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课堂范文

时间:2022-08-30 20:34:54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课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课堂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3-02

大学课堂教什么?从教多年,一直令我魂牵梦绕,殚精竭虑地思考的就是这个问题。说它简单,就是照本宣科,按大纲、按教材、按计划进行教学。说复杂,就是用最新、最正确、最合适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这种要求着实令人头大,执简驭繁,还是回归原点,再捋捋这个问题,厘厘想法与思路。

一 谁教谁学

这是最基本的,不容置疑:老师教,学生学。

这一点不能出现偏差。在课堂,老师是教育的掌控者和监督者。越来越多的课程改革,倡议或实行宽松的课堂环境,赋予学生更多的自和话语权,即便如此,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映射关系丝毫没有改变。如果老师不教,课堂就不需要老师,师生这一关系也会被送入历史。然而人类现实远没发展到如此,以中国目前的现状看,即便是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但从根本上失去对教师教学权威的挑战,而且基本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变为被动学习者,成为创新思维的“残疾人”。

人类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总是不停的在颠覆各种思维。幕课、反转课堂等可能颠覆原有的课堂思维形式,但没有颠覆课堂的本质,那就是老师教,学生学。

老师教,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教。

大学课堂不同于中学课堂,除了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新的科技知识,还需要对前沿理论技术进行讲授和思辨。这对教学的主导者提出挑战,时刻不能放松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追踪,专业知识有没有除旧立新,知识结构有没有优化升级,方式方法有没有适应和引领时代?学生学习的动机、过程、结果都是教师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的一切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生学,在影响教师的状态下学。

学生学,挑战老师的教。学生虽为老师所教,却不囿于老师所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学习要对老师的教学发起挑战,挑战其权威、挑战其局限、挑战其严谨。这种挑战要在严思慎学,严教慎育的基础上进行。方可教学要相长。

二 大学课堂最需要教什么

褪去各种形式的包裹,撇开专业等的形式,审慎思考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最核心的东西,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1 教方法

大学教育成功的一条关键标准就是是否能培养出对社会有正面作用的人。但是社会的环境和复杂程度远非课堂可以模拟,所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课堂的精髓。但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具备下面几个基础。

首先是认知。需要把认知架构在具体事件上:是否有问题,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是否可能被解决,需要什么必须的条件,需要创造其它条件?没有这些认知,自然很难设计解决之法。这些表明,在课堂中,基础知识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很多老师把教授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自然有其道理。基础知识打的牢固,自然认知也会比较清晰。

再次是思维。课堂教学注重开阔思维。解决问题固然要扎实的基础,但这也仅仅是基础,之所以是问题,常规的、以往的思维显然不容易或者不能解决,所以开放思维,寻求突破口。好的课堂,应该使学生感觉到不但是知识量的丰富和不断优化,更是自己思维的完善、严谨和提高,思维禁锢只能墨守成规,思维开阔则海阔天空,对问题考虑够宽、够深。

最后是执行。课堂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但如何培养?课堂教学要引发学生去除惰性。通过一些任务逐步从主观上引导学生克服惰性,自觉勤奋。

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付诸行动。许多学生很用功,很刻苦,但总觉得是应付家长,或者打发时间,那是目标不够明确。但大学期间树立长远的目标其实很难,因为几年校内生活就树立今后一生的明确目标确实不现实,但目标可以分段实施,容许不断修正,这是可行的。课堂中注意使学生养成在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下行动,并逐步使学生的行动在阶段的明确的目标内有所侧重。

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行动效率。社会竞争十分残酷,而校园学习需要在安宁的环境中进行。虽然在校园中模拟残酷社会竞争与安宁的校园学习环境有冲突,但校园学习环境可以为今后的竞争打好基础,根本性地是养成行动的高效率。课堂学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习目标的完成等情境下培养学生的行动高效率。

2 教做人

要做事,更要做人。大学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使其学会如何做人[1]。人一辈子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辈子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问题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才开始真正意义上认真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大学阶段,学生开始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有了初步的社会阅历,于是这个问题自然摆在面前。尽管学生对这个问题有许多想法,但老师带有社会性的言行无疑对大学生如何做人有深刻地影响,所以大学课堂教做人也是课堂教育的核心内容。

做诚信的人。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而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就是诚信。教育对诚实的忽视是一种彻底的失败,是对教育本身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和未来的放弃。大学课堂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行。师师,师生,生生之间通过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但要高效、和谐的相处,无疑诚信才是基石。学生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也必然要求诚信做人。要不欺天,不欺人,不自欺[3]。在课堂和教学的任何环节对诚信教育的忽视都将导致教育的失败和偏差。

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做诚信的人,实非易事。授课、讨论、思辨、作业、实践等都需实事求是、事无巨细、事事入微。

做有正义的人。关于“正义”的界定,限于篇幅,本文不做深入讨论。大学课堂里,除了传授各种学问,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学生由于自身的秉性,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但正义的力量应该通过大学课堂教育,潜移默化塑造在学生的灵魂之中。正义占据,邪恶自然褪去。受过正义教育的人,走上社会,自然影响他所在的社会。一个正义优势的社会,邪恶如何横行?

塑造全人。课堂教育要裨于塑造全人。必须在充分尊重每一个整体生命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塑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人,是极其独特的,有怒有喜,有爱有恨,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有优点也有缺点,能接受成功,也能坦然面对失败……。大学课堂,不光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理应将塑造全人的目标纳入其中。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完美的人,就像真理一样,可望不可及也。试图塑造完人的教育观念不可取。但不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全人进行整体塑造的观念更可怕,持这种观念进行课堂教学,很容易使学生的各个方面对立起来,在一个完整的机体上对立起来,轻则干扰正常学习,重则误入歧途,导致教学彻底的失败。

塑造全人,是课堂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对社会和未来负责的重要体现。塑造全人也是未来大学教育发展趋势[2]。课堂教学贯彻全人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在整体把握学生和教学,有利于充分尊重个体,充分发挥整个优势。最终有利于精神与物质的平衡,有利于知识体系的融合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

3 教突破

教师在课堂教,学生在课堂学,之后确实需要发生一些东西,作为教育者来说,最希望学生能取得各种进步,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这不是对底线的突破,而是对有益于人类,有益于未来的突破。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大学教育要求[4]。

突破知识。大学课堂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传授知识,人类的知识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优化和突破,产生新的知识,再不断的积累、优化和突破。国家、民族的富强,需要知识的突破。知识在不断地积累,积累相对容易,但突破原有的体系和结构,产生新的知识和体系,这是教育的一个质变过程,却是很难,往往不是课堂教育的必然结果。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5]而这正是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魅力所在。

突破时代。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本身对教育提出很高的要求,教育必须为时展提供支撑,特别是能突破时代局限的各类人才。生活在时代之中,为时代的各种变化所左右,往往有“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顿。时代迫切需要能打破时代局限,引领时展和变迁的各类人才。大学课堂教学及教师必须对突破时代有所担当,不辱教师和时代使命。

突破自我。大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知识的传承和载体,具备无限潜能。最大的潜能莫过于于自我突破。自我突破是针对整个人生而言,范围也比较广泛,本身涵盖对知识的突破和对时代的突破,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对个人的能力和人性的突破。既能突破自己所长,也能突破自己所短,是全面的突破,是自我更新,自我超越,从而具备更大潜能,追求更充实、更圆满的人生价值。

总之,大学课堂对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来说,显著影响其一生,课堂教方法、教做人、教突破奠定其一生和事业的基础,即关乎个人前途和成就,也关乎国家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不可谓不重。

以上所述,可能不恰当,亦可能不准确。但却是我从教多年,反复思考、反复对照、反复实践而形成的,虽是一家之言,确有基层教育者可共鸣之心声,希望有益于相关人士思考和参考,裨益我中华大学之课堂教育。

参考文献

[1]唐爱民,韩延明. 做人教育: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新兴理念与重要使命[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3): 66-71.

[2]尼尔・陆登庭,刘莉莉.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J]. 高等教育研究, 1998(4): 1-3.

[3]曹刚,屈明珍. 诚信与做人――存在论视域中的诚信[J]. 现代大学教育, 2006(5): 64-68.

第2篇

一、对教学情境概念的初步探索

教学情境是与教学内容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通过主客观的综合筹措所营造的、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连的、外在客观境况与内在心理境况相融合的、教学生活的当下在场状态。

教学情境区别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可能影响教学的外在的、客观的周围境况,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关系,不同内容的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情境中包含教学环境因素,但是它所包含的环境因素是指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并影响教学效果的那部分。比如说,教室里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窗外绿树成荫、一片宁静,这些物质性的境况属于教学环境。高校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教师教学工作的愉快心情、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非物质性的教学境况也都属于教学环境,但是,它们并不一定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只有当大学生在接受并反思相关教学内容过程中,感受到这些环境,并由此引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反应时,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

教学情境也不同于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不仅指教学环境的优劣,更多地是指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的完善程度。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用相同的教学条件来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非一定引起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学情境依赖某些教学条件,但相同的教学条件并不决定相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比如,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应用,既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分析法学案例,也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使社会学分析感性化。因此,教学条件只是营造某种教学情境的客观前提。

教学情境亦区别于教学气氛。教学气氛是指教学过程中在环境的烘托下师生主体所呈现的情绪状态,它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是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激发师生主体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但是,教学气氛只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因素的外显,它不能置换和取代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综合影响。比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分析法学案例时,该案例的疑点颇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疑惑,于是举坐哗然,形成了此争彼议的教学气氛。如果该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这种气氛下的学生心理,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条件,营造一种外在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和图像显现案例的关键性陈词,用夸张性的符号——“问号”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来,同时,教师主体以合适的语气、声调、体态、动作、表情和语言,衔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情境和外在的客观情境,从而便会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综合性教学情境。

二、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必要性

1.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以往的教学理论研究较多地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我们承认,这些不同方面或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教学理论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教学问题的理解。但是,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的,而是综合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单就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气氛、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情感等方面的单向度研究,其实质是把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片面地抽取出来,以相对脱离现实教学生活的抽象的单方面教学关系进行考查。这种研究教学问题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真实的现实教学活动的全貌。

作为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

教学生活的知性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在可感知的范围内,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可“证实”或“证伪”为依据,借助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教学内容作出有效与否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知性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知性的教学生活观缺乏人文旨趣,导致僵硬的形式逻辑的不可僭越和纯粹经验的当下性,其实质是以非生命本性的理性教学遮蔽了非理性教学,它只认可可验证、无矛盾、确定性的教学生活的真实性,把现实的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格式化为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存在被了。它割断了超验的纽带,套上了经验的绳索,驯化大学生固守陈规,抑制了师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生活的意义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影响和作用于教学生活,凭借直觉、顿悟、玄想、体验、审美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超越。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意义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意义的教学生活观,失去了标准和规则的束缚,以其无逻辑的体验性僭越了形式逻辑,导致超经验的无向度的神秘玄想。其实质是以生命本性的非理性遮蔽了理性的教学生活,抽离了教学生活中应有的科学尺度和知性规则,它挣脱了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知性框架,却撞进了漫无边际的意义森林,使师生主体在丰富的想象中迷茫,找不到与现实确定性教学生活的切合点。

现实的真实的教学生活,既不是纯粹知性的教学生活,也不是纯粹意义的教学生活,而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总是以知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又以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生命活动去参与知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谈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逻辑之美,并由此而领悟或升华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之时,我们是在讲这位教师或学生是在以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的是,知性和意义只是相对的抽象和分类,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教学生活中的知性因素与意义因素也不是一对一地发生作用,而是以立体网状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想揭示这其中的奥妙,需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教学研究的处女地。但是,这些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连锁反应的效果和质量,则需要教学情境作为背景和依托。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生活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批评人们对属于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性教学活动的遗忘,还力图克服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度信息流动过程。所谓“填鸭式”注人性质的教学传统,就是这一思想意识偏见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在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流动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学生为主,但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学中不断超越和升华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能够提高,根源就在这里。而教学情景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受益而言的,它包括了教师这一特定的教学主体受益,而教师主体受益的反作用,则又会使学生受益,因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中的师生主体相得益彰。只有当师生主体共同进入教学情境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中的角色。

2.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和电脑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兴起,正像品牌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知名教师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群体的增多和膨胀势必造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时空分离,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正是这种时空分离的产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高等教育方式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学生群体实现了自主选择受教育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起到了摧毁和解体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当展背景下,强调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暴露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能克服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盲目性,为在特定时空中师生共享教学情境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争得合理性地盘,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和师生直接照面的教育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还能够不断地引导和校正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其不断提升和突显教学情境的功能。反过来,现代教学手段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尤其是使不同时空的切割和重组成为可能。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从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人一生中的创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大约20岁~50岁之间是人的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育业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旺盛的精力和对事物的新鲜感,使其大脑的左右半球能够较准确地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并相互配合,作出逻辑的、语言的、分析的、形象的、认识的、韵律的、色调的、方位的等等一系列链式反应。如果大学课堂上能够营造出适合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那么,这些链式反应就能够引起最多的脑细胞活动并参与找到接收信息的联结点。“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的时候,透过徽闭的跟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应当说—闪念之间)这正是刚才所求的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了信息的联结点。可以说,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支持大学生动用全部感觉器官进行七宫并茂的创造性的学习“战争”,这正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三、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对当代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

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和运用,要求当代大学教师必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课堂 兴趣 开放教学 文化自觉

1 大学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

上好一门课程,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只有做好教学的充分准备后,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个准备过程既是备课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它包括对教材、教法和教育对象的熟悉和掌握,同时还要清楚大学课堂的教学目标。简单来讲,就是以大学课堂教学目标为引导,在透彻研究教学内容和清晰的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1.1 明确大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大学课堂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其教学目标也趋于多样性。但就“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来讲,我们的教学要以这么几个方面为目标展开:扩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培养文化精神;提升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同时,它又要使我们的教学对象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研究及今后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也有其相应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做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1.2 熟悉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亦是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史与发展史的教学,即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创作情况、作者作品情况和其艺术规律、影响等方面的教学。教学过程要注意两点。

1.2.1 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过程

这种分期与历史朝代的更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文学三大段,其教学过程依次进行。

1.2.2 熟悉教学大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着重讲解

用大纲引导教学,不仅思路清晰,整章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成竹于胸。无论以板书还是PPT课件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都可以一目了然和很好地把握。

1.3 分析教学对象,把握其认知特征

一般来讲,“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对这样一个群体的了解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3.1 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基础

对学习者知识基础的分析,包括学习者原有的或者已有的古代文学基础。比如,关于唐代文学知识,一般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停留在对诸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几个名声显赫的作者,以及极少数的作品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扩展,必须涵盖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各时期的文学概况,以及各时期重要代表人物的重要作品,而且要做详细的讲解。

1.3.2 分析学习者的“前序课程”基础

我们在做文学分期中某一阶段的教学时,要先了解学习者对相应的前一阶段(或前几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比如在进入唐代文学的教学前,要了解学生对之前的上古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等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开展唐代文学的教学。也正因为如此,唐宋文学的教学应安排在学生大二时较为合适。

1.3.3 分析学习者的知识构成

对学习者知识构成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一个学习者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上有所提高,甚至是有所造诣,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阅读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大学课堂教学还要注意和强调学生的阅读习惯,教授一定的阅读方法。当然,没有一个人可以阅尽所有的文学作品,这时对学生的阅读范围的划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一些重要的作品,甚至是应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的。

1.3.4 分析学习者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

相同的教学方式得到的教学效果不一定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如果是智力因素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的辅导,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来弥补;如果是非智力因素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那么教师就必须及时与这类群体或个人进行沟通,找出其症结所在,并进行心理辅导和正确的学习观教育。当然,仅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堂上是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的,必须课堂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

2 大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过程,能否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是衡量是否圆满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历史刻板的记载,更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充分拓展学习者的思维和知识面,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文化史,以及神话、传说,甚至是野史记载和封建迷信等有机结合进行教学,把大学课堂变得充实而活跃。笔者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 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现今,有不少老教师普遍感到:现在的大学生与教师之间横亘着一条越来越深的代沟,觉得他们的观念前卫,信息通灵,个性张扬,这些是过去任何时期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甚至有些教师为此产生了职业倦怠,这些现象都为大学课堂教学提出很多新的问题。然而,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现在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全新的,自然也应该要树立起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应该看到坐在教室里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充满青春朝气的鲜活的生命体。只有把学习者以独立的、拥有生命的个体来看待,教师才能承认每一位学习者的独特性,才能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各异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尊重他们在兴趣和追求上的独特价值等,而并非仅仅将学生视做知识的接收机器。同时,教师应尽最大的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掘他们的潜力,让学习者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能在愉快的、自信的、有尊严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最高效的学习和最完善的人格培养。

2.2 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眼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对某一事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习起来也得心应手。作为教师,我们应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想学之心、爱学之心。其方式方法也是多样化的,现举例如下。

2.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使用集画面、声像、文字以及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或者使用音乐效果来渲染情境,也可以直接通过表演等方式来模拟情境。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深化了教学内容,同时也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诗经·蒹葭》时,若直接给学生讲解或者直接要求学生分析《蒹葭》的艺术美,会使学生很难从语言中全面体会到这种艺术美,导致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若对诗歌进行全面地讲解后,甚至当有些学生能背诵全诗时,随即播放男中音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真正进入到音乐所呈现的境界,那么学习者就能体会到《蒹葭》那种令人无限遐想的美,也能很好地理解《蒹葭》这篇诗文的艺术美——含蓄之美、意境之美、朦胧之美以及音乐之美。这时,通过音乐渲染的情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同时也被调动了起来,其学习的热情也会十分高涨。

2.2.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道是,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无疑,拥有对教师的信任感,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利益活跃“中国古代文化史”课堂教学气氛的,否则任你天马行空地高谈阔论,学生也只是呆若木鸡。比如,当教师在诠释老子的“无为”思想其实是“有为”的时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了冲突,那么这时可能由于存在这种不信任感而对你所讲的内容置若罔闻。虽然说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只要他们信任甚至是喜欢某一位老师,他们也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会很有兴趣地、深入地去学习钻研更多的相关方面的知识。假若师生关系一般或不好,甚至有冲突,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只是应付了事,考试及格即为他们的“终极目标”,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课现象等。《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古训可谓一语道破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教师也应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师道权威思想,去尊重、理解、爱护、激励、信任每位学习者,成为每一位学习者的朋友,不厚此薄彼,给每位学习者一样的亲切感和信赖感,让学习者在课堂学教学中,既学有所获,又得到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2.2.3 开展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是师生互动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或者说是帮助学生学习。那么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学生考虑问题答案时,也就完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所以,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从而达到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迁移可以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自迁移是在与学习情境一样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近迁移是在与学习情境相似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远迁移是在与学习情境表面不相似,但学习结构相似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问题情境也不能过分相似,否则就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与学习情境不一致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促进远迁移的产生。

当然,师生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形式的,除了提问还要注意教师教学语言的组织、板书的组织、知识点的呈现,甚至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眼神、肢体语言、讲课时所处的位置等。

2.3 倡导开放型教学方式

大学课堂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不是仅仅传授学生知识层面的东西,还要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视野。

2.3.1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方式

“学贵有疑”,质疑是以怀疑为先导的思辨过程。质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批判式学习发展。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创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树立学术民主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一些开放性的、两难性和长期存在的问题讨论中来。如讲到南北朝文学时,佛教经典中常出现“三”“六”“九”等数字,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佛教中“三”、“六”、“九”这些数字究竟有什么佛学涵义?为什么是“三”、“六”、“九”,而不是“二”、“四”、“八”等?

2.3.2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元化知识

知识结构是一个多元化交叉的结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过程是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文化史”,以及神话、传说,甚至是野史记载和封建迷信思想特点等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比如讲授李白《蜀道难》,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里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对诗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一个人挡在关口,则没有任何人能通过”,把这首诗翻译完后,再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便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大学课堂上是失败的。当这首初高中就熟悉的诗文重现大学课堂上时,教师的教学必须要讲出新意。那么如何出新呢?可以选取一个点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去解读《蜀道难》诗文中所蕴含的蜀地文化。

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教师不但要讲“蚕丛”、“鱼凫”是传说中蜀国的开国之王,还要引入资料以证明。如,杨雄《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栢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虽蜀王开国事已经久远难详,然蚕丛、鱼凫之于蜀国,犹如黄帝、颛顼之于中原。

诗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句诗涉略的是古蜀王“望帝”的传说。子规者,传说乃蜀王杜宇所化,李商隐《锦瑟》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所言亦为“望帝化杜鹃”也。据《太平御览》记载:“王猎至湔便仙去。……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地井中出,为杜宇妻。宇自立为王,号曰‘望帝’。”望帝杜宇是继蚕丛及鱼凫后又一位具有盛名的蜀王。《太平御览》又载:“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至蜀复生,蜀王以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帝,自以薄徳,不如鳖灵,委国授鳖灵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可见,杜宇就像尧一样是通过禅让的方式让位给下一位君王的。又据《太平御览》载:“(望帝)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曰:‘我,望帝也。’”又云:“望帝使鳖灵治水而其妻,灵还,帝惭,遂化为子规。杜宇死时,适二月,而子规鸣,故蜀人闻之皆起。”望帝杜宇死后魂化杜鹃,叫声却是如此的哀怨动人,听之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子规夜啼”在李白《蜀道难》诗里则为“愁”也——“愁空山”。

诗云“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这句诗涉略的又是有关蜀国五丁力士的传说。传说古蜀道是由五丁力士所开。关于“蜀迎石牛”事件,也就是蜀道形成的传说,在今天的认识中大概有三种记载:一为“五丁拖牛成道”;二为五丁为迎“金牛”,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三为“五丁掣蛇倒山”。此外还附带“东方牡犊儿”的故事传说。这些典型的文化实例在《秦惠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都有记载。

诗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现在人人皆知李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名言,而此语本出西晋张载的《剑阁铭》,记载的是一桩“剑门碑刻”的文化实例。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强烈感叹后,诗人道出自己的心声——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担心,即为此诗之眼。

诸如此类的诗句在《蜀道难》中还很多,非常具有剖析的价值,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何为“六龙回日”、何为“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何为“参”、何为“井”、何为“分野”;“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何为“猛虎”、何为“长蛇”、何为“互文”;何为“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等等。

这些文化实例都蕴含于《蜀道难》的字里行间,是大学课堂教学中值得深度展开和挖掘的。文化视野的分析,故事传说的引入,让学生从对《蜀道难》的传统理解中找到新意,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跌宕活跃,愉悦而高效。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还要根据教学环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教法,比如课件制作、语音设备的使用、影像直观的内容等。

总言之,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具有饱满的激情,要善于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而且要具备敬业的情操并持之以恒。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所谓名师,正是以这样刻苦敬业的精神,才能以广博的学识、知识本身的魅力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

参考文献:

[1]戴汝潜,张梵.实用教学新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美)基恩·泽拉兹尼著,刘军译.用演示说话[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世界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有效教学的策略、艺术与技巧(下)[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第4篇

传统文化中的经学、史学、哲学、诗学等等早已进入大学课堂,作为课程或专业广为传承,但具有悠久传统的养生学尚未成为一门成熟课程,离形成专业学科距离更远。这种反差的形成,大概与长期以来流行的将养生学与长生术混同的世俗见解相关。其实,养生学虽然有延长生命的追求,但并非虚妄的长生术,而是对人的生命现象和生命历程的精心观察与深入探讨,包含着许多科学观念,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既有古老传承又有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领域宽广的学科,现应大张旗鼓地进入大学课堂。这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尤其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亟切需要。

比如就哲学层次说,养生学要求人们明白天人关系,有不少十分精辟的阐释:“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传统养生学早已认识到生命终有限度,人要爱惜生命却不应一味贪生,对生死应持达观的态度:“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黄帝)”;“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道存,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不自戕贼夭瘀,而尽其天年,此自古圣者之所同也。(欧阳修)”这些闪光的见解不是很能明人心智吗?

再如就伦理层面讲,传统养生学十分重视个体生命的成长阶段,既关注肉体的发育,更关注社会化人格的养成。孔子提出著名的人生成长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人生各阶段应注意警惕的问题,也很发人深省:“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对于青年人如何自我调整,使自身的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在人生旅程中健康成长,不同样有深刻的启示吗?当代大学校园内许多“青春病”,如不求上进、悲观厌世、骚动躁急、贪图享乐等等,如从丰富其文化生活的内容,提高其情趣品位入手,引入传统养生学对人生历程的描述,肯定会有潜移默化的矫正作用。

就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来讲,众多的养生事例、养生典籍、养生方式、养生处方等等,可以引导各专业的大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解释、筛选、提炼、改造,为提高人的寿命和生存质量做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说,中华传统养生学可首先作为公共通识课,面向所有对此有兴趣的大学生开设。如果课程受欢迎,可考虑在相关专业如文化学、旅游学、体育学等专业院系开设,使其从选修课进一步成为必修课。

健康教育应从年轻人抓起,将传统养生学引入大学课堂,不但有必要、有助益,也有比较充分的条件。随着人权意识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传统养生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选课意向。而丰富多彩的传统养生文化积累,为讲课内容提供了几乎取之不竭的资源。可以相信,传统养生学引入大学,必将是极富生命力的课程,甚至有望成长为专业学科。

第5篇

一.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似乎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但是又有多少教师真正做到了?以前写文章讲究龙头,猪肚,豹尾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开头才能带动后面机制的进行。引入的方法要根据课时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和心里,做灵活掌握。中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入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几点方法:

1.用视频引导法,这种方法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比如人教版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第一课时主要是用be going to结构谈论自己及他人理想职业,我截取了一段视频歌曲《最美中国人》,引入新课,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气氛进入一个小,通过谈论歌中最美的教师,最美的医生,最美的老师等自然地引入其他的职业。

2.音乐引导法。当代学生酷爱音乐,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新目标Unit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首先播放几种类型的音乐,如轻音乐,摇滚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问: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导入新课定语从句: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 I like music that is not too loud. I like music that is quiet and gentle.等很多类似的句型。使课堂充满活力,把定语从句这一很难理解的语法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并运用。

3.通过创设问题导入法。9年级Unit3,可以根据本校的校规问:Should teenagers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Should we be allowed to get ears pierced? Should teenagers be allowed to drive? What should parents allow us to do at home? What should we be allowed to do at school? 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uniforms? How do we study well? 这些问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并且许多学生都抱怨一些校规和家规,所以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讨论的气氛很活跃。

4.小组比拼引导法。还如Unit 6 关于职业那个单元,把学生分为两个组,每组一名同学去黑板上写出职业名词,本组其他成员补充,看在有限的时间内,哪个组写得又多又准。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课堂探究,讨论的气氛非常浓。这样每个同学都熟悉了这些职业的名词,为下一步句型做好了铺垫。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然而让学生信其道的第一步就是在开头留下一个好印象

二.过程才是课堂的重点。

原来的课堂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大课堂要做到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要灵活运用大课堂的优势,采用双向互动和小组比拼的方法(但要明确一点,大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催化剂)

1.发散思维,真挚卓见

教师应鼓励学生说“say No”,从而让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催化者,应经常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对于大胆地提出问题的学生,应该及时表扬,即使是错误的。

2.幽默风趣,课堂不死

中国有句古话叫“家和万事兴”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就是“班和成绩兴”幽默风趣的语言就成了师生之间的粘合剂。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以小笑话的方式来引出每堂课的新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这样的的课堂学生会感到很轻松,对英语老师的兴趣就会转移成对英语的兴趣。

3.深入反思,培养能力

想学好任何一种学科都得学会反思。我经常跟学生强调每天写反思,开始他们很抵触,但时间长了就把反思当成了一种习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白天的课程学生是无法完全吸收的,或是有的学生只能听个大概其,每天进行反思能深化白天没理解的知识,也能把反思变成自身的一种能力,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就会不自主的进行反思,寻找优点,缺点。试想想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还有什么问题能难倒他呢?所以说我们为人师的传授的不应该全是知识,要有长远的眼光------为社会培养人才.

4灯光音响,魅力无限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很多教师都是在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我认为这种方法只能体现一种风格,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一种心理疲劳,大大影响课堂效率,我本人本着简单的放手小组,难点自己抓的原则,让学生发挥创意,这样不仅练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避免了教师制作风格单一问题。

三.精彩的结束才是最完美的一课。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嬗变时期; 多元价值观; 案例教学; 组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84- 03

在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革新阶段,大学精神是课堂教学革新的精神支柱,它体现大学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价值观、学术观点以及引领社会新思想、新思潮的独特精神气质,是大学课堂价值观、文化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高尚的、有生命力的,依凭大学精神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追求学术自由,维护大学尊严,没有被其他社会组织所取代。广大师生集聚在高等教育课堂秉承大学精神的传统,回归大学精神。如今,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改变了传统师生关系,课堂大学精神嬗变——从20世纪80年代服从分配、90年代自主择业到3G网络时代的多次就业、自主创业价值观的转变,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点,3G网络时代大学课堂价值观和文化规范直接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成败和学校的前途命运。实际上,大学精神只有真正贯彻到大学课堂中来,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课堂,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精神和一切大学理念实现的载体。我院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旅游文化区,根植在丽江社会转型和旅游经济革新的新时代,课堂大学精神必须快速转变。管理学原理课程是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培养综合管理人才必须全面提高我院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培养步骤,创设情境教学,理性反思教学过程,回归社会实践课堂组织,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实现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教学的价值共享和课堂组织教学的人性化的培养目标。在日常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不断提倡创新精神的案例思考模式,在案例情景教学中提倡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运用生动的案例向每一位学生灌输社会进步和社会规范的准则,有目的、有技术、有方法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有理想的反思阶段和论证阶段,提升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案例教学中每位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中的任务不同,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完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课堂进行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学生能力不尽相同,教材提供信息有限,学生利用3G手机查阅相关知识点和创新思维内容,此时是教师组织3G网络资源的最佳时机。本文以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为落脚点,探析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秉承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背景下,实现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创新的有效途径,适时适度地提出导向性对策,抛砖引玉,提供相关思路,就教于关注此方面研究的学界同仁。

1 3G网络时代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特点

3G网络时代课堂教学是基于2G时代和WAP浏览器时代的移动技术、无线技术——3G多媒体短信存储功能、3G网络环境下WAP浏览器、3G视频点播、3G在线实时互动体验服务资源基础上的课堂组织模式。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价值观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社会主流文化和大学生个性文化呈现散点变化,学生认同开放、公平、竞争,思维活跃,传统大学价值观顺从、保守的意识基本不存在,社会信仰成为学生的主流信仰,76%的学生敢作敢当,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传统大学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务实倾向明显。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课堂大学精神处在开放和变迁的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道德观培养,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仍然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主要方向。从案例教学课堂实践来看,传统的大学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仍体现在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和小组讨论行为中,对于传统大学精神的理想仍然较推崇,在3G网络时代,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价值意向明显,不再盲目听从他人建议,有自己见解和主张。3G网络背景下,各种文化碰撞,社会群际关系和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价值观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重商主义的社会观念,刺激了学生的金钱意识,导致了学生思维观的混乱,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占大多数,享乐主义、开放的生活观念在学生价值观体系建立,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直接的影响。课堂大学精神成为“象牙塔”精神,学生不认同大学精神,认为那是无法实现的理想,课堂大学精神嬗变期,大学精神缺失。

2 创新的有效途径

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突出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融入3G网络资源教、学、做等环节,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的运用,构建能力、知识、素质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根据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特点,在3G网络环境下创新课堂组织模式,贴近课堂大学生嬗变的特点,正确树立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观,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案例课堂教学,整合、优化学生个性优势,增强学生道德观念、协作意识、社会意识,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向理想社会人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发展,观念改变可以塑造具有组织领导力和意见领导力的青年学生,从课堂大学生精神嬗变的特征来看,有利于塑造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2.1 创设互动教学空间

传统的案例教学空间是“是非教育”,判断原理、案例、人际关系都是“是非判断”,二元性判断是形而上学的,在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中,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打破传统大学精神二元价值观,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进行多元观念的教学,课前、课中、课后3G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在案例教学环节进行原理、行为的学习,通过3G多媒体存储、WAP浏览器信息资源分享、在线实时交流等形式,进行行动和思维的相互转化,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思维的互动,唤醒了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互动空间包括3个方面:核心价值观(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特征)、学生内在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其空间转化过程如图1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性,对案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深入探析,理性、乐观地参与案例小组讨论。第一,通过3G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视频、音频,训练学生听、说、动手制作案例的能力,且训练学生组织讨论信息,参与微博、网络论坛观点讨论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课前与课中不同的认知能力。第二,在案例总结时,教师通过课前预设的价值观培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学生自身内在价值观,理性思考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形成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的理性思维观的价值观体系。

2.2 理性反思教学冲突

参与案例教学组织的师生、3G网络环境的社会各界人士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认知层次、地域与文化特征,在思维观和价值观方面各有不同,深刻的思维假定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教师提前预设出现冲突最多的案例知识点、观念,提前冷静审视,然后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引用3G网络环境下的观点,在冲突中创新、嬗变大学精神,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人文关怀精神,超越教师之前设定的教学培养目标,无限发挥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的社群关系,开放、自由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案例教学的互动空间中获得案例教学的真理,获得课堂大学精神的精髓——思想自由,锐意进取。理性反思教学冲突路径如图2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社会主体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冲突,通过教师预设的价值观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小组制作3G网络资料:图片、文本、音频、视频整合为小组观点进而通过3G网络背景下的微博、班级空间讨论、班级课程论坛等进行多元观点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校园文化的互动、与社会网络观点进行碰撞,在案例总结课程中,通过课堂引导,学生价值观得到内化,学生的多元评价、多元观念产生,形成符合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精神和社会群际关系。

2.3 回归课堂实践

3G网络资源不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是师生教学的创新本质和教学环节的人性化。第一,以学生为案例教学的中心,通过3G网络移动教育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组织中树立教师的权威。第二,在3G网络资源的在线实时互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听和说的实体式教学,把案例教学传授的知识作为客观存在的真理追求。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求知教学活动,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创设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沟通环境,使大学教育充满灵性和活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大学精神嬗变时期的教育目标。回归课堂实践路径如图3所示。

单纯的求知路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课堂教学与移动教育方式3G网络资源的结合,教师通过预设教学情景空间进行大学精神嬗变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从单一的传递知识转变为学生求知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学生形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观基础上,创造教学品质,解放师生思维观、追求教学真理,贴近学生生活的空间。

综上所述,3G网络环境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双向互动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预设案例教学空间,通过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形成优化、有效的师生互动空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学生与社会外界之间互动教学,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以学生个性为根本,实现理性人培育的完整教学过程。这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探索和价值共享阶段,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得到培育。

3 导向性对策

3.1 以案例教学培养课堂大学精神

首先,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分阶段进行创新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道德规范。其次,在案例教学组织体系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实现个人理想、群体理想和预设价值观的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查找文献、分析讨论及获得案例讨论结论的导向性模式。接着,通过案例教学平凡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内化学生的价值观,根植预设的大学精神。再次, 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引导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师课前预设案例教学环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条件,在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通过3G网络资源整合、优化图书馆资源和书本资源。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反复探讨,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精神。

3.2 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

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课堂大学精神为价值观,在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大学精神,彻底改变不适应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课堂教学组织的特征,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运用3G网络资源和互动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植追求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价值观理念,唤醒大学生内在价值观,培育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秉承大学精神的精髓,在日常案例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创新、主动与社会各界有效沟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世界的能力,以自主创新为荣,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成为社会最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随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进步,大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日常大学课程中要树立大学精神。在本文所探析的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时期,3G网络背景下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点滴积累,潜移默化地通过案例教学各环节的互动教学空间培育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观,树立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社会责任感的多元价值观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作者不详]3G网络的特点[J]. 新华文摘,2010(16).

[2] 钟志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62-163.

[3] 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4.

[4] 徐华春. 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5.

第7篇

关键词:课堂纪律;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纪律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69-02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其决定因素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主动促成的纪律,即通过教师的指导、惩罚、奖励、组织而促成;二是学生自动形成的纪律,即学生被丰富的课程内容以及精彩的老师讲解所吸引、专注聆听而形成。对大学来讲,课堂纪律主要靠学生自动形成。课堂纪律的维持首先是与课程内容的好坏、老师讲课的方式等有密切关系;其次才是与学生学习态度、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年龄特征、班风等因素相关。因为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一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他们上课纪律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课程安排合理程度、老师讲课水平高低等客观因素。只有学生自动形成的课堂纪律,才会产生更好教学效果。因此,正确把握影响大学课堂纪律的决定因素,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惩戒方法是维护大学课堂纪律的关键。

一、大学不良课堂纪律原因分析

在大学,不良课堂纪律既体现为学生迟到早退、相互讲话等明显干扰课堂秩序的所谓消极行为;也包括心不在焉,或打瞌睡,或看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课外书籍等所谓中。不良课堂纪律的原因有学校方面、老师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己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有吸引力是学生喜欢上课的重要因素。精彩的讲课内容,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课堂效果就会很好。学生们之所以上课不听讲,原因之一就在于所安排的课程内容不合理,有的课程与本专业相关不大,如有的学校管理学专业要开多门经济学课程,甚至要上物理课;有些授课内容知识陈旧,更新慢,观念还停留在十年、二十年前;有的课程纯理论太多、缺乏实用性,索然无味。根据我们对学生对所上课程喜爱的了解,多数学生喜欢的课几乎占不到所上课程的一半。如果一进教室,就是一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那么自然就不会好好听课了。

2.老师讲课方式缺乏吸引力。教师讲课有吸引力是学生喜欢上课的重要理由。课堂死板、老师缺乏激情是造成学生厌学而课堂纪律差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从始至终以讲为主,演独角戏,不注重与学生互动,学生变成听课机器,就不会产生良好的课堂纪律。不少老师对大学课堂气氛的营造意识淡漠,不欢迎学生对课程内容提出质疑,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展正常的讨论,压制学生在课堂的提问,把自己扮成布道者,把学术自由的大学课堂,变成了死气沉沉的传经授道场所。学生经常抱怨老师照本宣科,或一直点PPT,极少有老师给时间思考、提问。这样的讲课方式将导致学生能力退化,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课堂纪律也就可想而知。

3.学生上课太多、对课程产生怠倦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大学生修课太多,就会对上课产生怠倦感,从而影响课堂纪律。目前在大学各专业的培养计划里,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专业的培养计划总学分在170个以上,有个别专业甚至超过180个学分。而在美国,大学4—5年时间只需要修满120—128个学分就可以毕业了。对于本科生来说,一个学期内每周都要上7—10门或10门以上的课程。因此,就难免出现课堂上睡觉等不专心听讲的现象。

4.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除上述因素之外,大学课堂纪律不好与学生学习态度、班级学习风气、学生年龄特征等因素相关,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不听讲,主要原因在于根本就不想学习,他们有的是上学以后受到不良学生的影响而懈怠学业,有的是家里有关系,今后的就业与学习好坏无关,因此自入校起就不好好学习。对这类学生来讲,不管老师课讲得如何,他们都不爱听。这种情况虽然是少数,但确实是扰乱课堂纪律的因素之一。

二、如何组织好大学课堂纪律

1.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学生课堂选择。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对他们要学习的课程及所授课的教师普遍缺乏选择权。学生走进教室,面对的是必须学习的课程和已选定好的教师。不管是否愿意,不管老师教得是否称职,一旦某门课程开课,学生必须到课,不得缺勤。这种硬性制度安排必定要影响学生认真听课的积极性。自愿学习是认真听课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喜欢做一件事,那他会心甘情愿地主动把这件事做好。面对作为一个具有完全自主行为能力的大学生,应该优化课程设置,让学生对拟学习的课程、对授课教师有自己的选择权。学生们能选择自己愿意的课,就会增加上课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自动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