同学之间的相处关系,共有71名学生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2)教材,共有68名学生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3)学习动机,共有68名学生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4)老师的教育方法,共有68名学生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5)课堂教学方式,共有57名学生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四、问卷调查的几点启示
(一)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学生认知结构的适配性、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校教育主渠道的适配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较为重要的成因。在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学习观的分化和学业情绪分化等方面的研究来探析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独立学院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适配性调整的原则。对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目标、重难点等方面全方位的设计调整方案,以实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
(二)独立学院要培育具有特色的立体教育体系,建立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互动连动、整体推进的多渠道教育教学体系。主要通过促进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的衔接管理来完成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的研究。研究教育渠道发展的多元互动立体化。研究多元立体化的教育渠道,突破原有的“学校课堂教育主渠道”的模式,包括建立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观、学业情绪的培养,使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业情绪得到良性发展。最大程度地遏制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进程,减弱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差异度。研究良好的学习观的培养策略。研究如何在学习体验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观。研究良性学业情绪的培养策略。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研究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及如何保持学生适中焦虑度的策略。
结语:要把“教”与“学”的适配性研究作为探析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切入口,涉及分化的一些主要元素(学业情绪、学习观、学校教育主渠道)的积极方面,同时也这些元素的适配关系没有达到最优化的问题,建议调整它们的适配关系,优化组合,从而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
在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适配性问题中,要从整体层面设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模式是对独立学院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一个有益尝试。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发展理论,突显了目前学校教育乏力的现状,为寻找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力量的合力作了有益的探索。
学习观、学业情绪作为影响学习成绩分化的重要因素,要将学生自我成就感的培养纳入防止分化的视野。
此外,师生关系的适配性,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最终立足点要置于“人”的发展的问题上,要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教学设计; 高阶思维能力; 认知工具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杜娟(1976—),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等方面研究。E-mail: 。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的发展任务,强调了通过“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全面提升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维度完成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从信息技术的特点出发,重新审视其对人类思维发展的多维度影响,从创新人才视角反思我国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现状。
技术工具能促进学习环境的转变,使学习者积极地构建知识(Linn,1997; White&Fredrickson,2000)。但在常态化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仍以低水平的“呈现事实”为主,其次是“创设情境”与“提供示范”,而尤为缺乏较高水平的“解释原理”与“设疑思辨”。[1]甚至是出现了资源应用方法不当、有效性不高的现象。[2]这也印证了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的“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的论断,如图1所示。[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加快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深度学习理论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目标。
二、深度学习概念及内涵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和综述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也被译为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1976年做了一项有关学生阅读学术文章的实验研究后,在联名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提出的。它是与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相对的一个概念,强调了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灵活、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之后,Ramsden(1988)、Entwistle(1997)以及Biggs(1999)等人发展了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外学者逐渐开始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2002年以来,一批深入研究深度学习的论文先后发表,从技术支持高等教育的深度学习、虚拟环境中的深度学习、形成性评估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国内对于深度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结果散见于期刊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特征概括等理论描述性层面。2005年,我国学者黎加厚教授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4]此定义在国内学者中较为认可。
(二)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
深度学习主要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等五个基本特征[5],如图2所示。
这五个基本特征,可做如下进一步的阐释。
1. 批判理解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和思想,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各种观点之间建立多元连接(Warren,2004)。这要求学习者在理解事物的基础上善于质疑辨析,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以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在审度评价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信息整合
信息整合包括内容整合和过程整合。其中内容整合是指多种知识和信息间的联结,包括多学科知识融合及新旧知识联系,将其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过程整合是指形成内容整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使其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如利用图表、概念图等方式更利于梳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 建构反思
建构反思是指学习者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并对建构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过程。这不仅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对信息作出理解和判断,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概念(原理)或问题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形成自我对知识的理解,构建新知序列,而且还需要不断对自我建构结果审视反思、吐故纳新,形成对学习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调控、改造、修炼。可以说建构反思是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本质区别。
4. 迁移运用
深度学习要求深入理解新情境的基础上,对关键要素进行判断和把握,新情境中分析判断概念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并将原则思路进行重组性迁移运用。
5. 问题解决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利用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这里所指的问题不是那种套用规则和方法就能够解决的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的问题,而是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分析能够解决复杂的、劣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的问题,而学会解决复杂的、劣构的问题正是学习深度的体现和必由之路。
实际上,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等众多现代教学模式中,一定程度上也都有深度学习的理念,这些学习模式均要求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批判性的高阶思维、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积极的反思性学习、有效的知识迁移及真实问题的解决。
(三)与浅层学习的对比分析
深度学习以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理论、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整理,[6][7]对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记忆方式、知识体系、关注焦点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投入程度、学习中的反思状态、思维层次和学习结果的迁移能力等方面进行对比,见表1。
通过以上差异对比,我们可以从受众角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深度学习是一种高水平、高阶思维的认知,是一种高级学习状态,更接近知识和智慧的本质;浅层学习则限于较低水平的学习,为数据的获得、信息的单向获取。(2)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不完全对立,我们提倡深度学习但并不彻底否定浅层学习。两者之间从时间维度存在着延续性,即浅层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深度学习是浅层学习的深化与升华。我们必须有一定的浅层学习得来的知识(如事实、程序和定义)才能进行深度的更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关系可以用一种递进图示来解释,如图3所示。[8]
三、促进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框架构建
毫无疑问,深度学习理论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更新变化下,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策略、媒体及评价等要素在微观层面上都会有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问题求解,需要我们结合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框架和实践验证来进行解析。
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何克抗,2002)根据深度学习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框架,如图4所示。
该设计框架说明,促进深度学习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定位不是局限于知识的识记,而在于促进学习者发展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组合,而是基于问题的多维知识整合。
3. 教学策略注重以学为主的策略,如主导、支架、建模、反思、元认知策略等。
4. 信息技术充当学习工具,即定位于Learn With IT(用信息技术学习),关于这一点,后续将进一步讨论。
5. 在评价方式上关注元认知的发展,注重对思维品质的测评。
6.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必须超越传统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帮促者,学习者的学习是建构性学习。
四、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
教学设计要点与策略
本文以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框架为模型,结合信息技术的作用和特点,对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剖析。
(一)目标的确定——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如图5,布卢姆(Bloom)等人(1956)对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目标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道、领会”这两个层次主要是事实的描述、记忆和初步理解;而深度学习则更多地对应“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四个层次,是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更注重高级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技能的获得,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的体现。可以说,高阶思维能力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和促进深度学习,同时深度学习又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效能。[9]要取得深度学习设计的成功,首先需关注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高水平思维的发展。我国各门新课程的标准都把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从目标的设定上不能将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前两个层次,需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深度挖掘教材,从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如在进行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设计时,除了注重学生的计算与证明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注重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拓展数学思维内容。
(二)内容的重组——设置知识建构的主题(或问题)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但传统课堂存在着知识碎片的问题,如经常会听到教师的提问“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这段文字运用的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某某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等等。这种片断和分散式的学习只适合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不利于知识的深入推进。深度学习的内容特点是基于问题的多维知识整合,知识建构是适合各阶段学生深度学习的活动。以主题(或问题/项目)为形式的知识建构,有效地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主题(或问题/项目)通常是课堂所要学习的重难点,即把学习设置到真实复杂的劣构的问题情境中,结果通常是情境化、问题化、任务化和多维化的,如模拟演示、多媒体展示、情境化学习、微型世界、虚拟实验(情境化);问题导向学习、专题学习、专题探究学习(问题化);多元智能导向学习、多学科综合学习(多维化);调查研究、问题解决、作品创建(任务化)。[10]
在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时,需要教师全面地分析教材、深度地挖掘教材、灵活地整合教材,即将教材的内容打散并重新组合,并提取极具有问题探究性的核心问题,使内容具有“弹性化”和“框架式”特征。例如,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节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结合文本中阐述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个年轻的姑娘在临死前为什么还会温柔地微笑,为什么说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和煦明亮的太阳、高大的白杨树和儿童嬉戏、打闹。学生在思考、质疑、激辩、共鸣等活动中开展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体现了语文阅读的本质。
在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时还应注意:
(1)知识的哪些特征使它易学或难学,哪些内容更适合或不适合哪种类型的学习,修改前的哪些知识内容能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而非浅层学习;
(2)改进后的内容是否对学习者知识建构有一定的发展;
(3)设计的主题是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是否能让学习者有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是否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4)修改后的内容是否使学习者在新旧知识、概念、经验间建立联系,是否要求学习者将他们的知识归纳到相关的概念系统中,是否要求学习者寻找模式和基本原理。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还要考虑到教学(学习)内容设计的可视化特征,尽量将教学材料中多元表征信息进行“信息组块”设计。可考虑将大量的常识性信息等浅层知识借助技术中介,作为资源镶嵌/分布式存储于学习环境中供学习者随机访取,尽量的降低外在、内在负荷,增加有效负荷。并注意信息组块原则、时空邻近原则、一致性原则、双通道原则、标记性原则等五大原则。[11]
(三)策略的运用——以学习者为中心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大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持有者,他们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在课堂深度学习中,教师更多地担当学科专家、方法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应该关注以下策略。
1. 主导策略
主导策略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包括任务的制定、问题的诊断、小组的建立、给学生提供反馈、挑战和奖励以及做事的程序等。教师要做的就是随时观测学生的行为,一旦发现学生有困难并且解决方法严重偏离时给予支持,待学生思路逐渐迈入正轨后撤出。
2. 支架策略
支架是起支撑作用的构架。教师为学习者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建构平台。架设支架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过程。支架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的纵横联系与贯通,有利于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的灵活转换和形成解决学科问题的有效的思维策略。
3. 建模策略
建模有显性的行为建模和隐性的认知过程建模两种不同的类型。(Jonassen,1999)行为建模用来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认知建模则说明学生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对同类问题多个实例的研究,总结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固定程序和步骤,形成一个问题解决模型。
4. 反思策略
反思即学习内省,是培养高级思维能力探究过程、梳理新生信息、完善认知结构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师可以采用制造认知的矛盾冲突、采用开放性问题进行训练、探寻假设反思等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概括的表达或解决方法,提高学生深化认知和问题理解能力、思想方法提炼反思能力。自我反思是一种学习品质,教师要引导和支持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把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构成一定的认知策略,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5.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Meta Cognition)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也被称为“关于认知的认知”。[12]即明白什么时候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更有效,更要知道在什么情境使用什么策略最适当,达到目标也最佳等。
元认知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知识获得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等。即不仅教给学生有关的认知策略的知识,告诉学生应用策略的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而且要在教给学生时,使学生明白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元认知知识和策略的训练内容,并使之成为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组成部分,使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认知过程。
(四)技术的支持——成为学习者的认知工具
学习科学认为教育软件是学习科学的中心,因为计算机的可视化功能和处理能力可以支持深度学习:(1)计算机能够把抽象的知识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进行表征;(2)计算机工具可以让学习者以可视化、语言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知识;(3)计算机能让学习者通过用户界面运用和修改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计算机以一种复杂的设计过程支持同步的表达(Articulation)、反思和学习;(4)计算机能支持视觉、听觉相结合的反思模式;(5)互联网能让学习者分享、整合他们的理解,并从协作学习中获益。[13]
用技术来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目前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主要表现为效能工具、信息获取工具、认知工具、情境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具等六大工具作用(Jonassen,1999)。每种工具作用都通过一些软件系统对深度学习给予支持,如图6所示。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则尤其重视充当认知工具的作用。本文也将重点阐述这一方面。
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是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思想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能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一切能促进学习者认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工具,包括纸、笔、模型等都可称为认知工具。基于心理学、知识科学、教与学而开发的计算机认知工具能极大地便利学习过程并促进深度学习。[14]例如:概念图、语义网、专家系统建模、数据库、电子制表、可视化工具、计算机化通讯等软件系统。
图6表明:(1)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特别是认知工具的作用;(2)学习者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是智能伙伴关系,深度学习需要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主动的完成知识构建;(3)深度学习重视自我评价和反思,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评价工具促进反思。
认知工具的信息技术之所以能有效地促进深度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1.工具软件固有特征有利于深度学习的产生——充当学习者的智能伙伴
Jonassen将认知工具划分为语义组织工具(如概念图、语义网络、数据库)、动态建模工具(如电子报表、专家系统、微世界、系统建模工具)、信息阐释工具(如视图化工具)、知识建构工具(如多媒体建构工具)及交流协作工具(如计算机会议系统)等五大类。[15]
这些工具兼具思维的可视性、具体化、动态性、控制性等特征。例如,概念图、语义网络等语义组织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表达各观点间的语义关系,反映了学习者的思维重组和认知结构变化,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再如,电子报表、专家系统、微世界、系统建模工具等动态建模工具用于标示各观点间的动态关系,体现心智发展的动态过程。其中,如电子报表的突出功能是可以帮助进行预测 “如果”“那么”,它广泛地应用在商业中,能够扩展和重组高级思维,对预算进行重新组织。而微世界包含了许多复杂的自然现象实例,并提供了呈现这些现象的环境,鼓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探究自然现象,为学习者探究提供了便利工具。[16]
2. 学习者要投入高阶思维才能有效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能够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是认知工具最核心的特征,这与深度学习的目标不谋而合。Jonassen认为,高阶思维能力主要由基本思维、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等三大能力构成。学习者在使用认知工具时,必须要运用评价信息、分析信息和贯通观点的批判性思维,又可以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展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者在使用认知工具时,必须通过进行复杂的思维解决问题和表征知识,包括问题求解、设计产品或观点和做出决策。[17]例如,专家系统是一种能够像人类专家那样解决有关领域专门问题的计算机程序,如地质勘探咨询系统、医疗模拟诊断系统等。完整的专家系统包括知识库、动态数据库、推理机、人—机界面、知识获取或预处理程序。在使用这种专家系统的同时,学习者必须要利用数据库组织内容时,要清楚区分陈述性、策略性和陈述性知识,在创建动态数据库系统规则时要求他们考虑好想法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正是基于理解上的高阶思维的体现。又如,在使用Powerpoint为代表的多媒体完成活动时,学习者必须自主地参与到作品的创建过程中,并对他们支持的观点进行设计性的阐述,体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而几何画板、物理实验室等多媒体创作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物理规律探究)的环境,学习者可以自主的观察现象、动态测量、收集数据、完成数学(物理)实验。
如果学生不能对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进行深度思考,那 么 思 维 工 具 就 不 能 作 为 学 习 策 略 使 用(Jonassen,1998)。诚如 Susane Lajoie总结的,计算机认知工具具有能够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型、能够呈现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并对知识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环境的主要功能。[18]
(五)评价的设计——是否促进元认知的发展
元认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董奇,1989)。元认知发展在深度学习中都有所体现,见表2。
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实质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完整思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品质是思维整体结构的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元认知则是思维整体结构的功能的内在组织形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与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相关,这种联系的实质是因果联系。[19]
在深度学习的评价环节设计中要注重对思维品质的测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适合采用辩论、情景测验、观察、调查、项目评价、谈话评价、同伴评价等。如在项目评价中,对于教师抛出的问题或任务,如果学习者报告的策略数量反映了元认知的广度,策略的质量则反映了元认知的技能水平,策略的复杂性反映了元认知觉知力。
五、总 结
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新概念,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教学设计的基点、观察课堂行为的标准、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深度学习的思想为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支点。我们认为,要有效发挥技术促进深度学习的作用,必须要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认识技术的隐喻和作用,理解教学设计的框架。信息化教学将是近十年追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基础和关键,值得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沙景荣,姚勇伟,王艳艳.信息技术支持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9,(9):89~93.
[2] 杜娟,李兆君.辽宁省农远资源课堂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5):60~63.
[3] 图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背景及历程[DBO/L].[2012-05-11].http:/ //zong_he_news_465/20120511/t20120511_775932_5.shtml.
[4]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5] [7] [9] 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
[6] 叶晓芸,秦 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6,(1):19~21.
[8] 曹兆海,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深度学习[J].新课程学习,2009,(5):52~43.
[10] 祝智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R].上海,2002.
[11] 张维忠,唐慧荣. 可视化教学内容设计的五大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 2010,(10):99~102.
[12] 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 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4] 鲍贤清,张仙.运用信息技术认知工具促进深度学习[J].新视野,2005,(5):31~33.
[15] 唐剑岚,胡建兵.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网络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3,(6):19~20.
[16] 成丽娟.认知工具的理论与教学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33.
[17] D.H.Jonassen.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ind 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M].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1996.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档案 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是系内各专业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表、声像的资料,它是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研科研等活动以及学校教学工作发展的真实记录,它是独立学院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级教学水平的评估指标之一,也是制定和修改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教学工作量的重要依据。
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独立学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和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发展,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当前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教学档案管理经验提出了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院系级教学档案的主要构成
教学档案完整、准确、真实地记录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既是维护教学历史的重要凭证,也是教学效果评价和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决策的重要依据,它以“服务于教学”为中心,是整个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院系级教学档案主要包括:
第一,教学过程中学校下发的各种公文,包括:教务处下发的通知、教学和科研的规章制度、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文件;
第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材料,包括: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教材征订表、教学周历、课程表、期中教学检查材料、学生各类成绩、考试试卷及相关材料、课程设计报告、实习计划和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及其相关材料等;
第三,教学监督与评价中的材料,包括:调停课记录、学生评价、督导评价;
第四,教师教研科研的各类材料,包括:教师编写的教材、科研及发表的文章、课程和专业建设材料;
第五,其他材料,如系(教研室、实验室)工作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教学工作量统计和课酬计算、W生学籍表、学生课外学分鉴定材料等。
二、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档案的组成可看出,教学档案范围广、分类多、数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利用频繁,同时具有时态性、动态性和专业性等特点。要管理好、利用好这些教学档案将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从目前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现状而言,在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教学档案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没有真正实现。
(一)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是有关教学档案审核、收集、分类、编目、整理、录入、保管(密)、查(借)阅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虽然有些高校颁发了一些有关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但也经常变化,没有一个系统有序的管理体制和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存在随意性、零散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导致教学档案版本不对、格式不对、要求不符、纸张不统一、零散不全、装订五花八门;因查(借)阅制度不严格、不规范导致原始资料涂改、污损、缺失和损毁;因档案管理员保密意识不强导致资料失密、泄密等现象发生[1]。
(二)各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院系级教学档案作为院系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反映,在对院系的教学质量的分析和评价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学校主管部门可及时掌握院系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了解各院系的实际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院系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在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提供切实有用的基础性材料。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对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通过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能够快速适应高校教学要求和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水平。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只是完成教学档案的收集、签字、保存,然后将其束之高阁,只有当学校教学检查或各类评估时才拿出来看看,完全只是以教学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轻视了教学档案的利用价值,没有体现出教学档案对后续教学活动创新意义、指导借鉴作用以及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目的[2]。
(三)教学档案管理模式陈旧,难以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教学档案资料本身来源就是电子格式的,但打印后还是采用审核签字再提交到系教学秘书处的提交方式,档案的管理还停留在纸质提交、手工收集、人工管理、手工查阅等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成效不明显,导致教学档案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率不高,也不利于交流等。
三、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存储、处理、传输、利用和开发,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效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以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为核心、以网络管理化建设为平台、以信息人才储备为基本、以实现教学档案资源共享为目标。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主要内容:一是把文件、图纸等原始的纸质教学资料扫描转化为可用的数字化档案,同时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二是可实时、安全、准确、高效地查阅或提供给有关信息需求者使用[3]。
(一)规范了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因教学档案类型多、来源广、数量大,管理工作量大,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则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低,管理效果差。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严格规定原始数据输入,使得全校教学资料格式统一、分类明确,同时,教学档案库的建立可实现各系、教研室、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和相互协作。所以,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既可提高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效率,也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二)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的实时交换
数据库具有高共享性的特点,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的数据又是相对独立的,如学生处的学生工作数据、教务处的教学数据、财务的学费数据、人事处的教师数据、各系的教学数据等等,多种数据来源、交换、传递和处理需要繁琐的人工过程,结果导致信息的传达性和准确率都不高。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利用学校的共享平台,课使得教学数据有效地、及时地进行交换和共享,解决了各部门对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是师生间教学信息交流的纽带,他们须及时获取和下达教学活动的信息,如教学任务的下达和收集,教师调停课的及时性传达等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在师生间进行教学意见的收集及反馈。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均可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及时地、灵活地进行交流,保证了师生间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高速传达,这样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也加快工作进度和效率。
四、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结合当前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和不足,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应着重围绕:教学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以及标准和规范这三方面去建设。
(一)做好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实现教学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在高校中不断推进和普及,成立于21世纪初的独立学院,计算机、校园网、Internet、移动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比较好,为教学信息资源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学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包括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标准化、存储数字化和利用网络化。按照教学信息管理部门制定的统一的电子文件格式,师生通过网络在线填报存放于数据库或传输移交给系部档案管理员或直接存入光盘保存,管理员再编目整理、定期归档;对于纸质版的原始资料通过扫描成JPG格式或转换成PDF格式,方便存储和查阅。笔者所在学院既有教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师管理、成绩管理、教材选定、选课、排课、课堂教学质量评教、考试安排、学籍管理和毕业生资格审核等)、科研管理和课外学分管理,另外,笔者所在系还自行开发了高校系级管理系统(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研室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整个系级教学管理工作)并在全院推广使用。系级管理系统和学院的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无缝互操作,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加快了档案信息化的过程。
(二)提高n案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
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必须依托与学校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开展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此,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除了掌握常规的档案管理知识外,还须学习一些新的信息化技术和知识,如掌握Office软件、学校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系统、移动办公服务平台的应用以及简单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库技术。只有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和高技能的管理人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精确把握本系的教学档案,才能有效地为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为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素质,可通过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方式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校举办培训班等。笔者所在学院从创办之初到现在,教务处组织了数据录入员、机关公文写作与文件处理等业务知识、“正方教务软件”使用等多次岗前培训,同时,还每年召开教学秘书培训交流会;图书信息中心举办了针对教学秘书的企业微信号移动办公平台应用培训。同时学院也专门开设了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业务水平,加快了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
(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和规范
随着高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校内外体制的变化,建立健全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和标准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为此,院系应依据《档案法》、《高校档案工作规范》等相关档案管理规范和规程,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信息化的标准,统一院系级教学资料分类标准和管理方法,以便于实现院系级教学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储存、检索和利用。笔者所在系按照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规程》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制定了《计信系教学管理信息化规章制度汇编》,将系内的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了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补充。同时院系对教师的教学档案的产生、存储和管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教学档案信息必须按照规定的技术模式、文件格式和工作标准进行数字化,并尽可能采取通用标准。院系还用制度的稳定性、强制性和执行制度的严肃性来规范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使教学档案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五、结束语
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笔者所在系在学校教学档案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国家对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动,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缺陷也会逐步发现[4],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独立学院的院系教学工作,各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的实际,转变思路、勇于创新,在当前较有优势的信息化环境下进一步提高院系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改进信息化管理方式,继续加强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建立起符合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服务,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黎,刘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对策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4):115- 117.
[2] 王晓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J].潍坊学院学报,2012,12(3):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